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YBR~ Green qPCR Screening Methods for Detection of Anti-herbicide Genes in Genetically Modified Processed Products 被引量:2
1
作者 Zhen Zhen Lv Wei +6 位作者 Tang ZhiTfen Liu Ying Ao Jin-xia Yuan Xiao-han Zhang Ming-hui Qiu You-wen Gao Xue-jun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6年第1期57-64,共8页
The use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GMOs) as food products becomes more and more widespread. The European Union has implemented a set of very strict procedures for the approval to grow, import and/or utilize ... The use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GMOs) as food products becomes more and more widespread. The European Union has implemented a set of very strict procedures for the approval to grow, import and/or utilize GMOs as food or food ingredients. Thus, analytical methods for detection of GMOs are necessary in order to verify compliance with labelling requirements. There are few effective screening methods for processed GM (genetically modified) products. Three anti-herbicide genes (CP4- EPSPS, BAR and PAT) are common exogenous genes used in commercialized transgenic soybean, maize and rice, In the present study, a new SYBR Green qPCR screening method was developed to simultaneously detect the three exogenous anti-herbicide genes and one endogenous gene in a run. We tested seven samples of representative processed products (soya lecithin, soya protein powder, chocolate beverage, infant rice cereal, maize protein powder, maize starch, and maize jam) using the developed method, and amplicons of endogenous gene and transgenic fragments were obtained from all the processed products, and the sensitivity was 0.1%.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YBR Green qPCR screening method was appropriate for qualitative detection of transgenic soybean, maize and rice in processed produ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l-time PCK food and feed analysis GMO detection herbicide resistance SYBK Gree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al-time lane departure warning system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grayscale distribution and risk evaluation model 被引量:4
2
作者 张伟伟 宋晓琳 张桂香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4期1633-1642,共10页
A technology for unintended lane departure warning was proposed. As crucial information, lane boundaries were detected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grayscale distribution in search bars of given number and... A technology for unintended lane departure warning was proposed. As crucial information, lane boundaries were detected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grayscale distribution in search bars of given number and then each search bar was tracked using Kalman filter between frames. The lane detection performance was evaluated and demonstrated in ways of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dice similarity coefficient and real-time performance. For lane departure detection, a lane departure risk evaluation model based on lasting time and frequency was effectively executed on the ARM-based platform.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lgorithm generates satisfactory lane detection results under different traffic and lighting conditions, and the proposed warning mechanism sends effective warning signals, avoiding most false war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e departure warning system lane detection lane track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isk evaluation model ARM-based real-time sys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satellite observation data considered train positioning optimization method with RTK
3
作者 YUCHI Zhen-xin LI Wei +3 位作者 GAO Shi-juan CHEN Chun-yang HUANG Su-su JIANG Ji-xi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4期1548-1568,共21页
In this paper,a novel train positioning method considering satellite raw observation data was proposed,which aims to promote train positioning performance from an innovative perspective of the train satellite-based po... In this paper,a novel train positioning method considering satellite raw observation data was proposed,which aims to promote train positioning performance from an innovative perspective of the train satellite-based positioning error sources.The method focused on overcoming the abnormal observations in satellite observation data caused by railway environment rather than the positioning results.Specifically,the relative positioning experimental platform was built and the zero-baseline method was firstly employed to evaluate the carrier phase data quality,and then,GNSS combined observation models were adopted to construct the detection values,which were applied to judge abnormal-data through the