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8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ly-L-Lysine玻片在寡核苷酸芯片制备中的改进 被引量:1
1
作者 吴清华 马文丽 +5 位作者 石嵘 郭秋野 张宝 李凌 张海燕 郑文岭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236-1241,共6页
目的为了制得适合固定未修饰寡核苷酸的芯片,提高检测灵敏性,对Patrick Brown 实验室的多聚左旋赖氨酸包被玻片的方法进行改进。方法玻片经清洗后用缩水甘油-丙氧基三甲氧基硅烷进行硅烷化,然后应用Poly-L-Lysine在玻片表面形成聚合物涂... 目的为了制得适合固定未修饰寡核苷酸的芯片,提高检测灵敏性,对Patrick Brown 实验室的多聚左旋赖氨酸包被玻片的方法进行改进。方法玻片经清洗后用缩水甘油-丙氧基三甲氧基硅烷进行硅烷化,然后应用Poly-L-Lysine在玻片表面形成聚合物涂层,经次亚苯基二异硫氰酸盐表面活化后可使寡核苷酸共价连接在芯片表面。设计了各种实验考察方法改进前后芯片表面的性能,并将改进后的玻片初步应用于SARS冠状病毒寡核苷酸芯片检测中。结果方法改进后芯片表面性能优良:固定效率高、点的同一性好、杂交效率和热稳定性好、寡核苷酸结合牢固、芯片可以重复利用。结论利用共价连接,方法改进后的芯片表面适合固定未修饰的寡核苷酸,解决了寡核苷酸与玻片之间物理结合不稳定、易剥离的缺陷,提高了芯片检测的灵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寡核苷酸芯片 制备工艺 多聚左旋赖氨酸包被玻片 芯片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白链霉菌全细胞转化L-赖氨酸合成ε-聚赖氨酸的体系构建与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朱道君 刁文娇 +4 位作者 张佳微 王靓 张宏建 张建华 陈旭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6,共8页
小白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lus)是天然抗菌肽ε-聚赖氨酸(ε-poly-L-lysine,ε-PL)的主要生产菌株。为了提高小白链霉菌生产ε-PL效率,该文构建并优化了全细胞转化L-赖氨酸合成ε-PL体系:葡萄糖质量浓度80 g/L,菌龄12 h,反应温度30℃... 小白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lus)是天然抗菌肽ε-聚赖氨酸(ε-poly-L-lysine,ε-PL)的主要生产菌株。为了提高小白链霉菌生产ε-PL效率,该文构建并优化了全细胞转化L-赖氨酸合成ε-PL体系:葡萄糖质量浓度80 g/L,菌龄12 h,反应温度30℃,L-赖氨酸质量浓度15 g/L,柠檬酸浓度15 g/L,初始反应p H 4.0,硫酸铵质量浓度6 g/L,湿菌体量为1900 g/L。基于该转化体系,实现小白链霉菌在96 h合成ε-PL产量和底物转化率达到13.80 g/L和38.9%,分别是常规摇瓶发酵的4.1、3.2倍。最后,在小白链霉菌中异源表达来自大肠杆菌的L-赖氨酸特异性通透蛋白基因lysp,获得的重组菌S.albulus OE-lysp实现L-赖氨酸利用能力和底物转化率较出发菌株分别提升26%和33%,ε-PL产量增加至17.21 g/L,约为常规摇瓶发酵ε-PL产量的6.4倍,这是文献报道的最高摇瓶规模ε-PL产量。该研究结果一方面说明了通过全细胞转化L-赖氨酸生产ε-PL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为S.albulus转化大宗氨基酸L-赖氨酸生产高值ε-PL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白链霉菌 Ε-聚赖氨酸 全细胞转化 异源表达 l-赖氨酸通透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型PLLA-PEG嵌段共聚物纤维膜的制备及其亲水性能 被引量:1
3
作者 邢东风 李雲环 +3 位作者 高宇 王福兴 富强 金达莱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2,共8页
星型结构相比较于线型结构具有更稳定的形态和更优异的力学性能。选用季戊四醇(PET)为引发剂,辛酸亚锡(Sn(Oct)_(2))为催化剂,通过L-丙交酯(L-LA)的开环聚合(ROP)制备星型端羟基聚(L-丙交酯)(s-PLLA),并与聚乙二醇(PEG,相对分子质量为10... 星型结构相比较于线型结构具有更稳定的形态和更优异的力学性能。选用季戊四醇(PET)为引发剂,辛酸亚锡(Sn(Oct)_(2))为催化剂,通过L-丙交酯(L-LA)的开环聚合(ROP)制备星型端羟基聚(L-丙交酯)(s-PLLA),并与聚乙二醇(PEG,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缩合制备四臂星型聚(L-丙交酯)-聚乙二醇共聚物(s-PLLA-PEG)。