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ociation between baseline platelet count and severe adverse outcomes follow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Wan-Jun CHENG Shi-Wei YANG +3 位作者 Fei GAO Yong-He GUO Zhi-Jian WANG Yu-Jie ZHOU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5期346-355,共10页
Objective The aim is to evalu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aseline platelet count (PC) and severe adverse outcomes following percu- 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in current real-world practice. Methods A tota... Objective The aim is to evalu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aseline platelet count (PC) and severe adverse outcomes following percu- 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in current real-world practice. Methods A total of 18,788 patients underwent PCI with drug-eluting stents constituted the study population. Patients were categorized as having low (〈 150 × 1000μ.L), normal (150-300 × 1000μL), and high (≥ 300 × 1000μL) baseline PC. The primary endpoints included in-hospital and follow-up all-cause mortality. The secondary endpoint was major bleeding requiring a blood transfusion. Results In-hospital mortality rates for patients with low, normal, and high baseline PC were 0.6%, 0.4%, and 0.4%, respectively (P = 0.259). Similarly, mortality rates during long-term follow-up (median 23.8 months) for patients with low, normal, and high baseline PC were 0.9%, 0.6%, and 0.7%, respectively (P = 0.079). After multivariate adjustment, patients with low or high baseline PC tended to have similar risks for both in-hospital and follow-up mortality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group. Subgroup analyses failed to demonstrate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value of baseline PC in specific population groups except patients who undwent transfemoral PCI. There was also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major bleeding requiring a blood transfusion in the low, normal, and high groups (0.5%, 0.3%, and 0.3%, respectively; P = 0.320). After multivariate adjustment, low or high baseline PC did not signi- ficantly increase the risk of major bleeding. Conclusion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baseline PC and severe adverse out- comes following PCI in current real-world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jor bleeding MORTALIT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latelet cou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量能谱CT定量分析尿酸盐沉积对急性痛风性膝关节炎与血液学指标的相关性
2
作者 马宏洋 刘力 +3 位作者 钟威 刘宏刚 孟洪颜 梁晏铭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196,204,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双能量能谱CT尿酸盐沉积定量分析膝关节痛风性膝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的影像特征,并分析其与患者血液指标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9月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72例经临床确诊为急性痛风性膝关节炎患者与87... 目的探讨基于双能量能谱CT尿酸盐沉积定量分析膝关节痛风性膝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的影像特征,并分析其与患者血液指标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9月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72例经临床确诊为急性痛风性膝关节炎患者与87例非痛风性膝关节疾病患者急性发作期的能谱CT资料,评估膝关节不同部位尿酸盐沉积,结合血液检验指标分析尿酸盐沉积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膝关节痛风结节尿酸盐浓度呈正相关(r=0.354、0.326、0.260,P<0.05)。血小板平均体积与单钠尿酸盐晶体半定量数据、膝关节痛风结节尿酸盐浓度呈正相关(r=0.563、0.257,P<0.05)。痛风组患者C反应蛋白与关节旁软组织尿酸盐浓度、骨质尿酸盐浓度呈正相关(r=0.498、0.166,P<0.05),红细胞沉降率与关节旁软组织(肌腱、韧带等)尿酸盐浓度呈正相关(r=0.325,P<0.01),血清尿酸与膝关节痛风结节、关节旁软组织(肌腱、韧带等)尿酸盐浓度呈正相关(r=0.264、0.243,P<0.05)。以最终诊断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平均体积结合双能能谱CT辅助诊断痛风性膝关节炎的最佳截断值为2.190、122.96、9.049。结论能谱CT可早期识别并定量分析尿酸盐结晶,在此基础上,血小板平均体积、红细胞沉降率、血清尿酸等血液检验指标对评估痛风性膝关节炎患者痛风活动度、病情迁移程度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痛风性 膝关节 能谱CT 放射摄影术 双能扫描投影 淋巴细胞计数 中性白细胞 血小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PLT、ALC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关系研究
3
作者 邹思平 王畅 林剑扬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10期131-132,共2页
