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研究导言 被引量:7
1
作者 戴伟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6-51,67,共7页
地域文化与唐代文学现有研究成果的切入点分别表现为占籍、隶属阶层、南北划分、文人的移动路线(交通)、诗人群体流派和文化景观。新的研究则以地域文化与诗歌创作地点为联系,改变过去文史结合过程中文史分论或重史弱文的表述结构,将过... 地域文化与唐代文学现有研究成果的切入点分别表现为占籍、隶属阶层、南北划分、文人的移动路线(交通)、诗人群体流派和文化景观。新的研究则以地域文化与诗歌创作地点为联系,改变过去文史结合过程中文史分论或重史弱文的表述结构,将过去主要以诗人籍贯为主的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的分析,转换为以诗歌创作地点为主的地域文化与诗歌创作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 唐代诗歌 创作地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高窟第108窟题壁诗新考——敦煌石窟题记系列研究之一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先堂 李国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4-155,共12页
通过对敦煌研究院馆藏莫高窟第108窟所存2首五代题壁诗真迹的考察,利用红外线照片对以往2首诗文字的误录、漏录进行了校正,考证第2首诗的作者为五代敦煌僧人灵俊,阐释了张盈润、灵俊2首题壁诗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揭示了敦煌五代文人... 通过对敦煌研究院馆藏莫高窟第108窟所存2首五代题壁诗真迹的考察,利用红外线照片对以往2首诗文字的误录、漏录进行了校正,考证第2首诗的作者为五代敦煌僧人灵俊,阐释了张盈润、灵俊2首题壁诗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揭示了敦煌五代文人、僧人题壁诗创作情况,为古代文学史研究提供了原生态的珍贵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题记 题壁诗 文学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乾隆帝御制诗史学价值探微 被引量:8
3
作者 崔岩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2-137,共6页
乾隆帝御制诗数量惊人,其中大量的纪事诗和咏史诗涉及上古至乾隆本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典制和人物,尤其偏重对乾隆本朝重大史事的记录。这些诗作不仅可以补史、证史,而且能够反映乾隆帝的历史观和史学思想,应当予以重视。对乾隆帝御制诗... 乾隆帝御制诗数量惊人,其中大量的纪事诗和咏史诗涉及上古至乾隆本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典制和人物,尤其偏重对乾隆本朝重大史事的记录。这些诗作不仅可以补史、证史,而且能够反映乾隆帝的历史观和史学思想,应当予以重视。对乾隆帝御制诗史学价值的研究,是对陈寅恪"以诗证史"史学方法的实践,有助于史学界对于乾隆帝和清代官方史学的研究,同时对于史学理论的形成也将起到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帝 御制诗 史学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翼自题画像诗与乾嘉学人风尚之变 被引量:1
4
作者 严明 陈清云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6-172,共7页
赵翼的五首自题画像诗可以看作是其浓缩版自传及自我评价。在这些自题画像诗中,赵翼先后以求名才子形象、富贵魁星形象、立言不朽形象示人。这些形象的依次更替,反映了赵翼人生目标的不断调整与实现过程。这种人生目标的主动调整,促进... 赵翼的五首自题画像诗可以看作是其浓缩版自传及自我评价。在这些自题画像诗中,赵翼先后以求名才子形象、富贵魁星形象、立言不朽形象示人。这些形象的依次更替,反映了赵翼人生目标的不断调整与实现过程。这种人生目标的主动调整,促进了仕退而学进的风气,显示出乾嘉时代学人风尚的改变,具有明确的典范意义。在明清诗文题像热潮中,赵翼提出了形神兼备的写真理论。这种清醒的理论认知,既表明了赵翼对绘像的审美趣味,又说明了赵翼对画像作为自我认知媒介的高度重视。自我意识的高扬,亦成为乾嘉学人面对时代环境作出人生道路抉择的重要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翼 自题画像诗 立言意识 学人风尚之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祚明交游及《采菽堂古诗选》编选意图考论 被引量:6
