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wo-flow model for piping erosion based on liquid-solid coupling 被引量:2
1
作者 LIANG Yue WANG Jun-jie LIU Ming-we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8期2299-2306,共8页
Previous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piping erosion greatly threatens the safe operation of various hydraulic structures. However, few mathematical models are available to perfectly describe the erosion process due to... Previous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piping erosion greatly threatens the safe operation of various hydraulic structures. However, few mathematical models are available to perfectly describe the erosion process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piping. The focus of the present work is to propose a new fluid solid coupling model to eliminate the shortcomings of existing work. A 'pseudo-liquid' assumption is suggested to simulate the particle movement in the erosion process. Then, based on the mass and momentum conservations of the moving particles and flowing water, a new two-flow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continuity equations and motion equations. In the model, the erosion rate of soil is determined with a particle erosion law derived from tests results of STERPI. And ERGUN's empirical equation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interaction forces between the liquid and the solid. A numerical approach is proposed to solve the model with the finite volume method and SIMPLE algorithm. The new model is validated with the tests results of STERPI. And the soil erosion principles in piping are also explo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ping erosion two-flow model liquid-solid interaction erosion rate drag for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集总参数模型的天然气管道动态仿真
2
作者 王力 王寿喜 +2 位作者 李嘉浩 王勇 全青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1,83,共7页
为解决天然气管道仿真传统数值模型受管长离散尺寸约束,导致计算效率低的问题,采用Lanczos积分法对管道流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积分,推导建立集总参数模型。针对模型中的时间常微分项,使用有限差分离散化及Newton-Raphson方法数值求解,实... 为解决天然气管道仿真传统数值模型受管长离散尺寸约束,导致计算效率低的问题,采用Lanczos积分法对管道流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积分,推导建立集总参数模型。针对模型中的时间常微分项,使用有限差分离散化及Newton-Raphson方法数值求解,实现管道流动动态仿真。与商业软件Pipeline Studio、有限差分和特征线方法相比较,数值研究了模型的仿真精度和速度。结果表明:集总参数模型的仿真压力和流量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04%和1.37%,仿真精度与有限差分方法相当,其仿真速度是有限差分方法的20.53倍;不同管道长度(5—400 km)和时间步长(1—30 min)条件下,模型均稳定收敛。由于受积分截断误差的影响,模型仿真精度随单根管道长度增加而下降。为保证仿真精度,模型存在适用单根管道长度上限。建立的集总参数模型,在满足仿真精度的同时,显著地提高了仿真速度。所得结论为将模型推广应用于大规模天然气管网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管道流动 集总参数 模型 Newton-Raphson算法 动态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漂浮式柔性管流致振动响应特性试验研究