目的分析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淋巴细胞绝对值(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3月-2023年2月收治的DLBCL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DLBCL组)... 目的分析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淋巴细胞绝对值(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3月-2023年2月收治的DLBCL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DLBCL组),另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人群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DLBCL组和对照组血清PLT、ALC水平;根据1年随访结果将85例DLBCL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并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和血清PLT、ALC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DLBCL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DLBCL组PLT、A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5例DLBCL患者1年预后中,预后良好者62例、预后不良者23例,不同预后者性别、年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临床Ⅲ/Ⅳ期者占比、IPI评分≥2分者占比、PLT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患者ALC水平均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Ⅲ/Ⅳ期、IPI评分≥2分、PLT水平上升、ALC水平下降均是影响DLBCL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PLT、ALC水平变化与DLBCL患者预后密切,通过检测PLT、ALC水平,能为临床评估DLBCL预后不良提供可靠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计数 淋巴细胞绝对值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栓治疗后血小板参数对非心源性脑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4
作者 徐迎春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4期15-19,共5页
目的研究抗栓治疗后血小板参数对非心源性脑梗死(NCCI)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71例NCCI患者,所有患者均于入院首日抗栓之前完成血小板参数[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LT)、PDW/PLT、MPV/PLT]测定。抗栓7 d后... 目的研究抗栓治疗后血小板参数对非心源性脑梗死(NCCI)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71例NCCI患者,所有患者均于入院首日抗栓之前完成血小板参数[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LT)、PDW/PLT、MPV/PLT]测定。抗栓7 d后,所有NCCI患者均完善PDW、MPV、PLT、PDW/PLT、MPV/PLT复查,分别以PLT7、PDW7、MPV7、MPV7/PLT7、PDW7/PLT7表示。选取改良Rankin量表(MRS)对患者6个月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做出评估,根据预后评估结果分为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10例)与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61例)。①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血化验结果;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CCI患者抗栓7 d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③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阳性指标对NCC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抗栓后,61例患者预后良好,10例患者预后不良。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饮酒、吸烟、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白细胞计数、尿酸、尿素氮、肌酐、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MPV、PDW、PLT7、PDW/PLT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PLT(157.72±46.53)×10^(9)/L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的(195.04±55.42)×10^(9)/L,MPV/PLT(0.77±0.14)×10^(-10)fl/L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的(0.61±0.23)×10^(-10)fl/L,差异有显著性(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MPV7、MPV7/PLT7、PDW7、PDW7/PLT7分别为(14.72±4.07)fl、(0.73±0.23)×10^(-10)fl/L、(11.63±1.48)fl、(0.92±0.39)×10^(-10)fl/L,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的(12.29±3.26)fl、(0.52±0.21)×10^(-10)fl/L、(9.81±1.58)fl、(0.71±0.25)×10^(-10)fl/L,差异有显著性(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显示差异有显著性的因素(PLT、MPV/PLT、PDW7、PDW7/PLT7、MPV7、MPV7/PLT7)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PV7为NCC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7.668,95%CI=(1.526,38.527),P=0.012<0.05]。ROC曲线显示:MPV7对NCCI患者的预后具有预测价值,以10.13 fl为临界值,MPV7预测NCCI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6[95%CI=(0.677,0.896),P=0.001<0.05],灵敏度为83.33%,特异度为69.50%。结论抗栓7 d后MPV为NCC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可辅助预测NCCI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心源性脑梗死 抗栓治疗 血小板分布宽度 平均血小板体积 血小板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入院早期白细胞计数与平均血小板体积比值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评估价值
5
作者 王琼 张笑玮 刘志强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9期795-802,共8页
