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rfacial optimization enabling reversible and stable aqueous zinc metal batteries under harsh conditions
1
作者 SONG Ye-xin ZHONG Zi-yang +5 位作者 CHEN Man-jing DING Yi-qing ZHOU Miao LIU Zhe-xuan LIANG Shu-quan FANG Guo-zha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CD 2024年第12期4536-4548,共13页
Aqueous zinc metal batteries(AZMBs)have garnered widespread attention due to their low cost and high safety.However,current researches are still primarily focused on reversible cycling at low areal capacity,which is f... Aqueous zinc metal batteries(AZMBs)have garnered widespread attention due to their low cost and high safety.However,current researches are still primarily focused on reversible cycling at low areal capacity,which is far from practical application.Addressing interfacial stability issues encountered during cycling and employing interfacial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afe and eco-friendly AZMBs.By introducingγ-valerolactone(GVL),which disrupts the original hydrogen bonding network of water,the electrochemical window of electrolyte is expanded,and the reactivity of water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Additionally,the incorporation of GVL in Zn ion solvation alters the deposition pattern on the Zn anode surface,resulting in improved cyclic performance.The cells demonstrated excellent performance,maintaining stable over 400 h at 5 mA/cm^(2)-5 mA·h/cm^(2),and nearly 300 h in Zn||Zn symmetric cell at 80%depth of discharge(DOD).The full cells matched with NH_(4)V_(4)O_(10) could cycle over 200 cycle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igh areal capacity(7 mA·h/cm^(2)),an N/P ratio of 1.99 and an E/C ratio of 9.3μL/(mA·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lyte additive Zn anode N/p ratio E/c ratio aqueous zinc metal batter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比对铁锂/硅碳体系全电池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郭旺中 于宝军 陈超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5-719,共5页
硅负极因有着极高的比容量而受到广泛关注,在负极中少量添加即可显著提升负极比容量,但是其巨大的体积膨胀会制约其循环寿命。在全电池中,可以通过改变N/P比来调节负极利用率,控制硅负极的嵌锂深度,从而改变电池比能量和循环性能。制作... 硅负极因有着极高的比容量而受到广泛关注,在负极中少量添加即可显著提升负极比容量,但是其巨大的体积膨胀会制约其循环寿命。在全电池中,可以通过改变N/P比来调节负极利用率,控制硅负极的嵌锂深度,从而改变电池比能量和循环性能。制作了1.09、1.06和1.03三种N/P比的聚合物软包电池,测试结果表明随着N/P比的降低,负极中硅总量减少,电池质量减轻,使电池的首次效率和比能量升高,但是在长循环测试时,硅负极嵌脱锂深度进行,体积膨胀加剧,最终导致循环寿命缩短。因此,在磷酸铁锂体系中引入硅负极,并设计合适的N/P比,有望以牺牲循环寿命为代价提升铁锂体系比能量至200 Wh/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碳 N/p 磷酸铁锂 能量密度 循环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水C/P比对A^2/O工艺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5
3
