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油田二类油层聚驱上返时机计算方法
1
作者 陈宝玉 董雅婷 +2 位作者 冯诗淼 秦旗 杨其浩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3-658,共6页
为合理确定不同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极限含水率,充分考虑油田效益最大化,评估油田生产是否具有经济效益,针对二类油层聚驱潜力层系接替投产时机问题,基于盈亏平衡原理与产量递减规律提出一种明确上返开发时机的新方法.打破选取98%(水的体... 为合理确定不同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极限含水率,充分考虑油田效益最大化,评估油田生产是否具有经济效益,针对二类油层聚驱潜力层系接替投产时机问题,基于盈亏平衡原理与产量递减规律提出一种明确上返开发时机的新方法.打破选取98%(水的体积分数)作极限含水率行业标准的限制,基于油价、油田实际产出、成本和税金等经济参数,运用投入产出平衡理论,推导出聚合物驱油田单井经济极限含水率计算模型.利用产量递减规律预测处于后续水驱阶段的油层未来含水变化趋势,结合经济极限含水率,明确达到盈亏平衡点的时机,即层系接替投产时机.以D油田二类油层为例,计算不同油价和产液规模下的经济极限含水率,评价油井生产是否具有经济效益,并预测油田含水率变化,明确了开发投产时机.结果表明,经济极限含水率与油价和日产液量均呈正相关,对于具有较高采油速度的化学驱油层而言,高油价下的极限含水率可达99.02%,远超行业标准.根据建立的经济极限含水率模型预测的开发投产时机,延长了油井高含水期效益生产的寿命,大幅度提高了经济效益,对油田化学驱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 二类油层 聚合物驱 产量递减 经济极限含水率 开发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田三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实践 被引量:66
2
作者 张晓芹 关恒 王洪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4-377,共4页
在分析大庆油田三类油层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以及对大庆油田正在开展的三类油层注聚合物试验区开发状况分析,总结出大庆油田三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的主要做法:细分开采层系,严格控制注聚合物对象,减少... 在分析大庆油田三类油层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以及对大庆油田正在开展的三类油层注聚合物试验区开发状况分析,总结出大庆油田三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的主要做法:细分开采层系,严格控制注聚合物对象,减少层间差异,提高油层动用程度;三类油层聚合物驱需缩小注采井距至100m左右,以提高聚合物驱控制程度,完善井网注采关系。优选三类油层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时,需要考虑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并考虑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与油层配伍性以及低渗透油层黏土矿物膨胀对渗透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油田 三类油层 聚合物驱 注聚对象 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层聚合物驱渗透率界限及驱油效果实验研究 被引量:38
3
作者 曹瑞波 丁志红 +3 位作者 刘海龙 侯维虹 刘英杰 卜新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1-73,共3页
针对低渗透油层能否进行聚合物驱的问题,运用物理模拟方法开展了室内研究。渗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低渗透油层,当孔隙喉道半径与聚合物分子回旋半径之比大于5倍时,注入低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不会发生堵塞,小于5倍时会出现堵塞。驱油... 针对低渗透油层能否进行聚合物驱的问题,运用物理模拟方法开展了室内研究。渗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低渗透油层,当孔隙喉道半径与聚合物分子回旋半径之比大于5倍时,注入低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不会发生堵塞,小于5倍时会出现堵塞。驱油实验结果表明:聚驱比水驱提高采收率的幅度在3.79%~6.82%之间,平均5%左右。这说明低渗透油层可以开展聚合物驱,但由于受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与低渗透油层渗透率匹配关系的限制,低渗透油层只能选用较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聚合物,因此聚驱采收率提高幅度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层 聚合物驱 渗透率 匹配关系 驱油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后二元复合驱油藏的层系调整——以孤东油田七区西为例 被引量:22
