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捕食干扰对Myospalax baileyi种群繁殖力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魏万红 王权业 +1 位作者 周文扬 樊乃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76-180,共5页
采用去除法对高原鼢鼠种群繁殖力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未受干扰的种群内有50%的雌性成体不参与繁殖,其平均胎仔数3.4只,种群受干扰后其成体鼠的比例下降,幼体鼠的比例相对提高,繁殖鼠的比例和平均胎仔数均相应增加... 采用去除法对高原鼢鼠种群繁殖力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未受干扰的种群内有50%的雌性成体不参与繁殖,其平均胎仔数3.4只,种群受干扰后其成体鼠的比例下降,幼体鼠的比例相对提高,繁殖鼠的比例和平均胎仔数均相应增加,随着干扰程度的加剧,其繁殖力也明显增加。土壤硬度和杂类草生物量决定了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而种群密度是影响繁殖力的主要因素,未受捕食干扰的种群其数量接近于环境容纳量,由于密度作用使其繁殖力较低,而在捕食干扰的种群中由于密度降低,种群内压力减少,使种群的繁殖力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捕食干扰 种群繁殖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鼢鼠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基因的进化和表达 被引量:1
2
作者 杜波 胡庆飞 +2 位作者 马凡 魏登邦 安志芳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1-290,共10页
为深入了解高原鼢鼠(Eosplax baileyi)高原适应性的生物学基础,应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分析高原鼢鼠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carnitine palmitoyl transferase 1A,CPT-1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和趋同进化位点,利用qRT-PCR方法测定不同海拔条件... 为深入了解高原鼢鼠(Eosplax baileyi)高原适应性的生物学基础,应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分析高原鼢鼠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carnitine palmitoyl transferase 1A,CPT-1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和趋同进化位点,利用qRT-PCR方法测定不同海拔条件下(3700 m和2700 m)高原鼢鼠肝脏、骨骼肌和脂肪组织中CPT-1A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高原鼢鼠CPT-1A基因与盲鼹鼠(Nannospalax galili)的同源性最高;高原鼢鼠、盲鼹鼠和裸鼹鼠(Heterocephalus glaber)3种地下鼠CPT-1A存在明显的趋同进化位点;随着海拔的升高,高原鼢鼠背部脂肪组织中CPT-1A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不同组织之间的比较发现,肝脏组织中CPT-1A基因表达量最高。以上结果提示,高原鼢鼠CPT-1A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适应性突变,低氧上调高原鼢鼠脂肪组织中CPT-1A基因的表达,这可能与高原鼢鼠适应地下寒冷、低氧和高二氧化碳浓度的洞道生境有关,是高原鼢鼠适应地下洞道生境的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 基因进化 基因表达 低氧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环境下高原鼢鼠及SD大鼠肺和骨骼肌中SP‐A的表达模式
3
作者 蒲小燕 戴重阳 +1 位作者 王雅轩 魏登邦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294,共12页
肺表面活性蛋白A(Surfactant protein A,SP‐A)是最丰富的肺表面活性蛋白,由SFTPA基因编码合成,主要在哺乳动物的肺组织中合成,也在骨骼肌等组织中表达。SP‐A具有降低肺表面张力、增强肺气体交换、调节免疫、清除病原体和降低炎症反应... 肺表面活性蛋白A(Surfactant protein A,SP‐A)是最丰富的肺表面活性蛋白,由SFTPA基因编码合成,主要在哺乳动物的肺组织中合成,也在骨骼肌等组织中表达。SP‐A具有降低肺表面张力、增强肺气体交换、调节免疫、清除病原体和降低炎症反应的功能。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海拔SD大鼠(2250 m和3700 m)和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2700 m和3700 m)肝、肺、骨骼肌、小肠、结肠和脂肪组织转录组测序分析后;利用qRT‐PCR法比较分析SFTPA基因在两个物种骨骼肌和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利用Western Blotting法比较分析SP‐A在两个物种骨骼肌、肺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水平。转录组分析发现,随着海拔升高,大鼠骨骼肌中SFTPA基因表达显著上调,但在高原鼢鼠骨骼肌中其表达没有显著差异;qRT‐PCR结果显示,随着海拔升高,生境氧含量下降,SD大鼠骨骼肌组织中SFTPA表达升高,高原鼢鼠骨骼肌组织中SFTPA表达显著降低,且SD大鼠和高原鼢鼠肺组织中SFTPA表达均显著降低;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随着海拔升高,生境氧含量下降,在SD大鼠和高原鼢鼠骨骼肌、血清和肺组织中SP‐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总之,高海拔低氧环境下,SD大鼠和高原鼢鼠肺组织中SFTPA基因转录表达显著降低,但两个物种肺组织中SP‐A含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显著升高,这可能是由骨骼肌合成并分泌的SP‐A经血液转运至肺组织的结果,也是SD大鼠习服低氧环境,高原鼢鼠适应低氧环境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表面活性物质 肺表面活性蛋白A 高原低氧 SD大鼠 高原鼢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鼢鼠肠道菌群的组成、功能与川西高寒草地环境适应性的探讨
