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4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dentification of Plant-Pathogenic Fungi Using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Combined with Chemometric Analyses
1
作者 CHAI A-li WANG Yi-kai +3 位作者 ZHU Fa-di SHI Yan-xia XIE Xue-wen LI Bao-ju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764-3771,共8页
Identification of plant-pathogenic fungi is time-consuming due to cultivation and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and can be influenced by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icro-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bserved.The present investig... Identification of plant-pathogenic fungi is time-consuming due to cultivation and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and can be influenced by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icro-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bserved.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aimed to create a simple but sophisticated metho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plant-pathogenic fungi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spectroscopy.In this study,FTIR-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ATR)spectroscopy was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chemometric analysis for identification of important pathogenic fungi of horticultural plants.Mixtures of mycelia and spores from 27fungal strains belonging to nine different families were collected from liquid PD or solid PDA media cultures and subjected to FTIR-ATR spectroscopy measurements.The FTIR-ATR spectra ranging from 4 000to 400cm-1 were obtained.To classify the FTIRATR spectra,cluster analysis was compared with canonical vitiate analysis(CVA)in the spectral regions of3 050~2 800and 1 800~900cm-1.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dentification accuracies achieved 97.53%and99.18%for the cluster analysis and CVA analysis,respectively,demonstrating the high potential of this technique for fungal strain identif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 plant-pathogenic fungi IDENTIFICATION Cluster analysis Canonical vitiate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甲醛苯甲酰腙类化合物合成及其抗真菌活性
2
作者 沙赟颖 刘竺云 +3 位作者 刘明源 周琳 钮晓淑 杨珊珊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65-69,74,共6页
以取代苯甲酰肼为原料,设计合成了17种苯甲醛苯甲酰腙类化合物,并采用1H NMR和13C NMR确定目标化合物的结构。以醚菌酯为阳性对照,测定所有化合物对西瓜枯萎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ium f. sp. Niveum)、番茄早疫病原菌(Alternaria sola... 以取代苯甲酰肼为原料,设计合成了17种苯甲醛苯甲酰腙类化合物,并采用1H NMR和13C NMR确定目标化合物的结构。