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BAT/PLA/PPC/CaCO_(3)复合薄膜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帅 武丹丹 +1 位作者 张永恒 姜涛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39,共7页
采用挤出复合和吹膜的方法成功制备出了PBAT/PLA/PPC和PBAT/PLA/PPC/CaCO_(3)复合薄膜。用SEM、XRD、DSC、TG对薄膜进行表征,研究了不同质量比PPC和CaCO_(3)对相应复合薄膜的水蒸气阻隔性、力学性能、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PC的... 采用挤出复合和吹膜的方法成功制备出了PBAT/PLA/PPC和PBAT/PLA/PPC/CaCO_(3)复合薄膜。用SEM、XRD、DSC、TG对薄膜进行表征,研究了不同质量比PPC和CaCO_(3)对相应复合薄膜的水蒸气阻隔性、力学性能、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PC的加入有利于PBAT、PLA相容性的提高,且PPC的适量加入,使相应复合薄膜的WVP降低。当PPC质量比例为15%时,PBAT/PLA/PPC薄膜的WVP为2.905×10^(-13)g·cm/(cm^(2)·s·Pa),与未添加PPC的薄膜相比,降低了13%。该薄膜的拉伸强度为32.31/23.26 MPa(TD/MD),断裂伸长率为452.60%/175.12%(TD/MD),撕裂负荷为74.9/93.55 kN/m(TD/MD)。CaCO_(3)的加入可以明显增强PBAT基薄膜的水蒸气阻隔性能,但是,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均降低。CaCO_(3)质量比例为20%的PBAT基薄膜WVP为2.256×10^(-13)g·cm/(cm^(2)·s·Pa),与未添加CaCO_(3)的PBAT基薄膜相比,降低了27%。该薄膜的拉伸强度TD/MD为30.03/34.60 MPa,断裂伸长率TD/MD分别为197.96%/342.90%,撕裂负荷TD/MD为75.3/82.8 k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 聚乳酸 聚甲基乙撑碳酸酯 碳酸钙 复合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类扩链剂ADR-4468改性氯化聚丙撑碳酸酯/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共混物的制备及其性能
2
作者 毛文强 李佳鹏 +3 位作者 王冬冬 潘艳雄 姬相玲 姜伟 《应用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1-211,共11页
以环氧类扩链剂ADR-4468对氯化聚丙撑碳酸酯/聚丁二酸丁二醇酯(CPPC/PBS)共混物进行改性,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一系列CPPC/PBS/ADR共混物。研究了ADR-4468的质量分数(0%~3.5%)对CPPC/PBS/ADR共混物的结构、热性能、相容性、流变性能、... 以环氧类扩链剂ADR-4468对氯化聚丙撑碳酸酯/聚丁二酸丁二醇酯(CPPC/PBS)共混物进行改性,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一系列CPPC/PBS/ADR共混物。研究了ADR-4468的质量分数(0%~3.5%)对CPPC/PBS/ADR共混物的结构、热性能、相容性、流变性能、力学性能和粘接性能的影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结果表明,ADR-4468的环氧基团能与2种聚合物的端基反应形成扩链产物。动态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反应性增容改善了CPPC与PBS的相容性。热性能分析表明,与CPPC/PBS共混物相比,添加3.5%ADR共混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_(g,CPPC))和热分解温度(T_(d5%))分别提高了8.1和28.7℃。流变性能结果表明,ADR-4468的加入能有效提高CPPC/PBS/ADR共混物的储能模量(G′)、损耗模量(G″)和复数黏度(|η^(*)|)。当ADR-4468的质量分数为3.5%时,CPPC/PBS/ADR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和杨氏模量分别为37.7和723.5 MPa,相较于CPPC/PBS共混物提升了123%和68%。CPPC/PBS/ADR共混物对不锈钢的搭接剪切强度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高可达4.83 MPa,比CPPC/PBS共混物提高了53%。此外,CPPC/PBS/ADR(80/20/1.5)共混物对不同基材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因此,CPPC/PBS/ADR共混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和粘接性能,在环境友好型热熔胶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聚丙撑碳酸酯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扩链剂 共混改性 粘接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碳酸亚丙酯型水性聚氨酯丝网印刷油墨的制备
3
作者 赵明明 钱鹏号 +2 位作者 黄毅萍 熊潜生 鲍俊杰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113,共9页
