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6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温高压条件下非纯CO_(2)−水体系的pH原位测量和预测模型
1
作者 高启荣 雷宏武 +2 位作者 蔡雨娜 白冰 李静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128,共13页
含CO_(2)的气体注入到深部含水层中会溶解形成碳酸,导致含水层的pH值下降,进而造成矿物的溶解或沉淀,影响CO_(2)地质利用与封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pH值作为能表征溶液化学性质的重要参数,因此通过实验测量纯/非纯CO_(2)饱和溶液体系的pH... 含CO_(2)的气体注入到深部含水层中会溶解形成碳酸,导致含水层的pH值下降,进而造成矿物的溶解或沉淀,影响CO_(2)地质利用与封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pH值作为能表征溶液化学性质的重要参数,因此通过实验测量纯/非纯CO_(2)饱和溶液体系的pH值,并结合模型预测可以评估CO_(2)地质封存条件下的化学变化。在原位条件下通过电势法和光谱法测量了温度范围35~93℃、压力范围0.38~18 MPa时,纯CO_(2)-H_(2)O体系和非纯CO_(2)-H_(2)O体系的pH值;并建立了基于溶解度校准的组分化学平衡模型,对纯/非纯CO_(2)-H_(2)O体系的pH值进行了计算和预测评价。结果表明:N_(2)和CH_(4)均会对CO_(2)饱和体系产生影响,使CO_(2)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pH值增大,且CH_(4)的影响大于N_(2)。模型能较好地进行纯CO_(2)-水体系的pH值预测,最大偏差不超过0.05个pH;在非纯CO_(2)-H_(2)O体系中有一定的偏差,主要为50℃以及CO_(2)和杂质气体比例为1∶9的条件下,偏差在0.15个pH值以内。电势法和光谱法能进行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原位pH值测量,纯/非纯CO_(2)-H_(2)O体系的pH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本文的研究成果为非纯CO_(2)注入地层产生的化学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对提高碳封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纯CO_(2) CO_(2)饱和溶液体系 非纯CO_(2)−水体系 原位ph测量 ph值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可用于检测pH和H_(2)O的双比率荧光探针 被引量:1
2
作者 铁德金 许美佳 +2 位作者 唐晓丹 贾宏敏 于洪梅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91-1501,共11页
pH和水的检测在生命科学和化学工业中是至关重要的。对以中性红(NR)为碳源,乙二胺(EDA)为氮源,乙醇为溶剂,溶剂热法合成的黄色荧光碳点(NR-EDA-CDs)进行了研究,发现该碳点在激发波长为310~370 nm范围时,可以产生双发射峰。由此,建立了... pH和水的检测在生命科学和化学工业中是至关重要的。对以中性红(NR)为碳源,乙二胺(EDA)为氮源,乙醇为溶剂,溶剂热法合成的黄色荧光碳点(NR-EDA-CDs)进行了研究,发现该碳点在激发波长为310~370 nm范围时,可以产生双发射峰。由此,建立了基于单一发光剂的双比率荧光探针检测pH和水的方法。通过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红外光谱(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该碳点进行了表征,表明该碳点的形状为类球形,平均粒径为3.6 nm,有明显的石墨结构。研究发现,在365 nm激发波长下,该碳点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抗光漂白性和耐盐性。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pH值在4.15~8.55范围内与581和449 nm的荧光强度比(F_(581)/F_(449))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决定系数R^(2)=0.986。该pH比率荧光探针具有线性范围宽和可逆性好等特点。同时发现在二甲基亚砜溶剂中,水的含量在0.6%~50%(V(H_(2)O)/V(DMSO))范围内与F_(485)/F_(585)具有良好的线性,其决定系数R^(2)=0.996,检出限为0.18%(V(H_(2)O)/V(DMSO))。该双比率荧光探针为pH和水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点 荧光分析 ph H_(2)O 比率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值对双(2-甲基-3-呋喃基)二硫醚与α-淀粉酶结合的影响及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奚宇 余美宏 +3 位作者 赵劲灵 曹瑞 程洁仪 李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71-179,共9页
