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ERT与图像法的DNAPL入渗和修复过程监测
1
作者 刘恒 刘汉乐 曹文翰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944-3953,共10页
以室内二维砂箱DNAPL修复实验为基础,通过图像法和电阻率成像法对DNAPL的变化进行监测,评估电阻率成像法监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在DNAPL入渗实验中,电阻率成像法和图像法均能反应出DNAPL入渗以垂向入渗为主,主要受重力影响.对... 以室内二维砂箱DNAPL修复实验为基础,通过图像法和电阻率成像法对DNAPL的变化进行监测,评估电阻率成像法监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在DNAPL入渗实验中,电阻率成像法和图像法均能反应出DNAPL入渗以垂向入渗为主,主要受重力影响.对两种方法所获得的饱和度进行空间矩分析,发现两种方法的水平质心趋势差距较大,垂向质心位置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DNAPL的修复实验中,随着SDS溶液的注入,DNAPL污染物中心的相对电阻率值从25Ω·m降至-10Ω·m,饱和度从0.42降至0.15.选取砂箱特定位置进行相关性分析,电阻率与饱和度的相关性分别为0.72、0.84和0.92,相关性系数均大于0.6,说明两种监测手段对修复过程的解释具有一致性.通过2种方法对DNAPL入渗和修复过程的监测效果比较,在入渗过程中,图像法的监测效果更好,图像法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入渗图像,特别是对DNAPL的动态变化有着细致的捕捉能力;在修复过程中,电阻率成像法的效果更好,电阻率成像法可以电阻率成像能够穿透介质,实现对表面活性剂在不同层位和空间中的扩散情况监测,获取宏观分布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PL入渗 DNAPL修复 图像法 电阻率成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红壤坡地径流垂向分层输出特征
2
作者 褚添硕 陈晓安 +1 位作者 杜勇强 王策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4,共9页
秸秆还田能够有效减少南方红壤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为进一步揭示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运动及径流垂向分层输出的影响机理,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以裸坡(CK)为对照,开展不同还田量下粉碎覆盖还田(CV)、粉碎翻耕还田(RT)和覆盖-粉碎翻耕还田(... 秸秆还田能够有效减少南方红壤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为进一步揭示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运动及径流垂向分层输出的影响机理,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以裸坡(CK)为对照,开展不同还田量下粉碎覆盖还田(CV)、粉碎翻耕还田(RT)和覆盖-粉碎翻耕还田(CR)3种还田方式对红壤坡地壤中流和深层渗透产流特征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显著改变径流输出途径,由地表径流转变为壤中流和深层渗透,产流总量分别达到CK的2.33~9.31倍和1.02~3.06倍。CV方式下,壤中流产流总量随还田量增大迅速增大。CR方式下,深层渗透总量与还田量呈显著正相关(R^(2)=0.9563)。RT方式下径流量与还田量关系不显著。2)不同还田方式的径流过程线特征各异,RT方式表现为单峰型,而CR与CV方式在达到峰值后趋于稳定。RT与CR方式分别有效减少壤中流和深层渗透的初始产流时间,CR与CV方式则延长径流峰值形成时间,而CR方式则显著增大径流峰值。秸秆覆盖在短期内提高地表糙度并减弱雨水冲击,而秸秆翻耕会增加土壤孔隙度并降低土壤容重,使CR方式在较低还田量下便可显著改变径流比例与输出过程,水土保持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方式 壤中流 深层渗透 径流过程 红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糖方式对百香果果脯品质特性的影响
3
作者 朱苗 刘定波 +1 位作者 杨兴义 金文娜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7-524,共8页
