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大垄双行气力集排式追肥装置设计与试验
1
作者 徐征鑫 李贵蓉 +3 位作者 王超 卢彩云 曾伟 王庆杰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60,共9页
针对玉米大垄双行种植模式下追肥作业效率低和排肥均匀性较差等问题,依据该种植模式下的追肥作业特点,设计一种适用于该种植模式的螺旋输送器排肥、多行集排、气流输肥的追肥装置,并对螺旋输送器式排肥装置和气力输送装置关键参数进行... 针对玉米大垄双行种植模式下追肥作业效率低和排肥均匀性较差等问题,依据该种植模式下的追肥作业特点,设计一种适用于该种植模式的螺旋输送器排肥、多行集排、气流输肥的追肥装置,并对螺旋输送器式排肥装置和气力输送装置关键参数进行了理论计算和优化设计。依据排肥流量需求设计螺旋输送器叶片结构,并确定螺旋输送器驱动电机功率;确定气-肥输送主管道和气-肥输送分配管道结构尺寸;采用三通管将气-肥输送分配管道合并方式,使双苗带中间施肥量多于两侧。对该装置进行排肥试验,结果表明:螺旋输送器式排肥装置排肥稳定,排肥量与转速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设计二因素三水平排肥试验探究风速和排肥转速对肥料分配均匀性的影响,排肥转速、风速以及排肥转速与风速的交互作用均对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影响显著,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随着转速和风速的增大而增大;气-肥输送分配管道合并后,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略有增加,未合并出肥口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为6.5%~7.1%,合并出肥口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为3.8%~5.8%,合并出肥口排肥量为未合并出肥口排肥量的1.7倍左右,排肥性能达到设计目标,满足玉米追肥机械作业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垄双行种植 追肥装置 气力集排式 管道合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作农田覆膜和秸秆碳投入对土壤团聚特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钰皓 庞津雯 +4 位作者 卫婷 高飞 刘恩科 贾志宽 张鹏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2-284,共13页
研究秸秆还田形式对旱作覆膜农田土壤团聚特性、有机碳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为优化覆膜耕作措施,实现旱作覆膜农田可持续性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长期定位旱作玉米覆膜农田(始于2012年)为研究对象,设置双垄沟覆膜(P)和传统平作(T),分别... 研究秸秆还田形式对旱作覆膜农田土壤团聚特性、有机碳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为优化覆膜耕作措施,实现旱作覆膜农田可持续性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长期定位旱作玉米覆膜农田(始于2012年)为研究对象,设置双垄沟覆膜(P)和传统平作(T),分别施加秸秆(S)和生物质炭(C),以不还田为对照(N),共形成6个处理:覆膜秸秆还田(PS)、覆膜生物质炭还田(PC)、覆膜不还田(PN)、平作秸秆还田(TS)、平作生物质炭还田(TC)和平作不还田(TN)。测定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并分析了双垄沟覆膜和不同秸秆碳投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团聚体稳定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秸秆还田处理较不还田处理均可显著(P<0.05)改善各粒级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其中>0.25mm团聚体含量平均显著(P<0.05)提高47.32%,各双垄沟覆膜处理MWD和GMD较平作处理分别平均提高9.19%和4.15%;各还田处理可显著(P<0.05)提高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其中PC和TC处理分别较对应PS和TS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2.60%和2.73%;各处理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随粒径增大而增大,秸秆碳投入可显著(P<0.05)提高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而双垄沟覆膜处理则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还田方式、种植方式及土壤有机碳对玉米产量有促进作用,施加秸秆及生物质炭均能显著(P<0.05)提高旱作覆膜农田玉米产量,平均提高14.6%,而秸秆直接还田处理与生物质炭还田处理的增产效果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在双垄沟覆膜条件下投入秸秆碳能够明显提高土壤稳定性、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其中,双垄沟覆膜与生物质炭还田的耦合效应对改善农田土壤质量及地力提升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垄沟覆膜 土壤团聚特性 有机碳 玉米产量 秸秆碳投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垄沟种植对干旱半干旱地区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基于Meta分析