作者 王晓莲 王淑莹 彭永臻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765-1770,共6页
我国当前面临着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A2/O工艺是一种有效的同步脱氮除磷工艺,但其中进水C/P比是其运行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深入考察不同进水C/P比对A2/O工艺运行性能的影响,试验设计了4种进水C/P比(55、45、34、23),研究了A2/O工艺... 我国当前面临着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A2/O工艺是一种有效的同步脱氮除磷工艺,但其中进水C/P比是其运行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深入考察不同进水C/P比对A2/O工艺运行性能的影响,试验设计了4种进水C/P比(55、45、34、23),研究了A2/O工艺中COD、总氮、磷和污泥特性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当进水C/P比小于32时,磷的去除效果随C/P比的降低而线性降低;当进水C/P比高于32时,磷的去除效果稳定在90%~98%,出水磷浓度小于0.5mg·L-1.但是C/P比的变化,对COD和总氮的去除率影响较小,平均去除率分别高于90%和75%.而剩余污泥中磷含量则随C/P比的下降而增加.实验发现,不同C/P比系统均存在反硝化除磷现象,可以实现“一碳两用”,有利于氮磷去除效果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2/O工艺 进水c/p 生物脱氮除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莲雾遮光期叶片SPAD值和C、N、P、K含量的变化及其规律 被引量:9
4
作者 张丽梅 陈志峰 +6 位作者 王彬 余东 魏秀清 章希娟 许玲 许家辉 刘波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977-1981,共5页
对大田莲雾成年树进行遮光处理,研究遮光叶片SPAD值及C、N、P、K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规律。结果表明:叶片SPAD值受叶龄和遮光互作影响,自然条件下,叶龄40 d左右SPAD值最大,达到63.0±2.49。短时间遮光对叶片SPAD值的影响不大,遮光40 ... 对大田莲雾成年树进行遮光处理,研究遮光叶片SPAD值及C、N、P、K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规律。结果表明:叶片SPAD值受叶龄和遮光互作影响,自然条件下,叶龄40 d左右SPAD值最大,达到63.0±2.49。短时间遮光对叶片SPAD值的影响不大,遮光40 d叶片SPAD值降到最低;长时间遮光会造成叶片早衰,限制树体营养生长。遮光对叶片N、P、K、C含量均有影响,在遮光过程中,叶片的C、N、P、K含量的变化情况不尽相同,但树体对遮光后形成的弱光条件均作出响应,然后通过自身的调节,慢慢使C、N、P、K趋同于自然条件下的含量水平。莲雾叶片的碳氮比(C/N)随着遮光时间的延长而呈增大趋势,遮光40 d左右比值达到顶峰,此时是莲雾栽培上进行催花的一个关键时间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雾 遮光处理 SpAD值 c、N、p、K 碳氮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稻草产沼气效率的C/N和C/P参数初步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喻爱和 刘昭兵 +3 位作者 赵克勤 蔡立湘 纪雄辉 石丽红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47-550,共4页
利用实验室模拟沼气装置在恒温条件下研究了稻草产沼气模拟模型和最大产气量的C/N、C/P比例。结果表明,稻草日累计产沼气动态过程符合Peal-Reed模型,而最大累计产沼气量与C/N、C/P比值均符合二次抛物线模型,进一步分析二次模型可得出最... 利用实验室模拟沼气装置在恒温条件下研究了稻草产沼气模拟模型和最大产气量的C/N、C/P比例。结果表明,稻草日累计产沼气动态过程符合Peal-Reed模型,而最大累计产沼气量与C/N、C/P比值均符合二次抛物线模型,进一步分析二次模型可得出最大产气量的C/N和C/P比值分别为27.5和163.1,最大产沼气量分别为186.7 L/kg和138.3 L/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 沼气 c/N比 c/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C/N、C/P和DO质量浓度对SBBR工艺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许秀红 王丹 李秀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36-1143,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C/N(质量比)、C/P(质量比)、DO质量浓度对附着生长稳定床及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工艺)的影响,考察不同运行条件净化效果,并得出最佳反应工况条件.方法试验采用人工配水,通过在SBBR反应器中投加聚丙烯悬浮填...