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6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doping Bi on oxygen evolution potential and corrosion behavior of Pb-based anode in zinc electrowinning 被引量:5
1
作者 赖延清 衷水平 +4 位作者 蒋良兴 吕晓军 陈佩如 李劼 刘业翔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2期236-241,共6页
A new anodic material of ternary Pb-0.8%Ag-(0-5.0%)Bi alloy for zinc electrowinning was obtained by doping Bi.The anodic oxygen evolution potential,corrosion rate,surface products after polarization,and microstructure... A new anodic material of ternary Pb-0.8%Ag-(0-5.0%)Bi alloy for zinc electrowinning was obtained by doping Bi.The anodic oxygen evolution potential,corrosion rate,surface products after polarization,and microstructures before and after polarization were studi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Pb-0.8%Ag anode used in industry.The results show the anodic overpotential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Bi content in the alloys.When the content of Bi is 1.0%(mass fraction),the anodic overpotential is 40-50 mV lower than that of Pb-0.8%Ag anode.While the corrosion rate decreases and then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Bi content.The Pb-0.8%Ag-0.1%Bi anode has the lowest corrosion rate(0.090 6 mg/(h·cm2).Doping Bi influences the structure of the anodic layer,but does not change the phase.The Pb-0.8%Ag-1.0%Bi anode layer is of a more fine-grained structure compared with Pb-0.8%Ag ano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Ag anode doping Bi zinc electrowinning oxygen evolution potential corrosion r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桂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董青松 胡营 +3 位作者 韦筱媚 韦树根 张占江 朱艳霞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229,共7页
为了建立肉桂种子质量分级标准,以29个产地的肉桂种子为材料,对其相关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种子净度、含水量、百粒重、面积、周长、长、宽、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分别为99.9%、33.7%、23.42 g、51.07 mm 2、27.16 mm、9.99 mm、... 为了建立肉桂种子质量分级标准,以29个产地的肉桂种子为材料,对其相关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种子净度、含水量、百粒重、面积、周长、长、宽、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分别为99.9%、33.7%、23.42 g、51.07 mm 2、27.16 mm、9.99 mm、6.77 mm、39.9%、86.3%和4.941,变异系数分别为0、2.2%、21.2%、14.3%、7.2%、7.7%、7.8%、45.1%、10.3%和14.0%。相关性分析表明,种子发芽指标与形态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将29份种子聚为三类,第Ⅰ类种子发芽势低,第Ⅱ类种子发芽率高且粒重大,第Ⅲ类种子发芽速度慢且粒重大。初步建立了以净度、含水量、发芽指数和百粒重为指标的肉桂种子质量分级标准,一级种子净度≥99.0%、含水量≥32.0%、发芽指数≥5.690、百粒重≥20.90 g;二级种子净度≥99.0%、含水量≥32.0%、发芽指数≥3.960、百粒重≥20.90 g;三级种子净度≥99.0%、含水量≥32.0%、发芽指数≥3.960、百粒重≥15.50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 种子质量 发芽率 发芽势 百粒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潜在蒸散发的黄河源区径流模拟
3
作者 荐圣淇 周肖宇 +2 位作者 余欣 王嘉仪 裴熠楠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7-411,共15页
