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域外游记中的西剧见闻与晚清戏曲改良思潮 被引量:1
1
作者 丁雨晨 胡全章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4-180,共7页
晚清时期,梁启超发起的文学界革命由诗界、文界起始,后又拓展到小说、戏曲界。曲界革命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项,其影响来源一直模糊不清。对读《西学书目表》所列域外游记,其中有关西方戏剧的记载一定程度上启发了梁启超戏曲改良思想的生成... 晚清时期,梁启超发起的文学界革命由诗界、文界起始,后又拓展到小说、戏曲界。曲界革命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项,其影响来源一直模糊不清。对读《西学书目表》所列域外游记,其中有关西方戏剧的记载一定程度上启发了梁启超戏曲改良思想的生成。梁启超选取其中符合读者期待视野的记载加以想象发挥,在遮蔽西方戏剧整体面貌的同时,建构起国人的西剧认知。随后欧榘甲等人的戏曲改良言论亦不同程度受到这批游记影响。晚清域外游记中的西方戏剧见闻,实则构成了一道未被发现的戏曲改良风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公使 梁启超 域外游记 西剧见闻 戏曲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太宗与齐梁诗风之关系 被引量:3
2
作者 杜晓勤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67,共22页
学界在评价唐初贞观诗坛创作成就时,往往对魏徵在《隋书·文学传序》中融合南北文风的观点赞不绝口,但是我们在对南北朝文学创作成就进行分析后,发现北朝并没有产生能够与南方分庭抗礼的文学成就,魏徵之论乃出于崇重北朝文化之目的... 学界在评价唐初贞观诗坛创作成就时,往往对魏徵在《隋书·文学传序》中融合南北文风的观点赞不绝口,但是我们在对南北朝文学创作成就进行分析后,发现北朝并没有产生能够与南方分庭抗礼的文学成就,魏徵之论乃出于崇重北朝文化之目的,与史实并不相符。在此历史条件下,唐太宗要想进行诗歌创作,客观上就只能多从齐梁诗歌或受齐梁诗风影响的齐周、陈隋诗歌中汲取艺术养料了。另一方面,唐太宗主观上也对齐梁以来的南方文化艺术颇为推崇,他不仅重用江左文人,而且能以较公正、平和的态度对待齐梁诗风,创作中更是多有学南之举。唐太宗对齐梁诗风的这种态度及其艺术实践,为唐初诗人如何合理地改造齐梁诗、形成唐诗新品格,进行了一次很有价值的艺术尝试,具有深远的诗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太宗 贞观诗坛 齐梁诗风 《隋书·文学传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晋南朝女性襦裙探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张珊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41-48,共8页
东晋至南朝宋早期,女性襦裙均为直袖,上襦长至腰腹,不束入下裙。最迟自南朝宋中期,广袖襦裙流行,上襦束入下裙,长至腰腹。南朝齐起,裙束上襦的穿法逐渐增多,一直流行到南朝末。梁普通、大通年间(520~529年)为南朝齐之后南朝女性襦裙腰... 东晋至南朝宋早期,女性襦裙均为直袖,上襦长至腰腹,不束入下裙。最迟自南朝宋中期,广袖襦裙流行,上襦束入下裙,长至腰腹。南朝齐起,裙束上襦的穿法逐渐增多,一直流行到南朝末。梁普通、大通年间(520~529年)为南朝齐之后南朝女性襦裙腰线与领口变化的一个分界,梁普通之前,女性襦裙领口小,浅露脖颈腰线低;梁大通之后,齐胸的高腰线、欲露肩的大领口襦裙流行。南朝齐至南朝陈,上襦下垂不束入下裙的穿法依旧存在,但不属流行式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襦裙 东晋南朝 南朝梁 南朝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国民性批判思潮中的日本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陈春香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2-39,共8页
