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仁者的同情与诗家的共鸣——杜甫与王维相关四诗笺解
1
作者 查屏球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0,共9页
《奉赠王中允》是在公开集体写作活动中的作品,杜甫因有过陷贼经历,对王维因陷贼而被关押受辱之事公开表达同情,在朝议之时,表达了与李岘一致的立场,多仁恕之道。《早朝大明宫》是杜甫与王维同台竞技之作,在这次宫中集体创作活动中,王... 《奉赠王中允》是在公开集体写作活动中的作品,杜甫因有过陷贼经历,对王维因陷贼而被关押受辱之事公开表达同情,在朝议之时,表达了与李岘一致的立场,多仁恕之道。《早朝大明宫》是杜甫与王维同台竞技之作,在这次宫中集体创作活动中,王维诗水平最高,杜甫近距离地感受到这位诗坛领袖诗艺的高妙,晚年作《秋兴八首》多有取资。杜甫所说“西庄王给事”之西庄,不是据地理方位而言,而是用典,是借谢灵运之宅代指王维辋川山庄。杜甫寻其宅,还缘于两人母亲都是博陵崔氏家族人,他们有表亲关系。这一亲缘推进杜甫与王维的诗缘关系,杜甫对王维秀句的肯定,表达了他对王维诗学指向的认可,杜甫对王缙、裴迪的认可也是缘于对王维诗才的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王维 母系亲缘 同情降官 律体新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烧“心火”:幻想力与情感本质论——再析闻一多的“诗的格律”
2
作者 王书婷 魏文韬 《写作》 2025年第1期20-33,共14页
在闻一多以“三美理论”为核心的新诗“格律论”中,“幻想力”“情感”以及两者间的关系,尚未被学界足够重视。闻一多在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和西方文艺审美思潮的双重影响下,强调“幻想力”奇警的情、色、味、音与“把捉人生底结果”之强... 在闻一多以“三美理论”为核心的新诗“格律论”中,“幻想力”“情感”以及两者间的关系,尚未被学界足够重视。闻一多在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和西方文艺审美思潮的双重影响下,强调“幻想力”奇警的情、色、味、音与“把捉人生底结果”之强烈的情感抒发之间的内在关系,形成其以“情感”为本质的诗歌“格律论”。进而,闻一多以兼具学者和战士身份的诗人视角,关注现实、回望历史,其对时代的关注之现实主义与个体审美表达之现代主义的交错、融会也成为情感本质论的内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格律论 幻想力 情感本质论 现代性 生命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话诗的“新”逻辑--闻一多新格律诗理论及意义重估
3
作者 周建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159,共8页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新诗的一个醒目存在,学界对其新格律诗理论的认知却始终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回到历史现场,重新认识闻一多对新诗发展所做的努力,有不少新的发现。闻一多新格律诗理论回应了新诗对于白话诗“新”质的发展要求,在诗形和诗...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新诗的一个醒目存在,学界对其新格律诗理论的认知却始终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回到历史现场,重新认识闻一多对新诗发展所做的努力,有不少新的发现。闻一多新格律诗理论回应了新诗对于白话诗“新”质的发展要求,在诗形和诗质两个方面展开了积极探索,将民族性与时代性、诗形与诗质、听觉美学与视觉美学糅合在一起,奠定了现代诗歌接受由听觉美学向视觉美学转换的理论基础,拓宽了新诗的审美空间。他扎根民族土壤思考新诗发展的努力,开启了中国现代诗歌思考中国经验的阀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新格律诗 诗形 诗质 中国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形式、特重内质:“高逸”的诗学审美特质
4
作者 程景牧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7期78-90,I0003,I0004,共15页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概念与范畴,“高逸”在中古时期的多元学术思潮互渗的文化场域中产生发展、演进演化,以老庄、玄学的审美理念为本,汲纳了儒学与佛学之审美理念,整合了自然与名教之审美,彰显出高远飘逸、气韵生动、不涉俗韵...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概念与范畴,“高逸”在中古时期的多元学术思潮互渗的文化场域中产生发展、演进演化,以老庄、玄学的审美理念为本,汲纳了儒学与佛学之审美理念,整合了自然与名教之审美,彰显出高远飘逸、气韵生动、不涉俗韵的审美内蕴,体现出中国传统文艺的审美取向及独特精神。高逸范畴由起初的人物品鉴及书画批评术语逐渐浸入古代文论场域,成为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和观念,体现出文质并茂的审美特质,亦表现出尚文与尚质的双维审美取向。从本质上看,中国古代诗学中的高逸观念的审美特质是文质并茂的,既重视形式,又超越形式,更重内在精神与气韵,而这种审美特质的形成,一方面是缘于高逸范畴自身的学理逻辑,另一方面则是缘于中古文论中的文质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逸 诗学 文质并茂 尚质 尚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旧体词中孕育着现代民族诗形 被引量:4
5
作者 宋湘绮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20,共5页
