期刊文献+
共找到288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dsorption of residual amine collector HAY 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refined carbon from coal fly ash and activated carbon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显波 叶军建 +4 位作者 邱跃琴 李龙江 卯松 刘志红 张覃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期30-38,共9页
Refined carbon(RC) derived from coal fly ash(CFA) as well as powdered activated carbon(PAC) was investigated as adsorbent to remove residual amine collector HAY from aqueous solution.The RC and PAC were characterized ... Refined carbon(RC) derived from coal fly ash(CFA) as well as powdered activated carbon(PAC) was investigated as adsorbent to remove residual amine collector HAY from aqueous solution.The RC and PAC were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surface area measurement,Zeta potential measurement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 spectroscopy.The effect factors and mechanisms of HAY adsorption onto RC and PAC were studied in detail.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perimental kinetic data agree well with the pseudo second-order equation,and the Langmuir isotherm model is found to be more appropriate to explicate the experimental equilibrium isotherm results than the Freundlich model.The adsorption capacities of PAC and RC increase with pH.It is found that alkaline condition is conducive to the adsorption of HAY onto PAC and RC and the adsorption efficiency of RC is close to PAC at pH near 11.Zeta potential variation of adsorbents suggests that HAY generates electrostatic adsorption onto RC and PAC.FTI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adsorption is dominantly of a physical process.The Box-Behnken design optimization conditions of process are RC 1 g/L,pH 11,temperature 302 K and initial HAY concentration 100 mg/L.Under these conditions,the measured adsorption ratio and adsorption capacity are 87.91%and 87.91 mg/g,respectively.Thus,the RC is considered to be a potential adsorbent for the removal of residual amine from aqueous s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wdered activated carbon coal fly ash refined carbon ADSORPTION amine collector HA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C-TMF耦合工艺处理电镀镍废水的中试研究
2
作者 白盼盼 袁怡 刘方荣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0-116,共7页
