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06篇文章
< 1 2 10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iodegradable nanoparticles from me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poly(D,L-lactide)block copolymers as novel drug carriers
1
作者 姜维 王运东 +5 位作者 张建铮 甘泉 张汉威 贝建中 赵秀文 费维扬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61-464,共4页
Me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poly(D,L-lactide) block copolymers (PEG-PLA) were prepared through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The oil in water suspension method was used to prepare block copolymer micelles. The critica... Me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poly(D,L-lactide) block copolymers (PEG-PLA) were prepared through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The oil in water suspension method was used to prepare block copolymer micelles. The 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 b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was 0.0056 mg·ml -1 . The physical state of the inner core region of micelles was characterized with 1HNMR. The size of indomethacin (IMC) loaded micelles measured by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DLS) showed narrow monodisperse size distribution and the average diameters were less than 50 nm. In addition, the nanoparticles with relatively high drug loading content (DLC) were obt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载体 聚乙醇-聚丙交酯 载药颗粒 制备 表征 胶囊 共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cycling and depolymerization of waste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bottles by alcohol alkali hydrolysis 被引量:14
2
作者 SUN Cong-hao CHEN Xiang-ping +1 位作者 ZHUO Qiang ZHOU Ta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3期543-549,共7页
In this work,a novel alcohol alkali hydrolysis method was explore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erephthalic acid(TPA)from waste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First,a series of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s on the depolymeriz... In this work,a novel alcohol alkali hydrolysis method was explore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erephthalic acid(TPA)from waste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First,a series of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s on the depolymerization rate of waste PET bottles and the yield of TPA were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optimized experimental conditions,in terms of reaction time,reaction temperature,dosage of ethylene glycol and sodium bicarbonate,amount of distilled water and stirring rate.Then IR spectra and elemental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obtained product.Under optimal experimental conditions,over 98%PET can be depolymerized into the target product(TPA)and the purity and yield of TPA are over 97%and 94%,respectively.Both