为获得制备百香果果脯较好的渗糖方式,以传统常压渗糖为对照,比较了超声波和微波辅助渗糖对百香果果脯的感官、色泽、质构特性、总糖含量、总酚含量及体外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常压渗糖和微波辅助渗糖,超声辅助渗糖(50 min)... 为获得制备百香果果脯较好的渗糖方式,以传统常压渗糖为对照,比较了超声波和微波辅助渗糖对百香果果脯的感官、色泽、质构特性、总糖含量、总酚含量及体外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常压渗糖和微波辅助渗糖,超声辅助渗糖(50 min)可显著(P<0.05)提高百香果果脯的感官评分(82.67分)、硬度(343.02/g)、咀嚼性(114.31/mJ)、胶着性(189.71/g)、总糖(58.73%)、总酚(3.8 mg GAE·g^(-1))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86.83%),但其亮度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显著与常压渗糖(50 min)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超声辅助渗糖(50 min)更适合百香果果脯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香果 果脯 渗糖方式 渗糖时间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水作用下露天煤矿内排土场边坡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来贵 纪宇轩 赵娜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7-264,共8页
为分析废弃矿坑改造成蓄水湖时充水高度对内排土场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室内相似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水位高度下内排土场边坡稳定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充水高度的增加,浸润线运移速度、边坡最大位移、孔隙... 为分析废弃矿坑改造成蓄水湖时充水高度对内排土场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室内相似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水位高度下内排土场边坡稳定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充水高度的增加,浸润线运移速度、边坡最大位移、孔隙水压力和边坡土体受到的压力整体呈增长趋势。充水高度越大,边坡倾角越大,边坡稳定系数越低。研究结论为露天煤矿改造成蓄水湖或蓄能水电站项目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稳定性 条分法 浸润线 孔隙水压 内排土场 充水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断路器用CuW触头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贺小瑞 韩金儒 +2 位作者 刘伟 王亚锋 杨伟卫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3-76,共14页
CuW合金已作为触头材料被广泛用作高压SF6断路器和气体绝缘组合电器中,其抗侵蚀性能决定着开关设备的使用寿命。CuW触头材料主要的制备工艺包括熔渗法和粉末烧结法,最新的研究进展发现熔渗CuW合金的关键点在于W骨架的连接强度,而液相烧... CuW合金已作为触头材料被广泛用作高压SF6断路器和气体绝缘组合电器中,其抗侵蚀性能决定着开关设备的使用寿命。CuW触头材料主要的制备工艺包括熔渗法和粉末烧结法,最新的研究进展发现熔渗CuW合金的关键点在于W骨架的连接强度,而液相烧结CuW合金的关键在于熔融Cu与W颗粒之间的润湿性,明确了两种工艺的研究方向;对基于铝热还原工艺制备CuW合金的研究进行概述,提出思路是进行前驱体的烧结,降低反应物的活化能,从而促进自蔓延反应的进行;同时总结了目前CuW合金的改性研究在于增强相的添加和变形加工,旨在对工业上技术改进提供指导,但如何更好地应用于工业上仍需要一定时间的探索;最后着眼于弧触头的整体研究,明确CuW和CrCu之间的结合强度是弧触头整体材料的关键因素,也对后续整体材料的改进与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W触头材料 熔渗法 烧结法 铝热还原 CuW/CrCu整体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刚石粒径对金刚石/Cu-B合金复合材料热物理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熹 康翱龙 +8 位作者 焦增凯 康惠元 吴成元 周科朝 马莉 邓泽军 王一佳 余志明 魏秋平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9-178,共10页
