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包载PLGA的蒲公英多糖纳米粒对Raw264.7细胞免疫效果的评价
1
作者 李向辉 宋幸辉 +1 位作者 杨星宇 马霞 《中国兽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117,共8页
为了揭示包载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的蒲公英多糖纳米粒(PLGA-DP-NP)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细胞)免疫效果的影响,本试验以Raw264.7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CCK-8)法测定PLGA-DP-NP对Raw264.7细胞... 为了揭示包载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的蒲公英多糖纳米粒(PLGA-DP-NP)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细胞)免疫效果的影响,本试验以Raw264.7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CCK-8)法测定PLGA-DP-NP对Raw264.7细胞的毒性和细胞增殖的影响,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PLGA-DP-NP对Raw264.7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和白介素-6(IL-6)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低、中、高浓度(18.8、75、150μg/mL)PLGA-DP-NP对Raw264.7细胞成熟标志分子CD80和CD86表达,以及对Raw264.7细胞吞噬卵清蛋白(OVA)的影响。结果显示,PLGA-DP-NP浓度低于500μg/mL时,Raw264.7细胞的存活率较高;与阴性对照组相比,18.8、37.5、75、150和300μg/mL的PLGA-DP-NP均可显著促进细胞增殖(P <0.05),均能显著增加Raw264.7细胞的IL-2和IL-6分泌量(P <0.05);低、中、高浓度的PLGA-DP-NP均能增强Raw264.7细胞CD80(P> 0.05或P <0.01或P <0.05)和CD86(P <0.01)的表达,提高Raw264.7细胞吞噬OVA百分比(P <0.01),浓度为75μg/mL时增幅最大。结果表明,安全浓度范围内的PLGA-DP-NP可以显著促进Raw264.7细胞增殖,提高细胞因子IL-2和IL-6分泌,促进细胞成熟,提升细胞的吞噬作用,浓度为75μg/mL时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多糖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 RAW264.7细胞 免疫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PLGA纳米粒制备及其促进创面愈合作用
2
作者 邹兰 谢金金 +4 位作者 王茹静 杨欢 杜鑫 糜丹丹 石三军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930-3937,共8页
目的 制备姜黄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并考察其促进创面愈合作用。方法 超声乳化法制备PLGA纳米粒。以乳酸与羟基乙酸比例、表面活性剂种类和浓度、 PLGA用量为影响因素,包封率、载药量、粒径、 PDI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 目的 制备姜黄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并考察其促进创面愈合作用。方法 超声乳化法制备PLGA纳米粒。以乳酸与羟基乙酸比例、表面活性剂种类和浓度、 PLGA用量为影响因素,包封率、载药量、粒径、 PDI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优化制备工艺。透射电镜下观察形态,透析袋法测定体外释药,荧光光谱法考察光学特性,评价促进小鼠皮肤创面愈合作用。结果 最优工艺为乳酸与羟基乙酸比例50∶50,PLGA用量60 mg,表面活性剂(PVA)浓度3%。所得PLGA纳米粒呈球形核壳结构,平均粒径为(149.70±7.27) nm,PDI为0.28±0.04,Zeta电位为(-10.18±1.00) mV,168 h内累积释放率为(39.21±1.44)%,具有典型的聚集诱导发光特性、激发波长依赖性和光学稳定性。与PBS组、 PBS+光照组、姜黄素+光照组、制剂组比较,制剂+光照组创面愈合率升高(P<0.05,P<0.01),创面表皮厚度减小(P<0.05,P<0.01)。结论 姜黄素PLGA纳米粒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结合光动力疗法可促进小鼠皮肤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 制备工艺 超声乳化法 创面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素化壳聚糖修饰的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8
3
作者 陈红丽 唐红波 +6 位作者 杨文智 陈汉 王银松 梅林 张彤 熊青青 张其清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682-1687,共6页