the experimental and analytical results support a feasible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PA from waste PET.It is expected that this alcohol alkali hydrolysis method can promise an effective way for the sustainable recycling of waste P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ste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terephthalic acid alcohol alkali hydrolysis ethylene glyc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ase Transitions and Structures of Poly(ethylene-co-chlorotrifluoroethylene) 被引量:1
3
作者 J.M.DEITZEL Bojie WANG +2 位作者 Ping HUANG L.Lawrence CHAPOY Stephen Z.D.CHENG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01-309,共9页
Poly(ethylene- co -chlorotrifluoroethylene) with a 1∶1 molar ratio of ethylene and chlorotrifluoroethylene in composition, PECTFE, is a statistically alternating copolymer widely used in cable coating industry. PECTF... Poly(ethylene- co -chlorotrifluoroethylene) with a 1∶1 molar ratio of ethylene and chlorotrifluoroethylene in composition, PECTFE, is a statistically alternating copolymer widely used in cable coating industry. PECTFE has been commonly characterized as a semicrystalline polymer with crystals melting at 238 ℃.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thermal mechanical analysis and dynamic mechanical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PECTFE undergoes a reversible solid-solid transition during cooling and heating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between 100 ℃ and 200 ℃. Based on detailed structural analysis via wide angle X-ray diffraction and electron diffraction techniques, we proposed that PECTFE possesses a hexagonal phase above 200 ℃( a =0 60 nm, c =0 49 nm) and an orthorhombic phase( a =0 99 nm, b =0 57 nm, c =0 49 nm) at room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1-氯-3氟乙烯 共聚物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序式模拟移动床分离煤基混合醇的Aspen色谱动态模拟
4
作者 曹俊雅 宋恕哲 +4 位作者 贺鹏 王利国 赵雪锋 曹妍 李会泉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8-1242,共15页
我国煤制乙二醇产能快速扩大,过程副产混合醇高值利用是重大需求。本文针对煤制乙二醇副产混合醇分离纯化难题,提出顺序式模拟移动床(SSMB)高效分离工艺。以IPE-18为吸附剂,乙醇/水(体积比1∶9)为洗脱剂,采用Aspen chromatography软件... 我国煤制乙二醇产能快速扩大,过程副产混合醇高值利用是重大需求。本文针对煤制乙二醇副产混合醇分离纯化难题,提出顺序式模拟移动床(SSMB)高效分离工艺。以IPE-18为吸附剂,乙醇/水(体积比1∶9)为洗脱剂,采用Aspen chromatography软件构建了6柱SSMB模型,开展了乙二醇和1,2-丁二醇连续色谱分离动态模拟研究。以三角形理论最佳操作点为初始参数,通过单因素考察优化方法,探索了洗脱液流量和子步骤切换时间对产品纯度及产能的影响规律,获得了最优操作参数和柱内浓度分布动态变化机制。结果显示,在最优参数下,乙二醇纯度和产能分别达到98.29%和0.4303kg/d;1,2-丁二醇纯度和产能分别达到98.11%和0.0972kg/d,实现了二者的高效分离。最后,针对整体工艺开展了技术经济性分析,6柱SSMB的产品单位处理量为1.07kg/d,溶剂消耗为4.04。本文结果将对SSMB分离煤基混合醇工业化放大提供有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仿真 色谱 分离 顺序式模拟移动床 乙二醇 1 2-丁二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载PLGA的蒲公英多糖纳米粒对Raw264.7细胞免疫效果的评价
5
作者 李向辉 宋幸辉 +1 位作者 杨星宇 马霞 《中国兽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117,共8页
