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0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iral fluorescent sensor Tb^(3+)@Cd‑CP based on camphoric acid for the enantioselective recognition of R‑and S‑propylene glycol
1
作者 LI Junying CHEN Xinyan +5 位作者 DIAO Xihui Yaseen Muhammad CHEN Chao WANG Hao QI Chuansong LI Wei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97-2504,共8页
Herein,a layered chiral coordination polymer,[Cd2(D‑cam)_(2)(2,2′‑bipy)_(2)]_(n)(Cd‑CP),was synthesized using a solvothermal method with camphoric acid(D‑H_(2)cam),2,2′‑bipyridine(2,2′‑bipy)and Cd^(2+),and Tb^(3+)@... Herein,a layered chiral coordination polymer,[Cd2(D‑cam)_(2)(2,2′‑bipy)_(2)]_(n)(Cd‑CP),was synthesized using a solvothermal method with camphoric acid(D‑H_(2)cam),2,2′‑bipyridine(2,2′‑bipy)and Cd^(2+),and Tb^(3+)@Cd‑CP was in‑situ synthesized introducing Tb^(3+)ions.The fluorescence experiments revealed that compared to Cd‑CP,Tb^(3+)@Cd‑CP exhibited ultra‑high fluorescence performance.The luminescence sensing performance demonstrated that Tb^(3+)@Cd‑CP could distinguish R/S‑propylene glycol(R/S‑PG)by fluorescence responses,with fluorescence quenching constant of 5.3×10^(3)and 2.0×10^(3)L·mol^(-1)respectively and the enantioselectivity factor(α)of 2.65.Moreover,Tb^(3+)@Cd‑CP demonstrated limits of detection of 9.3 and 19.0μmol·L^(-1)for R‑PG and S‑PG,respectively,and showed good reproduci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phoric acid coordination polymer ENANTIOSELECTIVITY propylene glyc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iodegradable nanoparticles from me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poly(D,L-lactide)block copolymers as novel drug carriers
2
作者 姜维 王运东 +5 位作者 张建铮 甘泉 张汉威 贝建中 赵秀文 费维扬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61-464,共4页
Me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poly(D,L-lactide) block copolymers (PEG-PLA) were prepared through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The oil in water suspension method was used to prepare block copolymer micelles. The critica... Me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poly(D,L-lactide) block copolymers (PEG-PLA) were prepared through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The oil in water suspension method was used to prepare block copolymer micelles. The 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 b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was 0.0056 mg·ml -1 . The physical state of the inner core region of micelles was characterized with 1HNMR. The size of indomethacin (IMC) loaded micelles measured by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DLS) showed narrow monodisperse size distribution and the average diameters were less than 50 nm. In addition, the nanoparticles with relatively high drug loading content (DLC) were obt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载体 聚乙醇-聚丙交酯 载药颗粒 制备 表征 胶囊 共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载PLGA的蒲公英多糖纳米粒对Raw264.7细胞免疫效果的评价