采用^(1)H-核磁共振、^(13)C-核磁共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超高效聚合物色谱仪对产物进行表征,并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s-PLLA-PEG纤维膜进行亲水性能测试。结果表明:s-PLLA-PEG共聚物被成功合成;相对于s-PLLA,s-PLLA-PEG的熔体温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柔韧性得到改善,韧性增强;s-PLLA-PEG纤维膜对水的接触角是84.10°,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触角逐渐减小,最终水被纤维膜完全吸收,相比较s-PLLA纤维膜具有更强的亲水性。该研究表明,PEG嵌段的引入可以有效改善s-PLLA纤维膜的亲水性,展现出静电纺s-PLLA-PEG纤维膜在医用敷料领域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型 聚(l-丙交酯)-聚乙二醇共聚物 静电纺丝 亲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iodegradable nanoparticles from me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poly(D,L-lactide)block copolymers as novel drug carriers
4
作者 姜维 王运东 +5 位作者 张建铮 甘泉 张汉威 贝建中 赵秀文 费维扬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61-464,共4页
Me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poly(D,L-lactide) block copolymers (PEG-PLA) were prepared through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The oil in water suspension method was used to prepare block copolymer micelles. The critica... Me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poly(D,L-lactide) block copolymers (PEG-PLA) were prepared through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The oil in water suspension method was used to prepare block copolymer micelles. The 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 b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was 0.0056 mg·ml -1 . The physical state of the inner core region of micelles was characterized with 1HNMR. The size of indomethacin (IMC) loaded micelles measured by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DLS) showed narrow monodisperse size distribution and the average diameters were less than 50 nm. In addition, the nanoparticles with relatively high drug loading content (DLC) were obt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载体 聚乙醇-聚丙交酯 载药颗粒 制备 表征 胶囊 共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PLGA纳米粒制备及其促进创面愈合作用
5
作者 邹兰 谢金金 +4 位作者 王茹静 杨欢 杜鑫 糜丹丹 石三军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930-3937,共8页