5
作者 陈斌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2-157,共6页
清初陈祚明所编《采菽堂古诗选》体现出折衷七子、竟陵两派的诗学批评特色,在明中期以来出现的各类古诗选本中颇具特色。本文主要考述陈祚明的交游情况及《采菽堂古诗选》的编选意图。认为其诗学倾向与交游有着一定的关系,编选《采菽堂... 清初陈祚明所编《采菽堂古诗选》体现出折衷七子、竟陵两派的诗学批评特色,在明中期以来出现的各类古诗选本中颇具特色。本文主要考述陈祚明的交游情况及《采菽堂古诗选》的编选意图。认为其诗学倾向与交游有着一定的关系,编选《采菽堂古诗选》则主要出于对当时宗宋派的回应,对格调诗学以汉魏、盛唐诗为典范的视野拓展,及强调古诗编选的辩体眼光、诗史品格与鉴赏批评功能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祚明 交游 《采菽堂古诗选》 编选意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八世纪朝日文人的“文会”与“文战”——以笔谈唱和集资料为中心 被引量:3
6
作者 韩东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1-66,共16页
从17世纪初到19世纪初,朝鲜王朝多次向日本派出通信使团,朝鲜通信使团成员与日本文人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与交流,其中又以18世纪最为突出。朝日文人的交流可从"文会"与"文战"两个方面来看。具体来说,朝日文人展开"... 从17世纪初到19世纪初,朝鲜王朝多次向日本派出通信使团,朝鲜通信使团成员与日本文人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与交流,其中又以18世纪最为突出。朝日文人的交流可从"文会"与"文战"两个方面来看。具体来说,朝日文人展开"文会"的目的在于"追求文趣"与"收集资讯",而对"中华文化"与"自身文化"、"性理学"与"古学"的不同看法,则是双方进行"文战"的诱因。到了18世纪后期,日本文人认同与提高日本文化地位的意识不断高涨,也激发了日本文人与朝鲜文人展开文战的底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世纪 通信使 笔谈唱和 文会 文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南汉文小说的异国文化特色 被引量:3
7
作者 严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9-87,共9页
越南汉文小说主要由历史演义类小说及传奇类小说组成,这些小说在体制方面大都采用章回体形式,作品旨趣与明清小说颇为接近,但同时也表现出了鲜明的本土特色。越南汉文小说的创作环境及作者身份与中国小说有很大的不同。越南汉文小说并... 越南汉文小说主要由历史演义类小说及传奇类小说组成,这些小说在体制方面大都采用章回体形式,作品旨趣与明清小说颇为接近,但同时也表现出了鲜明的本土特色。越南汉文小说的创作环境及作者身份与中国小说有很大的不同。越南汉文小说并没有像中国小说那样经历过从说话艺术到书面文学的长期过渡,而是直接借鉴和模仿了中国小说创作观念及语言结构形式。但总体上看,越南汉文小说作品的最为成功之处并不在于对中国小说叙述方式的悉心模仿,而是大量运用越南的人物、场景及历史文化背景材料,编写出来具有本土文化色彩的故事情节,越南汉文小说异国身份及独特艺术价值也往往表现在这些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汉文小说 小说异国身份 小说本土特色 历史演义类小说 传奇类小说 晚清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人注宋诗的诗学批评 被引量:1
8
作者 何泽棠 吴晓蔓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106-110,共5页
文章在对宋人注宋诗中各位注释者的诗歌创作才能的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各个注本中的大量诗歌批评片断,并对其进行了综合与归纳,从而得出:宋人注宋诗的注释者,如赵次公、任渊、李壁等,在诗歌注释中能在准确地解释意义的基础上,总结... 文章在对宋人注宋诗中各位注释者的诗歌创作才能的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各个注本中的大量诗歌批评片断,并对其进行了综合与归纳,从而得出:宋人注宋诗的注释者,如赵次公、任渊、李壁等,在诗歌注释中能在准确地解释意义的基础上,总结各种诗歌创作技巧,包括字法、句法、章法、对偶、用典等创作方法,并进一步对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王安石等诗人的总体创作成就与特点作了精辟的概括。研究认为,宋人注宋诗的这种寓诗歌研究于注释中的方法,在诗歌注释史与诗歌批评史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人注宋诗 诗歌注释 诗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试帖诗限韵及用韵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春俏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8-83,共6页