3
作者 李向辉 宋幸辉 +1 位作者 杨星宇 马霞 《中国兽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117,共8页
为了揭示包载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的蒲公英多糖纳米粒(PLGA-DP-NP)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细胞)免疫效果的影响,本试验以Raw264.7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CCK-8)法测定PLGA-DP-NP对Raw264.7细胞... 为了揭示包载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的蒲公英多糖纳米粒(PLGA-DP-NP)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细胞)免疫效果的影响,本试验以Raw264.7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CCK-8)法测定PLGA-DP-NP对Raw264.7细胞的毒性和细胞增殖的影响,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PLGA-DP-NP对Raw264.7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和白介素-6(IL-6)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低、中、高浓度(18.8、75、150μg/mL)PLGA-DP-NP对Raw264.7细胞成熟标志分子CD80和CD86表达,以及对Raw264.7细胞吞噬卵清蛋白(OVA)的影响。结果显示,PLGA-DP-NP浓度低于500μg/mL时,Raw264.7细胞的存活率较高;与阴性对照组相比,18.8、37.5、75、150和300μg/mL的PLGA-DP-NP均可显著促进细胞增殖(P <0.05),均能显著增加Raw264.7细胞的IL-2和IL-6分泌量(P <0.05);低、中、高浓度的PLGA-DP-NP均能增强Raw264.7细胞CD80(P> 0.05或P <0.01或P <0.05)和CD86(P <0.01)的表达,提高Raw264.7细胞吞噬OVA百分比(P <0.01),浓度为75μg/mL时增幅最大。结果表明,安全浓度范围内的PLGA-DP-NP可以显著促进Raw264.7细胞增殖,提高细胞因子IL-2和IL-6分泌,促进细胞成熟,提升细胞的吞噬作用,浓度为75μg/mL时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多糖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 RAW264.7细胞 免疫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AT/PLA/PPC/CaCO_(3)复合薄膜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帅 武丹丹 +1 位作者 张永恒 姜涛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39,共7页
采用挤出复合和吹膜的方法成功制备出了PBAT/PLA/PPC和PBAT/PLA/PPC/CaCO_(3)复合薄膜。用SEM、XRD、DSC、TG对薄膜进行表征,研究了不同质量比PPC和CaCO_(3)对相应复合薄膜的水蒸气阻隔性、力学性能、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PC的... 采用挤出复合和吹膜的方法成功制备出了PBAT/PLA/PPC和PBAT/PLA/PPC/CaCO_(3)复合薄膜。用SEM、XRD、DSC、TG对薄膜进行表征,研究了不同质量比PPC和CaCO_(3)对相应复合薄膜的水蒸气阻隔性、力学性能、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PC的加入有利于PBAT、PLA相容性的提高,且PPC的适量加入,使相应复合薄膜的WVP降低。当PPC质量比例为15%时,PBAT/PLA/PPC薄膜的WVP为2.905×10^(-13)g·cm/(cm^(2)·s·Pa),与未添加PPC的薄膜相比,降低了13%。该薄膜的拉伸强度为32.31/23.26 MPa(TD/MD),断裂伸长率为452.60%/175.12%(TD/MD),撕裂负荷为74.9/93.55 kN/m(TD/MD)。CaCO_(3)的加入可以明显增强PBAT基薄膜的水蒸气阻隔性能,但是,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均降低。CaCO_(3)质量比例为20%的PBAT基薄膜WVP为2.256×10^(-13)g·cm/(cm^(2)·s·Pa),与未添加CaCO_(3)的PBAT基薄膜相比,降低了27%。该薄膜的拉伸强度TD/MD为30.03/34.60 MPa,断裂伸长率TD/MD分别为197.96%/342.90%,撕裂负荷TD/MD为75.3/82.8 k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 聚乳酸 聚甲基乙撑碳酸酯 碳酸钙 复合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Zn-Al复合氧化物催化1,2-丙二醇与尿素制碳酸丙烯酯
5
