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与植物协同去除生活污水中总氮、总磷、COD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兴华 王云 《山东农业科学》 2015年第3期45-48 51,51,共5页
试验设3个污水处理组,第Ⅰ组为微生物处理组、第Ⅱ组为植物处理组、第Ⅲ组为植物微生物协同处理组,分别在处理4、8、12、16 d时取样测量样品中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浓度;采用SPSS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显示,3个处理组都使... 试验设3个污水处理组,第Ⅰ组为微生物处理组、第Ⅱ组为植物处理组、第Ⅲ组为植物微生物协同处理组,分别在处理4、8、12、16 d时取样测量样品中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浓度;采用SPSS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显示,3个处理组都使污水中TN、TP、COD浓度显著降低,表明3种处理方法都具有很好的污水处理效果。其中第Ⅲ组处理效果最好,处理16 d,使污水中TN浓度从21.5607mg/L降低到5.2704mg/L,TP浓度从6.1695mg/L降低到0.8279mg/L,COD浓度从215.3mg/L降低到52.8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植物 总氮(TN) 总磷(TP) 化学需氧量(C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水生植物氮同位素作为人为氮输入太湖的生物指标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勇丽 余辉 +4 位作者 徐军 牛远 沙永翠 郭子军 田学达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3-249,共7页
富营养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需要更准确地评估人为氮输入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而初级生产者的N同位素已成为一个有用的生物指标.本研究通过测定太湖和太湖周围湖荡水生植物的δ15N,与水体中的环境因子做GAM分析,结果表明δ15N与... 富营养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需要更准确地评估人为氮输入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而初级生产者的N同位素已成为一个有用的生物指标.本研究通过测定太湖和太湖周围湖荡水生植物的δ15N,与水体中的环境因子做GAM分析,结果表明δ15N与水体中的铵态氮、正磷酸盐、总氮都有很显著的相关性,而这主要是由于植物在吸收和同化过程中有较大的同位素效应.水生植物的氮同位素值与氮的有效性和植物对氮的需求有关.当氮浓度有限时,植物对氮的需求变大并且减少了15N的分馏,水生植物则有较高的同位素值,而高氮浓度下,氮的可用性超过植物对氮的需求,15N分馏增大则氮同位素值较低.无锡地区和吴江地区湖荡水生植物同位素值有显著的差异性,无锡地区湖荡湿地富营养化最严重,所以水生植物的δ15N值比吴江地区高.总体来说,水生植物氮同位素可以作为评价生态系统人为氮输入影响的一个有效且简单的生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δ15N GAM 植物氮的需求 人为氮输入 生物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化废水好氧工艺去除COD和氨氮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杨云龙 高富丽 孟建丽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8-111,共4页
为预测焦化废水A1-A2-O-M工艺O-M段在其优化运行参数下,去除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的达标情况,利用好氧反应器对焦化废水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利用Matlab分别对好氧反应器(O段)和复合生物反应器(M段)长期运行的出水COD和氨氮浓度进行估计... 为预测焦化废水A1-A2-O-M工艺O-M段在其优化运行参数下,去除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的达标情况,利用好氧反应器对焦化废水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利用Matlab分别对好氧反应器(O段)和复合生物反应器(M段)长期运行的出水COD和氨氮浓度进行估计。分析得出,该工艺长期运行的出水COD质量浓度均值小于150 mg/L的概率为0.8974;出水氨氮质量浓度均值为0.63 mg/L,出现概率为0.999 9。研究结果分别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要求的二级标准和一级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废水 A1-A2—O-M工艺 氨氮 化学需氧量 复合生物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生植物的污染物净化功能及其泌氧量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王玮 侯宁宁 +4 位作者 杨钙仁 李茵茵 凤姜薇 邓羽松 彭晚霞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924-1931,共8页
[目的]分析不同水生植物对污水净化效果的影响,为选用适宜生态条件的水生植物治理污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9种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室内静水条件下pH、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 [目的]分析不同水生植物对污水净化效果的影响,为选用适宜生态条件的水生植物治理污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9种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室内静水条件下pH、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和溶解氧(DO)的测定,探讨水生植物对氮、磷吸收的特点及其根系泌氧特征,同时分析营养物质吸收对水溶液pH值的影响和泌氧速率与有机物去除量的相互关系。[结果]9种水生植物均对水体N、P的吸收较强。其中美人蕉和凤眼莲对N、P的吸收能力较强,苦草对各形态N吸收能力均较强,风车草对TP的吸收能力较强,吸收率均达70%以上;NH4^+-N、TP与pH的关系密切,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344(P<0.05, n=36)、0.708(P<0.01,n=36),表明TP对pH的影响更大;植物根系泌氧率与水中耗氧有机物的去除量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高达0.845(P<0.01)。不同植物的泌氧能力存在差异,花叶芦竹、再力花和风车草对水体的供氧能力显著大于其他植物。[结论]苦草、美人蕉、凤眼莲和风车草对N、P的净化效果较好,可用于氮磷含量较高的污水中。花叶芦竹、再力花和风车草的泌氧能力及对耗氧有机物的去除能力较高,适宜种植在高耗氧有机物的污水中。风车草不仅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净化效果较好,而且泌氧能力及耗氧有机物的去除能力也较高,可以将其作为富营养化水体的栽培植物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泌氧 耗氧有机物 氮磷吸收 水生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苇不同部位作为碳源对人工湿地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文琴 刘霄 +2 位作者 贾柠 王子文 张艳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5-30,37,共7页
针对人工湿地中有机碳源不足造成脱氮效率较差的问题,寻找更高效的植物碳源以改善人工湿地内部碳氮比低的状况。通过试验比较芦苇穗(芦穗)、芦苇茎(芦茎)和芦苇根(芦根)3个部位在不同预处理方式下的静态释放规律,筛选出最佳的植物碳源,... 针对人工湿地中有机碳源不足造成脱氮效率较差的问题,寻找更高效的植物碳源以改善人工湿地内部碳氮比低的状况。通过试验比较芦苇穗(芦穗)、芦苇茎(芦茎)和芦苇根(芦根)3个部位在不同预处理方式下的静态释放规律,筛选出最佳的植物碳源,并通过小试人工湿地试验分析其作为植物碳源对脱氮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碱热处理能够提高COD释放量,相较其它预处理方式,其最大COD释放浓度提高10%,并提前释放一部分氮类化合物和含磷化合物;芦穗碱热处理初期COD释放量达到各部位中的最高值182.00 mg/L;从144 h内的平均TN释放量来看,芦穗碱热处理(6.16 mg/L)>芦根碱热处理(4.21 mg/L)>芦茎碱热处理(2.99 mg/L),芦茎释放量最少,比芦穗少一半以上;经过碱泡、碱热处理后,TN、TP、NH^(+)_(4)-N、NO^(-)_(3)-N和NO^(-)_(2)-N释放量均小于简单处理。碱热处理后的芦苇茎是最佳植物碳源,具有较强的持续释碳能力,并且对氮、磷积累的影响最小;在小试人工湿地系统中添加碱热处理后的芦茎在不显著提高系统出水COD前提下,显著提高了TN和TP的去除率,相对对照组分别提高了61.14%和32.53%,达到同步强化脱氮除磷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碳源 脱氮 芦苇 化学需氧量(COD) 人工湿地 碱热处理 反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