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7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paration of ammonium nitrate-based solid composite propellants supplemented with polyurethane/nitrocellulose blends binder and their thermal decomposition behavior 被引量:1
1
作者 Sabri Touidjine Moulai Karim Boulkadid +4 位作者 Djalal Trache Samir Belkhiri Abderrahmane Mezroua Mohamed Islam Aleg Afaf Belkebiche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2023-2033,共11页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solid composite propellants(SCPs)supplemented with ammonium nitrate(AN)as an oxidizer,the incorporation of energetic ingredients such as explosives,energetic binders or catalysts is a com...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solid composite propellants(SCPs)supplemented with ammonium nitrate(AN)as an oxidizer,the incorporation of energetic ingredients such as explosives,energetic binders or catalysts is a common effective approach.For this purpose,polyurethane(PU),a typical inert binder,was mixed with nitrocellulose(NC)as an energetic polymer.Numerous composite solid propellant compositions based on AN and NC-modified polyurethane binder with different NC ratios were prepared.The prepared formulations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RAMAN spectroscopy,X-ray diffraction(XRD),electron densimetry,thermogravimetric(TG)analysis,and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A kinetic study was then performed using the iterative KissingerAkahira-Sunose(It-KAS),Flynn-Wall-Ozawa(It-FWO),and non-linear Vyazovkin integral with compensation effect(VYA/CE)methods.The theoretical performances,such as theoretical specific impulse,adiabatic flame temperature,and ideal exhaust gaseous species,were also determined using the NASA Lewis Code,Chemical Equilibrium with Application(CEA).Spectroscopic examinations revealed the existence of NC and full polymerization of PU in the prepared propellants.According to density tests,the density of the propellant increases as the nitrocellulose component increases.According to the thermal analysis and kinetics study,the increase in NC content catalyzed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the AN-based composite solid propellants.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study,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NC in the propellant increased the specific impulse and,as a result,the overall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site propellants polyurethane NITROCELLULOSE Ammonium nitrate Decomposition kinetics Thermal decompos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weak shock wave miti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lexible polyurethane foam and polyurea 被引量:2
2
作者 Shiyu Jia Cheng Wang +2 位作者 Wenlong Xu Dong Ma Fangfang Q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79-191,共13页