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C/N(质量比)、C/P(质量比)、DO质量浓度对附着生长稳定床及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工艺)的影响,考察不同运行条件净化效果,并得出最佳反应工况条件.方法试验采用人工配水,通过在SBBR反应器中投加聚丙烯悬浮填料,分别考察在温度为10℃、15℃、20℃、25℃、30℃、35℃,C/N(质量比)为3、3.5、4、4.7、5.6、6.5、7、8.5、10、12、12.7、13.7、15.5、20,C/P(质量比)为25.2、31.5、37.6、42.3、45、50.8、55.4、62.5、67.3、74.2和DO质量浓度为1 mg/L、2 mg/L、2.5 mg/L、3 mg/L、3.5 mg/L、4 mg/L、4.5 mg/L、5 mg/L、6 mg/L、7 mg/L、8mg/L下SBBR工艺对COD、TN、TP的处理效果.结果 SBBR反应器在温度范围在20~30℃,C/N(质量比)在4.7~13.7,C/P(质量比)〉42,DO质量浓度在3.5 mg/L左右时的运行效果良好,COD平均去除率为94.44%,TN的平均去除率为64.49%,TP平均去除率为89.99%.结论在最佳反应工况条件下,采用SBBR工艺,出水水质可达到国家《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BR工艺 温度 c/N(质量比) c/p(质量比) D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栀子HPLC数字化指纹图谱及其统一化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孙国祥 侯志飞 宋文璟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561-1566,共6页
目的:建立栀子HPLC数字化指纹图谱并进行统一化研究。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Century SIL C18 BDS柱(20cm×4.6mm,5μm),以1%醋酸水-1%醋酸乙腈为流动相,低压线性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65nm,柱温(30.0±0.15)℃,进样量5... 目的:建立栀子HPLC数字化指纹图谱并进行统一化研究。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Century SIL C18 BDS柱(20cm×4.6mm,5μm),以1%醋酸水-1%醋酸乙腈为流动相,低压线性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65nm,柱温(30.0±0.15)℃,进样量5μL,测定10批不同产地栀子HPLC指纹图谱。以色谱指纹图谱指数F和色谱指纹图谱信息量指数I等指标定性、定量评价不同产地栀子药材质量。用方向余弦阐明大峰对相似度的影响,建立了比率定性相似度的消除方法。结果:以栀子苷峰为参照物峰,确定35个共有峰,建立了栀子HPLC数字化指纹图谱和统一化指纹图谱。结论:所建立的指纹图谱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和重现性,可作为栀子药材质量控制和真伪鉴别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 HpLc数字化指纹图谱 比率定性相似度 统一化指纹图谱 投影含量相似度 定量相似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ρ(P)ρ/(C)动态变化对SBR强化生物除磷系统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王亚宜 江帆 +4 位作者 张兆祥 李小伟 杨健 高乃云 彭永臻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40-747,共8页
通过调节进水ρ(P)ρ/(C)的不同水平(2.9/100、1.4/100、0.57/100、0.29/100、1.4/100和2.9/100),考察了A/O-SBR系统强化生物除磷效果的动态变化;同时利用PCR-DGGE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了聚磷菌和聚糖菌种群的竞争与演变.结果表明,当ρ(P... 通过调节进水ρ(P)ρ/(C)的不同水平(2.9/100、1.4/100、0.57/100、0.29/100、1.4/100和2.9/100),考察了A/O-SBR系统强化生物除磷效果的动态变化;同时利用PCR-DGGE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了聚磷菌和聚糖菌种群的竞争与演变.结果表明,当ρ(P)ρ/(C)逐渐降低时(2.9/100→1.4/100→0.57/100→0.29/100),吸收单位碳源的厌氧释磷量逐渐降低,而胞内糖原量逐渐升高.相应的DGGE图谱显示,微生物类群在ρ(P)/ρ(C)降低过程由11 OTUs升高到14 OTUs,最后降至7 OTUs;结合生化指标判断,系统优势菌种呈现的是从聚磷菌占优势、聚糖菌聚磷菌共存到聚糖菌占优势的动态变化.随后,提高进水ρ(P)ρ/(C)值从0.29/100到1.4/100再到2.9/100,污泥吸收单位碳源的厌氧释磷量逐渐升高,而胞内糖原量逐渐降低.这说明当聚糖菌占优势以后,通过调节ρ(P)ρ/(C)可重新培养获得聚磷菌优势系统,但DGGE图谱也显示,此时的聚磷菌优势种群较聚糖菌系统的优势种群已有较大变化,且与先前聚磷菌系统的优势种群也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生物除磷 磷碳比 聚磷菌 聚糖菌 pcR-DGGE 序批式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P比例对2株盐藻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培磊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1-136,共6页