目的 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与平均血小板体积比值(WM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探究WMR、PLR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 目的 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与平均血小板体积比值(WM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探究WMR、PLR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收集了2020年12月至2022年1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抢救室因胸痛、胸闷首次诊断为ACS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391例患者数据。根据临床分型,将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147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114例,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130例。进一步按照是否出现院内MACE分为MACE组106例和无MACE组285例。依据Gensini评分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重度病变组(Gensini评分≥53分)196例和轻度病变组(Gensini评分<53分)195例。比较各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使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院内MACE的影响因素,分析WMR、PLR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并通过ROC曲线分析WMR、PLR及其联合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院内MACE的预测诊断价值。结果 WMR和PLR与ACS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均呈正相关(r=0.336,P<0.001;r=0.374,P<0.001)。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WMR和PLR均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院内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WMR、PLR及两者联合预测院内MACE的AUC分别为0.748、0.722和0.792;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AUC分别为0.694、0.716和0.770。结论 ACS患者入院早期WMR和PLR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并且具有预测院内MACE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临床价值,其联合使用在诊断效果上更为优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白细胞计数与平均血小板体积比值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GENSINI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T和HCT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并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
6
作者 程勋 罗大勇 +1 位作者 沈思斯 顾金风 《肝胆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278-282,共5页
目的分析血小板计数(PLT)及红细胞比容(HCT)在预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术后并肺部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1月~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182例行LC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无肺部感染组及合并感染组。检测两组患... 目的分析血小板计数(PLT)及红细胞比容(HCT)在预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术后并肺部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1月~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182例行LC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无肺部感染组及合并感染组。检测两组患者PLT、HCT水平。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并利用Logistic回归因素分析LC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LT、HCT对于LC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182例患者中共发生肺部感染患者38例。合并肺部感染组患者HCT水平明显高于无肺部感染组(P<0.05),PLT水平明显低于无肺部感染组(P<0.05)。合并肺部感染组患者年龄、既往肺部疾病病史、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WBC、Neu、CRP水平均高于无肺部感染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LT、HCT均为影响LC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LT联合HCT预测LC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灵敏度、准确度及AUC分别为87.67%、82.89%、0.817,均高于血清PLT、HC单独预测,而特异度为62.08%低于PLT、HCT单独预测。结论PLT在LC术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体内呈现低表达,HCT高表达,且是影响LC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可用于临床中预测LC患者术后肺部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肺部感染 血小板计数 红细胞比容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计数与血沉检测在社区结核病筛查中的价值
7
作者 金丽华 严聪聪 王军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9期88-91,共4页
目的 探讨血小板计数与血沉检测在社区结核病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对县域医共体内公共卫生检查数据进行分析,抽取血沉(mm/h)+血小板计数(万/mm^(3))≥80者,结合既往史、现病史及胸部X线资料进行分析,观察结核病筛查结果。结果 共筛查公... 目的 探讨血小板计数与血沉检测在社区结核病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对县域医共体内公共卫生检查数据进行分析,抽取血沉(mm/h)+血小板计数(万/mm^(3))≥80者,结合既往史、现病史及胸部X线资料进行分析,观察结核病筛查结果。结果 共筛查公共卫生健康体检者111489人,男性56721人,女性54768人,共筛查到血沉(mm/h)+血小板计数(万/mm^(3))≥80者共1589例,占比1.43%。其中<18岁909例,人数比例最高,且以急性炎症性疾病居多;成人(≥18岁)680例。成人中,年龄≥80岁109例(结核病71例,占65.14%);70~79岁195例(结核病65例,占33.33%);60~69岁178例(结核病37例,占20.79%);50~59岁106例(结核病17例,占16.04%);30~49岁76例(结核病6例,占7.89%);18~29岁16例(结核病3例,占18.75%),随着年龄增大,结核病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各年龄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男性286例(结核病101例,占35.31%),女性394例(结核病98例,占24.87%),男性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血小板计数与血沉在社区结核病筛查中有一定价值,血沉(mm/h)+血小板计数(万/mm^(3))≥80者结核病可能性大,尤其是60岁以上患者价值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计数 血沉 结核病 筛查 县域医共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T、IGFBP-3、ALB联合诊断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预测价值