"国民性批判"是"五四"前后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它发端于晚清,是当时改良派发起的启蒙新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民"一词的来历,梁启超、邹容等人的经历和日译本《支那人气质》的流行来看,中国国... "国民性批判"是"五四"前后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它发端于晚清,是当时改良派发起的启蒙新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民"一词的来历,梁启超、邹容等人的经历和日译本《支那人气质》的流行来看,中国国民性批判思潮的产生与日本的明六社、政教社思想的影响密切相关。但中日两国的国情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不同,因而各自的国民性批判的侧重点也有很大的不同。日本重在批判伪恶丑,而中国则重在批判"奴隶根性"。前者把保持民族独特性看作是一个文化问题,后者则把塑造独立品格看作是解除民族危亡的根本出路,即是个政治问题。这就决定了各自不同的基本内涵和历史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国民性批判 日本影响 梁启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殷璠声律说释疑——唐代文术论札记 被引量:5
5
作者 卢盛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23-27,共5页
殷璠声律说之所以有很多费解之处,是因为他的声律说的内容比较复杂。他确实反对齐梁声律,认为不必严格遵守近体诗律,但又注重声律,事实上接受了近体诗律。他的声律标准,一是雅调,讲声调之雅特别是格调之雅,声律依诗的雅调兴象而随任自然... 殷璠声律说之所以有很多费解之处,是因为他的声律说的内容比较复杂。他确实反对齐梁声律,认为不必严格遵守近体诗律,但又注重声律,事实上接受了近体诗律。他的声律标准,一是雅调,讲声调之雅特别是格调之雅,声律依诗的雅调兴象而随任自然;二是兼容并包,既闲新声即熟悉近体诗律,复晓古体即通晓齐梁体之前的古代声律;三是词与调合,即声律要与高雅格调相合,要随诗的内容格调而变化,根据其他具体情况处理声律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高度评价不合声律的刘虚诗声律宛态,无出其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璠 《河岳英灵集》 声律 齐梁 近体诗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绝交论》新探 被引量:3
6
作者 胡旭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6-122,共7页
南朝刘孝标的《广绝交论》是一篇奇文,《南史》认为此文意在讽刺到溉、到洽兄弟,这是一种狭义的理解。从"兰台聚"诸子与任昉的交谊及任昉卒时他们的官职、地位、处境来看,能够并应该伸出援手的不仅是到氏兄弟,而且还包括任昉... 南朝刘孝标的《广绝交论》是一篇奇文,《南史》认为此文意在讽刺到溉、到洽兄弟,这是一种狭义的理解。从"兰台聚"诸子与任昉的交谊及任昉卒时他们的官职、地位、处境来看,能够并应该伸出援手的不仅是到氏兄弟,而且还包括任昉在世时与其相交颇深的一大批士人,梁武帝和沈约也在其中。因而,《广绝交论》针砭的主要对象,是齐梁时期的炎凉世风,而不仅仅是个别人士。《广绝交论》之所以入选《文选》,主要原因不是刘孝绰在其中的作用,而是其本身在思想和艺术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绝交论》 兰台聚 齐梁世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梁人对汉乐府古诗的再发现、拟仿及其诗史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仲瑶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5-92,共8页
作为汉乐府古诗的接受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齐梁人对汉乐府古诗的再发现和拟仿与其所处的诗史、批评史坐标以及对自身体制、风格的体认与反思互为表里,复杂交织,并提炼出了从风格性词汇、成句、套语到比兴手法、抒情艺术在内的一系... 作为汉乐府古诗的接受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齐梁人对汉乐府古诗的再发现和拟仿与其所处的诗史、批评史坐标以及对自身体制、风格的体认与反思互为表里,复杂交织,并提炼出了从风格性词汇、成句、套语到比兴手法、抒情艺术在内的一系列技巧和手法,从而达到了对汉乐府古诗体制、风格的某种高仿真式再现,同时也透出尚巧变之风。对于风诗传统的重视以及吴声西曲的风靡与熏染,使得齐梁人在彰显古诗风谣特质的同时也重新激活了以《江南》《有所思》为代表的汉乐府民歌抒情一体。同时,又与对吟咏情性的追求以及自身的题材、风格趣味相结合,造就了众多以相思别离为题旨的拟古、古意、送别之篇。这些类型化、风格化的"古诗"新范式,既是唐人学习齐梁诗的重要对象,也是上溯汉魏古诗艺术体制和抒情传统最重要的中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乐府古诗 拟古 齐梁诗 体制 风格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良考论——元代遗民系列研究之一 被引量:6
8
作者 晏选军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9-53,共5页