以醚菌酯为阳性对照,测定所有化合物对西瓜枯萎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ium f. sp. Niveum)、番茄早疫病原菌(Alternaria solani)、烟草赤星病原菌(Alternaria alternata)、玉米弯孢病原菌(Curvularia lunata)、苹果炭疽病原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南瓜枯萎病原菌(Fusarium bulbigenum)、苹果腐烂病原菌(Valsa mali)、水稻稻瘟病原菌(Pyricularia oryza)、苹果轮纹病原菌(Physalospora piricola)9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的体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17种化合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A11的活性最高,对除西瓜枯萎病原菌外的8种供试真菌的抑制率高于醚菌酯,其EC50均小于醚菌酯。对活性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发现引入-F和-Me活性基团,相应化合物的抗真菌活性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甲醛苯甲酰腙类化合物 合成 植物病原真菌 抗真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WEET蛋白在植物与病原物互作中的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汪洋一舟 郭尽新 +5 位作者 乔凯彬 徐珣 刘翔宇 王凤婷 潘洪玉 刘金亮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1-252,共12页
SWEET蛋白是一类新型糖转运蛋白,负责介导细胞中糖类的双向跨膜运输,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韧皮部装载,植物激素转运,花、果实和种子的发育,植物与病原物之间的互作以及植物和微生物之间共生等重要功能,是植物与病原物互作过程的重... SWEET蛋白是一类新型糖转运蛋白,负责介导细胞中糖类的双向跨膜运输,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韧皮部装载,植物激素转运,花、果实和种子的发育,植物与病原物之间的互作以及植物和微生物之间共生等重要功能,是植物与病原物互作过程的重要参与者.总结SWEET蛋白在生物胁迫中的应答机制以及植物与病原物(细菌、真菌、线虫和病毒)互作中SWEET基因的代谢特征、调控途径及特异性防御反应,并讨论使用基因编辑工具编辑SWEET基因增强植物对病原物的抗性及其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为深入研究SWEET蛋白参与植物-病原物互作的机制及利用SWEET基因进行抗病育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转运蛋白 SWEET蛋白 SWEET基因 植物-病原物互作 生物胁迫 寄主防御 抗病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UNGuild的山药腐烂块茎真菌群落研究及潜在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
4
作者 展莉平 任雪洋 +5 位作者 张笑一 王瑞飞 孔盈利 王强 李明军 杨清香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7-359,共13页
为探讨山药腐烂块茎的真菌群落特征及主要病原真菌,该研究采用ITS扩增子测序技术和FUNGuild分析阐明了其真菌群落组成、网络特征及生态功能类群,并对潜在病原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1)山药腐烂块茎中的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 为探讨山药腐烂块茎的真菌群落特征及主要病原真菌,该研究采用ITS扩增子测序技术和FUNGuild分析阐明了其真菌群落组成、网络特征及生态功能类群,并对潜在病原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1)山药腐烂块茎中的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优势属包括青霉属(Penicillium)、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镰刀菌属(Fusarium)、篮状菌属(Talaromyces)和粉红螺旋聚孢霉属(Clonostachys)等。真菌生态网络呈现明显的模块化结构和高比例的正相关边数(99.33%),真菌间趋向于极强的正向合作。(2)FUNGuild分析显示,10个真菌生态功能类群与山药块茎腐烂高度相关。其中,粪腐生-未命名腐生-木腐菌和内生-植物病原真菌的相对丰度分别为33.74%和23.64%,其代表性属分别为青霉和炭疽属。此外,与植物病原和木腐菌同时相关的生态功能类群共有3个,总相对丰度为13.67%,代表性属为镰刀菌属。进一步Trait分析表明,青霉、镰刀菌等7个属真菌可能与山药块茎腐烂密切相关。(3)共分离鉴定真菌22株,隶属于6个属,包括镰刀菌属(9株)、青霉属(5株)和曲霉属(Aspergillus,4株)等。该研究结果为阐明山药块茎腐烂的发病机理、定向使用农药及筛选生防菌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药 扩增子测序 真菌群落 FUNGuild 生态功能类群 植物病原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种子劣变过程中植物先天免疫系统的响应
5
作者 刘晴晴 张帅兵 +2 位作者 胡元森 翟焕趁 马平安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41,共10页