作者 王陇豫 卢志凯 +7 位作者 柳鑫 罗国华 徐新 刘海燕 孟祥海 徐春明 刘植昌 靳海波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3-452,共10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a-Zn-Al复合氧化物催化剂,采用XRD、SEM、XRF和NH 3-TPD分析方法对所制备催化剂的晶型晶貌、元素组成及表面酸性进行表征,并对其催化1,2-丙二醇与尿素醇解反应合成碳酸丙烯酯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制备...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a-Zn-Al复合氧化物催化剂,采用XRD、SEM、XRF和NH 3-TPD分析方法对所制备催化剂的晶型晶貌、元素组成及表面酸性进行表征,并对其催化1,2-丙二醇与尿素醇解反应合成碳酸丙烯酯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制备过程中沉淀体系的pH值、金属离子比及催化剂焙烧温度对催化剂催化1,2-丙二醇与尿素醇解反应有明显的影响,同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沉淀体系n(Ca^(2+))∶n(Zn^(2+))∶n(Al 3+)=1.6∶3∶1、pH=9.5条件下,通过共沉淀得到具有水滑石结构的前驱体,前驱体经900℃焙烧4 h所制得的Ca-Zn-Al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催化1,2-丙二醇与尿素醇解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在n(1,2-丙二醇)∶n(尿素)=1.5∶1、温度145℃、压力20 kPa条件下反应4 h,碳酸丙烯酯收率达到93.8%。同时通过温度序列控制方案对该反应过程实现了有效优化,碳酸丙烯酯收率提高至9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Zn-Al催化剂 尿素 1 2-丙二醇 碳酸丙烯酯 醇解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类扩链剂ADR-4468改性氯化聚丙撑碳酸酯/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共混物的制备及其性能
6
作者 毛文强 李佳鹏 +3 位作者 王冬冬 潘艳雄 姬相玲 姜伟 《应用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1-211,共11页
以环氧类扩链剂ADR-4468对氯化聚丙撑碳酸酯/聚丁二酸丁二醇酯(CPPC/PBS)共混物进行改性,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一系列CPPC/PBS/ADR共混物。研究了ADR-4468的质量分数(0%~3.5%)对CPPC/PBS/ADR共混物的结构、热性能、相容性、流变性能、... 以环氧类扩链剂ADR-4468对氯化聚丙撑碳酸酯/聚丁二酸丁二醇酯(CPPC/PBS)共混物进行改性,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一系列CPPC/PBS/ADR共混物。研究了ADR-4468的质量分数(0%~3.5%)对CPPC/PBS/ADR共混物的结构、热性能、相容性、流变性能、力学性能和粘接性能的影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结果表明,ADR-4468的环氧基团能与2种聚合物的端基反应形成扩链产物。动态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反应性增容改善了CPPC与PBS的相容性。热性能分析表明,与CPPC/PBS共混物相比,添加3.5%ADR共混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_(g,CPPC))和热分解温度(T_(d5%))分别提高了8.1和28.7℃。流变性能结果表明,ADR-4468的加入能有效提高CPPC/PBS/ADR共混物的储能模量(G′)、损耗模量(G″)和复数黏度(|η^(*)|)。当ADR-4468的质量分数为3.5%时,CPPC/PBS/ADR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和杨氏模量分别为37.7和723.5 MPa,相较于CPPC/PBS共混物提升了123%和68%。CPPC/PBS/ADR共混物对不锈钢的搭接剪切强度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高可达4.83 MPa,比CPPC/PBS共混物提高了53%。此外,CPPC/PBS/ADR(80/20/1.5)共混物对不同基材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因此,CPPC/PBS/ADR共混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和粘接性能,在环境友好型热熔胶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聚丙撑碳酸酯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扩链剂 共混改性 粘接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碳酸亚丙酯型水性聚氨酯丝网印刷油墨的制备
7
作者 赵明明 钱鹏号 +2 位作者 黄毅萍 熊潜生 鲍俊杰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113,共9页
采用以CO_(2)为原料制备的聚碳酸亚丙酯二醇(PPCD)为软段、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等为硬段制备水性聚氨酯(WPU)乳液,再将WPU乳液与颜料、助剂等混合制备了系列聚碳酸亚丙酯型水性聚氨酯丝网印刷油墨。通过红外光谱、力学性能、热重... 采用以CO_(2)为原料制备的聚碳酸亚丙酯二醇(PPCD)为软段、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等为硬段制备水性聚氨酯(WPU)乳液,再将WPU乳液与颜料、助剂等混合制备了系列聚碳酸亚丙酯型水性聚氨酯丝网印刷油墨。通过红外光谱、力学性能、热重分析、附着牢度等测试分析了样品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当IPDI中异氰酸酯基团和PPCD中羟基的摩尔比n(NCO):n(PPCD-OH)为4:1时制备的样品WPU-2综合性能最佳,拉伸强度为22.8MPa,断裂伸长率为645%,24 h吸水率为27.6%,在PET薄膜上的附着牢度为100%。使用WPU-2制备的水性聚氨酯油墨均具有优异性能,其中水性颜料质量分数为13.9%的丝印油墨样品Ink-3综合性能最佳,其在PET薄膜上的附着牢度为100%,置于去离子水中24h不溶解,60°入射角光泽度为79GU,印刷品清晰且颜色鲜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亚丙酯二醇 丝网印刷 水性聚氨酯 油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C/PHBV共混材料的力学及热学性能研究