前人往往推重戴良不事两朝的气节 ,其文名反为之所掩。作为元代著名遗民诗人、散文家 ,戴良的文学创作在元末文坛占有重要地位 ,并对明代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 ,诸家史籍对戴良一些重要行实的记载 ,时有失实或歧异之处 ,有必要加... 前人往往推重戴良不事两朝的气节 ,其文名反为之所掩。作为元代著名遗民诗人、散文家 ,戴良的文学创作在元末文坛占有重要地位 ,并对明代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 ,诸家史籍对戴良一些重要行实的记载 ,时有失实或歧异之处 ,有必要加以考证辨析。在此基础上 ,对其文学创作和主张作综合考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良 文学创作 明代 散文 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清季民初梁启超的道德救国思想 被引量:4
9
作者 赵炎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6-82,共7页
清季民初 ,梁启超深入揭露和批判了社会上道德沦丧、吏无廉耻、士无名节、重私轻公、名实相悖等社会陋习。为阐释其道德救国思想 ,他围绕理论上界定道德概念、近代道德核心为爱国民族精神、近代道德内涵体现为近代私德公德统一、其形成... 清季民初 ,梁启超深入揭露和批判了社会上道德沦丧、吏无廉耻、士无名节、重私轻公、名实相悖等社会陋习。为阐释其道德救国思想 ,他围绕理论上界定道德概念、近代道德核心为爱国民族精神、近代道德内涵体现为近代私德公德统一、其形成源于理性把握中外道德实质、而主旨在于塑造近代人格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系统论证 ,主张通过立志与修身结合、教育与引导并举、改造与育人互动、道德与制度统一达到塑造新国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季民初 梁启超 道德救国 私德 公德 近代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梁声律论几个问题新探 被引量:2
10
作者 卢盛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66-74,共9页
齐梁时期存在八病之说,并且与沈约有关系,《文镜秘府论》的声病材料是可靠的。《文镜秘府论》所引沈约"八体"可以看作是八病。八病说的最早探索者是沈约,沈约早在二十岁其创作就追求声律和谐,回避声病。沈约声病说有着丰富的... 齐梁时期存在八病之说,并且与沈约有关系,《文镜秘府论》的声病材料是可靠的。《文镜秘府论》所引沈约"八体"可以看作是八病。八病说的最早探索者是沈约,沈约早在二十岁其创作就追求声律和谐,回避声病。沈约声病说有着丰富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镜秘府论》 齐梁声律论 八病 沈约 八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宋体”形式与内涵新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许总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55-60,共6页
在文学史上 ,“沈宋体”被视为律诗定型的标志 ,其实并不确切。唐代律诗的成熟定型 ,经历了漫长的律化过程 ,沈、宋之前的四杰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 ,与沈、宋同时的文章四友也发挥了共同的作用。沈、宋的律诗创作实践 ,主要表现为在律诗... 在文学史上 ,“沈宋体”被视为律诗定型的标志 ,其实并不确切。唐代律诗的成熟定型 ,经历了漫长的律化过程 ,沈、宋之前的四杰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 ,与沈、宋同时的文章四友也发挥了共同的作用。沈、宋的律诗创作实践 ,主要表现为在律诗体制建设中的体式全面性与格律的进一步精密化。同时 ,沈、宋律诗的价值除外在的形式方面以外 ,更重要的在于抒情内质的建构。再者 ,在沈、宋的全部创作中 ,亦并不局限于律体 ,而是创作了大量古体诗 ,同样以其浓郁的情感性表现构成丰富的情感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Quan期 宋之问 沈宋体 律诗 唐诗 诗歌 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情感”的文化政治——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的“情感教育”论
12
作者 张冠夫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15-220,共6页
