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BSERVATION OF MEGAKARYOCYTOPOIESIS IN HUMAN FETUS BY IMMUNOCYTOCHEMICAL STAINING WITH ANTI-PLATELET GLYCOPROTEIN ⅡB /ⅢA MONOCLONAL ANTIBODY
1
作者 MA Dongchu CHU Junjie SUN Yinghui CHANG Kuizhong ZUO Wei (Department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General Hospital of Shenyang Shenyang, China) Correspondence: Dr. MA Dongchu, Department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General Hospital of Shenyang, 83, Wenhua Road, Shenyang, Liaoning 110015, China.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2期197-204,共8页
Fetal liver tissues obtained from 28 human fetuses with gestation age from 3 to 6 months and fetal bone marrow from 35 human fetuses from 3 to 7 months were observed by immunochemical staining with anti-platelet GPⅡ ... Fetal liver tissues obtained from 28 human fetuses with gestation age from 3 to 6 months and fetal bone marrow from 35 human fetuses from 3 to 7 months were observed by immunochemical staining with anti-platelet GPⅡ b / Ⅲa monoclonal antibody and ABC technique. In the fetal liver, megakaryocytes were wholly located among growing fetal liver cells and near foci of hemopoiesis. Some megakaryocytes in the fetal liver were small7890- lymphoid-like megakaryocytes. The size of megakaryocytes both in the fetal liver (14.79 ± 4.52μm) and in the fetal bone marrow (16.08±7.39 μm) was small, which did not vary significantly over the gestation age ranging from 3 to 6 or 7 months. However, the maturation stage of megakaryocytes in the fetal liver shifted to more mature stage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gestation, although the maturation stage of megakaryocytes in the fetal bone marrow did not change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gestation from 4 to 7 months, the megakaryocyte in the fetal bone marrow was less m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GAKARYOCYTE anti- platelet gp b / a monoclonal anti- body immunocytochemical STAIN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及糖蛋白Ⅱb/Ⅲa的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张丽萍 刘国树 +4 位作者 段留法 范英鲜 戴智云 李葭灰 石淑珍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42-543,共2页
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上P 选择素 (CD6 2 )及糖蛋白Ⅱb/Ⅲa(PAC 1 )的变化 ,采用流式细胞术 (FCM)以单克隆抗体分子作为探针检测健康老年人及高血压合并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上CD6 2的阳性百分率 (CD6 2 % )、CD... 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上P 选择素 (CD6 2 )及糖蛋白Ⅱb/Ⅲa(PAC 1 )的变化 ,采用流式细胞术 (FCM)以单克隆抗体分子作为探针检测健康老年人及高血压合并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上CD6 2的阳性百分率 (CD6 2 % )、CD6 2的几何荧光强度 (CD6 2MFI)、PAC 1的阳性百分率及PAC 1的几何荧光强度的表达量。结果显示 ,老年高血压合并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上CD6 2 %、CD6 2MFI、PAC 1 %及PAC 1MFI的表达量明显升高 ,但与当日血压、血糖及血脂无相关关系。研究表明 ,CD6 2及PAC 1是血小板活化的敏感指标 ,高血压合并 2型糖尿病患者有血小板活化现象 ,为高血压合并 2型糖尿病患者除了充分降压、降脂及降糖治疗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选择素 血小板糖蛋白gpbⅲa复合物 高血压 糖尿病 非胰岛素依赖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疗效及安全性的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罗丹 马根山 +3 位作者 冯毅 陈忠 戴启明 陆静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732-1735,共4页
目的:探讨国产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欣维宁)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247例行PCI的非ST段抬高ACS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加... 目的:探讨国产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欣维宁)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247例行PCI的非ST段抬高ACS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加用国产替罗非班组(n=125),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加用低分子肝素组(n=122),替罗非班组于PCI术前给予常规量低分子肝素,术后在半量低分子肝素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0.1μg/(kg.min)共24 h,对照组于PCI术前、术后只给予常规量低分子肝素。