为了探究粉末活性炭-管式微滤膜(PAC-TMF)耦合工艺处理电镀镍废水的优势及最佳参数条件,分别采用单独PAC、单独TMF及PAC-TMF耦合工艺处理电镀镍混凝出水,看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随后通过单因素与正交实验对PAC-TMF耦合工艺的影响因素... 为了探究粉末活性炭-管式微滤膜(PAC-TMF)耦合工艺处理电镀镍废水的优势及最佳参数条件,分别采用单独PAC、单独TMF及PAC-TMF耦合工艺处理电镀镍混凝出水,看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随后通过单因素与正交实验对PAC-TMF耦合工艺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着重研究PAC投加量、错流速度、产水浓水比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及膜性能的影响,以优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PAC-TMF耦合工艺在去除污染物和膜污染控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综合考虑经济成本和处理效率,该工艺最佳参数为PAC投加量250 mg/L,错流速度3.5 m/s,产水浓水比1∶20。在该条件下,对COD和Ni^(2+)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80.5%和9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镀镍废水 TMF 粉末活性炭 膜技术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PAC/NSUF组合工艺净化处理微污染水研究
3
作者 曹蓉 耿安朝 +2 位作者 耿策 单以停 李旭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122,共5页
采用生物粉末活性炭/非浸没式超滤(BPAC/NSUF)组合工艺对某地微污染原水进行净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NSUF独有的错流方式提升了组合工艺的处理效能,出水浊度稳定在0.1 NTU以下,对浊度的去除率达到95%以上。对氨氮浓度不足的水源添加NH_(... 采用生物粉末活性炭/非浸没式超滤(BPAC/NSUF)组合工艺对某地微污染原水进行净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NSUF独有的错流方式提升了组合工艺的处理效能,出水浊度稳定在0.1 NTU以下,对浊度的去除率达到95%以上。对氨氮浓度不足的水源添加NH_(4)Cl进行模拟试验,稳定运行后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可达89.2%,对COD_(Mn)的平均去除率为77.6%。跨膜压差和膜通量的变化幅度平缓,每个周期结束后的物理清洗能大幅度恢复膜通量和跨膜压差,平均恢复率达90%以上。考察了物理清洗时长和化学试剂的选择对膜通量恢复的影响,化学强化物理清洗提高了清洗效率,膜通量恢复率可达到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粉末活性炭 超滤 微污染原水 水处理 非浸没式超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粉状活性炭的成型与再生试验
4
作者 许伟 刘军利 +3 位作者 孙康 呼生春 洪超 黄毅成 《林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67,共7页
为实现废粉状活性炭的再生和高值利用,以废粉状活性炭为原料,凹凸棒土为黏结剂,经成型后进行了热再生处理。考察了材料物性、成型条件、再生条件等对活性炭性能和孔结构的影响,并通过同步热分析仪(TG-DSC)研究了成型活性炭对正丁烷的最... 为实现废粉状活性炭的再生和高值利用,以废粉状活性炭为原料,凹凸棒土为黏结剂,经成型后进行了热再生处理。考察了材料物性、成型条件、再生条件等对活性炭性能和孔结构的影响,并通过同步热分析仪(TG-DSC)研究了成型活性炭对正丁烷的最大吸附量和吸附热。试验结果表明:凹凸棒土是较好的成型黏结剂和耐热材料,其较好的热稳定性是成型活性炭具有较高得率、着火点和低吸附放热的原因;热处理可实现废粉状活性炭的再生,凹凸棒土的添加不会堵塞废粉状活性炭的孔结构,也不会影响废粉状活性炭的再生条件。制备成型活性炭的最佳条件为凹凸棒土添加量40%,热处理温度500℃,热处理时间15 min;制备的成型活性炭碘吸附值为580 mg/g,四氯化碳吸附率为43.49%,着火点为358℃,强度为92%,丁烷最大吸附量为59.05 mg/g,丁烷单位质量吸附热和单位吸附量吸附热分别为-37.049 J/g和-0.627 J/mg。本研究实现了废粉状活性炭的成型和再生,制备了一种耐高温、使用安全、性能较好的成型活性炭,拓展了废粉状活性炭的高值化利用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废粉状活性炭 凹凸棒土 成型 再生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CT工艺系统中的吸附和生物降解性能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吴伟 张龙 +2 位作者 刘伟京 王小青 涂勇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062-1067,共6页
通过对比研究生物活性炭法(PACT)中各作用相对实际废水和模拟废水中污染物的吸附和生物降解性能,以及活性炭用量和污泥量对PACT降解污染物动力学的影响,探讨了PACT系统对废水处理的特征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PACT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通过对比研究生物活性炭法(PACT)中各作用相对实际废水和模拟废水中污染物的吸附和生物降解性能,以及活性炭用量和污泥量对PACT降解污染物动力学的影响,探讨了PACT系统对废水处理的特征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PACT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要优于纯活性炭吸附和活性污泥法,且对污染物具有更好的持续去除效果.活性炭用量越大,PACT工艺的处理效果越好,最佳污泥量〔以ρ(MLSS)计〕在1500mg/L以上.动力学曲线拟合结果表明,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可以精确拟合PACT工艺降解有机物的过程,表明PACT工艺中吸附过程并非系统的控制步骤,生物降解性能至关重要.PACT系统污泥中活性炭的扫描电镜照片证明了活性炭作为微生物载体进行生物作用的事实,固定化载体作用是PACT系统主要的强化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cT工艺 吸附 生物降解 粉末活性炭 扫描电镜(S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C-UF工艺处理沉淀池出水试验 被引量:9