当代旧体词悄然复苏并露出现代艺术气质给新诗诗体多元化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路径,当代旧体词中有形的格律和无形的意义结构都不仅是语言学发展的结果,其中必连带含蕴着人的存在情形的变化,为表达这种变化,词文体"形式原则"自然... 当代旧体词悄然复苏并露出现代艺术气质给新诗诗体多元化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路径,当代旧体词中有形的格律和无形的意义结构都不仅是语言学发展的结果,其中必连带含蕴着人的存在情形的变化,为表达这种变化,词文体"形式原则"自然演进,是文体发展的必然;正在变化中的词文体离新诗体最近,其"弱德之美"蕴涵着问题意识和批判力,其独立于集体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自由精神和原始的民间品格本身就吻合了现代艺术所期待的"体","长短句"、"自度曲"与新诗的形式和创作理念遥相呼应,其脱胎于格律诗和音乐的形式原则包含着我们民族诗学的精髓,当代旧体词现代性的发育正促进着使新诗区别于西方诗歌的"现代民族诗形"的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形 词文体 旧体诗词 现代民族诗形 演进 形式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诗学象似性的涵义与形式 被引量:26
6
作者 熊沐清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13,共7页
诗学象似性是文学文本的一种美学特质,它来自于文本中形式、意义、情感和审美效果之间建立在相似关系基础上的融合,最终以符号形式反映现实世界与作者—读者观念世界的映照性相似或关联,其基本特征是(广义的)隐喻性。它主要有顺序象似... 诗学象似性是文学文本的一种美学特质,它来自于文本中形式、意义、情感和审美效果之间建立在相似关系基础上的融合,最终以符号形式反映现实世界与作者—读者观念世界的映照性相似或关联,其基本特征是(广义的)隐喻性。它主要有顺序象似、数量象似、距离象似、音韵象似、图形象似、环境象似、言语象似和角色象似等八种形式类型,有超越语言的象外之意,是作品艺术张力和魅力的主要源泉和读者对作品进行"具体化"的触发器,能引导读者感受象外之趣,获得更多审美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诗学象似性 涵义 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圣经诗歌翻译的文学化 被引量:5
7
作者 任东升 《山东外语教学》 2005年第3期84-88,共5页
在我国,圣经诗歌翻译经历了翻译主体从传教士汉学家到教内翻译家再到文学翻译家的更替,先后采用过文言、浅文言、白话和现代中文四种语体,呈现出从直译的散文体到意译的新诗体再到"以诗译诗"的文学化的演进.中国翻译传统和诗... 在我国,圣经诗歌翻译经历了翻译主体从传教士汉学家到教内翻译家再到文学翻译家的更替,先后采用过文言、浅文言、白话和现代中文四种语体,呈现出从直译的散文体到意译的新诗体再到"以诗译诗"的文学化的演进.中国翻译传统和诗学传统对圣经诗歌的翻译具有强大的操纵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诗歌 以诗译诗 文学化 诗学 操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戏剧译介的三个问题 被引量:3
8
作者 李为民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712-716,共5页
无论是散文体还是诗体,只要是准确、优秀的译本都能传递莎翁原剧的精华。莎剧是经典,应有准确精当的案头汉语译本,以供人们学习、欣赏和研究;同时莎剧又是供演出的,还应有适合中国文化特色,甚至地方剧种特色的舞台演出汉译本。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翻译 散文体 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公超与《墙上一点痕迹》的译介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林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2期114-117,共4页
译者独立自由的文学观念可能使其对异域新的文学形式和诗学持包容、欣赏的态度,从而影响其对欲译介文本的选择;然而,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译者还是会因顾及译入语语言规范和译文的可接受性而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原文的诗学表现形式及其艺术... 译者独立自由的文学观念可能使其对异域新的文学形式和诗学持包容、欣赏的态度,从而影响其对欲译介文本的选择;然而,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译者还是会因顾及译入语语言规范和译文的可接受性而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原文的诗学表现形式及其艺术价值。在翻译极具诗学价值的文学文本时译者应该敢于突破某些规范;基于原作的、可能会冲破某些规范而对译入语"施暴"却能够使译文更接近于原作的任何诗学表现形式的"创造"都是可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观念 诗学形式 变形 规范突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顾与展望:跨媒介叙事研究及其诗学建构形态考察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瑛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21,共6页