采用以CO_(2)为原料制备的聚碳酸亚丙酯二醇(PPCD)为软段、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等为硬段制备水性聚氨酯(WPU)乳液,再将WPU乳液与颜料、助剂等混合制备了系列聚碳酸亚丙酯型水性聚氨酯丝网印刷油墨。通过红外光谱、力学性能、热重... 采用以CO_(2)为原料制备的聚碳酸亚丙酯二醇(PPCD)为软段、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等为硬段制备水性聚氨酯(WPU)乳液,再将WPU乳液与颜料、助剂等混合制备了系列聚碳酸亚丙酯型水性聚氨酯丝网印刷油墨。通过红外光谱、力学性能、热重分析、附着牢度等测试分析了样品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当IPDI中异氰酸酯基团和PPCD中羟基的摩尔比n(NCO):n(PPCD-OH)为4:1时制备的样品WPU-2综合性能最佳,拉伸强度为22.8MPa,断裂伸长率为645%,24 h吸水率为27.6%,在PET薄膜上的附着牢度为100%。使用WPU-2制备的水性聚氨酯油墨均具有优异性能,其中水性颜料质量分数为13.9%的丝印油墨样品Ink-3综合性能最佳,其在PET薄膜上的附着牢度为100%,置于去离子水中24h不溶解,60°入射角光泽度为79GU,印刷品清晰且颜色鲜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亚丙酯二醇 丝网印刷 水性聚氨酯 油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C/PHBV共混材料的力学及热学性能研究
4
作者 闵家璇 江学良 +1 位作者 游峰 陆刚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11,共6页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碳酸亚丙酯(PPC)与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共聚物(PHBV)共混材料,系统研究了PHBV含量对聚碳酸亚丙酯基/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P-BV)共混材料力学及热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BV在PPC共...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碳酸亚丙酯(PPC)与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共聚物(PHBV)共混材料,系统研究了PHBV含量对聚碳酸亚丙酯基/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P-BV)共混材料力学及热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BV在PPC共混材料中的含量增加至15%(质量分数,下同)时,共混材料的拉伸强度达到12.6MPa,是纯PPC的2倍以上;当PHBV在PPC共混材料中的含量增加至20%时,共混材料的储能模量(E')和损耗因子(Tanδ)显著提升,玻璃化转变温度(Tg)从16℃提升至20℃;当PHBV在PPC共混材料中的含量增加至30%时,共混材料的维卡软化点从33℃提高至58℃。红外光谱分析表明,PPC与PHBV的复合增强了彼此间氢键相互作用,有效限制了分子链段的运动,从而对PPC共混材料的力学及热稳定性能的改善起到了促进作用,综合P-BV共混材料的断面形貌分析可知,当PHBV含量为15%时,可有效平衡共混材料的力学及热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亚丙酯 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共聚物 共混材料 力学性能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薄型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研制及其性能分析
5
作者 姚建民 毕昕媛 +4 位作者 李瑞珍 姚媛媛 刘钊 杨瑞平 姜丽娜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100,共6页
对聚碳酸亚丙酯(PPC)、聚己二酸丁二醇酯/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抗老化聚碳酸酯丙烯酯(PCU)、偶联性强力渗水助剂(SJ)以及抗紫外助剂进行组配,结合吹塑温度等工艺设定等的优选,研制出了厚度为0.006 mm±0.0002 mm超薄型全生物... 对聚碳酸亚丙酯(PPC)、聚己二酸丁二醇酯/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抗老化聚碳酸酯丙烯酯(PCU)、偶联性强力渗水助剂(SJ)以及抗紫外助剂进行组配,结合吹塑温度等工艺设定等的优选,研制出了厚度为0.006 mm±0.0002 mm超薄型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产品。该产品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拉伸负荷纵向/横向为2.92 N/1.90 N;断裂标称应变纵向/横向为195%/522%;直角撕裂负荷纵向/横向为0.9 N/1.1 N;安全有效使用寿命期≥86 d;水蒸气透过量<370 g(m^(2)·24 h)^(-1),上述指标全部达到国标GB/T 35795—2017中0.01 mm膜的性能指标要求。此外还增加了透气和渗水功能,透气性能为60 s(23℃·100 mm·100 mm·20 g)^(-1),渗水速率≥15000 g(23℃·m^(2)·24 h)^(-1),碱降解速率≥8.5 g/(23℃·10 g·48 h)。该产品性能优良,与0.01 mm全生物降解地膜相比,单位面积用量可减少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亚丙酯 聚己二酸丁二醇酯/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降解渗水地膜 水气透过量 节本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基聚氨酯丙烯酸酯紫外光固化树脂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