针对黄河源区水文情势复杂多变、径流模拟精度不足的问题,旨在构建融合潜在蒸散发(PET)预测的径流模拟方法,提升高寒地区径流模拟的可靠性。本研究采用随机森林(RF)、多层感知机(MLP)和极限学习机(ELM)3种机器学习方法,引入长短期记忆网... 针对黄河源区水文情势复杂多变、径流模拟精度不足的问题,旨在构建融合潜在蒸散发(PET)预测的径流模拟方法,提升高寒地区径流模拟的可靠性。本研究采用随机森林(RF)、多层感知机(MLP)和极限学习机(ELM)3种机器学习方法,引入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和PatchTST(Patch Time Series Transformer)深度学习方法,融合PET预测值进行径流模拟,评估不同气象因子组合下PET的模拟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最高气温是PET模拟的最关键驱动因子,最高气温、相对湿度与风速组合情景下的PET模拟精度最高;在深度学习模型中,PatchTST模型在预测未来1个月潜在蒸散发时表现次于LSTM模型,但在多步长预测中表现更优;融合潜在蒸散发预测数据后,模型性能显著提升;以唐乃亥站PatchTST模型为例,纳什效率系数从0.706增至0.896(改进幅度为26.9%),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从23.502降至18.305(降幅为22.1%),均方根误差从276.7降至160.8(降幅为41.9%),表明PET数据有效捕捉了蒸散发对径流损失的动态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高寒、缺资料地区的水文预报工作提供更精准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发模拟 径流模拟 机器学习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不同干湿区潜在蒸散发变化特征及主导因子分析
4
作者 王志春 王彦平 +1 位作者 徐震宇 薛文超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2-622,共11页
分析不同干湿区潜在蒸散发时空变化及其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有助于优化农牧林业用水管理及水资源规划和配置,及预测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鉴于内蒙古干湿状况和气候条件多样,且为气候变化显著区,基于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 分析不同干湿区潜在蒸散发时空变化及其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有助于优化农牧林业用水管理及水资源规划和配置,及预测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鉴于内蒙古干湿状况和气候条件多样,且为气候变化显著区,基于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内蒙古76个气象站1961—2023年潜在蒸散发(ET_(0))及其对气温、风速、水汽压和日照时数的敏感系数,探讨了气候变化下内蒙古不同干湿区ET_(0)变化的主导因子及ET_(0)对气候变化的定量响应。结果表明:(1)空间上ET_(0)大体表现为经向由西向东、纬向由南向北递减的趋势,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ET_(0)变化趋势不明显,半湿润区ET_(0)呈增加趋势。(2)各干湿区ET_(0)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表现为对最高气温最敏感,其次是水汽压、风速、最低气温,对日照时数最不敏感。(3)不同干湿区各气象因子敏感系数的变化趋势均一致,气温敏感系数和水汽压敏感系数呈减小的态势,风速敏感系数和日照敏感系数呈增加态势,水汽压敏感系数和风速敏感系数变化显著。(4)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变化对ET_(0)变化为正贡献,风速、水汽压、日照变化对ET_(0)变化为负贡献,日照在各干湿区对ET_(0)变化贡献都最小,干旱区和半干旱区风速为ET_(0)变化的主导因子,半湿润区最高气温为ET_(0)变化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发 敏感系数 主导因子 干湿区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遗址夯土崩解特征与基质吸力关联性研究
5
作者 崔凯 王冠众 +2 位作者 裴强强 黄井镜 高晓甜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7-178,共12页
夯土降水流失是西北干旱地区夯土遗址缓慢消亡的主要形式之一,然而,与夯土水土流失相关的研究工作尚未得到有效开展。本文通过15处遗址夯土(包含3种气候区域和5个朝代)的精细化崩解过程试验和土水特征试验,开展时空序列下遗址夯土崩解... 夯土降水流失是西北干旱地区夯土遗址缓慢消亡的主要形式之一,然而,与夯土水土流失相关的研究工作尚未得到有效开展。本文通过15处遗址夯土(包含3种气候区域和5个朝代)的精细化崩解过程试验和土水特征试验,开展时空序列下遗址夯土崩解特征与基质吸力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基质势的梯度变化和吸力-时间变化率是决定遗址夯土崩解特征呈现显著分类性和时空性规律的主要原因。其中,相比崩解过程仅包含吸湿软化阶段和稳定阶段的难崩解型夯土,11处易崩解型夯土时空性规律更为显著。易崩解型夯土吸湿软化阶段的吸湿速率排序为极端干旱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崩解阶段的崩解速率排序为半干旱区>极端干旱区>干旱区和明代>汉代>清代>唐代>宋代;各崩解特征指标与吸力-时间变化率之间存在较好的指数型增函数量化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8;吸湿软化阶段的吸力-时间变化率2000 kPa/s可作为判别崩解类型的阈值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夯土 崩解特征 分类性 时空性 基质吸力 基质势 吸力-时间变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模式对大豆生长季土壤有效氮供给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丁世杰 黄绍敏 +5 位作者 张水清 郭斗斗 宋晓 张珂珂 岳克 郭腾飞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1-403,共13页
