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9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等离子体接枝AA负载Cu_(2)O提高PVDF超滤膜抗污染及自清洁性能
1
作者 王雪艳 李茹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6-122,128,共8页
采用氮等离子体对聚偏氟乙烯超滤膜(PVDF)表面进行改性,气相接枝丙烯酸(AA),进而负载Cu_(2)O光催化纳米颗粒,以提高膜的抗污染性能和自清洁能力。结果表明:氮等离子体处理的最佳条件为改性时间150s,压强35Pa,射频功率80W,距放电中心40c... 采用氮等离子体对聚偏氟乙烯超滤膜(PVDF)表面进行改性,气相接枝丙烯酸(AA),进而负载Cu_(2)O光催化纳米颗粒,以提高膜的抗污染性能和自清洁能力。结果表明:氮等离子体处理的最佳条件为改性时间150s,压强35Pa,射频功率80W,距放电中心40cm处。接枝丙烯酸后接触角降至65.98°,并为负载Cu_(2)O提供了载体。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结果均表明Cu_(2)O负载在PVDF超滤膜表面。负载Cu_(2)O后,PVDF超滤膜(复合膜)纯水通量和牛血清蛋白(BSA)通量均有所提升,截留率由59%提升至85%,污染率由68%降至49.8%。光照30min后,复合膜的纯水通量恢复率为86.19%,远高于原膜的19.82%,具有自清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超滤膜 抗污染 亲水性 Cu_(2)O 自清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DF弥散嵌合改性铝粉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成 杨文进 +1 位作者 宋江伟 张军旗 《含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7-346,共10页
为提升Al粉作为金属燃料的释能效率,采用机械合金化的方法制备了含不同质量分数聚偏氟乙烯(PVDF)的铝基复合金属燃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对其进行了表征,气体容量法测量了其活性铝含量,并用氧弹量热仪测量了其燃烧热,热... 为提升Al粉作为金属燃料的释能效率,采用机械合金化的方法制备了含不同质量分数聚偏氟乙烯(PVDF)的铝基复合金属燃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对其进行了表征,气体容量法测量了其活性铝含量,并用氧弹量热仪测量了其燃烧热,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TG⁃DSC)和快速升温氧化装置对其热氧化性能进行了评估。扫描和XRD结果显示,经4%PVDF弥散嵌合改性的复合铝粉在升温过程中难以形成连续完整的Al_(2)O_(3)壳层;TG⁃DSC结果显示,复合铝粉1300℃氧化增重率为76.7%,比铝粉的40.9%提高35.8%;快速升温氧化实验结果显示,复合铝粉1100℃氧化120 s增重率达到64.6%,较铝粉的23.4%提高4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性能 聚偏氟乙烯(pvdf) 活化铝粉 氧化增重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DF/[Bmim][PF_(6)]/ZIF-8混合基质膜的制备及CO_(2)分离性能
3
作者 柳静献 王滨 +1 位作者 朱冕 赫伟东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3-121,共9页
混合基质膜因其加工性能好、分离效率高的优势在CO_(2)分离领域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使用溶剂热法制备ZIF-8颗粒,将其与[Bmim][PF6]一同作为分散相,聚偏氟乙烯作为连续相,制备混合基质膜.通过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 混合基质膜因其加工性能好、分离效率高的优势在CO_(2)分离领域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使用溶剂热法制备ZIF-8颗粒,将其与[Bmim][PF6]一同作为分散相,聚偏氟乙烯作为连续相,制备混合基质膜.通过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对制备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表征,研究ZIF-8含量与跨膜压力差对膜CO_(2)分离性能影响,评估膜长期运行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当ZIF-8在PVDF上的负载量(质量分数)为15%时,膜的CO_(2)分离性能达到最优,CO_(2)渗透系数与CO_(2)/N_(2)选择系数分别为679.26×10^(-7) cm^(3)·cm·cm^(-2)·s^(-1)·MPa^(-1)与40.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基质膜 CO_(2)分离 ZIF-8 离子液体 聚偏氟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I/MIL-88@PVDF复合膜对典型畜禽抗生素废水的分离性能