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修正早期的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回归文学的审美属性,将文学的功能定位在"情感教育"上,而这并非标榜唯美的文学立场,其中正体现了深刻的现实关怀。梁启超将文学视作对现代国民进行人格教育的有力手段,从而为&q... 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修正早期的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回归文学的审美属性,将文学的功能定位在"情感教育"上,而这并非标榜唯美的文学立场,其中正体现了深刻的现实关怀。梁启超将文学视作对现代国民进行人格教育的有力手段,从而为"开拓新政治"奠定民众和人才的基础。他发扬孔子开创的"诗教"传统,强调借助文学培养国民"趣味化"的人生观,并将传统文学作为教育现代国民的重要资源,着重指出文学在重构转型期国民的文化认同、铸造民族精神当中所能发挥的特殊价值。梁启超的"情感教育"论与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启蒙主义的文学功能观显出差异,构成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新文化运动 国民教育 情感教育 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评梁启超的清代学术史研究
13
作者 袁咏红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4-128,共5页
梁启超融合中西的文化关怀一生未变 ,他的清代学术史研究也贯穿了此种文化追求。他称清代考证学为“清学”,并以之比拟西方文艺复兴 ,其目的乃是希望中西文化能够彼此沟通、中国文化能在沟通与融合中得到淬砺。梁启超能够从整体上把握... 梁启超融合中西的文化关怀一生未变 ,他的清代学术史研究也贯穿了此种文化追求。他称清代考证学为“清学”,并以之比拟西方文艺复兴 ,其目的乃是希望中西文化能够彼此沟通、中国文化能在沟通与融合中得到淬砺。梁启超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清代学术史并确立了现代学术史研究的典范。他在清代学术史研究上无疑有着独特的贡献和重要的地位 ,然而梁启超的清代学术史研究也存在着一些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文化关怀 文艺复兴 清代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适与梁启超学术关系之考察
14
作者 李勇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0-150,共11页
胡适承认其学术思想受益于梁启超。两人在《管子》、《老子》、孔子、《墨子》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而在清代学术史研究上则互有启发;其学术关系大致可概括为,胡适对梁启超最初推崇,后心存芥蒂,最终释然;总体上梁启超有长者风度,胡适则... 胡适承认其学术思想受益于梁启超。两人在《管子》、《老子》、孔子、《墨子》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而在清代学术史研究上则互有启发;其学术关系大致可概括为,胡适对梁启超最初推崇,后心存芥蒂,最终释然;总体上梁启超有长者风度,胡适则尽了后学之谊;他们的学术争鸣体现了健康的学术生态,值得提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梁启超 先秦诸子 清代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历史编纂成就的时代特色
15
作者 陈其泰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5-103,共9页
梁启超在历史编纂上突出地体现了勇于革新创造和自觉继承中国史学优良传统二者的紧密结合,这正是20世纪初期处于民族危机关头和中西文化交流迅速发展时代的鲜明特色。他在历史编纂中的主要成就表现为:在当代史撰述上将纪事本末体创造性... 梁启超在历史编纂上突出地体现了勇于革新创造和自觉继承中国史学优良传统二者的紧密结合,这正是20世纪初期处于民族危机关头和中西文化交流迅速发展时代的鲜明特色。他在历史编纂中的主要成就表现为:在当代史撰述上将纪事本末体创造性地改造发展,撰成《戊戌政变记》这部影响深远之作;在撰著《中国通史》的实践中,将探索"新综合体"这一宏大工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为当时正在进行的《清史》编纂所设计的方案,既继承了易代修史的传统,又符合近代史著再现历史演进趋势、显示因果关系、总结兴亡教训的时代要求。梁氏在历史编纂学领域所取得的卓越建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思想营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历史编纂学 “公车上书” 《清史商例初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北宋诗人对七绝诗体的认识
16
作者 周子翼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6-120,共5页