为探究施肥模式对潮土区大豆生长季土壤有效氮供给的影响,本研究基于33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选取4种处理:不施肥(CK)、施氮磷钾化肥(NPK)、氮磷钾化肥+秸秆还田(SNPK)与氮磷钾化肥+有机肥(MNPK),测定分析大豆生长季内土壤铵态氮(NH_(4)^(... 为探究施肥模式对潮土区大豆生长季土壤有效氮供给的影响,本研究基于33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选取4种处理:不施肥(CK)、施氮磷钾化肥(NPK)、氮磷钾化肥+秸秆还田(SNPK)与氮磷钾化肥+有机肥(MNPK),测定分析大豆生长季内土壤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氮含量的变化动态,以及参与土壤氮素转化的有机氮矿化酶活性、氨化作用强度与硝化潜势。结果表明,化肥与秸秆或有机肥配施可提高土壤全氮、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这对土壤脲酶、酰胺酶、蛋白酶和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及氨化作用强度和硝化潜势的提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土壤NH_(4)^(+)-N含量与脲酶和蛋白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酰胺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NO_(3)^(-)-N含量与氨化作用强度、硝化潜势呈极显著正相关。SNPK、MNPK处理下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均高于NPK、CK处理。潮土可溶性有机氮含量与大豆地上部氮素吸收呈极显著正相关,并最终影响大豆生长;成熟期SNPK、MNPK处理下的大豆地上部生物量均高于CK、NPK处理。综上所述,化肥与秸秆或有机肥配施可通过提高全氮、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正向调控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作用强度与酶活性,提高土壤有效氮供给能力,促进大豆生长。本试验结果可为潮土区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模式 有效氮 有机氮矿化酶 氨化作用强度 硝化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油菜籽增产潜力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4
7
作者 方振 李谷成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共9页
旨在为挖掘油菜籽增产潜力、提升油料产能和自给率等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从我国油菜生产现状、发展成就与发展趋势出发,探讨了油菜籽增产潜力及制约因素,并提出了油菜籽增产的实现路径。研究认为,油菜籽增产潜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油菜... 旨在为挖掘油菜籽增产潜力、提升油料产能和自给率等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从我国油菜生产现状、发展成就与发展趋势出发,探讨了油菜籽增产潜力及制约因素,并提出了油菜籽增产的实现路径。研究认为,油菜籽增产潜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油菜分布范围广,区域适应性强;油菜与粮食作物争地矛盾小,扩种潜力大;油菜籽单产和含油量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发挥油菜籽增产潜力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具体实现路径包括:科学规划油菜产业短期和长期目标;在全国一盘棋全局观下优化油菜生产区域布局;千方百计控制油菜生产成本并降低油菜生产风险和难度;建立稳定的油菜育种创新长效机制;推动油菜规模化、产业化和数字化发展;加快完善和实施油菜产业支持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产业 增产潜力 实现路径 油料产能 油料自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州半岛粗皮桉蒸腾耗水特征及其预测模型构建
8
作者 刘宇升 杜阿朋 +4 位作者 曹昊阳 许宇星 竹万宽 黄润霞 王志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3-62,共10页
【目的】正确认识粗皮桉林分的蒸腾耗水特征,明确环境和林分结构变化对其蒸腾的影响,建立蒸腾多因素集成模型,为桉树产业的可持续经营管理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雷州半岛地区12年生的粗皮桉为研究对象,采用热扩散探... 【目的】正确认识粗皮桉林分的蒸腾耗水特征,明确环境和林分结构变化对其蒸腾的影响,建立蒸腾多因素集成模型,为桉树产业的可持续经营管理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雷州半岛地区12年生的粗皮桉为研究对象,采用热扩散探针技术连续监测其液流速率,并通过尺度转换,探讨粗皮桉林分日蒸腾耗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同时采用回归分析,明确潜在蒸散(ET_(P))、土壤含水量(C_(SW))和叶面积指数(I_(LA))与林分日蒸腾耗水量(Q_(d))的独立关系,并利用连乘方程形式构建了Q_(d)的多因素集成模型。