3
作者 郭乔 王冬梅 +1 位作者 张鹏 李志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0-200,共11页
[目的]系统评估垄沟种植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和产量的影响,探究影响垄沟种植增产效果的主要驱动因子,为北方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垄沟种植推广与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基础。[方法]以平作为对照,以垄沟种植为处理,系统分析1... [目的]系统评估垄沟种植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和产量的影响,探究影响垄沟种植增产效果的主要驱动因子,为北方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垄沟种植推广与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基础。[方法]以平作为对照,以垄沟种植为处理,系统分析1980—2023年公开发表的文献68篇,利用采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高(R/F>1)、中(R/F=1)、低(R/F<1)3种典型垄沟比(R为垄宽,F为沟宽)对作物WUE和产量的影响,并从气候因素(即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温度),土壤因素(土壤密度、土壤养分),人为管理因素(肥料使用、作物种类)出发,研究垄沟种植主要驱动因子对作物WUE和产量的综合影响。[结果]与传统平作相比,垄沟种植3种垄沟比都显著提高了作物WUE和产量,且不同垄沟比间差异显著。高、中、低3种垄沟比条件下,作物WUE和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34.9%,27.48%,32.4%和39.94%,25.98%,34.93%。R/F>1适用在年平均降雨量<400 mm和年平均温度<8℃的地区,而R/F<1在年平均降雨量>600 mm和年平均温度>10℃的地区对作物WUE和产量提高更大。在低土壤容重、高土壤全氮含量的条件下R/F>1具有更高的增产效果,而R/F<1在高土壤容重、低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时更合适。高强度的肥料投入显著降低了垄沟种植的增产效果,低施肥量(氮肥施用量0~150 kg/hm^(2),磷肥施用量0~75 kg/hm^(2))时作物WUE和产量提高最为显著。[结论]不同垄沟比对作物WUE和产量的提高受气候因素、土壤因素、人为管理因素的共同影响。在降水少、土壤贫瘠的自然条件下,更适宜采用垄沟种植。在使用化肥时,低施肥量可以让垄沟种植的增产和保水达到最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分析 垄沟种植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六盘山区机艺融合下不同种植模式对鲜食萝卜生长影响研究
4
作者 王旭陆 田伟 +2 位作者 李昭轩 陆铭 张雪艳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10期199-204,共6页
针对宁夏六盘山区萝卜农机农艺融合度低问题,探究了单垄单行(DD)下14,16和18 cm种植密度及单垄双行(DS)下20,24和28 cm种植密度模式对萝卜生产的影响,以筛选出适宜萝卜栽培的机械化融合模式。结果表明,单垄单行种植模式下,种植密度增大... 针对宁夏六盘山区萝卜农机农艺融合度低问题,探究了单垄单行(DD)下14,16和18 cm种植密度及单垄双行(DS)下20,24和28 cm种植密度模式对萝卜生产的影响,以筛选出适宜萝卜栽培的机械化融合模式。结果表明,单垄单行种植模式下,种植密度增大叶长相对生长率显著降低;单垄双行种植模式下,叶长、叶宽、根直径、叶片数相对生长率均会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单垄单行、双行种植模式对萝卜的品质无显著影响。DS-X24处理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在经济效益上DS-X28处理的产值最高,萝卜机械化单垄双行种植模式对萝卜经济效益影响优于单垄单行种植模式。通过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排序各处理综合得分,得出DS-X28处理最优。因此,宁夏六盘山区鲜食萝卜机械化种植可采用单垄双行、种植密度为28 cm的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萝卜 种植模式 单垄单行 单垄双行 种植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一膜两年用”玉米全膜双垄沟种床特征识别方法研究