采用Cu-B合金为基体,选用粒径分别为110、230、550μm的金刚石颗粒作为增强体,利用气压熔渗工艺在1100℃、10 MPa气体压力下制备金刚石/Cu-B合金复合材料,研究金刚石颗粒粒径对复合材料组织结构、界面相分布及热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 采用Cu-B合金为基体,选用粒径分别为110、230、550μm的金刚石颗粒作为增强体,利用气压熔渗工艺在1100℃、10 MPa气体压力下制备金刚石/Cu-B合金复合材料,研究金刚石颗粒粒径对复合材料组织结构、界面相分布及热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金刚石粒径的增大,复合材料热导率上升,热膨胀系数减小,复合材料界面处硼碳化合物含量增加,界面结合情况得到改善。由金刚石颗粒粒径为550μm时,复合材料热导率最高,可达680.3 W/(m·K),热膨胀系数最小,为4.905×10^(−6)K^(−1),符合高效热管理器件对金刚石/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热物理性能要求,在电子产品散热器件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导率 金刚石粒径 气压熔渗 热膨胀系数 金刚石/Cu-B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铜峡引黄灌区农田灌溉水入渗与玉米分层吸水规律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马国荣 庄淏然 +3 位作者 许德浩 马永成 赵梦扬 冯克鹏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99-1914,共16页
玉米是干旱区灌溉农业的主要作物之一,研究灌溉水入渗与玉米分层吸水规律对理解玉米农田系统中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SPAC)输水过程尤为重要。以地处干旱气候带的宁夏青铜峡引黄灌区为研究区域,采集了玉米生育期内降水、灌溉水、地下水... 玉米是干旱区灌溉农业的主要作物之一,研究灌溉水入渗与玉米分层吸水规律对理解玉米农田系统中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SPAC)输水过程尤为重要。以地处干旱气候带的宁夏青铜峡引黄灌区为研究区域,采集了玉米生育期内降水、灌溉水、地下水、玉米茎秆以及1 m内不同深度的7层土壤样品,分析了其δ^(2)H、δ^(18)O的变化特征,并在氢氧稳定同位素的指示下,结合土壤体积含水率研究了灌溉水进入田间后的入渗过程,进而分别运用直接对比法和贝叶斯混合模型研究了玉米对各层土壤水分的吸收比例和规律。结果表明:(1)青铜峡引黄灌区历次降水、灌溉水、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呈富集趋势,玉米茎秆水氢氧同位素逐渐贫化;土壤水氢氧同位素在浅层(0~30 cm)富集,浅层以下趋于稳定。(2)灌区大气降水线为δ^(2)H=6.67δ^(18)O-9,降水受云下二次蒸发作用影响显著,降水和灌溉水进入田间后在土壤表面进行了强烈的蒸发,地下水受降水和灌溉水补给。(3)灌溉水在进入田间后的5 d内迅速下渗,活塞流是灌区内土壤水的主要入渗形式。(4)灌区玉米主要吸收0~30 cm浅层土壤水,整个生育期吸收比例达到44.70%;灌水后玉米的主要吸水层位没有发生变化,浅层贡献比例最大。(5)玉米对土壤水的分层吸收利用与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率密切相关,浅层土壤温度的升高以及由于蒸腾和蒸发作用导致的土壤体积含水率降低,促使玉米增加对中深层土壤水的利用;浅层土壤水分对玉米生长至关重要,干旱情况下需要通过及时灌溉补充玉米主要吸水土壤层水分以保证其正常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灌溉水入渗 直接对比法 MixSIAR模型 根系吸水变化 大气降水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硅多孔介质内渗硅过程的仿真研究
8
作者 张栩熙 张舸 +10 位作者 包建勋 崔聪聪 郭聪慧 李伟 张巍 朱万利 徐传享 曹琪 董斌超 周立勋 李易霖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424-3437,共14页
对仿真熔硅在碳化硅多孔预制体内的渗流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反应熔渗过程缺陷的成因,还有助于揭示特殊渗流现象的成因。本文基于水平集法、N-S方程、杨氏方程,在由光学显微镜图像提取重构的二维孔道内,进行了熔硅毛细熔渗... 对仿真熔硅在碳化硅多孔预制体内的渗流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反应熔渗过程缺陷的成因,还有助于揭示特殊渗流现象的成因。本文基于水平集法、N-S方程、杨氏方程,在由光学显微镜图像提取重构的二维孔道内,进行了熔硅毛细熔渗过程的仿真,重点模拟了由40μm颗粒经模压构成的预制体和基于颗粒级配工艺的预制体内的熔渗过程。结果表明:入渗过程中较大的入口有利于熔渗的快速进行,熔渗过程在同一区域由非饱和渗流逐步向饱和渗流演变;预制体内的大空腔、尖角区与盲孔等孔隙结构有较大概率演化出孔隙型缺陷;预制体的排气出口边界条件与熔渗趋肤成壳现象呈强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 渗流仿真 细观孔道 水平集法 润湿 N-S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2019-2021年岩溶碳汇估算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懿洁 马传明 +3 位作者 郭静 党慧慧 黄鹏 范威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0-343,共14页