4
作者 陆雪皎 王友启 +3 位作者 魏翠华 潘广明 郭兰磊 元福卿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28,112-113,共4页
胜利油区的聚合物驱后油藏剩余储量丰富,现有的层系井网已不能满足后续开发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通过细分层系达到提高采收率和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以孤东油田七区西二元复合驱油藏为代表,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聚合物驱后二元复合驱油藏... 胜利油区的聚合物驱后油藏剩余储量丰富,现有的层系井网已不能满足后续开发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通过细分层系达到提高采收率和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以孤东油田七区西二元复合驱油藏为代表,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聚合物驱后二元复合驱油藏进行层系调整研究。以化学驱投资与成本构成分析为基础,依据动态经济评价方法,建立了一套适用于聚合物驱后二元复合驱油藏开发的层系调整界限图版;应用此图版结合熵权算法计算得到的油藏各小层非均质综合指数和聚类分析确定的最优化分割方案,筛选出满足要求的最优化分割方案。依此方法对孤东油田七区西聚合物驱后二元复合驱油藏进行层系调整,调整后效果显著,采收率提高了3.45%,财务净现值增加了174.6×104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后 二元复合驱 层系调整界限 熵权算法 最优化分割方案 孤东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多段塞交替注入方式及现场应用 被引量:42
5
作者 曹瑞波 王晓玲 +1 位作者 韩培慧 路克微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1-73,115-116,共3页
针对目前低渗透层动用程度低、部分聚合物驱区块注入困难、聚合物用量过大等实际问题,探索通过多段塞交替注入方式进一步改善聚合物驱效果,提高聚合物驱效益。应用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对非均质油层依次交替注入不同粘度的聚合物段塞,... 针对目前低渗透层动用程度低、部分聚合物驱区块注入困难、聚合物用量过大等实际问题,探索通过多段塞交替注入方式进一步改善聚合物驱效果,提高聚合物驱效益。应用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对非均质油层依次交替注入不同粘度的聚合物段塞,使高、低渗透层驱替剂流度差异减小,实现高、低渗透层聚合物段塞尽可能同步运移。实验结果表明,合理的多个段塞交替注入驱油方案较单一段塞注入多提高采收率2%以上,节省聚合物用量约25%。将该注入方式应用于大庆油区4个试验区,结果表明,有效控制了含水率上升速度,综合含水率较预测值低0.8%,增加产油量1.4×10^4t,节省聚合物干粉用量18.6%。多段塞交替注入方式是提高聚合物驱效率、降低聚合物用量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交替注入 非均质油层 采收率 大庆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注聚合物驱产出水的油层污染机理 被引量:6
6
作者 刘晓冬 吕靖 +1 位作者 于舒杰 王艳丽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8-10,共3页
系统分析了大庆南三区东部聚合物驱产出水处理前后各组分的含量及分布 ;根据油层损害机理及该区油层的孔渗特征 ,研究和确定了污染物质和污染机理 ;认为聚合物驱产出水中硫酸盐还原菌是主要污染物质 ,向萨尔图、葡萄花油层的低、中渗层... 系统分析了大庆南三区东部聚合物驱产出水处理前后各组分的含量及分布 ;根据油层损害机理及该区油层的孔渗特征 ,研究和确定了污染物质和污染机理 ;认为聚合物驱产出水中硫酸盐还原菌是主要污染物质 ,向萨尔图、葡萄花油层的低、中渗层及高台子油层回注时 ,固体悬浮物和原油也是主要污染物质 ,而聚合物仅对低渗层造成损害 ;固体颗粒在孔喉中形成“桥塞” ,为油珠进一步堵塞孔喉提供了条件 ,渗透率的降低远比只含有固相颗粒或油珠的流体严重 ;硫酸盐还原菌因大量繁殖聚积而产生沉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油 油层 产出水 回注 污染物质 污染机理 油层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 被引量:8
7
作者 陈德坡 张兴平 +1 位作者 李奋 高建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3-127,共5页