与叙事学领域的其他形态相比,跨媒介叙事的研究步伐相对滞后。迄今为止,我国的跨媒介叙事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各种媒介叙事的合法性与可能性研究、文字叙事与其他媒介叙事的关系研究以及跨媒介叙事现象研究。跨媒介叙事理论形态... 与叙事学领域的其他形态相比,跨媒介叙事的研究步伐相对滞后。迄今为止,我国的跨媒介叙事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各种媒介叙事的合法性与可能性研究、文字叙事与其他媒介叙事的关系研究以及跨媒介叙事现象研究。跨媒介叙事理论形态的研究尚未正式提上议事日程。但跨媒介叙事显然有其不同于叙事学其他分支学科的个性特征,我们完全有必要而且有可能建构起一种适应跨媒介叙事研究的诗学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媒介叙事 理论形态 诗学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文化审美与外国诗歌形式的误译 被引量:2
11
作者 熊辉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0-83,共4页
民族文化审美的诸多因素决定了外国诗歌形式的误译。本文认为民族文化审美决定了译者对外国诗歌形式的选择,决定了外国诗歌形式的误译;同时,符合民族文化审美需求的误译可以促进外国诗歌的传播和接受,并指出外国诗歌形式的误译实质... 民族文化审美的诸多因素决定了外国诗歌形式的误译。本文认为民族文化审美决定了译者对外国诗歌形式的选择,决定了外国诗歌形式的误译;同时,符合民族文化审美需求的误译可以促进外国诗歌的传播和接受,并指出外国诗歌形式的误译实质上是种文化交流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性审美 诗歌形式 误译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适译诗与新诗体的建构 被引量:3
12
作者 廖七一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8-102,共5页
作为胡适白话新诗创作的有机部分,胡适早期的译诗因袭传统五七言古体,中期尝试骚体与文言散文,后期则运用白话新诗。这样的转变与胡适在诗体建设上因袭、模仿借鉴和创新的艺术发展过程同步,反映了胡适“诗体大解放”理念的成熟与完善。
关键词 胡适 译诗 诗体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归传统:20世纪50年代诗学的格律化趋向——当代新诗形式讨论中的诗学问题 被引量:2
13
作者 於可训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106-111,共6页
20世纪50年代,关于新诗形式问题的讨论十分活跃。回归中国诗歌传统,重建新诗格律,是这期间集中关注的诗学问题。本文在系统梳理这期间有关新诗形式问题的几次重要讨论的基础上,对讨论中有关新诗格律问题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也作出了... 20世纪50年代,关于新诗形式问题的讨论十分活跃。回归中国诗歌传统,重建新诗格律,是这期间集中关注的诗学问题。本文在系统梳理这期间有关新诗形式问题的几次重要讨论的基础上,对讨论中有关新诗格律问题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也作出了具体的分析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形式 格律化 诗学 中国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结构研究的诗学策略 被引量:9
14
作者 贾达群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2-135,144,共5页
音乐结构研究的诗性策略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多元的视角、严谨的学理、缜密的逻辑来研究、论证并阐释音乐结构及形式诸方面的问题,考察、剖析并揭示渗透且积淀在音乐结构和形式内的学术水准和艺术意趣,体味、领悟并最终挖掘出音乐作品... 音乐结构研究的诗性策略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多元的视角、严谨的学理、缜密的逻辑来研究、论证并阐释音乐结构及形式诸方面的问题,考察、剖析并揭示渗透且积淀在音乐结构和形式内的学术水准和艺术意趣,体味、领悟并最终挖掘出音乐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结构 音乐形式 诗学策略 学术水准 艺术意趣 文化内涵 人文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异里的建构——梁宗岱的新诗理论及其启示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太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54-60,共7页
梁宗岱是 2 0世纪 30年代很重要的文艺理论家 ,很注重新诗理论的现代性建设 ,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梁宗岱以一种高度现代化的文化建构方式 ,融汇贯通中西文艺传统 ,建构起了“体验的形式诗学”。他在审美把握的基础上认... 梁宗岱是 2 0世纪 30年代很重要的文艺理论家 ,很注重新诗理论的现代性建设 ,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梁宗岱以一种高度现代化的文化建构方式 ,融汇贯通中西文艺传统 ,建构起了“体验的形式诗学”。他在审美把握的基础上认为诗不仅是体验的、形式的 ,而且在其总体的境界上是“丰富 ,复杂 ,深邃 ,真实的灵境”,也就是“象征的灵境”。梁宗岱的新诗理论是对中国新诗发展流弊——反诗倾向的反拨 ,为中国新诗朝现代化的纯正方向发展作出过应有的贡献。梁宗岱的新诗理论对今天具有诸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宗岱 多声现象 诗歌理论 新诗 文化差异 体验 形式诗学 象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徽因诗歌诗形浅探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兴照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60-64,共5页
