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21篇文章
< 1 2 18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impact of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jectile size and yarn dimension on the ballistic performance of plain weave fabric
1
作者 Kaiying Wang Xuan Zhou +5 位作者 Wenke Ren Yiding Wu Yilei Yu Yi Zhou Lizhi Xu Guangfa Gao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2025年第1期288-303,共16页
Aramid fibers,due to their relatively high inter-yarn friction,high strength,high modulus,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have become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flexible anti-ballistic materials in modern warfare.Current r... Aramid fibers,due to their relatively high inter-yarn friction,high strength,high modulus,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have become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flexible anti-ballistic materials in modern warfare.Current research on the anti-penetration of aramid fabrics mostly focuses unilaterally on the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aramid fabrics or the shape and size of projectiles,with fewer studies on the coupled effect of both on ballistic performance.This study analyzes how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or size effect)between the projectile and fiber bundle dimensions affects the fabric ballistic performance from a mesoscopic scale perspective.Taking plain weave aramid fabric as the research object,considering different diameter projectiles,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ballistic impact test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parameters such as ballistic limit velocity,average energy absorption of fabric,and specific energy absorption ratio(average energy absorption of fabric divided by projectile cross-sectional area)are obtained for ballistic performance analysis.The influence law of projectile size on the ballistic performance of high-performance fabrics is as follows:The relative range of fitted ballistic limit velocity at different target positions gradually decreases and then stabilizes as the projectile diameter increases,indicating that the fabric structure effect gradually disappears at a projectile diameter of 12 mm;The average ballistic limit velocity at three impact positions,P1,P2,and P3,provides the corresponding ballistic limit velocity for 1000D aramid fabric,which increases with projectile diameter but the rate of increase slows down at an inflection point,which in this study occurs where the fabric structure effect nearly disappears at a projectile diameter of 12 mm;The energy absorption ratio increases and then decreases as the projectile diameter increases from 4 mm to 20 mm,reaching a peak at the diameter of 12 mm due to the gradual disappearance of the fabric structural effect.The projectile diameter of 12 mm corresponds to the coupling size of 11.159,which provides a size design reference for the macroscopic-based continuum models of aramid plain weave fabr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in weave fabric Ballistic performance Aramid fiber Projectile size Ballistic experi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on the turning point of dynamic in-plane compressive strength for a plain weave composite
2
