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乳酸/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改性壳聚糖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
作者 丁红红 石朋 苗继斌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7-42,114,共7页
为了提高聚乳酸(PLA)和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的相容性,本研究利用单宁酸(TA)对壳聚糖(Cs)进行表面改性,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PLA/PBAT/Cs-TA三元复合材料,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合成的Cs-TA进行了表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为了提高聚乳酸(PLA)和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的相容性,本研究利用单宁酸(TA)对壳聚糖(Cs)进行表面改性,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PLA/PBAT/Cs-TA三元复合材料,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合成的Cs-TA进行了表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拉伸性能测试、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和抗菌性能测试等考察了Cs-TA含量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力学性能、结晶性能、热稳定性和抗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s-TA能有效提高PLA/PBAT混合体系的相容性。随着Cs-TA含量增大,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热稳定性逐渐提升。此外,随着Cs-TA添加量的增加,复合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明显增强,说明Cs-TA可以改善PLA/PBAT复合材料的抗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 单宁酸 壳聚糖 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基相变薄膜的制备及热特性研究
2
作者 吴学红 刘梦瑶 +3 位作者 王群龙 吕财 刘勇 常志娟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111,共6页
随着电子设备的高集成度和小型化,电子芯片的散热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潜热的相变薄膜应运而生。以聚乳酸(PLA)为支撑材料,五种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PEG)为相变材料,二氯甲烷(DCM)为溶剂,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PEG/PLA复合材料,倒置... 随着电子设备的高集成度和小型化,电子芯片的散热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潜热的相变薄膜应运而生。以聚乳酸(PLA)为支撑材料,五种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PEG)为相变材料,二氯甲烷(DCM)为溶剂,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PEG/PLA复合材料,倒置在玻璃皿上流延制备新型柔性相变薄膜(PCF)。对薄膜进行化学结构分析,结果表明,PLA和PEG之间没有形成新的化学键,两者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结合。所制备的膜还具有较大的潜热(>96.08J/g)、出色的循环和形状稳定性(50次循环)、在超过100℃温度下也无泄漏并保持优异的可降解功能。进一步增强了其在28.32~61.59℃温度下的安全性,以及在长期应用的电子产品中的热管理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薄膜 聚乙二醇 聚乳酸 热性能 降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GA纳米粒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潜力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晓芳 符乐 +3 位作者 张盼盼 张华莹 剧勍 王亚文 《中国畜牧兽医》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1,共9页
