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浸采铀“水平井注—直井抽”井网溶浸液流量平面分布特征研究
1
作者 任逸轩 易富强 +2 位作者 常勇 杨蕴 吴吉春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2-79,共8页
采用地下水数值模拟和粒子追踪方法分析了地浸采铀中“水平井注—直井抽”井网的溶浸液流量平面分布特征,并调查了水平井暂堵技术在优化溶浸效率上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水平井注—直井抽”井网中溶浸液流量的平面分布呈现出明显不... 采用地下水数值模拟和粒子追踪方法分析了地浸采铀中“水平井注—直井抽”井网的溶浸液流量平面分布特征,并调查了水平井暂堵技术在优化溶浸效率上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水平井注—直井抽”井网中溶浸液流量的平面分布呈现出明显不均匀性,溶浸液高流量贡献区主要分布于水平井与直井间水平距离最短的区域附近,而在相邻直井间的中间区域流量贡献率较低。溶浸液流量的不均匀性随着抽液直井与水平井距离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抽液直井之间距离的增加而增大,甚至是会出现零贡献率区域,产生溶浸死角;但改变抽注液量对其分布的影响较小。为改善井网溶浸液流量分布不均的问题,地浸采铀后期可采用水平井封堵技术,通过封堵高流量区域的注液孔,引导更多的溶浸液进入低流量区,从而有效提高铀矿床的整体溶浸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浸采铀 水平井 溶浸液流量 暂堵技术 溶浸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和渗控双因素的富水地层隧洞堵排设计研究
2
作者 李宇 韩科 +2 位作者 段庆伟 杨浩鹏 曹瑞琅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1-411,共11页
制定合适的堵排设计方案对于保障赋存水环境复杂水工隧洞的安全至关重要。通过分析堵排措施后隧洞涌水量及围岩孔隙水压演化特征,利用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明确了衬砌外水压力分布规律以及结构受力特性,提出了基于地质和渗控双因素的... 制定合适的堵排设计方案对于保障赋存水环境复杂水工隧洞的安全至关重要。通过分析堵排措施后隧洞涌水量及围岩孔隙水压演化特征,利用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明确了衬砌外水压力分布规律以及结构受力特性,提出了基于地质和渗控双因素的富水地层隧洞堵排设计方法。结果表明:高压富水地层隧洞外水压力不仅受制于地质因素还取决于渗控措施,应考虑灌浆和排水措施对外水压力折减;排水措施入岩深度过大将削弱灌浆圈堵水作用,反之则影响排水泄压效果,入岩深度达到灌浆圈深度30%~50%时减压控渗综合效果较佳;为解决排水孔非全断面布置引起衬砌局部偏压情况,可设置汇水层以有效疏通衬砌周围的渗流通道,在不影响灌浆封堵效果情况下大幅度提升排水泄压效果。基于地质和渗控双因素的富水地层隧洞堵排设计能为水工隧洞应对富水地层高外水压力提供直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水地层 外水压力 渗流量 堵排设计 水工隧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弹性颗粒驱多相渗流路径动态演化规律
3
作者 孟薇 王娜 +5 位作者 于金彪 汪勇 胡慧芳 柴国亮 苏军伟 税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4-131,共8页
为深入理解黏弹性颗粒驱过程中的微观渗流特征与剩余油运移规律,构建了基于数字岩心的黏弹性颗粒-水-油三相渗流孔隙尺度数值模型。通过追踪油水分布场的动态演化与渗流路径的空间结构变化,系统揭示了黏弹性颗粒驱油过程中的渗流路径特... 为深入理解黏弹性颗粒驱过程中的微观渗流特征与剩余油运移规律,构建了基于数字岩心的黏弹性颗粒-水-油三相渗流孔隙尺度数值模型。通过追踪油水分布场的动态演化与渗流路径的空间结构变化,系统揭示了黏弹性颗粒驱油过程中的渗流路径特征及演化规律。模拟结果显示,相较于传统水驱,黏弹性颗粒通过对孔隙通道的封堵效应或增加孔隙通道的渗流阻力,在孔隙介质中形成了动态多分支渗流路径。渗流路径演化呈现3个典型阶段:路径重构阶段,渗流路径数目由60迅速降至25左右;路径动态调整阶段,权重标准差从5.00升至10.00,剩余油体积占比下降约为22%;路径趋于平衡阶段,渗流路径数目稳定于15左右,剩余油体积占比由0.26降至0.13。进一步定量分析表明,黏弹性颗粒驱在驱替过程中形成的阻力调控及压力波动,促使流体进入未动用区域,提高驱替效率,使动用区体积占比提升至0.50~0.70,最终采收率相较水驱末期提升35%。研究不仅揭示了黏弹性颗粒驱油过程中的渗流路径动态演化特征,还阐明了其微观调控机制与宏观驱油效率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弹性颗粒 多相流 渗流路径 驱油效率 多孔介质 封堵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水驱井解封化学驱后封存储量经济界限确定方法