作者 Xiaoyu Wang Zhixing Li +2 位作者 Licheng Guo Zhenxin Wang Jiuzhou Zhao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485-495,共11页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on dynamic in-plane compressive behavior of a plain weave composite were performed using the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 A quantitative criterion for calculating the constant strain rate ...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on dynamic in-plane compressive behavior of a plain weave composite were performed using the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 A quantitative criterion for calculating the constant strain rate of composites was established. Then the upper limit of strain rate, restricted by stress equilibrium and constant loading rate, was rationally estimated and confirmed by tests. Within the achievable range of 0.001/s-895/s, it was found that the strength increased first and subsequently decreased as the strain rate increased. This feature was also reflected by the turning point(579/s) of the bilinear model for strength prediction. The transition in failure mechanism, from local opening damage to completely splitting destruction, was mainly responsible for such strain rate effects. And three major failure modes were summarized under microscopic observations: fiber fracture, inter-fiber fracture, and interface delamination. Finally, by introducing a nonlinear damage variable, a simplified ZWT model was developed to characterize the dynamic mechanical response. Excellent agreement was shown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ed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in weave composite Dynamic strength Quantitative criterion Turning point Failure mech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生长季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3
作者 李海燕 张弘强 +6 位作者 何璞 曾星雨 崔玲 周博奇 罗春雨 任卓群 曲艺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82-87,共6页
基于2000—2020年的遥感数据以及气温和降水量数据,采用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三江平原区域及不同植被类型生长季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2000—2020年三江平原生长季平均NDVI和各植被类型NDVI均呈上升趋势,森林上升... 基于2000—2020年的遥感数据以及气温和降水量数据,采用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三江平原区域及不同植被类型生长季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2000—2020年三江平原生长季平均NDVI和各植被类型NDVI均呈上升趋势,森林上升趋势最大(0.0162/a);三江平原全年气温和降水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生长季气温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呈上升趋势。三江平原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生长季NDVI空间分布格局总体相似,植被覆盖总体呈现改善趋势。生长季植被生长较好,中(0.4<NDVI<0.6)、高(NDVI≥0.6)覆盖植被区域占比较高,占整个区域的98.22%。2000—2020年三江平原生长季大部分区域植被NDVI与气温呈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正相关,说明该地区气温的升高对生长季植被NDVI主要起抑制作用,降水量的增多对生长季植被NDVI主要起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相关性分析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三江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黄河宽V形河道控河机制分析
4
作者 李永军 彭南赫 +4 位作者 段丰浩 肖良 彭建兵 王盼龙 王芊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5,共8页
黄河宽V形河道的形成与演化,既取决于华北平原周缘构造带的边界形态及其相互作用,又是对青藏高原NE向挤入作用的远程响应。三门峡至渤海湾入海口,受河岸区域性大断裂控制,黄河河道以兰考为拐点,由NEE转为NE向,形成了宽V形河道组合样式... 黄河宽V形河道的形成与演化,既取决于华北平原周缘构造带的边界形态及其相互作用,又是对青藏高原NE向挤入作用的远程响应。三门峡至渤海湾入海口,受河岸区域性大断裂控制,黄河河道以兰考为拐点,由NEE转为NE向,形成了宽V形河道组合样式。区内河道的延伸样式主要表现为长线型延伸,其次为锯齿状摆动和短折线拐弯。三门峡-郑州段的黄河产于太行山南段构造带和秦岭构造带围限的断陷带中,山前大断裂均在第四纪以来发生了强烈的活动,主要河段产于断裂带中。华北平原是四大构造带围限的平面上呈不规则六边形的凹陷平原,不规则六边形的长边分别平行于太行山构造带和泰安-济南构造带。黄河主河道位于南阳–兰考–平阴–垦利隐伏断裂带中,NE向长线型支流部分平行于、部分重合于区内的NE向隐伏断裂带。可考证的历史时期的黄河改道和已知的废弃河道均产于隐伏大断裂带中。这些隐伏断裂是河岸两大构造带的次级断裂,大多在第四纪以来有显著的活动。黄河沿岸断裂及平原区的隐伏断裂是造山带形成与演化的主要产物,更是控制河道形成、演化、延伸、拐弯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宽V形河道 断裂控河 华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不同季节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5