采用正交设计法研究了C、N、P比例对2株盐藻OUN04和OUN05生长、β-胡萝卜素积累、叶绿素a合成、脂肪酸组成、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适当调节C、N、P比例可以促进盐藻OUN04生长、β-胡萝卜素积累、叶绿素a合成,盐藻OUN04最大... 采用正交设计法研究了C、N、P比例对2株盐藻OUN04和OUN05生长、β-胡萝卜素积累、叶绿素a合成、脂肪酸组成、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适当调节C、N、P比例可以促进盐藻OUN04生长、β-胡萝卜素积累、叶绿素a合成,盐藻OUN04最大细胞密度114.2×104个/ml、β-胡萝卜素最大含量100.4 mg/g、叶绿素a最高含量144.6 mg/g分别出现在C、N、P比例为12∶1∶0.05、12∶2∶0.1、12∶1∶0.05的处理组中,且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适当调节C、N、P比例也可以提高盐藻OUN04脂肪酸和蛋白质含量。盐藻OUN05细胞最大密度101.2×104个/ml、β-胡萝卜素最高含量109.2 mg/g、叶绿素a最高含量108.7 mg/g分别出现在C、N、P比例为6∶2∶0.05、6∶0.5∶0.1、12∶2∶0.1的处理组中,且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最大蛋白含量34.41%出现在6∶1∶0.05的处理组中,但与对照组(33.17%)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p比例 盐藻 生长 Β-胡萝卜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碳磷比的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对同型溞(Daphnia similis)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慧 蔡敏 陈非洲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88-1194,共7页
食物质量会影响浮游动物的生长和繁殖,表征食物质量的指标包括食物大小、元素比、生物化学组成和毒性有无等.用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的碳磷比(C/P)表征食物质量,分析不同C/P斜生栅藻对同型溞(Daphnia similis)生长和繁殖的影... 食物质量会影响浮游动物的生长和繁殖,表征食物质量的指标包括食物大小、元素比、生物化学组成和毒性有无等.用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的碳磷比(C/P)表征食物质量,分析不同C/P斜生栅藻对同型溞(Daphnia similis)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研究中4个处理组斜生栅藻C/P分别为881.8、512.3、124.3和42.4.培养9 d后不同处理组同型溞的生长速率分别为0.15、0.27、0.47和0.44 d-1.C/P比为881.8的处理组同型溞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没有产仔,其余3个处理组的同型溞第1成龄期的产仔量分别为1.2±1.3、9.8±2.3和9.5±2.5 ind./female.结果表明,与斜生栅藻C/P为124.3处理条件相比,斜生栅藻C/P过高(512.3和881.8)及C/P过低(42.4)处理条件下同型溞生长速率和产仔量均降低.本研究表明食物C/P的高低会影响溞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影响其在湖泊中的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磷比 斜生栅藻 同型溞 体长 生长速率 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地土壤C∶N∶P比对早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杨祥祥 李梦琦 +4 位作者 何兴东 尤万学 余殿 张彩华 陈娜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42-249,共8页
为揭示土壤碳∶氮∶磷(C∶N∶P)比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沙地植物群落(沙柳群落和油蒿群落)为研究对象,调查计算了沙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测定了群落中土壤C、N、P含量,分析讨论了土壤C∶N∶P... 为揭示土壤碳∶氮∶磷(C∶N∶P)比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沙地植物群落(沙柳群落和油蒿群落)为研究对象,调查计算了沙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测定了群落中土壤C、N、P含量,分析讨论了土壤C∶N∶P比与沙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分布于流动、半固定沙地的沙柳群落其土壤C∶N∶P比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而分布于半固定、固定沙地的油蒿群落其土壤C∶N∶P比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显著。这说明沙地植物群落生物量不断增大的同时,枯枝落叶增多,土壤C、N、P显著增多,较大的土壤C∶N比与N∶P比与不断增大的物种多样性有趋同变化,因此,土壤的C∶N∶P比能够影响沙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植物群落 土壤c∶N∶p 物种多样性 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比对腐殖土SBR工艺运行效果的影响