为揭示玉米储藏劣变与安全储藏的分子机理,将玉米杂交种郑单958进行人工控制劣变处理,研究种子劣变时储藏病害侵染及种胚先天免疫相关酶活变化,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植物病原菌互作通路基因差异。结果表明,在种胚劣变过程中表皮带菌量不... 为揭示玉米储藏劣变与安全储藏的分子机理,将玉米杂交种郑单958进行人工控制劣变处理,研究种子劣变时储藏病害侵染及种胚先天免疫相关酶活变化,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植物病原菌互作通路基因差异。结果表明,在种胚劣变过程中表皮带菌量不断增加,活性氧(ROS)出现爆发增长,相关酶活性及腺苷三磷酸(ATP)含量持续下降,病程相关蛋白活性增加;劣变处理3 d后种胚数字表达谱发现,植物病原菌互作通路中差异表达基因共有129个(上调73个,下调56个)。人工控制劣变过程初期,伴随带菌量的升高,种胚内植物先天免疫系统为抵御病原菌入侵发挥积极作用,但是高温高湿的外部环境,导致玉米种子劣变持续加剧,植物先天免疫系统各理化指标均出现显著下降趋势,发生不可逆转的氧化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人工控制劣变 植物先天免疫系统 植物-病原菌互作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檵木乙酸乙酯萃取物抑菌活性研究
6
作者 施慧露 莫燕华 +1 位作者 骆海玉 马姜明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研究檵木不同部位萃取物抑菌谱,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檵木资源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檵木枝、叶萃取物(乙酸乙酯层)对所有测定的植物病原真菌及动物病原细菌均表现出显著的抑菌效果。处理浓度为5 g/L,枝乙酸乙酯萃取物明显抑制多种植物... 本文研究檵木不同部位萃取物抑菌谱,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檵木资源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檵木枝、叶萃取物(乙酸乙酯层)对所有测定的植物病原真菌及动物病原细菌均表现出显著的抑菌效果。处理浓度为5 g/L,枝乙酸乙酯萃取物明显抑制多种植物病原真菌,除对茶轮斑病菌(25.58%)及贡柑链格孢菌(48.30%)抑制率较低外,对其他供试真菌的抑菌率均在50%以上,EC_(50)值在0.2978~3.7688 g/L。其中对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甘蓝黑斑病菌和辣椒炭疽病菌的毒力较高,其EC_(50)值分别为1.3612、0.7564和0.2978 g/L,均小于2 g/L,并且对辣椒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更高,EC_(50)值小于0.5 g/L。叶乙酸乙酯萃取物除对茶轮斑病菌的抑制率为26.77%外,对其他供试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率均大于50%,EC_(50)值介于1.0360~3.8076 g/L。相似地,其对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甘蓝黑斑病菌和辣椒炭疽病菌的毒力也较高,EC_(50)值分别为1.8126、1.3767和1.0360 g/L,均小于2 g/L。檵木枝、叶萃取物(乙酸乙酯层)对供试的动物病原细菌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MIC值分别为0.15625~2.50000和0.15625~1.25000 g/L。枝乙酸乙酯萃取物对5种供试动物病原细菌的MIC值均小于1 g/L,包括枯草芽孢杆菌、炭疽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藤黄微球菌;叶乙酸乙酯萃取物除对大肠杆菌MIC值为1.25 g/L外,对其他供试动物病原细菌的MIC值均小于1 g/L,并且对蜡样芽孢杆菌、藤黄微球菌、乙型副伤寒杆菌、溶壁微球菌和巨大芽孢杆菌5种病原细菌的抑制活性均高于枝乙酸乙酯萃取物。研究结果表明,檵木具有广谱抑菌活性,该结果为檵木在农用和医用抑菌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檵木 乙酸乙酯萃取物 植物病原真菌 动物病原细菌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病原真菌的酸碱特性
7
作者 钱晨 许玲 朱品宽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6,共5页
pH是影响植物病原真菌能否成功入侵宿主的重要致病因子。本文探讨了植物病原真菌响应pH的主要信号通路及真菌通过主动调节环境pH影响致病性的机理,总结了果实病害中主要的产碱真菌和产酸真菌,以及它们分泌的碱性和酸性物质对致病性的影... pH是影响植物病原真菌能否成功入侵宿主的重要致病因子。本文探讨了植物病原真菌响应pH的主要信号通路及真菌通过主动调节环境pH影响致病性的机理,总结了果实病害中主要的产碱真菌和产酸真菌,以及它们分泌的碱性和酸性物质对致病性的影响,以期为研究新的植物真菌病害防控策略提供参考资料。与此同时,植物病原真菌的酸碱特性也是生物稳态与调节机制的典型案例,可以为理解生命科学的核心知识提供生动的教学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病原真菌 PH 产碱真菌 产酸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植物源杀菌剂的活性组分和应用概况 被引量:2
8
作者 王佳丽 马燕 +4 位作者 高倩 路兆军 张建梅 王连红 王文苹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38-145,共8页
