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BAT/PLA/PPC/CaCO_(3)复合薄膜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帅 武丹丹 +1 位作者 张永恒 姜涛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39,共7页
采用挤出复合和吹膜的方法成功制备出了PBAT/PLA/PPC和PBAT/PLA/PPC/CaCO_(3)复合薄膜。用SEM、XRD、DSC、TG对薄膜进行表征,研究了不同质量比PPC和CaCO_(3)对相应复合薄膜的水蒸气阻隔性、力学性能、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PC的... 采用挤出复合和吹膜的方法成功制备出了PBAT/PLA/PPC和PBAT/PLA/PPC/CaCO_(3)复合薄膜。用SEM、XRD、DSC、TG对薄膜进行表征,研究了不同质量比PPC和CaCO_(3)对相应复合薄膜的水蒸气阻隔性、力学性能、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PC的加入有利于PBAT、PLA相容性的提高,且PPC的适量加入,使相应复合薄膜的WVP降低。当PPC质量比例为15%时,PBAT/PLA/PPC薄膜的WVP为2.905×10^(-13)g·cm/(cm^(2)·s·Pa),与未添加PPC的薄膜相比,降低了13%。该薄膜的拉伸强度为32.31/23.26 MPa(TD/MD),断裂伸长率为452.60%/175.12%(TD/MD),撕裂负荷为74.9/93.55 kN/m(TD/MD)。CaCO_(3)的加入可以明显增强PBAT基薄膜的水蒸气阻隔性能,但是,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均降低。CaCO_(3)质量比例为20%的PBAT基薄膜WVP为2.256×10^(-13)g·cm/(cm^(2)·s·Pa),与未添加CaCO_(3)的PBAT基薄膜相比,降低了27%。该薄膜的拉伸强度TD/MD为30.03/34.60 MPa,断裂伸长率TD/MD分别为197.96%/342.90%,撕裂负荷TD/MD为75.3/82.8 k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 聚乳酸 聚甲基乙撑碳酸酯 碳酸钙 复合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熔融包覆制备缓释肥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林叶春 令狐昌开 +4 位作者 龙勇 符德龙 冯小芽 李洪勋 罗筑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5,89,共8页
绿色缓释肥的研发可缓解化肥的利用率较低所造成的养份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本文使用异丙基三(十二烷基苯磺酰基)钛酸酯(TDBSP)改性可生物降解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降低其熔体流动温度,加入环境友好的乙酰柠檬酸三丁酯(... 绿色缓释肥的研发可缓解化肥的利用率较低所造成的养份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本文使用异丙基三(十二烷基苯磺酰基)钛酸酯(TDBSP)改性可生物降解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降低其熔体流动温度,加入环境友好的乙酰柠檬酸三丁酯(ATBC)进行增塑,进一步提高熔体流动性,使PBAT改性材料能够在120℃下用简单的搅拌工艺对复合肥颗粒进行环境友好的无溶剂熔融包覆,在此基础上填充一定量的疏水钙镁磷肥粉提高缓释效果,得到包膜完整且达到缓释要求的缓释复合肥,并对包膜形态进行评估,对缓释肥料的缓释性能进行了测试。钙镁磷肥粉的填充显著增强了缓释性能,在土柱淋溶实验中,24 h的养份释放低于15%,28 d养份累计释放约为80%,养份持续释放达20 d以上,为经济便捷地制备绿色环保的缓释肥提供借鉴,也为拓展PBAT等可降解塑料的应用领域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钙镁磷肥 熔融包覆 缓释肥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保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3
作者 任红星 王雨欣 +2 位作者 易凡丰 赵宝建 袁才登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5-372,共8页
针对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乳化剂存所在的环境问题,选取两种常用的阴离子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分别与两种绿色环保型非离子乳化剂腰果酚聚氧乙烯醚和异十三醇聚氧乙烯醚(X-100)进行复配,得到不同的乳化剂复... 针对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乳化剂存所在的环境问题,选取两种常用的阴离子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分别与两种绿色环保型非离子乳化剂腰果酚聚氧乙烯醚和异十三醇聚氧乙烯醚(X-100)进行复配,得到不同的乳化剂复配体系。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苯乙烯-丙烯酸丁酯聚合物乳液,探究了复合乳化剂种类、阴/非离子乳化剂比例以及乳化剂用量对水性聚合物乳液的稳定性及乳胶膜疏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AES与X-100的比例为1∶2且用量为单体总量的2%(质量分数)时,所得到的苯丙共聚乳液综合性能最佳。此时乳液聚合的单体转化率96%以上,凝胶率低于0.5%,乳胶粒平均粒径为123 nm,乳液稳定性良好,尤其是钙离子稳定性优异,乳胶膜的吸水率为2.48%,水接触角为76.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剂 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乳液 乳液聚合 钙离子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CaCO_(3)对PBS复合材料结晶行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卢翠红 黎胤宏 +3 位作者 杨小平 李天然 张宇 张跃飞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6,22,共6页