作者 李海燕 曾星雨 +6 位作者 何璞 张弘强 崔玲 周博奇 任卓群 罗春雨 曲艺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95-200,共6页
应用遥感和GIS技术,结合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基于MODIS NDVI和气象(气温、降水)数据,探讨2000—2020年三江平原植被各季节NDVI变化趋势、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近21年三江平原春季、夏季、秋季植... 应用遥感和GIS技术,结合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基于MODIS NDVI和气象(气温、降水)数据,探讨2000—2020年三江平原植被各季节NDVI变化趋势、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近21年三江平原春季、夏季、秋季植被NDVI呈上升趋势,春季升幅最大(0.156/10 a),秋季升幅最小(0.075/10 a)。在空间分布上,春季NDVI较低,约70.10%区域处于低覆盖植被区(NDVI≤0.4),中覆盖植被区(0.4<NDVI<0.6)占29.10%;夏季植被生长较好,NDVI迅速增加,高覆盖植被区(NDVI≥0.6)几乎占三江平原整个区域,占比为97.53%;秋季植被NDVI空间分布与春季相似,但数值与春季相比,低覆盖植被区有所减少,中、高覆盖植被区均有所增加。在相关性分析中,春季94.18%植被NDVI与气温呈正相关,夏季(91.21%)和秋季(63.46%)大部分区域植被NDVI与气温呈负相关,说明春季气温的升高对大多数植被生长主要起促进作用,夏季气温的下降对植被生长主要起促进作用,秋季气温的升高对植被生长主要起抑制作用;夏季(88.90%)和秋季(80.81%)大部分区域植被NDVI与降水量呈正相关,春季82.46%区域与降水量呈负相关,说明夏季和秋季降水量的增多对三江平原植被生长主要具有促进作用,而春季降水量的增多对大多数植被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植被覆盖 季节变化 气候变化 三江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城市洪涝风险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探讨
6
作者 刘媛媛 李敏 +3 位作者 郝晓丽 刘业森 刘舒 俞茜 《中国防汛抗旱》 2025年第2期42-45,52,共5页
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保障,是当前城市洪涝风险管理的重要课题。我国地形多样、气候复杂,不同类型城市洪涝风险成因各不相同。针对不同城市地理特征和气候特点,对洪涝风险成因及工程和非工程应... 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保障,是当前城市洪涝风险管理的重要课题。我国地形多样、气候复杂,不同类型城市洪涝风险成因各不相同。针对不同城市地理特征和气候特点,对洪涝风险成因及工程和非工程应对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城市防洪排涝规划、洪涝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城市 平原城市 山地城市 洪涝风险 极端暴雨 成因分析 应对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平原水网区H-ADCP流量测算精度比较研究
7
作者 潘道宏 辛朋磊 +3 位作者 夏飞 王琪 李昂 查红 《水利水电快报》 2025年第2期22-25,共4页
为提升H-ADCP在平原水网区的测流精度,以淮河流域平原水网区东台(泰)水文站为例,选取缆道和固定式H-ADCP 2022~2023年河道全断面点流速实测数据,基于Python软件,分别运用6种机器学习模型:多层感知机模型、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最小二乘... 为提升H-ADCP在平原水网区的测流精度,以淮河流域平原水网区东台(泰)水文站为例,选取缆道和固定式H-ADCP 2022~2023年河道全断面点流速实测数据,基于Python软件,分别运用6种机器学习模型:多层感知机模型、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模型、岭回归模型、袋装算法和随机森林算法拟合河道断面流量,并对6种模型的断面流量计算精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机森林算法的流量计算精度高于其他模型,系统误差、随机不确定度、符号检验、适线检验、数值检验均能达到水文资料整编规范三类精度要求。研究成果对H-ADCP流量在线监测的应用推广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测算 H-ADCP 机器学习模型 平原水网区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营规模、黑土地保护技术采纳与农地经营效率——农地细碎化的调节效应
8
作者 黄善林 邓月洪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81,共12页
研究目的:完善经营规模与农地经营效率的作用机制研究,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基于东北典型黑土区——三江平原672份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随机前沿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研究目的:完善经营规模与农地经营效率的作用机制研究,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基于东北典型黑土区——三江平原672份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随机前沿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经营规模与农地经营效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2)黑土地保护技术采纳在经营规模对农地经营效率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3)农地细碎化在黑土地保护技术采纳对农地经营效率的影响中起负向调节作用。(4)黑土地保护技术采纳对不同农户农地经营效率的带动效果存在差异,较兼业户和非示范区农户而言,对纯农户和示范区农户的效率提升有更明显的推动作用。研究结论:研究区应推动农地适度规模,同时扩大地块规模、促进农地集中连片,并加快黑土地保护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户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助力农户农地经营效率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营规模 黑土地保护技术采纳 农地细碎化 农地经营效率 三江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平原土壤水和地下水交换特征研究