8
作者 王凯 郭爱荣 王艳 《华夏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145-150,共6页
目的探究血清血小板计数(PLT)、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白蛋白(ALB)水平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UGH)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36例肝硬化患者,根据治疗后有无UGH分为出血组(43例)、未出血组(93例),比较两组不同肝硬化分级患... 目的探究血清血小板计数(PLT)、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白蛋白(ALB)水平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UGH)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36例肝硬化患者,根据治疗后有无UGH分为出血组(43例)、未出血组(93例),比较两组不同肝硬化分级患者血清PLT、IGFBP-3、ALB水平与肝纤维指标,并分析相关性及预测价值。结果出血组PLT、ALB、Ⅳ型胶原水平低于未出血组,血清IGFBP-3水平及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高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出血组不同Child-Pugh分级(A级、B级、C级)的血清PLT、ALB、Ⅳ型胶原水平:A级>B级>C级,血清IGFBP-3水平、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C级>B级>A级(P<0.05)。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及Child-Pugh分级与血清PLT、ALB呈负相关,与血清IGFBP-3呈正相关;Ⅳ型胶原水平与血清PLT、ALB呈正相关,与血清IGFBP-3呈负相关(P<0.05)。血清PLT、IGFBP-3、ALB水平联合预测的AUC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结论血清PLT、IGFBP-3、ALB水平联合预测可为临床评估肝硬化患者并发UGH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计数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白蛋白 出血性肝硬化 预测价值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项炎症因子(CRP、PCT和IL-6)联合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在早期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石立威 赵贺红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6期114-116,共3页
目的 研究三项炎症因子(CRP、PCT和IL-6)联合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在早期冠心病(CH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早期CHD患者98例纳入CHD组,选取同期于我院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98例纳入健康组作... 目的 研究三项炎症因子(CRP、PCT和IL-6)联合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在早期冠心病(CH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早期CHD患者98例纳入CHD组,选取同期于我院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98例纳入健康组作为对比,分别测定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血小板计数(PLT),计算出RDW和PLT比值(RPR),对比三项炎症因子(CRP、PCT、IL-6)诊断与RPR进行早期CHD联合诊断与单一诊断的价值。结果 CHD组CRP、IL-6、PCT、RDW和RPR水平高于健康组,PLT水平更低(P<0.05)。三项炎症因子(CRP、IL-6、PCT)对CHD的诊断敏感度为80.61%,特异度为70.41%;RPR诊断的敏感度为81.63%,特异度为79.59%;三项炎症指标联合RPR诊断敏感度为92.86%,特异度为91.84%,高于单一诊断结果(P<0.05)。结论 采用三项炎症因子(CRP、IL-6、PCT)联合RPR对早期CHD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于早期疾病筛查有一定意义,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冠心病 三项炎症因子 红细胞分布宽度 血小板计数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血栓弹力图参数与凝血指标及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分析
10
作者 陈云 韩海心 辛叶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10期56-59,共4页
目的分析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血栓弹力图(TEG)参数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11月南阳市中心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68例患者手术前后TEG检测、常规血凝血试验和血常规检测血小板计数(PLT),... 目的分析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血栓弹力图(TEG)参数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11月南阳市中心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68例患者手术前后TEG检测、常规血凝血试验和血常规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分析患者TEG检测中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血凝块形成速率(α)、最大振幅(MA)、凝血指数(BCI)、凝血酶原时间(PT),常规凝血指标中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以及PLT之间的关系。结果68例患者手术前后TEG中R、K、α、B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MA值较术前降低(P<0.05)。患者术后PLT较术前降低,PT、APTT、Fib、TT水平较术前升高(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TEG参数与凝血指标、PLT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R与PT、K,K与PT、APTT,α与MA,MA与PLT均呈正相关(P<0.05),R与α、BCI,K与α、BCI、MA,α与PT、APTT,MA与APTT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体外循环下的心脏手术患者TEG参数、凝血指标、PLT之间存在大量的相关关系,联合TEG、凝血试验能够更好的了解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确保患者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 血栓弹力图 凝血指标 血小板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相关参数在儿童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中的临床价值探讨
