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商隐诗技形成的社会文化考察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浅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76,207,共9页
从社会文化视角考察李商隐诗技形成的原因,可以发现李商隐的历史处境与文学创作之间有更深层次的关联:其诗堆积典故,来自当时社会由上而下的“以知识为外饰”的好尚,李商隐以写作幕府公文为出路,亦有追随公共风气的必要,这也影响了他的... 从社会文化视角考察李商隐诗技形成的原因,可以发现李商隐的历史处境与文学创作之间有更深层次的关联:其诗堆积典故,来自当时社会由上而下的“以知识为外饰”的好尚,李商隐以写作幕府公文为出路,亦有追随公共风气的必要,这也影响了他的诗作;其诗辞藻精美,是因为李商隐以结撰文辞的才华在幕府立足,有着钻研文字技巧性与游戏性的需求;而诗的曲折表意,和科举以诗取士“表意清晰”的创作要求相悖,体现着他在社会进取道路以外寻求的自我排遣。从社会文化视角考察诗人特定诗歌技艺的形成,可以关注到宏大历史中的个人境遇,进而对经典作品获得更加立体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商隐 诗歌技艺 用典 句法 晚唐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贾岛现象与“晚唐体” 被引量:3
2
作者 孙鸿亮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2-37,共6页
"贾岛现象"体现了一个时代末期大众诗人的创作心态,其创作趣尚集中体现为不染尘念的孤寂情怀和清新尖巧的艺术锤炼。这种创作趣尚影响了北宋初期的文学,但北宋初期的"晚唐体"却不等同于晚唐诗风。北宋初期的时代特... "贾岛现象"体现了一个时代末期大众诗人的创作心态,其创作趣尚集中体现为不染尘念的孤寂情怀和清新尖巧的艺术锤炼。这种创作趣尚影响了北宋初期的文学,但北宋初期的"晚唐体"却不等同于晚唐诗风。北宋初期的时代特征与晚唐有着质的区别,北宋初期的"晚唐体"作家的精神面貌也不是苦闷孤寂。不能把"晚唐体"简单地视为承袭晚唐诗风,它是唐诗向宋诗过渡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贾岛 晚唐诗风 “晚唐体” 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末的唐诗整理与唐诗学倾向 被引量:4
3
作者 孙春青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7-81,共5页
明末的唐诗刊刻多全集、多中晚唐诗集、多汇评合刻本;有明显的整理意识,表现在全唐观念、补充观念、汇总观念;在唐诗学方面,宗尚态度走向调和折衷,研究视角发生转换,批评话语得以更新,出现了分尊四唐或四唐各有其美的多元化倾向。
关键词 明末 唐诗整理 唐诗学倾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野诗风之归类与宋初“白体”“晚唐体”之内涵 被引量:3
4
作者 周子翼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1-118,共8页
魏野诗风归属晚唐体还是白体,在宋代就存在分歧,今人的论述也相对模糊,这涉及到对宋初白体与晚唐体内涵的理解。事实上,语言是否浅易,是否多唱和之作,是否多抒闲适之情等,并非宋初晚唐体与白体的界限,叹老嗟卑的悲哀情绪也不是宋初晚唐... 魏野诗风归属晚唐体还是白体,在宋代就存在分歧,今人的论述也相对模糊,这涉及到对宋初白体与晚唐体内涵的理解。事实上,语言是否浅易,是否多唱和之作,是否多抒闲适之情等,并非宋初晚唐体与白体的界限,叹老嗟卑的悲哀情绪也不是宋初晚唐体的特色。宋初晚唐体与白体的根本界限在于创作理念的不同。白体主张"见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晚唐体主张"象生意后",苦心经营,锻炼景联与颔联。其中前者强调对景能赋的写实,后者注重缘情布景的营构。质之魏野诗作,则明显属于晚唐体。考辩宋初白体与晚唐体不同的创作理念,是深入认识宋诗发展演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野诗风 白体 晚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圭璋与晚清民国词学的源流和谱系 被引量:3
5
作者 彭玉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8-137,共10页