【结果】①粗皮桉林分的年蒸腾耗水量为743.4 mm,Q_(d)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季节变化趋势,雨季(5-10月)蒸腾耗水量为456.5 mm,占年蒸腾耗水量的61.41%,但仅占同期降雨量的34.95%,旱季该比例增加到105.01%。②Q_(d)随ET_(P)呈凸抛物线函数增长,而随I_(LA)和C_(SW)均呈饱和指数函数增长,且均存在阈值效应。③Q_(d)与ET_(P)、C_(SW)和I_(LA)耦合得到的多因素集成模型可解释粗皮桉高度分散Q_(d)的87%以上,拟合精度较单因素显著提高。【结论】雨季虽是粗皮桉蒸腾耗水的主要时期,但旱季的林水矛盾更为突出,因此应加强粗皮桉旱季的水分管理;此外,粗皮桉的多因素集成模型不但拟合精度更高,还可用于预测因粗皮桉生长和林分管理措施引起的冠层结构变化后的蒸腾量,评估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粗皮桉林分蒸腾的影响,应用前景更为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皮桉 蒸腾耗水 潜在蒸散 土壤含水量 叶面积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盘山不同坡向华北落叶松林分蒸腾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9
作者 杨世纪 万艳芳 +5 位作者 白雨诗 王冬梅 于澎涛 王彦辉 王巍樾 陈瑜佳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120,共13页
【目的】在作为我国黄土高原重要水源地宁夏六盘山的半干旱区,定量研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蒸腾对气象条件、土壤水分、林冠结构的响应规律及其坡向差异,为该区域林水协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3年5—10月,在叠叠沟小流域西北坡NW5... 【目的】在作为我国黄土高原重要水源地宁夏六盘山的半干旱区,定量研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蒸腾对气象条件、土壤水分、林冠结构的响应规律及其坡向差异,为该区域林水协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3年5—10月,在叠叠沟小流域西北坡NW50°、正北坡N0°、东北坡NE30°的典型坡面中部,各设置1块20m×20m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固定样地,连续监测树干液流密度、气象因子(表示为日潜在蒸散量PET)和0~60cm土层含水量(表示为相对土壤含水量REW),并定期监测林冠层叶面积指数(LAI),分析不同坡向林分蒸腾对PET、REW和LAI的响应。【结果】1)2023年生长季(5—10月),正北坡林分日均蒸腾量最大(0.93mm·d^(-1)),比西北坡(0.59mm·d^(-1))和东北坡(0.73 mm·d^(-1))分别高0.34、0.20 mm·d^(-1);在干旱期(REW<0.45)的林分蒸腾各坡向间较接近且差异不显著(P>0.05)。2)林分日蒸腾量随REW和LAI增加呈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上升并渐趋稳定的变化,可用指数函数描述;随PET增加呈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上升并在达到某峰值后略微下降的变化,可用二项式函数描述。3)林分日蒸腾量对PET的响应在非干旱期(REW>0.45)显著强于干旱期(REW<0.45),表现为林分蒸腾量随PET增加的增长速率在非干旱期大于干旱期,且阴坡林分的增长速率明显高于半阴坡林分;而干旱期林分蒸腾量受到土壤水分的限制,表现为林分蒸腾随REW增加呈快速增加趋势,且半阴坡的增长速率明显高于阴坡,即半阴坡林分蒸腾对土壤干旱的响应比阴坡林分更敏感。基于各因子对林分蒸腾影响的贡献率分析,发现REW是导致干旱期林分蒸腾差异的主导因素,平均贡献率为10.21%,且在半阴坡样地的抑制效果最明显(11.8%);在非干旱期,LAI是导致林分蒸腾差异的主导因素,偏离正北方向越大时LAI抑制林分蒸腾效果越弱。【结论】在持续土壤干旱期,华北落叶松林分蒸腾受到土壤干旱的明显抑制,其中土壤水分相对较好的阴坡林分的蒸腾受到的土壤干旱限制作用低于半阴坡林分。在未来森林管理中,考虑到干旱事件会越来越频繁和严重,应根据不同坡向进行管理。本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具有气候变化适应性的林水协调管理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林分蒸腾 坡向 干旱 土壤水分 潜在蒸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用水统计的河南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测算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敏 张玉顺 +3 位作者 邱新强 杨浩晨 王艳平 陶洁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8,共10页
