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8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ghly Elastic,Bioresorbable Polymeric Materials for Stretchable,Transient Electronic Systems
1
作者 Jeong‑Woong Shin Dong‑Je Kim +12 位作者 Tae‑Min Jang Won Bae Han Joong Hoon Lee Gwan‑Jin Ko Seung Min Yang Kaveti Rajaram Sungkeun Han Heeseok Kang Jun Hyeon Lim Chan‑Hwi Eom Amay J.Bandodkar Hanul Min Suk‑Won Hwang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13,共13页
Substrates or encapsulants in soft and stretchable formats are key components for transient,bioresorbable electronic systems;however,elastomeric polymers with desired mechanical and biochemical properties are very lim... Substrates or encapsulants in soft and stretchable formats are key components for transient,bioresorbable electronic systems;however,elastomeric polymers with desired mechanical and biochemical properties are very limited compared to nontransient counterparts.Here,we introduce a bioresorbable elastomer,poly(glycolide-co-ε-caprolactone)(PGCL),that contains excellent material properties including high elongation-at-break(<1300%),resilience and toughness,and tunable dissolution behaviors.Exploitation of PGCLs as polymer matrices,in combination with conducing polymers,yields stretchable,conductive composites for degradable interconnects,sensors,and actuators,which can reliably function under external strains.Integration of device components with wireless modules demonstrates elastic,transient electronic suture system with on-demand drug delivery for rapid recovery of postsurgical wounds in soft,time-dynamic tiss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degradable elastomer Conductive polymer composites Biomedical device Transient electron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e-step synthesis of cubic gauche polymeric nitrogen with high yield just by heating
2
作者 Liangfei Wu Yuxuan Xu +4 位作者 Guo Chen Junfeng Ding Ming Li Zhi Zeng Xianlong Wang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2期127-129,共3页
A high-efficient one-step synthesis of cubic gauche polymeric nitrogen was developed just by thermal treatment of KN3powders.Raman and infrared spectra confirm the formation of cubic gauche polymeric nitrogen.Further ... A high-efficient one-step synthesis of cubic gauche polymeric nitrogen was developed just by thermal treatment of KN3powders.Raman and infrared spectra confirm the formation of cubic gauche polymeric nitrogen.Further thermogravimetric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 measurements show that the content of cubic gauche polymeric nitrogen is as high as 1.5 wt%with high thermal stability,which is the highest content value reported so f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g-N thermal treatment polymeric nitrogen high-energy-density materials KN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e slickwater using novel polymeric drag reducing agent with high temperature and shear resistance ability
3