In recent years,explosion shock wave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signature injury of the current military conflicts.Although strong shock wave is lethal to the human body,weak shock wave can cause many more lasting conse... In recent years,explosion shock wave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signature injury of the current military conflicts.Although strong shock wave is lethal to the human body,weak shock wave can cause many more lasting consequences.To investigate the protection abi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lexible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under weak shock wave loading,the blast wave produced by TNT explosive is loaded on the polyurethane foam with the density of 200.0 kg/m3(F-200)and 400.0 kg/m3(F-400),polyurea with the density of 1100.0 kg/m^(3)(P-1100)and structures composed of the two materials,which are intended for individual protection.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hock wave is attenuated to weak pressure disturbance after interacting with the flexible materials which are not damaged.The shock wave protective capability of single-layer materials is dependent on their thickness,density and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The overpressure,maximum pressure rise rate and impulse of transmitted wave decrease exponentially with increase in sample thickness.For the same thickness,F-400 provides better protective capability than F-200 while P-1100 shows the best protective capability among the three materials.In this study,as the materials are not destroyed,F-200 with a thickness more than10.0 mm,F-400 with a thickness more than 4.0 mm,and P-1100 with a thickness more than 1.0 mm can attenuate the overpressure amplitude more than 90.0%.Further,multi-layer flexible composites are designed.Different layer layouts of designed structures and layer thickness of the single-layer materials can affect the protective performance.Within the research range,the structure in which polyurea is placed on the impact side shows the optimal shock wave protective performance,and the thicknesses of polyurea and polyurethane foam are 1.0 mm and 4.0 mm respectively.The overpressure attenuation rate reached maximum value of 93.3%and impulse attenuation capacity of this structure are better than those of single-layer polyurea and polyurethane foam with higher areal den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ee-field explosion Weak shock wave mitigation POLYUREA polyurethane foam Multi-layered composit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基聚合物固固相变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陈艳 黎子琦 +3 位作者 陈南豪 张一弛 吴晓鸿 陈大柱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9,共16页
固固相变材料(SSPCMs)是一类能够通过可逆相变过程高效吸收与释放热能,同时保持固态特性的新型材料,具有相变期间体积变化微小、高温下使用无泄漏和力学性能好等优点,吸引了科技界的广泛瞩目。其中,以聚乙二醇(PEG)为相变单元的聚合物SS... 固固相变材料(SSPCMs)是一类能够通过可逆相变过程高效吸收与释放热能,同时保持固态特性的新型材料,具有相变期间体积变化微小、高温下使用无泄漏和力学性能好等优点,吸引了科技界的广泛瞩目。其中,以聚乙二醇(PEG)为相变单元的聚合物SSPCMs凭借其高储能密度、优异的循环稳定性以及可调控相变温度等独特优势,在能量储存、温度调节及热管理等多个关键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围绕近几年PEG基SSPCMs的研究进展,归纳总结其分类和化学制备方法。根据其存在的导热、阻燃、可回收利用差等缺陷,重点讨论了如何对其进行性能优化和改性,以拓宽PEG基SSPCMs的应用,同时总结了在电池、电子设备和柔性可穿戴设备的热管理以及太阳能热能储存等领域的潜在应用研究进展。最后,分析了PEG基SSPCMs目前所面临的挑战,指出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环境友好型和多功能化的SSPCMs研发,提高SSPCMs的综合性能、降低成本和增强可行性等,并探索其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潜力,进一步推动其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 固固相变 相变材料 聚氨酯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电热驱动形状记忆回复行为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仁义 杨琴 +2 位作者 孙宝忠 顾伯洪 张威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79,共8页