碳酸盐岩在水循环过程中的碳汇效应显著,加之岩溶地貌在我国分布广泛,所以探求岩溶碳汇潜力的研究对制定区域增汇策略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位于西南岩溶区的湖北省为重点研究区域,基于水化学径流法及入渗-平衡化学法进行定量化计算和比较... 碳酸盐岩在水循环过程中的碳汇效应显著,加之岩溶地貌在我国分布广泛,所以探求岩溶碳汇潜力的研究对制定区域增汇策略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位于西南岩溶区的湖北省为重点研究区域,基于水化学径流法及入渗-平衡化学法进行定量化计算和比较,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整体评估湖北省2019-2021年岩溶碳汇的空间格局与量级,探索更适宜应用于区域尺度的岩溶作用碳汇估算方法,综合分析岩溶碳汇的驱动因子,发掘更大的增汇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入渗-平衡化学法估算3 a碳汇强度大小为2020年>2019年>2021年,丰水年(2020年)岩溶碳汇总量约为枯水年(2019年)的6倍,3 a年均碳汇强度为12.84 t/(km^(2)·a),碳汇总量达163.89×10^(4) t/a;(2)相较于水化学径流法,入渗-平衡化学法计算结果更为准确,获取数据资料较为简单,大小空间尺度都具有一定的普适性;(3)碳汇作用变化是高度动态的,气候变化下变化幅度主要由径流深决定,碳汇强度随径流深增大而变强,土地利用类型调控着岩溶作用碳汇强度;(4)鄂西南地区岩溶作用强烈,可建立岩溶碳汇试验区,定量评估人工干预所带来的增汇效果。研究结果不仅提供了精确易行的岩溶碳汇估算方法,而且确定了湖北省岩溶碳汇的量级与空间格局,摸清了碳汇强度驱动因子的共同耦合作用,体现了岩溶碳汇的人为可调控性以及复杂性,进一步为环境保护政策、人工增汇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碳汇 水化学径流法 入渗-平衡化学法 ArcGIS空间分析 驱动因子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百香果果脯微波渗糖工艺 被引量:2
10
作者 卢珍兰 覃心怡 +2 位作者 余森艳 李致宝 李语炎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2期37-42,共6页
以百香果为主要原料,采用微波渗糖技术将其制成果脯,考查了柠檬酸添加量、百香果原汁添加量、糖液质量分数、微波渗糖时间对果脯感官评分的影响,结合响应面试验优化微波渗糖的加工工艺。结果表明,在柠檬酸质量浓度为0.75 g/L,百香果原... 以百香果为主要原料,采用微波渗糖技术将其制成果脯,考查了柠檬酸添加量、百香果原汁添加量、糖液质量分数、微波渗糖时间对果脯感官评分的影响,结合响应面试验优化微波渗糖的加工工艺。结果表明,在柠檬酸质量浓度为0.75 g/L,百香果原汁添加量为15%,糖液质量分数为15%,微波渗糖时间为25 min条件下,所制得百香果果脯颜色为玫红色,透亮无杂质,软硬度、酸甜度均适中,微黏牙,具有百香果浓郁的风味特征,品质和口感达到最佳,感官评分为93分。经理化指标检测,水分含量、总糖含量和总酸含量均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香果 果脯 微波渗糖 响应面法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酸碳热还原-渗硅反应烧结制备碳化硼陶瓷复合材料
11
作者 郑雅雯 张翠萍 +2 位作者 张瑞杰 夏乾 茹红强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7-714,共8页
碳化硼性能优良,应用广泛,但制备成本较高。为了从源头解决碳化硼陶瓷材料制备成本高的问题,本工作直接以碳热还原法合成的碳化硼-C复合粉体为原料,无需进行破碎提纯,通过渗硅反应烧结制备碳化硼复合材料,所得材料性能与以市售碳化硼粉... 碳化硼性能优良,应用广泛,但制备成本较高。为了从源头解决碳化硼陶瓷材料制备成本高的问题,本工作直接以碳热还原法合成的碳化硼-C复合粉体为原料,无需进行破碎提纯,通过渗硅反应烧结制备碳化硼复合材料,所得材料性能与以市售碳化硼粉体为原料制备的材料性能相当,有效降低了其制备成本。主要研究了原料碳硼摩尔比对合成粉体以及碳化硼复合材料物相、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碳化硼陶瓷复合材料的强韧化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碳硼摩尔比增加,合成粉体中碳化硼粉体的碳硼原子比增加,且合成粉体中游离C含量增加;当碳硼摩尔比为2.01时,游离C包覆在碳化硼粉体颗粒表面。复合材料相组成均为B_(12)(C,Si,B)_(3)、SiC和Si,随着碳硼摩尔比的增加,复合材料中碳化硼和游离Si含量降低,SiC含量、大尺寸SiC区域的尺寸、大尺寸SiC区域和纳米SiC颗粒的数量均增加。大尺寸SiC区域的产生会降低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而SiC纳米颗粒的形成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当碳硼摩尔比为1.35时,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最高,分别为338 MPa和4.06 MPa·m^(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硼 碳热还原法 渗硅反应烧结 碳硼摩尔比 显微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红壤坡耕地土壤持水及入渗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赵耀 解杰 +4 位作者 陶俊霖 罗贤 李永胜 王道祥 陈正发 《农业工程》 2024年第11期112-116,共5页
