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胶囊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动态调驱性能
1
作者 徐辉 高源 +4 位作者 董雯 王业飞 宋倩 巩锦程 丁名臣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9-355,共7页
微胶囊聚合物能够实现组分的缓慢释放增黏,避免配注过程中岩石孔喉剪切和水中还原性离子对聚合物溶液黏度影响。为明确微胶囊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动态释放调驱性能和驱油适应性,在均质和非均质岩心中开展了破壳前、后微胶囊聚合物驱油... 微胶囊聚合物能够实现组分的缓慢释放增黏,避免配注过程中岩石孔喉剪切和水中还原性离子对聚合物溶液黏度影响。为明确微胶囊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动态释放调驱性能和驱油适应性,在均质和非均质岩心中开展了破壳前、后微胶囊聚合物驱油实验,对不同驱替阶段剩余油分布进行CT扫描。研究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1850 mg/L的微胶囊聚合物破壳前初始黏度(0.7 mPa·s)较低,高温下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破壳,破壳20 h后黏度显著升至32.0 mPa·s。将微胶囊聚合物以破壳前和破壳后两种状态注入岩心驱油,开始注聚合物时(0~0.5 PV),破壳后体系的注入压力大于破壳前体系的;注聚合物后期(0.5~1.0 PV),破壳后体系的注入压力小于破壳前体系的。这说明以破壳前状态注入的微胶囊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确实能够发生动态破壳,引起注入压力的显著升高。破壳前体系驱油能力强于破壳后体系,均质和非均质岩心中采收率分别为43.5%、50.5%和39.0%、44.5%。破壳前体系初始黏度低,能够更好地进入岩心深部释放驱油,岩心中后部残余油饱和度更低;而破壳后体系受运移能力以及剪切降解的影响主要驱替岩心前部原油,岩心中后部残余油饱和度更高,这也是破壳前体系提高采收率幅度高于破壳后体系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聚合物 调驱性能 采收率 剩余油分布 CT扫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拉玛依油田非均质砾岩油藏特征及其剩余油分布 被引量:16
2
作者 宋子齐 孙颖 +2 位作者 常蕾 魏吉凯 杨红刚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4-58,共5页
针对七中、东区复模态结构砾岩油藏精细描述及调整挖潜工作,分析了非均质砾岩油藏特征及其剩余油分布特点。利用剩余可采储量平面分布及产吸剖面分层动用状况特征,结合砾岩储层多类型孔隙群的非均质渗流系统,研究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富... 针对七中、东区复模态结构砾岩油藏精细描述及调整挖潜工作,分析了非均质砾岩油藏特征及其剩余油分布特点。利用剩余可采储量平面分布及产吸剖面分层动用状况特征,结合砾岩储层多类型孔隙群的非均质渗流系统,研究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富集类型及挖潜方向,阐明了剩余油分布主要受多类型孔隙群、断裂及构造控制,以及受注采不完善、层间干扰、水驱损失及井况损坏等影响。平面上,剩余油集中分布在井间未动用部位、断裂附近、构造高部位及曾经动用但水淹程度不高且有效厚度较大部位;纵向上,剩余可采储量主要集中在克下组S73-3、S74-1砂砾体发育较好的小层上。从而提出了该区下一步实施稳油控水的治理措施,为提高该区开发后期整体油藏开发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砾岩油藏 多类型孔隙群 剩余油平面及剖面分布规律 剩余油分布特征 挖潜方向 整体加密调整 克拉玛依油田七中、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50
3
作者 王敬 刘慧卿 +1 位作者 徐杰 张宏方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85-590,共6页
采用钻孔和熔蜡的方法分别制备了缝洞油藏定量模型和随机模型,并用两种模型进行全直径岩心驱油实验,研究缝洞型油藏中剩余油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驱替相与被驱替相的密度差异和缝洞连接点位置决定溶洞中流体分布规律;一次... 采用钻孔和熔蜡的方法分别制备了缝洞油藏定量模型和随机模型,并用两种模型进行全直径岩心驱油实验,研究缝洞型油藏中剩余油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驱替相与被驱替相的密度差异和缝洞连接点位置决定溶洞中流体分布规律;一次水驱结束后剩余油包括油水密度差异形成的"阁楼油"、油水置换非瞬时性造成的"封存油"、溶洞不规则性造成的"角隅油"、缝洞复杂连接关系或者低连通度造成的"盲洞油"以及岩石润湿性造成的"油膜"。连接点位置越高,"阁楼油"含量越少;注入速度越低、原油黏度越小,"封存油"含量越少;溶洞形状越规则,角隅数量越少,"角隅油"含量越少;缝洞连接关系越简单、连通程度越高,"盲洞油"含量越少;水湿岩石表面"油膜"含量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油藏 全直径岩心 剩余油 形成机制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级调剖调驱技术效果及剩余油分布 被引量:27
4
作者 梁守成 李强 +3 位作者 吕鑫 ZHOU Yanxia 曹伟佳 卢祥国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8-115,共8页