双(2-甲基-3-呋喃基)二硫醚[bis(2-methyl-3-furyl)disulfide,BMFDS]是肉类的一种关键香气化合物,它与口腔中的α-淀粉酶相互作用,影响人体对香气的感知。该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zeta-电位检测、蛋白质表面... 双(2-甲基-3-呋喃基)二硫醚[bis(2-methyl-3-furyl)disulfide,BMFDS]是肉类的一种关键香气化合物,它与口腔中的α-淀粉酶相互作用,影响人体对香气的感知。该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zeta-电位检测、蛋白质表面疏水性、分子对接分析等方法研究BMFDS与α-淀粉酶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pH值对其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BMFDS与α-淀粉酶之间自发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基态复合物,对α-淀粉酶的荧光产生了静态猝灭。不同pH条件下其相互作用强度顺序为pH 7.0>pH 8.5>pH 5.0,但都以疏水相互作用为主。pH会影响BMFDS与α-淀粉酶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但并不会改变二者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反应类型。总之,BMFDS和α-淀粉酶之间存在非共价相互作用,使α-淀粉酶结构松散,且在3种pH条件下的作用强度有差异。该研究可为后续肉类风味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2-甲基-3-呋喃基)二硫醚 Α-淀粉酶 相互作用机制 ph 疏水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老化pH值对薄水铝石及γ-Al_(2)O_(3)物化性质影响规律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彦鹏 苗成林 +3 位作者 聂骥 李明哲 马爱增 王杰广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1-381,共11页
采用XRD、BET、TG-DTA及TEM研究了烷氧基铝水解所得氢氧化铝浆液水热老化过程中pH值及HNO_(3)加入量对所得薄水铝石及γ-Al_(2)O_(3)比表面积、孔结构、微观形貌及热稳定性等物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热老化过程中,氢氧化铝浆液的pH... 采用XRD、BET、TG-DTA及TEM研究了烷氧基铝水解所得氢氧化铝浆液水热老化过程中pH值及HNO_(3)加入量对所得薄水铝石及γ-Al_(2)O_(3)比表面积、孔结构、微观形貌及热稳定性等物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热老化过程中,氢氧化铝浆液的pH值是影响薄水铝石晶粒生长方式的关键因素。酸性条件下老化时,薄水铝石的晶粒呈变形的六边形状,(010)和(101)面占总面积的比例下降,(100)面比例增加;碱性条件下,所得薄水铝石的晶粒形貌为规整的菱形片状,主要暴露(010)和(101)晶面。进一步研究表明,HNO_(3)加入量对产物的孔结构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酸性条件下水热老化时,随着H+/Al3+摩尔比的提高,氢氧化铝的胶溶程度增加,晶粒聚集体被分散,晶粒尺寸降低,所得薄水铝石物理吸附水含量增加,NO-3分解温度降低,相应γ-Al_(2)O_(3)的孔径分布集中性增加,比表面积则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该研究结果为γ-Al_(2)O_(3)物化性质的灵活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水铝石 γ-Al_(2)O_(3) 水热老化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Se-H_(2)O系电位-pH图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姚浩 杨四齐 +1 位作者 白希为 张利华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56,共8页