8
作者 闵家璇 江学良 +1 位作者 游峰 陆刚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11,共6页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碳酸亚丙酯(PPC)与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共聚物(PHBV)共混材料,系统研究了PHBV含量对聚碳酸亚丙酯基/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P-BV)共混材料力学及热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BV在PPC共...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碳酸亚丙酯(PPC)与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共聚物(PHBV)共混材料,系统研究了PHBV含量对聚碳酸亚丙酯基/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P-BV)共混材料力学及热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BV在PPC共混材料中的含量增加至15%(质量分数,下同)时,共混材料的拉伸强度达到12.6MPa,是纯PPC的2倍以上;当PHBV在PPC共混材料中的含量增加至20%时,共混材料的储能模量(E')和损耗因子(Tanδ)显著提升,玻璃化转变温度(Tg)从16℃提升至20℃;当PHBV在PPC共混材料中的含量增加至30%时,共混材料的维卡软化点从33℃提高至58℃。红外光谱分析表明,PPC与PHBV的复合增强了彼此间氢键相互作用,有效限制了分子链段的运动,从而对PPC共混材料的力学及热稳定性能的改善起到了促进作用,综合P-BV共混材料的断面形貌分析可知,当PHBV含量为15%时,可有效平衡共混材料的力学及热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亚丙酯 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共聚物 共混材料 力学性能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低介电光敏树脂的制备及性能
9
作者 孙浩 姜玲梅 +3 位作者 张广胜 宗立率 王锦艳 蹇锡高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文中以不同质量的1-(哌啶-1-基)-2-丙烯-1-酮(PPEO)、1,9-壬二醇二丙烯酸酯(NDDA)、甲基丙烯酸三环癸-8-基酯(DPMA)、异氰脲酸酯三-2-羟乙基三甲基丙烯酸酯(THEITMA)及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通过共混制得系列光敏树脂油墨。通过UV... 文中以不同质量的1-(哌啶-1-基)-2-丙烯-1-酮(PPEO)、1,9-壬二醇二丙烯酸酯(NDDA)、甲基丙烯酸三环癸-8-基酯(DPMA)、异氰脲酸酯三-2-羟乙基三甲基丙烯酸酯(THEITMA)及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通过共混制得系列光敏树脂油墨。通过UV固化将油墨固化成膜。预聚物PEGDA加入量为10%时,固化后的膜玻璃化转变温度最高可达到198℃,氮气中热失重温度可达到388℃;PEGDA质量分数为10%时,力学性能最优,达到53 MPa。当PEGDA质量分数为20%时,由于C—H键结构数量的增加,使得介电常数下降,在20 GHz频率环境下介电常数最低降至2.83。PEGDA的质量分数由5%增加20%时,油墨黏度由41 mPa·s降低至32 mPa·s,在0~200 s^(-1)剪切速率下树脂油墨表现出牛顿流体的性质,适配喷墨3D打印工艺。这些结果表明,PEGDA系列光敏油墨综合性能优异,在微电子材料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性能 低黏度 低介电常数 光敏油墨 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缓释微球制备
10
作者 刘相莹 何汝楠 +3 位作者 邱高 林宗浩 郭玉海 余楚钦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7-1104,共8页
目的制备人参皂苷缓释微球。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壳载体,采用SPG膜乳化技术制备缓释微球。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PLGA质量浓度、投料率、司盘60质量浓度为影响因素,外观、载药量、包封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响应面法... 目的制备人参皂苷缓释微球。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壳载体,采用SPG膜乳化技术制备缓释微球。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PLGA质量浓度、投料率、司盘60质量浓度为影响因素,外观、载药量、包封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观察缓释微球形态,测定粒径、载药量、包封率,考察体外释药。结果最佳条件为初乳搅拌时间45 s,PLGA质量浓度74.68 mg/mL,投料率11%,司盘60质量浓度4.18 mg/mL,综合评分为74.98分。缓释微球圆整,平均粒径为4.33μm,载药量为(8.24±0.13)%,包封率为(74.94±1.17)%。在336 h,人参皂苷Rg1、Rb1、Rb2累积释放度分别为84.12%、78.04%、65.88%。结论该方法合理可行,可用于制备外观良好、载药量高的人参皂苷缓释微球,能为其他水溶性药物微球的制备及微球塌陷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 缓释微球 制备工艺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 SPG膜乳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聚离子液体催化二氧化碳辅助环氧乙烷水合反应