为治理渤海稠油油藏经长期注水开发形成的优势通道,多级组合深部液流转向技术受到广泛关注。以油藏工程、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等为理论指导,以物理模拟为技术手段,以渤海S油田为模拟对象,开展了分级组合深部调剖调驱效果及剩余油分布研... 为治理渤海稠油油藏经长期注水开发形成的优势通道,多级组合深部液流转向技术受到广泛关注。以油藏工程、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等为理论指导,以物理模拟为技术手段,以渤海S油田为模拟对象,开展了分级组合深部调剖调驱效果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目标油藏储层经长期注水注聚开发,已经形成了大孔道或高渗条带,大孔道治理是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的前提条件;与聚合物溶液中分子聚集体分布相比较,聚合物微球粒径分布比较集中,具有"堵大不堵小"渗流特性,"强凝胶封堵大孔道+聚合物微球转向中低渗透层调驱"多级调剖调驱技术兼顾了大孔道治理和中低渗透层深部液流转向技术需求,可以取得较好增油降水效果;"行列式"注水开发井网相邻水井不宜同时进行调驱和调剖;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中低渗透层、远离主流线的两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油藏 多级组合 调剖调驱 物理模拟 采收率 剩余油分布 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断裂特征分析 被引量:46
5
作者 李振宏 汤良杰 +1 位作者 丁文龙 姚素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0-43,共4页
将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断裂分为深层断裂系统 (断开三叠系及以下层位 )和浅层断裂系统 (断开三叠系及以上层位 ) ,深层断裂系统主要形成于晚海西期 ,发育逆断层 ,易形成冲起构造 ;浅层断裂系统主要形成于燕山早期 ,发育正断层 ,一般形成... 将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断裂分为深层断裂系统 (断开三叠系及以下层位 )和浅层断裂系统 (断开三叠系及以上层位 ) ,深层断裂系统主要形成于晚海西期 ,发育逆断层 ,易形成冲起构造 ;浅层断裂系统主要形成于燕山早期 ,发育正断层 ,一般形成地堑、地垒。断裂呈现多种平面展布样式 ,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控制主要构造格局。断裂在剖面上呈现以正反转构造为主的叠加构造组合 ,在平面呈现冲起构造组合。腹部地区断裂与油气运聚配置关系良好 ,深层先存断裂作为油源断裂 ,三叠纪末形成的区域不整合面将深层断裂系统和浅层断裂系统相连接 ,使油气以深层断裂、不整合面为通道 ,运移到浅层断裂系统控制的构造圈闭中聚集成藏。图 5表 1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 断裂系统 平面展布样式 剖面形态特征 油气运聚 油气藏形成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拉玛依油田砾岩油藏剩余油分布与挖潜方向 被引量:11
6
作者 宋子齐 王艳 +2 位作者 王宏 霍威 伊军锋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4-47,共4页
针对七中、东区复模态结构砾岩油藏精细描述及调整挖潜工作,分析了砾岩油藏剩余油分布特点,利用描述剩余可采储量平面分布及产吸剖面分层动用状况特征,研究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富集类型及挖潜方向,阐明了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断裂及构造高部... 针对七中、东区复模态结构砾岩油藏精细描述及调整挖潜工作,分析了砾岩油藏剩余油分布特点,利用描述剩余可采储量平面分布及产吸剖面分层动用状况特征,研究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富集类型及挖潜方向,阐明了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断裂及构造高部位控制,以及注采不完善、层间干扰和水驱损失影响。平面上,剩余油集中分布在井间未动用部位、断裂附近、构造高以及曾经动用但水淹程度不高且有效厚度较大的部位;纵向上,剩余可采储量主要集中在克下组S73-3、S74-1砂砾体发育较好的小层上。从而,提出了该区下一步实施稳油控水为目的治理措施,为提高该区油田开发后期整体油藏开发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中 东区 非均质砾岩油藏 剩余油平面及剖面分布规律 剩余油分布类型 挖潜方向 整体加密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连蒙古林普通稠油油藏开发调剖堵水技术 被引量:5
7
作者 陈福有 汪宝新 +2 位作者 刘明 闫玉民 陈龙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6-58,共3页
蒙古林油田由普通稠油砂岩油藏和普通稠油砾岩底水油藏组成,油层单一,油水粘度比大,层间接替能力差、稳产难度大。为了改善常规注水开发效果,15年来,形成以重建地质模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为基础调剖堵水稳产技术,即砂岩整体化学调剖... 蒙古林油田由普通稠油砂岩油藏和普通稠油砾岩底水油藏组成,油层单一,油水粘度比大,层间接替能力差、稳产难度大。为了改善常规注水开发效果,15年来,形成以重建地质模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为基础调剖堵水稳产技术,即砂岩整体化学调剖为主体的“调水增油”技术、砾岩层状区横向驱替整体调剖稳产技术,实现了由低含水期到高含水期的相对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林油田 调剖堵水 整体调剖 地质模型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长垣外围油田剩余油类型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7