自乾隆二十二年,清代乡、会试均增加五言八韵唐律一首,通称"试帖诗"。这是一种有着严格程式要求的诗歌体裁,尤以事先限定韵部为突出特征。会试及顺天府乡试诗题均由皇帝钦命,同时指定一字作为韵部,其他各省乡试则由主考官命... 自乾隆二十二年,清代乡、会试均增加五言八韵唐律一首,通称"试帖诗"。这是一种有着严格程式要求的诗歌体裁,尤以事先限定韵部为突出特征。会试及顺天府乡试诗题均由皇帝钦命,同时指定一字作为韵部,其他各省乡试则由主考官命题限韵。从限韵角度对这些试帖诗进行统计分析,为研究清代科举、文学、文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试帖诗 限韵 韵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汉“潜在写作”的生命诗学论略 被引量:2
10
作者 袁仕萍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0-43,共4页
七月诗派重要成员牛汉,在文学失落的历史空间重新找回诗性。"文革"时期牛汉的诗歌创作,具有相当独特的意义,它们不仅凝结了他本人的命运与痛苦,表达了特定年代诗人的精神世界,而且还代表了牛汉诗艺历程中富有转折意义的重要... 七月诗派重要成员牛汉,在文学失落的历史空间重新找回诗性。"文革"时期牛汉的诗歌创作,具有相当独特的意义,它们不仅凝结了他本人的命运与痛苦,表达了特定年代诗人的精神世界,而且还代表了牛汉诗艺历程中富有转折意义的重要阶段。牛汉的"文革"诗作,从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出发,将最大的精神关切置放于生命本身,体现为生命的冻结与囚禁的困厄意识,以生命的体验去寻求艺术的创造,这是牛汉区别于其他诗人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汉 “文革”诗歌 潜在写作 生命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中叶吴中诗画同体的发展及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程日同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6-101,共6页
随着文人画的发展,画上留款题诗——诗画同体,作为绘画文人化、文学化的一种表现,自然也盛行起来。明中叶吴中画家的诗画同体形式处于一种历史发展、新变的阶段,而且他们诗画的表现形态因此也受到影响,如诗画综合表现力的增强,诗画“尚... 随着文人画的发展,画上留款题诗——诗画同体,作为绘画文人化、文学化的一种表现,自然也盛行起来。明中叶吴中画家的诗画同体形式处于一种历史发展、新变的阶段,而且他们诗画的表现形态因此也受到影响,如诗画综合表现力的增强,诗画“尚意”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中诗画 同体 表现力 “尚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轼饮食诗中的“地方” 被引量:1
12
作者 方笑一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2-81,242,共11页
苏轼的饮食诗,主要指其专门书写饮食的诗作,也兼顾那些提及饮食的诗作。从苏轼饮食诗中不同类型的“地方”入手,进一步探究诗中所写的饮食实践和饮食交往使饮食和地方产生的深层联结,进而充分认识苏轼通过饮食建立地方认同的难度和复杂... 苏轼的饮食诗,主要指其专门书写饮食的诗作,也兼顾那些提及饮食的诗作。从苏轼饮食诗中不同类型的“地方”入手,进一步探究诗中所写的饮食实践和饮食交往使饮食和地方产生的深层联结,进而充分认识苏轼通过饮食建立地方认同的难度和复杂性。这种从“人地关系”分析宋人诗歌的尝试,有助于揭示苏轼饮食诗中过去相对为人们所忽视的意义,对分析以日常生活为书写对象的部分宋代诗歌,也不无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饮食诗 地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之象《古诗类苑》编纂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7-120,共4页
