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核心地区产业集聚区规划框架与实践——以广州琶洲地区发展规划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吴欣燕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1-129,共9页
以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立足于存量发展的时代背景,科学审视城市核心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问题,以产城人协同视角,探索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机制,以产城融合理论为基础延伸挖潜产城人的横向互动关系,立足产业集群理论探索产业纵向协作... 以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立足于存量发展的时代背景,科学审视城市核心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问题,以产城人协同视角,探索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机制,以产城融合理论为基础延伸挖潜产城人的横向互动关系,立足产业集群理论探索产业纵向协作,并以广州琶洲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实践进行实证分析,以问题为导向、以人为核心,切实将人与产业、空间进行深度链接和协同,提出相应的规划方法,指引规划实施落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聚区 产城人协同 产城融合 发展规划 广州琶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沿海地区城市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纪玉俊 丁科华 张鹏 《经济与管理》 CSSCI 2014年第5期84-90,共7页
基于外部经济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和对外开放,建立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并利用我国96个沿海城市2003-2011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三种因素对我国沿海地区服务业总体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消费性服务业集聚和公共性服务业集... 基于外部经济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和对外开放,建立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并利用我国96个沿海城市2003-2011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三种因素对我国沿海地区服务业总体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消费性服务业集聚和公共性服务业集聚的不同影响作用,结果发现:对于服务业总体和公共性服务业而言,三种因素都是影响其集聚的主要因素;对于生产性服务业而言,新经济地理因素是促进其集聚的主要因素,而另外两因素的促进作用尚未体现出来;对于消费性服务业而言,相对于新经济地理因素,外部经济因素和对外开放因素对其集聚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地区 服务业集聚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特征与规划应对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庆 罗鹏飞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8-24,共7页
研究首先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性分类框架,分析了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构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区位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构成不同,但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在城市内... 研究首先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性分类框架,分析了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构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区位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构成不同,但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在城市内部出现一定程度的空间分化。其次,结合这些规律和趋势,研究提出了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的规划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区 产业构成 空间分布 规划应对 杭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空间与产业组织的服务业集聚区规划——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管驰明 吴倩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3-42,共10页
服务业集聚区不仅对带动服务业本身的发展,而且对培育新的城市空间增长极、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受到学界和政府的关注,但由于学科视角的差异,对于服务业集聚区的内涵、界定标准以及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尚未形成共识。... 服务业集聚区不仅对带动服务业本身的发展,而且对培育新的城市空间增长极、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受到学界和政府的关注,但由于学科视角的差异,对于服务业集聚区的内涵、界定标准以及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尚未形成共识。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产业组织与地理空间的双重视角界定服务业集聚区的内涵与标准,探索服务业集聚区规划的流程与内容,并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探讨如何理性地选择与规划服务业集聚区,旨在完善服务业集聚区的理论研究,推进服务业集聚区的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空间 产业组织 服务业集聚区规划 常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海城市服务业空间布局特征及集聚模式——以大连与上海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汪旭晖 郝相涛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6年第6期118-128,共11页
随着国家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服务业逐渐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服务业集聚化发展亦成为全球趋势,并获得学界的普遍关注。以大连市和上海市为例,对服务业集聚区空间分布及集聚模式进行了研究,发现政府引导、城市核心地域... 随着国家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服务业逐渐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服务业集聚化发展亦成为全球趋势,并获得学界的普遍关注。以大连市和上海市为例,对服务业集聚区空间分布及集聚模式进行了研究,发现政府引导、城市核心地域空间面积的限制、核心城区优质资源的吸引三个主要因素促使大连市服务业集聚区形成了"南密北疏",上海市呈现"内密外疏"的环形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了集聚区布局的演化过程;并挖掘出产城融合、产产结合、以产兴产三种集聚模式,探讨了各模式的概念、所具备优势及适用情景。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为沿海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业 集聚区 空间布局 集聚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务业创新与区域发展策应:深圳个案 被引量:1
6
作者 林苞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3-91,共9页
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和阿瑞基的体系积累周期理论,提供了从长期的视角分析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从这一框架来看,现阶段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既是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又是金融扩张的阶段。金融发展和创新集群的培育是此阶段的最主要的任务,... 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和阿瑞基的体系积累周期理论,提供了从长期的视角分析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从这一框架来看,现阶段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既是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又是金融扩张的阶段。金融发展和创新集群的培育是此阶段的最主要的任务,并且这两方面互相补充、互为条件。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应适应金融扩张的要求,培育能够引导经济进入新的繁荣的创新集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结构调整 服务业创新 创新集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部地区城市群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
7
作者 王威 陈耀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6-43,共8页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借鉴现有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成果,构建中部地区城市群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规模实力、结构效能、支撑能力等3...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借鉴现有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成果,构建中部地区城市群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规模实力、结构效能、支撑能力等3个一级指标,服务业增加值、现代服务业占比、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等14个二级指标,实证研究表明,中部地区城市群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长株潭城市群、武汉都市圈、郑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大南昌都市圈和山西中部城市群。立足新发展阶段,要在产业升级、创新赋能、空间拓展、低碳转型和政府引导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提升城市群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融合度、原动力、开放度、绿色度和协调性,加快推进中部地区城市群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开创新时代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地区 城市群 都市圈 服务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26
8
作者 倪郭明 朱菊萍 李思慧 《卫生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64-68,共5页
大健康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朝阳产业"。本文分析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的大健康产业发展案例,总结经验,探求规律,为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大健康产业 健康服务业 产业集聚区 国际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先进生产性服务业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网络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9
作者 潘苏 种照辉 覃成林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3-112,共10页
基于企业关联视角,利用联锁网络模型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网络的演化特征,并借助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探讨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网络的因素。对比由2014年与2017年先进生产性服务企业构建的城市网络可以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网络联... 基于企业关联视角,利用联锁网络模型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网络的演化特征,并借助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探讨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网络的因素。对比由2014年与2017年先进生产性服务企业构建的城市网络可以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网络联系更加紧密和均衡,其网络结构呈现出由以香港为中心向以香港、深圳、广州等多中心演化的趋势。指数随机图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网络演化过程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并受城市间产业关联的显著影响;从城市个体属性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创新环境以及城市的国际知名度是影响城市网络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先进生产性服务业 先进制造业 城市网络 网络演化 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集群视角下独立工矿区转型策略研究:以晋城“老三矿”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邓元媛 孙文萍 辛梦远 《中国矿业》 2021年第4期64-69,共6页
独立工矿区经历了重点发展、逐步式微至当前转型的历史时期,如何推动独立工矿区的存量更新成为促进城市可持续性的重要议题。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聚集中心凝聚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并辐射周边,地理空间分布的差异直接影响区域城市... 独立工矿区经历了重点发展、逐步式微至当前转型的历史时期,如何推动独立工矿区的存量更新成为促进城市可持续性的重要议题。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聚集中心凝聚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并辐射周边,地理空间分布的差异直接影响区域城市职能与发展潜力,因此本文以空间区位为划分依据,对独立工矿区进行了分类比较,分析其形成背景与发展特征,从产业集群的视角出发对三种不同类型独立工矿区转型提出了紧跟市场需求、贴合政策环境、整合内外资源和强调文化延续四个方面的规划策略,并以晋城古书院矿、王台铺矿和凤凰山矿为例剖析了城中型、近郊型和远郊型三类独立工矿区的转型实践,以期为独立工矿区的转型发展提供实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独立工矿区 转型 规划策略 区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