6
作者 赵明明 鲍俊杰 黄毅萍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33-2439,共7页
以CO_(2)基聚碳酸亚丙酯二醇(PPCD)为软段、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MDI)为硬段、甲基丙烯酸羟丙酯(HPMA)为封端剂和稀释剂、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甲苯基氧化膦(TMO)为光引发剂,以不同氰羟比(HMDI中异氰酸酯基与PPCD中羟基的物质的... 以CO_(2)基聚碳酸亚丙酯二醇(PPCD)为软段、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MDI)为硬段、甲基丙烯酸羟丙酯(HPMA)为封端剂和稀释剂、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甲苯基氧化膦(TMO)为光引发剂,以不同氰羟比(HMDI中异氰酸酯基与PPCD中羟基的物质的量之比,下同)制备了一系列CO_(2)基聚氨酯丙烯酸酯(PUA)紫外光固化树脂,并经紫外光引发制备了PUA紫外光固化胶膜。通过FTIR、XRD表征和力学性能、TGA、黏度测试,考察了氰羟比对PUA紫外光固化树脂和胶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氰羟比的增大,PUA紫外光固化胶膜的水接触角、硬度和拉伸强度增大,吸水率和断裂伸长率下降,PUA紫外光固化树脂黏度降低。以氰羟比为2.0∶1制备的PUA紫外光固化树脂(PUA-4树脂)和PUA紫外光固化胶膜(PUA-4胶膜)综合性能最好,PUA-4树脂黏度为1437 mPa·s;PUA-4胶膜拉伸强度为32.9 MPa,断裂伸长率为139.2%,水接触角为86.9°,24 h吸水率为8.2%,邵氏硬度为94 H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亚丙酯二醇 二氧化碳 紫外光固化 聚氨酯 丙烯酸酯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碳酸亚丙酯/乙酰化木质素抗紫外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武莉 徐鹏武 +1 位作者 杨伟军 马丕明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19,共5页
为改善木质素(EL)与生物基聚碳酸亚丙酯(PPC)间的相容性,并赋予PPC抗紫外性,通过乙酰化反应制备得到了乙酰化木质素(ACEL),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PC基复合材料。当ACEL的含量达到15%(质量分数,下同)时,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从10 MPa提高至... 为改善木质素(EL)与生物基聚碳酸亚丙酯(PPC)间的相容性,并赋予PPC抗紫外性,通过乙酰化反应制备得到了乙酰化木质素(ACEL),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PC基复合材料。当ACEL的含量达到15%(质量分数,下同)时,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从10 MPa提高至23 MPa,同时断裂伸长率达到725%。同时,ACEL的加入也赋予PPC优异的抗紫外老化性能,紫外光照射96 h后,PPC⁃ACEL⁃15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保持率均在80%以上,显著优于纯PPC和PPC⁃EL⁃15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保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亚丙酯 木质素 抗紫外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C/PBS复合生物膜的屏障功能及其对兔胫骨骨缺损模型的促成骨作用
8
作者 田野 石晓璐 +4 位作者 翟少博 刘洋 杨征 吴毓川 储顺礼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6-1025,共10页
目的:探讨聚碳酸1,2-丙二酯(PPC)/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复合生物膜在兔胫骨骨缺损模型中的空间支撑能力及其对成骨效果的影响,阐明其屏障功能的可靠性和体内促成骨作用。方法:制备PPC/PBS和PPC/PBS/Ⅰ型胶原(Col-Ⅰ)(PPC/PBS/Co)复合... 目的:探讨聚碳酸1,2-丙二酯(PPC)/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复合生物膜在兔胫骨骨缺损模型中的空间支撑能力及其对成骨效果的影响,阐明其屏障功能的可靠性和体内促成骨作用。方法:制备PPC/PBS和PPC/PBS/Ⅰ型胶原(Col-Ⅰ)(PPC/PBS/Co)复合生物膜。选用18只日本大耳白兔,于兔每侧胫骨制备2处骨缺损,随机选择6只兔于骨缺损处放置PPC/PBS复合生物膜,术后4、8和12周各处死2只兔,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兔骨缺损区PPC/PBS复合生物膜表面微观结构。