11
作者 洪扬 李丹丹 +2 位作者 张景顺 章子旺 高国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0-108,共9页
以刚性离子液体和有机碱为单体,通过自由基共聚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大孔结构的多孔聚离子液体.采用魔角旋转固体核磁共振波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氮气吸附-脱附实验和热重分析对聚离子液体的结构、形貌... 以刚性离子液体和有机碱为单体,通过自由基共聚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大孔结构的多孔聚离子液体.采用魔角旋转固体核磁共振波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氮气吸附-脱附实验和热重分析对聚离子液体的结构、形貌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多孔聚离子液体的比表面积为100.9~374.7 m^(2)/g,孔容为0.41~0.86 cm^(3)/g,活性位点均匀分布在孔隙结构内.多孔聚离子液体同时具有离子液体与有机碱活性中心,能够协同催化CO_(2)辅助环氧乙烷水合反应,在低水合比(1.5∶1)条件下,乙二醇收率达到96.5%,选择性为96.5%,达到了与均相催化剂相当的催化性能;CO_(2)的助催化作用改变了水合反应的路径,极大地降低了反应的水合比,提高了乙二醇的选择性.该聚离子液体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底物适用性及可回收性,并且在烟气气氛下也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醇 环氧乙烷 多孔聚离子液体 二氧化碳辅助水合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成像的加料烟叶丙二醇含量无损检测与可视化分析
12
作者 杨忠泮 靳伍银 +2 位作者 吴恋恋 张新新 堵劲松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5-343,共9页
烟叶加料作为烟草加工制丝工艺中的关键环节,对改善烟叶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以及提升产品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加料精度检测主要集中在用量监控,缺乏加料后效果的评估。本文针对加料后烟叶的微量添加物含量的无损检测及可视化分析,构... 烟叶加料作为烟草加工制丝工艺中的关键环节,对改善烟叶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以及提升产品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加料精度检测主要集中在用量监控,缺乏加料后效果的评估。本文针对加料后烟叶的微量添加物含量的无损检测及可视化分析,构建了基于高光谱成像和卷积神经网络(CNN)方法的烟叶微量添加物含量检测模型、光谱预处理方法与特征波长选择技术优化开展建模探究。通过高光谱成像系统采集添加不同比例丙二醇烟叶样本的光谱数据,分别采用标准正态变换(SNV)、多元散射校正(MSC)、Savitzky-Golay滤波平滑3种数据预处理方法对比,并通过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主成分分析(PCA)筛选特征波长以及光谱曲线波谷点对应波长,确定了1 146、1 614、2 511、2 517、2 522、1 941 nm 6个共同的一致关键波长。分别构建CNN、随机森林(RF)、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模型进行加料烟叶微量添加物丙二醇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SNV-PCA-CNN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检测效果最佳,取前4个主成分数量累计贡献率可达99%,训练集决定系数R_(C)^(2)为0.988 0、均方根误差RMSE为0.002 0 kg/kg,测试集决定系数R_(P)^(2)为0.989 6、均方根误差RMSE为0.002 1 kg/kg,具备优良的拟合与泛化能力,深度学习CNN模型在测试集上的表现显著优于机器学习RF和PLSR方法。因此基于高光谱成像的CNN模型能够对加料烟叶微量添加物丙二醇含量及可视化进行准确检测及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料烟叶 丙二醇含量 无损检测 高光谱成像 卷积神经网络 CARS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制丙二醇生产工艺的绿色化设计及碳排放分析
13