6
作者 瞿芳术 梁恒 +2 位作者 王辉 陈杰 李圭白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779-1782,共4页
利用粉末活性炭(PAC)和浸没式超滤膜组件联合处理净水厂沉淀池出水,并对处理前后水样的浊度、CODMn、UV254、TOC和三氯甲烷生成势进行检测.结果表明:PAC能够加强超滤膜对水中颗粒及胶体物质的控制,使出水的浊度保持在0.10NTU以下,去除率... 利用粉末活性炭(PAC)和浸没式超滤膜组件联合处理净水厂沉淀池出水,并对处理前后水样的浊度、CODMn、UV254、TOC和三氯甲烷生成势进行检测.结果表明:PAC能够加强超滤膜对水中颗粒及胶体物质的控制,使出水的浊度保持在0.10NTU以下,去除率在95%以上;PAC能有效提高超滤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能力,PAC的最佳投量在20~30mg/L;PAC和超滤膜联合使用还能去除三氯甲烷的前驱物,在投量为20~30mg/L时能降低23.9%~31.4%的三氯甲烷生成势.通过分析PAC投量对膜通量下降的影响可知,PAC投加可以降低膜污染,同时,PAC-UF工艺中形成的膜污染以粉末活性炭颗粒泥饼层为主,可以通过简单的水力反冲洗实现通量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滤 粉末活性炭 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C-UF组合系统在饮用水处理中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晓莲 彭永臻 +1 位作者 王宝贞 王淑莹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6-60,共5页
试验考察了粉末活性炭(PAC)的投加对超滤膜(UF)运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AC投加到蒸馏水中使膜通量产生微小下降。单独用UF膜系统处理自来水时,膜的通量急剧下降,而PAC作为UF膜的预处理方式处理相同水量时,可以明显延长膜的运行周期;随... 试验考察了粉末活性炭(PAC)的投加对超滤膜(UF)运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AC投加到蒸馏水中使膜通量产生微小下降。单独用UF膜系统处理自来水时,膜的通量急剧下降,而PAC作为UF膜的预处理方式处理相同水量时,可以明显延长膜的运行周期;随PAC投量的增加膜稳定运行时间延长,通量下降率降低。物理清洗方式对PAC-UF组合系统中膜通量的恢复效果较好,而化学清洗方式对单独UF膜系统中膜通量的恢复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c 膜通量 UF膜 投加 组合系统 粉末活性炭 水量 饮用水处理 膜系统 自来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CT工艺研究进展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被引量:34
8
作者 蓝梅 顾国维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0-12,共3页
介绍了粉末活性炭—活性污泥法的产生、工艺流程、特点、作用机理探讨、去除污水中有机优先污染物的动力学模型以及应用PACT工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粉末活性炭 活性污泥法 pacT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SMBR与BPAC-SMBR运行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耀中 贺延龄 +3 位作者 刘永红 杨树成 谭华安 郝坚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2-55,共4页
在完全相同的进水和操作条件下,考察了添加粉末活性炭(PAC)的生物活性炭浸没膜生物反应器(BPAC-SMBR)与常规的活性污泥浸没膜生物反应器(AS-SMBR)的运行特性。研究比较了2类反应器在长期运行条件下的膜通透性和活性污泥混合液特性,并就... 在完全相同的进水和操作条件下,考察了添加粉末活性炭(PAC)的生物活性炭浸没膜生物反应器(BPAC-SMBR)与常规的活性污泥浸没膜生物反应器(AS-SMBR)的运行特性。研究比较了2类反应器在长期运行条件下的膜通透性和活性污泥混合液特性,并就ρ(PAC)对膜过滤阻力的影响及2个体系的抗冲击负荷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BPAC-SMBR的过滤性能要优于AS-SMBR,其主要原因来自于反应器内活性污泥混合液特性的差异;随着ρ(PAC)的提高,膜过滤阻力的降低幅度依次减小;与AS-SMBR相比,BPAC-SMBR具有更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生物反应器 生物活性炭 活性污泥 膜污染 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末活性炭性质对PACT工艺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张龙 涂勇 +1 位作者 吴伟 刘伟京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6-39,共4页