采取合理的耕作方式是提高红壤坡耕地抗旱保墒能力的关键。以云南省红壤坡耕地为研究对象,设置传统耕作、覆膜耕作、横坡垄作和顺坡垄作4种耕作方式的微试验小区,探明不同耕作方式条件下土壤持水及入渗参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覆膜耕作... 采取合理的耕作方式是提高红壤坡耕地抗旱保墒能力的关键。以云南省红壤坡耕地为研究对象,设置传统耕作、覆膜耕作、横坡垄作和顺坡垄作4种耕作方式的微试验小区,探明不同耕作方式条件下土壤持水及入渗参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覆膜耕作对降低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孔隙度效果显著,土壤含水率相比其他耕作方式增大5.35~11.71个百分点;覆膜耕作与横坡垄作土壤入渗参数变幅相对较大,横坡垄作累计入渗量相比其他耕作方式增大20.24%~85.42%;覆膜耕作的土壤蓄水保墒能力较好,横坡垄作的土壤供水性能较好,而顺坡垄作则在蓄水保墒能力方面均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土壤持水性 土壤入渗性能 红壤坡耕地 季节性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渗透系数测定与计算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50
13
作者 胡顺军 田长彦 +1 位作者 宋郁东 甘永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8-72,共5页
为准确地测定土壤渗透系数,采用能态学的观点,分析了双环入渗法和环刀法测定土壤饱和渗透系数时饱和土体中压力势的分布规律,根据达西定律定量研究了双环入渗法和环刀法测定土壤渗透系数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土壤饱和渗透系数大于双环... 为准确地测定土壤渗透系数,采用能态学的观点,分析了双环入渗法和环刀法测定土壤饱和渗透系数时饱和土体中压力势的分布规律,根据达西定律定量研究了双环入渗法和环刀法测定土壤渗透系数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土壤饱和渗透系数大于双环入渗法测定的稳定入渗速率;当采用双环入渗法和环刀法测定土壤的饱和渗透系数时,土壤剖面土壤水压力势分布规律不同。因此,这2种测定方法对应的计算饱和渗透系数的公式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渗透 试验 稳定入渗速率 压力势 双环入渗法 环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点源入渗自动测量系统监测滴头下土壤湿润过程 被引量:14
14
作者 管瑶 雷廷武 +1 位作者 刘芳芳 董月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1-7,共7页
土壤水运动过程是滴灌系统设计和运行管理的重要内容。该研究采用点源土壤入渗自动测量系统,利用计算机可控数码相机和图像识别技术测量滴灌地表湿润面积和土壤湿润体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采用正三棱形有机玻璃土箱,设计一系列点源滴灌室... 土壤水运动过程是滴灌系统设计和运行管理的重要内容。该研究采用点源土壤入渗自动测量系统,利用计算机可控数码相机和图像识别技术测量滴灌地表湿润面积和土壤湿润体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采用正三棱形有机玻璃土箱,设计一系列点源滴灌室内试验,获得点源滴灌入渗过程随时间的变化过程。试验采用3个流量:2、4及8 L/h处理,每个处理设置了3个重复。用数码相机每4 min拍摄一次地表湿润面积,用于计算地表湿润面积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同时,在1、2、3、4、6、8、10、12、20、30、40、50、60、70、80、90、100、120、140、160、180 min时刻,在贴在土箱侧面的透明胶片上,手工记录地表湿润面积和垂直湿润锋面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由测量系统根据记录的地表湿润面积随时间的变化过程自动计算得到土壤的入渗过程。通过入渗过程,计算得到滴头下地表土壤的湿润面积,由计算得到的土壤入渗率和计算得到土壤的湿润剖面,将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检验测量的精度。结果表明,手工测量得到的地表湿润面积都略大于由土壤入渗自动测量系统计算得到的入渗率计算的地表湿润面积。由计算得到的入渗率预测的土壤入渗深度,略大于实测土壤入渗深度。计算得到前者的相对误差为2%-15%,后者的相对误差为1%-8%。说明土壤入渗自动测量系统,能够准确描述点源滴灌地表湿润过程及土壤入渗过程,并能预测不同流量下垂直入渗深度,测量方法可以为滴灌系统的设计提供相关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头 灌溉 土壤 入渗性能 点源入渗 地表湿润面积 湿润深度 测量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入渗性能的线源入流测量方法研究 被引量:27