9
作者 孙千桢 朱永华 +5 位作者 王启猛 吕海深 陆玟 王怡宁 朱嘉琪 黄禹鑫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35,共8页
研究土壤水与浅层地下水的交换特征,为淮北平原的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建立高效合理的节水灌溉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根据1986-2021年的土壤水分与地下水埋深等数据,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冬小麦和夏玉米根区层土壤水与地下水的相关关系... 研究土壤水与浅层地下水的交换特征,为淮北平原的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建立高效合理的节水灌溉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根据1986-2021年的土壤水分与地下水埋深等数据,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冬小麦和夏玉米根区层土壤水与地下水的相关关系;根据土壤含水量与田间持水量的差值计算底部渗漏量,用经验公式计算潜水蒸发量,对比分析作物主要根系分布层土壤水与浅层地下水的交换特征。结果表明:①作物主要根系分布层处底部渗漏量的值和次数都远低于潜水蒸发;潜水蒸发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00年前较高,数值变化幅度较大,2000年后年产生量总体降低,趋于平稳;玉米平均潜水蒸发量为280.25 mm,平均5 d产生4次,小麦平均潜水蒸发量为314.16 mm,平均5 d产生4次。②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底部渗漏量随生育阶段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底部渗漏量随生育阶段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产生次数较少但单次产生量高;玉米和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潜水蒸发量随时间基本都呈先下降后平稳的趋势,玉米灌浆-成熟期的潜水蒸发最为活跃,7 d平均产生次数为5次,小麦拔节-抽穗期潜水蒸发10 d内平均产生次数为9次。夏玉米和冬小麦全生育期内土壤水与地下水的交换以地下水补给土壤水为主;作物生育期和不同生育阶段的单次潜水蒸发量随时间呈先下降后平稳的趋势,地下水补给土壤水的能力变弱,底部渗漏量则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水蒸发量 底部渗漏量 淮北平原 土壤水 地下水 交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ATEL-ANP的平面闸门健康评估
10
作者 蔡启涛 李和林 +2 位作者 李果 张帆 赵华东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9-163,共5页
由于我国水利工程闸门超期服役严重,运行维护粗放,较多闸门长期带病运行,涉闸突发性事故频发,危及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准确评估平面闸门的健康状态对闸门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扎根理论分析平面闸门健康状态影响因素,构建... 由于我国水利工程闸门超期服役严重,运行维护粗放,较多闸门长期带病运行,涉闸突发性事故频发,危及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准确评估平面闸门的健康状态对闸门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扎根理论分析平面闸门健康状态影响因素,构建包含安全性、适应性、耐久性3个子目标,9个一级指标和23个二级指标的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利用DEMATEL-ANP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平面闸门健康评估模型,并以某水库泄洪洞平面闸门为例进行健康评估。结果表明,对比FAHP与ANP赋权方法,DEMATEL-ANP法综合考虑了指标的关联度与重要程度,提升了指标体系的权重计算准确性与赋权科学性,评估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闸门 扎根理论 DEMATEL-ANP 模糊综合评价法 健康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玉米生长期潜水蒸发量影响要素及计算模型研究
11
作者 徐荣艳 王怡宁 +5 位作者 江鹏 周超 丁钰童 张美娜 盖永伟 王振龙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9-186,共8页
为探究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和黄潮土夏玉米潜水蒸发量变化规律与气象因子及埋深关系,选取五道沟实验站2011-2022年气象观测及蒸渗仪数据资料,对夏玉米生长期潜水蒸发量与气象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步进法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用获得... 为探究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和黄潮土夏玉米潜水蒸发量变化规律与气象因子及埋深关系,选取五道沟实验站2011-2022年气象观测及蒸渗仪数据资料,对夏玉米生长期潜水蒸发量与气象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步进法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用获得的直接通径系数将模型自变量进行通径分析,揭示了夏玉米潜水蒸发量的主要影响要素,构建了回归模型;并提出潜水蒸发系数与0.2~5.0 m埋深非线性拟合函数。结果表明:①砂姜黑土埋深0.2 m、0.4 m潜水蒸发量与水汽压力差相关性显著,埋深0.6 m其与水汽压力差、绝对湿度相关性显著,埋深1.0 m其与水汽压力差、日照时数、相对湿度相关性显著;黄潮土埋深0.2、0.6和1.0 m潜水蒸发量与水汽压力差相关性显著,埋深0.4 m其与水汽压力差、绝对湿度和平均气温相关性显著。②构建夏玉米在不同土质及埋深下潜水蒸发量与各气象因素回归模型,模型均满足精度要求(砂姜黑土模型R^(2)>0.810,黄潮土模型R^(2)>0.800)。③潜水蒸发系数与埋深的非线性拟合表明,砂姜黑土玉米呈对数函数关系(R^(2)>0.75);黄潮土玉米初期和后期呈逆函数关系(R^(2)>0.800),发育期和中期呈指数函数关系(R^(2)>0.950)。④砂姜黑土夏玉米极限埋深Zm在2.7~3.1 m范围内;黄潮土夏玉米Zm在3.5~4.6 m范围内。研究揭示了夏玉米潜水蒸发量变化规律及不同土质间差异性,计算模型满足精度要求,可用于生长期潜水蒸发量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水蒸发量 气象因子 埋深 通径分析 夏玉米 淮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arex lasiocarpa biomass and nutrient accumulation in the typical wetland of Sanjiang Plain, China