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PLGA)是由单体乳酸和羟基乙酸构成的具有良好的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聚合物,其作为新型载体和传递系统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医药学等领域。PLGA具有抗原展示和抗原包裹的功能,能... 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PLGA)是由单体乳酸和羟基乙酸构成的具有良好的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聚合物,其作为新型载体和传递系统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医药学等领域。PLGA具有抗原展示和抗原包裹的功能,能保护包裹包括生物活性化合物(如蛋白质和多肽)、核酸及免疫调节分子在内的一系列物质,免受蛋白酶介导的黏膜表面降解,还能使药物或抗原缓慢释放,以减少免疫和用药次数,在肠道疾病治疗上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此外,还可将药物或抗原偶联到PLGA纳米粒表面起到抗原展示的作用,在疫苗研发和药物制备方面表现出优异特性。PLGA还可作为佐剂,增强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PLGA的表面修饰功能可用于药物的靶向递送,靶向递送治疗分子到身体的特定部位,既可减少不良副作用,同时还可提高局部原料药的浓度来提高药物疗效,是生物医学研究的一个活跃领域。PLGA纳米粒可单独或联合装载不同类型的药物,免疫原性小,且易于通过受控的化学合成进行调节,因此,PLGA作为生物医学领域应用潜力巨大的非病毒基因传递系统和药物传递平台,广泛用于疫苗制备和药物研发等领域。笔者重点综述了PLGA纳米粒的结构特征和制备方法,以及基于PLGA制备的纳米载体平台在疫苗研发和药物递送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旨在为PLGA纳米粒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 抗原展示 纳米粒 生物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超细纤维敷料的熔喷成形工艺及其快速导液特性 被引量:3
4
作者 王镕琛 张恒 +5 位作者 翟倩 刘瑞焱 黄鹏宇 李霞 甄琪 崔景强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38,共9页
为拓展聚乳酸(PLA)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在医用敷料领域的应用,以聚乙二醇(PEG)、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共混改性PLA为原料,利用熔喷非织造成形方法制备PLA/PEG/SDS超细纤维材料,并对其结构和导液特性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SDS质量... 为拓展聚乳酸(PLA)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在医用敷料领域的应用,以聚乙二醇(PEG)、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共混改性PLA为原料,利用熔喷非织造成形方法制备PLA/PEG/SDS超细纤维材料,并对其结构和导液特性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SDS质量分数由0%增大到1.5%,PLA/PEG/SDS共混聚合物的冷结晶温度从116.02℃降至93.58℃(降低约23.9%),熔融温度从164.10℃降至150.58℃(降低约8.9%);材料中超细纤维(纤维直径<5μm)的数量占比从0%增大至57%,同时5μL水的浸没时间从0.24 s降低至0.06 s,液体扩散面积从36.05 cm^(2)增大至78.26 cm^(2),吸水速率从4.38%/s提升至9.15%/s,液态水分扩散速率从2.21 mm/s提升至8.34 mm/s,表明液体导液特性有所提升,可用做敷料和补片等医用护理材料的基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织造材料 熔喷技术 超细纤维 聚乳酸 聚乙二醇 十二烷基硫酸钠 亲水改性 敷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因素结合Box-Benhnken响应曲面法优化载青蒿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制备工艺
5
作者 胡迪迪 薛昊 +3 位作者 金旭东 李宛俞 徐湘迪 陈靖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92-1599,1572,共9页
本研究优化包载青蒿素(artemisinin,ART)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PLGA-ART-NPs)的最优工艺。首先采用乳化-溶剂法制备纳米粒,以单因素实验确定乳化剂种类(聚乙烯醇、吐温80、泊洛沙姆)、乳化... 本研究优化包载青蒿素(artemisinin,ART)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PLGA-ART-NPs)的最优工艺。首先采用乳化-溶剂法制备纳米粒,以单因素实验确定乳化剂种类(聚乙烯醇、吐温80、泊洛沙姆)、乳化剂浓度、水-油两相比例及载体-药物比例对粒径、载药量、包封率的影响;以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通过Box-Benhnken响应面法,进一步优化PLGA-ART-NPs制备工艺。结果表明聚乙烯醇乳化效果最好,以乳化剂浓度、水-油两相比例、载体-药物比例为影响因素,最优处方确定为:乳化剂浓度为0.017 g/mL,水-油两相比例为18∶1(V/V),载体-药物比例为10∶1(W/W)。以最优处方制备的纳米粒载药量为(4.43±0.22)%,zeta电位为-28.28±2.17 mV,表明本文优化后的处方工艺条件稳定,重复性良好,可行性高,制得的纳米溶液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青蒿素纳米粒 响应曲面法 单因素分析 乳化-溶剂挥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改性聚乳酸的合成与性能表征 被引量:15