作为20世纪的词学大师,唐圭璋在熟稔词学史的基础上,对晚清民国词学的贡献和特质有着很高的评价。他以端木埰、陈廷焯为晚清民国词学思想的源头,揭示其相关理论对此后词学发展的指引意义。唐圭璋对朱祖谋上承端木埰、王鹏运,中与文廷式... 作为20世纪的词学大师,唐圭璋在熟稔词学史的基础上,对晚清民国词学的贡献和特质有着很高的评价。他以端木埰、陈廷焯为晚清民国词学思想的源头,揭示其相关理论对此后词学发展的指引意义。唐圭璋对朱祖谋上承端木埰、王鹏运,中与文廷式、諲撵獭⒖鲋芤玫热说?交往,下启吴梅、龙榆生、夏承焘、陈匪石等人的词学方向,评价甚高,认为由朱祖谋的师承渊源,可以大体整理出晚清民国以"金陵"为核心的词学谱系。唐圭璋通过对晚清民国词学的研究,体现出其平衡两宋、兼顾重拙大、境界与情韵的词学观念,带有晚清民国词学总结的意味,其学术意义值得充分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圭璋 晚清民国词学 源流 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阳峪窑址群考察纪略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建保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3-63,共11页
通过对当阳峪窑19处窑址的考察与初步研究,基本掌握了当阳峪窑白釉、双色釉、绞胎、绞彩、酱釉、黑釉、青釉、钧釉瓷器和三彩、翠兰釉陶器的造型、装饰和烧造工艺,发现"二次烧成"的资料。通过研究,发现当阳峪窑始烧于唐代晚... 通过对当阳峪窑19处窑址的考察与初步研究,基本掌握了当阳峪窑白釉、双色釉、绞胎、绞彩、酱釉、黑釉、青釉、钧釉瓷器和三彩、翠兰釉陶器的造型、装饰和烧造工艺,发现"二次烧成"的资料。通过研究,发现当阳峪窑始烧于唐代晚期。在其创烧与发展阶段,受到了巩义窑、耀州窑、邢窑、定窑、磁州窑及钧窑等周边窑口不同程度的影响。广义的当阳峪窑即文献记载的怀庆窑,博爱县地域的古代窑场即文献记载的河内窑。当阳峪窑在宋金时期达到鼎盛,影响、促进了淄博窑等周边窑口的发展,并延续至清代。除了满足一般性的市场消费,由于品质优秀,还跻身贡奉之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阳峪窑址 标本研究 唐代晚期始烧 宋金时期鼎盛 贡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末元初唐宋诗之辨论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飞 赵厚均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5-140,共6页
唐诗宋诗孰优孰劣,无疑是宋代以来中国诗学批评史上焦点论题之一。历史上宗唐还是宗宋之论,显现出此消彼长、互不相服之态势。然论其发端,唐宋之辨当始于南北宋之际,魏泰、张戒、陈岩肖等堪为前驱,在宋末元初,更给人以热闹的印象,叶适... 唐诗宋诗孰优孰劣,无疑是宋代以来中国诗学批评史上焦点论题之一。历史上宗唐还是宗宋之论,显现出此消彼长、互不相服之态势。然论其发端,唐宋之辨当始于南北宋之际,魏泰、张戒、陈岩肖等堪为前驱,在宋末元初,更给人以热闹的印象,叶适、严羽、刘克庄等对此问题皆有深入的展开。宋末元初的唐宋之辨,有助于人们进一步审视诗歌的审美特征及价值低位,反思与总结宋诗的发展道路,从而建构新的诗歌发展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末元初 唐宋之辨 诗学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废名新诗观与“温李”晚唐诗风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柳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4-181,196,共9页
废名以晚唐李商隐、温庭筠诗词为参照建构了他独特的新诗理论话语体系。通过对温李诗词"内容"的发现,废名反思初期白话诗语言观,提炼出"诗的内容"新诗观念的基本内涵,并发掘古典诗歌含蓄深隐的一脉,引导读者接受从&... 废名以晚唐李商隐、温庭筠诗词为参照建构了他独特的新诗理论话语体系。通过对温李诗词"内容"的发现,废名反思初期白话诗语言观,提炼出"诗的内容"新诗观念的基本内涵,并发掘古典诗歌含蓄深隐的一脉,引导读者接受从"读诗求懂"向"读诗求美"方向转变。针对当时白话诗枯涩单调的问题,废名在对温庭筠词的个性解读中发现了其幻想特质、视觉化和"立体"性意境营造三个方面的特征。通过对李商隐诗歌"借典故驰骋幻想"的分析,废名又试图为新诗用典寻找可供参照的先例,建构新诗用典的理论基础。废名还从审美形态方面挑战传统"雅正"文学观,推崇晚唐诗中感伤缠绵、朦胧迷离的"美丽的悲哀"。废名对温李晚唐诗风的独特阐释,为现代新诗化用古典传统提供了一条创造性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名新诗观 晚唐诗风 李商隐 温庭筠 现代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末“晚唐体”与唐诗史的梳理 被引量:2
9
作者 史伟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1-75,70,共6页