12
作者 王洋 刘景双 +1 位作者 窦晶鑫 赵光影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3期389-393,400,共6页
Seasonal dynamics of above- and belowground biomass and nutrient characteristics (nitrogen, carbon, and phosphorus) of Carex lasiocarpa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typical wetland of Sanjiang Plain, China from May 2007... Seasonal dynamics of above- and belowground biomass and nutrient characteristics (nitrogen, carbon, and phosphorus) of Carex lasiocarpa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typical wetland of Sanjiang Plain, China from May 2007 to September 2008.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nges of aboveground biomass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are best described by the twice function curve model, whereas the changes of belowground biomass follow the exponential increase curve model. Both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in the above- and belowground plant parts show significant positive linear correlations with the growing time, and the coefficients R2 are 0.983 and 0.746, respectively. The carbon accu-mulations of the above- and belowground plant parts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show the same dynamics as those of the biomass. However, the nitrogen contents and accumulation in C. lasiocarpa aboveground and belowground parts show exponential increase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The dynamics of C. lasiocarpa phosphorus contents follows the twice function curve model, whereas the accumulation of phosphorus shows the linear increase. The ratios of C/N in different parts of C. lasiocarpa fit the negative linear relations with total nitrogen content in the growing season. Moreover, the ratios of C/P in C. lasiocarpa plant also fit the negative linear relations with total phosphorus cont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nitrogen is the primary limiting nutrient for C. lasiocarpa growth as compared with carbon and phosphor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ex lasiocarpa nutrient accumulation the Sanjiang plain seasonal chang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平原土体厚度和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
13
作者 黄艳平 罗贵文 +2 位作者 高林海 付金霞 李志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118,共11页
[目的]研究东北平原土体厚度和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特征,为黑土资源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提供重要理论参考。[方法]基于2010—2018年90 m分辨率土体厚度数据和1 km分辨率0—100 cm深土壤分层水分数据,利用GIS技术分析了东北平原土体厚度和... [目的]研究东北平原土体厚度和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特征,为黑土资源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提供重要理论参考。[方法]基于2010—2018年90 m分辨率土体厚度数据和1 km分辨率0—100 cm深土壤分层水分数据,利用GIS技术分析了东北平原土体厚度和土壤水分在主要环境因素(气候带、地形地貌、土壤质地)下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1)土体厚度松嫩平原(平均144 cm)>辽河平原(平均113 cm)>三江平原(平均103 cm),土壤水分三江平原(均值31.1%)>松嫩平原(均值29.3%)>辽河平原(均值24.9%)。土壤表层0—20 cm水分含量较高。当土体厚度<60 cm时,土壤水分随深度增大呈减小趋势;而土体厚度>60 cm时,土壤水分随深度增大呈先减小再增大趋势。(2)土体厚度在中温带半湿润地区最厚,在中温带半干旱地区最薄。冲积平原和湖积平原区土体厚度最大。土体厚度与高程、坡度总体呈负相关,300 m高程以下、坡度5°以下(特别是2°以下)土体较厚,但辽河平原在高程400~600 m出现增厚现象。(3)土壤水分在中温带湿润地区含量最大,在中温带半干旱地区含量最小。辽河平原土壤水分随高程增加呈缓慢减小—增大—减小趋势,松嫩、三江平原则总体呈缓慢增大趋势。辽河、松嫩平原土壤水分随坡度增大总体呈缓慢增大趋势,三江平原则变化较稳定。砂黏土、黏壤的水分含量较高,砂土、砂壤、粉壤的水分含量较低。[结论]东北平原土体厚度和土壤水分受气候、地形和土壤质地等因素影响显著,三江、松嫩、辽河平原间呈现明显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平原 土体厚度 土壤水分 环境因素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可达性与城市活力的协调发展研究——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