植物源杀菌剂利用植物中所含的天然有效成分及其衍生物杀死或抑制植物病原菌,具有可生物降解、环保、经多种机制发挥作用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因而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新型农药研究的热点之一。该研究通过检索中国农药信息网中植物源... 植物源杀菌剂利用植物中所含的天然有效成分及其衍生物杀死或抑制植物病原菌,具有可生物降解、环保、经多种机制发挥作用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因而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新型农药研究的热点之一。该研究通过检索中国农药信息网中植物源杀菌剂的审批情况,汇总2009年1月至2023年8月期间我国植物源杀菌剂的登记信息,整理不同类型植物源杀菌剂的活性成分、结构特征及其作用机制,概括产品的剂型、施用方式及用量特征。系统梳理和分析现有登记植物源杀菌剂的基本情况,为今后挖掘新颖植物源杀菌活性成分提供启发,也为研发相关农药新产品和新技术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源杀菌剂 植物病原菌 农药 天然活性成分 杀菌机制 剂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季灰霉病病原鉴定及其对植物激素的响应特征
9
作者 陈浩源 李庆魁 +4 位作者 程培蕾 严陶韬 程雯慧 梁琪 黄长兵 《耕作与栽培》 2025年第2期42-47,共6页
为了明确江南地区月季灰霉病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培养法对田间发病的月季进行灰霉病病原菌分离纯化,通过观察病原菌的菌落形态及显微结构,结合ITS基因测序结果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患病菌株为灰葡萄孢菌(B.cinerea)。进一步探究... 为了明确江南地区月季灰霉病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培养法对田间发病的月季进行灰霉病病原菌分离纯化,通过观察病原菌的菌落形态及显微结构,结合ITS基因测序结果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患病菌株为灰葡萄孢菌(B.cinerea)。进一步探究月季对灰霉病抗性与多种植物激素之间的关系,利用赤霉素(GA 3)、脱落酸(ABA)、茉莉酸甲酯(MeJA)、水杨酸(MeSA)、生长素类似物(NAA)、细胞分裂素(6-BA)等6种外源植物激素处理月季花瓣后接种灰霉病。结果显示,经过MeJA、MeSA、6-BA处理后的月季花瓣减轻了灰霉病的发病程度,推测这3种植物激素可以提高月季花瓣对灰霉病的抗性,而GA 3、ABA、NAA无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季 灰霉病 病原菌鉴定 植物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甲基化调控植物病原真菌毒力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赵岩 曹建承 +1 位作者 陈祎 夏石头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68-74,共7页
组蛋白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其通过精细调节染色质的构象而调控基因表达。研究表明,植物病原真菌通过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动态调控毒力因子表达和侵染结构分化,在致病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同时,多组学技术揭示了表观遗传-代谢... 组蛋白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其通过精细调节染色质的构象而调控基因表达。研究表明,植物病原真菌通过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动态调控毒力因子表达和侵染结构分化,在致病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同时,多组学技术揭示了表观遗传-代谢耦合网络,基于甲基化酶靶向的新型防控策略也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该文系统综述了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对植物病原真菌毒力的调控机制,重点解析了H3K4me3、H3K27me3、H3K9me3等关键修饰位点的生物学功能,深入探讨了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对毒力因子表达的调控机制,并展望未来研究需整合单细胞表观组学与基因编辑技术,以阐明“组蛋白密码”的动态解密规律,为开发绿色靶向杀菌剂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甲基化 植物病原真菌 表观遗传调控 毒力因子 病害防控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莓采后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精油防控
11
作者 万春秀 张楚萱 +3 位作者 谢子涵 康晨睿 陶能国 谭小丽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75-284,共10页