宋末"晚唐体"盛行,晚唐体的修习者如"四灵"、"江湖"后学,由晚唐体入而不由晚唐出者如刘克庄,还是理学家如陈仁子,以及晚唐体的反拨者方回,通过对晚唐体的探讨,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出发,对唐诗形式、体... 宋末"晚唐体"盛行,晚唐体的修习者如"四灵"、"江湖"后学,由晚唐体入而不由晚唐出者如刘克庄,还是理学家如陈仁子,以及晚唐体的反拨者方回,通过对晚唐体的探讨,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出发,对唐诗形式、体制、风格特点有了深入、细致的把握,从而对唐诗史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对明诗学产生直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末 晚唐体 唐诗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夔诗学历程与光宁朝诗坛生态 被引量:1
10
作者 杜华平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3-56,共4页
姜夔由泛阅而师黄而无所学的诗学历程与中兴诸家有别,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从孝宗朝到光宁朝的诗坛趋势。大量南宋文献显示,中兴诸家之后的诗坛,江西诗学较长时间处于领军地位,与它交叠的则是晚唐诗学的流行,当时诗坛正呈现出多向度发展... 姜夔由泛阅而师黄而无所学的诗学历程与中兴诸家有别,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从孝宗朝到光宁朝的诗坛趋势。大量南宋文献显示,中兴诸家之后的诗坛,江西诗学较长时间处于领军地位,与它交叠的则是晚唐诗学的流行,当时诗坛正呈现出多向度发展的态势和复杂的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夔 诗学历程 南宋光宗 宁宗朝 江西诗学 晚唐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古典唐诗学的总结与终结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顺贵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6-142,共7页
清代古典唐诗学进入了集成总结时期。神韵派、格调派、性灵派、肌理派、桐城派、宋诗派、汉魏六朝诗派等具有集成性质的诗歌流派的更迭起伏,钱谦益、王夫之、叶燮、朱彝尊、刘熙载、王国维等特色独具的诗人的不断涌现,均从各个方面丰富... 清代古典唐诗学进入了集成总结时期。神韵派、格调派、性灵派、肌理派、桐城派、宋诗派、汉魏六朝诗派等具有集成性质的诗歌流派的更迭起伏,钱谦益、王夫之、叶燮、朱彝尊、刘熙载、王国维等特色独具的诗人的不断涌现,均从各个方面丰富了清代唐诗学的内涵。这一时期,无论是在学理上的建构,还是在笺注、选本、评点、总集的汇纂等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梳理清代唐诗学嬗变的特点,可以见其在整个唐诗学史上和清代诗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唐诗学 清代诗学 诗学史 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末诗人的隐逸风尚与淡泊情思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3-67,共5页
唐末黑暗的现实使一大批诗人怀着理想破灭的隐痛从社会生活中退缩出来,遁隐山林,在优游山水中不断进行心理调节,并在诗歌中广泛地表现出淡泊情思。唐末隐逸诗人在对自身出处趋向淡泊的同时,对国计民生也显得淡漠,有时甚至近乎麻木。诗... 唐末黑暗的现实使一大批诗人怀着理想破灭的隐痛从社会生活中退缩出来,遁隐山林,在优游山水中不断进行心理调节,并在诗歌中广泛地表现出淡泊情思。唐末隐逸诗人在对自身出处趋向淡泊的同时,对国计民生也显得淡漠,有时甚至近乎麻木。诗人如此大规模地远离政治斗争流向以及参政热情的低落,是唐朝此前任何时期都不曾出现的,体现出晚唐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失去维系人心的力量,文人士大夫阶层淡化甚至放弃社会责任,对唐王朝向心力明显减弱的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末 隐逸诗人 淡泊情思 诗歌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商隐无题诗与“兴寄”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抒凡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2期144-148,共5页