为研究不同结构参数织物增强形状记忆复合材料(SMPCs)的力学行为、热驱动和电驱动下形状回复行为及回复力大小,以连续碳纤维(CCF)、形状记忆聚氨酯(SMPU)为原料,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芯壳结构复合长丝,将其作为经纱和纬纱,织造单纬、双... 为研究不同结构参数织物增强形状记忆复合材料(SMPCs)的力学行为、热驱动和电驱动下形状回复行为及回复力大小,以连续碳纤维(CCF)、形状记忆聚氨酯(SMPU)为原料,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芯壳结构复合长丝,将其作为经纱和纬纱,织造单纬、双纬、三纬3种复合织物,利用平板硫化机热压成SMPCs,测试并分析3种SMPCs的动态热力学性能、热驱动和电驱动形状记忆行为及回复力大小。结果表明:3种SMPCs的储能模量分别是SMPU的2.20、3.27、4.53倍,三纬SMPCs的储能模量最大;3种SMPCs的形状回复率可达98%以上,热驱动下,温度越高,回复时间越短;电驱动下,驱动电压在3~6 V范围内时,电压越大,回复时间越短,可实现低压快速响应;回复力随纬纱根数的增加而增大,最高可达1.8 N,是试样重力的75.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物增强复合材料 形状记忆聚氨酯 热驱动 电驱动 回复力 碳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容剂对PVDF/PUR-T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敏 闫飞 +2 位作者 张璐 李成涛 高伟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2-106,共5页
采用流延成膜法制备了硅烷偶联剂KH–560和端氨基液体丁腈橡胶(ATBN)协同改性的聚偏氟乙烯(PVDF)/聚醚型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PUR–T)复合材料,初步探讨了单一增容剂(KH–560或ATBN)含量、复配增容剂含量与比例及成膜温度等条件对PVDF/PU... 采用流延成膜法制备了硅烷偶联剂KH–560和端氨基液体丁腈橡胶(ATBN)协同改性的聚偏氟乙烯(PVDF)/聚醚型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PUR–T)复合材料,初步探讨了单一增容剂(KH–560或ATBN)含量、复配增容剂含量与比例及成膜温度等条件对PVDF/PUR–T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深入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热稳定性能和亲/疏水性能。结果表明,与单一增容剂相比,复配增容剂的引入明显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并且当复配增容剂添加量为10%,复配比KH–560/ATBN=3/1,成膜温度为50℃时,其与PVDF/PUR–T基体间的界面粘结性明显得到改善,改性后复合材料断裂伸长率达到273%。PUR–T与复配增容剂的加入抑制了PVDF的结晶,复合材料的结晶度降低,但仍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且疏水性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 增容剂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6/PUR-T/GF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蔡力锋 王缸荣 林志勇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7,共3页
采用熔融挤出法制备了尼龙(PA)6/热塑性聚氨酯(PUR-T)/玻璃纤维(GF)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其断面形貌。结果表明,PA6/PUR-T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拉伸弹性模量较纯PA6明显降低,PA6/PUR-T/GF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拉伸弹性... 采用熔融挤出法制备了尼龙(PA)6/热塑性聚氨酯(PUR-T)/玻璃纤维(GF)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其断面形貌。结果表明,PA6/PUR-T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拉伸弹性模量较纯PA6明显降低,PA6/PUR-T/GF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拉伸弹性模量明显高于PA6/PUR-T复合材料,当GF质量分数超过30%时,PA6/PUR-T/GF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拉伸弹性模量高于纯PA6。PA6/PUR-T/GF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也明显优于纯PA6,体现了GF和PUR-T对PA6的协同增强和增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龙6 热塑性聚氨酯 玻璃纤维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断面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UR弹性体/超细滑石粉复合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陈亚东 张时魁 +1 位作者 张慧波 张永春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0-23,共4页