4
作者 拉毛草 王钰 +6 位作者 何志强 王康 根呷羊批 牛培莉 王婉 刘海金 周俗 《草学》 2025年第2期62-69,共8页
为明确高原鼢鼠肠道菌群对川西高寒草地土壤环境的响应机制,本研究采用OTU聚类、物种分类学和dbRDA,对若尔盖和红原两地高原鼢鼠的肠道菌群组成进行全面分类和功能注释。结果表明:高原鼢鼠的g unclassified Coriobacteriaceae、g Saccha... 为明确高原鼢鼠肠道菌群对川西高寒草地土壤环境的响应机制,本研究采用OTU聚类、物种分类学和dbRDA,对若尔盖和红原两地高原鼢鼠的肠道菌群组成进行全面分类和功能注释。结果表明:高原鼢鼠的g unclassified Coriobacteriaceae、g Saccharibacteria genera incertae sedis和g Lactobacillus的丰度占比较高;FAPROTAX菌群功能预测分析发现只存在Sulfate respiration。高原鼢鼠的肠道微生物中,Firmicutes占比最大,其次是Bacteroidetes;根据环境因子与肠道菌群的排序相关性可知土壤容重和土壤紧实度与高原鼢鼠肠道菌群显著相关(P<0.05),环境因子排序回归PCoA分析得出,环境因子中土壤容重(BD)和土壤紧实度(SC)显著影响高原鼢鼠肠道菌群(P=0.01)。高原鼢鼠的肠道菌群中,Firmicutes丰度大于Bacteroidetes。综上所述,高原鼢鼠肠道菌群丰度与土壤容重和紧实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肠道菌群 功能预测 环境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洞道生境下高原鼢鼠血液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佳钰 高聪慧 +4 位作者 李吉梅 安志芳 王志洁 陈晓琦 魏登邦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8-304,共7页
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地下啮齿动物,终生生活在封闭的地下洞道中,对地下洞道严重缺氧生境有很强的适应性。为了探究高原鼢鼠适应严重缺氧地下生境的策略,在高原鼢鼠的生境现场,测定高原鼢鼠洞道O_(2)、CO_(2)的... 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地下啮齿动物,终生生活在封闭的地下洞道中,对地下洞道严重缺氧生境有很强的适应性。为了探究高原鼢鼠适应严重缺氧地下生境的策略,在高原鼢鼠的生境现场,测定高原鼢鼠洞道O_(2)、CO_(2)的体积分数和质量浓度,同时测定不同海拔与模拟地下洞道气体体积分数条件下高原鼢鼠的血液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大气相比,不同海拔高原鼢鼠洞道中O_(2)体积分数和质量浓度均显著下降,而CO_(2)体积分数和质量浓度均显著增加;与海拔2700 m的高原鼢鼠洞道相比,海拔3700 m的高原鼢鼠洞道中O_(2)体积分数和质量浓度显著下降,CO_(2)体积分数和质量浓度显著上升。洞道气体模拟组和3700 m组的高原鼢鼠血常规参数无显著差异;2700 m组高原鼢鼠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的数目均显著低于3700 m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显著高于3700 m组。2700 m组高原鼢鼠动脉血氧分压(PaO_(2))显著高于3700 m组和洞道气体模拟组;洞道气体模拟组高原鼢鼠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与2700 m组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3700 m组;洞道气体模拟组高原鼢鼠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显著低于3700 m组和2700 m组;动脉血pH在3组间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提示,高原鼢鼠在低氧状态时表现出低PaO_(2)、PaCO_(2)和SaO_(2)水平,增加血液中红细胞数目和减小红细胞体积,使其具有更强的血氧利用率,对地下洞道严重缺氧生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动物 高原鼢鼠 地下洞道 低氧状态 血液参数 血氧利用率 血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捕食风险及生存对策 被引量:28
6
作者 杨生妹 魏万红 +2 位作者 殷宝法 樊乃昌 周文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4972-4978,共7页
调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两种主要啮齿动物及其天敌动物的种群密度,分析天敌动物对两种啮齿类的捕食方式、捕食强度,探讨啮齿类动物的捕食风险及生存对策。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分别为4.97只/hm2和10.6只/h... 调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两种主要啮齿动物及其天敌动物的种群密度,分析天敌动物对两种啮齿类的捕食方式、捕食强度,探讨啮齿类动物的捕食风险及生存对策。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分别为4.97只/hm2和10.6只/hm2,而它们的主要天敌赤狐、艾虎和香鼬的种群密度分别为0.16只/100hm2、0.37只/100hm2、3只/100hm2。艾虎和香鼬在取食过程中主要搜寻啮齿类的洞道系统,全部食物几乎都来源于洞道系统内;赤狐或取食地面活动的鼠兔,或挖掘洞口待高原鼢鼠封闭洞口时取食猎物。高原鼠兔在赤狐、艾虎和香鼬的食物中所出现的频次分别为100%、96.1%、100%,高原鼢鼠在3种天敌动物的食物中所出现的频次分别为87.5%、73.2%、0%。3种天敌动物对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捕食强度分别为0.703%和0.038%,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所承受的捕食风险分别为0.780和0.393。高原鼠兔在高的捕食风险下通过行为对策和繁殖对策增加其适合度,而承受捕食风险较小的高原鼢鼠主要通过封闭的洞道系统和高的存活率增加其适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 高原鼢鼠 捕食风险 生存策略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原有毒植物分布与高原鼠兔、高原鼢鼠的相关性 被引量:22