为全面了解河南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情况,提出一种基于用水统计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测算方法,通过河南省全口径用水量数据和典型企业水重复利用数据,测算河南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并对测算成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2022年工业用... 为全面了解河南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情况,提出一种基于用水统计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测算方法,通过河南省全口径用水量数据和典型企业水重复利用数据,测算河南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并对测算成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2022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94.15%,各市在82.89%~96.76%,各行业在23.89%~98.04%;河南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整体水平较高,城市之间差异显著,纺织、食品和其他行业水平较低,火电行业对河南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的影响程度最高;全省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的节水潜力为7.97亿m^(3),工业节水潜力较为可观。采用的测算方法适用于区域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测算,测算成果符合河南省实际,可为河南省加强工业节水管理、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利用率 用水统计 测算方法 K-均值聚类 敏感性分析 节水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时空变化数据集(1930-2100年)
11
作者 蔡依霏 王锋 +3 位作者 潘绪斌 张方敏 任国玉 卢琦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2期569-580,共12页
本数据集基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对荒漠化可能发生区域的定义,利用全球气象数据集(CRU TS4.07)、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的19个气候模式数据以及未来全球大气CO_(2)浓度数据集,采用含有CO_(2)浓度参数的Penman-Monte... 本数据集基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对荒漠化可能发生区域的定义,利用全球气象数据集(CRU TS4.07)、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的19个气候模式数据以及未来全球大气CO_(2)浓度数据集,采用含有CO_(2)浓度参数的Penman-Monteith(PM)公式估计潜在蒸散,计算了1930-2100年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时空变化数据,构建了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长时间序列空间分布数据集。本数据集依赖的来源数据质量可靠。基于考虑CO_(2)浓度的PM公式,对未来潜在蒸散的估算更精确。研究首次提供了从1930到2100年中国荒漠化潜在地理分布区逐年时空变化数据集。本数据集可为研究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的长期变化趋势、规划我国北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提供数据基础,对制定中国国家荒漠化防治的中长期战略和履行荒漠化防治国际公约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曼公式 潜在蒸散 干旱指数 CRU CMIP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六盘山半湿润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蒸腾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12
作者 刘璇 郭建斌 +2 位作者 付高冉 韩炎穆 于澎涛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9,共11页
林分蒸腾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占森林总蒸散量的40%~70%,直接影响着区域小气候及下游用水安全。预测变化环境下的林分蒸腾量(T),分析林分蒸腾的影响因子及其对这些因子的响应,对于森林水分调控和林水综合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林分蒸腾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占森林总蒸散量的40%~70%,直接影响着区域小气候及下游用水安全。预测变化环境下的林分蒸腾量(T),分析林分蒸腾的影响因子及其对这些因子的响应,对于森林水分调控和林水综合管理有着重要意义。于2019年生长季(5-10月),在宁夏六盘山半湿润区香水河流域,选取1块林龄38 a、林分密度为746株/hm^(2)、平均胸径19.94 cm、平均树高17.54 m的华北落叶松纯林,通过观测其树干液流,经尺度上推得到林分蒸腾量,并对生长季内的潜在蒸散量(ET_(o))、土壤水分相对可利用度(RSWC)以及冠层叶面积指数(LAI)进行监测。研究表明,生长季内林分蒸腾变化范围为0.031~1.191 mm/d,呈现出先增后减的波动趋势,平均值为0.572 mm/d。利用外包线法确定的林分蒸腾单因素响应规律表明,T与ET_(o)之间为二次函数关系,阈值为1.191;T与RSWC之间为饱和指数函数关系,阈值为1.094;T与LAI之间为线性增长关系。基于单因素响应函数研究,进一步构建了T的多因素耦合模型,且得到了良好的拟合效果(R^(2)=0.85,NSE=0.83,P<0.01)。通过T模型计算各主要影响因素的贡献率发现,无雨日ET_(o)是T变化的主要贡献因素(13.35%),LAI次之(-4.63%),RSWC最小(-0.03%);有雨日LAI是T变化的主要贡献因素(6.95%),RSWC次之(0.05%),ET_(o)最小(-23.60%)。对T随各主要因素动态变化的研究表明,在高ET_(o)、RSWC和LAI水平下,T的变化幅度最大。研究确定了T对潜在蒸散量、土壤水分相对可利用度的单因素响应关系以及T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并构建了多因素T模型,可用于评估和预测林分蒸腾量,量化各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蒸腾 华北落叶松 潜在蒸散量 土壤水分相对可利用度 叶面积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潜在蒸散发估算方法适用性研究