3
作者 师圣煜 任浩杰 +5 位作者 张鹏 胡滕艳 任浩 张萌萌 程顺钊 李航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1-230,共10页
漂浮式柔性管作为海洋工程领域常见的结构物,受自由表面等非线性因素的影响,流致振动力学特性十分复杂。为揭示其流致振动响应特征,开展了系列漂浮式半浸没柔性管拖曳水池模型试验。基于分布式光纤光栅测量技术,获取了柔性管多点动态应... 漂浮式柔性管作为海洋工程领域常见的结构物,受自由表面等非线性因素的影响,流致振动力学特性十分复杂。为揭示其流致振动响应特征,开展了系列漂浮式半浸没柔性管拖曳水池模型试验。基于分布式光纤光栅测量技术,获取了柔性管多点动态应变响应,采用模态分析法重构获取了柔性管流致振动位移响应,系统观测了漂浮式柔性管流致振动的幅值特性、主导频率、时频特性。结果表明:漂浮式柔性管满溢状态可分为非满溢、间歇性满溢和连续性满溢3种,三者之间临界傅汝德数为0.91和1.92;间歇性满溢区流致振动响应较为稳定显著,横流向平均向下位移响应较大,最大平均位移达0.87D;顺流向流致振动较为剧烈,最大响应幅值达0.55D;在间歇性满溢和连续性满溢状态时,漂浮式柔性管在两方向主导频率呈一倍频关系。本研究揭示了漂浮式柔性管的流致振动响应特性,为未来漂浮式柔性管的设计及运维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浮式柔性管 水池模型试验 满溢状态 傅汝德数 流致振动 位移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套环空垂直上升环状流压降预测模型研究
4
作者 刘自龙 钱萧 +2 位作者 何佳 廖锐全 成晨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6-125,共10页
针对高气液比环空多相流试验研究不充分且压降预测精度不高的问题,以水和空气为试验介质,选择2种油套管组合(油管外径和套管内径分别为38.5 mm×62.0 mm、38.5 mm×76.0 mm),在长11.5 m的测试管内开展试验研究。试验发现,对于... 针对高气液比环空多相流试验研究不充分且压降预测精度不高的问题,以水和空气为试验介质,选择2种油套管组合(油管外径和套管内径分别为38.5 mm×62.0 mm、38.5 mm×76.0 mm),在长11.5 m的测试管内开展试验研究。试验发现,对于垂直向上的环状流,随着气液表观流速增大,总压降增大,且总压降增长幅度随着气相速度增大而一直增大;气液表观流速相同时,管道的截面积越小,摩阻压降越大。考虑环空环状流内外管两层液膜流速的差异,基于文献[1]建立了环空环状流压降计算方法,计算了液膜与管壁及液膜与气芯之间的摩阻系数;结合液膜和气芯之间的动量平衡条件,利用文献[4]给出的内外管液膜厚度比相关式,建立了新的环空环状流压降预测模型。用试验数据对新模型和现有模型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新模型预测误差小于10%,结果较为可靠,可为油套环空压力预测、气举管柱设计及油井生产工况分析等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套环空 气液两相流 环状流 环空压力 垂直上升管 压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不同水流交换模式的城市洪涝一维二维双向耦合模型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小杰 夏军强 +1 位作者 李启杰 侯精明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4-255,共12页
为准确模拟城市洪涝过程,以地表二维流动模型和SWMM一维管流模型为基础,同时考虑地表径流与地下管流交换的3种模式,构建了城市地表与地下管流双向耦合的水动力学模型。采用水槽试验算例和理论算例对耦合模型进行验证,并将耦合模型应用... 为准确模拟城市洪涝过程,以地表二维流动模型和SWMM一维管流模型为基础,同时考虑地表径流与地下管流交换的3种模式,构建了城市地表与地下管流双向耦合的水动力学模型。采用水槽试验算例和理论算例对耦合模型进行验证,并将耦合模型应用到英国Glasgow城市街区,分析排水管网和不同地表地下水流交换模式对城市洪涝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在试验算例和理论算例的模拟中均具有较好的精度和可靠性,模型能够准确地模拟具有排水管网的城市洪涝演进过程;与无排水系统相比,检查井简化法、雨水口法和雨水口-检查井法3种水流交换模式下Glasgow城市街区模拟的最大淹没面积分别减少9.3%、23.2%和24.5%,其中对重度积水的消减作用更显著,淹没面积分别减少43.6%、79.9%和80.9%;检查井简化法的消减作用要远小于雨水口法和雨水口-检查井法,后两者差异较小。雨水口法和雨水口-检查井法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雨水口-检查井法的计算效率更高更简单,因此,在城市洪涝模拟中采用雨水口-检查井法考虑地表径流与地下管流交换过程更符合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洪涝 SWMM 地表二维模型 模型耦合 地表径流与地下管流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管径因素的中高流速气液两相倾斜管流持液率新模型 被引量:1
6
作者 陈雯 罗威 +2 位作者 王伟 周东慧 侯耀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1期13359-13367,共9页