对北宋七绝审美风格迥异于唐人的原因,清代一些诗评家将其归结为北宋诗人对七绝诗体源起的错误理解。此类论述涉及问题有二:一是北宋诗人认为七绝乃截律而成;二是北宋七绝不像唐代入乐而歌。其评述似是而非。
关键词 北宋诗人 七绝诗体 缘起 体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必盛唐”臆说
17
作者 段宗社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7-110,共4页
“诗必盛唐”一直简单地被当作明代七子派创作上模拟之弊的根源和口实。但全面考察七子派诗学思想,不难看出:七子派取法汉魏盛唐的本意,在于恢复各体诗歌初创阶段的那种真情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创作精神。其模拟之弊固然与他... “诗必盛唐”一直简单地被当作明代七子派创作上模拟之弊的根源和口实。但全面考察七子派诗学思想,不难看出:七子派取法汉魏盛唐的本意,在于恢复各体诗歌初创阶段的那种真情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创作精神。其模拟之弊固然与他们严守法式有关,但深层根源在于中国诗歌发展后期无法克服的内有矛盾无避免的衰落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必盛唐' 诗学思想 诗歌创作 唐朝 文学体裁 文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留良“奇横”说发微吕留良“奇横”说发微
18
作者 张振谦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93-202,共10页
吕留良在诗文批评中标举“奇横”说,独具识见。“奇横”说针对明末清初熟俗软媚的科举文风而提出,是吕留良遗民思想的艺术表达,代表着一种内心坚持的清高傲世姿态和睥睨外物的气度。“奇横”指作品造意纵横奇放,笔势健拔遒劲,文气肆意... 吕留良在诗文批评中标举“奇横”说,独具识见。“奇横”说针对明末清初熟俗软媚的科举文风而提出,是吕留良遗民思想的艺术表达,代表着一种内心坚持的清高傲世姿态和睥睨外物的气度。“奇横”指作品造意纵横奇放,笔势健拔遒劲,文气肆意流贯的状态,是一种合乎法度的变化之美,可视为诗文的整体风格和审美境界。其审美内涵,包括生新跌宕的章法和意脉、苍劲有力的骨气和平淡自然的风格三个方面。吕留良在诗文创作中师法“奇横”说。他在重释杜诗艺术经验和承继苏轼文论精神的基础上提倡的“奇横”说,对清代及民国诗学和词学批评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留良 奇横 《宋诗钞》 苏轼 杜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前诗歌“且(复)”反义句考述
19
作者 杨化坤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121-125,共5页
"且复反义句"是一种独特的诗歌句式,其萌蘖于《诗经》,正式形成于刘宋,大量出现则在齐梁时期。它的主要特点是以"且""复"等连词连接前后语义相反的一对动词或形容词,有单句,也有对句,内容以写景为主。其... "且复反义句"是一种独特的诗歌句式,其萌蘖于《诗经》,正式形成于刘宋,大量出现则在齐梁时期。它的主要特点是以"且""复"等连词连接前后语义相反的一对动词或形容词,有单句,也有对句,内容以写景为主。其形成过程历时弥久,参与诗人众多。且复反义句不仅反映了其自身文学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轨迹及创作风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句式结构 诗歌表达方式 《诗经》 齐梁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镜秘府论》与齐梁以来的文论发展--以与《文心雕龙》的比较为基础
20
作者 徐艳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5-68,共4页
齐梁以来,从声律开始,兴起了对文学语言组织规律的细致探讨。因为声律具有极端的疏离情志而关注于细致写作技巧的特征,所以,逐渐使文学语言组织规律的探讨不再以情志中心的反复强调为拘缚,而获得了相对独立的探讨空间,并推动了文学本体... 齐梁以来,从声律开始,兴起了对文学语言组织规律的细致探讨。因为声律具有极端的疏离情志而关注于细致写作技巧的特征,所以,逐渐使文学语言组织规律的探讨不再以情志中心的反复强调为拘缚,而获得了相对独立的探讨空间,并推动了文学本体意识的进一步确立。这一发生于齐梁之际、并延续到唐代的中国文论的重要发展,在《文镜秘府论》中得以充分体现。因为有了《文心雕龙》的比照,《文镜秘府论》的有关特征可以看得更为清楚。而对齐梁到唐文学思想之一脉相承的历史事实,目前研究界的认识还不够充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镜秘府论》 《文心雕龙》 齐梁以来 文论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