为了揭示包载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的蒲公英多糖纳米粒(PLGA-DP-NP)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细胞)免疫效果的影响,本试验以Raw264.7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CCK-8)法测定PLGA-DP-NP对Raw264.7细胞... 为了揭示包载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的蒲公英多糖纳米粒(PLGA-DP-NP)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细胞)免疫效果的影响,本试验以Raw264.7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CCK-8)法测定PLGA-DP-NP对Raw264.7细胞的毒性和细胞增殖的影响,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PLGA-DP-NP对Raw264.7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和白介素-6(IL-6)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低、中、高浓度(18.8、75、150μg/mL)PLGA-DP-NP对Raw264.7细胞成熟标志分子CD80和CD86表达,以及对Raw264.7细胞吞噬卵清蛋白(OVA)的影响。结果显示,PLGA-DP-NP浓度低于500μg/mL时,Raw264.7细胞的存活率较高;与阴性对照组相比,18.8、37.5、75、150和300μg/mL的PLGA-DP-NP均可显著促进细胞增殖(P <0.05),均能显著增加Raw264.7细胞的IL-2和IL-6分泌量(P <0.05);低、中、高浓度的PLGA-DP-NP均能增强Raw264.7细胞CD80(P> 0.05或P <0.01或P <0.05)和CD86(P <0.01)的表达,提高Raw264.7细胞吞噬OVA百分比(P <0.01),浓度为75μg/mL时增幅最大。结果表明,安全浓度范围内的PLGA-DP-NP可以显著促进Raw264.7细胞增殖,提高细胞因子IL-2和IL-6分泌,促进细胞成熟,提升细胞的吞噬作用,浓度为75μg/mL时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多糖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 RAW264.7细胞 免疫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役锂电池正极材料多离子体系的水基低共熔溶剂浸出
6
作者 何玲 张建磊 +3 位作者 董其铮 候显 李子轩 李文生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03-2111,共9页
为高效分离退役锂电池正极材料多离子体系中的铝元素,分析了以柠檬酸(CA)和乙二醇(EG)为主要成分的水基低共熔溶剂对退役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多离子体系浸出及分离过程。利用该溶剂良好的体系稳定性和优异的浸出性能,研究不同极性水基低共... 为高效分离退役锂电池正极材料多离子体系中的铝元素,分析了以柠檬酸(CA)和乙二醇(EG)为主要成分的水基低共熔溶剂对退役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多离子体系浸出及分离过程。利用该溶剂良好的体系稳定性和优异的浸出性能,研究不同极性水基低共熔溶剂对各金属元素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浸出条件为n(EG)∶n(CA)=1.5∶1,浸出温度为90℃,浸出时间为1 h,固液比(g/mL)为3∶100;在最佳条件下,Al、Co、Fe、Li、Mn和Ni的浸出率分别为6.55%、99.26%、90.23%、95.22%、83.77%和95.71%。该柠檬酸/乙二醇水基低共熔溶剂无需额外添加还原剂即可实现高效浸出,成功分离了多离子正极材料中的Al、Co、Fe、Li、Mn和Ni等金属元素,尤其是对Al元素的选择性分离展现出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酸 乙二醇 水基低共熔溶剂 极性 多离子正极材料 酸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酯降膜增黏反应过程模拟
7
作者 陈世昌 曹峻华 陈文兴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4,共9页
为促进对降膜熔融缩聚制备高分子量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增黏反应过程的理论认识,指导降膜反应器的设计与缩聚工艺优化,建立了降膜反应器串联五釜的连续聚合过程数学模型,以与工业生产数据匹配的五釜流程模拟结果为降膜反应釜入口... 为促进对降膜熔融缩聚制备高分子量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增黏反应过程的理论认识,指导降膜反应器的设计与缩聚工艺优化,建立了降膜反应器串联五釜的连续聚合过程数学模型,以与工业生产数据匹配的五釜流程模拟结果为降膜反应釜入口物料参数,考察了PET分子量与端基量等品质指标随降膜增黏反应进程的变化,讨论了降膜反应器内温度和压力对聚合产物分子量与端基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增黏反应的进行,可顺利得到特性黏度为1.0 dL/g以上、端羧基量为16 mmol/kg的产品;所建立的降膜反应器模型能够对增黏效果进行灵敏分析,高温低压有利于提升增黏反应效率,但过低的压力导致高黏熔体变得难处理和转移,且会增加设备成本和提高工艺精确控制的难度,温度过高则会显著增加副产物的生成;对降膜反应器选择压力为0.1 kPa左右、温度区间为285~290℃进行工艺参数调优,采用优化后的连续生产工艺流程最终反应器出口PET的分子量在39000 g/mol左右;模拟结果与工业生产值吻合,可运用于分析降膜增黏反应技术应用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酯 液相增黏 反应器 缩聚 过程模拟 缩聚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二醇苯醚对氢氧化钠碱性体系退膜工艺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李立清 章礼旭 +5 位作者 杨丽钦 吴新宇 黄邵卿 黄旻潇 王佳城 喻荣祥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5-155,共11页