目的 制备姜黄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并考察其促进创面愈合作用。方法 超声乳化法制备PLGA纳米粒。以乳酸与羟基乙酸比例、表面活性剂种类和浓度、 PLGA用量为影响因素,包封率、载药量、粒径、 PDI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 目的 制备姜黄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并考察其促进创面愈合作用。方法 超声乳化法制备PLGA纳米粒。以乳酸与羟基乙酸比例、表面活性剂种类和浓度、 PLGA用量为影响因素,包封率、载药量、粒径、 PDI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优化制备工艺。透射电镜下观察形态,透析袋法测定体外释药,荧光光谱法考察光学特性,评价促进小鼠皮肤创面愈合作用。结果 最优工艺为乳酸与羟基乙酸比例50∶50,PLGA用量60 mg,表面活性剂(PVA)浓度3%。所得PLGA纳米粒呈球形核壳结构,平均粒径为(149.70±7.27) nm,PDI为0.28±0.04,Zeta电位为(-10.18±1.00) mV,168 h内累积释放率为(39.21±1.44)%,具有典型的聚集诱导发光特性、激发波长依赖性和光学稳定性。与PBS组、 PBS+光照组、姜黄素+光照组、制剂组比较,制剂+光照组创面愈合率升高(P<0.05,P<0.01),创面表皮厚度减小(P<0.05,P<0.01)。结论 姜黄素PLGA纳米粒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结合光动力疗法可促进小鼠皮肤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 制备工艺 超声乳化法 创面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性聚(L-乳酸)/单宁酸接枝薄膜的制备 被引量:1
6
作者 胡娅洁 杜乐 +3 位作者 胡健 孙滔 云雪艳 董同力嘎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24,29,共6页
分别合成聚(衣康酸-co-丁二醇)(PBI)和低分子量聚(L-乳酸)(OLLA),将两者混合后进行缩聚反应,得到聚(L-乳酸-co-衣康酸-co-丁二醇)(PLBI)。然后,采用单宁酸(TA)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进行开环反应,制备了带有双键的光敏单宁酸(pTA... 分别合成聚(衣康酸-co-丁二醇)(PBI)和低分子量聚(L-乳酸)(OLLA),将两者混合后进行缩聚反应,得到聚(L-乳酸-co-衣康酸-co-丁二醇)(PLBI)。然后,采用单宁酸(TA)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进行开环反应,制备了带有双键的光敏单宁酸(pTA)。最后,采用紫外光照表面接枝法制备了一系列抗菌性PLBI-pTA薄膜,对其化学结构、热学性能、力学性能、亲水性、疏水性及抗菌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接枝pTA后,薄膜玻璃化转变温度及结晶度均降低,薄膜的断裂伸长率升高,最高可达328.1%,使PLBI-pTA薄膜具有较好的延展性。薄膜的水接触角由72.20°减小至30.47°,薄膜表面的亲水性得到提高。另外,随着pTA含量的增加,薄膜对大肠杆菌的杀菌率逐渐提升,最高可达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l-乳酸) 聚(衣康酸-co-丁二醇) 光敏单宁酸 力学性 抗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的制备方法与表征
7
作者 杨波 王凯 +3 位作者 杨光 莫天录 梁赋 陈小红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3,共9页
脱细胞真皮基质由于其促进伤口愈合的能力,已被用作临床伤口敷料。然而,市场上同类产品机械强度比较差,且不具备抗菌能力。优化猪皮制备猪脱细胞真皮基质(porcine acellular dermal matrix,PADM)工艺,并添加槲皮素(quercetin,QCT)和聚... 脱细胞真皮基质由于其促进伤口愈合的能力,已被用作临床伤口敷料。然而,市场上同类产品机械强度比较差,且不具备抗菌能力。优化猪皮制备猪脱细胞真皮基质(porcine acellular dermal matrix,PADM)工艺,并添加槲皮素(quercetin,QCT)和聚赖氨酸(poly-L-lysine,PLL),制备出了性能良好的槲皮素-聚赖氨酸-猪脱细胞真皮基质(QCT-PLL-PADM)敷料样品。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PADM样品添加QCT和PLL后,仍然保持胶原蛋白的天然三螺旋结构。差示扫描量热法和机械性能分析结果表明,与PADM相比,QCT-PLL-PADM的热稳定性提高了50%、机械性能提高了90%。而且QCT-PLL-PADM具有优异的抗菌活性,抗菌率超过92%。此外,在细胞相容性分析中,QCT-PLL-PADM促进了细胞的黏附生长,细胞相对增长速率超过75%。与市面上的产品相比,机械强度提升了90%~110%,其他性能提升了20%~40%。以上结果表明,QCT-PLL-PADM可以作为良好的伤口敷料,在皮肤及口腔修复方面进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皮 脱细胞真皮基质 敷料 聚赖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ε-聚赖氨酸对苹果灰霉病菌的抑菌机制
8
作者 窦勇 董静 +3 位作者 陈成 胡佩红 刘芯池 孔令伟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6-203,共8页