12
作者 魏传银 吴敏 朱睿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4-78,共5页
以模拟生活污水培养驯化污泥的小试规模腐殖土SBR工艺为研究对象,考察P/C比对腐殖土SBR工艺(HS-SBR)运行效果影响。结果表明,P/C比对COD去除几乎没有影响,整体去除率90%以上,出水浓度30 mg/L以下。NH_4^+-N几乎全部去除,TN去除效果差别... 以模拟生活污水培养驯化污泥的小试规模腐殖土SBR工艺为研究对象,考察P/C比对腐殖土SBR工艺(HS-SBR)运行效果影响。结果表明,P/C比对COD去除几乎没有影响,整体去除率90%以上,出水浓度30 mg/L以下。NH_4^+-N几乎全部去除,TN去除效果差别也不大,整体出水10~12 mg/L之间。随着P/C比的增加,厌氧释磷量和好氧吸磷量逐渐增加。好氧吸磷量/厌氧释磷量的比值分别为1.14、1.10和1.07。P/C比1.25/100下磷的去除主要是通过微生物的同化作用。结果还表明,污泥含磷量随P/C增加而增加,分别为3%、6%和8%左右;污泥含糖量逐渐减少。通过分析得出活性污泥浓度限制了高P/C比下除磷效果。不同P/C下,SVI处于60~100 mg/L,这主要是腐殖土填料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综合作用,改善了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在SRT为15 d,MLSS为2 800 mg/L条件下,腐殖土SBR工艺优于传统活性污泥工艺同样P/C比下运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 腐殖土 SBR 运行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贝尔草原针茅属植物及土壤CNP的化学计量特征
13
作者 崔艳智 李琪 熊坤 《绿色科技》 2015年第7期1-3,共3页
为了研究呼伦贝尔3种典型草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以兰旗庙克氏针茅、呼伦镇大针茅和克尔伦苏木小针茅为研究对象,综合研究了3种植物地上地下及土壤的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研究表明:全碳含量除大针茅之外,其他两种植... 为了研究呼伦贝尔3种典型草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以兰旗庙克氏针茅、呼伦镇大针茅和克尔伦苏木小针茅为研究对象,综合研究了3种植物地上地下及土壤的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研究表明:全碳含量除大针茅之外,其他两种植物地上养分均低于地下养分,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恰好与全碳相反;3种不同针茅群落的植物地下养分含量特征与其土壤养分特征基本一致,而植物地上养分含量特征与其土壤特征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3种针茅和它们所生长土壤的氮磷化学计量比值均小于14;3种针茅和它们所生长土壤(除小针茅外)的碳氮化学计量比值均大于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计量学特征 碳氮比 氮磷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砂浆的PVA改性机理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范基骏 陈日高 +2 位作者 罗朝巍 孙中华 蒋勤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13-516,共4页
为了探讨聚乙烯醇(PVA)对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把片状PVA制成水溶液,掺入水泥砂浆中;运用常规的检测方法和现代的测试技术(如SEM、XRD等),对形成的复合砂浆性能及相关机理进行测试和研究。其结果表明iPVA水解并与水泥水化物反应... 为了探讨聚乙烯醇(PVA)对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把片状PVA制成水溶液,掺入水泥砂浆中;运用常规的检测方法和现代的测试技术(如SEM、XRD等),对形成的复合砂浆性能及相关机理进行测试和研究。其结果表明iPVA水解并与水泥水化物反应生成一种薄膜质的水化物;聚灰比(P/C)在(0.05%-0.10%)范围内,水泥砂浆本体内形成了有利的有机-无机复合基质薄膜,使硬化砂浆微观结构显著改善,密实性提高,机械强度明显增加。根据综合优选,在水泥砂浆中PVA最佳掺量是P/C=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A 水泥砂浆 聚灰比(p/c) 机械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水COD及投加方式对A^2O-BAF工艺反硝化聚磷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彭永臻 吕冬梅 王淑莹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406-1413,共8页