4
作者 张艳红 蒋少聪 +2 位作者 高天浩 刘广兵 刘伟京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1-288,共8页
为提高超滤膜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支撑材料,采用共混法掺入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MIL-88对其进行修饰改性,并通过聚乙烯亚胺(PEI)和环氧氯丙烷(ECH)的表面交联反应来改善膜的亲水性,制备了PEI/MIL-88@PVDF表面交... 为提高超滤膜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支撑材料,采用共混法掺入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MIL-88对其进行修饰改性,并通过聚乙烯亚胺(PEI)和环氧氯丙烷(ECH)的表面交联反应来改善膜的亲水性,制备了PEI/MIL-88@PVDF表面交联复合膜,分析了复合膜的表面结构形貌特征和性能,并以盐酸四环素为模拟污染物,考察了PEI/MIL-88@PVDF复合膜对抗生素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MIL-88能使复合膜增强对抗生素的处理效果,盐酸四环素去除率相较于纯PVDF膜提升了30.4%;交联反应进行后,复合膜的纯水通量为309.15 L/(m^(2)·h),相较于PVDF膜提升了65.9%,其对抗生素的去除率也提高至74.6%;Langmuir模型能很好地拟合复合膜的等温吸附过程,表明盐酸四环素在复合膜表面的吸附以单层吸附为主;PEI/MIL-88@PVDF复合膜对于pH值变化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且具有优异的抗生素去除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F复合膜 聚偏氟乙烯(pvdf) MIL-88 四环素 畜禽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DF含量对铝基固体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规律
5
作者 陈文聪 邓皓源 +4 位作者 石情文 张子怡 孙一 罗国强 沈强 《含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89-600,共12页
为研究聚偏二氟乙烯(PVDF)含量对铝基固体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通过溶剂-非溶剂法制备了包覆量为2%~14%的Al@PVDF复合粉体。结合热重-差热分析、定容燃烧及同步点火等测试方法,对比分析了复合铝粉的热反应性和相应固体推进剂的能量及... 为研究聚偏二氟乙烯(PVDF)含量对铝基固体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通过溶剂-非溶剂法制备了包覆量为2%~14%的Al@PVDF复合粉体。结合热重-差热分析、定容燃烧及同步点火等测试方法,对比分析了复合铝粉的热反应性和相应固体推进剂的能量及燃烧性能。结果表明,PVDF包覆结构能显著提高铝粉的热反应性,PVDF包覆量为6%时,铝粉的热增重和放热焓达最大值78.96%和16.14 k J·g^(-1)。随PVDF含量的增加,固体推进剂的释能量呈先增后减,再增再减的变化趋势,包覆量为10%时,固体推进剂最大放热量为6026 J·g^(-1)、增压值为4.45 MPa;铝氧反应的点火延迟由53 ms降低至12 ms;燃速压力指数由0.43降至0.36再降至0.26的三阶段演变。冷凝燃烧产物(CCPs)阐明了PVDF含量对燃烧性能的阶段性作用机制:低包覆量(2%~4%)时,热解产物抑制铝熔融团聚;中包覆量(6%~8%)时,能加速颗粒破碎点火,还会诱发二次团聚;高包覆量(10%~14%)时,过量热解产物会促进团聚体在气相区的二次破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基固体推进剂 铝粉 pvdf含量 包覆 燃烧性能 团聚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Ca(IO_(3))_(2 )/PVDF基高能杀菌“三明治”结构薄膜的构建及其燃烧性能机理
6
作者 陈苏杭 唐魁 +5 位作者 谢晓 唐振华 柯香 秦钊 徐抗震 赵凤起 《火炸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7,I0006,共11页