随着油藏开发的不断深入,聚合物驱油成为老油田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矿场实践表明,油层聚合物水淹后的测井响应特征发生了变化,给聚合物水淹层测井解释提出了新的问题,并直接影响剩余油分布研究。胜利油田聚合物配注方式主要有两种:... 随着油藏开发的不断深入,聚合物驱油成为老油田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矿场实践表明,油层聚合物水淹后的测井响应特征发生了变化,给聚合物水淹层测井解释提出了新的问题,并直接影响剩余油分布研究。胜利油田聚合物配注方式主要有两种:清水配制母液清水注入和清水配制母液污水注入。通过注聚合物前后新、老井的测井曲线对比分析,系统研究不同的配注方式下的电阻率、自然电位及微电极等测井曲线的测井响应特征及变化规律,为定性判别聚合物水淹层提供依据。通过室内实验,从机理上初步研究认为聚合物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混合地层水的矿化度变化,而不是聚合物本身。研究成果为聚合物水淹层测井解释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聚合物水淹层 测井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薄层普通稠油油藏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7
8
作者 王凤娇 徐贺 +3 位作者 刘义坤 王永平 吴晨宇 李盖宇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7-113,共7页
J-XC区块属于高孔高渗普通稠油油藏,油层埋藏浅、厚度薄,由于水驱过程黏滞阻力过大、水驱波及范围小、储层动用程度低、水驱采收率低,需转换开发方式,开展聚合物驱油方法提高采收率研究。在聚合物注入性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岩心流动实验... J-XC区块属于高孔高渗普通稠油油藏,油层埋藏浅、厚度薄,由于水驱过程黏滞阻力过大、水驱波及范围小、储层动用程度低、水驱采收率低,需转换开发方式,开展聚合物驱油方法提高采收率研究。在聚合物注入性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岩心流动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开展聚合物驱注入参数和注采关系优化,对聚合物注入质量浓度、注入量、注入速度,以及井网井距、注采比等进行优化,从而获得最佳注入参数和注采关系。结果表明: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为2100×10^(4)、注入质量浓度为1500 mg/L、注入量为0.400倍孔隙体积条件下,可保证聚合物的可注入性和高利用效率;油藏工程参数优化方案为采用五点法井网,合理注采井距为150 m,注入速度为每年注入0.070倍孔隙体积,不同厚度油层根据其最优单井日注入量配注,注采比为1.1~1.2。矿场先导试验表明,目标井组增油降水效果显著,截至2021年6月,累计注入聚合物0.228倍孔隙体积,累计增油量为5.06×10^(4)t,提高采收率6.75个百分点,含水率最高下降幅度达15.8个百分点。研究成果对于浅薄层普通稠油油藏聚合物驱参数优化和油藏工程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稠油 浅薄层 聚合物驱 参数优化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缩小井距结合聚合物驱提高边际油层采收率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王德民 程杰成 吴文祥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6年第3期49-52,共4页
陆相、多层、非均质砂岩油田部分油层因发育连续性差、渗透率低、层间渗透性差异大,造成现井网水驱控制程度低和层间干扰严重,致使水驱采收率低。由于进一步加密井网进行水驱开采经济上不可行,为此提出了井网加密和聚合物驱结合的方... 陆相、多层、非均质砂岩油田部分油层因发育连续性差、渗透率低、层间渗透性差异大,造成现井网水驱控制程度低和层间干扰严重,致使水驱采收率低。由于进一步加密井网进行水驱开采经济上不可行,为此提出了井网加密和聚合物驱结合的方法,并开展了先导性矿场试验。室内聚合物注入参数研究、方案设计优化、聚合物驱动态特征、分层注入工艺以及增产、增注措施的研究表明,在井距缩小到100m的条件下,将厚度小于1m、渗透率界于5×10^-3~100×10^-13μm^2的油层组合,通过分层注聚、分质周期注聚,可提高采收率10%以上。结果表明,井网加密和聚合物驱技术结合经济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缩小井距 分层注聚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层注聚后测井曲线异常及水淹层解释校正 被引量:9
10
作者 方亮 王华 任海滨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5-138,共4页
针对注聚区块新钻井水淹层解释异常的问题,通过注聚前后的测井曲线资料对比和取心井资料分析,研究了注聚后储层特征和测井响应的变化规律,发现深三侧向等电阻率曲线值没有因水淹影响而降低,反而升高;自然电位曲线幅度值减小。测井曲线... 针对注聚区块新钻井水淹层解释异常的问题,通过注聚前后的测井曲线资料对比和取心井资料分析,研究了注聚后储层特征和测井响应的变化规律,发现深三侧向等电阻率曲线值没有因水淹影响而降低,反而升高;自然电位曲线幅度值减小。测井曲线异常变化对测井解释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水淹程度偏低,综合注聚前后储层特征变化和聚驱油层岩石电性特征研究,归结出聚合物在孔隙中的滞留是引起测井响应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建立了测井响应异常的判别公式、测井响应复原图版和水淹层解释校正方法,使注聚后水淹层解释精度达到了85%,较原方法提高了20个百分点。研究成果在喇嘛甸油田得到推广应用,为聚驱效果评价、聚驱后剩余油研究与挖潜提供了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淹层解释 聚合物驱 测井响应异常 聚驱后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注聚对象的确定及层系组合研究 被引量:49