作者 Ming-Wei Zhao Zhen-Feng Ma +5 位作者 Cai-Li Dai WeiWu Yong-Quan Sun Xu-Guang Song Yun-Long Cheng Xiang-Yu Wa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113-1121,共9页
Slickwater fracturing fluids are widely us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resources due to the advantages of low cost,low formation damage and high drag reduction performance.However,their performa... Slickwater fracturing fluids are widely us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resources due to the advantages of low cost,low formation damage and high drag reduction performance.However,their performance is severely affected at high temperatures.Drag reducing agent is the key to determine the drag reducing performance of slickwater.In this work,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temperature resistance of slickwater,a temperature-resistant polymeric drag reducing agent(PDRA)was synthesized and used as the basis for preparing the temperature-resistant slickwater.The slickwater system was prepared with the compositions of 0.2 wt%PDRA,0.05 wt%drainage aid nonylphenol polyoxyethylene ether phosphate(NPEP)and 0.5 wt%anti-expansion agent polyepichlorohydrindimethylamine(PDM).The drag reduction ability,rheology properties,temperature and shear resistance ability,and core damage property of slickwater we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and evaluated.In contrast to on-site drag reducing agent(DRA)and HPAM,the temperature-resistant slickwater demonstrates enhanced drag reduction efficacy at 90℃,exhibiting superior temperature and shear resistance ability.Notably,the drag reduction retention rate for the slickwater achieved an impressive 90.52%after a 30-min shearing period.Additionally,the core damage is only 5.53%.We expect that this study can broaden the application of slickwater in high-temperature reservoirs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field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conventional resources polymeric drag reducing agent Slickwater High drag reduction rate Temperature resist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osting the cycling stability of all-solid-stat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through MOF-based polymeric protective layers
4
作者 Hongfei Bao Diancheng Chen +9 位作者 Jiaqi Cao Pengfeng Jiang Kaili Li Runtao Liu Yuling Zhao Yichun Zheng Beiqi Liao Yaming Zhang Xia Lu Yang Sun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8期511-518,I0011,共9页
Solid-state electrolytes(SSEs)play a pivotal role in advancing next-generation lithium metal battery technology.However,they commonly encounter substantial interfacial resistance and poor stability when interfacing wi... Solid-state electrolytes(SSEs)play a pivotal role in advancing next-generation lithium metal battery technology.However,they commonly encounter substantial interfacial resistance and poor stability when interfacing with lithium metal,hindering practical applications.Herein,we introduce a flexible 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NUS-6)-incorporated polymeric layer,denoted as NP,designed to protect the sodium superionic