为研究ε-聚赖氨酸(ε-PL)对苹果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制效果及其机制。用不同浓度的ε-PL处理B.cinerea,研究其对B.cinerea的菌落直径、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及对苹果灰霉病防治效果的影响,同时考察B.cinerea细胞通透性、抗氧化... 为研究ε-聚赖氨酸(ε-PL)对苹果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制效果及其机制。用不同浓度的ε-PL处理B.cinerea,研究其对B.cinerea的菌落直径、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及对苹果灰霉病防治效果的影响,同时考察B.cinerea细胞通透性、抗氧化酶活性、细胞可溶性蛋白与核酸的泄漏、丙二醛含量及活性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ε-PL对B.cinerea的最小抑菌浓度为400 mg/L,该浓度的ε-PL能有效控制苹果灰霉病;100 mg/L以上的ε-PL能显著抑制B.cinerea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P<0.05),破坏孢子膜结构,增大孢子细胞的通透性,造成可溶性蛋白与核酸发生泄漏,使孢子形态呈现萎缩干瘪、甚至溶解现象;此外,100 mg/L以上的ε-PL能显著降低B.cinerea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升高丙二醛含量(P<0.05)。综上,ε-PL能通过破坏B.cinerea孢子细胞膜结构、增大细胞通透性、抑制抗氧化酶活性、促进活性氧的积累,进而增大孢子膜的脂质过氧化程度,损伤孢子结构,最终抑制苹果灰霉病菌的生长。此项研究可为ε-PL在苹果采后病害防治中的应用打下基础,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Ε-聚赖氨酸 抑菌机制 苹果灰霉病 细胞泄漏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丙交酯和聚L-乳酸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40
9
作者 娄玲 尹静波 +4 位作者 高战团 梁奇志 董丽松 陈学思 景遐斌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2-75,共4页
从左旋 L-乳酸经高温催化反应得到低聚 L-乳酸 ,再经高温裂解减压蒸馏制得单体 L-丙交酯( LL A) ,理论收率高达 80 %以上。LL A经纯化 ,再以辛酸亚锡为催化剂开环聚合得到聚 L-丙交酯 (聚 L-乳酸 ,PLLA) ,其粘均分子量可达到 4 0万。
关键词 生物降解材料 l-丙交酯 l-乳酸 制备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GA-(PEG-ASP)_n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罗丙红 全大萍 +1 位作者 廖凯荣 周长忍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95-298,共4页
以辛酸亚锡[Sn(Oct)2]为催化剂,聚乙二醇/L天冬氨酸预聚物[(PEGASP)n]为共引发剂,引发D,LLA和GA开环共聚合成具有功能侧氨基的PLGA(PEGASP)n共聚物。通过FTIR、1HNMR、DSC、表面接触角测定和细胞培养等方法研究共聚物的结构与性能。结... 以辛酸亚锡[Sn(Oct)2]为催化剂,聚乙二醇/L天冬氨酸预聚物[(PEGASP)n]为共引发剂,引发D,LLA和GA开环共聚合成具有功能侧氨基的PLGA(PEGASP)n共聚物。通过FTIR、1HNMR、DSC、表面接触角测定和细胞培养等方法研究共聚物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共聚物为典型的非晶态聚合物;共聚物的亲水性以及对骨髓基质细胞的粘附能力和粘附效率均明显优于PLG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GA-(PEG-ASP)n共聚物 合成方法 表面接触角 细胞培养 亲水性 粘附能力 粘附效率 聚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LA/PDLLA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及体外降解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廖凯荣 全大萍 +1 位作者 高建文 卢泽俭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1-54,共4页