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TIMI血流分级、血小板聚集率及出血情况。记录住院期间及随访3个月时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再发心绞痛)的发生率。结果:用国产替罗非班组达到TIMI 3级血流的患者为96.0%(120/125);用低分子肝素组达到3级血流的患者为86.9%(106/1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小板聚集率:两组患者均较术前明显下降,替罗非班组较低分子肝素组下降更为明显,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国产替罗非班组患者住院期间和随访3个月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特异性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国产替罗非班对改善非ST段抬高ACS患者血流再灌注及临床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糖蛋白gpb/ⅲa复合物 替罗非班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无复流及NF-κB激活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刘玲梅 张梅 +4 位作者 刘艳红 周欣 叶帆 何瑞波 李玉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892-1897,共6页
目的:研究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无复流及NF-κB激活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和替罗非班治疗组(60μg/kg,再灌注前30min股静脉注射)。心肌缺血再灌注... 目的:研究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无复流及NF-κB激活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和替罗非班治疗组(60μg/kg,再灌注前30min股静脉注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和替罗非班治疗组采用开胸冠状动脉结扎方法,缺血90min再灌注120min建立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无复流模型。观察大鼠心肌缺血、梗死及无复流范围;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半定量分析心肌细胞及微动脉核因子-κBp65(NF-κBp65)的阳性表达;测定心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心肌缺血再灌注组和替罗非班治疗组大鼠缺血区心肌细胞及微动脉NF-κBp65的阳性表达、心肌MPO活性、MDA含量高于假手术组;替罗非班治疗组大鼠缺血区心肌细胞及微动脉NF-κBp65的阳性表达、心肌MPO活性、MDA含量低于心肌缺血再灌注组(P<0.05);心肌无复流范围及梗死范围小于心肌缺血再灌注组(34.36%±6.04%vs52.09%±6.89%,P<0.01;80.41%±8.48%vs90.13%±5.72%,P<0.05)。结论:大鼠心肌缺血90min再灌注120min时,可发生无复流现象;替罗非班可缩小心肌无复流及梗死范围,抑制NF-κB激活,减少中性粒细胞浸润及氧自由基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再灌注损伤 无复流 血小板糖蛋白gp b-ⅲa复合物 NF—κb 替罗非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介入治疗后氯吡格雷药物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唐发宽 林乐健 +3 位作者 华宁 陆宏 唐雪正 张卫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11-914,共4页
目的探讨PCI术后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不同剂量氯吡格雷药物效果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筛选PCI术后CYP2C19基因突变为CYP2C19*2/*2、CYP2C19*2/*3或CYP2C19*3/*3的患者67例,随机分为常规组22例、2倍组22例和3倍组23例。常... 目的探讨PCI术后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不同剂量氯吡格雷药物效果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筛选PCI术后CYP2C19基因突变为CYP2C19*2/*2、CYP2C19*2/*3或CYP2C19*3/*3的患者67例,随机分为常规组22例、2倍组22例和3倍组23例。常规组75 mg氯吡格雷、2倍组150 mg氯吡格雷、3倍组225 mg氯吡格雷,1次/d。分别于PCI术后1、3、6个月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各组氯吡格雷药物抑制率及再发心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PCI术后6个月内,2倍组和3倍组患者心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较常规组明显降低(81.8%vs 31.8%vs 21.7%,P<0.01),2倍组与3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2倍组和3倍组氯吡格雷药物抑制率较常规组显著升高(P<0.01),2倍组与3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出血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P2C19基因变异患者增加氯吡格雷药物服用剂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血小板的抑制,降低心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变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血小板糖蛋白gp b-ⅲa复合物 等位基因 阿司匹林 细胞色素 P450酶系统 血栓弹力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黎庆梅 韦建瑞 +3 位作者 洪介民 陈辉 郭壮波 李彪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10-512,共3页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采集6名志愿者静脉血,枸橼酸钠为抗凝剂,室温放置不同时间后进行三色免疫荧光标记,FCM检测血小板早期活化标志物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即PAC-1)和晚期活化标志物P选择素(CD62P...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采集6名志愿者静脉血,枸橼酸钠为抗凝剂,室温放置不同时间后进行三色免疫荧光标记,FCM检测血小板早期活化标志物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即PAC-1)和晚期活化标志物P选择素(CD62P)的变化。结果:血小板活化标志物PAC-1和CD62P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而表达增加(P<0.05)。抽血后10min和30minPAC-1和CD62P测定值分别相差2.7%和3.5%。且抽血后在不同的活化水平下重复检测多次,结果重复性好,其变异系数(CV)<5%。结论:在室温,枸橼酸钠抗凝条件下,放置时间对血小板活化标志物PAC-1和CD62P的检测结果有较大影响,宜在30min内对采集血液免疫荧光标记后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血小板 血小板糖蛋白gpb-ⅲa复合物 CD62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量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57