4
作者 赵云飞 王福林 +7 位作者 王朋 王志新 崔建峰 李洪男 王璐 杨晨 冯程程 王海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63,共7页
目前大庆油田二类油层储量已封存9603×10^(4)t,为释放这部分储量潜力,减少其对产量的影响,开展了利用水驱井网有效解封二类油层化学驱后储量研究。利用盈亏平衡原理和渗流理论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计算解封各项指标的经济界限公式,有... 目前大庆油田二类油层储量已封存9603×10^(4)t,为释放这部分储量潜力,减少其对产量的影响,开展了利用水驱井网有效解封二类油层化学驱后储量研究。利用盈亏平衡原理和渗流理论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计算解封各项指标的经济界限公式,有效解决了解封井经济参数与工程参数的关系,量化了解封井的选层标准,绘制了不同油价下不同投入产出比的累计增油量和解封有效厚度图版。结果表明:随着油价增加产出比减小,累计增油量界限、补孔有效厚度界限也随之减小。按照油价为60美元/桶计算,解封井最小的解封补孔厚度为7.47 m,累计增油量下限为186.25 t,投入产出比达到1∶2;通过实际数据验证,日增油量和累计产油量均达到计算下限,实现了对封存层系经济有效开发。研究成果可有效指导解封井界限及解封层位选择,丰富了有关利用水驱井解封化学驱后层位界限的理论方法,对层状砂岩油藏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界限 封存储量 水、聚驱同采 二类油层 解封 水驱井网 渗流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富水地层水工隧洞新型堵汇排渗控设计与应用研究
5
作者 郭清华 皮进 +3 位作者 李宇 杨健 刘立鹏 曹瑞琅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405-411,共7页
富水隧洞堵排结合处理措施后仍存在难以同时满足外水压力和渗流量标准的双控要求,探索渗控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灌浆堵水对减少隧洞渗流量具有明显作用但难以完全隔绝渗漏,实施后隧洞呈现小流量高水压的典型特点,排水和汇水起到明显卸... 富水隧洞堵排结合处理措施后仍存在难以同时满足外水压力和渗流量标准的双控要求,探索渗控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灌浆堵水对减少隧洞渗流量具有明显作用但难以完全隔绝渗漏,实施后隧洞呈现小流量高水压的典型特点,排水和汇水起到明显卸压效果却无法抑制渗流量,为此在传统堵排设计基础上提出了堵汇排渗控理念,并剖析了不同渗控措施下衬砌周边水环境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排水措施较浅时泄压能力差而较深时削弱了灌浆堵水效率,致使富水高压地层应用中泄压效果受限,通过设置汇水层能有效疏通衬砌周围的渗流通道,能在不影响灌浆封堵且大幅提升排水泄压效果;在局部排水孔堵塞或非全断面排水时,堵汇排设计能够提供衬砌背后局部渗流和水压消散通道,避免了衬砌偏压效应。新型堵汇排措施可为富水地层高外水压力渗控设计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工隧洞 富水地层 堵汇排设计 外水压力 渗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裂隙内浆液基本流动规律的理论、试验、模拟对比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博 刘蓉蓉 邹良超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751-760,共10页
工程中广泛使用的水泥浆液是一种非牛顿流体,在裂隙内扩散时表现出复杂的宏观非线性渗流特征,在细观流场上也因屈服应力的作用呈现出柱塞流等特殊流动现象。配制符合Herschel-Bulkley(H-B)模型的模拟浆液,利用粒子图像测速(particle ima... 工程中广泛使用的水泥浆液是一种非牛顿流体,在裂隙内扩散时表现出复杂的宏观非线性渗流特征,在细观流场上也因屈服应力的作用呈现出柱塞流等特殊流动现象。配制符合Herschel-Bulkley(H-B)模型的模拟浆液,利用粒子图像测速(particle image velocity,PIV)技术开展平直裂隙内的可视化渗流试验,同时求解H-B-P(H-B-Papanastasiou)方程开展浆液渗流有限元数值模拟。