8
作者 王秀娟 彭珏 刘卫丽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6-51,共6页
按照剩余油分布尺度,可以将剩余油分为宏观剩余油和微观剩余油两大类。剩余油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是油田后期开发调整的基础,对改善注水效果,提高油田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沉积微相法、动态分析法、岩心分析法、数值模拟法等研究方... 按照剩余油分布尺度,可以将剩余油分为宏观剩余油和微观剩余油两大类。剩余油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是油田后期开发调整的基础,对改善注水效果,提高油田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沉积微相法、动态分析法、岩心分析法、数值模拟法等研究方法,对大庆长垣外围油田的剩余油类型、形成原因、分布规律等进行了研究,揭示了沉积微相和井网适应性,井网与裂缝的匹配关系和井网对砂体的控制程度分别是影响中低渗透油田和低、特低渗透油田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根据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对不同类型的剩余油挖潜提供了有效措施,指导了油田的开发调整和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 类型 分布规律 挖潜 开发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驱替方式下复模态微观孔隙原油动用规律——以克拉玛依油田530井区八道湾组油藏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张菁 谭锋奇 +3 位作者 王晓光 秦明 黎宪坤 谭龙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8-65,共8页
通过一系列室内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结合微米CT扫描结果,对克拉玛依油田砾岩油藏水驱与聚合物驱的微观孔隙原油动用规律及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驱主要动用大于20μm孔隙的原油,对小孔隙原油的动用程度比较低,水驱后剩余油... 通过一系列室内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结合微米CT扫描结果,对克拉玛依油田砾岩油藏水驱与聚合物驱的微观孔隙原油动用规律及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驱主要动用大于20μm孔隙的原油,对小孔隙原油的动用程度比较低,水驱后剩余油主要以连片状分布为主,赋存在小于20μm的孔隙中,水驱油效率为41.4%;聚合物驱主要动用8~20μm孔隙中的原油,对小孔隙原油的动用程度比较高,聚驱后连片状剩余油大量减少,主要以孔隙角隅状剩余油为主,赋存在小于10μm的孔隙中,聚合物驱油效率达到79.4%。在水驱油的基础上可以将油藏采收率提高38%。聚合物驱对水驱后小孔隙原油的有效动用是提高油藏采收率的主要方式,成为注水老油田稳产增产的重要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 聚合物驱 驱油规律 剩余油分布 提高采收率 砾岩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余油田剩余油分布特征精细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之的 陈犁 +3 位作者 王珺 南鑫 王成申 李盼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9-437,共9页
综合应用密闭取心井的分析化验和生产动态等资料,采用岩心、测井等静态分析与实际生产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研究区剩余油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精细剖析。研究结果表明,剩余油层主要分布在油层中上部;各小层剩余可动油饱和度有明显差别,Ⅲ... 综合应用密闭取心井的分析化验和生产动态等资料,采用岩心、测井等静态分析与实际生产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研究区剩余油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精细剖析。研究结果表明,剩余油层主要分布在油层中上部;各小层剩余可动油饱和度有明显差别,Ⅲ,Ⅳ砂组动用程度较高,剩余油饱和度较低,而Ⅰ,Ⅱ砂组动用程度较低,具有较高的剩余可动油;油井未控制油砂体部分的剩余油饱和度比较高。受沉积微相、岩性、物性等的影响,层间剩余油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分布在7-2,9-2,11-1和13等小层。废弃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发育区由于砂体厚度小、物性差,致使含油饱和度相对较低;而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发育区水洗程度高且波及范围大,动用程度好,但因其油层厚、面积大、物性好,层内水洗程度存在很大差异,油层中上部仍具较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余油田 剩余油饱和度 分布特征 层内 层间 平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剩余储量潜力分析 被引量:21