conductor(NASICON)-type Li_(1.3)Al_(0.3)Ti_(1.7)(PO_(4))_(3)(LATP)electrolyte from Li metal anodes.The NP matrix establishes a soft interface with the LATP surface,effectively reducing voids and gaps that may arise between the LATP electrolyte and Li metal.Moreover,the MOF component in NP enhances ionic conductivity,offers abundant Li^(+)transport sites,and provides hierarchical ion channels,ensuring a homogeneous Li^(+)flow and thus effectively inhibiting Li dendrite formation.Utilizing NP,we fabricate Li symmetrical cells cycled for over 1600 h at 0.2 mA cm^(-2)and all-solid-state LiINP-LATPI LiFePO_(4)batteries,achieving a remarkable 99.3%capacity retention after 200 cycles at 0.2 C.This work outlines a general strategy for designing long-lasting and stable solid-state Li metal batte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l-solid-state Li metal battery MOF-based polymeric layer Li dendrite Interfacial contact LATP electrolyte st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酯降膜增黏反应过程模拟
5
作者 陈世昌 曹峻华 陈文兴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4,共9页
为促进对降膜熔融缩聚制备高分子量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增黏反应过程的理论认识,指导降膜反应器的设计与缩聚工艺优化,建立了降膜反应器串联五釜的连续聚合过程数学模型,以与工业生产数据匹配的五釜流程模拟结果为降膜反应釜入口... 为促进对降膜熔融缩聚制备高分子量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增黏反应过程的理论认识,指导降膜反应器的设计与缩聚工艺优化,建立了降膜反应器串联五釜的连续聚合过程数学模型,以与工业生产数据匹配的五釜流程模拟结果为降膜反应釜入口物料参数,考察了PET分子量与端基量等品质指标随降膜增黏反应进程的变化,讨论了降膜反应器内温度和压力对聚合产物分子量与端基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增黏反应的进行,可顺利得到特性黏度为1.0 dL/g以上、端羧基量为16 mmol/kg的产品;所建立的降膜反应器模型能够对增黏效果进行灵敏分析,高温低压有利于提升增黏反应效率,但过低的压力导致高黏熔体变得难处理和转移,且会增加设备成本和提高工艺精确控制的难度,温度过高则会显著增加副产物的生成;对降膜反应器选择压力为0.1 kPa左右、温度区间为285~290℃进行工艺参数调优,采用优化后的连续生产工艺流程最终反应器出口PET的分子量在39000 g/mol左右;模拟结果与工业生产值吻合,可运用于分析降膜增黏反应技术应用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酯 液相增黏 反应器 缩聚 过程模拟 缩聚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下专用乳化基质黏弹性分析
6
作者 孙伟博 杨健 +2 位作者 翟小鹏 简国祚 王燕 《工程爆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1,共7页
井下上向中深孔爆破用乳化炸药黏度高,其流变特性大小对井下乳化炸药的输送至关重要,而不同的输送效率对应了不同的剪切速率。对温度分别为25℃和50℃的乳化基质进行了大振幅振荡剪切等流变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振荡频率为0.1 Hz和1 Hz时... 井下上向中深孔爆破用乳化炸药黏度高,其流变特性大小对井下乳化炸药的输送至关重要,而不同的输送效率对应了不同的剪切速率。对温度分别为25℃和50℃的乳化基质进行了大振幅振荡剪切等流变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振荡频率为0.1 Hz和1 Hz时,乳化基质储能模量与耗能模量相对大小转换的临界剪切应变值分别为10%和40%。对测量结果进行傅里叶变换,结合切比雪夫理论分析发现,振荡频率0.1 Hz和1 Hz下,乳化基质表现出应变变硬特性的临界剪切应变值分别为10%和25%,剪切增稠比率由非稳态过渡到剪切增稠的剪切应变值分别为1%和5%。研究表明:乳化基质在高剪切应变值下的黏弹性以非线性为主,根据25℃和50℃下应变硬化比率和剪切增稠比率的过渡值相同可以看出乳化基质的黏弹性对温度不敏感,主要与振荡频率有关。随着剪切强度增强,乳化基质表现出应变变硬和剪切增稠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基质 非线性黏弹性 大振幅振荡剪切 傅里叶变换 切比雪夫定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离子型水性环氧乳化剂的合成及乳化效果
7
作者 李文波 易蝶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07,共7页