基于平直裂隙中单相屈服幂律流体渗流解析解,从理论、试验、模拟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平直裂隙内注浆压力与流速的非线性关系;通过对流速剖面图的对比,分析了H-B流体的柱塞流特征;通过与Bingham模型的对比证明了H-B流体更符合实际浆液流动规律。通过原创的可视化测试手段验证了理论和数值模型,提出了参数取值依据,对提升复杂工程岩体中的注浆工艺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浆 Herschel-Bulkley流体 平直裂隙 PIV 柱塞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段塞流分相流量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测量
7
作者 赵宁 温佳祺 +2 位作者 李金硕 李新龙 谢飞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6-183,共8页
气液两相流广泛存在于能源化工领域,由于两相流流动特性复杂多变,为流量准确测量带来了极大困难。为了建立准确的气液两相流量测量模型,针对气液两相段塞流分相流量测量,充分利用声发射传感器捕获气液两相流动噪声的功能和近红外吸收会... 气液两相流广泛存在于能源化工领域,由于两相流流动特性复杂多变,为流量准确测量带来了极大困难。为了建立准确的气液两相流量测量模型,针对气液两相段塞流分相流量测量,充分利用声发射传感器捕获气液两相流动噪声的功能和近红外吸收会因介质类别产生较大差异的特性,设计了一种新型测量传感器。在文丘里管的喉管和延伸段分别安装两组声发射探头,并在文丘里管的喉管处安装两组近红外光电探测器。设计了声发射与近红外同步采集系统,以水平管段塞流为实验对象,在河北大学高精度气液两相循环装置上完成了54组段塞流试验的数据采集,并进行融合处理,得到气液两相流特征参数。引入时域分析方法,提取声发射与近红外测量数据的标准差与偏斜度。结合参数拟合方法,建立两相流流量预测模型并进行误差分析。经验证,92.6%的流量预测值的相对偏差在±20%以内。结果表明,基于声发射传感器与近红外传感器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方案为气液两相流流动特征参数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段塞流 数据融合 相含率 流量 声发射 近红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集成学习和信息融合的段塞流分相流量测量 被引量:2
8
作者 温佳祺 杨叙宁 +2 位作者 李金硕 丁振君 董芳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1-550,共10页
段塞流是气液两相流中典型流型,准确测量其分相流量有利于实时监控生产过程,优化工艺控制,确保系统在安全、经济的工况下运行.本文在改进长喉文丘里管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集近红外(NIR)、声发射(AE)技术于一体的水平气液流量智能多传感... 段塞流是气液两相流中典型流型,准确测量其分相流量有利于实时监控生产过程,优化工艺控制,确保系统在安全、经济的工况下运行.本文在改进长喉文丘里管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集近红外(NIR)、声发射(AE)技术于一体的水平气液流量智能多传感系统.利用AE传感器和NIR传感器检测气液两相的流动噪声信息和截面信息,采用经验模态分解法(EMD)提取气体体积分数的特征变量.通过集成学习算法进行特征级融合,融合后的段塞流体积含气率预测模型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为4.11%,92.45%的预测结果偏差在±10%以内.在Collins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的段塞流质量流量预测模型,其MAPE值为0.96%,全部预测结果的偏差在±20%以内.本研究为气液两相流段塞流参数混合不分离测量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为气液两相流动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数据融合 段塞流 多传感器 集成学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填充流化床集成水煤气变换与二氧化碳矿化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常麒 葛蔚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237-4253,共17页