针对Se-H_(2)O体系中重要的单核配合物进行计算分析,通过查询热力学手册,获得了各反应物质298 K标准态下的S0、ΔfG0、ΔfH0和CP的数据,计算得到298~573 K下Se(-Ⅱ)-H_(2)O、Se(+Ⅳ)-H_(2)O和Se(+Ⅵ)-H_(2)O体系中各溶解组分在不同pH下... 针对Se-H_(2)O体系中重要的单核配合物进行计算分析,通过查询热力学手册,获得了各反应物质298 K标准态下的S0、ΔfG0、ΔfH0和CP的数据,计算得到298~573 K下Se(-Ⅱ)-H_(2)O、Se(+Ⅳ)-H_(2)O和Se(+Ⅵ)-H_(2)O体系中各溶解组分在不同pH下的优势区域图。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温度下各含Se物质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热力学数据,分别构建298、373、473、573 K温度下的Se-H_(2)O系电位-pH图。结果表明:H_(2)Se和H_(2)SeO_(3)均可稳定存在于强酸性溶液中,而H_(2)SeO4仅能存在高温强酸性和溶液中。在298~573 K,单质Se能稳定存在于水溶液中。在298~473 K之间,H_(2)SeO_(3)、HSeO^(-)_(3)、SeO_(3)^(2-)全部可以直接还原成Se。因此,控制一定的pH值和电位,可以使Se以单质形式沉淀从溶液中净化除去。随着温度的升高,H_(2)O的优势区域减少,以固相存在的单质Se的优势区域也在逐渐减少,液相区以Se(+Ⅳ)存在的H_(2)SeO_(3)、HSeO^(-)_(3)及SeO_(3)^(2-)的稳定区域不断扩大。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将硒单质氧化为Se(Ⅳ)且进一步氧化为Se(Ⅵ)的氧化电位略有降低,氧化反应更易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H_(2)O系 热力学 电位-ph 优势区域 氧化-还原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输工况对X65钢管道H_(2)S-CO_(2)腐蚀行为的影响
6
作者 张维智 唐德志 +1 位作者 谷坛 韩恩厚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5,36,共12页
采用室内腐蚀模拟试验,研究了含硫气田不同集输工况条件(集输温度、运行压力,HCO_(3)^(-)、Ca^(2+)、Mg^(2+)、Cl^(-)含量以及pH)对X65钢管道H_(2)S-CO_(2)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集输温度和运行压力的升高,H_(2)S-CO_(2)腐蚀速... 采用室内腐蚀模拟试验,研究了含硫气田不同集输工况条件(集输温度、运行压力,HCO_(3)^(-)、Ca^(2+)、Mg^(2+)、Cl^(-)含量以及pH)对X65钢管道H_(2)S-CO_(2)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集输温度和运行压力的升高,H_(2)S-CO_(2)腐蚀速率逐渐增大,其中运行压力对H_(2)S-CO_(2)腐蚀速率的影响最显著;随着Ca^(2+)、Mg^(2+)、HCO_(3)^(-)含量以及pH的增大,腐蚀产物致密性提高,腐蚀速率逐渐降低;随着Cl^(-)含量的增大,局部腐蚀倾向增大,均匀腐蚀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Cl^(-)质量浓度为10 g/L时出现峰值;pH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管道H_(2)S-CO_(2)腐蚀情况,但仅考虑pH难以合理评估其腐蚀严重程度。试验条件下,H_(2)S-CO_(2)腐蚀产物主要由马基诺矿和磁黄铁矿组成,试样表面形成了微区电偶,在微区电偶和闭塞电池的作用下,发生和发展了局部腐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输工况 H_(2)S-CO_(2)腐蚀 ph 腐蚀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钝化与MoS_(2)涂覆对17-4PH螺栓盐雾环境下力学与腐蚀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石大鹏 乔亮 +5 位作者 董吉伟 卢泰宇 宋阳 贾槟源 夏进启 万强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14-126,共13页
目的 研究钝化处理与MoS_(2)涂层对螺栓盐雾环境下耐腐蚀与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 针对2种不同的表面处理(钝化,MoS_(2)涂覆)的17-4PH螺栓,采用SEM、EDS对腐蚀后螺栓表面涂层进行表征,采用往复摩擦试验获得表面处理后的摩擦因数;对螺栓... 目的 研究钝化处理与MoS_(2)涂层对螺栓盐雾环境下耐腐蚀与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 针对2种不同的表面处理(钝化,MoS_(2)涂覆)的17-4PH螺栓,采用SEM、EDS对腐蚀后螺栓表面涂层进行表征,采用往复摩擦试验获得表面处理后的摩擦因数;对螺栓进行长时盐雾腐蚀实验,对腐蚀后的螺栓进行标准拉伸实验,对腐蚀表面进行显微形貌观察,以获得处理后螺栓抗腐蚀能力。结果 钝化层与MoS_(2)涂层厚度分别为10.7μm和12.5μm,钝化后往复摩擦试验中的平均摩擦因数为0.85,而MoS_(2)涂层平均摩擦因数仅为0.2,对应螺栓摩擦因数则分别为0.081与0.073;在长时盐雾腐蚀过程中,钝化螺栓在192h后螺栓头部与螺纹处出现腐蚀现象,1 800 h后出现严重腐蚀,表面腐蚀但螺栓断裂强度下降并不明显;在0~6 500 h的盐雾腐蚀实验中,涂覆MoS_(2)涂层的螺栓头部与螺纹处均出现明显腐蚀现象,但是螺栓表面开始出现MoS_(2)涂层剥落。结论 与表面钝化相比,表面涂覆MoS_(2)涂层具有更小摩擦因数,且对螺栓盐雾腐蚀防护更有效,能在3 750 h内完全不锈蚀,在6 500 h时发生大面积MoS_(2)涂层剥落,此外,盐雾表面腐蚀对螺栓拉伸断裂强度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4ph螺栓 钝化涂层 MoS_(2)涂层 力学性能 摩擦磨损 抗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条件下yybP核糖开关结合Mn^(2+)的构象分析