6
作者 樊国栋 陈春兰 +1 位作者 刘香云 张昭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8-240,共3页
以外消旋乳酸(D,L-LA)和不同数均分子量(Mn)的聚乙二醇(PEG)为原料,通过熔融缩聚法,合成了系列聚乳酸聚乙二醇(PLEG)。最佳工艺条件为:以(Sn(Oct)2)为催化剂,m(Sn(Oct)2)为0.8%,n(PEG)∶n(D,L-LA)=1∶600,聚合温度170℃,压力0.096 MPa... 以外消旋乳酸(D,L-LA)和不同数均分子量(Mn)的聚乙二醇(PEG)为原料,通过熔融缩聚法,合成了系列聚乳酸聚乙二醇(PLEG)。最佳工艺条件为:以(Sn(Oct)2)为催化剂,m(Sn(Oct)2)为0.8%,n(PEG)∶n(D,L-LA)=1∶600,聚合温度170℃,压力0.096 MPa条件下,反应8h。用特性粘度测试、FT-IR、XRD、接触角等对其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系列PLEG中PLEG-800接触角为63°,表明其亲水性能最好;PEG-800和乳酸共聚合成的PLEG的粘均分子量最大,可达48997,与PDLLA相比,结晶度有较大提高,亲水性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熔融缩聚 聚乳酸-聚乙二醇 亲水性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聚乙二醇共混物的结晶与降解行为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矿生 唐梅荣 +6 位作者 薛小佳 李楷 邵炎 周健 岳冲冲 李壮壮 潘鹏举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81-1190,共10页
针对聚乳酸(PLLA)亲水性差、降解周期长的问题,利用与亲水性高分子聚乙二醇(PEG)共混的方法对其进行改性。采用转矩流变仪制备了不同组成的PLLA/PEG共混物颗粒,系统研究了PLLA/PEG共混物的结晶和熔融、亲水性和在酸碱介质中的降解行为... 针对聚乳酸(PLLA)亲水性差、降解周期长的问题,利用与亲水性高分子聚乙二醇(PEG)共混的方法对其进行改性。采用转矩流变仪制备了不同组成的PLLA/PEG共混物颗粒,系统研究了PLLA/PEG共混物的结晶和熔融、亲水性和在酸碱介质中的降解行为。结果表明,PEG的加入增强了共混物中PLLA的结晶能力,提高了PLLA在降温过程中的熔融结晶温度。PLLA/PEG共混物在等温结晶中表现出比纯PLLA更快的结晶速度。通过改变PLLA/PEG共混物的组成,可调控材料的表面亲水性和降解速率。随着PEG含量的增多,PLLA/PEG共混物的表面接触角降低。PLLA与PLLA/PEG共混物均可在水溶液中降解,共混物的降解速率高于纯PLLA,随着PEG含量的升高和降解液中酸碱浓度的提高,PLLA/PEG共混物的降解速率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聚乙二醇 结晶 共混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塑剂种类对淀粉/聚乳酸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左迎峰 顾继友 +1 位作者 张彦华 吴义强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044-6048,共5页
分别以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400和甲酰胺为增塑剂对淀粉/聚乳酸复合材料进行增塑处理,研究增塑剂种类对淀粉/聚乳酸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采用XRD、SEM、TGA以及旋转流变仪对复合材料的相容性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复合材料的熔融指数、... 分别以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400和甲酰胺为增塑剂对淀粉/聚乳酸复合材料进行增塑处理,研究增塑剂种类对淀粉/聚乳酸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采用XRD、SEM、TGA以及旋转流变仪对复合材料的相容性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复合材料的熔融指数、力学性能和吸水率。结果表明,增塑剂对淀粉/聚乳酸复合材料的相容性改善效果依次为甘油>甲酰胺>乙二醇>聚乙二醇400。淀粉/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吸水率受相容性影响,呈现相容性越好,力学强度越大,断裂伸长率越大,吸水率越低的趋势。醇类增塑剂增塑复合材料的熔融流动性随着分子链增长逐渐变差,而甲酰胺增塑复合材料的熔融流动性过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淀粉 聚乳酸 乙二醇 甘油 聚乙二醇400 甲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多点等距设计法优化雌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的制备工艺 被引量:10
9