15
作者 雷廷武 毛丽丽 +3 位作者 李鑫 刘汗 黄兴法 张亚楠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共5页
土壤的入渗性能决定了雨水或灌溉水转换为土壤水、在地表形成径流的数量和引发土壤侵蚀的能量,因而在实践中有很重要的价值。该文提出了一种测量(坡地)土壤入渗能力的方法以及相应的计算模型,设计并构建了完整的测量仪器系统,用数码相... 土壤的入渗性能决定了雨水或灌溉水转换为土壤水、在地表形成径流的数量和引发土壤侵蚀的能量,因而在实践中有很重要的价值。该文提出了一种测量(坡地)土壤入渗能力的方法以及相应的计算模型,设计并构建了完整的测量仪器系统,用数码相机记录水流在地表的湿润面积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由此推导得到了计算土壤入渗性能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室内试验。结果表明:水流推进面积、土壤入渗性能与时间均具有很好的幂指数相关关系。采用入渗量和供水量对比的方法,计算出上述试验的测量误差为6.1%,说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精度。研究结果证实了测量方法、计算模型和试验方法的合理性,该方法简单、省时、省水,对土表要求较低,对野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渗性能 测量方法 模型 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利用类型土壤水分下渗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王健 吴发启 +1 位作者 孟秦倩 张青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59-162,共4页
以延安市柳林镇高坡村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环法进行水分入渗试验,分析讨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平均入渗速率、稳渗率等下渗特征。结果表明: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分入渗速率均可用霍顿方程来描述;②留茬农地入渗前2... 以延安市柳林镇高坡村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环法进行水分入渗试验,分析讨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平均入渗速率、稳渗率等下渗特征。结果表明: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分入渗速率均可用霍顿方程来描述;②留茬农地入渗前200 min平均入渗速率可达1.52 mm/min,稳渗率为1.17 mm/min,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其平均入渗速率与稳渗率均表现为留茬农地>耕地>荒草地>田间道路;③土壤容重直接影响水分入渗,容重愈大,稳渗率愈低,两者呈指数函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渗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水分 入渗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孔管渗灌时土壤水分运动的有限元模拟及其应用 被引量:22
17
作者 张书函 雷廷武 +1 位作者 丁跃元 许翠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5,共5页
为了深入了解新型微孔渗灌管的灌水性能 ,提供推广应用渗灌的科学理论和技术依据 ,建立了含有第 3类边界条件的二维微孔管渗灌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学模型 ,采用有限单元法进行了模拟。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模型的仿真应用结果... 为了深入了解新型微孔渗灌管的灌水性能 ,提供推广应用渗灌的科学理论和技术依据 ,建立了含有第 3类边界条件的二维微孔管渗灌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学模型 ,采用有限单元法进行了模拟。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模型的仿真应用结果表明 :供水水压力、土壤初始含水率、渗管的渗水速率等对渗灌效果都有明显影响。供水压力增大渗灌后土壤湿润范围内的平均含水率增大。初始含水率越高 ,湿润锋越不明显 ,总渗水量越小。随着渗管渗水速率的增大 ,渗管周围将出现饱和区 ,并存在渗水速率临界值 ,该值与土壤初始含水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孔管 渗灌 土壤水分运动 有限元模拟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水平土柱与Green-Ampt模型方法测量土壤入渗性能的原理与误差 被引量:19