14
作者 李文军 曾俊伟 +1 位作者 钱勇生 魏谞婷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0-209,共10页
深入探讨铁路可达性与城市活力的协调发展关系,有助于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均衡发展。运用熵值法评估城市活力,并利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来分析铁路可达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同时,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城市群铁路可达性... 深入探讨铁路可达性与城市活力的协调发展关系,有助于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均衡发展。运用熵值法评估城市活力,并利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来分析铁路可达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同时,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城市群铁路可达性与城市活力的耦合协调关系及铁路可达性对城市活力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城市活力整体呈上升趋势,铁路可达性明显提升,形成了典型的“核心-边缘”空间格局,城市活力与铁路可达性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铁路可达性对当地及城市群的经济活力具有促进作用,但对周边地区的经济活力存在反向效应。此外,铁路可达性有助于提升本地及周边地区的社会活力,并对当地的环境活力产生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活力 铁路可达性 耦合协调度 杜宾模型 关中平原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兴市城市防洪包围圈下垫面变化对洪水风险的影响
15
作者 肖雪玲 向小华 吴晓玲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1,共6页
为分析人类活动引起的下垫面变化对平原地区城市洪水风险的影响,以嘉兴市城市防洪包围圈为研究区域,利用MIKE 11构建水文水动力模型,分析1990—2020年下垫面变化情况,并以不同下垫面条件作为模型的输入,模拟相应的城市洪水过程及其变化... 为分析人类活动引起的下垫面变化对平原地区城市洪水风险的影响,以嘉兴市城市防洪包围圈为研究区域,利用MIKE 11构建水文水动力模型,分析1990—2020年下垫面变化情况,并以不同下垫面条件作为模型的输入,模拟相应的城市洪水过程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2020年城市化进程迅速,约46%的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而建设用地扩张对洪水的放大程度随着降雨重现期的增加变得更加显著,其中50年一遇暴雨下的最高洪水位上涨程度较5年一遇暴雨下高0.206 m;在2020年的下垫面条件下,已有12.3%的河道无法满足30年一遇排涝标准,预计未来洪水威胁将随着城市发展进一步放大,亟须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城市排涝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垫面变化 平原河网 洪水风险 水文水动力模型 嘉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纬平针卷边特性重构对毛衫立体效应的影响
16
作者 沙莎 陈雅卓 +1 位作者 蒋惠敏 邓中民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5,共5页
针对纬平针组织具有明显卷边性的特性,借助电脑横机编织技术,通过对组织结构和编织工艺的重构设计出3款具有立体感的复合卷边花型,重点对重构卷边特性的编织原理和设计应用进行阐述。利用纬平针织物独有的卷边特性结合局部编织、翻针、... 针对纬平针组织具有明显卷边性的特性,借助电脑横机编织技术,通过对组织结构和编织工艺的重构设计出3款具有立体感的复合卷边花型,重点对重构卷边特性的编织原理和设计应用进行阐述。利用纬平针织物独有的卷边特性结合局部编织、翻针、移圈及抽针工艺进行单面织物与双面织物的结构设计,通过重构的编织实例分析编织工艺与技术细节。结果表明:纬平针组织卷边特性的重构可形成多样的立体组织,设计应用于毛衫的不同部位,产生独特的外观肌理。通过研究以期为针织服装设计师提供新的设计角度和创新思路,并在技术上提供相应的针织工艺与技术细节,并为企业的针织毛衫产品开发提供可靠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边特性 纬平针组织 组织重构 立体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三江平原水域覆盖变化特征
17
作者 曾星雨 曲艺 +4 位作者 张弘强 罗春雨 李海燕 崔玲 周博奇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76-79,共4页
针对以往研究利用Landsat TM影像进行水域覆盖识别存在的时间分辨率低、信息缺失等问题,结合Landsat TM影像的高空间分辨率和MODIS影像的高时间分辨率优势,通过建立Landsat TM影像提取的水域分布比例与MODIS波段及衍生指标之间的关系,... 针对以往研究利用Landsat TM影像进行水域覆盖识别存在的时间分辨率低、信息缺失等问题,结合Landsat TM影像的高空间分辨率和MODIS影像的高时间分辨率优势,通过建立Landsat TM影像提取的水域分布比例与MODIS波段及衍生指标之间的关系,构建水域分数覆盖模型(FCWM),模拟形成水域覆盖时空序列,分析三江平原水域分数覆盖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2—2020年三江平原整体上水域分数覆盖呈下降趋势,整体水域分数覆盖平均值下降了23.63百分点,在2020年降水量高于2002年的情况下,许多具有高等、较高、中等水域分数覆盖的区域降级为较低和低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遥感 水域覆盖 变化特征 Landsat TM MODIS 三江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NN-BiLSTM模型的平原型水库洪水预报研究