为了提高系统的反硝化除磷脱氮效率及碳源可利用性,主要研究了进水COD及投加方式对A2O-BAF工艺反硝化聚磷的影响.试验设计了不同的进水ρ(C)/ρ(P)(25~71)及COD投加方式(1次投加、3次投加、连续投加),分别考察各污染物的去除规律.试验... 为了提高系统的反硝化除磷脱氮效率及碳源可利用性,主要研究了进水COD及投加方式对A2O-BAF工艺反硝化聚磷的影响.试验设计了不同的进水ρ(C)/ρ(P)(25~71)及COD投加方式(1次投加、3次投加、连续投加),分别考察各污染物的去除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当ρ(C)/ρ(P)≤34时,A2O中出现磷和硝态氮的累积,去除效果恶化;当45≤ρ(C)/ρ(P)≤59时,磷的去除率稳定在90%左右,出水ρ(P)低于0.5 mg·L-1;当ρ(C)/ρ(P)≥63时,磷的去除率随ρ(C)/ρ(P)的增加而下降.当ρ(C)/ρ(P)≥39时,ρ(C)/ρ(P)的变化对COD和TN去除率影响不大,平均去除率分别高于83%和76%;当ρ(C)/ρ(P)=57时,系统处理效果最佳.相同质量浓度的COD,连续投加的方式可以提高碳源的可利用性,增加厌氧释磷量,提高缺氧反硝化除磷脱氮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2O-BAF工艺 进水籽(c)/籽(p) 反硝化除磷脱氮 碳源投加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橡胶林土壤碳氮磷及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
16
作者 臧庆辉 吴志祥 +2 位作者 孙瑞 杨川 符庆茂 《热带生物学报(中英文)》 2025年第4期487-494,共8页
为全面了解云南橡胶(Hevea brasiliensis)林土壤合理养分,给橡胶林土壤生态恢复提供数据支持。以云南(景洪、河口、瑞丽)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林龄橡胶林中分别设20 m×20 m的典型样地,按(0~20、20~40、40~60、60~80... 为全面了解云南橡胶(Hevea brasiliensis)林土壤合理养分,给橡胶林土壤生态恢复提供数据支持。以云南(景洪、河口、瑞丽)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林龄橡胶林中分别设20 m×20 m的典型样地,按(0~20、20~40、40~60、60~80和80~100 cm)分层取土样,并测定各个林龄胶林土壤各层土样总碳(TC)、全氮(TN)、总磷(TP)含量并计算其化学计量比,分析植胶区橡胶林土壤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随林龄和土层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各植胶区橡胶林土壤TC、TN、TP含量随着林龄和土层不断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瑞丽和景洪的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TC、TN和TP含量差异呈极显著特征,河口的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含量差异呈不显著特征。景洪植胶区土壤C∶N随土层的不断加深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40~60 cm达到最高值;土壤C∶P随土层的加深不断降低,在表层(0~20 cm)达到最高值;N∶P随土层加深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瑞丽植胶区土壤C∶N和C∶P随土层加深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40~60 cm)达到最高值;N∶P随土层加深呈现不断降低趋势。河口植胶区土壤C∶P随土层加深呈现先降低而后增加趋势,C∶P和N∶P随土层加深呈现一定的降低趋势。随着林龄的增长,橡胶林土壤养分元素含量总体上呈增加再降低趋势,植胶区不同林龄和不同土层橡胶林土壤C、N、P及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差异均显著(P<0.05),不同区域植胶区土壤C、N、P在不同林龄之间的差异呈极显著(P<0.01)。研究区成熟林龄橡胶林的生长和发育受到土壤N和P的限制,建议在橡胶林速生阶段适当增施氮肥和磷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林 土壤碳氮磷 林龄 化学计量比 植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对轻木人工林生长及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7
作者 文程敬 吴俊文 +5 位作者 刘元玺 陈刚 李志琪 段贵河 杜官本 梁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7-47,共11页