为降低蓝莓采后遭受病原菌侵染引起严重腐烂而带来的损失,本研究分离鉴定引起蓝莓果实腐烂的致病菌并开发绿色安全的病害防治措施。通过组织分离法从自然发病的蓝莓果实上获得4种致病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表明4种病原菌分别为皮落青霉(Pe... 为降低蓝莓采后遭受病原菌侵染引起严重腐烂而带来的损失,本研究分离鉴定引起蓝莓果实腐烂的致病菌并开发绿色安全的病害防治措施。通过组织分离法从自然发病的蓝莓果实上获得4种致病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表明4种病原菌分别为皮落青霉(Penicillium crustosum)、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串珠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致病力排序为皮落青霉>塔宾曲霉>链格孢菌>串珠镰刀菌。考虑到串珠镰刀菌的致病性较弱,后续仅对其他3种致病菌进行生长发育条件分析。结果表明,3种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在25~28℃之间,生长曲线的对数生长期均在66 h之内,孢子均在12 h之内萌发。进一步探究了25种天然植物精油对致病菌的体外作用效果,发现多数精油对皮落青霉和塔宾曲霉的生长均具有高效的抑制作用,其中2μL/mL的茉莉精油、丁香罗勒精油、山苍子精油和红景天精油体外能完全抑制4种菌的生长,2μL/mL的续断精油可抑制皮落青霉、塔宾曲霉和链格孢菌的生长,对串珠镰刀菌的抑菌率为97%。活体实验表明,山苍子精油和茉莉精油熏蒸能显著降低接种皮落青霉的蓝莓果实病害发生,山苍子精油作用效果优于茉莉精油,有望作为控制蓝莓贮藏病害的绿色替代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采后病害 致病菌 植物精油 抑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种植物提取物对3种小麦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筛选及其成分分析
12
作者 颜彬 梁晶 +5 位作者 龚静云 周小云 胡林峰 张军高 雷斌 李克梅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5-616,共12页
通过筛选和评价新疆植物资源的抑菌活性,为植物源农药研发提供基础。本研究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以小麦根腐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雪腐微座孢菌Microdochium nivale为靶标菌,对13种新疆植... 通过筛选和评价新疆植物资源的抑菌活性,为植物源农药研发提供基础。本研究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以小麦根腐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雪腐微座孢菌Microdochium nivale为靶标菌,对13种新疆植物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进行筛选与测定,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联用技术对皱叶酸模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3种植物提取物对3种小麦病原菌显示出不同活性,且抑菌效果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其中对麦根腐平脐蠕孢菌抑制活性最强的是皱叶酸模甲醇提取物,其EC50为6.380 mg/mL;对禾谷镰刀菌抑制活性最强的是猪毛菜甲醇提取物,其EC_(50)为26.362 mg/mL;对雪腐微座孢菌抑制活性最强的是皱叶酸模乙醇提取物,其EC50值为8.203mg/mL。并采用质谱联用法分析鉴定了皱叶酸模甲醇提取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共鉴定皱叶酸模提取物42个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黄酮类、脂肪酰类和羧酸及其衍生物类,占总数的66.67%。因此,皱叶酸模甲醇提取物抑菌活性较好,可进一步开发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提取物 小麦病原菌 抑菌活性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代谢在植物免疫中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魏昕 孙嘉逸 +1 位作者 王伟杰 王守冬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8-178,共11页
糖类是生命活动过程中基础的物质之一,不仅是能量的基本载体,也是构成多种生物大分子的基础前体物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自身所需的糖,但绝大多数病原体无法直接合成糖,需通过改变宿主植物糖代谢获取植物所合成的糖。在病原体与宿主... 糖类是生命活动过程中基础的物质之一,不仅是能量的基本载体,也是构成多种生物大分子的基础前体物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自身所需的糖,但绝大多数病原体无法直接合成糖,需通过改变宿主植物糖代谢获取植物所合成的糖。在病原体与宿主植物互作的过程中,糖作为信号分子调控植物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反应。文章综述了糖代谢在植物免疫中的作用,主要涵盖病原体裂解细胞壁多糖的多种反应、病原体与宿主竞争糖的不同策略、糖信号如何调控宿主免疫反应等方面,并讨论糖代谢在作物育种中的潜在应用,为植物免疫机制研究和作物遗传改良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代谢 细胞壁多糖 糖信号 病原体 植物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病原真菌CFEM蛋白的理化性质及特征分析
14
作者 沈艳 潘露 +1 位作者 侯欢欢 祝友朋 《江苏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33-38,共6页