11
作者 邵振波 李洁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4年第1期52-55,共4页
应用密闭取心井资料、葡I组主力油层工业化注聚区块和二类油层注聚先导性试验区的资料,并结合室内物模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确定二类油层主要注聚对象为河道砂和有效厚度大于1m的非河道砂,有效渗透率下限为0.1μm2;考虑聚驱二类油层的地... 应用密闭取心井资料、葡I组主力油层工业化注聚区块和二类油层注聚先导性试验区的资料,并结合室内物模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确定二类油层主要注聚对象为河道砂和有效厚度大于1m的非河道砂,有效渗透率下限为0.1μm2;考虑聚驱二类油层的地质特点、渗透率级差对聚驱效果的影响、聚驱二类油层井网与水驱井网的相互影响、地面注聚系统的规模和产量衔接、注入强度、经济效益等因素,制定的聚驱二类油层层系组合的原则为:一套层系内聚驱单元相对集中,地质条件接近,渗透率级差小于3;层系间厚度要求尽量均匀,一套层系最小厚度8m左右;具体单元具体对待,采取不同的开采方式,以限制注聚对象,减小层间矛盾。最后对萨中以北地区31个区块进行了层系组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类油层 注聚对象 层系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聚合物驱潜力评估方法 被引量:7
12
作者 孔祥亭 付百舟 刘春林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4年第6期71-73,共3页
通过喇、萨、杏油田聚合物驱开发实践经验总结,认为油层的连通状况、油层中有效厚度大于1 m单砂层储量的大小、层系组合等都是决定聚合物驱开发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基于上述认识,利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研究建立了反映油层连通状况的有效... 通过喇、萨、杏油田聚合物驱开发实践经验总结,认为油层的连通状况、油层中有效厚度大于1 m单砂层储量的大小、层系组合等都是决定聚合物驱开发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基于上述认识,利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研究建立了反映油层连通状况的有效储量控制系数统计模型。同时考虑油层中有效厚度大于1 m单砂层储量的比例,建立了聚合物驱采收率提高值评估模型。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聚合物驱开发层系组合原则、经济评价结果,研究建立了一套系统的聚合物驱潜力评估方法。采用该方法可对油田聚合物驱的储量潜力和增油潜力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估,并将聚合物驱潜力分层定量化,使聚合物驱规划方案编制具有可操作性,为油田的开发决策提供重要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潜力评估方法 分层定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油岩石壁面残余油膜的微观驱替机理 被引量:17
13
作者 张立娟 岳湘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9-82,85,共5页
以亲油岩石孔壁上2类残余油膜为例,从理论上研究了粘弹性驱油剂驱替油膜的微观机理。根据对壁面油膜组成及分布特征的分析,采用变参数修正的宾汉模型描述其流变性;考虑油/水相界面物理化学特性和力学平衡关系,建立了驱替壁面油膜的数学... 以亲油岩石孔壁上2类残余油膜为例,从理论上研究了粘弹性驱油剂驱替油膜的微观机理。根据对壁面油膜组成及分布特征的分析,采用变参数修正的宾汉模型描述其流变性;考虑油/水相界面物理化学特性和力学平衡关系,建立了驱替壁面油膜的数学模型。对这类界面化学与力学耦合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简化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在所考察的驱替条件下,分散油膜的驱替效率与驱油剂的流变性、油水界面张力、驱替速度、油膜厚度、孔隙尺度及油膜存在方式等因素有关。在同等原油性质条件下,油膜越薄,越难被驱替;界面张力越低,驱油剂的粘弹性越大,驱替速度越大,越有利于油膜的驱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膜 边界层 粘弹性流体 润湿性 驱油机理 聚合物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构型分析及聚合物驱后测井评价联合识别剩余油——以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为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罗水亮 曾琛 韩学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2-94,117,共3页