提出了在填充流化床中以矿物碳酸化(MC)原位封存水煤气变换反应(WGSR)制备H2副产CO_(2)的连续操作新工艺。除了借助WGSR的高温、高压、高湿环境强化MC,吸收剂粉末流化通过WGSR催化剂填充床的连续分离可应对产物层增厚导致的MC吸收速率... 提出了在填充流化床中以矿物碳酸化(MC)原位封存水煤气变换反应(WGSR)制备H2副产CO_(2)的连续操作新工艺。除了借助WGSR的高温、高压、高湿环境强化MC,吸收剂粉末流化通过WGSR催化剂填充床的连续分离可应对产物层增厚导致的MC吸收速率快速衰减。基于晶粒尺度溶解扩散MC模型和WGSR表观动力学建立了该反应器的一维稳态活塞流模型,以此分析了750 MW整体气化联合循环(IGCC)装置中应用此新工艺的技术经济性。基于模拟获得的CO_(2)、MC吸收剂粉末转化率及给定能耗、碳税等计算CO_(2)减排费用表明:将MC吸收剂的碳酸化产物作为水泥辅助性凝胶材料(SCM)产生附加值是此技术商业化的前提;考虑CO_(2)、MC吸收剂粉末转化率与研磨能耗,宜采用10μm左右的MC吸收剂细粉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反应器 制氢 水煤气变换 二氧化碳捕集 矿化 填充流化床 活塞流模型 整体气化联合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流速对X60钢在气液两相塞状流条件下腐蚀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孙云龙 杨贵荣 +1 位作者 宋文明 马颖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33,共11页
针对X60钢管道腐蚀失效,对管道中的腐蚀环境和腐蚀行为进行分析,利用自主设计的模拟CO_(2)/H_(2)O气液两相流动态腐蚀实验装置,通过数据统计方法对塞状流的流态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失重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X射... 针对X60钢管道腐蚀失效,对管道中的腐蚀环境和腐蚀行为进行分析,利用自主设计的模拟CO_(2)/H_(2)O气液两相流动态腐蚀实验装置,通过数据统计方法对塞状流的流态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失重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手段,测试分析了腐蚀表面特征形貌、产物成分。结果表明,随着液相流速增大,腐蚀速率与塞状流液塞所占单元比值、液塞频率和液塞速度呈正相关,多因素之间协同腐蚀作用,加剧了管道腐蚀;在液相流速大于0.083 m/s时,液塞所占单元的比值超过0.4;液相流速为0.110 m/s时,壁面剪切应力相比液相流速为0.055 m/s时提高了34.1%;腐蚀速率随液相流速的变化趋势与液塞在塞状流单元中所占比值的变化趋势一致;腐蚀产物的主要组成相为Fe_(2)O_(3),Fe_(3)O_(4),FeCO_(3),γ-FeOOH和α-FeOOH。在相似的塞状流环境中,通过合理降低液相流速,能够有效减小液塞所占单元比值、液塞频率和液塞速度对管壁腐蚀的影响,延长管道服役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线钢 塞状流 液相流速 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固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仪的理想流型判据分析
11
作者 卢飞 鲁波娜 许光文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01-2213,共13页
微型流化床因具有气体返混小和可操作性强等优点,在反应动力学测量等领域备受关注。获得流型随操作参数的变化规律,才能实现微型流化床理想流型的有效调控。采用双流体模型耦合考虑结构的相间曳力(又称多尺度CFD)模拟了一系列A类和B类... 微型流化床因具有气体返混小和可操作性强等优点,在反应动力学测量等领域备受关注。获得流型随操作参数的变化规律,才能实现微型流化床理想流型的有效调控。采用双流体模型耦合考虑结构的相间曳力(又称多尺度CFD)模拟了一系列A类和B类颗粒在不同操作条件下的流化行为,结合颗粒浓度和气体停留时间分布(RTD)特征考察气速、床径和初始床高对气体返混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微型流化床在初始鼓泡到湍动流态化之间操作时,才逼近颗粒全混流和气体近似平推流的运动状态。进一步分析气体RTD曲线形状特征(如拖尾、多峰等),提出采用斜度S<0.6作为微型流化床平推流判据,弥补了原判据[满足方差σ_(t)^(2)<0.25且峰高E(t)h>1]的不足,为微型反应分析仪的流型调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固微型流化床 平推流 停留时间分布 气体返混 多尺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深溜井矿石阶段性流动规律对溜井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吕向东 李醒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9-190,共12页