18
作者 赵忠峰 王雪妮 +3 位作者 晋华 郑婕 刘晓东 郭园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4,共5页
在平原型水库反推入库流量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噪声干扰,导致传统的洪水预报方法精度下降。对此,提出一种结合卷积神经网络(CNN)与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BiLSTM)的入库洪水预报模型,该模型采用CNN的卷积层挖掘入库洪水数据中的深层特征... 在平原型水库反推入库流量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噪声干扰,导致传统的洪水预报方法精度下降。对此,提出一种结合卷积神经网络(CNN)与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BiLSTM)的入库洪水预报模型,该模型采用CNN的卷积层挖掘入库洪水数据中的深层特征信息,并赋予不重要特征较低的权重,以便模型更加专注于对目标任务关键的特征信息。此外,利用BiLSTM处理流量序列中的长期依赖问题,通过其遗忘门有选择性地过滤掉权重较低的特征信息,实现对入库洪水过程的准确预测。最后,基于不同预见期评估所构建模型在安徽省合肥市大房郢水库入库洪水预报中的精准度。结果表明,4 h预见期下CNN-BiLSTM模型在入库洪水预报中具有更高的预报精度,相比BiLSTM模型和新安江(XAJ)模型,其确定性系数(D_(DC))分别提升9.9%、39.0%,均方根误差(R_(RMSE))和相对偏差(B_(BIAS))分别降低34.6%、17.1%和148.6%、20.6%。研究成果可为反推入库流量过程的平原型水库入库洪水预报提供新思路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型水库 卷积神经网络 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入库洪水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广义互补原理及线性回归的冬小麦生育期蒸散发估算及差异性研究
19
作者 徐荣艳 王怡宁 +4 位作者 江鹏 刘开磊 周超 丁钰童 张美娜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0,共7页
为准确预测淮北平原冬小麦蒸散发,选取五道沟实验站2017-2021年气象监测数据及埋深1m、2m称重式蒸渗仪数据,基于蒸散发广义互补原理,构建2种干旱系数(AI)下关键参数αe年值统计模型(Liu法和Brutsaert法)预测蒸散发;并对冬小麦生长期蒸... 为准确预测淮北平原冬小麦蒸散发,选取五道沟实验站2017-2021年气象监测数据及埋深1m、2m称重式蒸渗仪数据,基于蒸散发广义互补原理,构建2种干旱系数(AI)下关键参数αe年值统计模型(Liu法和Brutsaert法)预测蒸散发;并对冬小麦生长期蒸散发量与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厘清了小麦各生育阶段蒸散发影响因子作用程度,采用步进法,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构建了蒸散量与气象因子的多元线性模型。基于实测蒸散发,评估两种模型预测精度。结果表明:Liu法和Brutsaert法均可适用于冬小麦生育期蒸散发预测,且使用Liu法建立的基于AI计算αe的统计模型精度较高;Liu法和Brutsaert法预测冬小麦各生育阶段蒸散量精度有所差别。1 m埋深及2 m埋深Liu法模型预测精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抽穗-成熟期、返青-拔节期、出苗-分蘖期、分蘖-越冬期。2m埋深Brutsaert法测精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抽穗-成熟期、出苗-分蘖期、返青-拔节期、分蘖-越冬期。构建的小麦日蒸散发量与各气象因素的多元回归模型精度在各生育期均大于0.7,可用于蒸散发量计算。所构建冬小麦2种埋深下生育期日蒸散量与气象因子线性回归模型精度低于广义非线性互补相关模型,尤其在可利用气象数据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广义互补原理构建小麦蒸散发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互补 Liu法 Brutsaert法 逐步回归 冬小麦 淮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水质的灌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20
作者 彭学舜 陈婷 +3 位作者 伍俊 米振华 吴永明 池泽涌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4,共6页
水质是决定水是否具备资源属性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更好地评估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力,以赣抚平原灌区为例,构建包含水质参数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AHP(层次分析法)-CRITIC(客观赋权法)和TOPSIS(双基点法)评价地下水资源承载力,通过障碍度... 水质是决定水是否具备资源属性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更好地评估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力,以赣抚平原灌区为例,构建包含水质参数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AHP(层次分析法)-CRITIC(客观赋权法)和TOPSIS(双基点法)评价地下水资源承载力,通过障碍度模型诊断其障碍因子。结果显示,赣抚平原灌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处于较高水平,分区域依次为进贤县>南昌县>青云谱区>丰城市>南昌其他市辖区。障碍因子主要包括农田灌溉单位面积用水量、降水入渗量、植被覆盖率、毒理学指标超标倍数、人均GDP、地下水动态水量。鉴于障碍因子空间差异较大,不同区域应采取差异化措施提升地下水资源承载力,包括灌区工程和城市供水管网改造、水质改良、生态修复以及优化用水管理等。研究表明,水质问题是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必要考虑因素,尤其是在地下水质量较差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质 承载力 赣抚平原灌区 影响因素 TOP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