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PPC/PBS复合生物膜组、BME-10X胶原膜组和PPC/PBS/Co复合生物膜组,分别行手术将上述生物膜放置于兔相应骨缺损处,空白对照组兔不放置复合生物膜,于术后2、4、8和12周时分别处死3只兔,采用软X线检测各组兔骨缺损区再生骨组织灰度值,荧光标记后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兔骨缺损区再生骨组织荧光强度,采用HE染色和改良Gomori三色染色法观察各组兔骨缺损区再生骨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兔骨缺损区再生骨组织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骨桥蛋白(OP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大体观察,PPC/PBS复合生物膜紧密覆盖于骨缺损区,未见移位及塌陷。SEM观察,PPC/PBS复合生物膜多孔面随时间延长表面出现微孔结构并数量增多,而光滑面基本未形成微孔样结构。软X线检测,各组兔骨缺损区再生骨组织灰度值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12周时PPC/PBS/Co复合生物膜组兔骨缺损区再生骨组织灰度值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共聚焦显微镜观察,4、8和12周时PPC/PBS/Co复合生物膜组兔骨缺损区再生骨组织荧光强度与空白对照组相近;与PPC/PBS复合生物膜组和BME-10X胶原膜组比较,4周时PPC/PBS/Co复合生物膜组兔骨缺损区再生骨组织荧光强度升高(P<0.05),8和12周时PPC/PBS/Co复合生物膜组兔骨缺损区再生骨组织荧光强度降低(P<0.05)。HE染色和改良Gomori染色,与PPC/PBS复合生物膜组和BME-10X胶原膜组比较,2和4周时PPC/PBS/Co复合生物膜组和空白对照组兔骨缺损区形成新骨的速度较快,在12周时骨缺损区形成的层板状骨矿化程度较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和4周时,与空白对照组、PPC/PBS复合生物膜组和BME-10X胶原膜组比较,PPC/PBS/Co复合生物膜组兔骨缺损区再生骨组织中BMP-2和OP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与空白对照组和PPC/PBS复合生物膜组比较,BME-10X胶原膜组兔骨缺损区再生骨组织中BMP-2和OPN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或P<0.01)。结论:PPC/PBS复合生物膜具有较好的空间支撑能力,物理屏障功能可靠,且PPC/PBS/Co复合生物膜具有良好的体内促成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导骨再生 复合生物膜 聚碳酸1 2-丙二酯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降解聚甲基乙撑碳酸酯/聚乳酸共混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17
9
作者 陈卫丰 肖敏 +2 位作者 王拴紧 闻立时 孟跃中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2-145,共4页
利用熔融共混制备了可以完全生物降解的聚甲基乙撑碳酸酯/聚乳酸共混复合材料(PPC/PLA),通过万能试验机、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DSC)、热重分析仪(TG)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别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相容性、结晶性、热稳定性及... 利用熔融共混制备了可以完全生物降解的聚甲基乙撑碳酸酯/聚乳酸共混复合材料(PPC/PLA),通过万能试验机、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DSC)、热重分析仪(TG)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别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相容性、结晶性、热稳定性及微观形态。结果表明,PLA的引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热稳定性,复合材料是相容性较好的两相体系,二组分的比例对复合材料的熔点和结晶度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乙撑碳酸酯 聚乳酸 生物降解 增强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碳酸亚丙酯共混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0
作者 刘小文 潘莉莎 +4 位作者 徐鼐 卢凌彬 庞素娟 林强 傅送保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01-908,975,共9页
聚碳酸亚丙酯(polypropylene carbonate,PPC)是一种新型可完全生物降解的热塑性脂肪族聚碳酸酯。与其它聚合物进行共混改性是改善PPC基材综合性能的有效手段。本文从PPC的合成工艺、性能特点和应用出发,综述了近十年来PPC与可降解聚合... 聚碳酸亚丙酯(polypropylene carbonate,PPC)是一种新型可完全生物降解的热塑性脂肪族聚碳酸酯。与其它聚合物进行共混改性是改善PPC基材综合性能的有效手段。本文从PPC的合成工艺、性能特点和应用出发,综述了近十年来PPC与可降解聚合物、非降解聚合物、无机粒子等进行溶剂共混和熔融共混改性的研究进展;并对PPC将来的发展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亚丙酯 共混改性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生物降解的CO_2共聚物的合成、性能及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1
作者 孟跃中 吴静姝 +3 位作者 肖敏 王拴紧 贺虎 韩东梅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1-248,共8页