用共溶液沉淀法制备了聚 (L_丙交酯 ) 聚 (D ,L_丙交酯 ) (PLLA PDLLA)共混物 ,然后用成纤模压法压制成 φ 3 2mm的棒材。考察了PDLLA质量分数对共混物棒材的力学性能和水解行为的影响。共混物棒材在PDLLA质量分数高至 2 0 %时共混物... 用共溶液沉淀法制备了聚 (L_丙交酯 ) 聚 (D ,L_丙交酯 ) (PLLA PDLLA)共混物 ,然后用成纤模压法压制成 φ 3 2mm的棒材。考察了PDLLA质量分数对共混物棒材的力学性能和水解行为的影响。共混物棒材在PDLLA质量分数高至 2 0 %时共混物仍有较高力学强度 ,但其质量分数继续增大时 ,力学性能则降低幅度较大。水解期间 ,共混物棒材的弯曲强度保持性能较好 ,剪切强度保持性能则较差。降解速度较PLLA有不同程度的增大 ,归因于共混物的总结晶度较PLLA低。调整PDLLA比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l-丙交酯) 聚(D l-丙交酯)共混物 力学性能 降解行为 骨科内固定材料 降解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量的聚L-谷氨酸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7
12
作者 曹田 尹静波 +2 位作者 罗坤 陈红丹 陈学思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69-371,共3页
采用三乙胺为催化剂经过氨基酸羧酸酐单体的开环聚合和脱保护基,制备了高分子量聚L-谷氨酸.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高分子量聚L-谷氨酸黏均分子量控制在70000-350000左右.单体和引发剂的摩尔比n(A)/n(I)大于50时。分子量与n(A)... 采用三乙胺为催化剂经过氨基酸羧酸酐单体的开环聚合和脱保护基,制备了高分子量聚L-谷氨酸.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高分子量聚L-谷氨酸黏均分子量控制在70000-350000左右.单体和引发剂的摩尔比n(A)/n(I)大于50时。分子量与n(A)/n(I)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谷氨酸 l-谷氨酸苄酯 聚-l-谷氨酸苄酯 聚-l-谷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研究 Ⅲ.聚(D,L-乳酸)/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体外降解行为 被引量:15
13
作者 廖凯荣 赵剑豪 +1 位作者 罗丙红 卢泽俭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4-47,共4页
将取向模压增强的聚(D,L-乳酸)/羟基磷灰石(PDLLA/HA)复合物圆棒(φ=3.2mm)在37℃的生理盐水中进行降解试验,考察了PDLLA的相对分子质量、水解液的pH值和棒材的力学性能随降解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 将取向模压增强的聚(D,L-乳酸)/羟基磷灰石(PDLLA/HA)复合物圆棒(φ=3.2mm)在37℃的生理盐水中进行降解试验,考察了PDLLA的相对分子质量、水解液的pH值和棒材的力学性能随降解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HA对PDLLA的降解有较大抑制作用,圆棒的力学强度保持时间比纯PDLLA棒长.SEM观察表明,纯PLA材料的“双态降解”(bimodeldegradation)现象在 PDLLA/HA复合材料中同样出现.复合物中PDLLA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但它们的降解速率常数明显小于纯PDL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D l-乳酸) 羟基磷灰石 复合材料 体外降解 相对分子质量 力学强度 降解速率 内固定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L-丙交酯的制备及其热稳定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葛海雄 隋峥嵘 +2 位作者 潘孝春 崔照云 姜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51-254,共4页
对聚丙交酯的合成和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单体重结晶次数、辛酸亚锡浓度、聚合时间等条件均是影响聚合物特性粘数的重要因素。热稳定剂对聚丙交酯的分子量几乎没有影响。优化聚合条件可以获得粘均分子量大于 2 0 0 0 0 0的聚丙交酯材料 ... 对聚丙交酯的合成和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单体重结晶次数、辛酸亚锡浓度、聚合时间等条件均是影响聚合物特性粘数的重要因素。热稳定剂对聚丙交酯的分子量几乎没有影响。优化聚合条件可以获得粘均分子量大于 2 0 0 0 0 0的聚丙交酯材料 ,聚合结果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实验表明在高于聚合物熔点温度以上 ,聚丙交酯表现出热不稳定性。热稳定剂ULTRONOX 6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丙交脂 可生物降解 特性粘数 热稳定性 高分子材料 l-乳酸 制备 粘均分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L-赖氨酸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5