11
作者 高淑玲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5-129,共5页
搞清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和剩余储量潜力是聚驱后进一步提高挖潜的关键。利用聚驱前后钻取的36口密闭取心井资料,研究了聚驱后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及剩余储量潜力。结果表明,聚驱后水洗厚度比例接近90%,驱油效率为53.2%,剩余油饱... 搞清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和剩余储量潜力是聚驱后进一步提高挖潜的关键。利用聚驱前后钻取的36口密闭取心井资料,研究了聚驱后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及剩余储量潜力。结果表明,聚驱后水洗厚度比例接近90%,驱油效率为53.2%,剩余油饱和度为40.9%;聚驱后74%的剩余地质储量主要分布在中强水洗段,是聚驱后挖潜的主要对象。对于厚油层顶部及薄差油层的剩余油可以通过井网井型优化进一步扩大波及体积来挖潜,对于中强水洗段的剩余油可以通过在扩大波及体积的基础上再提高驱油效率来挖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驱后 剩余油 分布规律 剩余储量 潜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含水期马20断块剩余油分布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占红 《断块油气田》 CAS 2007年第4期49-51,共3页
兴隆台油田马20断块兴隆台层组构造复杂,开发历史长,作业措施频繁,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状况异常复杂。为解决此难点,采取了优选主力目标层,精细储量复算,优化网格,建立精细地质模型,岩石流体物性控制,精细动态数据控制,... 兴隆台油田马20断块兴隆台层组构造复杂,开发历史长,作业措施频繁,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状况异常复杂。为解决此难点,采取了优选主力目标层,精细储量复算,优化网格,建立精细地质模型,岩石流体物性控制,精细动态数据控制,精细历史拟合等数值模拟研究技术措施,建立了各小层砂体剩余油饱和度等值图,定量分析了平面、纵向的水淹状况和剩余油分布规律,探索出针对特高含水期老油田不同剩余油潜力区分布特点进行可行性挖潜对策调整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油藏数值模拟 剩余油分布规律 挖潜对策 马20断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确定剩余油分布技术 被引量:1
13
作者 于兰兄 韩树柏 张玉贵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97年第4期69-75,共7页
目前,国内外确定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技术归纳起来可分为四类:单井分析技术、井间测试技术、室内模拟技术和油藏动态分析技术。每种技术都有其优点和局限,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多种技术的综合。相对稀油而言,稠油剩余油饱和度及其... 目前,国内外确定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技术归纳起来可分为四类:单井分析技术、井间测试技术、室内模拟技术和油藏动态分析技术。每种技术都有其优点和局限,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多种技术的综合。相对稀油而言,稠油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的研究起步较晚。辽河油田稠油的多数主力区块都进入吞吐开采中后期,通过油蒇精细描述,应用测井、室内模拟和油藏动态分析等技术研究稠油剩余油的分布,对油田的长期高产稳产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 分布规律 采收率 储量 稠油 油田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任丘潜山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潜力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淑娟 罗永胜 +1 位作者 张亚娟 赵书怀 《油气采收率技术》 CSCD 2000年第1期42-46,共5页
由于任丘潜山油藏目前已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 ,单井产量低 ,含水率高 ,老井措施增油难度大。为了控水、增油和稳产 ,通过对油藏动态和静态资料的综合研究 ,结合测井资料剩余油解释和三维地震对潜山形态的精细描述 ,分析了潜山剩余油分布... 由于任丘潜山油藏目前已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 ,单井产量低 ,含水率高 ,老井措施增油难度大。为了控水、增油和稳产 ,通过对油藏动态和静态资料的综合研究 ,结合测井资料剩余油解释和三维地震对潜山形态的精细描述 ,分析了潜山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 ,比较准确的预测出了受潜山几何形态控制的五种剩余油分布类型 ,为调整挖潜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在此基础上完钻的 40口调整井的钻井成功率达到 92 .5 %。在保持任丘潜山油藏稳产中 ,地质、测井和地震的综合研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山油藏 剩余油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流河砂体构型及非均质性特征——以山西保德扒楼沟剖面二叠系曲流河砂体为例 被引量:33