7
作者 金樑 孙莉 +4 位作者 崔慧君 赵静静 刘喜超 唐鹏杰 王晓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208-2215,共8页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是我国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由于受到人为破坏的影响,目前该地区草原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优良牧草减少,有毒植物蔓延。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和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原中最重...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是我国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由于受到人为破坏的影响,目前该地区草原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优良牧草减少,有毒植物蔓延。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和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原中最重要的两种小型哺乳动物,其采食行为和挖掘洞穴的生活特性必然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但其与有毒植物之间的互作关系尚未揭示。基于此,在甘肃省玛曲县河曲马场自然生长的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开展了有毒植物的分布与高原鼠兔、高原鼢鼠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该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毒植物27种,分属于菊科、豆科、毛茛科等11科。在此基础上,测定了该地区有毒植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并探究了单位面积条件下有毒植物的分布特征与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之间的相关性,发现该地区高寒草原有毒植物的蔓延与高原鼠兔的密度之间存在密切的负相关关系(P<0.05),而与高原鼢鼠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原生态系统 有毒植物 高原鼠兔 高原鼢鼠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鼢鼠种群历史动态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唐利洲 于龙 +4 位作者 陈建刚 朱磊 王俊杰 丁伟 苏建平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21-526,共6页
利用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作为分子遗传标记,分析了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整个分布区及4个地理种群历史动态变化。结果显示,0.33~0.16百万年前(Ma),该物种有效种群大小出现最高值与最低值,种群剧烈波动;0.16~0.08Ma,种群大小基本保持... 利用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作为分子遗传标记,分析了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整个分布区及4个地理种群历史动态变化。结果显示,0.33~0.16百万年前(Ma),该物种有效种群大小出现最高值与最低值,种群剧烈波动;0.16~0.08Ma,种群大小基本保持不变;0.08Ma至今,基本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结果充分说明倒数第二次冰期造成了高原鼢鼠有效种群大小的急剧下降或波动,间冰期有利于该物种种群数量稳定水平的维持,而末次冰期仅仅限制了有效种群大小的增加,并未导致种群崩溃或灭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种群历史动态 有效种群大小 突变速率 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鼢鼠对低氧环境适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于红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1期19239-19240,共2页
对关于高原鼢鼠形态、生境特征及其对低氧环境适应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探讨高原鼢鼠适应低氧环境的主要发展趋势。
关键词 高原鼢鼠 低氧环境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鼢鼠对低氧环境适应的生理指标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于红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3期16145-16145,16158,共2页