通过对聚氨酯(PUR)弹性体/超细滑石粉复合材料进行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研究了该复合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结果表明,在PUR弹性体中添加适量(质量分数15%左右)的超细滑石粉,可使滑石粉与PUR弹性体相互融合,形成了异相成核的复合... 通过对聚氨酯(PUR)弹性体/超细滑石粉复合材料进行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研究了该复合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结果表明,在PUR弹性体中添加适量(质量分数15%左右)的超细滑石粉,可使滑石粉与PUR弹性体相互融合,形成了异相成核的复合结构,从而使PUR弹性体中的软段、硬段、滑石粉颗粒形成相互作用的聚集体系,提高了PUR弹性体的综合力学性能及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弹性体 超细滑石粉 复合材料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韧环氧树脂、多元醇分子量及有机硅改性聚氨酯的制备及对复合涂层防护性能的研究
8
作者 杨志 张翼 杨慧敏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0-189,共10页
传统涂层因材料单一、综合防护性能较差,将聚醚胺D230、D400、D2000以不同比例固化E51来改善其韧性,作为环氧树脂底层。通过PTMG650与PTMG2000混合来调控聚氨酯微相分离结构,再将有机硅引入改进聚氨酯的力学、防水等性能,将其作为中间... 传统涂层因材料单一、综合防护性能较差,将聚醚胺D230、D400、D2000以不同比例固化E51来改善其韧性,作为环氧树脂底层。通过PTMG650与PTMG2000混合来调控聚氨酯微相分离结构,再将有机硅引入改进聚氨酯的力学、防水等性能,将其作为中间层。二者与聚脲外层制备出一种具有优良耐磨、防腐、抗冲击的复合涂层。结果表明,m(D230)∶m(D2000)=2∶1固化的E51涂层的附着力为1级,伸长率有较明显提升,抗冲击强度达100 cm。m(PTMG2000)∶m(PTMG6500)=1∶2制备的聚氨酯综合性能最佳,将羟基硅氧烷(PDMS)引入聚氨酯中发现,PU/Si-10%拉伸强度为34.07 MPa,伸长率从318.78%增加到343.74%,50%热分解温度较PU-650从363.26℃提升至417.97℃,静态水接触较PU-2000从80.23°升至100.02°,吸水率从2.28%降到1.132%。复合涂层附着力可达1级,远高于ISO 2409—2007要求的3级,冲击强度可达100 cm,远高于GB/T 1732—2020的要求。经过有机硅改性后,阻抗从6.647×10^(7)Ω·cm^(2)升至7.212×10^(7)Ω·cm^(2),30 min磨损量从8.17 mg降低到7.54 mg,防护性能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防护涂层 增韧环氧树脂 有机硅 改性聚氨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LDH的制备及增强聚氨酯力学性能的研究
9
作者 邹辽 马小琳 +1 位作者 李小保 叶菊娣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0,共7页
为降低聚氨酯涂料的成本及改善其力学性能,采用水热反应法制备了木质素/镁铝型层状双氢氧化物复合材料(Lignin-LDH),并以Lignin-LDH为填料加入到聚氨酯涂料体系中,制备了木质素/镁铝型层状双氢氧化物/聚氨酯复合涂层(Lignin-LDH-PU)。... 为降低聚氨酯涂料的成本及改善其力学性能,采用水热反应法制备了木质素/镁铝型层状双氢氧化物复合材料(Lignin-LDH),并以Lignin-LDH为填料加入到聚氨酯涂料体系中,制备了木质素/镁铝型层状双氢氧化物/聚氨酯复合涂层(Lignin-LDH-PU)。考察了水热反应温度对Lignin-LDH性质和形貌的影响,以及Lignin-LDH添加量对聚氨酯涂层附着力等级、抗冲击强度和铅笔硬度等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热温度的升高,Lignin-LDH的结晶度、复合程度、热稳定性均升高,但过高的水热温度会导致其复合程度和热稳定性的下降,适宜的水热温度为180℃。随着Lignin-LDH-180添加量的增加,Lignin-LDH-PU的力学性能会增加,但过高的添加量会导致涂层力学性能的下降。适宜的添加量为10%,此时涂层的力学性能最好,附着力等级为5B,抗冲击强度为115cm(正面)和105cm(反面),铅笔硬度为3H。相比LDH填料制备的10%LDH-PU,10%Lignin-LDH-180-PU的力学性能有着显著的增强。因此,水热法制备的Lignin-LDH-180填料在聚氨酯涂层中展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镁铝型层状双氢氧化物 水热反应 聚氨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WNTs/PUR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气敏响应性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常虎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1年第8期52-56,80,共6页
将端羧基丁二烯丙烯腈橡胶(CTBN)改性为多端羟基橡胶(f-CTBN)后,掺杂功能化多壁碳纳米管(MWNTs),与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12MDI)反应得到预聚物,再加入聚乙二醇(PEG6000)共聚合,得到一系列聚氨酯复合材料MWNTs/PUR;采用扫描电... 将端羧基丁二烯丙烯腈橡胶(CTBN)改性为多端羟基橡胶(f-CTBN)后,掺杂功能化多壁碳纳米管(MWNTs),与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12MDI)反应得到预聚物,再加入聚乙二醇(PEG6000)共聚合,得到一系列聚氨酯复合材料MWNTs/PUR;采用扫描电镜(SEM)、热失重(TG)等手段进行表征;考察了MWNTs含量、固化温度等因素对聚氨酯复合材料气敏响应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纳米管不仅提高了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力学和热学性能,更增强了其对有机溶剂饱和蒸汽的气敏响应能力;当固化温度为80℃时,聚氨酯复合材料的气敏响应能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壁碳纳米管 聚氨酯 复合材料 气敏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废旧纺织品的湿度响应纤维素/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11