合成了生物素化壳聚糖(Bio-CS),并通过核磁共振(1HNMR)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质谱法(ICP-MS)对其进行结构确证.采用溶剂挥发法(W1/O/W2)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醇酸(PLGA)纳米粒,并通过共价交联法对纳米粒进行Bio-CS表面修饰.未修饰的PLGA纳... 合成了生物素化壳聚糖(Bio-CS),并通过核磁共振(1HNMR)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质谱法(ICP-MS)对其进行结构确证.采用溶剂挥发法(W1/O/W2)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醇酸(PLGA)纳米粒,并通过共价交联法对纳米粒进行Bio-CS表面修饰.未修饰的PLGA纳米粒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呈规则球状形态,平均粒径为(248.4±21.0)nm,Zeta电势为-(21.21±2.13)mV,Bio-CS修饰后的PLGA纳米粒保持球状形态,平均粒径为(268.3±23.4)nm,Zeta电势为(25.45±2.59)mV.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以及试剂盒对纳米粒表面生物素进行定性及定量研究,结果显示,经过Bio-CS修饰后的纳米粒表面含有N,S元素,生物素取代度为31%的Bio-CS修饰的PLGA纳米粒,其表面生物素含量为(1.36±0.34)μmol/100mg纳米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粒 聚乳酸-羟基乙醇酸 生物素化壳聚糖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次酸修饰PEG-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与肝癌细胞的亲和性 被引量:19
4
作者 黄微 王平 +6 位作者 王蔚 张玥 张闯年 田秦 王秀华 刘媛 袁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16-420,共5页
将肝靶向分子甘草次酸偶联至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PEG-PLGA)嵌段共聚物上.以聚乙二醇维生素E(TPGS)为稳定剂,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肝靶向纳米粒子,通过核磁共振、红外光谱、激光光散射及透射电镜等方法对共聚物及纳米粒子的理化性... 将肝靶向分子甘草次酸偶联至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PEG-PLGA)嵌段共聚物上.以聚乙二醇维生素E(TPGS)为稳定剂,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肝靶向纳米粒子,通过核磁共振、红外光谱、激光光散射及透射电镜等方法对共聚物及纳米粒子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运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评价纳米粒子作为药物载体的安全性,并通过荧光显微镜初步考察了纳米粒子与肝癌细胞的亲和能力.结果表明,纳米粒子粒径为128.2 nm,电势为-16.2 mV,在电解质溶液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细胞实验结果显示,该纳米粒子无明显细胞毒性,且甘草次酸的引入能显著增加肝癌细胞对纳米粒子的摄取几率,显示出其作为肝靶向药物载体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次酸 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 聚乙二醇维生素E 肝靶向药物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SA-PLGA微球的制备条件优化及不同添加剂对包封率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谷海刚 金旭 +3 位作者 龙大宏 杨菁 王海 宋存先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31-935,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优化条件及添加剂对BSA-PLGA微球包封率的影响。方法采用水/油/水(W1/O/W2)的双乳化技术制备了BSA-PLGA微球,对影响其包封率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蔗糖、聚乙二醇和甘油对包封率的影响。结果采用优化条件制备的微球包封... 目的探讨不同优化条件及添加剂对BSA-PLGA微球包封率的影响。方法采用水/油/水(W1/O/W2)的双乳化技术制备了BSA-PLGA微球,对影响其包封率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蔗糖、聚乙二醇和甘油对包封率的影响。结果采用优化条件制备的微球包封率为89.1%;BSA溶液中加入添加剂后,包封率可以提高到97.5%。结论采用水/油/水(W1/O/W2)的双乳化制备的BSA-PLGA微球可用于运载生物大分子药物,同时,提高内水相的粘度能够提高蛋白的包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聚乙二醇酸 牛血清白蛋白 微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试验优化猴头菌素-PLGA微球制备工艺及其体外释药性能 被引量:11
6
作者 何晋浙 姚丽娜 孙培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42-247,共6页