为准确得到高流速下倾斜管气液两相管流的持液率,以空气和水为实验介质,设置气量180~2000 m^(3)/h,液量2~20 m^(3)/h,在内径60 mm、长9.5 m的测试管内进行了常压条件下倾斜管高气液两相流实验。实验范围内主要流型是段塞流和环状流,将... 为准确得到高流速下倾斜管气液两相管流的持液率,以空气和水为实验介质,设置气量180~2000 m^(3)/h,液量2~20 m^(3)/h,在内径60 mm、长9.5 m的测试管内进行了常压条件下倾斜管高气液两相流实验。实验范围内主要流型是段塞流和环状流,将实验流型绘制到现有流型图中,对比多种流型图发现Mukherjee-Brill、Kaya和Chokshi流型图适用于实验流型的判别。进一步通过实验数据对常用的持液率预测模型进行检验,对比发现Mukherjee-Brill模型相对准确,但误差接近20%,仍然较大。鉴于此,统计国内外高气液流速条件下不同压力、温度、管道直径、管道倾角等参数的文献实验数据,分析总结持液率的影响因素,选择液相黏度准数、管径准数、气相速度准数、液相速度准数、压力准数和倾斜角作为比较序列,持液率作为参考序列,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确定管径准数对持液率存在较大影响,从而优化Mukherjee-Brill模型,建立考虑管径影响因素的新持液率计算模型。通过文献实验和本实验高气液流速下包含25.2~95.3 mm共14种管径的数据对新模型进行检验验证,新模型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6.85%,较现有5种持液率模型至少减少4.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液率 Mukherjee-Brill模型 气液两相流 倾斜管 流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弦波形壁面紊流临界分离流动特性的数值研究
7
作者 余泽江 黄社华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87,共4页
波形壁面对波纹管内流动的影响十分显著,其中流动分离对波纹管的流动阻力和传热特性有重要和本质的影响。针对波形比对产生流动分离的影响问题,采用SSTκ-ω紊流模型对不同波形比的正弦型波纹管内流动进行数值模拟,描述了波纹管流的流... 波形壁面对波纹管内流动的影响十分显著,其中流动分离对波纹管的流动阻力和传热特性有重要和本质的影响。针对波形比对产生流动分离的影响问题,采用SSTκ-ω紊流模型对不同波形比的正弦型波纹管内流动进行数值模拟,描述了波纹管流的流动特性,分析了波纹管波形比和雷诺数对流动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波形比的波纹管流中均存在一个流动分离的临界雷诺数,当雷诺数小于临界雷诺数时,波纹管内不会发生流动分离现象;最后拟合得到流动分离临界雷诺数关于波形比的分布公式。研究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为波形壁面的工业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分离 波纹管 SSTκ-ω紊流模型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滤双流体模型的水平管道内稠油输送数值模拟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羽佳 王淑彦 +3 位作者 邵宝力 袁子涵 谢磊 马一玫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85-793,共9页
针对介观尺度下蜡晶颗粒聚团在管壁形成宏观尺度下石蜡层的现象,采用过滤双流体模型研究水平管道输送伴有固态沥青质的稠油的液固两相流流动和传热特性.对比均匀结构曳力模型和亚格子曳力模型的模拟结果,获得了颗粒相时均体积分数、颗... 针对介观尺度下蜡晶颗粒聚团在管壁形成宏观尺度下石蜡层的现象,采用过滤双流体模型研究水平管道输送伴有固态沥青质的稠油的液固两相流流动和传热特性.对比均匀结构曳力模型和亚格子曳力模型的模拟结果,获得了颗粒相时均体积分数、颗粒相压力和过滤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等参数分布规律.同时分析了壁面温度对稠油温度分布和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均匀模型Gidaspow model相比,过滤模型能够揭示蜡晶颗粒非均匀流动结构对液固两相流的变化规律.Filtered modelⅡ的结果更加接近于试验结果,Filtered modelⅡ的结果随着蜡晶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减小.当蜡晶颗粒相体积分数增加到12%时,加入壁面修正的亚格子模型的误差仅为4.1%.而ZAMBRANO等人模拟结果与试验压降的误差为12.9%.亚格子尺度模型能够详细地再现沥青质颗粒聚团的介观尺度流动行为,为稠油输送过程中的蜡晶聚集以及流动过程的预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过滤双流体模型 水平管道 液固两相流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首个长期弃置深水油田二次开发技术创新与实践
9
作者 文星 王坤 +3 位作者 谢明英 冯沙沙 李黎 李威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0-617,共8页