目的 解决采用传统氢氧化钠碱性体系退膜时存在的膜渣过大、退膜不净等问题。方法 通过退膜实验研究了乙二醇苯醚对氢氧化钠退膜效果的影响,通过浸泡测试和电化学测试表征退膜液对板材表面锡镀层的腐蚀程度,并在退膜前后通过扫描电子显... 目的 解决采用传统氢氧化钠碱性体系退膜时存在的膜渣过大、退膜不净等问题。方法 通过退膜实验研究了乙二醇苯醚对氢氧化钠退膜效果的影响,通过浸泡测试和电化学测试表征退膜液对板材表面锡镀层的腐蚀程度,并在退膜前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锡镀层表面的微观形貌进行分析,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退膜液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结果 仅使用氢氧化钠进行退膜时,对线路镀层中干膜的去除效果较差,添加乙二醇苯醚可以通过减小膜渣尺寸来解决退膜不净的问题,且膜渣大小受乙二醇苯醚浓度、退膜时间等因素影响;随着退膜液中乙二醇苯醚浓度的增加,锡镀层厚度损失量减少、表面电荷转移电阻增大、腐蚀电流密度降低;锡镀层表面主要由胞状物组成,退膜液中添加乙二醇苯醚后,镀层在退膜前后的形貌结构无明显变化;退膜后的干膜相比于退膜前,其红外光谱在1 567 cm^(-1)附近出现了羧酸盐的特征吸收峰。结论 乙二醇苯醚可以解决氢氧化钠退膜时存在的膜渣过大、退膜不净等问题,且能减轻锡镀层在退膜液中的腐蚀程度;退膜液主要通过降解干膜分子中的碱溶性基团,使干膜发生溶胀,从而实现退膜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刷线路板 退膜液 感光干膜 乙二醇苯醚 电镀夹膜 锡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液中水含量调控Ge-ZSM-5膜的乙二醇脱水性能 被引量:1
9
作者 杨璐 魏海琴 +3 位作者 袁浩博 高志华 黄伟 王晓东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82-990,共9页
采用原位水热晶化法在两种氧化铝载体上制备Ge-ZSM-5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光谱(EDS)及X射线衍射(XRD)对膜进行表征。考察合成液中水含量对膜的微结构及膜对乙二醇溶液渗透汽化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含量较少时,... 采用原位水热晶化法在两种氧化铝载体上制备Ge-ZSM-5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光谱(EDS)及X射线衍射(XRD)对膜进行表征。考察合成液中水含量对膜的微结构及膜对乙二醇溶液渗透汽化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含量较少时,膜表面为分子筛晶体;增加水含量,膜表面晶体逐渐被无定形物质覆盖,最终无定形物质可形成连续层,此时膜的分离性能最好;水含量较高时,膜层不连续。合成液中水含量增加,膜中铝含量升高,而锗含量降低,膜的分离性能逐渐优化。在更易于溶出铝元素的载体上,膜中铝元素含量较高,分离性能更好。在分离性能最好的Ge-ZSM-5膜上,30℃时,对于水质量分数为1%~35%的乙二醇溶液,其水渗透通量为35.7~116.7g/(m^(2)·h),分离因子为1138.5~46.5,该膜对高浓度乙二醇溶液脱水具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筛膜 渗透汽化 乙二醇溶液 脱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基防水透气膜的性能及其复合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慧慧 刘茜 +2 位作者 胡东兴 周加权 王晓娟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8-164,共7页
本文旨在探讨将聚(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SEBS)作为防水透气膜与不同规格针织、机织面料复合后的性能特点。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接触角测定仪、全自动透气量仪、电脑式织物透湿仪、电子织物强力机对该种防水透气膜和... 本文旨在探讨将聚(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SEBS)作为防水透气膜与不同规格针织、机织面料复合后的性能特点。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接触角测定仪、全自动透气量仪、电脑式织物透湿仪、电子织物强力机对该种防水透气膜和不同种复合织物的微观结构、化学组成、接触角、透气量、透湿率、拉伸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与SEBS膜相比,复合织物的透气率提升了29.4%~935.1%,透湿率提升了3.8%~260.0%。复合织物均具有疏水性。复合织物与未进行膜复合的面料相比,拉伸强度增加了6.4%~22.4%,断裂伸长率提升了2.2%~23.0%。与市面上应用的聚氨酯复合织物相比,SEBS复合织物具有优良的疏水性和透气性。SEBS复合织物相较于未复合的面料更加耐用,具有更出色的柔韧性和弹性,在透气性和防水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是户外服装和用品的理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 防水透气膜 复合织物 热塑性弹性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酸钠-醇组合药剂对高钠盐溶液体系萤石浮选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维康 周伟光 +3 位作者 何徐翰 张艺扬 阙川杰 彭耀丽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9-978,共10页