[目的]研究氮对轻木(Ochroma pyramidale)人工林生长及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轻木人工林的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5年生轻木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设置不施氮(N0)、50 kg/hm2尿素(N1)、50 kg/hm2缓释氮肥(PCU1)、10... [目的]研究氮对轻木(Ochroma pyramidale)人工林生长及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轻木人工林的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5年生轻木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设置不施氮(N0)、50 kg/hm2尿素(N1)、50 kg/hm2缓释氮肥(PCU1)、100 kg/hm2尿素(N2)、100 kg/hm2缓释氮肥(PCU2)5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轻木树高、胸径以及叶、枝和根的C、N、P含量,计算各器官C/N、N/P和C/P,最后对轻木人工林生长和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进行了表型可塑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与N0处理相比,N1、N2、PCU1和PCU2处理树高和胸径均显著增加,其中N2处理的树高和胸径均最高。与N0处理相比,各施氮处理轻木叶、枝、根的C含量总体无显著变化;轻木叶、枝、根的N含量明显增加,总体以N2和PCU2处理较高;P含量在叶中呈下降趋势,在枝和根中总体呈升高趋势。与N0处理相比,各施氮处理轻木叶、枝、根C/N均下降;C/P在叶和根中总体表现为升高,在枝中表现为下降;N/P在叶和根中表现为升高,在枝中则有升有降。不同处理轻木生长和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特征的表型可塑性指数为0.06~0.57,其中根N、根C/N、根N/P、叶N、叶N/P的表型可塑性指数均较大,根C、枝C及叶C的表型可塑性指数较小。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两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4.3%,在主成分1中,叶N/P、根N、叶N及枝P的影响较大;在主成分2中,根P、叶C/P、枝C/P、叶C/N及根C/N、根C/P的影响较大。[结论]氮对轻木人工林生长及各器官C、N、P化学计量特征有明显的影响。施用氮肥不仅减缓了N元素对轻木生长的限制,而且影响了C、N、P在各器官中的分布。在以后轻木人工林的栽培中,在施用氮肥的基础上应适量补充磷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木人工林 氮添加 碳氮磷化学计量比 树高 胸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排露沟流域吉拉柳灌木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18
作者 贺永岩 曾万祺 武龙庆 《防护林科技》 2025年第4期48-52,共5页
揭示祁连山排露沟流域吉拉柳(Salix gilashamica)灌木林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强动机制,可为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祁连山排露沟流域海拔33003500 m的吉拉柳灌木林为对象,通过分层采样测定不同海拔吉拉柳... 揭示祁连山排露沟流域吉拉柳(Salix gilashamica)灌木林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强动机制,可为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祁连山排露沟流域海拔33003500 m的吉拉柳灌木林为对象,通过分层采样测定不同海拔吉拉柳灌木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仝磷(TP)质量分数,结合化学计量分析碳氮比(C/N)、碳磷比(C/P)、氮磷比(N/P),并分析其垂直分布与关联性。结果表明:土壤SOC与TN质量分数随海拔升高显著增加,其中3500 m海拔的010 cm立层SOC达146.74 g·kg^(-1),TN为8.15 g·kg^(-1),呈现显著“表聚性”;TP质量分数(0.520.61 g·kg^(-1))在不同海拔及土层间差异不显著。C/P与N/P随海拔升高显著增加,而C/N变化较小:010 cm土层的C/N、C/P、N/P显著高于深层,而深层>3040 cm因淋溶作用或微生物活动导致C/P和N/P降低。SOC、TN与C/P、N/P呈极显著正相关,而TP与其他参数关联性弱。祁连山吉拉柳灌木林土壤碳氮积累受海拔梯度的调控,而确有效性不足可能成为生态系统养分限制的关键因子:表层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对海拔变化响应敏感,深层土壤则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排露沟流域 吉拉柳 土壤碳氮磷 化学计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物质量和种间竞争对盔型溞(Daphnia galeata)和脆弱象鼻溞(Bosmina fatalis)种群增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明瑞梁 刘润强 林秋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1-219,共9页