5
作者 蒲俊羽 戴飞 +4 位作者 史瑞杰 王久鑫 宋学锋 李璐 赵武云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8-310,共13页
为更加准确掌握“一膜两年用”玉米全膜双垄沟覆膜种床特征,提高其智能化生产水平,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网络模型开展“一膜两年用”玉米全膜双垄沟种床特征识别方法的研究,对种床结构中的残膜、根茬和覆土带进行检测识别。结果表... 为更加准确掌握“一膜两年用”玉米全膜双垄沟覆膜种床特征,提高其智能化生产水平,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网络模型开展“一膜两年用”玉米全膜双垄沟种床特征识别方法的研究,对种床结构中的残膜、根茬和覆土带进行检测识别。结果表明:优化后的YOLOx网络模型的效果相关值(mAP)为90.76%,检测结果优于其他网络模型。为探究无人机拍摄图像对目标检测结果的影响,采用三因素三水平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建立无人机飞行高度、无人机飞行角度和无人机飞行速度与评价网络模型mAP值的数学模型,寻求无人机拍摄的最优参数组合并进行试验验证,当无人机飞行高度为0.9 m、飞行角度100°、飞行速度2.2 m·s^(-1)时,评价网络模型效果相关的响应值达到最优。经验证,无人机拍摄参数优化后,网络模型的mAP值为92.67%,检测效果优于其他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膜双垄沟 种床特征 深度学习 目标检测 无人机拍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垄双行水平对栽不同密度“商薯19”对产量的影响
6
作者 陈鹏博 《西藏农业科技》 2024年第4期45-47,共3页
为进一步挖掘甘薯增产潜力,采用农机-农艺结合的大垄双行水平对栽法,以“商薯19”为试材,设置5个密度处理,考察不同密度对“商薯19”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密度为56667株/hm^(2)时,“商薯19”产量最高,达到49986.11 kg/hm^(2)。此密... 为进一步挖掘甘薯增产潜力,采用农机-农艺结合的大垄双行水平对栽法,以“商薯19”为试材,设置5个密度处理,考察不同密度对“商薯19”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密度为56667株/hm^(2)时,“商薯19”产量最高,达到49986.11 kg/hm^(2)。此密度下大薯数量、产量最高,中薯数量、产量居第二位,但大、中薯率和平均大薯质量排序靠后。说明在大垄双行水平对栽模式下,密度对甘薯产量的影响主要通过增加大、中薯数量和产量来实现,而与大、中薯率关系不大。当密度超过56667株/hm^(2)时,薯块均匀化程度增加,且中薯数量和产量开始占优势。本研究为甘薯大垄双行水平对栽模式找到产量最佳的栽植密度,并为追求薯形适中和鲜食目的的甘薯生产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垄双行水平对栽 “商薯19” 密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垄沟种植模式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4
7
作者 张婷 吴普特 +2 位作者 赵西宁 张凤云 王自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7-30,40,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设60、90 cm两种垄宽的垄沟种植模式,以传统种植模式为对照,研究了垄沟种植模式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0 cm垄宽的种植模式增产效果最为显著,与90 cm垄沟种植模式和传统种植模式相比,60 cm垄沟种植模式玉米株... 通过田间试验,设60、90 cm两种垄宽的垄沟种植模式,以传统种植模式为对照,研究了垄沟种植模式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0 cm垄宽的种植模式增产效果最为显著,与90 cm垄沟种植模式和传统种植模式相比,60 cm垄沟种植模式玉米株高分别提高11.1%和19.6%;功能叶叶面积分别提高6.46%和10.78%;相对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6.7%和12.9%;干物质积累分别增加6.9%和10.7%;玉米产量分别提高8.1%和10.7%;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1.7%和5.8%,差异显著。与传统平作种植模式相比,垄沟种植模式能够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所有处理中,60 cm垄宽的垄沟种植模式的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垄沟种植 垄宽 生长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113
8
作者 李来祥 刘广才 +2 位作者 杨祁峰 赵小文 朱永永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4-118,共5页