13
作者 张开琴 陈国坤 +3 位作者 赵海娟 郭乾坤 黄燕 冯俊鑫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1-212,共12页
[目的]面向缺乏实测数据的异质景观区域,开展不同潜在蒸散发(PET)估算方法的区域适用性评价研究,为干热河谷地区PET估算方法的选择及监测精度提升提供参考。[方法]基于64个气象站点实测数据,采用FAO 56Penman-Monteith,Hargreaves-Saman... [目的]面向缺乏实测数据的异质景观区域,开展不同潜在蒸散发(PET)估算方法的区域适用性评价研究,为干热河谷地区PET估算方法的选择及监测精度提升提供参考。[方法]基于64个气象站点实测数据,采用FAO 56Penman-Monteith,Hargreaves-Samani(HS),Priestley-Taylor(PT)等6种方法,估算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2000—2020年的PET,并使用M-K检验法及精度评价指标评估各算法的适用性。[结果](1)经过参数修正后的Blaney-Criddle(BC)公式在月、季、年尺度上的R^(2)均超过0.90,估算精度高,且泛化性较好;PT法在月蒸发量小于100 mm的站点存在高估现象,而在蒸发量大于250 mm的站点则表现为严重低估。(2)Penman法在春夏季表现最佳,PT法在秋季表现较好,冬季推荐使用BC法。(3)在河谷上游高海拔相对湿润地区,PT法的R^(2)达到0.96,显示出更高的适用性;而在中游高温极端干旱地区,Penman法效果最优;在高海拔及负温情况下,Thornthwaite法和HS法的准确性较低。[结论]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不同PET方法的估算结果差异显著。Penman法是全区简化算法的最佳选择;在缺乏辐射和风速数据的中部河床区,HS法可替代FAO法;当蒸发皿实测数据完备时,经过系数率定和验证的BC法具有最佳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发 定量估算 适用性评价 干热河谷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衣剂配方对白羊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14
作者 张潇 佟莉蓉 +3 位作者 王玲玲 车迪 胡燕 董宽虎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61-1466,共6页
以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为材料,选用3种材料(滑石粉、蒙脱石、蛭石)组合为填充剂,不同浓度的5种材料(5%、10%、15%阿拉伯树胶,3%、6%、9%聚乙烯吡咯烷酮,2%、3%、4%聚乙烯醇,0.5%、1.0%、1.5%羧甲基纤维素钠,0.25%、0.5%、0.... 以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为材料,选用3种材料(滑石粉、蒙脱石、蛭石)组合为填充剂,不同浓度的5种材料(5%、10%、15%阿拉伯树胶,3%、6%、9%聚乙烯吡咯烷酮,2%、3%、4%聚乙烯醇,0.5%、1.0%、1.5%羧甲基纤维素钠,0.25%、0.5%、0.75%甲基纤维素)为粘合剂进行试验,旨在研究防止白羊草种子表面绒毛粘连、将表面绒毛包裹住的包衣方法,提高播种效率。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中4种种衣剂处理组胚根突破种皮的种子数目显著高于包衣对照组(P<0.05),其中填充剂(滑石粉:蒙脱石:蛭石=5:2:3)+粘合剂(6%聚乙烯吡咯烷酮)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提高9.0%、20.1%;填充剂(滑石粉:蛭石=9:1)+粘合剂(1.5%羧甲基纤维素钠)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提高10.7%、15.8%;填充剂(滑石粉:蛭石=9:1)+粘合剂(0.25%甲基纤维素)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提高了6.4%、15.2%;填充剂(滑石粉:蛭石=9:1)+粘合剂(0.75%甲基纤维素)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提高了7.2%、20.0%。综上,这4种包衣配方解决了种子间绒毛粘连问题,提高了白羊草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研究结果为提高白羊草的播种便利性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衣种子 种衣剂 粘合剂 填充剂 发芽率 发芽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月平均潜在蒸散发估算方法非线性效应的分析
15
作者 王曼靖 曾新民 +2 位作者 刘思洁 王宁 Irfan Ullah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109,117,共8页
