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仁者的同情与诗家的共鸣——杜甫与王维相关四诗笺解 |
查屏球
|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燃烧“心火”:幻想力与情感本质论——再析闻一多的“诗的格律” |
王书婷
魏文韬
|
《写作》
|
2025 |
0 |
|
3
|
白话诗的“新”逻辑--闻一多新格律诗理论及意义重估 |
周建华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4
|
超越形式、特重内质:“高逸”的诗学审美特质 |
程景牧
|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
2024 |
0 |
|
5
|
当代旧体词中孕育着现代民族诗形 |
宋湘绮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6
|
试论诗学象似性的涵义与形式 |
熊沐清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2 |
26
|
|
7
|
圣经诗歌翻译的文学化 |
任东升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5 |
5
|
|
8
|
莎士比亚戏剧译介的三个问题 |
李为民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3
|
|
9
|
叶公超与《墙上一点痕迹》的译介 |
王林
|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0
|
回顾与展望:跨媒介叙事研究及其诗学建构形态考察 |
王瑛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8
|
|
11
|
民族文化审美与外国诗歌形式的误译 |
熊辉
|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2
|
胡适译诗与新诗体的建构 |
廖七一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5 |
3
|
|
13
|
回归传统:20世纪50年代诗学的格律化趋向——当代新诗形式讨论中的诗学问题 |
於可训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2003 |
2
|
|
14
|
音乐结构研究的诗学策略 |
贾达群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9
|
|
15
|
差异里的建构——梁宗岱的新诗理论及其启示 |
陈太胜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5
|
|
16
|
林徽因诗歌诗形浅探 |
张兴照
|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
2010 |
1
|
|
17
|
月亮是谁?——从月亮一词解析肯明斯的诗风 |
徐芳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1 |
1
|
|
18
|
二十世纪末现代汉诗分行的探讨 |
阳丽君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1
|
|
19
|
中国古诗英译的诗体和散体 |
颜学军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5 |
2
|
|
20
|
论夏承焘的歌行体创作及诗体创变思想 |
辛晓娟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