在岩心观察和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对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砂体进行了储层构型的识别和划分,认为心滩坝中心部位及长轴方向迎水面的渗透率较高,两翼渗透率较低,造成构型界面两侧剩余油富集。同时利用实验手段表征聚合物对测井响应的变化,... 在岩心观察和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对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砂体进行了储层构型的识别和划分,认为心滩坝中心部位及长轴方向迎水面的渗透率较高,两翼渗透率较低,造成构型界面两侧剩余油富集。同时利用实验手段表征聚合物对测井响应的变化,认为聚合物本身对测井响应并没有较大影响,但清水所配制聚合物驱替的不均匀性对测井响应有影响,表现在形成大量的聚合物小团块,而这种聚合物小团块主要出现在构型的边部,且在测井响应上呈现高阻特征,因此联合构型要素及测井响应特征对剩余油进行识别。结果表明,在构型边部既有可能出现高电阻却富含聚合物的水层也可能出现富含剩余油的油层,对于构型边部的生产井建议加测套管进行C/O测井或采用其他能有效识别聚合物和油层的测井识别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构型 水淹层心滩坝 聚合物驱 剩余油孤东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非均质油藏注聚合物井吸水指数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梁丹 康晓东 +2 位作者 何春百 唐恩高 王旭东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9-113,共5页
吸水指数是注入井注入能力的主要表征参数,是影响聚合物驱油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准确预测注聚合物井的吸水指数尤为重要。基于聚合物驱溶液的非牛顿流体性质和非活塞驱替特征,将注采井间的区域划分为聚合物溶液区、油墙区、油水混合区,... 吸水指数是注入井注入能力的主要表征参数,是影响聚合物驱油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准确预测注聚合物井的吸水指数尤为重要。基于聚合物驱溶液的非牛顿流体性质和非活塞驱替特征,将注采井间的区域划分为聚合物溶液区、油墙区、油水混合区,确定聚合物溶液前缘和油墙前缘的含水饱和度方程;结合等值渗流阻力法,得到注采井间的渗流压差;考虑纵向多层非均质性的影响确定各层的分流量,根据吸水指数的表征形式建立不稳定渗流条件下的多层聚合物驱吸水指数预测模型。利用室内实验数据和渤海油田注聚合物井资料对该模型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平均计算误差为10%。该研究可为聚合物注入量的合理设计及现场注聚合物井的生产管理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非均质 聚合物驱 吸水指数 预测模型 渤海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双层油藏试井分析方法 被引量:5
16
作者 郭辉 程时清 +4 位作者 于海洋 聂向荣 王成龙 张贤松 冯国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35-39,共5页
考虑了在地层中聚合物溶液存在剪切、扩散、对流等物化参数作用,建立了双层油藏聚合物驱试井解释模型。采用有限差分算法进行了数值求解,研制了典型曲线图版。研究表明:典型曲线存在4个流动段;当两个层的表皮系数同时增大时,压力导数曲... 考虑了在地层中聚合物溶液存在剪切、扩散、对流等物化参数作用,建立了双层油藏聚合物驱试井解释模型。采用有限差分算法进行了数值求解,研制了典型曲线图版。研究表明:典型曲线存在4个流动段;当两个层的表皮系数同时增大时,压力导数曲线在径流段重合;当某一个层的表皮系数固定不变,另外一个层的表皮系数增加时,压力导数曲线在径向流段不再重合。随着注入聚合物溶液浓度增大,过渡段的"驼峰"越大,径向流段上翘幅度越大。实例应用表明该模型能准确确定不同地层的渗透率、表皮等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试井 双层油藏 曲线拟合 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田机械分层注聚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4
17
作者 卫秀芬 刘伟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7年第4期13-16,25,共5页