8
作者 于莹莹 冯姗姗 +3 位作者 肖雯雯 陈婷 张云龙 陆昌瑞 《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4,共6页
yybP-ykoY家族是细菌中常见的核糖开关类型,对Mn^(2+)浓度具有高度敏感的监测能力。在大肠杆菌alx基因5′-UTR区含有一个包含yybP核糖开关保守序列的pH响应元件。根据结构预测,其与已知在乳酸乳球菌中位于yoaB基因上游的核糖开关结构类... yybP-ykoY家族是细菌中常见的核糖开关类型,对Mn^(2+)浓度具有高度敏感的监测能力。在大肠杆菌alx基因5′-UTR区含有一个包含yybP核糖开关保守序列的pH响应元件。根据结构预测,其与已知在乳酸乳球菌中位于yoaB基因上游的核糖开关结构类似,推测Mn^(2+)结合位点可能也位于L1、L3环。然而,目前大肠杆菌yybP核糖开关适体域的研究集中在静态解析上,对其在不同pH条件下结合Mn^(2+)产生的构象变化尚不明确。通过运用SHAPE化学探测法对yybP核糖开关适体域在不同pH(pH 6.0、7.0和8.0)条件下与Mn^(2+)结合前后的构象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证实了Mn^(2+)结合位点位于L1和L3环处,并且在改变pH后,yybP核糖开关与Mn^(2+)仍能结合;此外,在pH 8.0条件下,yybP核糖开关的P1、P2整体核酸骨架折叠成紧凑的双螺旋结构。综上结果表明,yybP核糖开关在碱性条件下与Mn^(2+)结合后使其结构更加稳定,推测其有利于yybP核糖开关下游alx基因的调节,为后续研究该核糖开关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ybP核糖开关 适体域 SHAPE化学探测法 Mn^(2+)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气浮对兰炭废水中乳化油脱除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杨晨宇 曲旋 +3 位作者 李伟伟 郝晓刚 李慧芳 张荣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1-147,共7页
利用CO_(2)气浮技术脱除兰炭废水中难处理的乳化油,探讨了气浮时间、CO_(2)流量、反应压力和反应温度对废水p H动态变化及乳化油脱除效率的影响规律,采用响应面法分析了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建立了乳化油脱除率的预测模型。研究表明CO_... 利用CO_(2)气浮技术脱除兰炭废水中难处理的乳化油,探讨了气浮时间、CO_(2)流量、反应压力和反应温度对废水p H动态变化及乳化油脱除效率的影响规律,采用响应面法分析了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建立了乳化油脱除率的预测模型。研究表明CO_(2)气浮脱除兰炭废水中乳化油的过程中,废水p H呈现先恒定后下降的趋势,废水p H由最初的8.64降到7.10左右。乳化油的脱除率与废水p H和气泡性质密切相关。在40~70℃温度范围内,不同因素对乳化油脱除率的影响顺序为:气浮时间>CO_(2)流量>反应压力,其中CO_(2)流量与气浮时间的交互作用最显著。响应面分析获得的优化参数为CO_(2)流量58.5 m L/min、反应压力0.4 MPa和气浮时间25 min,在此条件下兰炭废水中乳化油的脱除率达到83.19%,与模型预测值的偏差仅为0.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炭废水 乳化油 CO_(2)气浮 ph动态变化 响应面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O_(2)合成挥发性脂肪酸的同型产乙酸反应的影响因素
10
作者 申瑞延 姚冬杰 +2 位作者 陈望学 郑颖 王媛媛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3-300,共8页
为了能够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CO_(2)的资源化利用,同时获得具有高价值的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s),利用厌氧污泥进行同型产乙酸菌的富集培养,并分别以葡萄糖、CO_(2)和H_(2)为底物,利用同型产乙酸菌的自养特性,探讨将CO_... 为了能够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CO_(2)的资源化利用,同时获得具有高价值的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s),利用厌氧污泥进行同型产乙酸菌的富集培养,并分别以葡萄糖、CO_(2)和H_(2)为底物,利用同型产乙酸菌的自养特性,探讨将CO_(2)进行资源转化的能力以及顶空H_(2)/CO_(2)比例、碳源种类及pH值对同型产乙酸反应产物合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高pH值有利于同型产乙酸菌利用H_(2)/CO_(2)混合气体进行自养反应,当pH=5、VH_(2)∶VCO_(2)=3∶1时的VFAs(包括乙酸、丙酸和丁酸)产量最高,达到3 369.89 mg/L,乙酸占比为76.1%。