系统分析了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体系的研究阶段、技术创新、应用状况、技术评价和发展前景。结果表明,旱地全膜双垄沟播及其配套技术集覆膜抑蒸、垄面集流、雨水富集于一体,极显著地提高了农田降水保蓄率、利用率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系统分析了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体系的研究阶段、技术创新、应用状况、技术评价和发展前景。结果表明,旱地全膜双垄沟播及其配套技术集覆膜抑蒸、垄面集流、雨水富集于一体,极显著地提高了农田降水保蓄率、利用率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使秋季全覆膜和顶凌全覆膜1 m土壤贮水分别较常规播前半膜平铺增加50.2mm和31.7 mm;降水利用率最高达到75.2%,平均达到70.0%;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到37.8 kg/(mm.hm2),平均达到33 kg/(mm.hm2)。从而有效解决了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玉米等大秋作物因春旱无法播种、出苗的瓶颈,大幅度提高了作物产量,使玉米产量平均达到8 374.5 kg/hm2,增产3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膜覆盖 双垄面集流 沟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降解膜降解、保墒增温性能及对玉米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 被引量:37
9
作者 王淑英 樊廷录 +5 位作者 李尚中 张建军 赵刚 王磊 党翼 姜小凤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7-133,共7页
通过3年试验,研究生物降解膜降解、增温保墒性能及全覆盖双垄沟播玉米苗期0-25 cm土壤温度动态和对玉米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明确生物降解膜在生产中对普通农用地膜的可替代性。结果表明,生物降解地膜埋入土壤约30 d左右可以观测到降解效... 通过3年试验,研究生物降解膜降解、增温保墒性能及全覆盖双垄沟播玉米苗期0-25 cm土壤温度动态和对玉米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明确生物降解膜在生产中对普通农用地膜的可替代性。结果表明,生物降解地膜埋入土壤约30 d左右可以观测到降解效果,40 d以后开始快速降解,到80-90 d时降解可达到85%-95%,种植地膜玉米后,压入土壤或地膜上有土覆盖的部分同样有明显的降解效果,而垄上的地膜在玉米收后绝大部分仍与常规膜一样保持完好;生物降解膜保墒性能达普通农用地膜的90.4%-95.4%;作物生育前期0-25 cm土层08∶30、14∶30和20∶30平均温度比普通农用地膜低0.85℃,比露地高1.91℃;生物降解膜全覆盖双垄沟播玉米比裸地平作出苗提前5-9 d,成熟期提前11-12 d。生物降解地膜具有一定的增温、保墒作用,降低生产成本后,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不能降解的普通农用地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膜 全覆盖双垄沟播 土壤温度 玉米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沟垄集雨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1
10
作者 任小龙 贾志宽 +3 位作者 陈小莉 韩娟 韩清芳 丁瑞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38-845,共8页
在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沟垄集雨种植(RFPRH)系统被逐步推行,以改善农田水分状况,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为了探索该种植方式的适宜降雨量,在人工模拟不同降雨量下,以传统平作为对照,研究了沟垄集雨种植... 在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沟垄集雨种植(RFPRH)系统被逐步推行,以改善农田水分状况,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为了探索该种植方式的适宜降雨量,在人工模拟不同降雨量下,以传统平作为对照,研究了沟垄集雨种植对夏玉米土壤水分含量、功能叶片的光合参数、荧光参数和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30mm和340mm降雨量下,集雨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PSII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PSII的潜在活性(Fv/Fo)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较对照显著增加;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分别提高17.7%和13.9%,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6.9%和10.1%,籽粒产量增加75.4%和36.7%。