高聚合度的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具有较好的加工温度,能满足更多应用场景。但是,高聚合度导致PBS结晶度高、韧性较差。为了能降低PBS生产成本,提高PBS综合性能,分析了纯CaCO_(3)和硬脂酸修饰的活性CaCO_(3)对PBS结晶行... 高聚合度的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具有较好的加工温度,能满足更多应用场景。但是,高聚合度导致PBS结晶度高、韧性较差。为了能降低PBS生产成本,提高PBS综合性能,分析了纯CaCO_(3)和硬脂酸修饰的活性CaCO_(3)对PBS结晶行为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了乙酰柠檬酸三丁酯(ATBC)对PBS增塑后,不同改性CaCO_(3)对PBS增塑基质结晶行为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BS未增塑时,所有类型CaCO_(3)对PBS的结晶行为和力学性能的改善均较小。当PBS受到ATBC增塑作用后,韧性明显提高,刚性降低较大,当PBS塑化基质加入活性CaCO_(3),复合材料结晶率进一步降低,同时在PBS基质中更易形成微孔洞,并使颗粒间连结处发生塑性变形,实现表面张力的降低以及颗粒-基质粘附的降低。当添加20%活性CaCO_(3)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达到最高,冲击强度为11.07 J/m、断裂伸长率为106.86%、弯曲模量为759.50 MPa,在实现提高韧性的同时,能保持较好的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活性碳酸钙 乙酰柠檬酸三丁酯 力学性能 结晶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淀粉的改性及其对淀粉/PBAT/碳酸钙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小红 卢杏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46,共7页
采用甘油、六偏磷酸钠(SHMP)和聚乙二醇(PEG)改性木薯淀粉并制备改性淀粉/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碳酸钙复合材料,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失重分... 采用甘油、六偏磷酸钠(SHMP)和聚乙二醇(PEG)改性木薯淀粉并制备改性淀粉/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碳酸钙复合材料,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失重分析仪(TG)等对改性淀粉和复合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改性淀粉对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甘油的外增塑作用和PEG、SHMP的内增塑作用使淀粉化学结构改变、无定形成分增加,淀粉颗粒由饱满的圆球状变成了不规则的大颗粒,250℃前稳定性提高,250℃后稳定性降低,有利于使用加工和热分解,不同改性剂改性淀粉结晶熔融行为存在差异;复合不会改变PBAT、碳酸钙和淀粉的原有晶型,但相容性的差异导致复合材料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差异,改性淀粉增加了复合材料的韧性,甘油、SHMP和PEG的协同改性使淀粉与PBAT、碳酸钙的相容性最佳,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淀粉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碳酸钙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质碳酸钙聚合改性及其在聚氯乙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蓝擎 侯欣怡 +4 位作者 李一凡 潘凯 周佳菊 黄丹梦 黄灏彬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65,共5页
以重质碳酸钙为主要原材料,通过水磨、聚合改性得到可用于聚氯乙烯(PVC)管件的改性重质碳酸钙。通过粒度仪、热重分析仪、红外光谱仪、摆锤式冲击试验机、万能拉伸试验机、色差仪和光泽仪分别对重质碳酸钙及重质碳酸钙制备的PVC产品进... 以重质碳酸钙为主要原材料,通过水磨、聚合改性得到可用于聚氯乙烯(PVC)管件的改性重质碳酸钙。通过粒度仪、热重分析仪、红外光谱仪、摆锤式冲击试验机、万能拉伸试验机、色差仪和光泽仪分别对重质碳酸钙及重质碳酸钙制备的PVC产品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需在碳酸钙浆液中进行原位聚合反应,聚醋酸乙烯酯才能对碳酸钙包覆改性;聚醋酸乙烯酯改性的碳酸钙相较于常规硬脂酸改性的碳酸钙,在PVC材料应用中表现出了更好的外观及力学性能,这归因于聚醋酸乙烯酯能更好地解决碳酸钙与PVC之间的相容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质碳酸钙 聚氯乙烯 聚合改性 聚醋酸乙烯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钙含量与粒径对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聚乳酸共混物的力学与散发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付学俊 陈业中 +3 位作者 龚德君 麦开锦 张怡 尹衍升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3-149,共7页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聚乳酸(PLA)和碳酸钙的共混物,并探究碳酸钙种类与粒径对于共混物力学性能与散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碳酸钙1T-JI(累计粒度分布百分数达到50%时所对应的粒径D_(50)为1μm)含量...