基于对高深溜井生产实践的长期观察,归纳总结出矿石在高深溜井中的流动规律,提出垂直全断面阶段性流动是高深溜井区别于短溜井特有的工程现象。运用散体材料结构自组织力链和搭拱效应理论,分析了井筒内矿石阶段性流动产生的原因,揭示了... 基于对高深溜井生产实践的长期观察,归纳总结出矿石在高深溜井中的流动规律,提出垂直全断面阶段性流动是高深溜井区别于短溜井特有的工程现象。运用散体材料结构自组织力链和搭拱效应理论,分析了井筒内矿石阶段性流动产生的原因,揭示了高深溜井矿石阶段性流动对溜井生产过程中常见的滞流、堵塞、磨损和片帮现象以及溜井内矿石的混合和分级的影响;分析了溜井内空气气流对散体流动的影响,在正常放矿过程中,流动气体的存在有利于矿石流动和临时平衡拱的破坏;同时,由于受气体的曳力作用,溜井内矿石产生块、粉分级集中现象,助推了井筒内矿石的滞流和堵塞。研究提出矿石的粒级成分、密度、含水量、黏结性及溜井直径、井壁粗糙程度是造成溜井滞流和堵塞的基础因素,垂直全断面阶段性矿石流动特性是造成高深溜井滞流和堵塞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深溜井 散体材料 力链 搭拱效应 阶段流 井筒堵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penFOAM的旋塞阀流场分析及结构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佳豪 吴晨 安琦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9-468,共10页
为了探究锥形旋塞阀内部流体动态特性,需对旋塞阀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本文基于k-ε湍流模型,使用开源软件OpenFOAM、应用PIMPLE算法、以锥形旋塞阀为研究对象,模拟研究了不同开度、不同阀芯圆角时旋塞阀的流动性能;研究了阀芯关闭过程中... 为了探究锥形旋塞阀内部流体动态特性,需对旋塞阀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本文基于k-ε湍流模型,使用开源软件OpenFOAM、应用PIMPLE算法、以锥形旋塞阀为研究对象,模拟研究了不同开度、不同阀芯圆角时旋塞阀的流动性能;研究了阀芯关闭过程中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流体流速、压差、流线、流量系数以及阻力系数等参数的变化规律,并绘制了相关曲线;对比分析了不同圆角半径下流体介质的速度、流量系数曲线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旋塞阀旋转角度越大,阀门前后压差越大,流量损失也就越大;流量系数随着旋塞阀开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在相同开度下随着阀芯圆角半径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塞阀 OPENFOAM 流场分析 结构参数 流量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细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性能及注浆止水效果试验研究
14
作者 郑昊 李兆平 +1 位作者 王子元 赵秀海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99,共5页
北京地铁14号线高家园站的站厅层和站台层采用暗挖通道连接,地层为富水粉细砂层。为解决暗挖通道采用普通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注浆止水效果差且地表隆起较大的问题,提出采用超细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注浆止水的方案。首先对浆液流动性、凝结... 北京地铁14号线高家园站的站厅层和站台层采用暗挖通道连接,地层为富水粉细砂层。为解决暗挖通道采用普通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注浆止水效果差且地表隆起较大的问题,提出采用超细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注浆止水的方案。首先对浆液流动性、凝结时间和固结体强度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确定了超细水泥-水玻璃双液浆的配合比:A液为超细水泥净浆,水灰比为1.0;B液为水玻璃溶液,波美度为20°Bé;缓凝剂为磷酸氢二钠,掺量为2.5%。A液约占总注浆量的80%,B液与缓凝剂各占约10%。采用颗粒流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超细水泥浆液中颗粒在地层中的运移距离与注浆压力的关系。