15
作者 王越 陈世悦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9-218,共10页
对山西保德扒楼沟剖面二叠系曲流河砂体进行实测、精细解剖和岩相分析,建立不同类型河道砂体的构型模式,定量表征其内部沉积非均质性,预测不同类型河道砂体的剩余油聚集区。基于露头的岩性、粒度、沉积构造和颜色等特征,在扒楼沟二叠系... 对山西保德扒楼沟剖面二叠系曲流河砂体进行实测、精细解剖和岩相分析,建立不同类型河道砂体的构型模式,定量表征其内部沉积非均质性,预测不同类型河道砂体的剩余油聚集区。基于露头的岩性、粒度、沉积构造和颜色等特征,在扒楼沟二叠系曲流河砂体中识别出8种岩相类型,通过对砂体进行精细解剖与岩相分析,将河道下部槽状交错层理砂体从传统定义的边滩砂体中划分出来称为"底滩",而将河道上部板状层理砂体称为"边滩"。在精细刻画河道内底滩与边滩砂体沉积特征及叠置关系的基础上,识别出侧向迁移型、串沟截直型、颈项截直型及废弃河道型4种河道砂体。结合不同类型河道砂体构型与非均质性特征,认为侧向迁移型河道砂体非均质性较弱,剩余油分布较少;串沟截直型与废弃河道型河道砂体非均质性较强,剩余油相对富集;颈项截直型河道砂体非均质性最强,剩余油最为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扒楼沟剖面 曲流河砂体 边滩 底滩 砂体构型 非均质性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源断裂对下生上储式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南堡凹陷中浅层为例 被引量:17
16
作者 胡欣蕾 付广 《断块油气田》 CAS 2014年第3期273-277,共5页
为了研究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油气成藏规律,在油源断裂及其确定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油源断裂与受其控制形成油气藏之间分布关系分析的研究方法,在南堡凹陷中浅层地区对油源断裂对下生上储式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 为了研究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油气成藏规律,在油源断裂及其确定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油源断裂与受其控制形成油气藏之间分布关系分析的研究方法,在南堡凹陷中浅层地区对油源断裂对下生上储式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源断裂对油气成藏平面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油源断裂分布控制着油气成藏的分布范围;油源断裂转换带是油气成藏分布的有利部位。油源断裂对油气成藏剖面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油源断裂所断至的区域性盖层上下附近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层位;油源断裂上盘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断裂 油气成藏 平面分布 剖面分布 控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水平井温度剖面影响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罗红文 张琴 +6 位作者 李海涛 向雨行 李颖 庞伟 刘畅 于皓 王亚宁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3年第5期676-685,共10页
由于目前缺乏可靠的致密油水平井温度剖面预测模型、对致密油水平井温度剖面影响规律认识不清,导致基于分布式光纤的致密油水平井产出剖面定量评价仍是一项技术难题。鉴于此,创建了考虑多种微热效应的致密油水平井温度剖面预测模型,探... 由于目前缺乏可靠的致密油水平井温度剖面预测模型、对致密油水平井温度剖面影响规律认识不清,导致基于分布式光纤的致密油水平井产出剖面定量评价仍是一项技术难题。鉴于此,创建了考虑多种微热效应的致密油水平井温度剖面预测模型,探究了井筒温度剖面受不同单因素变化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不同因素的敏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产量、裂缝半长、储层渗透率、井筒直径、水平倾角、裂缝导流能力、储层总导热系数(Q>x_(f)>K>D>θ>F_(CD)>K_(t)),明确了影响致密油水平井温度剖面的主控因素为裂缝半长和储层渗透率。研究成果为定量分析致密油水平井井筒流动剖面、人工裂缝等参数提供了可用温度模型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剖面 影响规律 温度剖面预测模型 致密油水平井 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油田裂缝性潜山油藏储层分类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被引量:18
18
作者 祝晓林 刘宗宾 +3 位作者 葛丽珍 赵健男 孟智强 王欣然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27-531,共5页