当以葡萄糖与H_(2)/CO_(2)混合气体作为共同碳源时,同型产乙酸菌会优先利用葡萄糖进行异养反应,随后开始利用H_(2)/CO_(2)混合气体。相关性分析表明,VFAs含量与pH值之间呈弱正相关,而与H_(2)/CO_(2)呈现出负相关趋势,表明CO_(2)含量对同型产乙酸菌的自养途径影响更大。此外,建立的同型产乙酸反应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可以准确预测以H_(2)/CO_(2)混合气体为碳源时同型产乙酸菌合成的VFAs产量(R^(2)=0.9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产乙酸反应 厌氧发酵 CO_(2)资源化 ph 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亲性Janus-SiO_(2)颗粒制备高稳定性O/W型Pickering乳液
11
作者 张可可 邹欢金 +3 位作者 樊晔 张永民 刘雪锋 方银军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1-278,共8页
采用Pickering乳液模板法以亲水性二氨基硅烷和疏水性辛基硅烷制备Janus-SiO_(2)纳米颗粒,红外、热重、接触角和Zeta电位结果表明氨基硅烷和辛基硅烷分别成功接枝在SiO_(2)颗粒表面。以Janus-SiO_(2)颗粒稳定Pickering乳液,当均质强度为... 采用Pickering乳液模板法以亲水性二氨基硅烷和疏水性辛基硅烷制备Janus-SiO_(2)纳米颗粒,红外、热重、接触角和Zeta电位结果表明氨基硅烷和辛基硅烷分别成功接枝在SiO_(2)颗粒表面。以Janus-SiO_(2)颗粒稳定Pickering乳液,当均质强度为15000 r/min、Janus-SiO_(2)颗粒质量分数为1.0%、水油体积比5∶5时乳化效果最佳,液滴平均粒径约为56.6μm;且该Janus-SiO_(2)颗粒可制备高内相乳液并具有低能乳化及油相普适性。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乳液可在室温下稳定两个月以上并且在4~90℃环境下保持稳定;在水相pH较低或较高以及高质量浓度NaCl下均可成乳,表明该乳液具有优异的耐酸碱性和耐电解质性,同时随着电解质质量浓度的增加乳液黏度有所增大。基于该Janus-SiO_(2)颗粒制备的O/W乳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高温、高电解质条件下在油污清洗方面具有潜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nus-SiO_(2)颗粒 Pickering乳液 高稳定性 耐酸碱性 耐电解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同时平衡原理的Pt-I^(-)-H_(2)O系热力学分析
12
作者 尚琛瑜 李绍英 +5 位作者 赵留成 秦建秋 张雅宁 刘宏宇 杨玉钱 白丽梅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0-1038,共9页
碘化法是一种对环境友好、浸出速率快的贵金属浸出技术。针对铂的碘化浸出,采用基于同时平衡原理的方法绘制了298K时I_(2)-I^(-)-H_(2)O体系和Pt-I^(-)-H_(2)O体系的热力学平衡图,阐明碘化浸铂的热力学规律。结果表明:在c_(T)(I)为10 mo... 碘化法是一种对环境友好、浸出速率快的贵金属浸出技术。针对铂的碘化浸出,采用基于同时平衡原理的方法绘制了298K时I_(2)-I^(-)-H_(2)O体系和Pt-I^(-)-H_(2)O体系的热力学平衡图,阐明碘化浸铂的热力学规律。结果表明:在c_(T)(I)为10 mol/L的条件下,当溶液pH值低于9.4时,碘主要以I^(-)和I_(3)^(-)形式存在;当溶液pH值继续增大,碘的存在形式逐渐转化为IO_(3)^(-);增大Pt-I^(-)-H_(2)O体系中含碘组分的总浓度c_(T)(I^(-)),还原电位φ_(sol/Pt)降低,PtI_(2)沉淀逐渐溶解,Pt^(4+)/PtO_(2)的平衡pH值增大,对铂的浸出十分有利。在铂的总浓度c_(T)(Pt)为0.0001 mol/L的条件下,当c_(T)(I^(-))大于0.145 mol/L时,PtI_(2)沉淀彻底溶解,铂主要以PtI_(4)^(2-)络合离子形式存在。Pt-I^(-)-H_(2)O体系的热力学分析为高效碘化浸铂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I^(-)-H_(2)O体系 I_(2)-I^(-)-H_(2)O体系 同时平衡原理 热力学 φ-ph 组分分布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胞外聚合物、Ca^(2+)及pH值对生物絮凝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47
13
作者 周健 罗勇 +1 位作者 龙腾锐 苗利利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37-441,共5页