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聚乳酸(PLA)和碳酸钙的共混物,并探究碳酸钙种类与粒径对于共混物力学性能与散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碳酸钙1T-JI(累计粒度分布百分数达到50%时所对应的粒径D_(50)为1μm)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拉伸强度逐渐下降。碳酸钙的D 50增大至5μm后,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明显下降。在添加质量分数5%~10%的1T-JI时,落镖冲击强度保持得较好,进一步提升碳酸钙含量以及调控碳酸钙粒径,落镖冲击强度大幅度降低。质量分数0~5%的1T-JI添加时,随着碳酸钙含量的增加,气味等级和顶空法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逐步上升。共混物有机挥发物(VOC)中的苯类的物质维持较低的水平,而总碳含量(C6~C16)随着碳酸钙含量的增加以及粒径的提高而逐步的上升,5T-25%的共混物的总碳含量相对于PBAT/PLA共混物提高了61.9%。随着碳酸钙含量的增加以及粒径的提高,雾化测试后玻片的光泽度保持率逐渐下降,5T-25%的共混物相对于PBAT/PLA共混物下降了47.7%。进一步分析玻片可以看出,5T-25%样品对应的玻片有非常明显的“油污”。本研究对推广生物降解材料的应用有理论支撑,对塑料软包装领域的绿色转型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 聚乳酸 碳酸钙 气味 有机挥发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硫酸钙晶须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8
作者 李丽芬 邓雯昕 +2 位作者 许伦能 熊少峰 余鹏 《塑料工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8-44,共7页
利用常压酸化法从废弃磷石膏中制备出硫酸钙晶须(CSW),采用硅烷偶联剂对CSW表面进行有机改性得到mCSW,通过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和mCSW熔融共混制备含不同质量分数mCSW的PBS/mCSW复合材料,同时对PBS/mCSW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进行... 利用常压酸化法从废弃磷石膏中制备出硫酸钙晶须(CSW),采用硅烷偶联剂对CSW表面进行有机改性得到mCSW,通过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和mCSW熔融共混制备含不同质量分数mCSW的PBS/mCSW复合材料,同时对PBS/mCSW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mCSW质量分数小于10%时,mCSW在PBS基体中分散较好。当mCSW质量分数从0%增加至10%时,PBS/mCSW复合材料的结晶温度从62.3℃升高至67.6℃,结晶度从33.6%提高至52.4%,说明mCSW能够起到异相成核的作用。但当mCSW质量分数超过10%后,结晶温度和结晶度出现下降趋势。随着mCSW质量分数的增加,PBS/mCSW复合材料的维卡软化温度和初始热分解温度都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当mCSW质量分数为10%时,复合材料的维卡软化温度(101.4℃)和初始热分解温度(398.9℃)达到最大值。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也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当mCSW质量分数为10%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31.7 MPa)和断裂伸长率(18.3%)达到最大值。缺口冲击强度随着mCSW质量分数的增加,总体上呈现先下降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硫酸钙晶须 硅烷偶联剂 磷石膏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酸酯类聚氨酯/蛭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高丽君 周立明 +6 位作者 方少明 杨立芹 孙彦钊 户敏 孙光辉 郭良起 刘春森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16,共4页
分别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CTAB与聚乙二醇400(PEG400)的复合体系对蛭石进行有机化处理,然后用有机改性的蛭石、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PEG400进行复合插层反应,制得丙烯酸酯类聚氨酯/蛭石纳米复合材料... 分别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CTAB与聚乙二醇400(PEG400)的复合体系对蛭石进行有机化处理,然后用有机改性的蛭石、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PEG400进行复合插层反应,制得丙烯酸酯类聚氨酯/蛭石纳米复合材料,并对有机处理前后的蛭石结构和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经有机处理后,蛭石层间距明显增大,用CTAB/PEG400复合体系做插层剂时,蛭石的层间距较大;当有机蛭石质量分数为1.00%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较佳,拉伸强度为25.09MPa,拉伸断裂伸长率为30.02%,冲击强度为40.48kJ/m2,玻璃化转变温度为85.51℃,分别较纯丙烯酸酯类聚氨酯提高了12.5%、36.9%、446.3%、6.