11
作者 黄越 李世洋 耿承芳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4年第2期77-81,共5页
目的探究血小板相关参数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68例儿童CSU患者作为观察组,68例体检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血小板相关参数有无差异,并... 目的探究血小板相关参数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68例儿童CSU患者作为观察组,68例体检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血小板相关参数有无差异,并分析观察组的疾病病程、病情严重程度与血小板相关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PL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3.96,P<0.001),而MPV(t=-5.99,P<0.001)、PDW(t=-8.12,P<0.00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间PLT、MPV、PDW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CSU患者中MPV(r=0.26,P=0.034)、PDW(r=0.35,P=0.004)水平与病程呈正相关,与PLT水平(MPV:r=-0.41,P<0.05;PDW:r=-0.34,P=0.002)呈负相关,而PLT水平与病程无相关性(r=0.02,P=0.875)。结论血小板相关参数可反映儿童CSU的发生发展。MPV和PDW可以作为评估血小板活化的指标,也可作为推测CSU患儿病程的潜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儿童 血小板计数 平均血小板体积 血小板分布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羟基维生素D_(3)水平HCV-RNA载量及MPR对HCV感染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
12
作者 郭锐 李文娟 王亚娟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42-46,共5页
目的探讨25羟基维生素D_(3)[25-(OH)D_(3)]水平、HCV-RNA载量、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计数比率(MPR)对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HCV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抗病毒治疗效果分为持续应答组4... 目的探讨25羟基维生素D_(3)[25-(OH)D_(3)]水平、HCV-RNA载量、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计数比率(MPR)对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HCV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抗病毒治疗效果分为持续应答组47例和非持续应答组57例。比较持续应答组和非持续应答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治疗前血清25-(OH)D_(3)水平、HCV-RNA载量、MPR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影响因素对治疗效果的联合预测价值。结果持续应答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HCV-RNA载量和MPR低于非持续应答组,血清25-(OH)D_(3)水平高于非持续应答患者(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CV-RNA载量和MPR是HCV感染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P<0.01),血清25-(OH)D_(3)水平是保护因素(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血清25-(OH)D_(3)水平、HCV-RNA载量、MPR联合预测HCV感染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曲线下面积为0.850(P<0.0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00%和86.00%。结论血清25-(OH)D_(3)水平、HCV-RNA载量、MPR在预测HCV感染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方面有一定的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25羟基维生素D_(3) HCV-RNA载量 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计数比率 持续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及血脂指标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13
作者 李丹 孙振威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8期12-13,19,共3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T)、血小板计数(PLT)及血脂指标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9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所有病例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选取时间为2020年3月...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T)、血小板计数(PLT)及血脂指标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9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所有病例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选取时间为2020年3月至2023年1月,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入院治疗30 d后,按照患者的影像学检测显示结果与预后结局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两组的例数分别为64例、34例。将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WBC、NEUT、PLT指标进行检测并对比,将预后良好组患者和预后不良组患者各项血脂相关指标水平进行检测并对比,将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对比,采用相关性分析软件分析患者血脂相关指标、血常规参数及NIHSS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预后良好组患者WBC、NEUT相较于预后不良组患者下降,而预后良好组患者PLT指标水平则相较于预后不良组上升(均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TG、LDL-C指标水平均相较于预后不良组下降,而预后良好组患者HDL-C指标则相较于预后不良组升高(均P<0.05),两组患者TC指标进行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NIHSS评分相较于预后良好组升高(t=22.264,P<0.05);相关性软件分析得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TG、LDL-C、NIHSS、WBC、NEUT与预后表现为负相关关系,而HDL-C、PLT指标与预后则表现为正相关关系(r=0.481、0.441,均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WBC、NEUT、PLT及血脂指标水平和预后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上述指标水平出现异常是导致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临床可通过密切监测上述指标,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干预,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外周血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血小板计数 血脂指标 预后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心电图检查肺源性心脏病右心室肥大患者的表现特征及与PLT、MPV的联合诊断价值