作者 赵刚 平其能 +1 位作者 栾杨 李六文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2-126,共5页
目的 :中心多点等距设计法优化雌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制备工艺 ,提高该制剂质量并对其特性进行预测。方法 :微球用油 /水乳剂溶剂挥发法制备 ,自变量为外水相聚乙烯醇浓度、有机相聚乳酸羟基乙酸浓度和理论载药量 ,以微球包封率、产... 目的 :中心多点等距设计法优化雌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制备工艺 ,提高该制剂质量并对其特性进行预测。方法 :微球用油 /水乳剂溶剂挥发法制备 ,自变量为外水相聚乙烯醇浓度、有机相聚乳酸羟基乙酸浓度和理论载药量 ,以微球包封率、产率、平均粒径和跨距为因变量对各自变量的各水平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拟合 ,根据因变量面法选择较佳工艺条件并对优化区间进行预测分析。结果 :包封率、产率、平均粒径和跨距用二项式模型拟合较好 ,复相关系数r分别为 0 9796 ,0 90 97,0 9138,0 84 5 5 ,包封率、平均粒径和跨距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偏差分别为 - 3 72 % ,6 4 7%和 10 0 6 %。结论 :中心多点等距设计法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 ,对试验结果可较好的进行预测 ,是处方和制备工艺优化筛选的较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二醇 聚乳酸羟基乙酸 微球 中心多点等距设计 制备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形顺铂聚乳酸纳米微粒对口腔鳞癌原发灶的靶向性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杨凯 陈绍维 +1 位作者 陈睿 温玉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45-448,共4页
目的研究隐形顺铂聚乳酸纳米微粒(CDDP-PLA-PEG-NP)的物理特性及对口腔鳞癌原发灶的靶向性.方法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CDDP-PLA-PEG-NP;建立地鼠口腔颊鳞癌模型,并随机将64只动物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只.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静脉注... 目的研究隐形顺铂聚乳酸纳米微粒(CDDP-PLA-PEG-NP)的物理特性及对口腔鳞癌原发灶的靶向性.方法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CDDP-PLA-PEG-NP;建立地鼠口腔颊鳞癌模型,并随机将64只动物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只.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静脉注射CDDP-PLA-PEG-NP(6.6 mg/kg)和CDDP(1 mg/kg),每组于给药后0.083、0.5、1、2、4、6、12、24 h各处死4只动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两组各时间点血浆和癌组织中药物浓度,求出CDDP-PLA-PEG-NP对口腔鳞癌原发灶的靶向指数、选择性指数和口腔鳞癌原发灶对CDDP-PLA-PEG-NP的相对摄取率.结果 CDDP-PLA-PEG-NP的平均粒径为(143.2±1.8)nm,粒径分布范围为103.5 ~175.8 nm,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5.2±0.9)%、(89.0±0.8)%;在8个时间点的靶向指数和选择性指数均远大于1,口腔癌组织对CDDP-PLA-PEG-NP的摄取量是CDDP的10.36倍.结论 CDDP-PLA-PEG-NP在动物体内对口腔鳞癌原发灶具有良好的靶向性,是具有发展前途的口腔癌纳米靶向给药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癌 纳米粒 顺铂 聚乙二醇 聚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羟基乙酸胆总管支架在体外胆汁中的降解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凯 刘铜军 +3 位作者 景遐斌 陈学思 李建国 李鹏飞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09-911,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质量比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胆总管支架在体外胆汁中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及外形变化的情况,找出在胆总管探查术中可替代T管作用的理想质量比的支架.方法:选用不同质量比(50/50、60/40、70/30和80/20)的PLGA可降解支架,每... 目的:观察不同质量比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胆总管支架在体外胆汁中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及外形变化的情况,找出在胆总管探查术中可替代T管作用的理想质量比的支架.