林徽因诗歌受新月诗派的影响,讲究形式的匀整和谐。同时,在诗形方面又有着自己的风格,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从三行诗节到十二行诗节在她的诗中都有运用,各种韵式变化使诗歌显得自然流畅。林徽因十分注意诗的节奏,在诗形的建构中,通过字... 林徽因诗歌受新月诗派的影响,讲究形式的匀整和谐。同时,在诗形方面又有着自己的风格,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从三行诗节到十二行诗节在她的诗中都有运用,各种韵式变化使诗歌显得自然流畅。林徽因十分注意诗的节奏,在诗形的建构中,通过字数与句式的变化,求得动态上的平衡。林徽因的诗歌具有妖娆多姿的建筑美,达到诗形与情感的有机结合。诗行的建筑美是其诗形的重要特色。林徽因对新诗诗形的开拓有一定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徽因诗歌 诗形 建筑美 新月诗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亮是谁?——从月亮一词解析肯明斯的诗风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芳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33-37,共5页
“月亮”一词在肯明斯诗歌中的使用频率很高 ,对其诗风的表现有重要作用。在诗技方面 ,对语音学、词汇学、语篇和排版四个语言层面的分析表明 ,“月亮”一词表现了肯明斯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在诗意方面 ,对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两方面的... “月亮”一词在肯明斯诗歌中的使用频率很高 ,对其诗风的表现有重要作用。在诗技方面 ,对语音学、词汇学、语篇和排版四个语言层面的分析表明 ,“月亮”一词表现了肯明斯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在诗意方面 ,对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两方面的分析表明 ,“月亮”一词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思维模式和审美情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亮 诗技 诗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末现代汉诗分行的探讨 被引量:1
18
作者 阳丽君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72-76,81,共6页
分行是诗歌不可忽略的文体标志,是有意味的形式。诗句的分行增大了语句之间的跳跃性,从而形成巨大的张力场,使诗的意蕴无法穷尽。20世纪末的现代汉诗在分行方面显示出相当的随意性,古典化、先锋化、平民化、图形化等等,纷纭复杂,从而消... 分行是诗歌不可忽略的文体标志,是有意味的形式。诗句的分行增大了语句之间的跳跃性,从而形成巨大的张力场,使诗的意蕴无法穷尽。20世纪末的现代汉诗在分行方面显示出相当的随意性,古典化、先锋化、平民化、图形化等等,纷纭复杂,从而消解了分行的意义和作用。分行不是率性而为的,应体现出诗情的流动,并适应诗人内在节奏的要求,以这个评判的标准探究90年代诗坛的具体作品,对20世纪末现代汉诗的分行的情况作整体地扫描和透视,提出现代汉诗应从传统中吸收营养,以获得新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行 形式 现代汉诗 诗情 内在节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诗英译的诗体和散体 被引量:2
19
作者 颜学军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22-24,共3页
在中国古诗英译方面存在着诗体派和散体派之争。诗体派认为 ,中国古诗的英译应充分考虑原作的形式美 ,以诗译诗 ;而散体派则认为 ,中国古诗的英译应考虑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以自然的自由诗体来传达原文的神韵 ,从而避免诗体译文“因韵害... 在中国古诗英译方面存在着诗体派和散体派之争。诗体派认为 ,中国古诗的英译应充分考虑原作的形式美 ,以诗译诗 ;而散体派则认为 ,中国古诗的英译应考虑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以自然的自由诗体来传达原文的神韵 ,从而避免诗体译文“因韵害义”的弊端。实际上 ,译文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对原文深层意义的传达 ,译诗无论押韵还是不押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词 英译 诗体 散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夏承焘的歌行体创作及诗体创变思想
20
作者 辛晓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8-88,共11页
本文旨在指出,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在古近体诗歌的创作上亦有很高造诣。其于歌行一体颇为致力,其成就却被学界忽略。歌行创作不仅体现了其诗学理念从早年尚奇尚艰向壮年晓畅平易的变迁,更在某种意义上寄托了夏承焘"诗体创变"... 本文旨在指出,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在古近体诗歌的创作上亦有很高造诣。其于歌行一体颇为致力,其成就却被学界忽略。歌行创作不仅体现了其诗学理念从早年尚奇尚艰向壮年晓畅平易的变迁,更在某种意义上寄托了夏承焘"诗体创变"的理想。三四十年代,面对时代巨变,夏承焘尝试借鉴词曲诞生的经验,拟将歌行体结合俚辞,成一代之新体。本文试从《天风阁学词日记》中关于歌行体的论述出发,结合《天风阁诗集》中创作实际,对夏承焘先生的歌行体创作轨迹及诗体创变思想作一次初步的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承焘 歌行体 诗歌体裁 创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