高原鼢鼠是终生生活于封闭洞道中的地下鼠,其洞道内氧浓度低,并且随着季节、土质、土壤含水量和洞道深度而发生波动。为了探讨高原鼢鼠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通过对其机体调节氧转运有关的生理指标变化进行研究,综述了高原鼢鼠适应低氧... 高原鼢鼠是终生生活于封闭洞道中的地下鼠,其洞道内氧浓度低,并且随着季节、土质、土壤含水量和洞道深度而发生波动。为了探讨高原鼢鼠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通过对其机体调节氧转运有关的生理指标变化进行研究,综述了高原鼢鼠适应低氧环境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低氧环境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鼢鼠扰动对高寒草甸土壤理化特性及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杨晶 张倩 +4 位作者 姚宝辉 蔡志远 王缠 郭怀亮 苏军虎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92-499,共8页
为揭示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种群密度对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生物量的影响,本研究选择祁连山东缘高原鼢鼠3个不同种群密度(高、中、低)干扰下高寒草甸样地,分析了土壤理化特性、植物生物量变化及干扰强度和土层间的互作效... 为揭示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种群密度对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生物量的影响,本研究选择祁连山东缘高原鼢鼠3个不同种群密度(高、中、低)干扰下高寒草甸样地,分析了土壤理化特性、植物生物量变化及干扰强度和土层间的互作效应。结果发现:随种群密度增多,土壤含水量、容重、有机碳、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均呈增加趋势,而全钾含量和根冠比降低,土壤碳氮比先减后增,总生物量及地下生物量逐渐降低,地上生物量先增后减;同一干扰强度下,土壤土层深度对其pH值、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对地下生物量和土壤水分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干扰强度和土层的互作对全钾、全磷和水分有显著性影响(P<0.05),对pH值和地下生物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可见,高原鼢鼠扰动显著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生物量,并与土层深度有互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干扰强度 生物量 土壤理化性质 互作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草甸鼢鼠鼠丘土壤理化特性对放牧管理模式的响应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倩 姚宝辉 +3 位作者 杨晶 蔡志远 孙小妹 苏军虎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2-234,共13页
研究东祁连山高寒草甸划区轮牧(RG)、生长季休牧(GSG)、连续放牧(CG)和禁牧(PG)4种放牧管理模式下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不同年限的鼠丘[1年(ZM1)、2年(ZM2)、3年(ZM3)和4年以上(ZMM)]与对照(CM)草甸土壤理化特性,旨在评价放牧对... 研究东祁连山高寒草甸划区轮牧(RG)、生长季休牧(GSG)、连续放牧(CG)和禁牧(PG)4种放牧管理模式下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不同年限的鼠丘[1年(ZM1)、2年(ZM2)、3年(ZM3)和4年以上(ZMM)]与对照(CM)草甸土壤理化特性,旨在评价放牧对鼠丘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为高寒草甸的放牧管理提供参考。结果发现:与PG比较,GSG可以显著增加ZM2和ZM3在0−10 cm层土壤的含水量(P<0.05),并且可增加ZM3在0−10、10−20和20−30 cm层的全氮含量;与CG比较,GSG能显著增加ZM1和ZM2在0−10 cm层土壤全磷含量(P<0.05),同时,RG也可以显著增加ZM2在0−10和10−20 cm土层土壤碳氮比(P<0.05)。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不同管理模式对ZM3的土壤含水量、全氮和有机碳具有正影响,对ZMM的土壤有机碳和碳氮比具有正影响。综合分析发现生长季休牧能够较好地恢复鼠丘土壤养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祁连山高寒草甸 放牧模式 高原鼢鼠 鼠丘演替 土壤物理特性 土壤化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环境抑制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的胆汁酸代谢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佳钰 安志芳 +2 位作者 王志洁 陈晓琦 魏登邦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53-567,共15页