CO2与环氧化物共聚生成脂肪族聚碳酸酯,不仅缓解了石油资源短缺的问题,而且生成的塑料可降解,能避免二次污染问题。对CO2与环氧化物共聚的催化体系、反应机理及合成工艺等方面进行了综述;CO2与环氧丙烷共聚得到的聚甲基乙撑碳酸酯(PPC)... CO2与环氧化物共聚生成脂肪族聚碳酸酯,不仅缓解了石油资源短缺的问题,而且生成的塑料可降解,能避免二次污染问题。对CO2与环氧化物共聚的催化体系、反应机理及合成工艺等方面进行了综述;CO2与环氧丙烷共聚得到的聚甲基乙撑碳酸酯(PPC)为无定形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在40℃左右,因此受其本身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在单独作为一种结构材料使用时受到较大限制,必须对其进行物理或化学改性。还讨论了PPC的化学结构、性能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环氧化物 二氧化碳共聚物 聚甲基乙撑碳酸酯 生物降解塑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碳酸亚丙酯多元醇的降解机理 被引量:11
12
作者 刘保华 张敏 +1 位作者 余爱芳 陈立班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6-79,共4页
研究了聚碳酸亚丙酯多元醇的降解,提出聚碳酸亚丙酯多元醇室温会发生解拉链降解和无规断链降解。解拉链降解主要在残余聚合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光和热对该反应具有明显催化作用。无规断链降解放出二氧化碳,同时产生具有端烯基组分的化合... 研究了聚碳酸亚丙酯多元醇的降解,提出聚碳酸亚丙酯多元醇室温会发生解拉链降解和无规断链降解。解拉链降解主要在残余聚合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光和热对该反应具有明显催化作用。无规断链降解放出二氧化碳,同时产生具有端烯基组分的化合物。根据实验提出了抑制降解的相应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亚丙酯多元醇 降解反应 催化剂 二氧化碳 聚碳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撑碳酸酯/聚苯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12
13
作者 庞买只 葛祥才 +4 位作者 焦建 关丽涛 乔俊娟 王栓紧 孟跃中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5-158,共4页
利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聚丙撑碳酸酯/聚苯乙烯(PPC/PS)复合材料,并通过万能试验机、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DSC)、热重分析仪(TG)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别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及微观形态。结果表明,PS的引入提高了复... 利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聚丙撑碳酸酯/聚苯乙烯(PPC/PS)复合材料,并通过万能试验机、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DSC)、热重分析仪(TG)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别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及微观形态。结果表明,PS的引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及热稳定性,对体系中两相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通过简单的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PPC/PS复合材料,可达到对PPC增强改性的目的,且大大降低了PPC的应用成本,对PPC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撑碳酸酯 聚苯乙烯 熔融共混 增强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碳酸亚丙酯共混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4
作者 宋鹏飞 孙海荣 +2 位作者 王荣民 张雪峰 王永霞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97-100,124,共5页
聚碳酸亚丙酯(PPC)是一种新型脂肪族聚碳酸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性和极低的氧透过率,但其热性能和机械强度较差。聚碳酸亚丙酯的共混改性可以有效改善其性能。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聚碳酸亚丙酯共混改性的研究情况,分别介绍了聚... 聚碳酸亚丙酯(PPC)是一种新型脂肪族聚碳酸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性和极低的氧透过率,但其热性能和机械强度较差。聚碳酸亚丙酯的共混改性可以有效改善其性能。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聚碳酸亚丙酯共混改性的研究情况,分别介绍了聚碳酸亚丙酯/合成聚合物、聚碳酸亚丙酯/天然聚合物、聚碳酸亚丙酯/无机粒子、聚碳酸亚丙酯/有机小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与性能,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亚丙酯 共混改性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碳酸亚丙酯(PPC)加工热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石璞 钟苗苗 +2 位作者 李福枝 欧阳龙 刘跃军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15090-15094,共5页