在440mm降雨量条件下,集雨处理的Fm、Fv/Fm、Fv/Fo、qP和SPAD值在拔节期显著增加,Gs在抽雄期显著增加,Pn在抽雄期和孕穗期显著下降,水分利用效率在全生育期比对照平均低13.2%,其他各生育时期光合生理特性及籽粒产量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明显。说明沟垄集雨种植在偏旱的年份,可显著提高玉米光合效率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其全生育期适宜雨量上限可能是440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雨 沟垄集雨种植 光合特性 夏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全膜双垄沟直插式精量穴播机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61
11
作者 赵武云 戴飞 +3 位作者 杨杰 史增录 杨正 石林榕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1-97,共7页
为适应我国西北地区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作业需求,解决传统膜上播种机具作业存在挑膜、撕膜、种穴与幼苗错位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玉米全膜双垄沟直插式精量穴播机。该机采用凸轮-曲柄滑块机构、运动放大机构实现了成穴器的投种控制与定... 为适应我国西北地区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作业需求,解决传统膜上播种机具作业存在挑膜、撕膜、种穴与幼苗错位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玉米全膜双垄沟直插式精量穴播机。该机采用凸轮-曲柄滑块机构、运动放大机构实现了成穴器的投种控制与定点强制开启。仿真分析与田间验证试验表明,直插式精量穴播机在覆膜垄沟播种作业时,成穴器位于播种段与出土段的水平分速为零,播种株距可在一定范围内调节,穴孔布置、成穴器运动轨迹均合理,满足玉米全膜双垄沟播作业的农艺技术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穴播机 全膜双垄沟播 直插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垄沟耕作条件下滴灌冬小麦田间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21
12
作者 吴巍 陈雨海 +4 位作者 李全起 周勋波 孙妮娜 徐德力 杨荣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11-1017,共7页
试验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滴灌与垄沟耕作条件下冬小麦田间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滴灌对0~60cm土壤水分含量影响比较明显,由于受土壤蒸发和作物根系吸收水分的影响,0~30cm土壤水分含量在整个生育时期内变化最为剧烈,其次是3... 试验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滴灌与垄沟耕作条件下冬小麦田间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滴灌对0~60cm土壤水分含量影响比较明显,由于受土壤蒸发和作物根系吸收水分的影响,0~30cm土壤水分含量在整个生育时期内变化最为剧烈,其次是30~60cm层次的土壤,90~120cm层次的土壤整个生育时期水分含量最为稳定。灌溉后土壤水分0~120cm土层中呈现“Z”型分布,且与垄作相比,灌溉对沟播处理各层次的影响更大。另外,通过对不同生育时期各个层次土壤水分含量的分析可以看出,冬小麦的灌浆期是其活跃的耗水期,其次是抽穗期。不灌溉处理的耗水深度主要集中在土壤下层,灌溉处理的耗水程度变化较复杂。与畦播处理相比较(见讨论部分),灌溉后沟播处理土壤水分上升最明显,垄作处理次之,畦播最小。灌溉一周后畦播土壤水分下降最快,垄作次之,沟播最小。而就灌溉后土壤水分运动而言,垄作与沟播处理快于畦播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冬小麦 沟播与垄作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膜双垄沟播改善干旱冷凉区盐渍土水盐状况提高玉米产量 被引量:18
13
作者 李磊 张强 +5 位作者 冯悦晨 聂督 孙捷 闫敏 王斌 黄高鉴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6-103,共8页