《古诗类苑》是明代张之象编纂的一部汉魏六朝诗歌总集,成书时间在张氏所编的《唐诗类苑》之前。全书根据作品内容划分为四十四部,因而常被前人误归入类书。实际上,这种独特的编排方式是沿袭了以往一些诗文总集的编纂体例,这为后人研习... 《古诗类苑》是明代张之象编纂的一部汉魏六朝诗歌总集,成书时间在张氏所编的《唐诗类苑》之前。全书根据作品内容划分为四十四部,因而常被前人误归入类书。实际上,这种独特的编排方式是沿袭了以往一些诗文总集的编纂体例,这为后人研习某一类诗歌提供了不少的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象 《古诗类苑》 编纂方式 汉魏六朝诗歌总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庄子对苏轼谪居诗主体风格的促成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彩芬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4期103-106,共4页
苏轼的生存背景、处世态度及其文论导向的形成,向世人昭示了庄子对苏轼谪居诗旷达简远的主体风格的促成:随着谪居黄州以来受庄子哲学、审美思想影响程度的加深,苏轼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和自然率真的艺术追求日益明朗化。苏轼随遇而安的... 苏轼的生存背景、处世态度及其文论导向的形成,向世人昭示了庄子对苏轼谪居诗旷达简远的主体风格的促成:随着谪居黄州以来受庄子哲学、审美思想影响程度的加深,苏轼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和自然率真的艺术追求日益明朗化。苏轼随遇而安的处世哲学,为其谪居诗超迈淡泊的特征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苏轼自然率真的艺术追求,为其谪居诗以旷达简远的艺术形式,自由、自然地表情达意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促成 苏轼 谪居诗 简远旷达 主体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古诗地名使用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以唐诗中的“清湘”与“清淮”为中心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德辉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8-137,192,共11页
古诗地名种类繁多,使用因人而异,因诗歌的题材、体式、创作目的而异。尽管情况复杂,但在使用上有其基本规律,那就是分为写实和虚拟两种情况。在写实层面,用的多为自然地名,或是经文人改写的文学化表述,同一性要大于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如... 古诗地名种类繁多,使用因人而异,因诗歌的题材、体式、创作目的而异。尽管情况复杂,但在使用上有其基本规律,那就是分为写实和虚拟两种情况。在写实层面,用的多为自然地名,或是经文人改写的文学化表述,同一性要大于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如实书写正名,取其本义,纪实为主,是出于文学作品必须客观反映现实生活的要求,与史家修史的用法相同。虚拟部分则为人文地名,差异性要大于同一性,一般只取其象征意蕴,以某个区域代表性的山脉河流为代表。这样的地名沉淀了当地的历史,蕴含地域文化传统,是区域文化和文学的语义符号。虽属泛咏,意义较虚,但抒情写志的功能强大,甚至具有意象特征和审美功能,能够召唤艺术想象,激发审美效应,意境鲜明,更应关注。上述特点,在唐诗中的清湘和清淮上有鲜明的表现。经由唐诗中的清湘和清淮这两个地名,可以清楚地看出古诗地名运用上的这两个基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地名 同一性 差异性 清湘 清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张力下的母爱合奏——论嘉道时期大型征诗题诗集《断钗吟》 被引量:1
16
作者 彭国忠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0-88,共9页
嘉庆、道光、咸丰朝近五百名诗人题咏、数量超过七百首的诗集《断钗吟》,是清代嘉道时期,汤贻汾为称颂其母苦节教子之美德而手绘《吟钗图》卷,广泛征诗,汇刻的题画诗总集。它以歌颂母爱、彰扬母德为核心内容,在诗才与节德的对立及弥合... 嘉庆、道光、咸丰朝近五百名诗人题咏、数量超过七百首的诗集《断钗吟》,是清代嘉道时期,汤贻汾为称颂其母苦节教子之美德而手绘《吟钗图》卷,广泛征诗,汇刻的题画诗总集。它以歌颂母爱、彰扬母德为核心内容,在诗才与节德的对立及弥合、故物存在时间的有限与情思的无限、共同主题的男女异咏诸方面,汇集着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力量和意义,体现着巨大的诗歌张力,是多重张力构成的母爱合奏,净化了诗坛风气,丰富了诗歌主旨及表现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钗吟》 母爱 张力 征诗题诗 才德对立与弥合 有限与无限 男女异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乾隆帝六次南巡行宫御制诗与南巡行宫的特色意匠 被引量:1