7
作者 任琳 王文广 +5 位作者 王倩 张晶 汤秀英 冯建双 杨红梅 王庆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 探讨半量替罗非班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STEMI行急诊PCI老年患者114例,随机分为标准剂量组56例和半量组58例.标准剂量组给予替罗非班0.10~0.15 μg/(kg·min)静脉滴注48 h... 目的 探讨半量替罗非班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STEMI行急诊PCI老年患者114例,随机分为标准剂量组56例和半量组58例.标准剂量组给予替罗非班0.10~0.15 μg/(kg·min)静脉滴注48 h,半量组给予0.05~0.075 μg/(kg·min)静脉滴注24 h.比较2组TIMI及心肌染色分级(MBG)2~3级血流率,术后90 min的ST段回落百分比(sumSTR)、LVEF、左心室舒张末和收缩末内径变化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出血、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标准剂量组TIMI及MBG 2~3级血流率较半量组虽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90 min的sumSTR〉50%比例及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量组出血发生率低于标准剂量组(3.45% vs 16.07%,P〈0.05).结论 半量替罗非班在预防缺血方面的疗效与标准剂量相当,但在出血风险方面的安全性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小板糖蛋白gpb-ⅲa复合物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彩色 心肌再灌注 替罗非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诊介入治疗无复流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王如珠 殷屹岗 +3 位作者 朱莉 林杰 李建民 王斌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1041-1043,共3页
目的探讨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注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的影响。方法 60例急诊PCI术并全部使用抽吸导管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30例,在急诊... 目的探讨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注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的影响。方法 60例急诊PCI术并全部使用抽吸导管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30例,在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抽吸治疗后,经指引导管应用替罗非班,常规剂量外周静脉持续泵入;实验组30例,常规组基础上,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常规剂量外周静脉持续泵入。比较2组围术期出血、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前向血流情况。结果实验组首次用药的罪犯血管TIMI 2~3级比例显著高于常规组(86.67%vs 63.33%,χ2=4.356,P=0.037);末次用药的罪犯血管TIMI 2~3级比例显著高于常规组(93.33%vs 70.00%,χ2=5.455,P=0.020);实验组TIMI 3级比例显著高于常规组(66.67%vs 30.00%,P〈0.05),2组表面出血和内脏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3%vs 3.33%,3.33%vs 6.67%,χ2=0.351,P=0.554)。2组围术期和术后近期均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PCI术时,经过抽吸导管注射替罗非班,能有效地改善梗死相关血管前向血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吸 血小板糖蛋白gpb-ⅲa复合物 冠状血管造影术 心肌梗死 无复流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诊介入治疗中慢血流现象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4
9
作者 吴焱贤 吴赛珠 +5 位作者 钟建开 陈玉映 霍燕嫦 黎文生 陈盈文 麦林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9-142,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急诊PCI中出现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99例急诊PCI中出现CSF的患者,根据是否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44例和对照组55例;比...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急诊PCI中出现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99例急诊PCI中出现CSF的患者,根据是否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44例和对照组55例;比较2组PCI术后即刻TIMI血流,术后90min完全ST段回落率、住院期间以及3个月随访LVEF、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出血事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替罗非班组术后ST段回落率明显增加(84.1%vs 65.5%,P=0.036),LVEF改善情况明显提高[(7.74±4.21)%vs(5.17±3.63)%,P=0.002],2组术后3个月MACE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466);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2)。