为探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内陆干旱冷凉地区盐渍土的水盐调控机制,在山西省大同市,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以半膜覆盖垄播(LB)、半膜平铺穴播(CK)为对照,研究全膜双垄沟播(QM)技术对盐渍土水盐时空动态变化及其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为探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内陆干旱冷凉地区盐渍土的水盐调控机制,在山西省大同市,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以半膜覆盖垄播(LB)、半膜平铺穴播(CK)为对照,研究全膜双垄沟播(QM)技术对盐渍土水盐时空动态变化及其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苗期QM处理0~30 cm土壤含水率比LB和CK高3.6%和2.9%,在大喇叭口期比LB和CK高27.8%和7.0%,能大幅优化耕层土壤水盐环境,提高玉米的出苗率和成苗率;QM处理各层土壤含盐量均显著降低(P〈0.05),在大喇叭口期比LB和CK低28.3%、36.3%,在收获前期比LB和CK低31.2%、30.5%;对比1 m土体脱盐率,QM处理脱盐作用最强,比LB和CK高16.9%、30.7%,能大幅降低耕层土壤含盐量;QM处理比LB、CK玉米提早成熟4 d,增产69.7%和125.3%。总之,采用QM处理可以优化土壤耕层水盐分布,提高出苗率,缩短玉米生育进程,大幅提高产量。研究可为内陆干旱冷凉地区盐碱地的高效利用提供最佳的技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土壤水分 盐分 全膜双垄沟播 生育进程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模拟降雨下沟垄集雨种植对夏玉米生产影响 被引量:44
14
作者 任小龙 贾志宽 +1 位作者 韩清芳 韩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5-50,共6页
在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研究了不同降雨量沟垄集雨种植对夏玉米(ZeaMaysL.)个体发育、生物量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沟垄集雨种植处理后,夏玉米生育期提前,株高和叶面积显著增加(p<0.05),在230、340和440mm降雨量下玉米总生物量... 在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研究了不同降雨量沟垄集雨种植对夏玉米(ZeaMaysL.)个体发育、生物量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沟垄集雨种植处理后,夏玉米生育期提前,株高和叶面积显著增加(p<0.05),在230、340和440mm降雨量下玉米总生物量比平作分别提高44.71%、28.51%和7.58%;230mm和340mm降雨量下,单株籽粒产量比平作分别提高了75.40%和36.70%,穗长分别增加了25.30%和16.00%,穗粒数分别增加了59.30%和29.20%,230mm降雨量下,玉米穗粗和千粒重比平作分别增加了11.40%和10.30%;440mm降雨量下籽粒产量与平作相比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模拟雨量 集雨种植 个体发育 生物量累积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高效用水机制研究 被引量:39
15
作者 黄高宝 方彦杰 +2 位作者 李玲玲 谢军红 汪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6-121,共6页
通过田间试验对半干旱区不同栽培方式下玉米土壤水分分布及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探明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农田高效用水的机制。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栽培不同位置大垄、垄沟、小垄土壤平均含水量在0-60 cm土层内差异显著(P〈0.05),且... 通过田间试验对半干旱区不同栽培方式下玉米土壤水分分布及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探明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农田高效用水的机制。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栽培不同位置大垄、垄沟、小垄土壤平均含水量在0-60 cm土层内差异显著(P〈0.05),且垄沟含水量最高,其次为大垄,小垄最低;播种期0-60 cm土层平均体积含水量全膜双垄沟播与露地平作差异显著(P〈0.05),升高14.19%,且拔节期以前全膜双垄沟播种植土壤贮水量最高,表明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有利于玉米的出苗及前期的生长;全膜双垄沟播栽培较半膜平作增产26.76%,水分利用效率较半膜平作提高14.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膜双垄沟播栽培 土壤水分 水分利用效率(WUE)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垄全覆盖种植方式对旱地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2
16
作者 李荣 侯贤清 +5 位作者 贾志宽 韩清芳 王敏 杨宝平 丁瑞霞 王俊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282-2291,共10页