方法:选用不同质量比(50/50、60/40、70/30和80/20)的PLGA可降解支架,每种比例各45只,放入装有新鲜人体胆汁的安瓶中,置于37C恒温培养箱,每日更换胆汁,隔日观测支架外形、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结果:50/50和60/40配比的支架降解高峰在9~10 d;70/30配比的支架降解高峰在13~14 d;80/20配比的支架降解高峰在17~18 d,符合临床胆总管探查术后T管拔除的时间(一般为14d).结论:80/20配比的PLGA可降解支架的降解高峰在临床T管拔除时间之后,可替代T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 聚乳酸 羟基乙酸 支架 体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融聚合法直接合成生物降解材料PLEG 被引量:19
12
作者 汪朝阳 王方 +1 位作者 赵耀明 周玲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0-34,共5页
 以乳酸(LA)和分子量1000的聚乙二醇(PEG)为原料(mLA/mPEG=9),以氯化亚锡为催化剂(mC/mLA=0.005),165℃、70Pa下熔融聚合10h,合成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 聚乙二醇(PLEG)。其[η]最高可达0.3398dL/g。直接熔融聚合法有利于降低其成本。
关键词 生物降解材料 PLEG 聚乳酸-聚乙二醇 直接熔融聚合 药物缓释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PLGA-TPGS纳米粒处方筛选及体外稳定性 被引量:7
13
作者 徐红 高萌 +5 位作者 关欣 董浩 董仁超 丛中笑 张成鸿 田燕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5-350,共6页
目的采用正交实验法筛选制备槲皮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维生素E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PLGATPGS)纳米粒(QPTN)的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并对QPTN进行体外稳定性考察。方法采用单一因素方法分别考察主药槲皮素与载体比例、乳化剂TPGS溶液浓... 目的采用正交实验法筛选制备槲皮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维生素E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PLGATPGS)纳米粒(QPTN)的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并对QPTN进行体外稳定性考察。方法采用单一因素方法分别考察主药槲皮素与载体比例、乳化剂TPGS溶液浓度、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对QPTN粒径、载药量、包封率的影响。在单一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筛选制备QPTN的最佳处方和工艺,并制备6批QPTN。通过影响因素、加速、长期实验考察其中3批QPTN的体外稳定性。结果制备QPTN的最佳处方及工艺是槲皮素与载体比例为3∶10,TPGS溶液的浓度为0.05%,超声功率为200 W时超声6 min。在该条件下制备6批QPTN的平均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55.4±2.7)nm、(21.6±1.5)%和(93.7±2.9)%。体外稳定性实验中,QPTN在影响因素、加速、长期实验条件下稳定性良好。结论确定了制备QPTN的最佳处方和工艺,自制QPTN粒径较小,载药量和包封率较高,体外显示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纳米粒 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维生素E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对聚乳酸的共聚改性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樊国栋 杨海燕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1-53,共3页
以乳酸单体(LA)为原料,锌酸亚锡[Sn(Oct)2]为催化剂,按m[Sn(Oct)2]∶m(LA)=0.008∶1投料,在170℃、0.095 MPa下反应8 h,直接熔融缩聚合成PLA,其Mη(黏均摩尔质量)为12514。将PLA与PEG-400、PEG-600和PEG-800按m(PLA)∶m(PEG)=9∶1共聚... 以乳酸单体(LA)为原料,锌酸亚锡[Sn(Oct)2]为催化剂,按m[Sn(Oct)2]∶m(LA)=0.008∶1投料,在170℃、0.095 MPa下反应8 h,直接熔融缩聚合成PLA,其Mη(黏均摩尔质量)为12514。将PLA与PEG-400、PEG-600和PEG-800按m(PLA)∶m(PEG)=9∶1共聚合成系列PLEGs。用特性黏度、FT-IR、DSC、接触角测定等测试手段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系列PLEGs中,PEG-600和PLA共聚合成的PLEG的最高,可达28900。PEG-800和PLA共聚合成的PLEG接触角最小,为57.0°,表明其亲水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聚乙二醇 聚乳酸 聚乙二醇 直接熔融聚合法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芥内酯聚乳酸乙醇酸纳米粒的抗炎、镇痛及解热作用 被引量:16