目的: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为载体,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猴头菌素缓释微球,并对其体外药物释放行为进行考察。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考察影响微球质量的因素,采用响应面试... 目的: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为载体,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猴头菌素缓释微球,并对其体外药物释放行为进行考察。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考察影响微球质量的因素,采用响应面试验法进行优化,筛选出最佳工艺条件。结果:最佳工艺为芯壁比(猴头菌素与PLGA质量比)1∶1.64、PLGA质量分数15%、搅拌速率1 200 r/min。最佳条件制备的猴头菌素微球表面光滑圆整,包封率为99.66%,微球体外384 h累计释放率达84.30%。结论:以PLGA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可以制备包封率较高的猴头菌素微球,体外释药实验也表明该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头菌素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 微球 体外释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GA/O-CMC载药纳米微粒的体外降解及释药行为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胡云霞 原续波 +2 位作者 郭毅 常津 宋存先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2-497,共6页
本研究以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和自行制备的O羧甲基壳聚糖(OCMC)为原料,以5氟尿嘧啶(5FU)为抗癌药物模型,采用自身设计的改良复乳法制备了载药纳米微粒。微粒平均粒径为98.5nm,粒径分布指数为0.192,粒子表面ξ电位为61.48eV,载药率... 本研究以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和自行制备的O羧甲基壳聚糖(OCMC)为原料,以5氟尿嘧啶(5FU)为抗癌药物模型,采用自身设计的改良复乳法制备了载药纳米微粒。微粒平均粒径为98.5nm,粒径分布指数为0.192,粒子表面ξ电位为61.48eV,载药率高达18.9%。然后用SEM动态监测载药纳米粒子降解过程中表面形貌的变化,并连续追踪粒子降解过程中的质量损失和降解介质的pH变化。载药纳米粒子在PBS中的释药行为研究表明,(1)前12h的释药动力学符合Huguchi方程,具有一级释放特性;(2)在20d内的释药动力学符合零级释放特性。细胞凋亡实验结果表明载药纳米粒子对TJ905脑胶质瘤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羧甲基壳聚糖 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 纳米微粒 抗癌药物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GA/PCL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朱同贺 陈思浩 +1 位作者 楼建中 王继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51-55,共5页
在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中加入聚ε-己内酯(PCL)、柠檬酸三丁酯(TBC),通过溶液共混制备了PLGA/PCL共混聚合物,通过静电纺膜及涂膜法制备了不同比表面积的降解膜,并对共混材料力学性能和膜的降解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柠檬酸三丁酯... 在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中加入聚ε-己内酯(PCL)、柠檬酸三丁酯(TBC),通过溶液共混制备了PLGA/PCL共混聚合物,通过静电纺膜及涂膜法制备了不同比表面积的降解膜,并对共混材料力学性能和膜的降解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柠檬酸三丁酯作为增容剂对整个共混聚合物的韧性和强度有明显的影响;当聚乳酸-羟基乙酸和聚ε-己内酯的质量比为80/20、增容剂柠檬酸三丁酯的用量为6%时,所得共混聚合物的断裂伸长率达到130%、冲击强度达到9.55kJ·m-2。相同条件下加入聚ε-己内酯(PCL)的膜的降解性能优于单一的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膜,静电纺丝膜降解性能优于流延法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 聚ε-己内酯(PCL) 静电纺丝 生物可降解 拉伸强度 断裂伸长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缓释微球制备
9
作者 刘相莹 何汝楠 +3 位作者 邱高 林宗浩 郭玉海 余楚钦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7-1104,共8页