为提高乳化剂与环氧树脂的相容性,以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乙二醇(PEG6000、PEG4000、PEG2000)、甲基六氢邻苯二甲酸酐(MHHPA)和环氧树脂(E44)为原料,采用两步法合成了一系列A-B-A型(A为环氧链段,B为亲水链段)结构的非离子型水性环氧乳... 为提高乳化剂与环氧树脂的相容性,以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乙二醇(PEG6000、PEG4000、PEG2000)、甲基六氢邻苯二甲酸酐(MHHPA)和环氧树脂(E44)为原料,采用两步法合成了一系列A-B-A型(A为环氧链段,B为亲水链段)结构的非离子型水性环氧乳化剂。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乳化剂结构进行表征,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与酸值滴定确定了该乳化剂的最佳合成工艺:PEG和MHHPA按照物质的量之比为1∶2.1进行酯化反应,温度为110℃,时间为3h;然后加入与MHHPA等物质的量的E44,在催化剂四丁基溴化铵(TBAB,环氧树脂用量的1%)的作用下进行环氧开环反应,温度为110℃,时间为3h。将合成的乳化剂应用于环氧树脂E44制备出水性环氧乳液,研究了乳液稳定性的多种影响因素,包括PEG相对分子质量、乳化剂含量、乳化温度和搅拌速度。综合考虑乳液稳定性、粒径及其分布等因素,发现采用PEG6000合成的乳化剂具有更好的乳化效果,其HLB值为16.5、浊点为90℃,优于使用PEG4000与PEG2000合成的乳化剂。当乳液固含量约为45%时,在20%的乳化剂含量下,以75℃的乳化温度、2000r/min的搅拌速度进行乳化处理,能够得到平均粒径较小且分布较窄的水性环氧乳液,其具有良好的乳液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离子型 乳化剂 合成 相反转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糖对复合氯化聚氯乙烯纳滤膜性能的影响以及膜在染料/盐分离中的应用
8
作者 张晨 张琪 +3 位作者 陈淑怡 蒋淑红 王军 许士洪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0-197,共8页
为研制适用于分离染料废水中染料和盐的新型复合纳滤膜,采用共沉积-界面聚合组合法制备复合氯化聚氯乙烯(CPVC)纳滤膜,在多巴胺(DA)/聚乙烯亚胺(PEI)共沉积体系中添加葡萄糖(GL),通过GL与均苯酰氯(TMC)生成聚酯(PET)对复合CPVC纳滤膜选... 为研制适用于分离染料废水中染料和盐的新型复合纳滤膜,采用共沉积-界面聚合组合法制备复合氯化聚氯乙烯(CPVC)纳滤膜,在多巴胺(DA)/聚乙烯亚胺(PEI)共沉积体系中添加葡萄糖(GL),通过GL与均苯酰氯(TMC)生成聚酯(PET)对复合CPVC纳滤膜选择层的疏松程度进行调控。探讨GL和DA不同质量比对复合CPVC纳滤膜选择层微观结构、过滤性能及其对模拟活性黑5(RB5)染料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GL与DA质量比的增加,纳滤膜结构变得疏松,纯水通量由4.46 L/(m^(2)·h)提高至6.61 L/(m^(2)·h),染料废水通量由3.72 L/(m^(2)·h)提升到5.23 L/(m^(2)·h),在有效截留染料分子的同时提高纯水通量和染料废水通量;当GL与DA质量比达7∶3时,复合CPVC纳滤膜对PEG800截留率和染料截留率均降到90%以下,过滤性能变差。因此GL与DA最佳质量比为6∶4,此时,复合CPVC纳滤膜的纯水通量和染料废水通量分别为6.61和5.23 L/(m^(2)·h),较未添加GL时分别提高48.21%和40.60%,PEG800和RB5截留率分别为92.58%和93.68%,盐截留率为1.90%。在设定的运行时间内染料废水通量和染料分子截留率均趋于稳定,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 氯化聚氯乙烯 纳滤膜 染料/盐分离 共沉积-界面聚合组合法 模拟染料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创新思维的有机硅压敏胶合成及表征综合化学实验教学设计
9
作者 刘兴妤 杜鹏程 +2 位作者 沈永雯 惠新平 郭金山 《大学化学》 2025年第1期334-343,共10页
为培养本科生创新思维,我们创新设计了有机硅压敏胶制备实验。利用硅酸酯法,以正硅酸乙酯为核心,合成多种结构的有机硅树脂,与107胶结合制成高性能压敏胶。实验探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结合高分子材料与实际应用,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压... 为培养本科生创新思维,我们创新设计了有机硅压敏胶制备实验。利用硅酸酯法,以正硅酸乙酯为核心,合成多种结构的有机硅树脂,与107胶结合制成高性能压敏胶。实验探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结合高分子材料与实际应用,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压敏胶的性能差异,提升实践能力,使学生深刻体验压敏胶的独特性能及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树脂 缩合聚合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TSⅡ型板式轨道砂浆充填层服役现状分析
10
作者 元强 向功坤 +2 位作者 郑新国 张旭 王勇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159,共8页
CRTSⅡ型CA砂浆服役十年后的性能是否满足服役要求对轨道系统的安全运营至关重要。对邯郸东站和松江南站的CA砂浆进行力学性能、物相组成及孔隙特征等测试,研究结果表明,两地的CA砂浆干燥抗压强度无显著下降;饱水后的抗压强度下降明显,... CRTSⅡ型CA砂浆服役十年后的性能是否满足服役要求对轨道系统的安全运营至关重要。对邯郸东站和松江南站的CA砂浆进行力学性能、物相组成及孔隙特征等测试,研究结果表明,两地的CA砂浆干燥抗压强度无显著下降;饱水后的抗压强度下降明显,但高于《CA砂浆暂行技术条件》的要求。两地区的CA砂浆均出现了浅表层维氏硬度下降和无机相损失的损伤,且松江地区的损伤程度相对较高。松江地区CA砂浆浅表层毛细孔孔隙率明显上升;邯郸地区CA砂浆凝胶孔体积明显增大,毛细孔孔隙率仅浅表层略微增大。因此,两地的CA砂浆服役十年后仍满足规范要求,但发生了且正持续发生物理和化学损伤,需要对在役CRTSⅡ型CA砂浆定期观测和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无砟轨道 CA砂浆 耐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甲基混合茂配体茂金属催化剂合成与应用
11
作者 许胜 段文静 史永森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8,共7页