作者 杨露 孟家光 +1 位作者 陈雨青 支超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4,共9页
为提升废旧纺织品的利用价值,同时促进智能驱动结构的发展,通过溶解、混合及成膜工艺,将废旧棉织物与废旧聚氨酯结合,制成了具有湿度响应性的纤维素/聚氨酯复合薄膜,分别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复合膜的形貌特征,用万能试验机测试了... 为提升废旧纺织品的利用价值,同时促进智能驱动结构的发展,通过溶解、混合及成膜工艺,将废旧棉织物与废旧聚氨酯结合,制成了具有湿度响应性的纤维素/聚氨酯复合薄膜,分别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复合膜的形貌特征,用万能试验机测试了复合膜的力学性能并分析了复合膜的湿度响应性。结果表明:复合膜外观均一且成形好,厚度为(0.18±0.02)mm的纤维素/聚氨酯膜可轻松承受1000 g的质量而不受损坏,超过薄膜本身质量的34000倍,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当复合薄膜中纤维素质量分数为30%时展现出良好的成形效果及驱动性能,表现出15 s的快速响应时间、32 s的回复时间及136.3°的弯曲角度;其出色的湿度响应特性归因于亲水性纤维素和具有良好弹性的聚氨酯,纤维素可完成吸收/解吸水分子的过程。基于这些特性,将复合薄膜应用于模拟“机械抓手”,成功地完成了物品的抓取操作,研究结果可促进废旧纺织品的循环利用,为纤维素材料在智能驱动领域的应用开辟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纺织品 再生纤维素 聚氨酯 湿度响应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耐候聚氨酯/TiO_(2)-水泥复合防水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2
作者 崔灿 韩光明 +2 位作者 刘倩 梁生康 张前前 《涂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59,共6页
为了提高聚氨酯水泥防水涂料的耐候性,在优化聚氨酯水泥防水涂料配方基础上引入TiO_(2)作为功能性添加剂,研制了新型的高耐候聚氨酯/TiO_(2)-水泥复合防水涂料,探究了TiO_(2)添加量对涂层耐候性和吸水率等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 为了提高聚氨酯水泥防水涂料的耐候性,在优化聚氨酯水泥防水涂料配方基础上引入TiO_(2)作为功能性添加剂,研制了新型的高耐候聚氨酯/TiO_(2)-水泥复合防水涂料,探究了TiO_(2)添加量对涂层耐候性和吸水率等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聚氨酯/TiO_(2)-水泥复合防水涂层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并系统测试了涂层经过紫外线、碱溶液、高温处理前后的拉伸性能以及涂层的低温柔性、不透水性、吸水率等。结果表明:聚氨酯/TiO_(2)-水泥复合防水涂料各项性能满足GB/T23445-2009要求,当TiO_(2)质量分数为0.4%时,聚氨酯/TiO_(2)-水泥复合防水涂料表现出最佳的耐紫外老化性,拉伸强度保持率达117.7%,断裂伸长率保持率为76.2%,同时还展现出良好的耐碱老化性、耐热老化性、低温柔性、不透水性以及低吸水率。制备的聚氨酯/TiO_(2)-水泥复合防水涂料相较聚氨酯水泥防水涂料,耐候性提升,在户外防水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水泥防水涂料 聚氨酯/TiO_(2)-水泥复合防水涂料 TiO_(2) 耐候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石纤维的多层级热防护面料的制备与性能
13
作者 裔士钊 吴焕岭 +3 位作者 程冰莹 樊理山 金琦月 李磊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共5页
为制备一种多层热防护面料,试验将玄武岩纤维(BF)织物、热塑性聚氨酯(TPU)与芳纶纤维(PA)织物复合,并引入有机硅树脂(OSR)改性TPU,采用熔融热压技术制备了BF-OSR/TPU-PA复合面料。结果表明,当溶剂N,N-二甲基乙酰胺、TPU和OSR的质量分别... 为制备一种多层热防护面料,试验将玄武岩纤维(BF)织物、热塑性聚氨酯(TPU)与芳纶纤维(PA)织物复合,并引入有机硅树脂(OSR)改性TPU,采用熔融热压技术制备了BF-OSR/TPU-PA复合面料。结果表明,当溶剂N,N-二甲基乙酰胺、TPU和OSR的质量分别为80 g、20 g与2 g时,制得的OSR/TPU复合膜力学性能最佳,拉伸强度达20.7 MPa,断裂伸长率为40.8%。BF-OSR/TPU-PA复合面料的透气率降至47.71 mm/s,隔热效果大幅提升,导热率降至0.1185 W/(m·K),温差值达到56℃。此外,复合面料兼具阻燃与疏水性,未来有望满足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极端环境应用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塑性聚氨酯 玄武岩纤维织物 复合面料 隔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热塑性聚氨酯复合织物热成型与界面优化
14
作者 岳航 鹿超 +2 位作者 王春红 王俊胜 张昊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共8页