采用A/O生物活性炭(PACT)工艺处理工业园区综合废水水解酸化出水,考察了粉末活性炭性质对PACT工艺的影响,确定了PACT工艺的强化效率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采用PACT的A/O工艺可提高10%以上的COD和色度去除率,但对氨氮、TN和TP的去除促进... 采用A/O生物活性炭(PACT)工艺处理工业园区综合废水水解酸化出水,考察了粉末活性炭性质对PACT工艺的影响,确定了PACT工艺的强化效率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采用PACT的A/O工艺可提高10%以上的COD和色度去除率,但对氨氮、TN和TP的去除促进作用并不明显。粉末活性炭的中孔容积和比表面积是影响PACT工艺强化作用效率的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炭处理工艺 A/O工艺 粉末活性炭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CT工艺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伟 张龙 +3 位作者 喻学敏 白永刚 王栋 李爱民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06期317-319,326,共4页
通过小试研究了PACT生物强化工艺在印染废水处理中各类影响因素,考察了粉末活性炭投加与否、粉末活性炭投加量以及投加次数对PACT生物强化反应的影响,筛选出最佳工艺,并探讨了粉末活性炭吸附作用以及粉末活性炭与其他吸附剂生物强化... 通过小试研究了PACT生物强化工艺在印染废水处理中各类影响因素,考察了粉末活性炭投加与否、粉末活性炭投加量以及投加次数对PACT生物强化反应的影响,筛选出最佳工艺,并探讨了粉末活性炭吸附作用以及粉末活性炭与其他吸附剂生物强化效果的对比。总体来说,PACT法小试实验中对COD的去除率可以达到30%-35%,比活性污泥法COD去除率平均提高8%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染废水 生物强化 pacT 粉末活性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C投加量对MBR混合液性质及膜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赵英 于丹丹 +1 位作者 秦东平 顾平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52-55,共4页
比较了1g/L及2g/L的PAC投加量对膜生物反应器中混合液性质及膜污染速率的差异。发现两系统上清液COD差距不明显,说明1g/L的PAC投加量已足以吸附小分子的有机物。当PAC从1g/L增至2g/L时,从微生物絮体中提取的多糖平均值分别为:14.92mg/g ... 比较了1g/L及2g/L的PAC投加量对膜生物反应器中混合液性质及膜污染速率的差异。发现两系统上清液COD差距不明显,说明1g/L的PAC投加量已足以吸附小分子的有机物。当PAC从1g/L增至2g/L时,从微生物絮体中提取的多糖平均值分别为:14.92mg/g MLSS、15.38mg/g MLSS;蛋白质平均值分别为18.82mg/g MLSS、17.58 mg/g MLSS;且膜丝内部累积的多糖和蛋白质含量基本相同。当PAC投加量为2g/L时,部分破碎的PAC颗粒会进入膜孔内部,引起不可逆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生物反应器 膜污染 粉末活性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C-MBR组合工艺处理城市污水厂出水的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林红军 陆晓峰 +2 位作者 王文浪 梁国明 高维珏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4-159,共6页
采用平板式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出水,考察投加粉末活性炭(PAC)对处理效果、膜污染和污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在很低的有机负荷(MLSS可承受的TOC负荷为0.014 kg/(kg.d))下有机物去除率大于60%,NH4+-N去除率大... 采用平板式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出水,考察投加粉末活性炭(PAC)对处理效果、膜污染和污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在很低的有机负荷(MLSS可承受的TOC负荷为0.014 kg/(kg.d))下有机物去除率大于60%,NH4+-N去除率大于95%,浊度去除率约为92%,可维持30 d左右.平行实验显示,投加PAC极大地提高了系统对有机物的去除率,而对NH4+-N和浊度的去除无显著影响;投加PAC能有效减缓膜生物反应器中的膜污染,使膜污染缓慢发展阶段的历时时间延长了一倍多,并使膜过滤污泥的凝胶极化阻力和总阻力分别减小40.5%和17.4%;另外投加PAC改变了污泥特性,是使系统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膜生物反应器 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C/MBR用于微污染地表水处理的中试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胡婧逸 邓慧萍 +2 位作者 张玉先 黎园 刘子正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00-103,共4页