通过一系列现代检测手段研究了油酸钠(NaOl)与乙二醇(EG)或甲基异丁基甲醇(MIBC)组合药剂对高钠盐溶液体系萤石浮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EG对NaOl浮选萤石的影响与Na^(+)浓度有关,低Na^(+)浓度条件(<2×10^(-4)mol/L)下... 通过一系列现代检测手段研究了油酸钠(NaOl)与乙二醇(EG)或甲基异丁基甲醇(MIBC)组合药剂对高钠盐溶液体系萤石浮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EG对NaOl浮选萤石的影响与Na^(+)浓度有关,低Na^(+)浓度条件(<2×10^(-4)mol/L)下NaOl-EG组合药剂的捕收能力略弱于NaOl的,随着Na^(+)浓度升高,NaOl-EG组合药剂的捕收能力逐渐强于单一NaOl的。在不同Na^(+)浓度环境中,尤其是当Na^(+)浓度高于2×10^(-4)mol/L时,MIBC均能强化NaOl对萤石的捕收。相较于单一NaOl,组合药剂起泡能力更强,但泡沫稳定性更差。醇能够促进NaOl在萤石表面的吸附,减小颗粒间的静电排斥作用。由于高钠盐溶液体系NaOl-醇组合药剂能够强化萤石浮选,使得组合药剂能够显著地弱化高浓度Na^(+)对NaOl诱导的萤石颗粒疏水聚团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萤石 油酸钠 乙二醇 MIBC 组合药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与酸位点协同催化乙二醇胺化研究进展
12
作者 孙瑛浩 潘越 +6 位作者 廖英 冯翔 刘熠斌 赵辉 陈小博 闫昊 杨朝合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28,共6页
综述了近年来乙二醇还原胺化生产乙醇胺、乙二胺、哌嗪和吗啉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金属位点与酸性位点对C—H键活化和C—N键生成的协同催化作用。未来该领域仍须在金属与酸位点如何协同催化乙二醇胺化的方面进一步研究,为未来乙二醇催... 综述了近年来乙二醇还原胺化生产乙醇胺、乙二胺、哌嗪和吗啉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金属位点与酸性位点对C—H键活化和C—N键生成的协同催化作用。未来该领域仍须在金属与酸位点如何协同催化乙二醇胺化的方面进一步研究,为未来乙二醇催化合成高附加值胺的低碳绿色工艺开发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醇 催化胺化 非均相催化剂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环三磷腈-间苯三酚)微球的制备及其在聚酯阻燃中的应用
13
作者 魏一 徐红 +2 位作者 钟毅 张琳萍 毛志平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29,共11页
为提高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阻燃性能,以六氯环三磷腈(HCCP)和间苯三酚为原料制备聚(环三磷腈-间苯三酚)(PCTP)微球,将PCTP微球作为阻燃剂通过物理共混方式添加到PET中制备PET/PCTP复合材料,并借助热重分析仪、锥形量热仪、热重... 为提高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阻燃性能,以六氯环三磷腈(HCCP)和间苯三酚为原料制备聚(环三磷腈-间苯三酚)(PCTP)微球,将PCTP微球作为阻燃剂通过物理共混方式添加到PET中制备PET/PCTP复合材料,并借助热重分析仪、锥形量热仪、热重-红外联用仪、极限氧指数仪和万能材料试验机等对PET/PCTP体系的热稳定性、阻燃性能、力学性能和阻燃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向PET中添加质量分数为2%的PCTP微球所制备的PET/PCTP2.0复合材料,其极限氧指数(LOI)从24.4%增加到31.1%,且UL-94达到V-0水平;相较于PET,PET/PCTP2.0复合材料的峰值热释放速率和总热释放量均显著降低(分别下降28.7%和17.7%),断裂强力下降13.3%,仍保持较好的力学性能;PET/PCTP复合材料在燃烧过程中可快速生成致密连续的炭层,隔绝可燃物内外的热量交换,同时释放出CO 2等不燃气体,稀释PET基材周围的氧气从而实现阻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燃剂 熔融共混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聚磷腈 聚(环三磷腈-间苯三酚)微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聚离子液体催化二氧化碳辅助环氧乙烷水合反应
14
作者 洪扬 李丹丹 +2 位作者 张景顺 章子旺 高国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0-108,共9页