作者 王帅 朱磊 +2 位作者 吴乐 康丽霞 刘永忠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103,共9页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煤制1,3-丙二醇(PDO)生产工艺的绿色化改造对推动煤化工行业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了一种基于煤制PDO的绿色生产工艺,研究了采用可再生原料(如电解水制氢、CO_(2)变换制CO、CO_(2)加氢制甲醇)与传统煤制PDO...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煤制1,3-丙二醇(PDO)生产工艺的绿色化改造对推动煤化工行业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了一种基于煤制PDO的绿色生产工艺,研究了采用可再生原料(如电解水制氢、CO_(2)变换制CO、CO_(2)加氢制甲醇)与传统煤制PDO生产工艺的差异,重点分析了绿色工艺、绿氢、绿电和绿色蒸汽等低碳技术对PDO生产过程碳排放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情景下碳排放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传统煤制PDO生产工艺的碳排放量为527.34 kt/a,而采用绿色合成工艺后,碳排放显著降低至382.14 kt/a,仅为传统工艺的72.5%,表明绿色工艺本身具有良好的减排效果。当进一步引入绿电后,碳排放降至307.73 kt/a,较绿色合成工艺减少了74.41 kt/a,体现出绿电在碳减排方面的积极作用。最显著的碳减排效果发生在绿电与绿色蒸汽的结合情景下,此时碳排放降至114.49 kt/a,较传统生产工艺减少了412.85 kt/a,仅为传统工艺的21.7%。此外,在各个生产装置中,3-羟基丙酸甲酯合成装置的碳排放占比最大,主要来源于蒸汽消耗,而在绿色工艺情景下,引入绿色蒸汽可大幅降低该装置的碳排放。PDO绿色工艺过程中的原料乙烯消耗是主要碳排放贡献因素,其贡献率超过88.6%,因此,未来可在原料乙烯的绿色低碳方面进一步探索,以降低整个PDO生产的碳排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制丙二醇 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原料 低碳工艺 碳排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ZnO-CaO催化乙酸甲酯和丙二醇甲醚合成丙二醇甲醚醋酸酯
14
作者 吴志鹏 李宇斌 +1 位作者 刘相洋 闫晓亮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3,共9页
调控碱性强度是提高CaO基催化剂酯交换反应催化性能的重要方法之一。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不同ZnO质量分数的ZnO-CaO催化剂(xZnO-CaO),并应用于乙酸甲酯与丙二醇甲醚酯交换反应。通过XRD和SEM等表征了xZnO-CaO的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等... 调控碱性强度是提高CaO基催化剂酯交换反应催化性能的重要方法之一。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不同ZnO质量分数的ZnO-CaO催化剂(xZnO-CaO),并应用于乙酸甲酯与丙二醇甲醚酯交换反应。通过XRD和SEM等表征了xZnO-CaO的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等,利用CO_(2)-TPD研究了ZnO质量分数对xZnO-CaO碱性强度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分析法优化了酯交换反应条件。结果表明,ZnO质量分数为5%的ZnO-CaO催化剂(5ZnO-CaO)具有适宜的碱性强度并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性能,在V(乙酸甲酯)/V(丙二醇甲醚)为10、反应温度为160℃和催化剂用量为0.100 g的条件下反应2 h,其丙二醇甲醚转化率和丙二醇甲醚醋酸酯选择性分别为70.0%和大于98.0%。活性相CaO转化为非活性相Ca(AC)_(2)或Ca(AC)_(2)·0.5H_(2)O是导致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失活5ZnO-CaO可通过焙烧获得再生,再生5ZnO-CaO在前述反应条件下的丙二醇甲醚转化率为6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CaO催化剂 酯交换反应 丙二醇甲醚醋酸酯 碱性强度 催化剂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薄型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研制及其性能分析
15
作者 姚建民 毕昕媛 +4 位作者 李瑞珍 姚媛媛 刘钊 杨瑞平 姜丽娜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100,共6页
对聚碳酸亚丙酯(PPC)、聚己二酸丁二醇酯/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抗老化聚碳酸酯丙烯酯(PCU)、偶联性强力渗水助剂(SJ)以及抗紫外助剂进行组配,结合吹塑温度等工艺设定等的优选,研制出了厚度为0.006 mm±0.0002 mm超薄型全生物... 对聚碳酸亚丙酯(PPC)、聚己二酸丁二醇酯/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抗老化聚碳酸酯丙烯酯(PCU)、偶联性强力渗水助剂(SJ)以及抗紫外助剂进行组配,结合吹塑温度等工艺设定等的优选,研制出了厚度为0.006 mm±0.0002 mm超薄型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产品。该产品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拉伸负荷纵向/横向为2.92 N/1.90 N;断裂标称应变纵向/横向为195%/522%;直角撕裂负荷纵向/横向为0.9 N/1.1 N;安全有效使用寿命期≥86 d;水蒸气透过量<370 g(m^(2)·24 h)^(-1),上述指标全部达到国标GB/T 35795—2017中0.01 mm膜的性能指标要求。此外还增加了透气和渗水功能,透气性能为60 s(23℃·100 mm·100 mm·20 g)^(-1),渗水速率≥15000 g(23℃·m^(2)·24 h)^(-1),碱降解速率≥8.5 g/(23℃·10 g·48 h)。该产品性能优良,与0.01 mm全生物降解地膜相比,单位面积用量可减少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亚丙酯 聚己二酸丁二醇酯/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降解渗水地膜 水气透过量 节本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环保聚酯增塑剂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对聚氯乙烯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刘霞 黄华莹 徐启奎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8,共6页