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酯类聚氨酯 蛭石 复合材料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酸聚合物/硫酸钙生物工程骨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苏保 蒋电明 +2 位作者 严永刚 赵增辉 李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评价氨基酸聚合物[poly(amino acid),PAA]/硫酸钙(calcium sulfate,CaSO4)生物工程骨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制备PAA/CaSO4。通过急性毒性实验、溶血实验、微核实验、热原实验、皮内刺激实验、细胞毒性实验研究该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目的评价氨基酸聚合物[poly(amino acid),PAA]/硫酸钙(calcium sulfate,CaSO4)生物工程骨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制备PAA/CaSO4。通过急性毒性实验、溶血实验、微核实验、热原实验、皮内刺激实验、细胞毒性实验研究该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结果急性毒性实验中各组小鼠活动正常,7 d内小鼠无死亡,各组动物未见中毒症状或不良反应,7 d后各组小鼠体质量日平均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材料浸提液的溶血率为2.01%,符合<5%的国家标准。微核实验中3个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微核率无明显差异(各组的微核率均介于0.4~0.6之间),材料无潜在致突变性。热原实验中3只动物中体温升高最高为0.4℃,体温升高的总数为1.1℃,符合热源实验国家标准。皮内刺激实验观察显示,注射材料生理盐水浸提液和生理盐水处无明显红斑、水肿和皮肤坏死,PII为0.01~0.02,属极轻微刺激。细胞毒性实验中A、B、C组的BMSC的相对增殖率均>90%,细胞毒性为0~1级,材料无细胞毒性。结论 PAA/CaSO4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聚合物 硫酸钙 生物相容性 可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对合成无定形磷酸钙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延报 翁文剑 +3 位作者 程逵 杜丕一 沈鸽 韩高荣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34-238,共5页
采用聚乙二醇(PEG)先与钙反应后,再与磷源溶液反应,在低温环境中制得无定形磷酸钙.借助XRD分析讨论了PEG∶CaCl2配比及PEG分子量与形成无定形磷酸钙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PEG∶CaCl2配比为1∶1和PEG分子量为10000是形成稳定无定形磷... 采用聚乙二醇(PEG)先与钙反应后,再与磷源溶液反应,在低温环境中制得无定形磷酸钙.借助XRD分析讨论了PEG∶CaCl2配比及PEG分子量与形成无定形磷酸钙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PEG∶CaCl2配比为1∶1和PEG分子量为10000是形成稳定无定形磷酸钙的最佳条件.其PEG稳定无定形磷酸钙的作用可理解为:在合成过程中PEG易存在于无定形磷酸钙Ca9(PO4)6团簇之间和吸附在无定形磷酸钙颗粒周围,有效地阻止了无定形磷酸钙向晶态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定形磷酸钙 聚乙二醇 生物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N/PBMA共混纤维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葛兆刚 肖长发 金欣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4,共4页
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聚丙烯腈/聚甲基丙烯酸正丁酯(PAN/PBMA)共混纤维。分别从溶解度参数、红外光谱(FTIR)、动态力学分析(DMA)3个方面对共混组分的相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AN与PBMA具有部分相容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聚丙烯腈/聚甲基丙烯酸正丁酯(PAN/PBMA)共混纤维。分别从溶解度参数、红外光谱(FTIR)、动态力学分析(DMA)3个方面对共混组分的相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AN与PBMA具有部分相容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失重分析(TG)研究共混纤维形态结构和热稳定性,发现低含量组分PBMA以微区形式均匀分散于PAN基体中,使其耐热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吸附实验表明,PAN/PBMA(70/30)共混纤维对甲苯、氯仿、煤油的吸附能力较纯PAN纤维提高了2~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腈 聚甲基丙烯酸正丁酯 共混纤维 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钙高填充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1
13
作者 袁华 丁峰 +1 位作者 葛芳芳 任杰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43,共4页