目的制备人参皂苷缓释微球。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壳载体,采用SPG膜乳化技术制备缓释微球。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PLGA质量浓度、投料率、司盘60质量浓度为影响因素,外观、载药量、包封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响应面法... 目的制备人参皂苷缓释微球。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壳载体,采用SPG膜乳化技术制备缓释微球。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PLGA质量浓度、投料率、司盘60质量浓度为影响因素,外观、载药量、包封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观察缓释微球形态,测定粒径、载药量、包封率,考察体外释药。结果最佳条件为初乳搅拌时间45 s,PLGA质量浓度74.68 mg/mL,投料率11%,司盘60质量浓度4.18 mg/mL,综合评分为74.98分。缓释微球圆整,平均粒径为4.33μm,载药量为(8.24±0.13)%,包封率为(74.94±1.17)%。在336 h,人参皂苷Rg1、Rb1、Rb2累积释放度分别为84.12%、78.04%、65.88%。结论该方法合理可行,可用于制备外观良好、载药量高的人参皂苷缓释微球,能为其他水溶性药物微球的制备及微球塌陷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 缓释微球 制备工艺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 SPG膜乳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胶原复合材料用于软骨再生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戴文达 张弛 +2 位作者 陈国平 姚振均 董健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35-341,共7页
目的设计和制备新型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胶原(collagen)复合材料,研究其在体外对软骨再生的促进作用,为软骨组织工程提供新型支架材料。方法利用冷冻干燥技术将胶原多孔海绵复合于PLGA编织网膜;... 目的设计和制备新型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胶原(collagen)复合材料,研究其在体外对软骨再生的促进作用,为软骨组织工程提供新型支架材料。方法利用冷冻干燥技术将胶原多孔海绵复合于PLGA编织网膜;扫描电镜观察材料表面微观结构,利用图像软件统计孔径大小;分离与培养牛膝关节软骨细胞(bovine articular chondrocyte,BAC),接种于PLGA/胶原材料,检测细胞接种效率,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材料内部生长情况;体外培养1周后检测DNA和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含量,real-time PCR检测I型胶原、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mRNA表达强度。牛膝关节软骨组织和体外单层培养的BACs做对照。结果成功构建新型PLGA/胶原复合材料,表面孔径为(136.4±11.8)μm;细胞接种效率为87.8%±1.6%;BACs在材料表面和中心生长活跃,培养1周后的DNA、GAG含量,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mRNA表达强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设计制备的PLGA/胶原复合材料能促进体外软骨再生,可作为支架材料用于软骨组织工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 胶原 复合材料 软骨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孔高分子PLGA涂层疏水性及血小板粘附行为的研究
11
作者 赵红 陈凡 +1 位作者 齐民 杨大智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77-580,585,共5页
利用水蒸气辅助自组装方法在心血管支架用316L不锈钢表面上制备出了规则排列的微孔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PLGA)薄膜。实验研究表明,大气湿度和聚合物溶液浓度对孔径大小和分布有较大影响。接触角检测结果表明,微孔结构改变了PLGA涂层... 利用水蒸气辅助自组装方法在心血管支架用316L不锈钢表面上制备出了规则排列的微孔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PLGA)薄膜。实验研究表明,大气湿度和聚合物溶液浓度对孔径大小和分布有较大影响。接触角检测结果表明,微孔结构改变了PLGA涂层的亲疏水性质,呈现出疏水特性,而致密涂层及不锈钢基体表面则为亲水性。血小板粘附实验显示血小板在孔径小于3~5μm微孔涂层的表面几乎不粘附;在孔径大于5μm微孔涂层表面有微量粘附;而在致密涂层和不锈钢表面则发生粘附、聚集,甚至产生伪足。这一研究结果证明:通过水蒸气辅助自组装法制备的PLGA微孔涂层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粘附的能力,有助于提高金属血管支架表面的血液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孔涂层 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 疏水性 血小板粘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超声诱导改进的PLGA微囊药物释放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辛鹏程 王炜 +3 位作者 周秦武 吴勇杰 王珏 卞正中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7期687-690,共4页
