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旨在通过仿真实验揭示红外偏振成像系统在浮空器平台海雾背景下的探测优势。首先,基于偏振双向反射分布函数,分析了偏振特性随观测角度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红外偏振在浮空器斜视成像中的适用性。其次,借助蒙特卡罗方法和最小可...研究旨在通过仿真实验揭示红外偏振成像系统在浮空器平台海雾背景下的探测优势。首先,基于偏振双向反射分布函数,分析了偏振特性随观测角度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红外偏振在浮空器斜视成像中的适用性。其次,借助蒙特卡罗方法和最小可分辨温差(Minimum Resolvable Temperature Difference,MRTD)模型,构建了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的最大作用距离模型,从而验证了红外偏振成像相较于红外强度成像在海雾背景下特征保持和探测距离上存在优势。为红外偏振技术在浮空器平台上的部署应用,提供了理论分析和仿真依据。展开更多
多尺度非均匀背景为不同尺度和形状且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的粗糙结构。本文针对多尺度非均匀粗糙背景散射特性快速计算问题,提出了基于散射中心方法的参数化表征模型。多尺度非均匀背景的散射场一般由地表大尺度表面所产生的镜反射分量...多尺度非均匀背景为不同尺度和形状且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的粗糙结构。本文针对多尺度非均匀粗糙背景散射特性快速计算问题,提出了基于散射中心方法的参数化表征模型。多尺度非均匀背景的散射场一般由地表大尺度表面所产生的镜反射分量、大尺度表面几何不连续处所产生的绕射分量和地表小尺度粗糙面引起的漫散射分量共同组成。传统雷达目标散射中心建模采用分布型、局部型和滑动型散射中心模型(scattering center model, SCM)表征目标的反射和绕射散射;但是,传统散射中心表征形式仅能描述大尺度光滑表面、几何不连续处的散射场,无法描述小尺度粗糙面的散射效应。本文结合粗糙面的相干-非相干散射理论,在大尺度地形散射中心表征模型的基础上,利用相干模型修正小尺度粗糙面对大尺度表面散射场幅度的影响;利用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idirectional reflectance distribution function, BRDF)建立非相干散射的参数化表征形式。对两种非均匀多尺度背景的散射特性进行参数化表征,并采用商业软件高频求解器对计算结果的精度和效率进行了校验,证明了粗糙背景散射中心参数化建模方法的可行性。展开更多
文摘研究旨在通过仿真实验揭示红外偏振成像系统在浮空器平台海雾背景下的探测优势。首先,基于偏振双向反射分布函数,分析了偏振特性随观测角度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红外偏振在浮空器斜视成像中的适用性。其次,借助蒙特卡罗方法和最小可分辨温差(Minimum Resolvable Temperature Difference,MRTD)模型,构建了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的最大作用距离模型,从而验证了红外偏振成像相较于红外强度成像在海雾背景下特征保持和探测距离上存在优势。为红外偏振技术在浮空器平台上的部署应用,提供了理论分析和仿真依据。
文摘多尺度非均匀背景为不同尺度和形状且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的粗糙结构。本文针对多尺度非均匀粗糙背景散射特性快速计算问题,提出了基于散射中心方法的参数化表征模型。多尺度非均匀背景的散射场一般由地表大尺度表面所产生的镜反射分量、大尺度表面几何不连续处所产生的绕射分量和地表小尺度粗糙面引起的漫散射分量共同组成。传统雷达目标散射中心建模采用分布型、局部型和滑动型散射中心模型(scattering center model, SCM)表征目标的反射和绕射散射;但是,传统散射中心表征形式仅能描述大尺度光滑表面、几何不连续处的散射场,无法描述小尺度粗糙面的散射效应。本文结合粗糙面的相干-非相干散射理论,在大尺度地形散射中心表征模型的基础上,利用相干模型修正小尺度粗糙面对大尺度表面散射场幅度的影响;利用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idirectional reflectance distribution function, BRDF)建立非相干散射的参数化表征形式。对两种非均匀多尺度背景的散射特性进行参数化表征,并采用商业软件高频求解器对计算结果的精度和效率进行了校验,证明了粗糙背景散射中心参数化建模方法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