在扩链剂Joncryl和增塑剂乙酰柠檬酸三丁酯存在下,采用微米级碳酸钙对聚乳酸(PLA)基体进行了高填充改性,制备碳酸钙高填充聚乳酸基复合材料,并用电子拉力机、扫描电镜、ARES流变仪等手段对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等进行测试与表征。结果表明:... 在扩链剂Joncryl和增塑剂乙酰柠檬酸三丁酯存在下,采用微米级碳酸钙对聚乳酸(PLA)基体进行了高填充改性,制备碳酸钙高填充聚乳酸基复合材料,并用电子拉力机、扫描电镜、ARES流变仪等手段对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等进行测试与表征。结果表明:碳酸钙高含量时可以明显提高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而材料的冲击强度会有所下降,但质量含量在30%~60%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仍高于纯聚乳酸。随碳酸钙含量的增加,材料的储能模量逐渐增大。碳酸钙的加入可以提高材料的弹性,材料的剪切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填充改性 碳酸钙 增韧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钙对PVC增塑糊黏度及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徐国敏 张敏敏 +2 位作者 吉玉碧 罗恒 谭红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5-88,共4页
采用振动黏度计系统研究了碳酸钙粒径大小、含量及颗粒形貌对聚氯乙烯(PVC)增塑糊黏度及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用4.5μm碳酸钙配制的增塑糊初始黏度最大,且黏度稳定性最差;固定PVC树脂为100份时,随碳酸钙含量的增加,增塑糊的初始... 采用振动黏度计系统研究了碳酸钙粒径大小、含量及颗粒形貌对聚氯乙烯(PVC)增塑糊黏度及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用4.5μm碳酸钙配制的增塑糊初始黏度最大,且黏度稳定性最差;固定PVC树脂为100份时,随碳酸钙含量的增加,增塑糊的初始黏度增大,黏度稳定性降低;固定PVC和碳酸钙粉体总量为120份时,随碳酸钙含量的增加,增塑糊的初始黏度减小,黏度稳定性升高;用规则菱形碳酸钙配制的增塑糊黏度相对较小,用棉絮状碳酸钙配制的相对较大,且黏度稳定性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碳酸钙 增塑糊 黏度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聚谷氨酸钙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绪瑛 杨燕 +4 位作者 黄静 冯震 马骁骏 汪洋 吴自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6-79,共4页
用γ-聚谷氨酸(γ-PGA)作为载体,鏊合金属离子钙,得到一种新型的钙制剂,并对其制备工艺、结构表征及生物学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当—COOH与Ca2+摩尔比为1:2时,结合率可达54%。经检测γ-聚谷氨酸钙具有缓释能力,并且其缓释能力... 用γ-聚谷氨酸(γ-PGA)作为载体,鏊合金属离子钙,得到一种新型的钙制剂,并对其制备工艺、结构表征及生物学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当—COOH与Ca2+摩尔比为1:2时,结合率可达54%。经检测γ-聚谷氨酸钙具有缓释能力,并且其缓释能力不依赖于胃酸,在酸性及中性条件下均能缓慢释放Ca2+。小鼠实验表明γ-聚谷氨酸钙能被小鼠吸收利用,骨钙及骨磷都有所增加。通过本研究得到一种不依赖胃酸,可持续释放Ca2+并能被生物体吸收从而增加其骨钙的新钙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聚谷氨酸(γ-PGA) 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骨修复材料——聚氨基酸/硫酸钙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赵增辉 蒋电明 +4 位作者 苏保 代震宇 权正学 严永刚 李鸿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07-811,共5页
采用原位熔融缩聚法合成聚氨基酸/硫酸钙(poly(amino acids)/calcium sulfate,PAA/CS)复合材料。分别将PAA/CS圆片和其浸提液与L929细胞共培养后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将致密圆柱... 采用原位熔融缩聚法合成聚氨基酸/硫酸钙(poly(amino acids)/calcium sulfate,PAA/CS)复合材料。分别将PAA/CS圆片和其浸提液与L929细胞共培养后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将致密圆柱状PAA/CS材料植入兔胫骨近端干骺端,进行大体和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材料对L929细胞生长活性无明显影响,细胞毒性0~1级,符合国家医用生物材料的细胞毒性要求。材料在动物体内不引起明显排异反应,并有新生骨长入材料内部,与宿主骨形成牢固的骨性愈合,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修复 聚氨基酸/硫酸钙复合材料 细胞毒性 组织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酸钙对PBAT流变性能与发泡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刘伟 任粒 +2 位作者 张纯 王福春 杨柳涛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6-120,141,共6页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硅酸钙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流变行为和发泡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硅酸钙粉体的加入降低PBAT的分子链运动能力,导致绝对结晶度由15.17%降低至13.79%。此外,PBAT的...