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特有动物,低氧寒冷的环境影响其生理活动。胆汁酸是一种具有两亲特性的固醇类衍生物,不仅有利于脂溶性营养成分和维生素吸收,而且作为信号激素参与组织器官的糖脂代谢和能量代谢,具有调节功能,与动物适应... 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特有动物,低氧寒冷的环境影响其生理活动。胆汁酸是一种具有两亲特性的固醇类衍生物,不仅有利于脂溶性营养成分和维生素吸收,而且作为信号激素参与组织器官的糖脂代谢和能量代谢,具有调节功能,与动物适应环境有关。本文应用靶向代谢组学和荧光PCR定量方法,以Sprague-Dawley(SD)大鼠为对照,比较分析了SD大鼠、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和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血清中胆汁酸的组成和含量以及肝脏中初级胆汁酸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血清总胆汁酸含量均显著低于SD大鼠;随海拔升高,两种高原动物血清胆汁酸含量均显著下降,高原鼢鼠显著低于高原鼠兔,肝脏中初级胆汁酸合成关键酶基因CYP7A1、CYP8B1、CYP27A1和CYP7B1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SD大鼠初级胆汁酸主要通过经典途径合成,而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初级胆汁酸主要通过替代途径合成,提示高海拔环境抑制胆汁酸合成,低氧可能是主要的抑制因子。两种高原动物血清胆汁酸以非12-羟基胆汁酸和非结合型次级胆汁酸为主,结合型胆汁酸以甘氨酸结合型为主。特别是在高原鼢鼠血清中,石胆酸(lithocholic acid,LCA)类胆汁酸含量显著高于高原鼠兔和SD大鼠,这可能与其适应高耗能的地下挖掘生活有关。总之,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初级胆汁酸合成受低氧抑制且以替代途径为主,这可能是它们长期适应高原环境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高原鼠兔 血清 胆汁酸 低氧 胆汁酸合成关键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鼢鼠和甘肃鼢鼠胆汁无机元素含量分析
14
作者 覃雯 杨传华 蔡振媛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9-234,共6页
无机元素在动物发育、免疫调节、代谢和繁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刘季科等,1991;蒲俊华等,2010;Talebnejad et al.,2021;Gashkina et al.,2022)。现代医学已证明,无机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影响药材的药性和药效(谭文敏,2015;陈虹等,2017),... 无机元素在动物发育、免疫调节、代谢和繁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刘季科等,1991;蒲俊华等,2010;Talebnejad et al.,2021;Gashkina et al.,2022)。现代医学已证明,无机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影响药材的药性和药效(谭文敏,2015;陈虹等,2017),其已逐渐成为动物药鉴别、炮制加工、质量评价和寻找替代品的重要依据(罗兴洪等,20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甘肃鼢鼠 胆汁 常量元素 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鼢鼠的消化对策
15
作者 张守栋 林恭华 +4 位作者 杨传华 崔雪峰 覃雯 张同作 苏建平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46-651,共6页
动物面临不同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往往采取不同的消化对策,而消化道结构在动物的消化对策中起关键作用。为进一步了解高原鼢鼠的生存对策,比较了高原鼢鼠与大白鼠消化道形态结构与食物摄入量、食物吸收量及食物消化率的差异。结果表明... 动物面临不同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往往采取不同的消化对策,而消化道结构在动物的消化对策中起关键作用。为进一步了解高原鼢鼠的生存对策,比较了高原鼢鼠与大白鼠消化道形态结构与食物摄入量、食物吸收量及食物消化率的差异。结果表明:高原鼢鼠的食物摄入量及食物吸收量显著低于大白鼠,食物消化率、蛋白质消化率及粗纤维消化率显著高于大白鼠。而两种动物的蛋白质吸收量及粗纤维吸收量差异不显著。高原鼢鼠的胃、小肠、大肠、盲肠干重及大肠长度与盲肠长度显著高于大白鼠,小肠长度差异不显著。可见,动物的消化率及能量需求与其消化道形态相适应。高原鼢鼠采取摄取少量的食物、增加消化道长度或重量、提高食物消化率的消化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消化道形态 消化率 消化对策 进化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鼢鼠DNA条形码筛选
16
作者 王缠 潘永泰 +3 位作者 王静 刘发央 姚宝辉 苏军虎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20年第12期2574-2583,共10页
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啮齿类动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为筛选出可用于鉴定高原鼢鼠的DNA条形码,本研究采用PCR直接测序的方法测定了鼢鼠亚科高原鼢鼠4个近缘种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并结合GenBank中其他鼢... 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啮齿类动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为筛选出可用于鉴定高原鼢鼠的DNA条形码,本研究采用PCR直接测序的方法测定了鼢鼠亚科高原鼢鼠4个近缘种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并结合GenBank中其他鼢鼠的相关序列,运用Clustal X 1.83、MEGA 5.0和Dna SP 5.0等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了遗传距离测定和系统进化树构建等分析。结果发现,从序列的扩增成功率与已有序列信息来看,鼢鼠亚科动物线粒体基因组中的10个基因序列可供选择,其序列相似性在30.07%~98.31%;遗传距离频率分布表明Cyt b、ND4和COX1种内遗传距离小于种间遗传距离,系统进化树中检测发现基于Cyt b和ND4基因序列能将地理种群区分开来,并符合传统分类,综合分析发现Cyt b和ND4基因适合作为鉴定高原鼢鼠的DNA条形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条形码 基因 鼢鼠亚科 高原鼢鼠 啮齿动物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