为了提高杀菌高能薄膜的燃烧性能和碘含量,使用Al/Ca(IO_(3))_(2)/30%PVDF膜(30PVDF)封装39%Al/Ca(IO_(3))/(5%或10%)PVDF铝热剂(5PVDF或10PVDF)得到“三明治”结构的3、5、7和9层薄膜,并通过燃速和火焰温度测试以及DSC-TG热分析研究了... 为了提高杀菌高能薄膜的燃烧性能和碘含量,使用Al/Ca(IO_(3))_(2)/30%PVDF膜(30PVDF)封装39%Al/Ca(IO_(3))/(5%或10%)PVDF铝热剂(5PVDF或10PVDF)得到“三明治”结构的3、5、7和9层薄膜,并通过燃速和火焰温度测试以及DSC-TG热分析研究了铝热剂层活性及其分布结构(层数和厚度)对“三明治”结构薄膜燃烧性能和释能效应的影响规律,同时探究了薄膜各组分间的反应温度和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封装39%5PVDF铝热剂“三明治”结构薄膜比封装10PVDF的燃速高18%~35%,表现出更好的燃烧性能,其中5层薄膜具有最大燃速,二者分别为10.2 cm/s和8.6 cm/s,综合了30PVDF膜层的厚度、低燃速和膜-铝热剂层在界面的传质传热效率的影响;并且多层薄膜的平均火焰温度随着铝热剂厚度的减小而增加。DSC-TG结果表明,Al/Ca(IO_(3))_(2)/PVDF基多层薄膜主要在330~410℃发生Al-Ca(IO_(3))_(2)-PVDF释碘放热反应,Ca(IO_(3))_(2)/PVDF(质量为1.55∶1)在320~350℃的剧烈放热反应和燃烧产物中的AlF 3、CaF 2、CaO等进一步证实了该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杀菌多层薄膜 静电喷雾沉积 燃烧性能调控 Al/Ca(IO_(3))_(2)/pvdf “三明治”结构 铝热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DF层析膜的制备及在胶体金试纸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卞庆东 李永晖 +3 位作者 汪朝晖 周玥 汪效祖 崔朝亮 《膜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7,91,共9页
免疫层析技术常用硝酸纤维素(NC)膜,但其被国外垄断且易燃、稳定性差,而聚偏氟乙烯(PVDF)具有化学稳定性好、蛋白吸附强的优点.以PVDF为膜材料,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90)、聚乙二醇(PEG600)为添加剂,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采用蒸汽诱... 免疫层析技术常用硝酸纤维素(NC)膜,但其被国外垄断且易燃、稳定性差,而聚偏氟乙烯(PVDF)具有化学稳定性好、蛋白吸附强的优点.以PVDF为膜材料,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90)、聚乙二醇(PEG600)为添加剂,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采用蒸汽诱导相转化法制膜.研究了添加剂PEG600用量、蒸汽诱导时间、蒸汽温度对膜结构、孔径、接触角及蛋白吸附量的影响;采用不同种类的表面活性剂对PVDF膜改性,通过动态接触角、毛细流动时间、蛋白吸附量对膜进行测试,并制备成试纸条.结果表明:当制膜条件为质量分数2%PEG600、蒸汽诱导时间20 min、蒸汽温度50℃时,膜的孔径约为7.4μm、接触角为85.1°、蛋白吸附量为22.6μg/cm^(2);用甲基椰油酰基牛磺酸钠(CMT)改性后,PVDF膜的毛细流动时间为199 s,蛋白吸附量达到75.7μg/cm^(2),且试纸条有显色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df 蒸汽诱导相转化法 表面涂覆改性 侧流免疫层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O/Ce-TiO_(2)改性PVDF膜的制备及其亲水性能
8
作者 马坤怡 刘琳 +3 位作者 王亚男 吴迪 赵庆宇 邢锦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4-451,470,共9页
本研究通过相转化法制备了新型氧化石墨烯/铈掺杂二氧化钛-聚偏氟乙烯(GO/Ce-TiO_(2)-PVDF)纳米超滤膜。基于光催化-膜分离耦合技术,既解决了粉体催化剂易流失、难回收的问题,又利用GO/Ce-TiO_(2)光催化剂赋予改性PVDF膜的自清洁性,将... 本研究通过相转化法制备了新型氧化石墨烯/铈掺杂二氧化钛-聚偏氟乙烯(GO/Ce-TiO_(2)-PVDF)纳米超滤膜。基于光催化-膜分离耦合技术,既解决了粉体催化剂易流失、难回收的问题,又利用GO/Ce-TiO_(2)光催化剂赋予改性PVDF膜的自清洁性,将膜表面的污染物降解。实验还对膜的形貌、结构及表面性能等进行了表征,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作为污染物评价了膜的性能。相比PVDF膜的各项指标,当GO/Ce-TiO_(2)掺杂量为0.2%时,复合改性膜表现出最佳的亲水性,对BSA的截留率达到95.3%,纯水通量为119.64 L·m^(-2)·h^(-1)。经水洗后联用紫外光照条件,改性后膜的通量恢复率为91.54%,说明经GO/Ce-TiO_(2)改性后的PVDF膜污染后依然具有恢复高通量的能力,证明了紫外照射下GO/Ce-TiO_(2)-PVDF膜具有较高的防污性能和自清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 TiO_(2) pvdf 自清洁 防污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优化的PDA@ZnO/PVDF膜的结构及过滤性能