目的研究低频超声对改进的PLGA微囊体外药物释放的影响,探讨以该种微囊作为将阿霉素传递到脑组织的超声靶向药物载体的可行性。方法以水溶性药物阿霉素为模型药,用双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PLGA微囊,并分别用壳聚糖和明胶进行包衣处理。在... 目的研究低频超声对改进的PLGA微囊体外药物释放的影响,探讨以该种微囊作为将阿霉素传递到脑组织的超声靶向药物载体的可行性。方法以水溶性药物阿霉素为模型药,用双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PLGA微囊,并分别用壳聚糖和明胶进行包衣处理。在低频脉冲超声场(25 kHz)和连续波超声场(35.1 kHz)中对微囊进行处理,测定超声场中微囊的药物释放量。结果壳聚糖包衣和明胶包衣都能明显降低PLGA微囊的突释效应;明胶包衣的PLGA微囊在超声处理下药物的释放明显增加,且脉冲超声的作用要强于连续波超声。结论明胶包衣的PLGA微囊很好的药物控释能力,其药物释放可被25 kHz脉冲超声触发,可望用作超声靶向药物进入脑组织的药物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超声 药物传递 阿霉素 聚合物 聚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plga) 微囊 明胶 壳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GA/TSF静电纺纳米纤维的仿生矿化及生物相容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倩 邵伟力 +3 位作者 高艳菲 何建新 陈利 崔世忠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3-256,295,共5页
利用静电纺丝和模拟体液仿生矿化技术制备了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柞蚕丝素/羟基磷灰石((PLGA/TSF/HA)骨组织工程复合支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测试(XRD)和热重分析(TG)对复合纳米纤维的形貌结... 利用静电纺丝和模拟体液仿生矿化技术制备了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柞蚕丝素/羟基磷灰石((PLGA/TSF/HA)骨组织工程复合支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测试(XRD)和热重分析(TG)对复合纳米纤维的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此外,在复合纳米纤维支架材料上接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通过四甲基偶氮噻唑蓝比色(Four methyl azo thiazole blue colorimetric,MTT)法,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生长情况评价纳米纤维的生物相容性。结果显示,PLGA/TSF纳米纤维毡具有精细的三维结构,纤维直径分布均匀,表面光滑。矿化后HA颗粒均匀地分布在PLGA/TSF纳米纤维表面,矿物含量约占63%。与PLGA/TSF纳米纤维支架相比,PLGA/TSF/HA纳米纤维支架的亲水性、生物相容性都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柞蚕丝素 羟基磷灰石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多孔PLGA微球制备及其功能化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顾加雨 张超 +1 位作者 史乐乐 夏炎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4-128,共5页
磁性微球是一种具有磁响应性的复合功能材料。以共沉淀法制备的Fe_(3)O_(4)纳米颗粒为铁磁性原料,通过溶剂挥发法制备Fe_(3)O_(4)/PLGA磁性高分子复合微球。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形貌并测定元素组成,确定合成了粒径约为15μm的磁性高... 磁性微球是一种具有磁响应性的复合功能材料。以共沉淀法制备的Fe_(3)O_(4)纳米颗粒为铁磁性原料,通过溶剂挥发法制备Fe_(3)O_(4)/PLGA磁性高分子复合微球。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形貌并测定元素组成,确定合成了粒径约为15μm的磁性高分子复合微球;激光共聚焦观察磁性微球孔洞结构;Micro-CT及紫外可见分析碘及罗丹明B的吸附释放行为;并且研究了该磁性微球的磁化性能及交流磁热效应。研究表明,该高分子磁性微球具有超顺磁性,其饱和磁化强度为33.9 emu/g Fe。所制备的磁性多孔PLGA微球,能够通过吸附而负载水溶性CT造影剂、荧光分子等成像或药物试剂,并且具有磁感应加热功能,为发展多功能诊疗微球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ga 磁性微球 多孔结构 药物释放 磁感应热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光响应溶菌酶PLGA纳米囊的制备与表征
15
作者 郭浩 赵闯 +1 位作者 赵俊 叶勇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25-930,共6页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囊材,添加脱镁叶绿酸,采用复乳法制备红光响应溶菌酶纳米囊。以包封率、载药量和纳米囊粒径为指标优化配方,对其结构、热流变性和光控释测定。获得优化的PLGA、溶菌酶及脱镁叶绿酸用量配比为55:10:1,纳...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囊材,添加脱镁叶绿酸,采用复乳法制备红光响应溶菌酶纳米囊。以包封率、载药量和纳米囊粒径为指标优化配方,对其结构、热流变性和光控释测定。获得优化的PLGA、溶菌酶及脱镁叶绿酸用量配比为55:10:1,纳米囊包封率为81.3%±4.5%,载药量为13.1%±1.6%,平均粒径为(667±35)nm,电位(-39.6±4.6)m V。纳米囊呈紧密球形,光敏剂分布在囊壳,650 nm光照30 min药物释放明显加快。此新型纳米囊在不光照时具有增强药物稳定和缓释作用,而红光可促进释药,因而可实现光控靶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溶菌酶 光响应 纳米囊 光控靶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朴酚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内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晓千 梁丽娜 +2 位作者 付金芳 谈秀凤 范明松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550-2555,共6页