合成了一系列茂配体,在其中的一个茂环上引入多个甲基,制备了多甲基混合茂配体茂金属催化剂,以甲基铝氧烷为助催化剂,进行了烯烃聚合评价研究,并与市售的二氯二茂锆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多甲基混合茂配体茂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与二... 合成了一系列茂配体,在其中的一个茂环上引入多个甲基,制备了多甲基混合茂配体茂金属催化剂,以甲基铝氧烷为助催化剂,进行了烯烃聚合评价研究,并与市售的二氯二茂锆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多甲基混合茂配体茂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与二氯二茂锆相当,最高可达7951 kg/(mol·h);可催化乙烯与1-己烯共聚,共聚物中1-己烯含量最高可达6.8%(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甲基茂配体 茂金属催化剂 烯烃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改性乳化沥青冷拌重复再生集料路面修补料的试验研究
12
作者 王知乐 《科技通报》 2025年第1期74-78,共5页
本文利用聚氨酯改性沥青技术和水泥浆处理技术弥补第二次重复再生集料的缺陷,将其再配制成冷拌重复再生集料路面修补料。通过黏附性试验、贯入试验、黏聚性试验、车辙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分析了冷拌重复再生集料路面修... 本文利用聚氨酯改性沥青技术和水泥浆处理技术弥补第二次重复再生集料的缺陷,将其再配制成冷拌重复再生集料路面修补料。通过黏附性试验、贯入试验、黏聚性试验、车辙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分析了冷拌重复再生集料路面修补料的施工性能、早期强度、成型强度、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等路用性能,研究结果显示聚氨酯改性乳化沥青冷拌重复再生集料路面修补料的各项性能均优于乳化沥青冷拌重复再生集料混合料,与聚氨酯改性乳化沥青冷拌天然集料混合料相差不大,缩短了路面修补后的养生时间,在实现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同时落实了“双碳”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再生集料 聚氨酯改性乳化沥青 冷拌路面修补料 路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渗剂接枝改性支撑剂稳油阻水性能研究
13
作者 张伟 闻学军 +3 位作者 蒲迪 罗平亚 郭拥军 熊启勇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5年第1期69-77,共9页
克拉玛依油田某区实施压裂增产后,出现大量生产井压后含水快速上升且含水率高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通过硅烷偶联剂KH570将疏水缔合型相渗剂接枝到石英砂表面,制备出疏水缔合型相渗接枝支撑剂RPM-SiO_(2)。对RPM-SiO_(2)进行红外光谱... 克拉玛依油田某区实施压裂增产后,出现大量生产井压后含水快速上升且含水率高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通过硅烷偶联剂KH570将疏水缔合型相渗剂接枝到石英砂表面,制备出疏水缔合型相渗接枝支撑剂RPM-SiO_(2)。对RPM-SiO_(2)进行红外光谱扫描和SEM电镜扫描,证实相渗剂于支撑剂表面接枝成功,并在克拉玛依油田某区油藏条件下对比研究了RPM-SiO_(2)和空白石英砂支撑剂的常规性能(润湿性、密度、酸溶解度和抗压强度)、导流能力和控水能力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RPM-SiO_(2)和空白石英砂支撑剂综合性能基本一致,满足行业标准要求;两者油相导流能力几乎一致,但RPM-SiO_(2)的水相导流能力低于空白石英砂支撑剂的25%;RPM-SiO_(2)相对空白石英砂支撑剂水相渗透率下降83.41%,油相渗透率下降17.49%,产出液含水率下降18.65%,具备良好的控水能力和长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渗调节剂接枝支撑剂 疏水缔合聚合物 相渗调节剂 接枝聚合 水/油相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on Surface and Interfacial Properties of Nitramine Crystal Fillers and Polymeric Bonding Agents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文辉 郑斌 姚维尚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 CAS 1997年第4期73-79,共7页
The surface and interfacial properties of polymeric bonding agents and nitramine crystal fillers were studied. The surface free energy and adhesion work of polymeric bonding agents and nitramine fillers were calculate... The surface and interfacial properties of polymeric bonding agents and nitramine crystal fillers were studied. The surface free energy and adhesion work of polymeric bonding agents and nitramine fillers were calculated by using Kaeble′s equations.