中国首个长期弃置的深水油田由于二次开发面临复杂的技术难题和较低的经济效益等问题,成为难以动用的边际油田。通过GGRP(地球物理-地质-油藏-生产)一体化技术研究与实践,盘活弃置油田,保障高产稳产。针对剩余油分布的不确定性、构造复... 中国首个长期弃置的深水油田由于二次开发面临复杂的技术难题和较低的经济效益等问题,成为难以动用的边际油田。通过GGRP(地球物理-地质-油藏-生产)一体化技术研究与实践,盘活弃置油田,保障高产稳产。针对剩余油分布的不确定性、构造复杂、储层非均质及水下管汇限温等问题,克服了多项前沿技术难点。这些创新技术包括长期水驱关停油田的剩余油预测技术、复杂油藏的地质导向及精细描述技术、油藏管流耦合模型流动保障技术,成功指导了油田的二次开发,显著提升了油田的开发效果。结果表明:该油田初期产能跃居南海东部油田前三,实际含水上升趋势与方案设计基本一致,预计增加可采储量达259×10^(4)m^(3)。这一开拓性研究为长期弃置深水油田二次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该科技成果在同类油田的开发进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油田 长期弃置 二次开发 GGRP一体化技术 剩余油预测 超深探测地质导向 油藏管流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城市水文过程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李欣怡 侯精明 +4 位作者 潘占鹏 景静 王添 周庆诗 董欣刚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33,共8页
为探究城市下垫面局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城市水文过程的影响,采用高效高精度城市雨洪模型(GAST)耦合管网模型(SWMM),模拟不同降雨重现期下动态改变土地利用类型(单块无下渗土地C_(1)、多块组合无下渗土地C_(2)、单块裸土地C_(3)、单块... 为探究城市下垫面局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城市水文过程的影响,采用高效高精度城市雨洪模型(GAST)耦合管网模型(SWMM),模拟不同降雨重现期下动态改变土地利用类型(单块无下渗土地C_(1)、多块组合无下渗土地C_(2)、单块裸土地C_(3)、单块草地C_(4)和单块林地C_(5))对城市地表积水、管网排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局部原始土地利用类型(B1)在小降雨重现期下降低了城市积水量,而在大降雨重现期下改变土地下渗面积和区域位置无法进一步减少积水,此时则需考虑非工程措施的极端暴雨应对模式。不同动态规划区域下渗强度导致管网排口流量增幅不同(C_(2)>C_(1)>C_(3)>C_(4)>C_(5)),隔渗能力越强对管网排口流量增幅影响越大,而管网径流控制率则呈相反趋势。结合对积水量的影响可知,增加下垫面下渗能力并结合排水系统可进一步降低城市内涝风险和管网排水负荷,且管网径流控制率同样可以作为评估动态规划可行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模型 动态规划 地表积涝 管网流量 径流控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城市高架路实测数据分析与交通流模型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吴正 郭明旻 +4 位作者 郑贤清 林展熙 吴胜春 赵昀杰 张英莹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89-797,共9页
对上海市中心延安高架路一个路段交通流进行长时间录像拍摄,提取到"车速-车头间距"有效数据26000余对.应用该批实测数据,对多种常见交通流速密关系模型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一维管流模型在我国高速道路交通流参数计算中具有优... 对上海市中心延安高架路一个路段交通流进行长时间录像拍摄,提取到"车速-车头间距"有效数据26000余对.应用该批实测数据,对多种常见交通流速密关系模型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一维管流模型在我国高速道路交通流参数计算中具有优势.提出采用变参数一维管流模型刻画交通流非线性特征的基本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流模型 实测数据 一维管流模型 交通状态指数 非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孔-含水层系统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徐亚 胡立堂 仪彪奇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6-31,共6页
目前"井孔-含水层"系统处理的三种主要方法:基于线汇理论的井孔模拟、高渗透系数法和渗流-管流耦合模型,评述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重点指出了传统线源(汇)法理论上的缺陷及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概括了MODFLOW,TOUGH2,FEFLOW等... 目前"井孔-含水层"系统处理的三种主要方法:基于线汇理论的井孔模拟、高渗透系数法和渗流-管流耦合模型,评述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重点指出了传统线源(汇)法理论上的缺陷及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概括了MODFLOW,TOUGH2,FEFLOW等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对井孔含水层模拟的方法;应加强井周小尺度水流水质的精细研究,并研究井周水流运动对水质的作用,以及对大尺度地下水模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孔-含水层系统 数值模拟 线汇 等效渗透系数 渗流-管流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流模型概算法识别大孔道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艳 王业飞 +2 位作者 郑家朋 骆洪梅 张鹏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2期213-215,共3页