以刚性离子液体和有机碱为单体,通过自由基共聚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大孔结构的多孔聚离子液体.采用魔角旋转固体核磁共振波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氮气吸附-脱附实验和热重分析对聚离子液体的结构、形貌... 以刚性离子液体和有机碱为单体,通过自由基共聚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大孔结构的多孔聚离子液体.采用魔角旋转固体核磁共振波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氮气吸附-脱附实验和热重分析对聚离子液体的结构、形貌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多孔聚离子液体的比表面积为100.9~374.7 m^(2)/g,孔容为0.41~0.86 cm^(3)/g,活性位点均匀分布在孔隙结构内.多孔聚离子液体同时具有离子液体与有机碱活性中心,能够协同催化CO_(2)辅助环氧乙烷水合反应,在低水合比(1.5∶1)条件下,乙二醇收率达到96.5%,选择性为96.5%,达到了与均相催化剂相当的催化性能;CO_(2)的助催化作用改变了水合反应的路径,极大地降低了反应的水合比,提高了乙二醇的选择性.该聚离子液体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底物适用性及可回收性,并且在烟气气氛下也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醇 环氧乙烷 多孔聚离子液体 二氧化碳辅助水合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低介电光敏树脂的制备及性能
15
作者 孙浩 姜玲梅 +3 位作者 张广胜 宗立率 王锦艳 蹇锡高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文中以不同质量的1-(哌啶-1-基)-2-丙烯-1-酮(PPEO)、1,9-壬二醇二丙烯酸酯(NDDA)、甲基丙烯酸三环癸-8-基酯(DPMA)、异氰脲酸酯三-2-羟乙基三甲基丙烯酸酯(THEITMA)及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通过共混制得系列光敏树脂油墨。通过UV... 文中以不同质量的1-(哌啶-1-基)-2-丙烯-1-酮(PPEO)、1,9-壬二醇二丙烯酸酯(NDDA)、甲基丙烯酸三环癸-8-基酯(DPMA)、异氰脲酸酯三-2-羟乙基三甲基丙烯酸酯(THEITMA)及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通过共混制得系列光敏树脂油墨。通过UV固化将油墨固化成膜。预聚物PEGDA加入量为10%时,固化后的膜玻璃化转变温度最高可达到198℃,氮气中热失重温度可达到388℃;PEGDA质量分数为10%时,力学性能最优,达到53 MPa。当PEGDA质量分数为20%时,由于C—H键结构数量的增加,使得介电常数下降,在20 GHz频率环境下介电常数最低降至2.83。PEGDA的质量分数由5%增加20%时,油墨黏度由41 mPa·s降低至32 mPa·s,在0~200 s^(-1)剪切速率下树脂油墨表现出牛顿流体的性质,适配喷墨3D打印工艺。这些结果表明,PEGDA系列光敏油墨综合性能优异,在微电子材料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性能 低黏度 低介电常数 光敏油墨 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u-La/SiO_(2)催化甘油氢解合成乙二醇反应
16
作者 胡勇强 郭浩林 +2 位作者 安华良 赵新强 王延吉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1-468,共8页
甘油氢解制二元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和乙二醇)是一条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生物甘油利用路径。为提高乙二醇的选择性,以金属Ru为主活性组分、SiO_(2)为载体、引入不同助剂,采用浸渍法制备SiO_(2)负载Ru基催化剂。研究了助剂种类及添加... 甘油氢解制二元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和乙二醇)是一条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生物甘油利用路径。为提高乙二醇的选择性,以金属Ru为主活性组分、SiO_(2)为载体、引入不同助剂,采用浸渍法制备SiO_(2)负载Ru基催化剂。研究了助剂种类及添加量、水洗除Cl^(-)、金属负载量、还原气氛、还原温度等条件对催化性能的影响,采用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CO_(2)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CO化学吸附、N2吸附-脱附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水洗除Cl^(-)的Ru-La/SiO_(2)催化剂性能较优,以适宜条件下制备的RuLa/SiO_(2)为催化剂,乙二醇的选择性达到51.4%,二元醇的总选择性达到91.3%。La的添加能够降低Ru的还原温度,并调变催化剂酸碱性;催化剂的酸碱性分别影响甘油转化率和乙二醇选择性;活性金属Ru的粒径与甘油转化率负相关,而与乙二醇的选择性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甘油 催化氢解 乙二醇 Ru基催化剂 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ZSM-5分子筛膜微结构调控及其对乙二醇溶液的脱水性能
17
作者 魏海琴 杨璐 +2 位作者 王晓东 高志华 黄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0-650,共11页
在多孔α-Al_(2)O_(3)载体上,原位水热生长Ge-ZSM-5分子筛膜,并以其为分离膜使乙二醇溶液脱水。通过改变铝源NaAlO_(2)和锗源Ge(OC_(2)H_(5))_(4)在合成液中的含量及晶化时间实现对膜的微结构和分离性能的调控。采用SEM、EDS、XRD和N_(2... 在多孔α-Al_(2)O_(3)载体上,原位水热生长Ge-ZSM-5分子筛膜,并以其为分离膜使乙二醇溶液脱水。通过改变铝源NaAlO_(2)和锗源Ge(OC_(2)H_(5))_(4)在合成液中的含量及晶化时间实现对膜的微结构和分离性能的调控。采用SEM、EDS、XRD和N_(2)单组分渗透等手段表征Ge-ZSM-5分子筛膜。结果表明:采用乙氧基锗、二氧化硅、四丙基氢氧化铵、水、偏铝酸钠按摩尔比为Y∶300∶15∶7461∶X(Y=2、3、6,X=2、3、6)的合成液制备系列Ge-ZSM-5分子筛膜样品中,Al比Ge更快地进入分子筛的骨架,并抑制Ge的进入;合成液中Al含量增加,则膜的厚度减小,致密性和分离性能均先增加后降低。合成液中Ge含量增加或晶化时间延长,均使得膜的厚度增大,致密性和分离性能优化。渗透汽化实验结果表明,较低的操作温度(30~70℃)有利于水的选择性透过;在温度30℃下,当乙二醇溶液中水质量分数为1%时,MAl/Ge/Si-3-6-24分子筛膜作为分离膜,总渗透通量为23.70 g/(m^(2)·h),分离因子可达1825.91,并且膜的分离性能在渗透汽化进行的60 h内基本不变,膜的稳定性良好,该分子筛膜对乙二醇溶液脱水具备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ZSM-5分子筛膜 微结构 偏铝酸钠 乙二醇溶液 脱水 渗透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二醇-1,2-丁二醇-5-壬酮体系液液平衡数据的测定