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hydroxyl values of neutral polymeric bonding agents (NPBA) correlate well with the polar components of surface free energies. On the basis of the measurements of swelling ratio and initial modulus, the interfacial bonding through highly crosslinked polymeric shell formation around the nitramine particles and generating interfacial reinforcement were rationalized. The application of Tapping Mode AFM (atomic force micro scope) to observing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NPBA reveals that methyl acrylate monomer appears to play a role for aiding the formation of network like structure when nanometer scale images of NPBA are cre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ric bonding agent surface and interfacial characterization nitramine fill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处理对渣油中胶质和沥青质分子结构的影响
15
作者 赵立栋 戴咏川 +4 位作者 冯鋆铖 丁巍 宋官龙 邹丽 王皓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76,共7页
研究了超声波对渣油中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变化影响的原因及机制。结果表明,对渣油族组成分布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超声温度,超声功率次之,而超声时间的影响不显著。对渣油中沥青质与胶质进行红外光谱表征,结果表明,沥青质与胶质的官能团种类... 研究了超声波对渣油中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变化影响的原因及机制。结果表明,对渣油族组成分布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超声温度,超声功率次之,而超声时间的影响不显著。对渣油中沥青质与胶质进行红外光谱表征,结果表明,沥青质与胶质的官能团种类未发生明显变化,仅含量略有变化。对沥青质与胶质进行核磁共振氢谱表征,结果表明,低温低功率时胶质产生的游离杂原子与沥青质表面的侧链成环,沥青质结构上有杂环不饱和化合物生成,有利于沥青质聚合;高温高功率超声处理促使沥青质中的芳烃开环而形成侧链,对沥青质裂解有利。胶质裂解产生的芳香化合物吸附于其表面,但高温高功率对此吸附作用有一定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 胶质 渣油 聚合 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来源膳食纤维的乳化性能研究
16
作者 王瑶 赵雪 +1 位作者 吴昊 徐幸莲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108,共9页
本实验选取5种不同来源的膳食纤维(米糠、香蕉皮、苹果皮、燕麦麸皮以及柑橘皮)作为原料制备膳食纤维基水包油乳液。通过分析乳液的电位、粒径、乳析指数、Turbiscan稳定指数、流变特性等指标,探究不同浓度(1%、2%、3%)下各类膳食纤维... 本实验选取5种不同来源的膳食纤维(米糠、香蕉皮、苹果皮、燕麦麸皮以及柑橘皮)作为原料制备膳食纤维基水包油乳液。通过分析乳液的电位、粒径、乳析指数、Turbiscan稳定指数、流变特性等指标,探究不同浓度(1%、2%、3%)下各类膳食纤维稳定乳液的能力。结果表明:当纤维浓度从1%增加到3%时,所有乳液粒径均显著减小(P<0.05),其中米糠、香蕉皮、苹果皮、燕麦麸皮和柑橘膳食纤维乳液的D_(4,3)值分别减小了49.94%、44.02%、33.68%、1.01%、0.17%。乳液Zeta电位绝对值和表观黏度随纤维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且均在浓度为3%的米糠膳食纤维乳液中达到最大值(Zeta电位值:-59.45 mV;黏度:15.88 mPa·s)。贮藏稳定性结果显示,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燕麦麸皮膳食纤维乳液和柑橘纤维稳定乳液出现明显的油水分离现象,乳化性能较其他各组更差;米糠、香蕉皮和苹果皮膳食纤维乳液底部出现明显的乳清层,且乳析指数随纤维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当浓度达到3%时,米糠膳食纤维乳液贮藏5 d后的乳析指数最低(27.43%)、稳定性最高。综上,米糠膳食纤维在五种膳食纤维乳液中具有最佳的乳化性能,且浓度越大,乳液稳定性越高。本研究的结果证明了副产物膳食纤维在作为乳化剂稳定预乳化液方面的优良潜力,有望作为脂肪替代物应用于食品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纤维 乳化剂 乳化性能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粉煤灰基高吸水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17
作者 刘雅娜 俄胜哲 +3 位作者 韩国君 袁金华 张鹏 贾战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1-246,共6页
高吸水树脂是一种良好的吸水保水材料。工业固体废弃物粉煤灰(FA)通过碱改性后与丙烯酸(AA)作为主要原料,并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单体,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 高吸水树脂是一种良好的吸水保水材料。工业固体废弃物粉煤灰(FA)通过碱改性后与丙烯酸(AA)作为主要原料,并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单体,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性能优异的改性FA基高吸水树脂,聚合过程中不通氮气。探讨了反应温度、AA与AMPS的质量比、AA的中和度、MBA的用量、APS的用量、改性FA的添加量对树脂吸水性能的影响,并采用吸水倍率测试、扫描电镜等研究了FA的改性条件和吸水树脂的性质。结果表明,FA改性的最优方法为NH_(3)·H_(2)O∶KOH∶CaO∶FA=2∶1∶1∶3加水混合反应。添加最优改性FA的吸水树脂的制备条件为:合成温度40℃,AA与AMPS质量比为2.12∶4,APS、MBA和改性FA用量分别为单体AA质量的2.45%、3.1%和7%。制备的添加最优改性FA的吸水树脂吸水倍率最大为502g/g,吸盐水倍率为58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改性 水溶液聚合 高吸水树脂 丙烯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固化3D打印高分子微针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童方正 刘思颖 +2 位作者 钱妍 张骏 张克勤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4-164,共11页