15
作者 胡海梅 潘仕荣 +1 位作者 温玉婷 郭振寰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4-68,共5页
以L-赖氨酸为原料,先制备NΕ-苄氧羰基-L-赖氨酸,光气法合成NΕ-苄氧羰基-L-赖氨酸-N-羧酸酐,并以三乙胺为引发剂,在氯仿中引发聚合,生成聚(NΕ-苄氧羰基赖氨酸),经无水溴化氢脱苄得到聚-L-赖氨酸。其聚合度由黏度法测定,化学结构由IR1... 以L-赖氨酸为原料,先制备NΕ-苄氧羰基-L-赖氨酸,光气法合成NΕ-苄氧羰基-L-赖氨酸-N-羧酸酐,并以三乙胺为引发剂,在氯仿中引发聚合,生成聚(NΕ-苄氧羰基赖氨酸),经无水溴化氢脱苄得到聚-L-赖氨酸。其聚合度由黏度法测定,化学结构由IR1、H NMR证实,聚(NΕ-苄氧羰基赖氨酸)和聚-L-赖氨酸分子均以Α-螺旋构型存在。由本法制备的聚-L-赖氨酸可获很好的产率(>70%),其相对分子质量由单体/引发剂摩尔比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赖氨酸 N^E-苄氧羰基-l-赖氨酸 聚(N^E-苄氧羰基赖氨酸) 聚-l-赖氨酸 三乙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B/PLLA共混体系和PHB/PLLA/PEO共混体系冷结晶性的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杜江华 杨青芳 张楠楠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6-139,143,共5页
利用DSC研究了聚β-羟基丁酸酯(PHB)与聚乳酸(PLLA)共混物的冷结晶性、相容性和结晶度以及聚氧乙烯(PEO)对PHB/PLLA(质量比为1∶1)共混物冷结晶性、熔融温度和结晶度的影响。结果表明,PHB冷结晶温度及结晶速率不受组分PLLA的影响,而PLL... 利用DSC研究了聚β-羟基丁酸酯(PHB)与聚乳酸(PLLA)共混物的冷结晶性、相容性和结晶度以及聚氧乙烯(PEO)对PHB/PLLA(质量比为1∶1)共混物冷结晶性、熔融温度和结晶度的影响。结果表明,PHB冷结晶温度及结晶速率不受组分PLLA的影响,而PLLA尽管冷结晶温度不受组分PHB的影响,但其结晶速率随PHB组成增多而变快,共混物结晶度与组分之间的比例相关;PHB与PLLA有一定的相容性,PEO的加入提高了其相容性;同时,PEO的加入,不但显著降低了PHB、PLLA的冷结晶温度,还增进了共混物组分结晶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Β-羟基丁酸酯 聚乳酸 聚氧乙烯 共混 冷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PLA-PEG-PLA三嵌段共聚物的可降解聚氨酯的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洁华 丁明明 +5 位作者 殷争艳 谭鸿 谢兴益 何成生 樊翠蓉 钟银屏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8-123,共6页
用聚乙二醇(PEG)和左旋丙交酯(L-LA)合成了不同比例的聚乳酸-聚乙二醇三嵌段共聚物(PLA-PEG-PLA),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和核磁共振(1H NMR)测试分析了所得嵌段共聚物的结构。并以此嵌段共聚物为软段,用溶液法和六亚甲基二... 用聚乙二醇(PEG)和左旋丙交酯(L-LA)合成了不同比例的聚乳酸-聚乙二醇三嵌段共聚物(PLA-PEG-PLA),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和核磁共振(1H NMR)测试分析了所得嵌段共聚物的结构。并以此嵌段共聚物为软段,用溶液法和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 I)和扩链剂(BDO)以不同的比例合成了一系列聚氨酯,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和差动量热扫描分析(DSC)表征聚氨酯结构。对此聚氨酯在37℃的PBS缓冲溶液(pH=7.4)中进行模拟体内环境的降解测试,通过失重率来评价聚氨酯的降解速率,结果表明降解速度与软硬段比例,共聚物中PEG/PLA的比例有关。并且实验表明此材料不会引起红细胞发生溶血。因此这种新型可降解聚氨酯材料可以根据各组分以及组分比例来调整聚合物的降解速率,此材料将在组织工程支架以及药物缓释载体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交酯 聚乳酸 聚乙二醇 共聚物 聚氨酯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单甲醚一聚(D,L-乳酸)嵌段共聚物的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邓联东 姚芳莲 +2 位作者 孙多先 姚春梅 董岸杰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36-739,共4页