9
作者 魏子涵 郑永山 +1 位作者 翟英健 杨靖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3-120,共8页
目前有机染料的高效脱除已成为染料废水深度处理和回用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以聚偏氟乙烯(PVDF)膜为基膜,聚吡咯烷酮(PVP)为致孔剂,聚多巴胺(PDA)和纳米氧化锌(ZnO)为改性剂制备PDA@ZnO/PVDF复合膜。通过正交试验优化PDA@ZnO/PVDF膜... 目前有机染料的高效脱除已成为染料废水深度处理和回用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以聚偏氟乙烯(PVDF)膜为基膜,聚吡咯烷酮(PVP)为致孔剂,聚多巴胺(PDA)和纳米氧化锌(ZnO)为改性剂制备PDA@ZnO/PVDF复合膜。通过正交试验优化PDA@ZnO/PVDF膜制备过程中PDA、PVP、ZnO的添加量,随后对该复合膜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其机械性能、亲水特性以及渗透分离性能进行了测试。正交试验结果表明,PDA@ZnO/PVDF膜制备中PVP质量分数、PDA质量分数、ZnO质量分数分别为2%、0.8%、1.2%时,膜的渗透分离性能最佳。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证实了PDA@ZnO纳米颗粒与PVDF膜成功复合。扫描电镜(SEM)和膜孔隙结构测试表明,PDA@ZnO的加入显著改善了膜的内部孔隙结构。与未改性的对照膜相比,优选复合膜的机械性能和亲水性均有显著提升,膜的脆性降低,其断裂伸长率达到19.5%。膜的渗透分离性能表明,优选复合膜的通量和截留率有明显提高,其纯水通量高达1196.21 L/(m^(2)·h),对分散深蓝HGL的截留率超过95%。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优化的PDA@ZnO/PVDF膜在染料废水处理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多巴胺 纳米氧化锌 pvdf 染料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抗污染PVDF复合膜及其油-水乳液分离性能研究
10
作者 汪家伟 朱岳 +2 位作者 丁雅杰 王建强 刘富 《膜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7,126,共12页
本研究针对乳化含油废水处理中膜污染问题,创新性地开发了具有协同抗污结构的PVDF复合膜。通过蒸汽诱导相分离(VIPS)技术制备PVDF基膜,结合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PVP-VTES)共聚物亲水改性与逐步界面聚合工艺,在膜表面... 本研究针对乳化含油废水处理中膜污染问题,创新性地开发了具有协同抗污结构的PVDF复合膜。通过蒸汽诱导相分离(VIPS)技术制备PVDF基膜,结合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PVP-VTES)共聚物亲水改性与逐步界面聚合工艺,在膜表面形成“PVP层-聚酰胺(PA)层”双效抗污层。实验数据显示,改性膜在13 h连续运行中保持油相回收率>60%(纯度99.9%),水相回收率近100%(纯度>98%)。机理分析表明,PVP层与PA层的协同效应促进油滴在膜表面的聚结脱附,有效延缓膜污染进程。该技术为乳化含油废水处理与资源回收提供了新型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df复合膜 油-水分离 抗污染 界面聚合 蒸汽诱导相分离 亲水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T@PDA增强PVDF/PMMA复合薄膜的介电与储能性能研究
11
作者 黄云龙 崔巍巍 +1 位作者 侯亚娟 董昊霖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42-251,共10页