应用阳离子交换树脂从活性污泥中提取了胞外聚合物(EPS),考察了EPS、Ca2+及pH值对生物絮凝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7.5, EPS≥70mg/L,[Ca2+]≥300mg/L时,有利于生物絮体的形成.通过正交试验,得出pH值、EPS和[Ca2+]对生物絮体形成综... 应用阳离子交换树脂从活性污泥中提取了胞外聚合物(EPS),考察了EPS、Ca2+及pH值对生物絮凝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7.5, EPS≥70mg/L,[Ca2+]≥300mg/L时,有利于生物絮体的形成.通过正交试验,得出pH值、EPS和[Ca2+]对生物絮体形成综合影响的回归方程: h浊度= -901.70+97.35pH+1.96[Ca2+]+9.08EPS-0.11pH[Ca2+]-0.91pHEPS-0.02[Ca2+]EPS+0.0021pH[Ca2+]EPS.回归分析表明,pH值对生物絮体形成影响最显著,其次是EPS和Ca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凝作用 胞外聚合物(EPS) CA^2+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pH下有机酸对针铁矿和膨润土吸附Cd^(2+)、Pb^(2+)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黄丽 刘畅 +2 位作者 胡红青 刘凡 李学垣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43-649,共7页
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不同pH下,三种有机酸(乙酸、酒石酸和柠檬酸)对针铁矿和膨润土等温吸附Cd2+、Pb2+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加入的Cd2+、Pb2+浓度分别小于0.2 mmol L-1和4.0 mmol L-1时,针铁矿和膨润土吸附平衡体系的pH随加入重金属浓度... 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不同pH下,三种有机酸(乙酸、酒石酸和柠檬酸)对针铁矿和膨润土等温吸附Cd2+、Pb2+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加入的Cd2+、Pb2+浓度分别小于0.2 mmol L-1和4.0 mmol L-1时,针铁矿和膨润土吸附平衡体系的pH随加入重金属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膨润土体系的pH降低更明显。在有机酸作用下,pH对针铁矿和膨润土吸附Cd2+、Pb2+的影响差异显著。3<pH<4.5时,针铁矿Cd2+的吸附率很小;4.5<pH<8时,Cd2+吸附率明显上升,并趋向饱和吸附。针铁矿Pb2+的吸附率从pH3时开始上升,pH5.5时其吸附率基本稳定于95%。三种有机酸作用下,膨润土Cd2+的吸附率均从40%(pH3时)缓慢地上升;pH8时吸附率近90%。pH3时,加入各有机酸的膨润土Pb2+吸附率均在60%左右;pH6时,加入柠檬酸的上升至80%,其他处理均上升至95%。不同pH下,膨润土Cd2+、Pb2+吸附率的变幅为40%~90%,而针铁矿的为3%~90%;有机酸对促进针铁矿吸附Cd2+和Pb2+的影响大小顺序均为:柠檬酸>酒石酸>乙酸,其对膨润土吸附的影响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 有机酸 针铁矿 膨润土 CD^2+ Pb^2+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水体生物膜吸附Mn^(2+)过程中吸附液pH值的变化 被引量:14
15
作者 董德明 张菁菁 +4 位作者 李鱼 花修艺 杨帆 刘淼 张君枝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34-237,共4页
利用自然水体培养的生物膜进行了微量矿物盐溶液、ddH2O体系的Mn2+的吸附实验,并用无Mn2+的微量矿物盐溶液、ddH2O作对比,研究自然水体生物膜吸附Mn2+过程中吸附液pH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吸附过程中,4种吸附液的pH值都是先升后降至稳定... 利用自然水体培养的生物膜进行了微量矿物盐溶液、ddH2O体系的Mn2+的吸附实验,并用无Mn2+的微量矿物盐溶液、ddH2O作对比,研究自然水体生物膜吸附Mn2+过程中吸附液pH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吸附过程中,4种吸附液的pH值都是先升后降至稳定,微量矿物盐体系的pH值高于相应的ddH2O体系的pH值,无Mn2+吸附液的pH值高于有Mn2+的吸附液的pH值,且可用氧化物表面吸附的配合模式描述自然水体生物膜吸附Mn2+过程中吸附液pH值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水体 生物膜 吸附过程 MN^2+ 吸附机制 吸附液 ph 水体污染 重金属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盐度及K^+、Ca^(2+)和葡萄糖对萨罗罗非鱼精子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14