17
作者 申丽萍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28-934,共7页
清乾隆帝六下江南,大运河沿线的行宫建设空前繁荣.通过南巡期间乾隆帝御制诗中与南巡行宫相关内容的探讨,从精神层面对南巡行宫展开研究,分析了有关南巡行宫营造的文化背景、审美格调、思想内涵、宗教信仰等相关主题;探析了乾隆帝审美... 清乾隆帝六下江南,大运河沿线的行宫建设空前繁荣.通过南巡期间乾隆帝御制诗中与南巡行宫相关内容的探讨,从精神层面对南巡行宫展开研究,分析了有关南巡行宫营造的文化背景、审美格调、思想内涵、宗教信仰等相关主题;探析了乾隆帝审美情趣在南巡行宫建设中的体现,包括崇尚儒家文化、对文士儒雅气质的倾慕、对武备和宗教的重视等,以及对南巡行宫建设的多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帝 6次南巡 南巡行宫 南巡御制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歌翻译——胡适伸展情感的翅膀 被引量:2
18
作者 廖七一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113-118,共6页
胡适的诗歌创作带有明显的“理胜于情”的倾向,而他的诗歌翻译则常常是“情胜于理”。重理轻情虽然在“五四”白话诗初期带有普遍性,但胡适的文学理念、他个人的情感波折和经历,以及当时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是形成创作与翻译一理一情对... 胡适的诗歌创作带有明显的“理胜于情”的倾向,而他的诗歌翻译则常常是“情胜于理”。重理轻情虽然在“五四”白话诗初期带有普遍性,但胡适的文学理念、他个人的情感波折和经历,以及当时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是形成创作与翻译一理一情对峙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创作 翻译 理胜于情 情胜于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客籍文人涉蛮诗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肖献军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148-153,共6页
唐代蛮族众多,多分布在江南西道、岭南道、黔中道、剑南道等地区,由于远离政治中心,加上经济文化落后,蛮区在唐王朝中的政治地位被边缘化了,成了安置贬官和低级官员的地方。文人涉蛮多是被动的,在他们诗中常表现出畏蛮、骚怨、漂泊、思... 唐代蛮族众多,多分布在江南西道、岭南道、黔中道、剑南道等地区,由于远离政治中心,加上经济文化落后,蛮区在唐王朝中的政治地位被边缘化了,成了安置贬官和低级官员的地方。文人涉蛮多是被动的,在他们诗中常表现出畏蛮、骚怨、漂泊、思家、恋阙等心理。但由于涉蛮诗人个性气质不同,所处政治环境有别及蛮区的汉化程度不一样,使得他们的涉蛮诗在呈现出一定共性时又表现出较大差异性。由于内容及创作背景特殊,涉蛮诗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同时文人的涉蛮对于提升蛮区文化水平,创造弱势文化区域的强势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客籍文人 唐诗 涉蛮诗 边缘化 涉蛮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诗话丛林》看韩国文化中的题壁
20
作者 崔勇 刘金柱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8-142,共5页
题壁作为汉语语境下的一种特殊文体形式,在古代一直被视为时尚的创作行为,韩国诗话总集《诗话丛林》中记载的题壁,能在中国文献中寻出相对应的部分,比如"诗板",作为韩国地域特征很强的形态,在中国更多用于对题壁的保护、收藏... 题壁作为汉语语境下的一种特殊文体形式,在古代一直被视为时尚的创作行为,韩国诗话总集《诗话丛林》中记载的题壁,能在中国文献中寻出相对应的部分,比如"诗板",作为韩国地域特征很强的形态,在中国更多用于对题壁的保护、收藏;再如妓馆的题壁唱和,文人的文学创作、生活环境都是相同的,只不过韩国的文人来得更直接、更放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 文化 诗话 题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