本工作采用多巴胺(DA)在钛酸钡(BT)纳米颗粒表面自聚合得到具有核壳结构的钛酸钡@聚多巴胺(BT@PDA)颗粒,分别将相同质量的BT和BT@PDA颗粒分散到聚偏氟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VDF/PMMA)共混聚合物基质中,制得BT/PVDF/PMMA复合薄膜和BT@P... 本工作采用多巴胺(DA)在钛酸钡(BT)纳米颗粒表面自聚合得到具有核壳结构的钛酸钡@聚多巴胺(BT@PDA)颗粒,分别将相同质量的BT和BT@PDA颗粒分散到聚偏氟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VDF/PMMA)共混聚合物基质中,制得BT/PVDF/PMMA复合薄膜和BT@PDA/PVDF/PMMA复合薄膜。实验结果表明,PDA包覆层在提高介电常数、抑制介电损耗、提高击穿场强和改善力学性能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室温下BT@PDA/PVDF/PMMA复合薄膜在10~2Hz下介电常数达到10.9,与未加填料的PVDF/PMMA薄膜相比提升了67.7%;介电损耗为0.052,降低了32.4%;击穿场强达到606 kV/mm,提升了68.8%;放电能量密度达到10.3 J/cm^(3),提升了128.9%,并且充放电效率保持在58%以上。在高温(50~90℃)情况下,PDA包覆层在介电性能、储能性能方面仍然发挥了积极作用。70℃时,BT@PDA/PMMA/PVDF复合薄膜的储能密度为6.48 J/cm^(3),充放电效率仍然在53%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密度 介电性能 聚偏氟乙烯(pvdf)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BT@P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CST体系的PVDF/SMA共混膜制备及含油乳液分离研究
12
作者 司新宇 程泽寰 +1 位作者 陈宇超 肖通虎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3-79,共7页
微滤(MF)膜孔径结构可控,在含油乳液过程有着能耗低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本文以聚偏氟乙烯(PVDF)和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为共混高分子,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氯化镁(MgCl_(2))为添加剂,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构建了一个具... 微滤(MF)膜孔径结构可控,在含油乳液过程有着能耗低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本文以聚偏氟乙烯(PVDF)和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为共混高分子,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氯化镁(MgCl_(2))为添加剂,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构建了一个具有最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现象的铸膜液体系,研究了体系LCST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复合相分离法(NTIPS)制备了PVDF/SMA共混膜。探究了SMA含量、凝胶浴温度等因素对膜结构、机械性能和含油乳液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LCST铸膜液体系,可以通过调节凝胶浴温度,实现膜的结构从指状孔向双连续网络孔结构的转变。应用于含油乳液分离,PVDF/SMA共混膜S-1.2对含油乳液的截留率可达到99.7%,与不含SMA的纯PVDF膜S-0相比,PVDF/SMA共混膜S-1.2的纯水通量恢复率从82.5%升高到88.3%,不可逆污染阻力与膜本征阻力的比值由21.1%降至13.2%,表现出更优的耐污染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df/SMA共混膜 最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 结构调控 含油乳液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驱动NiFeMn LDH/CNTs/PVDF膜电极选择性提取钨酸根离子
13
作者 高凤凤 程慧峰 +1 位作者 杨博 郝晓刚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50-3360,共11页
电控离子交换技术(electrochemically switched ion exchange,ESIX)是将电活性离子交换材料(EXIMs)沉积或涂覆在导电基底上,通过电化学控制导电基底上活性材料氧化还原状态实现目标离子置入与释放,从而实现离子的分离。该技术具有痕量... 电控离子交换技术(electrochemically switched ion exchange,ESIX)是将电活性离子交换材料(EXIMs)沉积或涂覆在导电基底上,通过电化学控制导电基底上活性材料氧化还原状态实现目标离子置入与释放,从而实现离子的分离。该技术具有痕量提取、无二次污染、速率可控、高选择性等优点。通过共沉淀法制备Ni Fe Mn LDH,并将其与碳纳米管(CNTs)、聚偏二氟乙烯(PVDF)混合涂覆到石墨板上,制得NiFeMn LDH/CNTs/PVDF膜电极。