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硅酸钙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流变行为和发泡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硅酸钙粉体的加入降低PBAT的分子链运动能力,导致绝对结晶度由15.17%降低至13.79%。此外,PBAT的熔体弹性和可发性随着硅酸钙加入而提高。发泡成型后,PBAT泡沫的泡孔密度和发泡倍率都随着硅酸钙含量增加出现上升趋势,加入质量分数4%的硅酸钙后,PBAT发泡材料的泡孔密度提高至5.93×10~7个/cm^3,发泡倍率达到15.26倍。硅酸钙对PBAT发泡材料的泡孔形态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硅酸钙 发泡 复合材料 超临界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AT/NPCC复合体系发泡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伟 陈鹏 +2 位作者 王向东 王福春 伍玉娇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3-77,共5页
将NPCC与PBAT熔融共混制备复合材料,并使用超临界CO_2间歇发泡法制备发泡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流变性能、力学性能和发泡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活性NPCC会提高PBAT的结晶温度和结晶度;PBAT复合体系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将NPCC与PBAT熔融共混制备复合材料,并使用超临界CO_2间歇发泡法制备发泡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流变性能、力学性能和发泡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活性NPCC会提高PBAT的结晶温度和结晶度;PBAT复合体系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也在特定NPCC含量下出现上升趋势;同时,随着活性NPCC含量的增加,PBAT的熔体弹性和可发性线性提高。PBAT/NPCC复合材料泡沫的泡孔密度和发泡倍率也随着NPCC含量的增加而出现上升趋势,PBAT/NPCC泡沫的泡孔形态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碳酸钙 发泡材料 复合体系 结晶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复合稳定剂对CaCO_3/PVC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郭勇 郑玉婴 +2 位作者 邱尚长 曾安然 李宝铭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6-68,72,共4页
按照聚氯乙烯(PVC)排水管(PVC-U)通用配方,研究了自制羊毛酸钙锌和羊毛酸镧锌复合稳定剂,对PVC-U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镧锌体系的热稳定效果与复合铅盐相近,但是加工性优于复合铅盐。镧锌体系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维卡软化温... 按照聚氯乙烯(PVC)排水管(PVC-U)通用配方,研究了自制羊毛酸钙锌和羊毛酸镧锌复合稳定剂,对PVC-U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镧锌体系的热稳定效果与复合铅盐相近,但是加工性优于复合铅盐。镧锌体系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维卡软化温度分别为47.25MPa、33.17%、83.50℃,效果优于钙锌体系和复合铅盐。通过扫描电镜(SEM)对材料的断面进行观察,镧锌体系对CaCO3的偶联作用效果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稀土稳定剂 碳酸钙 偶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CaCO_3对阻燃型软质聚氯乙烯的增韧增强作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屈红强 武伟红 +2 位作者 焦运红 田春明 徐建中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36-40,共5页
通过氧指数(LOI)、剩炭率、烟密度等级(SDR)、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等参数的测定,研究了氢氧化物和金属配合物复合阻燃体系对软质PVC阻燃、消烟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冲击强度、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以及材料流变性能的... 通过氧指数(LOI)、剩炭率、烟密度等级(SDR)、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等参数的测定,研究了氢氧化物和金属配合物复合阻燃体系对软质PVC阻燃、消烟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冲击强度、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以及材料流变性能的测定对比研究了纳米级CaCO3和微米级CaCO3对阻燃型软质PVC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氢氧化物和金属配合物复合阻燃体系在提高软质PVC阻燃、消烟性能的同时会恶化材料的力学性能;纳米CaCO3能明显提高阻燃型软质PVC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对材料具有明显的增韧、增强作用,同时对材料的流变性能及阻燃、消烟性能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燃 纳米碳酸钙 聚氯乙烯 增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