结合浆液性能测试和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了注浆压力0.5 MPa,注浆孔直径5 cm,间距50 cm,梅花形布置的注浆方案。经在暗挖通道现场注浆试验,采用超细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注浆止水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挖通道 注浆止水 试验研究 颗粒流方法 富水粉细砂层 超细水泥-水玻璃双液浆 配合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污水部分亚硝化的实现与稳定运行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昭 李冬 +3 位作者 邱文新 周利军 张功良 张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3066-3071,共6页
在常温(16.4-25.5℃)限氧(溶解氧DO质量浓度为0-0.60 mg/L)条件下,以A/O除磷工艺二级出水为原水,采用中试规模(容积1.14 m3)的推流式反应器进行部分亚硝化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较低的DO质量浓度(〈0.60mg/L)、沿程交替好氧... 在常温(16.4-25.5℃)限氧(溶解氧DO质量浓度为0-0.60 mg/L)条件下,以A/O除磷工艺二级出水为原水,采用中试规模(容积1.14 m3)的推流式反应器进行部分亚硝化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较低的DO质量浓度(〈0.60mg/L)、沿程交替好氧缺氧的运行模式及较恒定的氨氮污泥去除负荷是实现部分亚硝化的关键因素;通过调整反应器4个格室的曝气量分别为4-8,3-4,0和3-5 L/min,沿程形成好氧、好氧、缺氧、好氧的环境,DO质量浓度分别为0.40-0.60,0.25-0.45,0.05-0.10和0.40-0.60 mg/L,水力停留时间(HRT)为7-9 h,污泥回流比为40%-60%,氨氧化率控制在55%左右,出水m(NO2-N)/m(NH4+-N)平均为1.11,部分亚硝化效果稳定,亚硝化率超过95%,达到后续厌氧氨氧化(ANAMMOX)生物滤池进水要求;整个运行阶段污泥沉降性能良好,污泥容积指数(SVI)为60-100 mL/g,未出现污泥膨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水 部分亚硝化 交替好氧缺氧 推流式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二次运移组分变化机理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姜林 薄冬梅 +3 位作者 柳少波 洪峰 郑永平 蔡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78-582,共5页
天然气的烃类组成并不单一,但成藏天然气一般以甲烷为主,除了与烃源岩母质类型及其演化有关以外,二次运移也是一个重要的作用因素。通过天然气二次运移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天然气二次运移特征,注意到天然气二次运移是一种断续流运移,主... 天然气的烃类组成并不单一,但成藏天然气一般以甲烷为主,除了与烃源岩母质类型及其演化有关以外,二次运移也是一个重要的作用因素。通过天然气二次运移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天然气二次运移特征,注意到天然气二次运移是一种断续流运移,主要包括2种基本运移方式——活塞流和优势流,两者交替就形成了天然气的断续流运移;结合有机质热演化生烃过程以及气、水、岩的相互关系分析,探讨了天然气二次运移过程中组分变化的机理,认为二次运移会导致成藏天然气组分中甲烷含量增高,其主要原因包括二次运移过程中的组分分异作用,断续流运移导致重组分在岩石孔隙中的封闭滞留作用,以及二次运移路径上残留原油的溶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塞流 优势流 断续流 天然气 二次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污染组分H_2O和CO_2对乙烯燃烧性能的影响(Ⅱ)——反应机理和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8
17
作者 邵菊香 谈宁馨 +1 位作者 刘伟雄 李象远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70-276,共7页