可降解聚碳酸亚丙酯(PPC)加工热稳定性较差。采用高压毛细管流变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热失重仪(TG)、拉力机和色差仪对工业级PPC的加工热稳定性进行了系统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使用高压毛细管流变仪可以较好地评估PPC的加工... 可降解聚碳酸亚丙酯(PPC)加工热稳定性较差。采用高压毛细管流变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热失重仪(TG)、拉力机和色差仪对工业级PPC的加工热稳定性进行了系统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使用高压毛细管流变仪可以较好地评估PPC的加工热稳定性。热失重法可以评估PPC的加工热稳定性,但评估不同加工条件下或不同加工配方的PPC热稳定性灵敏度不高。其它方法均不适宜于评估该材料。本研究对PPC的加工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为今后提高PPC加工热稳定性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亚丙酯(PPC) 加工 热稳定性 流变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降解聚碳酸亚丙酯-毒死蜱微胶囊的制备及缓释性能评价 被引量:8
16
作者 孟锐 刘双清 +3 位作者 朱锐 周小毛 柏连阳 李晓刚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65-573,共9页
以聚碳酸亚丙酯(PPC)为壁材,聚乙烯醇-1788(PVA-1788)为连续相稳定剂,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包裹毒死蜱的可降解微胶囊。测定了PVA-1788的质量分数、PPC的质量浓度以及PPC与毒死蜱的质量比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采用土壤悬浊拟环境实... 以聚碳酸亚丙酯(PPC)为壁材,聚乙烯醇-1788(PVA-1788)为连续相稳定剂,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包裹毒死蜱的可降解微胶囊。测定了PVA-1788的质量分数、PPC的质量浓度以及PPC与毒死蜱的质量比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采用土壤悬浊拟环境实验法评价了PPC的降解性能;通过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广角X射线衍射(W-XRD)、激光粒度分布仪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表征了PPC-毒死蜱微胶囊的性能,同时采用柱层析法探讨了其缓释性能。结果表明:PPC具有生物可降解性;PVA-1788质量分数、PPC质量浓度以及PPC与毒死蜱的质量比对微胶囊的性能有显著影响,当PVA-1788的质量分数为1.0%、PPC的质量浓度为110 mg/mL,PPC与毒死蜱的质量比为1∶2时,可获得球形规整、粒径较小、包封率与载药量较高的微胶囊,其平均粒径为7.3μm,载药量为16.75%,包封率为89.34%。缓释性能研究结果表明,PPC微胶囊对毒死蜱具有明显的缓释效应,27 d的累积释药率达86.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亚丙酯 毒死蜱 可降解微胶囊 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碳酸亚丙酯载体的农药微胶囊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9
17
作者 孟锐 李晓刚 +3 位作者 刘双清 朱锐 柏连阳 蒋金芝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3143-3147,共5页
采用阴离子配位聚合法,以高聚物负载型双金属氰化物复合体(DMC)作为催化剂,合成了二氧化碳、环氧丙烷二元共聚物:聚碳酸亚丙酯(PPC)。并以聚乙烯醇PVA-1788为水相稳定剂,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毒死蜱微胶囊。采用土壤悬浊拟环境培养实... 采用阴离子配位聚合法,以高聚物负载型双金属氰化物复合体(DMC)作为催化剂,合成了二氧化碳、环氧丙烷二元共聚物:聚碳酸亚丙酯(PPC)。并以聚乙烯醇PVA-1788为水相稳定剂,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毒死蜱微胶囊。采用土壤悬浊拟环境培养实验法评价了PPC的降解性能。通过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广角X射线衍射(W-XRD)、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表征农药微胶囊的性能。结果表明,PPC具有生物可降解性,所得的PPC-毒死蜱微胶囊球形规整,表面光滑。95%的微胶囊粒径在3~10μm范围内,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达到16.75%和89.34%。微胶囊释药性能研究表明,PPC-毒死蜱微胶囊具有明显的缓释效应,其释放可分为前期快速释放和中后期稳定释放2个阶段。释放27d,PPC微胶囊累积释药量达86.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亚丙酯 毒死蜱 农药微胶囊 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A-PPC-淀粉的溶液共混改性 被引量:8