为满足充气式水域救援装备对高性能聚合物涂覆织物复合材料的要求,以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UHMW)和热塑性聚氨酯(TPU)为原料开展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研究。探究了不同热成型温度下PE-UHMW纤维的热力学特性和变化规律,确定了适用于PE-UHMW/TP... 为满足充气式水域救援装备对高性能聚合物涂覆织物复合材料的要求,以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UHMW)和热塑性聚氨酯(TPU)为原料开展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研究。探究了不同热成型温度下PE-UHMW纤维的热力学特性和变化规律,确定了适用于PE-UHMW/TPU体系的热贴合复合成型温度。采用环氧树脂(EP)活化浸渍对PE-UHMW织物进行活化处理,分析了EP活化浸渍涂覆量对复合材料剥离、抗穿刺、撕裂以及拉伸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热成型温度对PE-UHMW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显著,PE-UHMW纤维结晶度随温度上升逐渐下降,纤维熔融和再结晶过程导致力学性能下降,温度超过120℃时,PE-UHMW纤维的强度大幅下降,纤维出现不可逆结构损伤,PE-UHMW纤维与TPU热压处理温度不应高于120℃。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EP活化浸渍涂覆量对复合材料剥离强力、抗穿刺强力、撕裂强力和拉伸断裂强力均产生显著影响,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随着涂覆量增加而显著提升。其中,EP活化浸渍涂覆量为0.2L/m^(2)时,复合材料的剥离强力提升至22.79N,抗穿刺强力、撕裂强力和拉伸断裂强力分别提升56.3%,62.3%和5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热塑性聚氨酯 环氧树脂 复合材料 热学效应 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UR/PMMA发泡复合材料及其室内隔音性能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振英 饶进 郭莉梅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5-108,共4页
采用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聚醚多元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粒、膨胀石墨等制备了聚氨酯(PUR)/PMMA/膨胀石墨发泡复合材料,并比较了PMMA微粒在5%和10%两种含量时的PUR复合材料隔音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当PMMA微粒含量为5%时,... 采用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聚醚多元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粒、膨胀石墨等制备了聚氨酯(PUR)/PMMA/膨胀石墨发泡复合材料,并比较了PMMA微粒在5%和10%两种含量时的PUR复合材料隔音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当PMMA微粒含量为5%时,PUR复合材料对600~1200Hz和1600~2000Hz波段噪音的吸收系数高于50%,对200~2000Hz波段噪音的平均插入损失为18dB,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压缩强度、导热系数和极限氧指数分别为218MPa,14%,0.26MPa,0.031W/(m·K)和28.2%;当PMMA微粒含量为10%时,PUR复合材料对400~2000Hz波段噪音的吸收系数均高于50%,对200~2000Hz波段噪音的平均插入损失为21dB,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压缩强度、导热系数和极限氧指数分别为210MPa,15%,0.30MPa,0.033W/(m·K)和28.4%,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建筑用隔音、保温和阻燃材料,能有效降低室内噪音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粒 聚氨酯 复合材料 隔音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增容剂对PUR-T/亮氨酸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敏 李艺晨 +1 位作者 王蕾 张璐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6-12,共7页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60、环氧树脂E44两种不同的增容剂改性热塑性聚氨酯(PUR-T)/亮氨酸(Leu)复合材料,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仪对PUR-T的结构进行表征,通过万能试验机、X射线衍射(XRD)仪和热重(TG)分析...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60、环氧树脂E44两种不同的增容剂改性热塑性聚氨酯(PUR-T)/亮氨酸(Leu)复合材料,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仪对PUR-T的结构进行表征,通过万能试验机、X射线衍射(XRD)仪和热重(TG)分析仪对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测试。结合分子模拟技术,探讨了PUR-T与Leu的界面作用。研究结果表明,FTIR谱图中出现PUR-T的特征峰,说明合成的PUR-T为目标产物,1H-NMR谱图中的化学位移也证明了这一结果。当PUR-T/Leu=80/20,KH–560,E44添加量均为1%时,两种改性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显著提高,断裂伸长率分别提高了14.7%,5.3%,拉伸强度分别提高了6.1%,7.7%。此外,KH–560和E44中的—OH与Leu中的—OH形成H—O…H—O,同时与PUR-T相互吸附,形成C=O…H—O氢键作用,促使PUR-T与Leu间的界面结合增强,KH–560和E44增容改性的PUR-T/Leu复合材料的混合能和Flory-huggins相互作用参数均低于未改性复合材料,体系可混合性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塑性聚氨酯 亮氨酸 增容剂 复合材料 热熔 界面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改性沥青高低温性能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郭乃胜 朱小波 +3 位作者 王双 陈平 褚召阳 王志臣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05-2523,共19页