超燃冲压发动机在高空工作时,以高温高速纯净空气作氧化剂使燃料燃烧.但在地面实验中,高温空气往往通过燃烧加热方式获得,会使空气中含有H2O和CO2等污染组分.本文用活塞流反应器进行动力学模拟,研究在不同初温、压强和燃气比的条件下,H2... 超燃冲压发动机在高空工作时,以高温高速纯净空气作氧化剂使燃料燃烧.但在地面实验中,高温空气往往通过燃烧加热方式获得,会使空气中含有H2O和CO2等污染组分.本文用活塞流反应器进行动力学模拟,研究在不同初温、压强和燃气比的条件下,H2O和CO2污染组分对乙烯燃烧的温度、压强和点火延迟时间等特性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乙烯在含有H2O/CO2污染物的空气中燃烧,相比纯净的空气而言,H2O对乙烯的点火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CO2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空气中含H2O和CO2污染物使乙烯燃烧的平衡温度和压强降低,在污染物浓度相同时,CO2引起的下降幅度比H2O的大.模拟结果能较好地解释现有的实验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模拟 活塞流反应器 乙烯燃烧 污染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4井超高压固井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郭小阳 杨远光 +2 位作者 徐壁华 杨万盛 张洪生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43-47,共5页
为了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完成超高压固井,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北天山山前构造带高地应力区塑性泥页岩井钻井、固井以及注水泥作业的主要困难,提出了套管强度(包括井眼准备与下套管操作)和超高密度水泥浆体系设计的若干准则。施工参数记... 为了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完成超高压固井,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北天山山前构造带高地应力区塑性泥页岩井钻井、固井以及注水泥作业的主要困难,提出了套管强度(包括井眼准备与下套管操作)和超高密度水泥浆体系设计的若干准则。施工参数记录表明:按此设计,并选用单级注水泥体系和有效粘度计算法确定流变学平衡注水泥参数和完全塞流顶替工艺技术,使安4井成功地完成了国内首次超高压固井施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 固井 粘度 流变学 超高压固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醇气相缩合制二甲醚反应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陶克毅 高峰 +2 位作者 臧雅茹 郭延谋 李赫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87-394,共8页
在管式活塞流反应器上进行了甲醇在HZSM-5上缩合制二甲醚反应稳态动力学研究,获得了该反应是由双吸附甲醇分子或吸附甲醇分子与气相甲醇分子进行表面反应为控制步骤的动力学模型及其参数。
关键词 活塞流反应器 甲醇 缩合 二甲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塞流反应器制备生物柴油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伟伟 吕鹏梅 +2 位作者 李连华 袁振宏 陈英明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62-65,共4页
为实现连续、高效、稳定的生物柴油制备,本研究以自行设计的活塞流反应器制备生物柴油。同时利用正交实验的方法对制备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得到的优化条件为:催化剂质量为油质量的1.2%,物料在活塞流反应器中滞留时间约1... 为实现连续、高效、稳定的生物柴油制备,本研究以自行设计的活塞流反应器制备生物柴油。同时利用正交实验的方法对制备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得到的优化条件为:催化剂质量为油质量的1.2%,物料在活塞流反应器中滞留时间约17 min,床层温度65℃,油醇摩尔比约1∶6。在此优化条件下所得产品甲酯质量分数达96.33%。经减压蒸馏精制后,甲酯质量分数提高到98.62%,其他燃料特性也与德国现行生物柴油标准相符,同时接近甚至优于我国0#车用柴油标准。为生物柴油的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 活塞流反应器 酯交换反应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