在疏松砂岩油藏注水开发中后期,大孔道的存在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主要制约因素。文中针对边底水驱油藏特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管道流动模型;结合流体的不同流动形态,推导得出了相应的大孔道孔喉直径及渗透率概算公式。在冀东... 在疏松砂岩油藏注水开发中后期,大孔道的存在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主要制约因素。文中针对边底水驱油藏特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管道流动模型;结合流体的不同流动形态,推导得出了相应的大孔道孔喉直径及渗透率概算公式。在冀东油田高浅北区高104-5区块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结果与井间示踪剂监测及油田开发动态资料均能较好地吻合,具有使用简便、结果可靠、成本低的特点。其对大孔道参数的定量识别,为大孔道封堵技术应用过程中堵剂的选择及用量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道 定量识别 管流模型 概算法 边底水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产水气井井筒压力预测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张仕强 李祖友 周兴付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8-31,137,共4页
井筒压力计算是气井动态分析的重要内容,川西须二段气藏深层气井具备高温、高压、产地层水的生产特征,井筒压力的预测是该气藏动态分析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为此,采用5种常用的气液两相管流模型,对川西气田须二段气藏6口气井进行了9井... 井筒压力计算是气井动态分析的重要内容,川西须二段气藏深层气井具备高温、高压、产地层水的生产特征,井筒压力的预测是该气藏动态分析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为此,采用5种常用的气液两相管流模型,对川西气田须二段气藏6口气井进行了9井次的井筒压力计算,并将结果与生产测井的实际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常用的H-B模型和M-B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基本能满足现场工程计算的需要,在低水气比条件下,H-B模型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在高水气比条件下,M-B模型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井 压力预测 两相管流 模型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流井取水数值模拟及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徐嘉璐 陈枭萌 +1 位作者 郭倩 王玮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7-100,共4页
天然滤床渗流井取水工程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集取河流渗漏补给量的新技术,利用河床砂砾石层的净化作用,将河水转化为地下水以获得水资源。渗流井取水时,"渗流井—含水层"多种流态并存,水力条件复杂,边界条件很难确定。现... 天然滤床渗流井取水工程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集取河流渗漏补给量的新技术,利用河床砂砾石层的净化作用,将河水转化为地下水以获得水资源。渗流井取水时,"渗流井—含水层"多种流态并存,水力条件复杂,边界条件很难确定。现以等效渗透系数为纽带将"井管"内外不同介质不同流态耦合起来,建立起渗流井取水的"渗流—管流"耦合模型。将所建模型应用于陕西省绥德县枣林坪水源地渗流井取水工程,计算了当地渗流井取水平水期、枯水期的出水量,最终确定允许开采量为47 600m3/d。计算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渗流井取水时的井流特征,对于指导渗流井取水工程的勘探、设计、施工有着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流井 等效渗透系数 “渗流一管流”耦合模型 允许开采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盘塘水源地渗流井取水方式下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计算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枭萌 杨海瑞 +3 位作者 王玮 徐嘉璐 郭倩 牟海斌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0-194,共5页