NiFeMn LDH层板上具有丰富的羟基官能团,可与W(Ⅵ)发生羟基配位;层间的阴离子与W(Ⅵ)进行离子交换,可为W(Ⅵ)提供丰富的活性位点。在ESIX系统中,膜电极对W(Ⅵ)的吸附容量可达122.10 mg·g^(-1),且W(Ⅵ)与Mo(Ⅵ)、Cl^(-)、■分离因子(■)分别为1.25、19.60、35.80,实现了W(Ⅵ)选择性分离。此外,该膜电极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为钨的高效分离提供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 电控离子交换技术 钨酸根离子提取 NiFeMn LDH/CNTs/pvdf膜电极 电化学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直写PVDF/MoS_(3)膜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14
作者 郝绍菊 马竞 +1 位作者 翟圆梦 谢佳瑶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1,共10页
基于过氧单硫酸盐(PMS)活化的高级氧化工艺已成为一种很有前景的有机污染物去除技术。该研究以聚偏二氟乙烯(PVDF)膜为骨架,包裹具有手风琴状结构的三硫化钼(MoS_(3)),采用静电直写技术制备了网格均匀、高比表面积和高暴露活性位点的PVD... 基于过氧单硫酸盐(PMS)活化的高级氧化工艺已成为一种很有前景的有机污染物去除技术。该研究以聚偏二氟乙烯(PVDF)膜为骨架,包裹具有手风琴状结构的三硫化钼(MoS_(3)),采用静电直写技术制备了网格均匀、高比表面积和高暴露活性位点的PVDF/MoS_(3)复合膜。在最佳条件下,PVDF/MoS_(3)膜在70 min内实现了98.7%的四环素(TC)去除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进一步证实,PMS和TC在PVDF/MoS_(3)膜上较低的吸附能垒有利于TC的富集和PMS的活化。机理研究表明,自由基(·OH、SO_(4)^(•-)、·O_(2)^(-))和非自由基(^(1)O_(2))都参与了降解过程。PVDF/MoS_(3)/PMS/光系统显示出优异的抗污性和循环稳定性,突出了复合膜去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单硫酸盐 静电直写技术 聚偏二氟乙烯 三硫化钼 四环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I接枝/微球共混改性PVDF膜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15
作者 纪统一 王帆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1-67,76,共8页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St-GMA)微球,通过控制聚合时间、温度、反应物配比制备出树莓状与类球状形态的微球,分别以1%、3%、8%的占比掺入到聚偏氟乙烯(PVDF)膜中,然后在其表面接枝聚乙烯亚胺(PEI)制...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St-GMA)微球,通过控制聚合时间、温度、反应物配比制备出树莓状与类球状形态的微球,分别以1%、3%、8%的占比掺入到聚偏氟乙烯(PVDF)膜中,然后在其表面接枝聚乙烯亚胺(PEI)制备成PEI接枝/P(St-GMA)共混PVDF膜。结果表明,经过P(St-GMA)和PEI改性后的膜水接触角可达到35°左右,亲水性得到明显改善。PEI和P(St-GMA)赋予膜优异的油水分离性能,对于油/水乳液,分离效率最大能实现99%及其以上,并且伴随着掺入微球含量的提高,截留作用也有很大提升。牛血清蛋白(BSA)的动态过滤实验证明了膜的防污性能,被BSA污染的改性膜被简单清洗之后通量恢复率最高达到71.2%,而原始膜在被污染后通量恢复率只有50.7%。由于改性膜上阳离子聚合物PEI的存在,阴离子染料更容易被吸附和去除。相较于盐酸吖啶黄,Me膜(3%类球状微球添加量与PVDF共混制备的膜)对刚果红的吸附容量更大,可以达到17.672 mg/g。改性膜在静态吸附染料的实验中对刚果红的去除率均在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亚胺 微球 pvdf 亲水改性 抗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DF复合粘结剂的制备及其锌空电池电化学稳定性研究
16
作者 金虹 周来宏 +4 位作者 查国君 苏强 丁海峰 刘琛 倪萍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7-200,207,共5页