2008—2010年在渭北旱塬区,以沟不覆盖为对照(CK),研究垄上覆地膜沟内分别覆普通地膜(PP)、生物降解膜(PB)、玉米秸秆(PS)和液体地膜(PL)4种沟垄全覆盖种植模式对土壤水温、玉米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前... 2008—2010年在渭北旱塬区,以沟不覆盖为对照(CK),研究垄上覆地膜沟内分别覆普通地膜(PP)、生物降解膜(PB)、玉米秸秆(PS)和液体地膜(PL)4种沟垄全覆盖种植模式对土壤水温、玉米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前期,PP、PB和PS处理可明显提高0—200 cm土壤蓄水量;生育中期,PS处理蓄水保墒效果最为显著;生育后期,各沟垄全覆盖处理与对照的土壤蓄水量无显著差异;整个生育期PL处理与CK的土壤蓄水量差异不显著。PP和PB处理3a玉米生育期5—25 cm平均土壤温度分别较CK增高1.6℃和1.3℃,PS处理降低1.9℃,而PL处理与CK无显著差异。PP和PB的增温保水效应使玉米株高、叶面积及地上生物量均高于CK;PS处理的降温效应促进玉米中后期生长,其株高、叶面积及地上生物量均高于CK;PL处理对玉米各生长指标影响不显著。与CK相比,PP、PB和PS处理3a平均的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3.0%、13.8%和15.0%,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9.8%、10.2%和11.6%。可见,垄覆地膜沟覆地膜、生物降解膜或秸秆的沟垄全覆盖种植可明显改善土壤的水温状况,促进玉米生长,从而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渭北旱塬区春玉米丰产栽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垄全覆盖 土壤水温 作物生长 春玉米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和施肥方式对旱地春玉米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7
17
作者 郭天文 谢永春 +2 位作者 张平良 刘晓伟 姜小凤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31-238,共8页
缺水和缺肥影响着半干旱地区春玉米的发展,为了探讨不同种植和施肥方式下春玉米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和利用效率,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全膜双垄沟播(F)、半膜平作(H)和裸地平作(O)3种种植方式,配套优化施肥(OPT)、农民习惯施肥(FP)和不施肥... 缺水和缺肥影响着半干旱地区春玉米的发展,为了探讨不同种植和施肥方式下春玉米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和利用效率,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全膜双垄沟播(F)、半膜平作(H)和裸地平作(O)3种种植方式,配套优化施肥(OPT)、农民习惯施肥(FP)和不施肥(CK)3种施肥水平,测定了春玉米各生育时期的土壤含水量、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分析了不同处理的土壤耗水量、贮水量、含水量垂直变化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以F种植方式和OPT施肥耦合效应最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量均以F-OPT处理最高,分别为12 900kg/hm2,27.9kg/(hm2·mm)和246.2mm,与O-CK相比,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68.7%和106.2%;H和O种植方式下OPT施肥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并未提高(与FP相比);春玉米在灌浆期间耗水量最大,收获后F-OPT土壤水分相比播前出现亏缺,其他处理均得到补偿,其中FOPT在收获后140cm土层附近土壤含水量小于10%。因此,半干旱地区全膜双垄沟播下优化施肥可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但长期种植不利于春玉米可持续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膜双垄沟播 优化施肥 旱地春玉米 水分利用效率 可持续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与氮肥配合对垄沟覆膜栽培冬小麦干物质累积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18
作者 师日鹏 上官宇先 +1 位作者 马巧荣 王林权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23-830,共8页