采用绿色环保的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PPA)作为增塑剂,对聚氯乙烯(PVC)进行增塑改性,研究了PPA对PVC力学性能、硬度、加工流动性、耐热性和耐溶剂迁移性能的影响,并与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增塑剂增塑PVC的效果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绿色环保的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PPA)作为增塑剂,对聚氯乙烯(PVC)进行增塑改性,研究了PPA对PVC力学性能、硬度、加工流动性、耐热性和耐溶剂迁移性能的影响,并与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增塑剂增塑PVC的效果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PPA和DOP对PVC均具有较好的增塑效果。随着增塑剂含量的增加(从40份增加至50份时),PPA/PVC/CaCO_(3)和DOP/PVC/CaCO_(3)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分别降低了3.25%和10.16%,质量损失50%时的温度分别为392.22℃和320.15℃,PPA/PVC/CaCO_(3)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此外,DOP/PVC/CaCO_(3)复合材料在乙醇、机油和正庚烷中的质量损失率分别为4.51%、0.52%和11.81%,而PPA/PVC/CaCO_(3)复合材料在溶剂中无明显的质量损失,具有优异的耐溶剂迁移性。因此,绿色环保聚酯增塑剂PPA不仅可以替代DOP增塑PVC,还在耐高温、耐溶剂迁移领域,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聚己二酸-1 2-丙二醇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增塑剂 力学性能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蹄疫病毒样颗粒稳定性及免疫效力的研究
17
作者 田丽梅 严欢 +8 位作者 钟丽君 何清 蔺晓忠 秦运杰 李敏 刘潇 杨雪 李峰 杜平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01-508,共8页
为提高口蹄疫(FMD)病毒样颗粒(VLP)的稳定性,本实验将亚硒酸钠、赖氨酸、PVP40、牛血清白蛋白(BSA)、蔗糖及丙二醇分别以1%、0.03%、1%、0.006%、2.5%及2%比例加入到VLP中,在37℃放置5 d或4℃放置28 d后,取样进行SDS-PAGE和VLP浓度的定... 为提高口蹄疫(FMD)病毒样颗粒(VLP)的稳定性,本实验将亚硒酸钠、赖氨酸、PVP40、牛血清白蛋白(BSA)、蔗糖及丙二醇分别以1%、0.03%、1%、0.006%、2.5%及2%比例加入到VLP中,在37℃放置5 d或4℃放置28 d后,取样进行SDS-PAGE和VLP浓度的定量检测,确定各成份对FMD VLP稳定性的影响,经上述筛选后得到配方稳定剂,将含配方稳定剂的VLP分别于4℃、-20℃、-70℃保存7 d,并采用3 000 r/min或300 r/min对VLP进行剪切,确定冷冻及机械剪切对VLP结构的破坏情况;将含配方稳定剂的VLP和ISA206佐剂乳化后制成疫苗,4℃保存9个月后免疫猪,评估疫苗的免疫效力。结果表明:37℃和4℃条件下,亚硒酸钠和PVP40均会加快VLP的降解,赖氨酸和BSA对VLP的稳定性无明显促进作用,而蔗糖和丙二醇能明显提高VLP的稳定性,且蔗糖和丙二醇同时使用更利于VLP的稳定,可以作为FMD VLP的配方稳定剂。低温冷冻和高速机械剪切作用下,含上述配方稳定剂VLP的浓度和结构均未发生变化;4℃保存9个月后,含配方稳定剂的VLP疫苗与对照疫苗的半数保护量(PD_(50))分别为9.00和7.05,二者免疫后6个月猪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0%和50%。以上结果表明,配方稳定剂能明显提高FMD VLP的稳定性,可以促进疫苗的免疫效力,冷冻和高剪切力不会破坏VLP的结构。本研究为FMD VLP疫苗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样颗粒 蔗糖 丙二醇 稳定性 免疫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固体颗粒香料的改良及卷烟加香应用
18
作者 贾学伟 代玉祥 +4 位作者 崔春 马兵杰 李天笑 高明奇 许春平 《中国烟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39,共10页