大庆长垣油田主力油层聚合物驱三次采油自1991年开始进入工业性矿场试验以来,应用规模不断扩大,聚驱对象由主力油层转变为二类油层,并开展三类油层聚合物驱的先导性试验,聚合物驱可以扩大波及体积,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层间矛盾,必须进行... 大庆长垣油田主力油层聚合物驱三次采油自1991年开始进入工业性矿场试验以来,应用规模不断扩大,聚驱对象由主力油层转变为二类油层,并开展三类油层聚合物驱的先导性试验,聚合物驱可以扩大波及体积,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层间矛盾,必须进行分层注入,以改善聚驱效果,为此,大庆油田最早发展了双泵双管分注工艺管柱。随着聚驱对象的转变,渗透率降低,分注层段数增加,为适应不同时期聚驱开发的需要,聚驱分注技术以提高注聚效果和降低成本为目的,发展应用了双泵双管分注工艺、单泵双管分注工艺、单管同心环形降压槽分注技术、单管桥式偏心分注技术、分质分压注入技术,对聚驱注入剖面调整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分层注聚合物 驱油 技术发展方向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类油层中三元复合驱体系的损耗及有效作用距离 被引量:16
18
作者 刘刚 侯吉瑞 +3 位作者 李秋言 王少朋 李明远 刘帅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1-177,共7页
采用天然露头岩心进行驱油物理模拟,研究三元复合体系在地层中不同运移距离下的界面张力以及化学剂损失规律。结果表明:二类油层中复合体系的各组分损失严重,表面活性剂在运移前20%距离后即损失了80%,此时碱、聚合物的损失率也达到23%和... 采用天然露头岩心进行驱油物理模拟,研究三元复合体系在地层中不同运移距离下的界面张力以及化学剂损失规律。结果表明:二类油层中复合体系的各组分损失严重,表面活性剂在运移前20%距离后即损失了80%,此时碱、聚合物的损失率也达到23%和12%;复合体系运移全程距离后表面活性剂、碱和聚合物的损失率分别达到了92%、42.8%和31%,损失量都较为显著。复合体系的化学剂主要损失在注入井附近地层中,且这部分损失主要为'无效损耗',对采收率的贡献值有限。化学剂的损失导致复合驱的驱油效果也逐步降低。复合体系的超低界面张力实际的有效作用距离仅为前20%距离,因而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十分有限,而对20%井距之后的水驱残余油的进一步启动则是三元复合驱发展的潜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驱 大庆二类油层 露头岩心 吸附滞留 超低界面张力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三类油层聚合物驱全过程一体化分注技术 被引量:20
19
作者 柴方源 徐德奎 蔡萌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2-95,共4页
随着大庆油田聚合物驱的不断深入,渗透率低、层间矛盾大的二、三类油层已成为油田开发的主要对象。原有聚驱分层注入技术存在投捞测试难度大、投捞成功率较低、水驱聚驱转换需更换管柱投入成本高等问题,无法进行规模应用。为解决上述问... 随着大庆油田聚合物驱的不断深入,渗透率低、层间矛盾大的二、三类油层已成为油田开发的主要对象。原有聚驱分层注入技术存在投捞测试难度大、投捞成功率较低、水驱聚驱转换需更换管柱投入成本高等问题,无法进行规模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发展研究了聚合物驱全过程一体化分注技术,设计研究了全过程一体化偏心配注器、低黏损高节流压力调节器和高黏损低压力损失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器,实现了高渗透层段注入量及中、低渗透层段相对分子质量的双重控制;分注管柱与水驱工艺完全兼容,管柱可同时满足空白水驱、聚合物驱及后续水驱全过程分注需要,降低投资和施工成本。1136口井现场应用表明:应用新型分注工艺后,二、三类油层的动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原油采收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三类油层 聚合物驱 全过程一体化分注 压力调节器 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缔合聚合物在低渗透油层中驱油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云善 李华斌 孙荟来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4-116,共3页
针对低渗透油层能否进行有效缔合聚合物驱的问题,本文运用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对9块渗透率小于100×10-3μm2的不同岩心进行了研究。证明缔合聚合物在低渗透油层中具有一定的驱油效果,平均提高采收率程度可达到3.59%OOIP。确定了适合... 针对低渗透油层能否进行有效缔合聚合物驱的问题,本文运用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对9块渗透率小于100×10-3μm2的不同岩心进行了研究。证明缔合聚合物在低渗透油层中具有一定的驱油效果,平均提高采收率程度可达到3.59%OOIP。确定了适合缔合聚合物在低渗透油层中驱油的最低渗透率临界值40×10-3μm2;同时在相同的渗透率条件下,加大注入量能增加缔合聚合物在低渗油层中的采出程度,并且在要达到相同的提高采收率值的情况下,加大注入量的油层适应范围更宽。该结论为低渗透油藏进行缔合聚合物驱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缔合聚合物驱 低渗透油层 提高采收率 驱油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