18
作者 毛丽丽 张心平 +2 位作者 雷廷武 刘汗 史晓楠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6-10,共5页
土壤入渗是自然界水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根据水量/物质平衡原理和水平土柱中土壤剖面含水率分布所遵循的Green-Ampt模型中的活塞假定,测量和计算土壤入渗性能。用天然容重下的风干砂壤土,通过室内水平土柱试... 土壤入渗是自然界水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根据水量/物质平衡原理和水平土柱中土壤剖面含水率分布所遵循的Green-Ampt模型中的活塞假定,测量和计算土壤入渗性能。用天然容重下的风干砂壤土,通过室内水平土柱试验,说明了获取数据的实验方法、过程,并利用提出的数学模型计算得到土壤入渗性能曲线。利用测量得到的土壤入渗性能回归计算得到的入渗水量分别与实际供水量和由土壤含水率的实际分布计算得到的入渗水量进行对比,得到相对误差分别为11.5%、15.89%,而实际供水量与由土壤含水率实际分布计算得到的水量之间的相对误差只有1.02%,说明了该方法的测量精度以及方法精度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该方法与传统的土壤入渗率测量方法相比,可以测量出土壤初始很高的入渗率,而且试验操作简单,省水,省时,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渗性能 测量方法 Green—Ampt模型 水平土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法测定紫色土坡耕地入渗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莫斌 陈晓燕 +2 位作者 雷廷武 罗帮林 唐菊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共5页
点源入渗法是一种应用数字图像软件计算土壤入渗性能的精密型新方法。为了准确测得紫色土区坡耕地土壤入渗性能,采用3种方法(点源入渗法、双环法和环刀法)对其进行测定。并对不同方法之间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以评价点源入渗法在... 点源入渗法是一种应用数字图像软件计算土壤入渗性能的精密型新方法。为了准确测得紫色土区坡耕地土壤入渗性能,采用3种方法(点源入渗法、双环法和环刀法)对其进行测定。并对不同方法之间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以评价点源入渗法在紫色土区坡耕地土壤入渗测定的应用性。结果表明:点源入渗法与双环法测定土壤入渗过程规律具有一致性,初始入渗速率很大,而后入渗速率迅速减小并趋近于一个稳定值,其中以点源入渗法测定土壤入渗速率在试验过程中表现出的规律性最好;3种方法测得的入渗率随时间变化过程用Kostiakov模型拟合的效果均较好,以双环法的最好,点源入渗法次之,环刀法最差;3种方法测得的入渗性能各项指标(初渗速率、稳渗速率和平均入渗率)有一定差异,除初渗速率外,双环法测得的数值最大;点源入渗法在紫色土坡耕地测定土壤入渗性能试验中有较好的应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入渗性能 入渗测定方法 紫色土坡耕地 应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白菜和油菜真空渗入遗传转化法初报 被引量:47
20
作者 张广辉 巩振辉 +1 位作者 薛万新 陈启林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4,共4页
在携带CaMVCabbB-JI株系基因Ⅵ的根癌农杆菌菌种GV3101的介导下,对大白菜、油菜幼苗生理状态、真空渗入时间及不同处理部位和叶面造伤等的处理与遗传转化效果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经自然春化后,大白菜... 在携带CaMVCabbB-JI株系基因Ⅵ的根癌农杆菌菌种GV3101的介导下,对大白菜、油菜幼苗生理状态、真空渗入时间及不同处理部位和叶面造伤等的处理与遗传转化效果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经自然春化后,大白菜、白菜型油菜植株长至4~5片叶,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植株长至7~9片叶,花薹已抽出时,为真空渗入最适苗态。大白菜自然春化植株移栽缓苗(3d),或者黑暗处理(8h)均可显著提高其转化率。在吸力为14.4m3/h的真空泵下处理1min后,迅速打开真空泵气阀升压变常压,再关闭阀门抽真空30s的转化效果较好。仅处理叶片转化率可高达11.20%,叶面造伤处理对转化率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转化 真空渗入法 大白菜 油菜 组织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