高分子微针凭借其灵活可调的分子网络结构,在透皮给药、皮肤修复及生物传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与传统的倒模法制备微针相比,光固化3D打印高分子微针在精细设计和快速制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发展前景令人瞩目。文中介绍了高分子微... 高分子微针凭借其灵活可调的分子网络结构,在透皮给药、皮肤修复及生物传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与传统的倒模法制备微针相比,光固化3D打印高分子微针在精细设计和快速制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发展前景令人瞩目。文中介绍了高分子微针的基本分类、制备方法以及适用于光固化3D打印的高分子微针材料。此外,针对光固化3D打印高分子微针精度和刺入强度不足等问题,从打印墨水、成型参数、微针模型设计和后处理4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总结,并探讨了目前光固化3D打印高分子微针的应用趋势,最后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固化3D打印 高分子微针 精度 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化剂类型对水包油型亚麻籽油乳液物化稳定性的影响
19
作者 黄雪艳 杨国龙 +3 位作者 王雅娟 杨瑞楠 张泽楠 刘君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1,共8页
旨在为高稳定性水包油型亚麻籽油乳液的制备提供参考,以亚麻籽油为油相,采用不同质量分数的油相及3种不同的乳化剂[吐温60(Tween60)、卵磷脂(PC)及大豆分离蛋白(SPI)],应用高压均质法在60MPa压力下均质3次制备水包油型亚麻籽油乳液,通... 旨在为高稳定性水包油型亚麻籽油乳液的制备提供参考,以亚麻籽油为油相,采用不同质量分数的油相及3种不同的乳化剂[吐温60(Tween60)、卵磷脂(PC)及大豆分离蛋白(SPI)],应用高压均质法在60MPa压力下均质3次制备水包油型亚麻籽油乳液,通过测定乳液的粒径、界面面积和Zeta电位变化,考察乳化剂类型和油相质量分数对乳液物理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测定乳液在37℃储藏不同时间的外观、微观结构、粒径、Zeta电位、过氧化值(POV)、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氧化产物、主要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考察乳化剂类型和油相质量分数对乳液储藏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油相质量分数的增大,亚麻籽油乳液粒径增加,物理稳定性和储藏稳定性降低;相同油相质量分数下各乳化剂乳液粒径大小为Tween60乳液<PC乳液<SPI乳液,乳液的物理稳定性为Tween60乳液>PC乳液>SPI乳液;在37℃储藏一定时间后,亚麻籽油乳液的POV水平为Tween60乳液>PC乳液>SPI乳液,而TBARS水平为Tween60乳液<PC乳液<SPI乳液;^(1)H NMR谱图显示,Tween60乳液中亚麻籽油的主要氧化产物为顺反共轭二烯基氢过氧化物及醛类次级氧化产物,PC乳液的氧化产物主要为顺反及反反共轭二烯基氢过氧化物及醛类次级氧化产物,SPI乳液中无显著的氢过氧化物及醛类氧化产物,但观测到醛、酮、醇类等次级氧化产物指纹峰,推测为SPI与不饱和脂肪酸的共氧化产物指纹峰;气相色谱结果显示,不同乳化剂乳液中亚麻酸和亚油酸的损耗显著,不饱和脂肪酸总损耗程度为PC乳液>SPI乳液>Tween60乳液,其中PC乳液不饱和脂肪酸损耗较高,推测是由其共氧化导致。PC和SPI抑制了亚麻籽油在水包油乳液中的初级氧化过程,但其共氧化行为使亚麻籽油的次级氧化产物水平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籽油 乳化剂 水包油型乳液 物化稳定性 核磁共振(NMR) 氧化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乳化剂对预乳化常温再制奶酪品质影响研究
20
作者 朱广潮 赵树静 +5 位作者 张蕾蕾 田诗雨 陈小红 邹旸 李红娟 于景华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25年第1期40-49,共10页
常温再制奶酪需要经过高温灭菌,会导致油脂析出。本研究筛选了对再制奶酪油析性控制较好的乳化剂,确定常温再制奶酪的最适亲水亲油平衡值(HLB)为12.20,将乳化剂按照该值进行复配,得到最佳复合乳化剂的用量:六聚甘油单油酸酯(71%,w/w)和... 常温再制奶酪需要经过高温灭菌,会导致油脂析出。本研究筛选了对再制奶酪油析性控制较好的乳化剂,确定常温再制奶酪的最适亲水亲油平衡值(HLB)为12.20,将乳化剂按照该值进行复配,得到最佳复合乳化剂的用量:六聚甘油单油酸酯(71%,w/w)和蔗糖脂肪酸脂(29%,w/w),最适添加量为0.5%(w/w)。将其复合乳化剂应用到常温再制奶酪中,发现复合乳化剂能有效控制常温再制奶酪中油脂的析出,且复合乳化剂使常温再制奶酪中的脂肪分布更加均匀,熔化温度更低。综上,常温再制奶酪中乳化效果与常温再制奶酪油析特性密切相关,复合乳化剂在预乳化常温再制奶酪中能够有效控制其贮藏期间的油析性,提高奶酪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温再制奶酪 乳化剂 油析性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