采用投加粉末活性炭(PAC)的膜生物反应器(MBR)组合工艺-PAC/MBR处理微污染地表水。中试结果表明,该工艺出水水质稳定,稳定运行期间出水浊度、CODMn和氨氮分别保证在0.3NTU、1.9mg·L-1和0.2mg·L-1以下,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采用投加粉末活性炭(PAC)的膜生物反应器(MBR)组合工艺-PAC/MBR处理微污染地表水。中试结果表明,该工艺出水水质稳定,稳定运行期间出水浊度、CODMn和氨氮分别保证在0.3NTU、1.9mg·L-1和0.2mg·L-1以下,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膜表面生物活性炭(BAC)滤层具有良好的抗压性,出水通量呈阶梯式下降,防止了持续性的大幅度衰减。混合液中悬浮态PAC和生物活性炭能吸附大部分胞外聚合物(EPS),降低溶解态胞外聚合物含量,有利于减缓膜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污染地表水 粉末活性炭 膜生物反应器 生物活性炭 胞外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MnO4与PAC联用强化混凝处理西北村镇集雨窖水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武福平 李旭 +2 位作者 鄢秀军 任崴 张国珍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5-68,共4页
针对西北村镇集雨窖水含浊、低温、微污染,采用常规混凝工艺效果不佳的情况,通过试验考察了单独采用高锰酸钾预氧化、单独投加粉末活性炭以及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用3种工艺对常规混凝的强化效果,并对影响强化混凝效果的高锰酸钾和粉... 针对西北村镇集雨窖水含浊、低温、微污染,采用常规混凝工艺效果不佳的情况,通过试验考察了单独采用高锰酸钾预氧化、单独投加粉末活性炭以及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用3种工艺对常规混凝的强化效果,并对影响强化混凝效果的高锰酸钾和粉末活性炭不同投加量和投加顺序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KMnO_4与PAC联用具有最佳的强化混凝效果,在常规混凝的最佳条件下,当KMnO_4的最佳投量为2 mg·L^(-1),预氧化时间为15 min,而PAC的最佳投量为10mg·L^(-1),并且在投加混凝剂后3 min投加,则经强化混凝后的窖水浊度和COD_(Mn)的去除率可达98.5%和56.6%;两者联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集雨窖水 强化混凝 高锰酸钾(KMnO4) 粉末活性炭(pa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钼污染饮用水的PAC吸附工艺 被引量:4
16
作者 傅金祥 王作鹏 +1 位作者 张雷 韩宇翔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54-958,共5页
目的研究粉末活性炭对生活饮用水中钼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通过试验确定最适宜的PAC种类、投加量、吸附时间、pH等工艺参数,为饮用水中钼污染物的去除提供依据.方法以自配的钼质量浓度为1mg/L溶液为原水,模拟钼污染的饮用水,通过试... 目的研究粉末活性炭对生活饮用水中钼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通过试验确定最适宜的PAC种类、投加量、吸附时间、pH等工艺参数,为饮用水中钼污染物的去除提供依据.方法以自配的钼质量浓度为1mg/L溶液为原水,模拟钼污染的饮用水,通过试验验证粉末活性炭吸附对钼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粉末活性炭对钼污染物的吸附在40min内能达到吸附容量的80%~90%;粉末活性炭对钼污染物的吸附等温线符合弗兰德里希(Freundlich)吸附模式,在钼的平衡质量浓度为0.07mg/L时,粉末活性炭对其吸附容量大约为12mg/g.结论比表面积大的木质粉末活性炭适合对钼污染饮用水的处理,溶液的最佳pH值范围为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污染 粉末活性炭 吸附效能 PH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C-UF组合系统对水中污染物去除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晓莲 彭永臻 王宝贞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739-1742,共4页