结论急诊PCI中出现CSF情况时,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改善心肌灌注,加快LVEF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小板糖蛋白gpbⅲa复合物 冠状血管造影术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慢血流现象 替罗非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白细胞介素8与白细胞血小板间黏附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郭春雨 吴彩凤 +2 位作者 马晓娟 刘欣 殷惠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16-719,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表达量与血小板糖膜蛋白(GP)Ⅱb/Ⅲa活性、白细胞血小板聚集率之间的关系,探讨趋化因子IL-8参与冠心病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02例(冠心病组),健康体检者45例(... 目的通过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表达量与血小板糖膜蛋白(GP)Ⅱb/Ⅲa活性、白细胞血小板聚集率之间的关系,探讨趋化因子IL-8参与冠心病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02例(冠心病组),健康体检者45例(对照组),冠心病组于冠状动脉造影前,空腹抽取静脉血6ml,对照组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6ml,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白细胞血小板聚集率及GPⅡb/Ⅲa表达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8水平。结果冠心病组IL-8[(65.98±26.44)ng/L vs(41.91±19.67)ng/L]、GPⅡb/Ⅲa[(15.06±7.89)%vs(8.06±2.34)%]、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率和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IL-8与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率、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率和GPⅡb/Ⅲa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IL-8表达水平与GPⅡb/Ⅲa活性、白细胞血小板聚集率显著相关,可作为潜在的检验指标和治疗靶点进行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8 冠心病 白细胞 血小板糖蛋白gpb-ⅲa复合物 血小板粘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平均容积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心肌灌注不良的预测 被引量:7
11
作者 徐建强 赵向东 卢成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术前血小板平均容积(MPV)水平与术后心肌灌注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AMI并接受急诊PCI的老年患者273例,根据术后心肌呈色分级(MBG)分为灌注良好组(MBG 3级)159例和灌注不良组(MBG 0-2级...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术前血小板平均容积(MPV)水平与术后心肌灌注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AMI并接受急诊PCI的老年患者273例,根据术后心肌呈色分级(MBG)分为灌注良好组(MBG 3级)159例和灌注不良组(MBG 0-2级)114例。比较2组入院时血常规等情况,分析急诊PCI术后心肌灌注不良的相关因素。结果灌注不良组MPV[(11.2±1.4)fl vs(9.4±1.2)fl]及白细胞计数[(11.2±1.0)×10^9/L vs(10.1±1.3)×10^9/L]较灌注良好组明显增高(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PV(OR=2.409,95%CI:1.640-3.539,P〈0.01)和白细胞计数(OR=1.683,95%CI:1.107-2.558,P〈0.05)是急诊PCI术后心肌灌注不良的预测因素;相关分析显示,MPV和白细胞计数分别与急诊PCI术后MBG(r=-0.616,P〈0.01;r=-0.449,P〈0.05)和左心室射血分数(r=-0.671,P〈0.01;r=-0.265,P〈0.05)呈负相关。结论在接受急诊PCI术成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老年AMI患者中,其MPV和白细胞计数越高,术后心肌灌注情况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白细胞计数 血小板糖蛋白gpb-ⅲa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膜糖蛋白和D-二聚体变化与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马建林 马立宁 +6 位作者 张银环 张家明 李大主 林劲 张敬文 王圣 苏哲坦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64-366,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体内血小板膜糖蛋白(GP)、D-二聚体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老年冠心病患者116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36例(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38例(UAP组),UAP合并高血压患者42例(高血压组),健康体...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体内血小板膜糖蛋白(GP)、D-二聚体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老年冠心病患者116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36例(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38例(UAP组),UAP合并高血压患者42例(高血压组),健康体检者48例(对照组),冠心病患者根据有无心绞痛事件发生分为有心绞痛事件发生56例和无心绞痛事件发生60例。分别测定各组体内D-二聚体、GP水平,分析有无心绞痛事件发生之间的差异,检测其与心绞痛事件发生的敏感性。结果高血压组、UAP组D-二聚体、G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对照组(P<0.05,P<0.01);高血压组D-二聚体、GP水平明显高于UAP组(P<0.05);有心绞痛事件发生患者D-二聚体、GP水平明显高于无心绞痛事件发生患者(P<0.01);有心绞痛事件阳性检出率D-二聚体、GPⅡb、GPⅢa敏感性较GPⅠb明显增高。