为探究月平均潜在蒸散发(ET_(p))估算方法的非线性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对常用的7种估算方法进行非线性研究,即以使用日尺度气象数据计算的ET_(p)为标准,分析使用月尺度数据所产生偏差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Hargreaves法在7月产生最大绝对... 为探究月平均潜在蒸散发(ET_(p))估算方法的非线性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对常用的7种估算方法进行非线性研究,即以使用日尺度气象数据计算的ET_(p)为标准,分析使用月尺度数据所产生偏差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Hargreaves法在7月产生最大绝对偏差ΔET_(p)为0.89 mm/d(相对偏差RE为7.78%),Blaney-Criddle法在7月产生最小ΔET_(p)为-0.51 mm/d(RE为-10.58%);Penman-Monteith法、Hargreaves法和Makkink法在春、夏易高估ET_(p),在秋、冬易低估;Hargreaves法和Priestley-Taylor法的年ΔET_(p)较大。11个温度带代表站点中,大多方法在敦煌站的ΔET_(p)最大。影响Hargreaves法、Priestley-Taylor法、Blaney-Criddle法ΔET_(p)的主要因子分别为最高温度、日照时数和平均温度、风速和最小相对湿度。研究表明,在计算ET_(p)时,直接使用月尺度气象数据进行估算会产生较大偏差,必须适当考虑估算方法的非线性导致的时空特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发 估算方法 非线性效应 日尺度 月尺度 偏差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湖凹陷玛中构造带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生气潜力及成藏条件
16
作者 刘冠伯 陈世加 +2 位作者 李世宏 邹阳 李勇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3-96,共14页
玛湖凹陷玛中构造带深层—超深层的油气勘探逐步成为了准噶尔盆地的热点领域。基于岩心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和高温热模拟实验,系统剖析了玛湖凹陷玛中构造带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TOC)、生烃潜量(S_(1)+S_(2))、氢指数(HI... 玛湖凹陷玛中构造带深层—超深层的油气勘探逐步成为了准噶尔盆地的热点领域。基于岩心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和高温热模拟实验,系统剖析了玛湖凹陷玛中构造带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TOC)、生烃潜量(S_(1)+S_(2))、氢指数(HI)等指标,估算了烃源岩生烃转化率与生气潜力。研究结果表明:①玛中构造带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TOC平均值为1.2%,S_(1)+S_(2)平均值为5.6 mg/g,氢指数HI平均值为380 mg/g,有机质生烃转化率高达90%,以生油为主,累计产油率为829 mg/g,高—过成熟阶段累计产气率为40 mL/g,生气量较低,仅占总生烃量的4.3%。②玛湖与玛北背斜构造定型期早于风城组烃源岩的主生排烃期,储层物性差,油气充注强度弱。③玛湖背斜烃源岩埋深普遍大于6000 m(Ro大于1.6%),生烃基本停滞,且缺乏原油裂解成气的温压条件,气源供给不足,不具备形成规模气藏的物质基础;玛北背斜埋藏相对较浅,周缘烃源岩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Ro为1.0%~1.5%),具备形成致密轻质油藏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生烃转化率 生气潜力 风城组 二叠系 玛湖背斜 玛中构造带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最大化释放新型研发机构的要素潜在贡献率——基于股权-控制权优化配置视角
17
作者 赵荧梅 王文平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5-56,共12页
新型研发机构的股权与控制权动态优化配置,是激励政府、科研团队、市场主体间协同交互,释放财政资金、人才技术、社会化资本等要素深层创新潜能(即要素潜在贡献率),破解研发成果转化“死亡峡谷”的关键。为此,面向协同提升各主体要素潜... 新型研发机构的股权与控制权动态优化配置,是激励政府、科研团队、市场主体间协同交互,释放财政资金、人才技术、社会化资本等要素深层创新潜能(即要素潜在贡献率),破解研发成果转化“死亡峡谷”的关键。为此,面向协同提升各主体要素潜在贡献率的优化目标,利用合作博弈建模及数值仿真方法,选取股权-控制权为激励工具,分析其对各主体要素潜在贡献率的作用规律,以及股权-控制权动态优化配置结构特征。研究发现,“科研团队占大股和市场主体掌多权”是最优的新型研发机构股权-控制权结构配置;股权-控制权在科研团队与市场主体间的反向调节具有正向耦合叠加效应;单一调整控制权易产生资源及价值挤占效应,而悬殊型股权结构可放大控制权对各类要素潜在贡献率的调节作用。此外,政府股权转让与有序退出有助于增大对科研团队与市场主体的要素潜在贡献率的激励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研发机构 要素潜在贡献率 股权-控制权 非对称配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结法施工中围岩的冻胀应力、冻胀应变和冻胀潜势
18
作者 张帅伟 李顺群 +4 位作者 陈立航 闫心怡 张丙坤 杨长松 冯洪川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9-635,共7页
为预测和控制冻结法施工中围岩的冻胀行为,依据弹塑性体在具有膨胀趋势时可蓄积变形能的理论,分析具有膨胀趋势受约束的冻土具有该类变形能,并在约束不足或解除时表现为冻胀应力和冻胀应变。为此,在弹性变形能理论基础上,提出冻胀潜势... 为预测和控制冻结法施工中围岩的冻胀行为,依据弹塑性体在具有膨胀趋势时可蓄积变形能的理论,分析具有膨胀趋势受约束的冻土具有该类变形能,并在约束不足或解除时表现为冻胀应力和冻胀应变。为此,在弹性变形能理论基础上,提出冻胀潜势的概念及其表述。该概念以冻胀应力和冻胀应变函数为参数,表征围岩因冻结而蓄积在土体中的变形能。并在此基础上,对某地铁沿线的粉质黏土进行系列冻胀试验。经计算得到了不同温度时的冻胀应力、冻胀应变,当冻结温度为-10℃时,冻胀应力、冻胀应变和冻胀率分别为0.338 MPa、0.446%、3.13%,计算结果与工程实际需求基本吻合。冻胀潜势可用来描述岩土体的整体冻胀行为,也对丰富和发展冻土理论和冻结法技术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结法施工 冻胀应力 冻胀应变 冻胀潜势 冻胀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0年东北三省大豆生产潜力及潜力实现率时空格局研究