15
作者 张丽 张敏 +1 位作者 孙娥 丁安伟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33-436,共4页
目的:研究荆芥内酯聚乳酸乙醇酸纳米粒(SCH-PLGA-NP)的初步药效学作用。方法: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及腹腔注射0.6醋酸致小鼠腹腔染料渗出的方法制作急性炎症模型,观察SCH-PLGA-NP对急性炎症的影响;用醋酸致痛扭体法及热板法观察镇痛作... 目的:研究荆芥内酯聚乳酸乙醇酸纳米粒(SCH-PLGA-NP)的初步药效学作用。方法: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及腹腔注射0.6醋酸致小鼠腹腔染料渗出的方法制作急性炎症模型,观察SCH-PLGA-NP对急性炎症的影响;用醋酸致痛扭体法及热板法观察镇痛作用;用10的干酵母混悬液致大鼠发热模型,观察SCH-PLGA-NP对酵母致大鼠发热体温的影响。结果:SCH-PLGA-NP对小鼠耳廓肿胀度和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SCH-PLGA-NP能明显减少小鼠的扭体反应数;在给药后(热板法)15,30,60min均能显著延长小鼠疼痛反应的潜伏期,痛阈值提高;SCH-PLGA-NP对酵母致大鼠发热有明显的降低作用。结论:SCH-PLGA-NP具有较好的抗急性炎症、镇痛和解热作用,且抗炎、镇痛和解热效果明显优于游离荆芥内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内酯 聚乳酸乙醇酸纳米粒 冻干粉末 抗炎作用 镇痛作用 解热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含量增塑剂PEG对PLA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朱艳 张显勇 +3 位作者 贾仕奎 王忠 付蕾 陈立贵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6,20,共7页
以质量分数不高于2%的聚乙二醇(PEG)为增塑剂,采用熔融共混法,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系列聚乳酸(PLA)/PEG共混物,并对其断面形貌、结晶行为、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EG能够在PLA基体中均匀分散,低含量PEG的引入未改变PL... 以质量分数不高于2%的聚乙二醇(PEG)为增塑剂,采用熔融共混法,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系列聚乳酸(PLA)/PEG共混物,并对其断面形貌、结晶行为、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EG能够在PLA基体中均匀分散,低含量PEG的引入未改变PLA晶型;随着PEG含量的增加,PLA/PEG共混物的冷结晶焓逐渐减小,而熔融焓逐渐增大,结晶度在PEG质量分数为2%时达到最大值37.65%,较纯PLA提高了54.43%;添加PEG后,PLA晶体由球晶变为不规则的多边形晶体。随着PEG含量的增加,共混物拉伸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PEG质量分数为1.6%时,PLA/PEG共混物的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其值为66.75 MPa,较纯PLA提高了14.3%;当PEG质量分数为1.2%时,缺口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其值为11.4 kJ/m2,较纯PLA提高了51.39%,表明低含量的增塑剂PEG也能起到增韧PLA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聚乙二醇 断面形貌 结晶行为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NPs/PEG对聚乳酸材料结晶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显勇 王忠 +2 位作者 贾仕奎 陈立贵 付蕾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20,共5页
采用超声辅助真空装置制备石墨烯纳米片(GNPs)/聚乙二醇(PEG)复配改性剂,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一系列聚乳酸(PLA)/GNPs、PLA/GNPs/PEG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偏光显微镜(POM)和万... 采用超声辅助真空装置制备石墨烯纳米片(GNPs)/聚乙二醇(PEG)复配改性剂,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一系列聚乳酸(PLA)/GNPs、PLA/GNPs/PEG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偏光显微镜(POM)和万能试验机对其断面形貌、结晶行为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复配改性剂GNPs/PEG后,PLA基复合材料的断面出现明显的PLA纤维,呈现韧性断裂; GNPs或GNPs/PEG的添加未改变PLA的晶型,当GNPs/PEG为0. 1%时,PLA基复合材料的结晶度达到38. 50%,比纯PLA提高了27. 99%; GNPs/PEG的添加也有效地改善了PLA的拉伸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分别比纯PLA的提高了13. 32%和51.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石墨烯纳米片 聚乙二醇 结晶行为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对直接合成聚乳酸-聚乙二醇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方 赵耀明 汪朝阳 《合成树脂及塑料》 EI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1-34,共4页