14
作者 曾爱红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12期2674-2676,共3页
目的:探究动态心电图检查肺源性心脏病(Pulmonary heart disease,PHD)右心室肥大(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RVH)患者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动态心电图联合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的临床... 目的:探究动态心电图检查肺源性心脏病(Pulmonary heart disease,PHD)右心室肥大(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RVH)患者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动态心电图联合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到2023年12月收治的PHD合并RVH患者8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本院接受治疗的非呼吸系统疾病或非心血管疾病42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动态心电图,分析两组动态心电图的表现特征,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最大约登指数分析动态心电图联合PLT计数、MPV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窦性心动过缓、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与MP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震荡斜率、震荡初始(Turbulence Onset,TO)与PLT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ROC结果显示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982,诊断效能最高。结论:动态心电图能有效反映PHD合并RVH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并能明确心率震荡指标的异常情况,将动态心电图表现特征联合PLT计数、MPV具有较高临床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源性心脏病 右心室肥大 动态心电图 血小板计数 平均血小板体积 临床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景天苷对正常动物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颜天华 杨伟 +3 位作者 王秋娟 杜保生 马莹 贾莹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53-456,共4页
目的:研究红景天苷对正常动物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给予红景天苷5d,观察其对大鼠血小板聚集率、小鼠凝血时间和血小板数的影响;采用体外血小板聚集法,利用不同的诱导剂,观察红景天苷对血小板聚集率的作用。结果:红景天苷各剂量组均... 目的:研究红景天苷对正常动物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给予红景天苷5d,观察其对大鼠血小板聚集率、小鼠凝血时间和血小板数的影响;采用体外血小板聚集法,利用不同的诱导剂,观察红景天苷对血小板聚集率的作用。结果:红景天苷各剂量组均能降低大鼠血小板聚集率;对ADP、花生四烯酸和胶原诱导的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红景天苷1.85、0.93mg/mL能显著降低1min、5min体外血小板聚集率和最大聚集率;红景天苷48.0、24.0mg/kg能明显延长小鼠的凝血时间,各剂量组对血小板数目无明显影响。结论:红景天苷明显降低大鼠和家兔血小板聚集率,延长小鼠凝血时间,具有一定的抗凝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景天苷 血小板聚集率 凝血时间 血小板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N-2000血液分析仪低值PLT计数复检规则的制定 被引量:14
16
作者 黄媛 黄春梅 +4 位作者 李建英 王庚 王欣 吴卫 崔巍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通过评估XN-2000血液分析仪对PLT计数的检测性能,初步探讨联合人工镜检法和血液分析仪自动复检功能来制定低值PLT的复检规则。 方法:用XN-2000血液分析仪的3种通道计数650例新鲜全血标本的PLT,得出荧光PLT计数(PLT-F),电阻... 目的:通过评估XN-2000血液分析仪对PLT计数的检测性能,初步探讨联合人工镜检法和血液分析仪自动复检功能来制定低值PLT的复检规则。 方法:用XN-2000血液分析仪的3种通道计数650例新鲜全血标本的PLT,得出荧光PLT计数(PLT-F),电阻抗PLT计数(PLT-I)和光学PLT计数(PLT-O)。比较分析PLT-F、PLT-I和PLT-O的精密度及其与流式细胞分析法(FCM)和镜检法计数PLT的一致性。进而对本实验室原有的低值PLT复检规则重新进行制定。 结果:PLT-F变异系数(CV)为2.7%~4.7%,低于PLT-I和PLT-O的4.2%~16.2%。PLT在(2~50)×109/L区间时,PLT-F与FCM法PLT计数的一致性高于PLT-I和PLT-O,r分别为0.969、0.826和0.950,PLT-F与镜检法PLT的一致性也高于PLT-I和PLT-O,r分别为 0.914、0.874和0.898,提示PLT-F检测低值PLT的准确性优于PLT-I和PLT-O。通过对本实验室原有的低值PLT复检规则的重新制定,使复检的假阴性率降为零,人工复检率下降了51.47%(158/307)。新的复检规则为:当PLT-I<80×109/L时,自动追加PLT-F检测,如果没有PLT相关报警出现,可直接报告PLT-F结果;当出现报警时,进行人工镜检,报告镜检PLT结果。 结论:与PLT-I及PLT-O相比,低值PLT-F检测具有更好的精密度和准确性。通过重新制定复检规则,可明显降低低值PLT的人工复检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T 低值 复检规则 流式细胞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量子血液疗法对血小板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栾建凤 朱培元 +2 位作者 雷千红 万柏珍 叶东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57-158,共2页
目的 探讨光量子血液疗法对血小板的影响。方法 血液光量子前后进行血小板计数和血浆α颗粒膜蛋白 140 (GMP 140 )测定 ,并对光量子前后的血小板形态进行电镜观察。结果 与光量子化前相比 ,量子化后 ,血液的血小板数有所下降 (P<0... 目的 探讨光量子血液疗法对血小板的影响。方法 血液光量子前后进行血小板计数和血浆α颗粒膜蛋白 140 (GMP 140 )测定 ,并对光量子前后的血小板形态进行电镜观察。结果 与光量子化前相比 ,量子化后 ,血液的血小板数有所下降 (P<0 .0 5 ) ,血浆中的GMP 140含量显著升高 (P <0 .0 1) ,电镜结果显示量子化后血小板伪足形成增多 ,并伴有血小板碎片。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紫外线照射对血液中的血小板有激活和形态损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量子血液疗法 紫外线照射 血小板计数 Α颗粒膜蛋白-140 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计数比值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院内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16