CFEM蛋白是真菌中特有的一类蛋白,在真菌的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前人研究发现的13个植物病原真菌的CFEM蛋白开展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期明确植物病原真菌CFEM理化性质及其特征。该研究通过Pfam数据库以“CFEM”为关键词... CFEM蛋白是真菌中特有的一类蛋白,在真菌的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前人研究发现的13个植物病原真菌的CFEM蛋白开展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期明确植物病原真菌CFEM理化性质及其特征。该研究通过Pfam数据库以“CFEM”为关键词搜索获得13个真菌的CFEM蛋白序列;通过SMART检查是否存在CFEM结构域,最终获得CFEM蛋白的序列,然后利用蛋白质数据库、Expasy等在线程序对蛋白序列的理化性质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CFEM蛋白主要为酸性和碱性蛋白、疏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集中在质膜;二级结构组成特征为折叠较少,均具有CFEM保守结构域,分为5类,主要为CFEM、CFEM+TM,CFEM结构域序列氨基酸长度集中在60-66个,有7个间隔排列的半胱氨酸残基,具有高度的保守性。该文以期为解析植物病原真菌CFEM蛋白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病原真菌 CFEM蛋白 理化性质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研究进展
15
作者 刘凯 程念龙 +4 位作者 吴擎宇 王琳琳 王永娟 于伯成 赵冬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27-136,共10页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V具有高度变异性和多组织嗜性,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包含多个开放阅读框,可编码多种结构...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V具有高度变异性和多组织嗜性,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包含多个开放阅读框,可编码多种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流行病学调查表明,IBV呈现全球性分布,并持续进化产生新的基因型和谱系,其中GⅠ-19为中国地区的主导谱系。在致病机制方面,IBV通过其广泛的组织嗜性、S蛋白介导的细胞入侵过程以及复杂的免疫逃逸机制实现感染。目前,IBV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病毒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技术。在防控策略上,研究重点集中于新型疫苗的研发和抗病毒天然植物提取物的开发。文章系统阐述了IB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特征及IB的防控策略研究进展,为家禽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流行病学 致病机制 诊断 疫苗 天然植物提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材线虫对红松、油松和日本落叶松苗木的致病性初探
16
作者 李德斌 王伟韬 +3 位作者 李志鹏 田川 余月振 姜生伟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28,共6页
为探明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和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苗木的致病性,通过人工接种松材线虫,观察红松、油松、日本落叶松2~3 a生苗木感病症状,测定松材线虫在苗木中的... 为探明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和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苗木的致病性,通过人工接种松材线虫,观察红松、油松、日本落叶松2~3 a生苗木感病症状,测定松材线虫在苗木中的移动能力和发病情况。结果表明:3种苗木被松材线虫侵染后均会发病;苗木种类和松材线虫接种数量均会影响苗木的起始发病时间、发病率、死亡率以及感病指数;松材线虫在3种苗木中均可定殖并移动到全株,在红松体内移动能力强于油松和日本落叶松。松材线虫对3种苗木致病性均较强,其中对红松的致病性最强,对油松次之,对日本落叶松致病性略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 发病率 致病性 移动能力 寄主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蓬粗提物对陇南花椒黑胫病病原菌抑制作用研究
17
作者 史梁 钱朝菊 +5 位作者 范兴科 燕霞 曹永红 张洪 陆欣 马小飞 《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6,共6页
为了明确病原菌,采用形态学和ITS测序的方法对陇南地区花椒黑胫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从多株陇南花椒的黑胫病病灶部位分离纯化得到13种不同菌落形态特征的菌株,经过寄主回接,科赫法则验证,首次明确陇南地区花椒黑胫病病原菌为一种极... 为了明确病原菌,采用形态学和ITS测序的方法对陇南地区花椒黑胫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从多株陇南花椒的黑胫病病灶部位分离纯化得到13种不同菌落形态特征的菌株,经过寄主回接,科赫法则验证,首次明确陇南地区花椒黑胫病病原菌为一种极细链格孢菌。通过梯度生长抑制测定法评估沙蓬粗提物对该极细链格孢菌的抑制效果,发现8 mg/mL的沙蓬粗提物对极细链格孢菌的抑制效果最佳,抑制率达到70.18%。研究结果不仅说明花椒黑胫病产生的机制复杂多样,同时说明沙生药用植物沙蓬的粗提物作为植物源杀菌剂在重要经济林作物主要病害的生物防治中具有广阔前景,拓展了沙蓬在我国特色生态农业中的应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蓬粗提物 花椒黑胫病 病原菌 极细链格孢菌 植物源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细菌性溃疡病病原菌检测鉴定及在植株体内分布规律研究