"兴寄"说是唐代重要诗学理论,李商隐是晚唐颇具代表性的诗人。将两者联系起来,深入研究"兴寄"理论与诗人"沉博绝丽""深情绵渺"的独特诗歌风格之间的关系,以及无题诗的"比兴寄托"特征... "兴寄"说是唐代重要诗学理论,李商隐是晚唐颇具代表性的诗人。将两者联系起来,深入研究"兴寄"理论与诗人"沉博绝丽""深情绵渺"的独特诗歌风格之间的关系,以及无题诗的"比兴寄托"特征,可以揭示出诗歌理论与诗人风格形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借以呈现晚唐诗歌"兴寄"风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寄”说 李商隐 无题诗 晚唐诗歌 诗歌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唐诗学对“诗变”外在因素的观照
14
作者 方锡球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6-82,102,共8页
明代弘治以始,诗学不仅对诗变内在因素,诸如创作主体、艺术范式、诗歌理想、诗歌传统进行了深入论述,而且面对一个时代不同阶段诗歌的审美差异和历史连续性,经过探索,发现了诗歌变化的时代和社会原因,及其衍生的如社会心理、文化性质、... 明代弘治以始,诗学不仅对诗变内在因素,诸如创作主体、艺术范式、诗歌理想、诗歌传统进行了深入论述,而且面对一个时代不同阶段诗歌的审美差异和历史连续性,经过探索,发现了诗歌变化的时代和社会原因,及其衍生的如社会心理、文化性质、大众传播、经济方式、审美传统等众多因素,这些因素以单一或多重的方式影响着诗歌内容和形式上的演变。这几乎是复古论诗学和师心论诗学的共同发现。文章主要分析影响"诗变"较多的政治、生活方式和文化群体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变 诗歌传统 唐诗学 明代诗学 诗学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唐宋元三朝诗合论看明诗学的展开
15
作者 冯小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6期89-94,共6页
将唐宋元三朝诗歌作为各自独立的整体放在一个认知框架内来比较特色与高下,就是明人的三朝诗合论。它也是明人进行诗法选择和建设展开明诗学的重要方式。明人的三朝诗合论大致有比较宋元诗、否定宋元诗、肯定宋元诗及反复等三个过程。
关键词 唐宋元三朝诗合论 诗学 诗法 展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乔亿《大历诗略》与格调诗学的深化
16
作者 蒋寅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1-156,共6页
宝应才子乔亿深为沈德潜所赏,是乾隆间格调诗学最重要的传人。其诗歌观念以性情为体,但主张"所谓性情者,不必义关乎伦常,意深于美刺,但触物起兴有真趣存焉耳",则异于沈德潜之说。其论诗之用,主张根于经史,积学知道,着眼于大处... 宝应才子乔亿深为沈德潜所赏,是乾隆间格调诗学最重要的传人。其诗歌观念以性情为体,但主张"所谓性情者,不必义关乎伦常,意深于美刺,但触物起兴有真趣存焉耳",则异于沈德潜之说。其论诗之用,主张根于经史,积学知道,着眼于大处,对沈德潜诗学之精深博厚固能大体仿佛,而于沈之迂腐肤廓也未能或免。其《大历诗略》是古代唯一一部大历诗评选,也是格调派诗歌评点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集中展示了格调派评点的批评风格和批评话语。乔亿诗学总体上显示出格调诗学在乾隆年间的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亿 格调派 诗学 大历诗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宋“骚雅”词论与江西诗学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虹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9-116,共8页
张炎《词源》是晚宋最为重要的词学专论,在"清空"、"质实"、"骚雅"、"意趣"等原创词学范畴中,"骚雅"是对南宋以来尚雅之风复炽现象最为直接的理论回应,也反映出苏轼、辛弃疾之后,词... 张炎《词源》是晚宋最为重要的词学专论,在"清空"、"质实"、"骚雅"、"意趣"等原创词学范畴中,"骚雅"是对南宋以来尚雅之风复炽现象最为直接的理论回应,也反映出苏轼、辛弃疾之后,词坛在趋时通变背景下出现的以江西诗学为核心、以诗为词的风格转型。在江西诗学与两宋特别是晚宋词学词风的交叉视野中,可以从诗骚以来的诗教传统、清刚峭拔的诗境格调、"活法"建构的诗性语言三个层面看到江西诗学对"骚雅"词论的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宋词学 《词源》 骚雅 江西诗学 词风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