介绍了渗流井的结构和井流特征,通过引入等效渗透系数,构建"渗流—管流"耦合模型,建立了渗流井取水的数学模型。以陕西省神木县盘塘水源地为例,用地下水流三维有限差分法对水源地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盘塘... 介绍了渗流井的结构和井流特征,通过引入等效渗透系数,构建"渗流—管流"耦合模型,建立了渗流井取水的数学模型。以陕西省神木县盘塘水源地为例,用地下水流三维有限差分法对水源地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盘塘水源地渗流井开采方式下,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92 400m3/d,枯水期允许开采量为56 200m3/d。通过对比不同取水方式下的允许开采量,认为渗流井取水方式较管井、辐射井等取水方式具有出水量大,易管理等优势。在干旱半干旱的地区,渗流井具有明显优于其他取水结构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流井 允许开采量 等效渗透系数 “渗流-管流”耦合模型 盘塘水源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头峪水源地廊道取水允许开采量计算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鹏 张娟 王玮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54-56,共3页
简要分析了廊道的水流特征,通过引入等效渗透系数,构建廊道取水的"渗流-管流"耦合模型,并用之于陕北佳县木头峪水源地廊道取水工程,确定了开采方案,同时计算了开采方案枯水期廊道取水的允许开采量,最终确定木头峪地下水廊道... 简要分析了廊道的水流特征,通过引入等效渗透系数,构建廊道取水的"渗流-管流"耦合模型,并用之于陕北佳县木头峪水源地廊道取水工程,确定了开采方案,同时计算了开采方案枯水期廊道取水的允许开采量,最终确定木头峪地下水廊道开采方式允许开采量为16 900 m3/d。建立的廊道取水数学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廊道的水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开采 “渗流-管流”耦合模型 等效渗透系数 允许开采量 木头峪水源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流变模式钻井流体圆管层流压耗的通用精确算法 被引量:13
18
作者 樊洪海 彭齐 +3 位作者 腾学清 周号博 李朝玮 汤化沙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0-74,共5页
钻井工程常用的管流压耗分析方法计算精度低,且不能适应一些相对复杂的流变模式。在已知流变方程的条件下,利用通用圆管流量方程建立流量与管壁切应力或管壁剪切速率的精确关系式,通过该关系式由给定的流量求解管壁切应力,进而获得圆管... 钻井工程常用的管流压耗分析方法计算精度低,且不能适应一些相对复杂的流变模式。在已知流变方程的条件下,利用通用圆管流量方程建立流量与管壁切应力或管壁剪切速率的精确关系式,通过该关系式由给定的流量求解管壁切应力,进而获得圆管层流压耗精确值。这种方法适用于所有流变模式的钻井流体圆管层流,具有普适性好、建模过程简单、模型精度高等特点;室内试验表明该算法相对于传统算法是一种更加精确的圆管层流压耗计算方法;该方法的提出为一些复杂的流变模式在钻井工程及其他工程领域的推广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变模式 圆管流量方程 层流压耗 传统算法 精确算法 屈服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荡热管内的振荡及传热传质特性 被引量:15
19
作者 马永锡 张红 苏磊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265-2270,共6页
通过分析振荡热管内部气液两相系统的受力和传热传质过程,对振荡热管进行了合理的简化和假设,建立了详细的理论模型.以n型单液塞振荡热管为例,采用显示差分法求解建立的控制方程,并预测传热传质特性和液塞的振荡行为,结果显示:液塞在毛... 通过分析振荡热管内部气液两相系统的受力和传热传质过程,对振荡热管进行了合理的简化和假设,建立了详细的理论模型.以n型单液塞振荡热管为例,采用显示差分法求解建立的控制方程,并预测传热传质特性和液塞的振荡行为,结果显示:液塞在毛细管路内的运动既有宏观振荡又有局部振荡,振荡的幅度和频率在增大和减小中交替变化,没有固定的周期;液塞两侧气泡间的压差是其振荡的主要驱动力,当振荡热管非水平工作时,需考虑重力的影响,与其他力相比,毛细阻力对液塞振荡的影响可以忽略;液膜短时间内的干涸是诱发新一轮振荡以及强化传热的源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荡热管 物理建模 振荡流 传热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C与组态技术的管道流量测控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胡开明 李跃忠 傅志坚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1期86-89,共4页
以20mm过程控制系统的管道流量系统为被控对象,以PLC作为控制器,变频器为执行对象,在建立流量系统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采用PID算法,进行了参数整定,构建了系统的组态环境,并在该环境下进行了调试,系统运行平缓,控制指标达到了工程要求,... 以20mm过程控制系统的管道流量系统为被控对象,以PLC作为控制器,变频器为执行对象,在建立流量系统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采用PID算法,进行了参数整定,构建了系统的组态环境,并在该环境下进行了调试,系统运行平缓,控制指标达到了工程要求,调试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流量 PLC 数学模型 PID 组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