通过调控Nafion和PVDF组成比例制备PVDF复合粘结剂(10%PVN),并用于组装FeMOF-10%PVN锌空电池。通过锌空电池长时间充放电循环电化学测试,研究复合粘结剂对电池长期运行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70 h长时间充放电循环,10%PV... 通过调控Nafion和PVDF组成比例制备PVDF复合粘结剂(10%PVN),并用于组装FeMOF-10%PVN锌空电池。通过锌空电池长时间充放电循环电化学测试,研究复合粘结剂对电池长期运行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70 h长时间充放电循环,10%PVN复合粘结剂可以显著抑制Fe-MOF催化层脱落和团聚,较好地保持催化剂粒子原有的形貌和结构。170 h充放电循环后,FeMOF-10%PVN电池的峰功率密度衰减率仅为7.6%,不到FeMOF-N组装电池衰减率(74.0%)的1/9。因此,10%PVN复合粘结剂可以有效提升Fe-MOF锌空电池催化层长期运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空电池 pvdf Fe-MOF衍生催化剂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SiO_(2)-PVDF复合膜制备与膜蒸馏性能研究
17
作者 侯雪怡 黄世耿 +1 位作者 班锦宏 卢彦越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71,共5页
为了提高聚偏氟乙烯(PVDF)平板膜的膜蒸馏分离性能,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不同粒径的纳米二氧化硅(nSiO_(2))溶胶作为致孔剂,采用相转换方法制备nSiO_(2)-PVDF复合膜。利用XRD、XPS、SEM等对PVDF膜和nSiO_(2)-PVDF复合膜进行表征,研究了纳米n... 为了提高聚偏氟乙烯(PVDF)平板膜的膜蒸馏分离性能,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不同粒径的纳米二氧化硅(nSiO_(2))溶胶作为致孔剂,采用相转换方法制备nSiO_(2)-PVDF复合膜。利用XRD、XPS、SEM等对PVDF膜和nSiO_(2)-PVDF复合膜进行表征,研究了纳米nSiO_(2)的粒径和添加量对复合膜形貌和结构、疏水性能以及膜蒸馏分离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添加不同粒径的纳米nSiO_(2)溶胶后,复合膜的水通量大幅提升。在进料液为质量分数3.5%Na Cl溶液,进料温度为75℃,渗透测温度为25℃的条件下,添加质量分数3%的100 nm nSiO_(2)的复合膜水通量达到22.1 kg/(m^(2)·h),相对于未改性膜提高了116.7%;其截留率高达99.9%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接触膜蒸馏 海水淡化 聚偏氟乙烯膜 纳米二氧化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VDF-HFP的膜层制备及辐射制冷性能研究
18
作者 朱海 白明敏 +2 位作者 李伟信 张一洋 谢军 《陶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5,共10页
辐射制冷是一种被动冷却方法,不消耗任何额外的能量。本工作提出了一种多孔网络结构的PVDF-HFP薄膜作为辐射制冷材料。采用相转化法制备了一种具有辐射制冷的高太阳反射率和高发射率光谱选择性的薄膜。系统地研究了溶剂丙酮的用量、反... 辐射制冷是一种被动冷却方法,不消耗任何额外的能量。本工作提出了一种多孔网络结构的PVDF-HFP薄膜作为辐射制冷材料。采用相转化法制备了一种具有辐射制冷的高太阳反射率和高发射率光谱选择性的薄膜。系统地研究了溶剂丙酮的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参数对PVDF-HFP薄膜微观结构以及辐射性能的影响。并探讨辐射制冷薄膜在现实条件下的具体降温效果。测试结果表明,当PVDF-HFP粉末:丙酮:水的质量比为1∶11∶1,加热温度为65℃,加热搅拌时间为2.0 h时,形成了多孔网络结构,该结构提高了有机物薄膜对太阳光的散射和反射。制备的PVDF-HFP薄膜在大气窗口内具有80%(太阳全谱)的反射率,97%(红外波段)的红外发射率。在6月份景德镇(温带气候)的户外测试中,阳光下涂有PVDF-HFP薄膜的铝片温度最高低于环境温度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df-HFP薄膜 反射太阳光 多孔网络结构 辐射制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PVDF/PZT composite films prepared by direct ink writing
19
作者 ZHOU Run-kai YANG Hong +4 位作者 PENG Chao-qun WANG Ri-chu ZHANG Dou FANG Guang-qiang WANG Xiao-fe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1期71-81,共11页