针对裂缝性潜山油藏非均质性强、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开发中后期高效开发难度大等问题,文中以渤海JZ油田为例,采用数值实验、大型三维物模实验及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裂缝性油藏不同储层条件下裂缝参数敏感性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 针对裂缝性潜山油藏非均质性强、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开发中后期高效开发难度大等问题,文中以渤海JZ油田为例,采用数值实验、大型三维物模实验及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裂缝性油藏不同储层条件下裂缝参数敏感性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剩余油挖潜策略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裂缝发育特征对油藏生产规律影响不同,根据生产井产能特征将JZ油田储层划分为3类,不同储层条件下剩余油分布规律不同;整体上,裂缝系统采出程度较高,基质系统是主要的剩余油富集区。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物性差区、大裂缝周边的小裂缝及井网控制不完善区;纵向上,剩余油以“零星镶边状分布型”、“局部块状分散型”、“大裂缝窜流块状连续型”赋存为主。在剩余油认识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并结合矿场实践,提出了一套适合3类储层的剩余油挖潜策略。JZ油田现场实践表明,采用该系列技术,油田近3 a含水上升率持续降低,实现3 a连续稳产80×10^(4) t,相比常规稳定注水方案,预计提高采收率近5百分点。该研究对同类裂缝性潜山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潜山油藏 储层分类 剩余油分布规律 挖潜 稳油控水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行水平井网水驱剩余油分布规律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罗宪波 唐洪 +2 位作者 张章 杨竣杰 张俊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0-112,共13页
海洋油田狭窄的开发环境与高开发成本,促进了水平井开发方式在海上油田注水开发中广泛应用。针对中国海上油田储层多为三角洲碎屑岩沉积,储层非均质性强,目前采用平行水平井网注水开发效果欠佳,大量剩余油存在的实际情况,采用水驱油物... 海洋油田狭窄的开发环境与高开发成本,促进了水平井开发方式在海上油田注水开发中广泛应用。针对中国海上油田储层多为三角洲碎屑岩沉积,储层非均质性强,目前采用平行水平井网注水开发效果欠佳,大量剩余油存在的实际情况,采用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驱替速度和储层非均质性对平行水平井网水驱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均质储层中的采出程度较非均质储层高,剩余油分布于采油井趾部附近;驱替速度的变化不会影响均质储层剩余油分布位置;在渗透率级差不同的平面非均质储层中,级差大、储层高渗透带的渗透率较小的非均质储层见水晚,最终采出程度和平均驱油效率略高于级差小、渗透率较高的储层,剩余油均主要位于中、低渗透区采油井跟部中部附近区域;级差小,渗透率高的储层中剩余油分布于低渗透区采油井跟部附近区域。平行井网更适合在较低的驱替速度;平行水平井网更适合于级差较大、储层渗透率最大值较小的非均质储层,该研究为油田水平井井网设计方案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分布 平行水平井网 驱替实验 驱替规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气顶低幅构造强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 被引量:10
20
作者 党胜国 权勃 +1 位作者 闫建丽 齐鸿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9-133,共5页
曹妃甸油田群河流相底水油藏是渤海海域已开发的一类重要油藏类型,采用不规则水平井井网开发,目前大多数油藏已进入中、高含水阶段,但采收率偏低,亟需理清剩余油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指导油田下步综合调整。曹妃甸油田群新近系馆Ⅲ油组... 曹妃甸油田群河流相底水油藏是渤海海域已开发的一类重要油藏类型,采用不规则水平井井网开发,目前大多数油藏已进入中、高含水阶段,但采收率偏低,亟需理清剩余油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指导油田下步综合调整。曹妃甸油田群新近系馆Ⅲ油组下段储量大、开发井多,是一个已进入高含水开发期的小气顶低幅构造强底水油藏。通过静态地质资料和动态生产资料相结合,认为微构造形态和小断距断层等构造因素、河漫滩成因夹层、油水界面差异、油田早期开发理念、目前开发井网等5大因素控制了研究区剩余油分布。在以第2期夹层为界的上、下开发层系中,剩余油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上开发层系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油环井网不完善区域,下开发层系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油藏西部的油水界面较低及井网不完善区域、中部的水平生产井和气油界面之间、第4期主力夹层下部构造高部位以及距开发井较远的断层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气顶低幅构造 水平井井网 夹层分布 底水油藏 剩余油 主控因素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