为协调冬小麦个—群体间关系,建立适宜的群体结构,充分发挥旱作条件下垄沟栽培优势,以小偃22为材料,采用二元二次旋转组合设计,通过2年田间试验研究了垄沟覆膜、垄下集中施肥模式下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冬小麦个—群体间干物质累积及产量... 为协调冬小麦个—群体间关系,建立适宜的群体结构,充分发挥旱作条件下垄沟栽培优势,以小偃22为材料,采用二元二次旋转组合设计,通过2年田间试验研究了垄沟覆膜、垄下集中施肥模式下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冬小麦个—群体间干物质累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体干物质累积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2008~2009年群体干物质累积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2009~2010年群体干物质累积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花期单茎干物质累积量不受施氮量的影响;而成熟期个体干物质累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冬小麦群体干物质累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冬小麦能够通过分蘖调节自身的群体结构,不能盲目地通过增加播种量增加小麦群体密度;适量的增施氮肥有利于个体与群体发育。本试验条件下,冬小麦品种小偃22在中等密度(112 kg/hm2)与较高施氮量(N 201~214 kg/hm2)配置时,个—群体关系比较协调,个体发育健壮,群体干物质累积量和产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沟覆膜 冬小麦 密度 个体与群体关系 干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膜双垄沟播起垄施肥铺膜机的研制 被引量:27
19
作者 史增录 赵武云 +2 位作者 马海军 蒋五洋 柴守玺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9-174,共6页
针对全膜双垄沟播种植的农艺要求,研制了一种起垄施肥铺膜机,可完成起垄、施肥、喷药、铺膜和覆土压膜联合作业。用旋耕方式整地起垄,覆土装置实现地膜纵向两边均匀覆土和地膜横向间隔覆土。采用旋耕前喷药和铺膜前施肥的作业方式,保证... 针对全膜双垄沟播种植的农艺要求,研制了一种起垄施肥铺膜机,可完成起垄、施肥、喷药、铺膜和覆土压膜联合作业。用旋耕方式整地起垄,覆土装置实现地膜纵向两边均匀覆土和地膜横向间隔覆土。采用旋耕前喷药和铺膜前施肥的作业方式,保证药效和肥效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试验表明,垄面光滑,无明显缺陷且覆土后的地膜无机械破膜现象。膜横向覆土距离的平均值为102 cm,纵向覆土厚度和宽度的平均值为5.1 cm和11.4 cm,大垄的垄宽和垄高的平均值分别为69.3 cm和14.9 cm,小垄的垄宽和垄高的平均值为40.5 cm和15.2 cm,满足全膜双垄沟播种植农艺要求。覆土的厚度、宽度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83%和7.52%,大垄宽度、高度的变异系数为1.22%和2.14%,小垄宽度、高度的变异系数为2.26%和1.58%,符合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膜双垄沟播 起垄 施肥 铺膜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全膜覆盖垄沟种植马铃薯/蚕豆间作的产量和水分效应 被引量:20
20
作者 侯慧芝 张绪成 +4 位作者 汤瑛芳 王红丽 于显枫 方彦杰 马一凡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1-80,共10页
间套作是提高农田资源利用效率和缓解连作障碍的有效措施,但就旱作全膜覆盖马铃薯豆科作物间作的增产机制及其效应,目前缺乏系统研究认识。试验于2011-2014年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定西试验站进行(104°36′E,3... 间套作是提高农田资源利用效率和缓解连作障碍的有效措施,但就旱作全膜覆盖马铃薯豆科作物间作的增产机制及其效应,目前缺乏系统研究认识。试验于2011-2014年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定西试验站进行(104°36′E,35°35′N),以新大坪和临蚕131为试验材料,设马铃薯单作、蚕豆单作和薯蚕间作3个处理,记载生育期、测定年际土壤含水量,作物产量,计算作物生育期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资源竞争力、土地当量比等参数,揭示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区马铃薯间作蚕豆对作物生育期、产量、耗水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评价区域马铃薯/蚕豆间作的产量和水分效应。结果表明,马铃薯/蚕豆间作的共生期长达100d以上,共生期耗水占全生育期耗水总量的42.5%~58.3%,是马铃薯单作总耗水量的68.2%~86.3%;间作显著提高了作物耗水量,并使马铃薯花后耗水量显著降低。尽管间作后使产量较马铃薯单作在2011和2014年下降18.1%~31.2%,并使不同降水年型的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显著下降,但使2012年的作物产量提高了10.6%,而且4年土地当量比达1.3~1.5,蚕豆对于马铃薯的资源竞争力为0.31~1.15。所以半干旱区全膜覆盖马铃薯垄沟间作种植具有显著提高土地生产效率的潜力,但需要通过科学搭配作物组合才能实现增产增效、改善农田环境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全膜覆盖 垄沟种植 马铃薯间作蚕豆 水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