19
作者 崔修来 米娜 +4 位作者 童尧 孙瑶 原久淞 高智 王东 《农学学报》 2025年第7期74-83,共10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东北三省大豆各级生产潜力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变异系数、距平百分率、实现率等分布情况,提出生产潜力开发利用对策。以东北三省1961—2020年逐日气象数据和研究区大豆作物系数为基础,运用“逐步订正法”计算了东北三省各地... 本研究旨在探究东北三省大豆各级生产潜力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变异系数、距平百分率、实现率等分布情况,提出生产潜力开发利用对策。以东北三省1961—2020年逐日气象数据和研究区大豆作物系数为基础,运用“逐步订正法”计算了东北三省各地大豆的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利用Arcgi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三省生产潜力空间分布情况为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分布趋势都是由北向南递增,气候生产潜力是辽宁东部最高,吉林中部和黑龙江中南部次之,黑龙江西北部最低。光合生产潜力距平变化率在-18%~11%,变化区间接近30个百分点;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距平变化率范围都较大,有70~80个百分点。光合生产潜力变异系数大多在5%以下,光温生产潜力变异系数大多在10%以下,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异系数最高达到20%左右,最低也在10%以上,气候生产潜力较光温和光合生产潜力的稳定性较差。东北三省大豆实际产量空间分布情况与生产潜力实现率分布情况比较匹配,均为吉林中部和黑龙江东部较高,可选择在各级生产潜力实现率都较高的区域进行大豆扩种,适当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兴建灌溉、排涝设施保证水资源的最优供应,将有效提升光温资源对于大豆产量提升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三省 大豆 气候 生产潜力 大豆扩种 生产潜力变化 生产潜力实现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门峡市耕地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固碳潜力估算
20
作者 袁晨光 田梦 +4 位作者 王国兵 高超 张世柯 李迪 杨建波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4-224,共11页
土壤固碳不仅可以保护土壤、提高土壤质量,还可以维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减缓温室效应;耕地土壤固碳潜力研究对于探究土壤有机碳平衡机理、提高耕地碳储量、确定耕地土壤培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土壤类型法,以河南省第二次全... 土壤固碳不仅可以保护土壤、提高土壤质量,还可以维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减缓温室效应;耕地土壤固碳潜力研究对于探究土壤有机碳平衡机理、提高耕地碳储量、确定耕地土壤培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土壤类型法,以河南省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和2022年土壤化验分析数据为基础,估算了三门峡市不同耕地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密度和碳储量,利用平衡法估算了土壤固碳潜力,同时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1986-2022年河南省典型山区三门峡市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6-2022年,三门峡市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减少0.60 kg/m^(2),减少值区域主要分布在灵宝市、卢氏县北部、陕州区西部;土壤有机碳储量减少1.32×10^(9)kg,其中,褐土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减少最多,占到了减少总量的73%,其次为红黏土、粗骨土和棕壤;饱和水平上,三门峡市棕壤碳库在达到饱和状态时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为11.86 kg/m^(2),其次为褐土、黄棕壤和潮土,风沙土的土壤碳库在达到饱和状态时土壤有机碳密度最低,为0.95 kg/m^(2);从1986-2022年,三门峡市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年平均变化速率为-0.017 kg/(m^(2)·a),土壤固碳潜力为-2.57×10^(8)kg,整体呈现为碳源区。潮土、黄棕壤、石质土和紫色土呈现为碳汇区,粗骨土、风沙土、褐土、红黏土、黄褐土、新积土和棕壤呈现为碳源区,土壤固碳潜力最低的土壤类型为褐土,为-1.49×10^(8)kg。建议采取免耕、少耕和秸秆还田相结合的农业管理措施,提高河南省土壤固碳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有机碳储量 变化速率 土壤固碳潜力 三门峡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