目的制备厚朴酚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纳米粒后,以3%甘露醇为冻干保护剂制备冻干粉,测定其平均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体外释药。大鼠灌胃给予厚朴酚及其PLGA纳米... 目的制备厚朴酚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纳米粒后,以3%甘露醇为冻干保护剂制备冻干粉,测定其平均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体外释药。大鼠灌胃给予厚朴酚及其PLGA纳米粒混悬液(50 mg/mL)后,于0.25、0.5、1、2、2.5、3、4、6、10、12 h采血,HPLC法测定厚朴酚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冻干后,所得纳米粒的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低于冻干前,平均粒径更高,体外释药符合Weibull方程(R2=0.9783)。纳米粒tmax、Cmax、AUC0~t、AUC0~∞高于原料药(P<0.05,P<0.01),相对生物利用提高至2.17倍。结论PLGA纳米粒具有体外缓释作用,可提高厚朴酚口服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朴酚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 制备 体内药动学 乳化-溶剂挥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柚皮素的牛血清白蛋白修饰PLGA纳米粒的制备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建筑 毕研平 +1 位作者 李菲 陈莹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566-2571,共6页
目的制备载柚皮素的牛血清白蛋白修饰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为乳化剂,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纳米粒。以超声功率、超声时间、牛血清白蛋白质量浓度、PLGA质量浓度、油水相比例、投药量为影响因素,粒径、... 目的制备载柚皮素的牛血清白蛋白修饰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为乳化剂,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纳米粒。以超声功率、超声时间、牛血清白蛋白质量浓度、PLGA质量浓度、油水相比例、投药量为影响因素,粒径、PDI、包封率、载药量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优化处方。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形态和大小,透析法测定其体外释药行为。结果最优处方为超声功率600 W,超声时间4 min,牛血清白蛋白质量浓度20 mg/mL,PLGA质量浓度12.5 mg/mL,油水相比例2∶8,投药量5 mg。所得纳米粒呈球形和核-壳结构,平均粒径为(98.3±2.34)nm,PDI为0.149±0.012,包封率约为90%,4℃下14 d内粒径、PDI、包封率、载药量无明显变化,24 h内累积释放度约为80%。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制备稳定性高、缓释作用明显的载柚皮素的牛血清白蛋白修饰PLGA纳米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 柚皮素 牛血清白蛋白 制备 乳化-溶剂挥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屈菜红碱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内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徐志杰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091-3097,共7页
目的制备白屈菜红碱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溶剂挥发法制备PLGA纳米粒,XRPD进行晶型分析,测定溶解度、体外释药。以表面活性剂种类和浓度、PLGA用量、超声功率、超声时间为影响因素,包封率、载药... 目的制备白屈菜红碱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溶剂挥发法制备PLGA纳米粒,XRPD进行晶型分析,测定溶解度、体外释药。以表面活性剂种类和浓度、PLGA用量、超声功率、超声时间为影响因素,包封率、载药量、粒径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优化制备工艺。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灌胃给予白屈菜红碱及其PLGA纳米粒的0.5%CMC-Na混悬液,于不同时间点采血,HPLC法测定白屈菜红碱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最佳条件为白屈菜红碱用量30 mg,PLGA用量400 mg,表面活性剂(F68)浓度1%,超声功率300 W,超声时间12 min,平均包封率为(83.71±1.73)%,载药量为(5.76±0.27)%,粒径为(231.82±15.73)nm,PDI为0.101±0.014,Zeta电位为(-17.11±1.94)mV。