采用熔融缩聚反应合成一系列聚(D,L-乳酸)(PDLLA)/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两亲性二嵌段共聚物(PEDLLA),采用IR、1H-NMR、DSC、WAXD和TEM等手段分析和研究PEDLLA的结构与性能。实验结果表明,PEDLLA的结构和组成与设计相一致,结晶度和熔点... 采用熔融缩聚反应合成一系列聚(D,L-乳酸)(PDLLA)/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两亲性二嵌段共聚物(PEDLLA),采用IR、1H-NMR、DSC、WAXD和TEM等手段分析和研究PEDLLA的结构与性能。实验结果表明,PEDLLA的结构和组成与设计相一致,结晶度和熔点均低于均聚物,且随着PEDLLA中PDLLA含量的增加,mPEG嵌段熔点降低,随着PDLLA嵌段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PEDLLA降解速率增大。载药纳米粒呈核壳结构,载药量达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D l-乳酸) 聚乙二醇单甲醚 聚乙二醇单甲醚-b-聚(D l-乳酸) 两亲性共聚物 嵌段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L-丙氨酸)-聚羟乙基谷氨酰胺双嵌段两亲性共聚多肽的合成及其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丽颖 孙平川 +4 位作者 要旸 陈铁红 李宝会 金庆华 丁大同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548-1551,共4页
利用光气法分别以L-谷氨酸和L-丙氨酸为原料,合成了γ-谷氨酸苄酯-NCA单体和L-丙氨酸-NCA单体,再以三乙胺为引发剂,合成了聚(L-丙氨酸)-聚(γ-谷氨酸苄酯)(PLA50-b-PBLG20)双嵌段共聚多肽,并用乙醇胺对其中的PBLG嵌段进行亲核取代,把疏... 利用光气法分别以L-谷氨酸和L-丙氨酸为原料,合成了γ-谷氨酸苄酯-NCA单体和L-丙氨酸-NCA单体,再以三乙胺为引发剂,合成了聚(L-丙氨酸)-聚(γ-谷氨酸苄酯)(PLA50-b-PBLG20)双嵌段共聚多肽,并用乙醇胺对其中的PBLG嵌段进行亲核取代,把疏水性的苄酯侧链变为亲水性的羟烷酰胺侧链,得到双亲性的聚(L-丙氨酸)-聚羟乙基谷氨酰胺(PLA-b-PHEGA)双嵌段共聚多肽.利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用TEM研究了双嵌段共聚多肽PLA50-b-PHEGA20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研究结果表明,双嵌段共聚多肽在水溶液中可自组装形成囊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谷氨酸苄酯 聚丙氨酸 嵌段共聚物 自组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固醇修饰的低分子量聚乙烯亚胺接枝化聚[L-天冬酰胺-co-L-赖氨酸]作为基因载体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燕铭 张振方 +3 位作者 于琦 王连永 孔德领 俞耀庭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011-2014,共4页
通过将低分子量的聚乙烯亚胺(PEI600)及其胆固醇衍生物与聚(L-天冬酰胺-co-L-赖氨酸)(PSL)进行开环反应,合成了一类新型的肿瘤靶向基因载体,研究了这类载体与DNA形成复合物的性质以及介导绿色荧光蛋白质粒pEGFP-C1转染不同细胞的性能.... 通过将低分子量的聚乙烯亚胺(PEI600)及其胆固醇衍生物与聚(L-天冬酰胺-co-L-赖氨酸)(PSL)进行开环反应,合成了一类新型的肿瘤靶向基因载体,研究了这类载体与DNA形成复合物的性质以及介导绿色荧光蛋白质粒pEGFP-C1转染不同细胞的性能.结果表明,在复合质量比大于5∶1时,各载体均能与DNA形成结构稳定的复合物.同时转染实验结果证明,通过在侧链引入一定数目的胆固醇,可以明显提高载体对于癌细胞HepG2和Hela的转染效率.这类新型的载体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较高的转染效率以及易于进行靶向修饰等特点,在基因治疗研究领域中将具有较好的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l-天冬酰胺-co-l-赖氨酸] 胆固醇 聚乙烯亚胺 基因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