为了得到综合性能较佳的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聚乙二醇(PLEG),以SnO为催化剂,直接以外消旋乳酸单体为原料,与不同数均分子量(Mn)的聚乙二醇(PEG)共聚合,通过直接熔融共聚法,在165℃、70Pa下,反应15h,合成了系列PLEG。用特性黏数测试、傅... 为了得到综合性能较佳的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聚乙二醇(PLEG),以SnO为催化剂,直接以外消旋乳酸单体为原料,与不同数均分子量(Mn)的聚乙二醇(PEG)共聚合,通过直接熔融共聚法,在165℃、70Pa下,反应15h,合成了系列PLEG。用特性黏数测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差示扫描位热法、X射线衍射、接触角测试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发现PEG的Mn为1000时,特性黏数最大,为0.4009dL/g,且亲水性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性黏数 直接合成 聚乳酸 共聚法 聚乙二醇(PEG) 熔融 单体 外消旋 数均分子量 核磁共振氢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对兔肝动脉栓塞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红宇 李琦 +5 位作者 陈庆华 赵泽华 韩蕾 王之 徐嵩森 王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77-981,共5页
目的观察经肝动脉注入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对兔肝动脉的栓塞作用。方法新西兰兔24只在DSA监视下经肝动脉注入丹参酮ⅡA微球,注入后10 min,1、3、7、14、21、30、42 d各取3只再次造影,观察肝动脉栓塞情况,并处死取肝、心、脾... 目的观察经肝动脉注入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对兔肝动脉的栓塞作用。方法新西兰兔24只在DSA监视下经肝动脉注入丹参酮ⅡA微球,注入后10 min,1、3、7、14、21、30、42 d各取3只再次造影,观察肝动脉栓塞情况,并处死取肝、心、脾、肺、肾和胃组织,观察病理变化,同时作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结果栓塞后10 min造影显示,肝动脉末梢血管消失。栓塞后第1、3、7、14、21、30 d造影,肝动脉末梢血管均未显影。栓塞后第42 d造影显示肝动脉末梢血管已显影。病理切片显示栓塞部位出现炎性及坏死。常规和生化结果:介入栓塞后白细胞出现一过性升高,第7 d恢复正常水平(P>0.05);AST、ALT均在栓塞后第3 d达到最高值,第7 d恢复正常水平(P>0.05)。结论丹参酮ⅡA微球具有良好的肝动脉末梢栓塞效果,栓塞时间在30~42 d,是一种理想的肿瘤介入栓塞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微球 聚乳酸/羟基乙酸 栓塞 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PLGA复合材料的凝胶浇铸法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敏 张厚安 +2 位作者 李茂华 张翠娟 龚兰云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4-96,共3页
用PVB、(NH4)2CO3和NH4HCO3粒子作造孔剂,制备了多孔HA中间层。采用凝胶浇铸法,将PLGA—HA凝胶与多孔HA中间层复合。研究表明,孔隙率达到53.6%的多孔HA中间层的孔径范围为100~200μm和5~50μm,并且孔洞相互贯通;凝胶的粘度随... 用PVB、(NH4)2CO3和NH4HCO3粒子作造孔剂,制备了多孔HA中间层。采用凝胶浇铸法,将PLGA—HA凝胶与多孔HA中间层复合。研究表明,孔隙率达到53.6%的多孔HA中间层的孔径范围为100~200μm和5~50μm,并且孔洞相互贯通;凝胶的粘度随着PLGA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粘度为25.8mPa·s的凝胶利于复合,易与孔洞相粘结,能充分填充孔洞;随着pH值减小,凝胶较易填充孔洞,但pH值小于4.289时,充填效果反而降低;该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接近于自然骨,将有望作为骨替换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复合材料 羟基磷灰石 聚乙丙交脂共聚物 凝胶浇铸法 粘度 PH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