白屈菜红碱以无定形状态存在。PLGA纳米粒溶解度为原料药的13.4倍,72 h内累积释放度为81.07%。与原料药比较,PLGA纳米粒t_(max)、t_(1/2)延长(P<0.01),C_(max)、AUC _(0-t)、AUC _(0-∞)升高(P<0.01),生物利用度增加至4.08倍。结论PLGA纳米粒可促进白屈菜红碱体外溶出,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屈菜红碱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 制备 体内药动学 溶剂挥发法 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mPEG-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内药动学、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伟宏 王风云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409-3415,共7页
目的制备白藜芦醇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mPEG-PLGA)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抗肿瘤活性。方法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mPEG-PLGA纳米粒,测定包封率、载药量、粒径、PDI、Zeta电位、体外释药。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灌胃给... 目的制备白藜芦醇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mPEG-PLGA)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抗肿瘤活性。方法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mPEG-PLGA纳米粒,测定包封率、载药量、粒径、PDI、Zeta电位、体外释药。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灌胃给予白藜芦醇及其mPEG-PLGA纳米粒的0.5%CMC-Na混悬液(40 mg/kg),于0、0.25、0.5、1、2、2.5、3、4、6、8、12、24、36 h采血,HPLC法测定白藜芦醇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荷人卵巢癌细胞株HO-8910PM裸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生理盐水)、阳性组(2 mg/kg顺铂)、白藜芦醇组(40 mg/kg)及白藜芦醇mPEG-PLGA纳米粒低、高剂量组(30、40 mg/kg),测量瘤体积、瘤重,计算抑瘤率。结果mPEG-PLGA纳米粒包封率为84.42%,载药量为3.84%,粒径为143.72 nm,PDI为0.121,Zeta电位为-6.7 mV,36 h内累积释放度为74.12%。与原料药比较,mPEG-PLGA纳米粒t_(max)、t_(1/2)延长(P<0.01),C_(max)、AUC_(0~t)、AUC_(0~∞)升高(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至3.56倍。与空白组比较,白藜芦醇mPEG-PLGA纳米粒各剂量组瘤重降低(P<0.01),并且高剂量组瘤体积、瘤重小于白藜芦醇组(P<0.01),抑瘤率更高。结论mPEG-PLGA纳米粒可增加白藜芦醇口服生物利用度及体内抑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mPEG-plga)纳米粒 制备 体内药动学 抗肿瘤活性 乳化-溶剂挥发法 HPLC HO-8910P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乙醇酸的固相聚合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吕莉 丁晓慧 林国良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55-659,共5页
为了制备安全、经济且能满足生物医学工程材料要求的聚乳酸乙醇酸(PLGA),以乙醇酸(GA)和外消旋乳酸(LA)为原料,在无催化剂条件下熔融聚合制备低聚物,而后引入固相聚合合成PLGA.采用红外光谱、黏度法、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对产物进... 为了制备安全、经济且能满足生物医学工程材料要求的聚乳酸乙醇酸(PLGA),以乙醇酸(GA)和外消旋乳酸(LA)为原料,在无催化剂条件下熔融聚合制备低聚物,而后引入固相聚合合成PLGA.采用红外光谱、黏度法、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对产物进行表征,探讨了固相聚合条件对PLGA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固相聚合明显提高了聚合物的分子质量,分段控温聚合更有利于聚合物分子质量的提高,可使PLGA的分子质量提高到固相聚合反应前的2.46倍.低聚物在压力0.001MPa条件下,先后经过135℃/4h,160℃/8h,165℃/20h固相聚合后,其分子质量可达到9.34×104 u.在一定时间内,随着反应的进行,聚合物的分子质量不断提高,其熔点也随着固相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乙醇酸(plga 无催化剂 固相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