Polyvinylidene fluoride/lead zirconate titanate(PVDF/PZT)composite films have been prepared by direct ink writing and the effect of PZT content on crystallization behavior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film were system... Polyvinylidene fluoride/lead zirconate titanate(PVDF/PZT)composite films have been prepared by direct ink writing and the effect of PZT content on crystallization behavior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film we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The composite films were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X-ray diffractometer(XRD),Fl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e(FTIR)and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DSC).The results show that,surface modified PZT powder(PZT@PDA)is successfully coated by polydopamine(PDA),resulting in a large number of polar groups that interact with the-CF_(2)-groups in PVDF,inducing the generation of polarβphase due to hydrogen bonding formed in the interaction.Theβphase content in composite film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PZT@PDA content,up to 28.09%as with 5 wt.%PZT@PDA.PZT@PDA plays a role of nucleating agent to promote the generation of polar phases in the film and also acts as an impurity hindering the growth of nuclei to reduce crystallinity.Moreover,the presence of PZT@PDA in interfaces provides more sites for the occurrence of interfacial polarization and thus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films.The composite film with 5 wt.%PZT@PDA possesses the highest dielectric constant(8.61)and residual polarization value(0.6803μC/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 lead zirconate titanate(PZT) direct ink writing crystallization behaviour electrical proper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智能包装及物流监控的PVDF压电薄膜传感器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魏昌洲 唐霞 +1 位作者 张韬 张一帆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56-1863,共8页
在物联网+时代,物流运输监管需要包装智能化。智能包装能够记录运输过程中的物流信息,并提供给用户及监管部门。结合现有包装生产技术,研制一种低成本、一次性使用、可量产的柔性压电传感器十分必要。用PVDF压电墨水,通过涂布的方法在... 在物联网+时代,物流运输监管需要包装智能化。智能包装能够记录运输过程中的物流信息,并提供给用户及监管部门。结合现有包装生产技术,研制一种低成本、一次性使用、可量产的柔性压电传感器十分必要。用PVDF压电墨水,通过涂布的方法在柔性基底上制备了高性能压电薄膜。实验证明,不同溶剂对PVDF薄膜的结晶度及晶相形成有较大影响。晶相优化后的压电薄膜经过进一步电晕极化,其压电性能提高了一倍。用极化后的压电薄膜制备的压电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柔性/共型性、优异的耐弯曲性和鲁棒性。其循环冲击测试结果证明压电传感器具有可重复和持久使用性。这一PVDF柔性压电薄膜传感器可直接印刷在包装箱体或包装膜上,用于智能物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压电传感器 pvdf墨水 涂布印刷 智能包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