18
作者 何江川 李世君 +2 位作者 谢飞 王宗意 缪刚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8-81,共4页
将聚乳酸(PLA)、糊化淀粉与聚碳酸亚乙酯(PPC)进行溶液共混并浇注成膜,对共混膜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质进行表征;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三元共混组成、增塑剂种类及用量对PLA增韧增塑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混组成对于共混膜的断裂伸长率及... 将聚乳酸(PLA)、糊化淀粉与聚碳酸亚乙酯(PPC)进行溶液共混并浇注成膜,对共混膜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质进行表征;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三元共混组成、增塑剂种类及用量对PLA增韧增塑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混组成对于共混膜的断裂伸长率及拉伸强度均是显著影响因素;正交试验最优方案制得共混膜的断裂伸长率比纯PLA膜增加200.98%,拉伸强度比纯PLA膜降低1.09%;PPC的加入是共混物韧性提高的主要因素,而淀粉对产物的力学性能没有优化;同时,三元共混物的热分解温度比原料树脂提高,热分解速度下降,说明改性产物热稳定性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聚碳酸亚乙酯 淀粉 溶液共混 增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生物降解塑料PLA/PPC合金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25
19
作者 富露祥 谭敬琢 +1 位作者 秦航 李立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4-16,共3页
利用机械共混法,将聚乳酸(PLA)与聚丙撑碳酸亚丙酯(PPC)熔融共混,制备了完全生物降解塑料PLA/PPC合金,并用FTIR、流变仪等手段研究了其结构、力学性能和流变性能。结果表明该共混体系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力学性能和熔体流动性,PLA与PPC... 利用机械共混法,将聚乳酸(PLA)与聚丙撑碳酸亚丙酯(PPC)熔融共混,制备了完全生物降解塑料PLA/PPC合金,并用FTIR、流变仪等手段研究了其结构、力学性能和流变性能。结果表明该共混体系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力学性能和熔体流动性,PLA与PPC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作用,PPC的加入使体系拉伸强度下降幅度不大,断裂伸长率升高到23.8%,比纯PLA提高近20倍。共混体系的黏度亦随着PPC的加入逐渐增大,PLA/PPC(50/50)体系的黏流活化能为37.1kJ/mol,同时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提高切应力也会使体系黏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生物降解塑料 聚乳酸 聚丙撑碳酸亚丙酯 高分子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碳酸亚丙酯/木质素熔融共混改性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潘莉莎 熊亚林 +3 位作者 庞素娟 代火星 徐鼐 林强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6-30,共5页
采用熔融共混法将木质素与聚碳酸亚丙酯(PPC)共混改性,研究木质素的种类和掺加比例对PPC/木质素共混物相容性、玻璃化转变温度(Tg)、热失重温度、力学性能及降解性能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木质素改性PPC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当碱木质素(AL... 采用熔融共混法将木质素与聚碳酸亚丙酯(PPC)共混改性,研究木质素的种类和掺加比例对PPC/木质素共混物相容性、玻璃化转变温度(Tg)、热失重温度、力学性能及降解性能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木质素改性PPC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当碱木质素(AL)含量10%时,PPC/AL共混物Tg为30.9℃,较PPC的提高8.9℃,热失重温度(T-5%、T-50%和Tmax)基本不变;当AL含量40%时,PPC/AL共混物拉伸强度为13.44 MPa,较PPC的提高213%,断裂伸长率为115%,较PPC的降低86%,第12天降解率可达44%。当木质素磺酸钙(CLS)含量20%时,PPC/CLS共混物Tg、T-5%、T-50%和Tmax分别为32.1、196.5、293.8和292.5℃,较PPC的分别提高10.1、3.0、56.7和60.5℃;当CLS含量为40%时,拉伸强度可达10.06 MPa,较PPC的提高134%,断裂伸长率为397%,较PPC的降低52%,第12天降解率可达38%。酯化反应和氢键作用等可能是木质素提高PPC性能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聚碳酸亚丙酯 降解 改性 熔融共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