18
作者 王静 谷云飞 +3 位作者 金军 薛书峰 陈剑锋 张守彦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6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 研究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计数(P)比值(MPV/P)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PCI术后院内不良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接受急诊PCI年龄<75岁的STEMI患... 目的 研究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计数(P)比值(MPV/P)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PCI术后院内不良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接受急诊PCI年龄<75岁的STEMI患者341例,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共216例.入院时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检测血常规、心肌损伤标志物等指标,并统计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包括急性心衰、心肌再梗死、心源性死亡)的发生例数.将入选研究对象按照MPV值和MPV/P值排序并分别二等分,分为MPV高值组、MPV低值组及MPV/P高值组、MPV/P低值组.结果 STEMI患者中,MPV/P高值组(MPV/P>32.6)的院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MPV/P低值组(MPV/P≤32.5)(26%比13%,P<0.01);MPV高值组(MPV>8.4)与MPV低值组(MPV≤8.3)院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比18%,P>0.05).结论 MPV/P对STEMI患者院内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血小板体积 血小板计数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9
19
作者 陈超 郭代红 +6 位作者 曹秀堂 蔡云 王芝林 徐元杰 朱曼 马亮 赵鹏芝 《中国药物警戒》 2012年第2期71-76,共6页
目的研究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以解放军总医院2011年1月至2011年5月间使用利奈唑胺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记录患者一般资料、病生理情况、用药情况并动态监... 目的研究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以解放军总医院2011年1月至2011年5月间使用利奈唑胺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记录患者一般资料、病生理情况、用药情况并动态监测血小板计数变化。定义血小板减少症为低于正常值下限(即血小板计数<100×109/L),并根据排除标准控制混杂因素,对纳入病例使用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观察指标进行逐步逻辑回归筛选危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预测发生特征。结果获得用药病例345例,按入排标准纳入有效病例208例,其中男性129(62.02%)例,女性79(37.98%)例,平均年龄为62.67±18.66(16~98)a,用药时间平均为9.68±6.07(3~39)天。使用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有59例(28.37%),发生血小板低于正常值或基础值的25%的有106例(50.96%),其中有20人(9.62%)发生了Ⅲ度和Ⅳ度血小板下降,需要输血或输注血小板。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肌酐清除率、基础血小板值、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对血小板减少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逐步逻辑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础血小板值和年龄与血小板减少症密切相关。绘制血ROC曲线Youden指数最大时(0.3855),曲线下面积为0.739时,对应切点的敏感度为62.71%,特异度为75.84%。结论基础血小板值、年龄是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基础血小板值≤204×109/L、年龄≥82岁的患者,容易发生明显血小板减少症甚至出血风险,应加强血常规监测频率。低肌酐清除率、低血清白蛋白水平也是发生血小板减少的重要危险因素,提示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呈浓度依赖性,并与免疫机制相关。此外,可尝试使用ROC曲线筛选预测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风险特征,并在易感人群中调整合适剂量以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唑胺 血小板减少 危险因素 肾功能不全 基础血小板值 ROC曲线 药品不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脓毒症患者早期检测血小板及其相关参数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20
作者 侯云生 王文霞 +1 位作者 夏为 卞晓华 《临床误诊误治》 2016年第11期100-103,共4页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早期检测血小板及其相关参数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急诊科收治的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脓毒症78例,根据入院当日血小板计数,分为血小板减少组(血小板〈100×109/L,3...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早期检测血小板及其相关参数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急诊科收治的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脓毒症78例,根据入院当日血小板计数,分为血小板减少组(血小板〈100×109/L,32例)和血小板正常组(血小板≥100×10^9/L,46例),分析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血小板计数与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与血小板正常组比较,血小板减少组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例(P-LCR)、感染性休克发生率及病死率均升高,且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减少组腹部感染率高于血小板正常组,肺部感染率低于血小板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与MPV、PDW及P-LCR均呈负相关。结论脓毒症患者早期检测血小板及其相关参数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并对其预后进行评估,能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