16
作者 罗明坤 赵岩 +2 位作者 Thammaratsuntorn Jeerawat 李传阳 赵金良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076-2080,共5页
【目的】确定萨罗罗非鱼精子活力最高时各因子的最佳参数,进一步提高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的受精率。【方法】利用显微镜观察对比不同梯度pH、盐度、离子及葡萄糖溶液中萨罗罗非鱼精子的活力状况,考察指标包括精子快速运动时... 【目的】确定萨罗罗非鱼精子活力最高时各因子的最佳参数,进一步提高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的受精率。【方法】利用显微镜观察对比不同梯度pH、盐度、离子及葡萄糖溶液中萨罗罗非鱼精子的活力状况,考察指标包括精子快速运动时间、寿命及激活率。【结果】pH 7.5~8.0时,萨罗罗非鱼精子激活率最高,达90%;在pH 7.5的条件下,精子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最长,为66.33±2.25和933.17±25.79 s。在25‰~32‰的盐度范围内,萨罗罗非鱼精子活力较强,其中以30‰的精子活力最高,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分别为63.50±2.35和402.50±7.31 s,激活率达90%。随K+浓度的增加,萨罗罗非鱼精子的快速运动时间、寿命及激活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以75 mmol/L的精子活力最高,精子寿命为500.33±8.69 s,激活率为90%。Ca2+对萨罗罗非鱼精子活力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浓度为37.8 mmol/L时精子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最长,分别为38.50±2.43和117.50±3.21 s,精子激活率为80%;而后随Ca2+浓度的增加,精子开始出现聚集现象,活力明显下降,Ca2+浓度增至151.2 mmol/L时,精子已完全失活。相对于K+和Ca2+,葡萄糖可适当延长萨罗罗非鱼精子寿命,其浓度为150 mmol/L时,精子寿命最长,为281.00±5.90 s,激活率达90%。【结论】针对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人工繁殖中受精率低的问题,生产上除了选择优质尼罗罗非鱼卵细胞、优化孵化环境及人工繁殖技术外,还可通过适宜游动介质参数(pH 7.5~8.0、盐度30‰~32‰、75~100 mmol/L K+、37.8 mmol/L Ca2+、100~125mmol/L葡萄糖)激活萨罗罗非鱼精子活力,进而提高其杂交受精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罗罗非鱼 精子活力 ph 盐度 K^+ CA^2+ 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2+)、pH在花粉及萌发花粉管生长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7
作者 盛仙永 胡正海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94-199,共6页
花粉正常萌发并生长是精细胞顺利到达胚囊并实现受精作用的前提,因而是高等植物有性生殖的一个关键环节.花粉管生长涉及一系列过程,而花粉 或花粉管 内外的Ca2+和pH的变化与花粉萌发、花粉管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比较详细地论述了Ca2+和p... 花粉正常萌发并生长是精细胞顺利到达胚囊并实现受精作用的前提,因而是高等植物有性生殖的一个关键环节.花粉管生长涉及一系列过程,而花粉 或花粉管 内外的Ca2+和pH的变化与花粉萌发、花粉管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比较详细地论述了Ca2+和pH在花粉萌发、花粉管生长过程中的分布特点、生理功能及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2+ ph 花粉 花粉管 萌发 脉冲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值对天然磁铁矿吸附水中Pb^(2+)的影响及吸附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姜彬慧 丽丽 +3 位作者 赵研 方萍 马莉 胡筱敏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3392-3396,共5页