聚氨酯(PU)因其性能调整自由度高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其多样的性质导致学者在PU改性沥青的高低温流变性能改性效果上存在分歧。因此深入了解不同PU原料特性、合成工艺、成品结构与改性沥青高低温性能间的联系至关重要。基于PU的化学... 聚氨酯(PU)因其性能调整自由度高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其多样的性质导致学者在PU改性沥青的高低温流变性能改性效果上存在分歧。因此深入了解不同PU原料特性、合成工艺、成品结构与改性沥青高低温性能间的联系至关重要。基于PU的化学改性机理,结合分子形成过程与聚合物改性沥青的性能评价标准,系统探讨了不同种类软硬段的性质以及不同合成方法制备的PU改性剂的结构对于改性沥青的影响。研究表明,PU分子在沥青内部的物理交联与化学交联程度是性能改善的关键因素:软硬段性质及分子结构主要影响物理交联的微观结构稳定性,而异氰酸酯基团的含量直接决定了化学交联的强度和复杂性。进一步分析了PU与聚合物及其他改性剂的复合体系在沥青中的作用机理。外加改性剂通过改变沥青的内部组分与PU的结构分布来提升性能。然而,目前研究尚难通过微观结构精准量化PU的交联程度,这限制了合成参数与工艺的精确调控,进而导致改性效果的可预测性较低。此外,复合体系结构不稳定、改性剂间化学作用微弱等问题往往引发储存稳定性下降或某些性能劣化。最后,提出了PU及其复合改性沥青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改性沥青 流变性能 聚合物 弹性体 复合材料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醇溶性多用途聚氨酯胶黏剂的制备及应用
18
作者 王玉杰 陈科宇 +4 位作者 孙诗琪 许小婷 翟嘉怡 聂慧芳 王非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70-4077,共8页
采用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EG)、1,4-丁二醇(BDO)、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等为主要原料,制备出硬段中含有不同IPDI/HDI配比的醇溶性聚氨酯胶黏剂(AS-PU)。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水... 采用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EG)、1,4-丁二醇(BDO)、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等为主要原料,制备出硬段中含有不同IPDI/HDI配比的醇溶性聚氨酯胶黏剂(AS-PU)。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水接触角分析仪、热重分析仪(TGA)、电子万能试验机等,研究了IPDI/HDI配比对AS-PU结构、醇溶性、耐水性、热稳定性及粘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硬段中HDI含量的提高,AS-PU分子链间的氢键作用强度增加,胶液在波长390nm处的透光率由94.1%降低至77.3%,即醇溶性有所降低;随着HDI的引入,AS-PU的水接触角由83.61°升高至95.05°,浸泡24h的吸水率由5.31%降至1.37%,T_(初始)由285℃升高至298~308℃,提高了胶黏剂的耐水性和热稳定性;AS-PU对木材、玻璃、铁片、聚丙烯塑料的最大搭接剪切强度分别可达2.78MPa、2.33MPa、2.08MPa和0.51MPa,表现出对不同基材的优异粘接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胶黏剂 醇溶性 硬段组成 多用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性聚氨酯阻燃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9
作者 吴万超 莫涯 +2 位作者 岳萌 黄晓悦 胡传群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17,23,共4页
介绍了水性聚氨酯材料的阻燃机理以及添加型阻燃和反应型阻燃对水性聚氨酯改性研究的现状;对现有阻燃改性水性聚氨酯材料的阻燃性能进行了概述;并对水性聚氨酯阻燃复合材料在更广泛的领域应用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关键词 水性聚氨酯 阻燃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芘基查尔酮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20
作者 高丽君 杨洪程 周立明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15,23,共7页
为了制备出具有高透光率的透明型非线性光学材料,将自制芘基查尔酮(TEBTP)引入到聚氨酯(PUR)合成体系中,通过改变TEBTP的含量,制备了一系列新型透明PUR/TEBTP非线性光学复合材料。对不同TEBTP含量下复合材料的结构、动态力学性能、拉伸... 为了制备出具有高透光率的透明型非线性光学材料,将自制芘基查尔酮(TEBTP)引入到聚氨酯(PUR)合成体系中,通过改变TEBTP的含量,制备了一系列新型透明PUR/TEBTP非线性光学复合材料。对不同TEBTP含量下复合材料的结构、动态力学性能、拉伸性能和透光率进行了测试与表征,同时采用双4f相位成像(含Z-扫描)测试仪对不同TEBTP含量下复合材料的非线性光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在470 nm以上的可见光至近红外光区域表现出优异的光学透明性。TEBTP的引入对PUR的拉伸强度和储能模量影响不大。随着TEBTP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损耗模量增大,透光率却有所降低,但其透光率都在75%以上。在波长为532 nm、脉冲宽度为15 ps的激光激发下,复合材料表现出较强的反饱和吸收特性,并随着TEBTP含量的增加,材料的三阶非线性吸收系数逐渐增大,当TEBTP的质量分数达到0.05%时,复合材料的光学非线性吸收系数为4×10^(-11)m/W,比TEBTP质量分数为0.01%时增加了约20倍。由于PUR/TEBTP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光学透明性和较强的反饱和吸收特性,其在非线性光学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复合材料 透明性 反饱和吸收 非线性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