【目的】解决固体颗粒香料香气量小且留香时间短等问题。【方法】以甘草作为原料添加甘草浸膏及丙二醇制备改良型甘草固体香料。采用扫描电镜(SEM)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天然甘草颗粒的表面形貌及香味成分,然后通过添加甘草... 【目的】解决固体颗粒香料香气量小且留香时间短等问题。【方法】以甘草作为原料添加甘草浸膏及丙二醇制备改良型甘草固体香料。采用扫描电镜(SEM)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天然甘草颗粒的表面形貌及香味成分,然后通过添加甘草浸膏和保润剂(丙二醇)增加天然甘草颗粒载香量及持香能力,利用GC-MS检测改良后样品挥发性物质总量,以挥发性物质总量为指标,优选出甘草浸膏及丙二醇的最佳添加量,并将最优添加量下得到的甘草颗粒进行卷烟加香应用。【结果】(1)天然甘草固体颗粒呈规则网状结构,比表面积较大,有利于物理吸附过程的进行;天然甘草固体颗粒中共鉴定出44种挥发性物质:酸类5种,酯类9种,萜烯类7种、酮类8种、醇类4种、醛类4种、酚类3种和其他类化合物4种;(2)增加浸膏添加量可有效增加甘草固体颗粒载香量,在浸膏添加量为4%时,香气分子吸附位点基本饱和,此时甘草固体颗粒挥发性物质总量达到456.31μg/g;(3)添加丙二醇后的甘草固体颗粒具有长久的持香效果,当丙二醇添加量为4%时,添加浸膏的甘草固体颗粒持香能力最强,在存放90 d后甘草固体颗粒挥发性物质残留量约为64.74%,较不添加丙二醇的甘草固体颗粒相比,挥发性物质保留量增加32.02%;(4)滤棒加香结果表明经甘草浸膏及丙二醇改良后的甘草固体颗粒能够明显提升卷烟的回甜感并增加一定润感;(5)甘草颗粒香料卷烟烟气分析表明,烟气致香成分中酸类及甜香挥发性物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进一步证明甘草颗粒添加提升了卷烟的感官品质。【结论】改良型甘草固体香料可用于卷烟滤棒加香,对开发具有特色风格的卷烟制品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固体颗粒 丙二醇 持香能力 感官评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蒿琥酯纳米胶束制备及其体内药动学、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永顺 杨斌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7-1465,共9页
目的制备青蒿琥酯纳米胶束,并考察体内药动学和抗肿瘤活性。方法以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聚组氨酸(mPEG-PLA-PHis)为载体制备纳米胶束,单因素试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处方,测定包封率、载药量、沉降率、粒径、Zeta电位、体外... 目的制备青蒿琥酯纳米胶束,并考察体内药动学和抗肿瘤活性。方法以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聚组氨酸(mPEG-PLA-PHis)为载体制备纳米胶束,单因素试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处方,测定包封率、载药量、沉降率、粒径、Zeta电位、体外释药。12只H_(22)荷瘤小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尾静脉注射给予青蒿琥酯注射液和青蒿琥酯纳米胶束(1 mg/kg),于不同时间点采血,HPLC法测定青蒿琥酯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36只H_(22)肝癌荷瘤小鼠随机分为6组,即模型组(生理盐水)、阳性组(20 mg/kg环磷酰胺)、青蒿琥酯注射液组(30 mg/kg)及青蒿琥酯纳米胶束低、中、高剂量组(10、20、30 mg/kg),末次给药3 d后记录体质量和瘤重,计算抑瘤率。结果最佳处方为mPEG-PLA-PHis与青蒿琥酯比例10.18∶1,青蒿琥酯质量浓度0.48 mg/mL,水化时间0.96 h,包封率、载药量、沉降率、粒径、Zeta电位分别为(94.27±1.26)%、(8.26±0.18)%、(4.19±0.20)%、(65.14±4.96)nm、-(17.64±1.06)mV。纳米胶束在弱酸性介质中的累积释放度高于在弱碱性介质中,具有pH敏感性。与注射液比较,纳米胶束t_(1/2)、MRT延长(P<0.01),CL降低(P<0.01),AUC_(0~t)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青蒿琥酯纳米胶束不同剂量组小鼠体质量无明显变化(P>0.05),瘤重下降(P<0.05,P<0.01),以中剂量组更明显,抑瘤率达55.40%。结论青蒿琥酯纳米胶束包封率较高,体内抗肿瘤活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琥酯 纳米胶束 制备 体内药动学 抗肿瘤活性 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聚组氨酸(mPEG-PLA-PHis) HPLC H_(22)肝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聚乙二醇相变材料的结构与降温效果
20
作者 徐建 王暄博 +3 位作者 卢昕博 蒋健 郑映 潘鹏举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5-122,共8页
针对加热卷烟中聚乳酸(PLA)材料降温效果不理想的问题,采用高相变焓的聚乙二醇(PEG)对PLA进行共混改性。通过熔融挤出制备了不同PEG分子量与含量的PLA/PEG相变材料,系统地研究了材料的相变行为、力学性能、亲水性能、降温效果以及相变... 针对加热卷烟中聚乳酸(PLA)材料降温效果不理想的问题,采用高相变焓的聚乙二醇(PEG)对PLA进行共混改性。通过熔融挤出制备了不同PEG分子量与含量的PLA/PEG相变材料,系统地研究了材料的相变行为、力学性能、亲水性能、降温效果以及相变前后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与纯PLA材料相比,PEG的引入使材料在40~70℃处的相变潜热增大,相变温度范围变宽。PLA/PEG材料的力学性能和亲水性受PEG质量分数的影响显著,但受PEG分子量影响不明显。随着PEG质量分数的增加,PLA/PEG材料的屈服强度和杨氏模量显著降低,断裂伸长率升高,亲水性提高。采用熔融沉积成型技术将PLA/PEG材料3D打印成降温滤嘴,并应用到加热卷烟中具有良好的降温效果,这归因于PEG的熔融吸热和PLA在玻璃化转变区域的热焓松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聚乙二醇 共混改性 降温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