18
作者 陈培昱 王成习 +1 位作者 王恒秀 陈纪忠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35,共6页
针对乙二醇与1,2-丁二醇性质相近且存在共沸物导致分离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选择了5-壬酮为萃取剂分离乙二醇和1,2-丁二醇混合物。在常压下测定了40、60、78℃时乙二醇-1,2-丁二醇-5-壬酮三元体系的液液平衡数据,使用Hand方程和Othmer-... 针对乙二醇与1,2-丁二醇性质相近且存在共沸物导致分离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选择了5-壬酮为萃取剂分离乙二醇和1,2-丁二醇混合物。在常压下测定了40、60、78℃时乙二醇-1,2-丁二醇-5-壬酮三元体系的液液平衡数据,使用Hand方程和Othmer-Tobias方程验证了数据的可靠性。采用NRTL和UNIQUAC模型方程对液液平衡数据进行关联,分别得到了三元体系的模型参数,同时计算了1,2-丁二醇的分离因数和萃取率。结果表明,模型方程在实验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适用性,5-壬酮在78℃下对1,2-丁二醇表现出良好的萃取选择性和较高的萃取率。研究结果为相关计算模拟及工业装置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醇 1 2-丁二醇 5-壬酮 液液平衡 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色废弃共聚酯膜材料的醇解回收研究
19
作者 何乐清 李双白 +1 位作者 黄崇品 李红坤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82-387,共6页
二醇类改性聚酯(PETG)是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衍生的一种改性共聚酯,因其优异的性能日益得到广泛应用,废弃PETG的循环利用也逐显重要。针对有色PETG废弃膜转化为单体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BHET)进行了探索,以有色PETG印刷膜为原料... 二醇类改性聚酯(PETG)是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衍生的一种改性共聚酯,因其优异的性能日益得到广泛应用,废弃PETG的循环利用也逐显重要。针对有色PETG废弃膜转化为单体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BHET)进行了探索,以有色PETG印刷膜为原料,确定了采用醋酸锌催化乙二醇醇解PETG为BHET、以Al_(2)O_(3)为吸附剂在乙二醇中进行BHET吸附重结晶提纯。结果表明:在较佳的醇解反应条件下PETG废弃膜醇解率为99%,BHET收率为94.5%;经提纯后BHET产品纯度>99.5%、产品白度值为9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醇类改性聚酯 有色废料 乙二醇 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缓释微球制备
20
作者 刘相莹 何汝楠 +3 位作者 邱高 林宗浩 郭玉海 余楚钦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7-1104,共8页
目的制备人参皂苷缓释微球。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壳载体,采用SPG膜乳化技术制备缓释微球。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PLGA质量浓度、投料率、司盘60质量浓度为影响因素,外观、载药量、包封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响应面法... 目的制备人参皂苷缓释微球。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壳载体,采用SPG膜乳化技术制备缓释微球。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PLGA质量浓度、投料率、司盘60质量浓度为影响因素,外观、载药量、包封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观察缓释微球形态,测定粒径、载药量、包封率,考察体外释药。结果最佳条件为初乳搅拌时间45 s,PLGA质量浓度74.68 mg/mL,投料率11%,司盘60质量浓度4.18 mg/mL,综合评分为74.98分。缓释微球圆整,平均粒径为4.33μm,载药量为(8.24±0.13)%,包封率为(74.94±1.17)%。在336 h,人参皂苷Rg1、Rb1、Rb2累积释放度分别为84.12%、78.04%、65.88%。结论该方法合理可行,可用于制备外观良好、载药量高的人参皂苷缓释微球,能为其他水溶性药物微球的制备及微球塌陷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 缓释微球 制备工艺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 SPG膜乳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