以天然磁铁矿作为吸附材料,通过静态批式实验考查了pH值对磁铁矿吸附Pb2+的影响,并研究了该吸附剂对Pb2+的等温吸附动力学特性,同时利用XRF和SEM对吸附前后的磁铁矿进行表征,探讨该吸附剂去除水中Pb2+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反... 以天然磁铁矿作为吸附材料,通过静态批式实验考查了pH值对磁铁矿吸附Pb2+的影响,并研究了该吸附剂对Pb2+的等温吸附动力学特性,同时利用XRF和SEM对吸附前后的磁铁矿进行表征,探讨该吸附剂去除水中Pb2+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反应初始pH值的增加,磁铁矿对Pb2+的吸附作用不断增加,当pH值=6时,其最大吸附率为97.80%。磁铁矿对水中Pb2+的吸附热力学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当吸附剂粒径为120~150μm、用量20 g/L时,在温度30℃,pH值=5,160 r/min振荡30 min时其饱和吸附量达16.98 mg/g。磁铁矿对Pb2+的吸附作用可以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Y=0.0986X+0.5435描述,其相关系数R2为0.992,吸附速率常数K2为0.018(g·mg-1)/min。研究结果还表明,磁铁矿所吸附的Pb以氧化态形式(PbO和Pb2O3)存在,磁铁矿对Pb2+的去除机制包括表面沉积、离子交换、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磁铁矿 PB^2+ 吸附机制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温度和pH值对纳米SiO_(2)/HPAM分散体系稳定性和流变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五花 王业飞 +1 位作者 何臻培 丁名臣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2-361,共10页
利用浊度法、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流变仪研究了盐环境、温度和pH值对纳米SiO_(2)/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分散体系稳定性及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阳离子(特别是二价阳离子)使SiO_(2)/HPAM聚集体粒径减小,分散体系的Zeta... 利用浊度法、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流变仪研究了盐环境、温度和pH值对纳米SiO_(2)/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分散体系稳定性及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阳离子(特别是二价阳离子)使SiO_(2)/HPAM聚集体粒径减小,分散体系的Zeta电位绝对值降低,导致稳定性下降。对比HPAM溶液,加入纳米SiO_(2)后,SiO_(2)/HPAM去离子水分散体系的黏度和储能模量降低,其盐水(地层水)分散体系的黏度和储能模量升高。随着SiO_(2)加入量增加,SiO_(2)/HPAM氯化钠盐水分散体系的流变性先升高后降低,其地层水分散体系的流变性持续增加。对于SiO_(2)/HPAM地层水分散体系,当SiO_(2)质量分数为0.5%时,温度升高则分散体系黏弹性降低;SiO_(2)质量分数为1.5%时,温度升高则分散体系黏弹性急剧增加。当体系的pH值变小时,则其Zeta电位绝对值和黏度降低,SiO_(2)/HPAM去离子水分散体系稳定性变差,而地层水分散体系稳定性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_(2)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流变性 稳定性 温度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酰胺/聚甲基丙烯酸(2-甲基氨基)乙酯高强度双网络水凝胶的制备及pH响应性 被引量:9
20
作者 曾小平 刘璨 +3 位作者 郝玉鹏 董贤政 陈柳 熊丽君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7-92,共6页
利用两步法合成了聚丙烯酰胺(PAM)/聚甲基丙烯酸(2-甲基氨基)乙酯(PDMAEMA)双网络水凝胶,第一网络为锂藻土(Laponite)物理交联的PAM纳米复合水凝胶,第二网络为化学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交联PD-MAEMA。研究了2种网络相对含量... 利用两步法合成了聚丙烯酰胺(PAM)/聚甲基丙烯酸(2-甲基氨基)乙酯(PDMAEMA)双网络水凝胶,第一网络为锂藻土(Laponite)物理交联的PAM纳米复合水凝胶,第二网络为化学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交联PD-MAEMA。研究了2种网络相对含量、纳米黏土Laponite用量、化学交联剂BIS用量对水凝胶强度和pH响应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AM/PDMAEMA双网络水凝胶具有高强度,改变单体AM和DMAEMA的配比、交联剂的用量,其拉伸强度在36~91.9kPa范围内可调。PAM/PDMAEMA双网络水凝胶还具有灵敏的pH刺激响应性,在pH=4时双网络水凝胶溶胀度急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网络 高强度 甲基丙烯酸(2-甲基氨基)乙酯 锂藻土 ph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