18
作者 高香 于泽洋 +1 位作者 陈康 史娟 《农业科学研究》 2025年第1期47-52,共6页
对密执安棒形杆菌密执安亚种(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michiganensis,简称Cmm)侵染番茄引起的细菌性溃疡病进行田间调查,采用胶体金试纸条和PCR方法,对田间疑似番茄细菌性溃疡病的植株及其根、茎、叶等不同组织进行Cmm检测和... 对密执安棒形杆菌密执安亚种(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michiganensis,简称Cmm)侵染番茄引起的细菌性溃疡病进行田间调查,采用胶体金试纸条和PCR方法,对田间疑似番茄细菌性溃疡病的植株及其根、茎、叶等不同组织进行Cmm检测和鉴定。结果表明:番茄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溃疡病;病情随生育期推移而加重,露地生产的发病程度重于设施栽培的发病程度。分离菌株均为Cmm,随病情加重,病菌随维管束扩散至全株,主要分布在番茄根部、茎秆、叶片、叶柄和果实等组织中,试纸条检测和PCR检测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细菌性溃疡病 病原菌鉴定 胶体金试纸条检测 PCR 植株体内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皂素和博落回生物碱复配对4种病原菌的联合毒力 被引量:2
19
作者 杜晓静 梁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125-127,170,共4页
为了明确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混配对棉花立枯病菌、棉花枯萎病菌、苹果轮纹病菌和柑橘炭疽病菌的联合毒力,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博落回生物碱、茶皂素及其不同配比混剂对4种病菌的毒力,通过交互测定法测定了茶皂素和博落回生物碱的毒... 为了明确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混配对棉花立枯病菌、棉花枯萎病菌、苹果轮纹病菌和柑橘炭疽病菌的联合毒力,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博落回生物碱、茶皂素及其不同配比混剂对4种病菌的毒力,通过交互测定法测定了茶皂素和博落回生物碱的毒性比例和增效系数。结果表明: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复配对棉花枯萎病的联合毒力主要为拮抗或相加作用,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复配对苹果轮纹病的联合毒力主要为相加作用,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质量比为1∶48.7的混剂对棉花立枯病表现为增效作用,增效系数为1.536;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质量比为1∶20.2的混剂对柑橘炭疽病菌表现出较好的增效作用,增效系数为1.5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落回生物碱 茶皂素 植物病原菌 联合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腥草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及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丽 孙建鹏 巴其斌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6-621,共6页
采用硅胶、大孔树脂、葡聚糖凝胶、MCI树脂、薄层色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分离方法,从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地上部分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运用质谱、核磁共振等波谱技术和文献对比法鉴定了其结... 采用硅胶、大孔树脂、葡聚糖凝胶、MCI树脂、薄层色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分离方法,从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地上部分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运用质谱、核磁共振等波谱技术和文献对比法鉴定了其结构,分别鉴定为去氢催吐萝芙木醇(1)、5,6-环氧-3-羟基-β-紫罗兰酮(2)、黑麦草内酯(3)、pubinernoid A(4)、槲皮苷(5)、槲皮素(6)、阿福豆苷(7)、4-甲氧基苯-1,2-二醇(8)、4-羟基苯甲醛(9)、苯甲酸(10)。化合物1~4为首次从鱼腥草中分离得到的降碳倍半萜。对所有化合物进行了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在40 mg/mL浓度下,化合物5~7对禾谷镰刀菌、褐枝孢菌、番茄灰霉病菌、瓜类球腔菌和棉花枯萎病菌抑菌率介于38%~5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 分离鉴定 降碳倍半萜 抗植物病原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