竞争是调控水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生物因素之一.根据"大小效率假说",大型滤食性枝角类对小型枝角类有竞争优势.然而,大型滤食性枝角类体内磷含量通常高于小型枝角类,生长比小型枝角类更容易受食物磷缺乏的影响,食物的磷缺乏... 竞争是调控水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生物因素之一.根据"大小效率假说",大型滤食性枝角类对小型枝角类有竞争优势.然而,大型滤食性枝角类体内磷含量通常高于小型枝角类,生长比小型枝角类更容易受食物磷缺乏的影响,食物的磷缺乏可能会改变大型枝角类和小型枝角类之间的竞争结果.本研究比较分析了食物碳磷比对两种常见枝角类(盔型溞(Daphnia galeata)和脆弱象鼻溞(Bosmina fatalis))的种群增长率、种群密度及种间竞争关系的影响.实验设计了3个食物质量处理组:高磷(碳∶磷=105)、中磷(碳∶磷=740)和低磷(碳∶磷=2400),食物浓度均为2 mg C/L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针对每一个食物质量处理组,盔型溞和脆弱象鼻溞分别单独培养或混合培养.盔型溞和脆弱象鼻溞平均最大种群密度分别为378~893和364~2399 ind./L;平均种群增长率分别为0.11~0.14和0.09~0.16 d-1;平均体长分别为1.53~2.50和0.25~0.35 mm.种群增长率和体长均随着食物碳磷比的升高而显著下降,而最大种群密度在中磷处理组显著高于其它两个处理组.盔型溞种群增长率在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间无显著差异;脆弱象鼻溞种群增长率在混合培养时显著低于单独培养时.在高磷和中磷处理组,盔型溞最大种群密度在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间无显著差异,在低磷处理组,混合培养时最大种群密度显著低于单独培养时;在高磷处理组,脆弱象鼻溞最大种群密度在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间无显著差异,在中磷和低磷处理组,混合培养时显著低于单独培养时.结果表明,在食物碳不缺条件下,不管食物磷是否缺乏,盔型溞均比脆弱象鼻溞有竞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角类 竞争 碳磷比 食物质量 流溪河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盐还原产物对EBPR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高春娣 侯春艳 +4 位作者 李悦 王传德 韩颖璐 程丽阳 杨箫阳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98-906,共9页
温暖沿海地区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硫酸盐,而其在厌氧条件下的还原产物--硫化物及聚硫颗粒(polymeric sulfur compound, poly-S)会对强化生物除磷(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EBPR)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综述了硫化物对传统强化... 温暖沿海地区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硫酸盐,而其在厌氧条件下的还原产物--硫化物及聚硫颗粒(polymeric sulfur compound, poly-S)会对强化生物除磷(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EBPR)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综述了硫化物对传统强化生物除磷(conventional 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CEBPR)系统营养物去除、沉降性能和聚磷菌(polyphosphate accumulating organisms, PAO)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硫循环协同强化生物除磷(sulfur cycle-associated 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S-EBPR)系统的创建及特征(主要包括其生物转化过程、优势功能菌及除磷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poly-S在S-EBPR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发现了硫化物和poly-S在硫循环参与的生物除磷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并且通过适当调控,或许能实现生物除磷系统对低ρ(C)/ρ(P)且含硫废水处理效果的强化;提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EBPR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及低ρ(C)/ρ(P)含硫污水的处理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物 聚硫颗粒 传统强化生物除磷 硫循环协同强化生物除磷 聚磷菌 低ρ(c)/ρ(p)含硫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