为了更好地提高超滤膜(UF)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将粉末活性炭(PAC)的吸附作用与UF的截留作用相结合考察组合系统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能.结果表明:UF膜本身对浊度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对水中的小分子量有机物及溶解性有机物去除效... 为了更好地提高超滤膜(UF)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将粉末活性炭(PAC)的吸附作用与UF的截留作用相结合考察组合系统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能.结果表明:UF膜本身对浊度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对水中的小分子量有机物及溶解性有机物去除效果较差;投加PAC可以提高UF膜对CODMn、UV254的去除能力,随着投炭量的增加,去除率逐渐提高.在同一投炭量时,随系统运行时间的延长,膜出水中有机物的含量经历一个初期下降到长时间稳定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 超滤膜 粉末活性炭 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CT工艺处理糠醛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春维 李金英 郑艳芹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1-43,共3页
对PACT工艺处理糠醛废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23℃、pH为6.8~7.0的实验条件下,经水力停留时间24h,该工艺对COD的去除率为88.3%,PACT工艺对糠醛废水pH变化的缓冲能力较强。采用粒径<0.42mm的活性炭,控制水力停留时间为1... 对PACT工艺处理糠醛废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23℃、pH为6.8~7.0的实验条件下,经水力停留时间24h,该工艺对COD的去除率为88.3%,PACT工艺对糠醛废水pH变化的缓冲能力较强。采用粒径<0.42mm的活性炭,控制水力停留时间为18h,处理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活性炭处理工艺 糠醛废水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EX和PAC对微污染水源水的水质净化效果比较 被引量:7
19
作者 杨晓明 张朝晖 +4 位作者 王亮 赵斌 张敏 郭幸斐 曹宏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05-1511,共7页
研究了MIEX和PAC两种水处理吸附剂对微污染水源水的水质净化性能。实验分别考察了MIEX和PAC对DOC和UV_(254)的去除效率,并通过凝胶渗透色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研究了MIEX和PAC对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区间以及不同种类有机物的去除规律。在... 研究了MIEX和PAC两种水处理吸附剂对微污染水源水的水质净化性能。实验分别考察了MIEX和PAC对DOC和UV_(254)的去除效率,并通过凝胶渗透色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研究了MIEX和PAC对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区间以及不同种类有机物的去除规律。在正常的吸附剂投加量下(MIEX=5~8 ml·L^(-1),PAC=30~50mg·L^(-1)),MIEX对DOC和UV_(254)的平均去除率比PAC高23%和20%。但随着吸附剂投加量的增加,两者去除效率差别逐渐减小,MIEX对DOC和UV_(254)的最大去除率仅比PAC高6%~8%。与PAC相比,MIEX去除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范围更广,特别是对中等分子量(5000~50000)有机物,其去效率明显高于PAC。MIEX对腐殖酸和富里酸类有机物的去除率略高于PAC,而对蛋白质类有机物的去除率则远高于PAC。动力学分析表明,MIEX和PAC对DOC的吸附去除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MIEX对有机物的吸附速率是PAC的40倍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离子交换树脂 粉末活性炭 吸附剂 天然有机物 饮用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C对膜生物反应器过滤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曹占平 张景丽 张宏伟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7-20,共4页
为了研究投加粉末活性炭对膜生物反应器膜过滤阻力的影响,在相同的进水和运行条件下进行试验,对比了两组膜生物反应器(反应器1未投加粉末活性炭,反应器2投加粉末活性炭量为500mg/L)的过滤性能。结果表明,投加活性炭使反应器2的过滤周期... 为了研究投加粉末活性炭对膜生物反应器膜过滤阻力的影响,在相同的进水和运行条件下进行试验,对比了两组膜生物反应器(反应器1未投加粉末活性炭,反应器2投加粉末活性炭量为500mg/L)的过滤性能。结果表明,投加活性炭使反应器2的过滤周期延长1.5倍,改变了混合液颗粒粒径分布。大于膜孔径而<1μm颗粒物的含量是膜过滤阻力的主要污染因子,而混合液黏度则促进了凝胶层的形成。活性炭的加入有效地减少了混合液的黏度和微细颗粒的含量,从而改善了混合液的过滤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生物反应器 粉末活性炭 过滤特性 凝胶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