结论 GP、D-二聚体在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绞痛事件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D-二聚体、GPⅡb、GPⅢa可以作为预测心绞痛事件发生较为敏感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糖蛋白gpb-ⅲa复合物 冠心病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血小板活化与左心房血栓形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志荣 张超群 +5 位作者 程仁力 吴建东 徐晤 杨煜 夏勇 李东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53-255,共3页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小板活化与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持续性房颤患者(房颤组)84例,窦性心律(窦律组)和正常对照组各20例,其中房颤组39例患者通过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又分为血栓阳性者(22例)和血栓阴性者(17...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小板活化与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持续性房颤患者(房颤组)84例,窦性心律(窦律组)和正常对照组各20例,其中房颤组39例患者通过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又分为血栓阳性者(22例)和血栓阴性者(17例)。所有对象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全血中血小板膜活化糖蛋白(GP)Ⅱb/Ⅲa水平。结果:左心房内径和血中 GPⅡb/Ⅲa水平比较:与正常对照组、窦律组比较,房颤组的左心房内径、GPⅡb/Ⅲa活化阳性血小板的百分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结果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窦律组比较,血栓阴性者和血栓阳性者的左心房内径、GPⅡb/Ⅲa活化阳性血小板的百分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栓阳性者的左心房内径、GPⅡb/Ⅲa活化阳性血小板的百分率明显高于血栓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 GPⅡb/Ⅲa活化阳性血小板的百分率(t=4.07,P=0.000)是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左心房内径无明确的预测价值(t=1.78,P=0.084)。相关性分析:使用直线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房颤患者血中 GPⅡb/Ⅲa水平同左心房内径的关系,发现 GPⅡb/Ⅲa水平同左心房内径两者具有相关性(r=0.57,R^2=0.33,P<0.01)。结论:持续性房颤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程度增加,且同左心房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血栓 血小板膜活化糖蛋白b/ⅲ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在老年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预防无复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玉东 薛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80-882,共3页
目的观察老年人急诊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术后无复流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163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83例)和对照组(80例)。替罗非班组在导丝通过病变后经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0μg/kg,之后予... 目的观察老年人急诊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术后无复流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163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83例)和对照组(80例)。替罗非班组在导丝通过病变后经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0μg/kg,之后予替罗非班0.15μg/(kg·min)持续静脉滴注24 h。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2组患者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入院后30 d 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心血管事件及出血并发症。结果替罗非班组TIMI血流3级和TMPG 2~3级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IMI血流0~2级和TMPG 0~1级比例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LVEF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主要心血管事件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减少无复流,改善心肌灌注和心功能,且不增加心血管事件和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小板糖蛋白gpb a复合物 无复流现象 冠状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RGD多肽靶向微泡用于动脉血栓成像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元平 胡广全 +6 位作者 滕中华 刘莹 赵宗磊 吴爵非 廖旺军 宾建平 刘俭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57-861,共5页
目的构建环RGD(Arg-Gly-Asp)多肽靶向微泡,评价其在高剪切应力下对体外和体内富血小板血栓的黏附效果。方法采用巯基-马来酰亚胺共价桥接法制备携环RGD多肽靶向微泡(Mb-cRGD)及同型对照微泡(Mb-CON),在平行板流动腔中测定二者靶向结合... 目的构建环RGD(Arg-Gly-Asp)多肽靶向微泡,评价其在高剪切应力下对体外和体内富血小板血栓的黏附效果。方法采用巯基-马来酰亚胺共价桥接法制备携环RGD多肽靶向微泡(Mb-cRGD)及同型对照微泡(Mb-CON),在平行板流动腔中测定二者靶向结合血小板的能力以及解离情况,在琼脂糖流动腔模型中观察二者对大鼠腹主动脉富血小板血栓的靶向显影效果。结果两种微泡粒径和浓度相近(P均>0.05);在3.60dyn/cm2剪切应力下,Mb-cRGD与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的结合数目明显多于Mb-CON(P<0.05);采用封闭抗体cRGDfV封闭GPⅡb/Ⅲa后,两种微泡均不能与之有效黏附,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b-cRGD与GPⅡb/Ⅲa半数解离和完全解离所需剪切应力明显高于Mb-CON(P均<0.05);对体外及体内的富血小板血栓行超声检查,可见Mb-cRGD较Mb-CON对血栓显影更清晰(P均<0.05)。结论环RGD多肽靶向微泡黏附富血小板血栓牢固而持久,可作为一种新的超声分子探针用于动脉血栓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RGD 微泡 血栓形成 血小板糖蛋白gpb ⅲa复合物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