dual-frequency observations.Further,ambiguity fixing optimization was investigated based on observation data selection in partly-blocked environment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effectively detect and address abnormal observations and improve positioning stability.Cycle slips and gross errors can be detected and identified based on dual-frequency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data.After adopting the data selection strategy,the ambiguity fixing percentage was improved by 29.2%,and the standard deviation in the East,North,and Up components was enhanced by 12.7%,7.4%,and 12.5%,respectively.The proposed method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rain positioning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in railway environ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oning error 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in operation control system train positioning satellite positioning abnormal-data detection real-time kinematic position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岩巷TBM掘进随掘地震信号特征及其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党保全 郭立全 +2 位作者 张延喜 任永乐 李圣林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6-53,60,共9页
随掘地震超前探测技术可实现探掘平行,为巷道快速智能掘进场景下实时、精准地质保障提供了可能。随掘震源产生的是复杂、变频、连续信号,信号特征认知直接影响数据处理与成像精度,而目前针对岩巷全断面掘进机(TBM)随掘地震信号特征的认... 随掘地震超前探测技术可实现探掘平行,为巷道快速智能掘进场景下实时、精准地质保障提供了可能。随掘震源产生的是复杂、变频、连续信号,信号特征认知直接影响数据处理与成像精度,而目前针对岩巷全断面掘进机(TBM)随掘地震信号特征的认知仍不清晰,且暂时还没有针对性开展过信号处理与成像研究工作。针对上述问题,以谢桥煤矿瓦斯治理巷TBM随掘地震超前探测试验为例,分析了刀盘先导信号与岩壁接收信号的时间域、频率域及时频域特征:岩巷TBM随掘地震信号中不同振幅能量成分比例呈现金字塔形,但分布随机,不对称程度较高;机械运转信号能量较大,刀盘先导信号强度是岩壁接收信号的200倍左右;频率域变频特征明显;机械运转信号基础频率较低,刀盘先导信号频率成分主要集中在10~80 Hz与150~200 Hz,主频为36.99 Hz,岩壁接收信号频率成分主要集中在50~200 Hz,主频为137.97 Hz;刀盘先导信号较岩壁接收信号时频域能量团分布更为规则,多次震源激发现象明显,能量团之间的差异性特征表明了多次震源激发时振幅能量与持续时间的随机性。利用脉冲化算法与绕射叠加偏移成像方法对岩巷TBM随掘地震信号进行数据处理与成像试验,结果表明:(1)脉冲化等效单炮记录与利用常规震源得到的超前探测单炮记录特征一致性较强,同相轴清晰且连续性较好,可满足现场探测分析需要。(2)对探测范围内岩体情况的超前预报结果与实际揭露情况一致,说明岩巷TBM随掘地震超前探测可提供有效地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岩巷掘进 随掘地震超前探测 随掘地震信号 全断面硬岩掘进机 刀盘先导信号 岩壁接收信号 绕射叠加偏移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加导频传输无标识随机接入方案研究
5
作者 郝孟男 李颖 宋光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在无标识随机接入中,基站只需要恢复各个活跃设备发送的数据,而不需要识别活跃设备的信息。这使得大量活跃设备可以在无需事先请求资源的条件下,随时接入基站,从而极大地降低信令开销和传输时延,成为近期的研究热点。目前的研究大都采... 在无标识随机接入中,基站只需要恢复各个活跃设备发送的数据,而不需要识别活跃设备的信息。这使得大量活跃设备可以在无需事先请求资源的条件下,随时接入基站,从而极大地降低信令开销和传输时延,成为近期的研究热点。目前的研究大都采用基于前导序列来设计的随机接入方案,但这类方案在活跃设备数改变时的鲁棒性较差,且不能充分利用信道带宽,导致活跃设备数较大时系统性能较差。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叠加导频传输方案来提升信道利用率,并通过最优功率分配进一步提升不同活跃设备数下的系统性能,使系统在活跃设备数变化时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在该方案中,首先将需要发送的消息序列的前B p个比特做为索引,选择一对导频序列和交织器。然后,利用选中的交织器对消息序列进行编码、调制和交织,并将选中的导频序列与交织后的调制序列进行叠加来得到发送信号。针对该传输方案,提出基于最小错误概率的功率优化方案来得到不同活跃设备数下的最优功率分配比例,设计了叠加导频检测消除和多用户检测译码的两阶段检测方案。仿真结果表明,叠加导频传输方案可以使基于前导序列的无标识随机接入方案和基于前导的稀疏无标识随机接入方案的性能分别提升约1.6~2.0 dB和0.2~0.5 dB,可以灵活地改变所能承载的活跃设备数量,并具有较低的译码复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标识随机接入 叠加导频 多用户检测和译码 功率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空间瞬变电磁法在煤矿防治水中的应用 被引量:85
6
作者 于景邨 刘振庆 +2 位作者 廖俊杰 蒋宗霖 孙伟涛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0-113,共4页
针对煤矿生产和建设中的水害源探测问题,基于瞬变电磁法"烟圈效应"理论,采用重叠回线装置对掘进工作面前方和回采工作面顶底板隐伏含(导)水构造进行探测,对测点布置和探测方向的设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掘进工作面两侧拐... 针对煤矿生产和建设中的水害源探测问题,基于瞬变电磁法"烟圈效应"理论,采用重叠回线装置对掘进工作面前方和回采工作面顶底板隐伏含(导)水构造进行探测,对测点布置和探测方向的设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掘进工作面两侧拐角位置,同一个探测方向分别按与巷道掘进方向呈30°、45°和60°角进行探测,不仅避免了掘进工作面常规方法超前探测时存在的盲区,而且有利于对异常区的空间定位;对回采工作面顶底板探测时,在同一个测点探测方向按与煤层呈45°角向顶板和向底板探测,使得探测范围内发育的赋水构造与工作装置耦合最佳,提高了信噪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变电磁法 超前探测 掘进工作面 含(导)水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BR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与外周血中RRM1和ERCC1及BRCA1基因表达水平 被引量:8
7
作者 陈建 李敏伟 +2 位作者 张国兵 李菌 王临润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28-633,共6页
目的:建立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与外周血RRM1和ERCC1及BRCA1基因表达水平。方法:分别构建RRM1、ERCC1和BRCA1及管家基因β-actin质粒标准品,以SYBR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制备标准曲线,对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与外周血中R... 目的:建立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与外周血RRM1和ERCC1及BRCA1基因表达水平。方法:分别构建RRM1、ERCC1和BRCA1及管家基因β-actin质粒标准品,以SYBR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制备标准曲线,对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与外周血中RRM1、ERCC1和BRCA1及管家基因β-actin的mRNA进行检测。结果:标准曲线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标准品的熔解曲线均呈单峰,特异性良好,说明基本无非特异性扩增。结论:所建SYBR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操作简便,费用低,特异性好,准确度、灵敏度高,为后续研究构建了理想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BR 荧光实时定量 PCR检测 非小细胞 肺癌组织 外周血 RRM1 ERCC1 BRCA1基因 表达水平 detection quantitative real-time peripheral blood lung cancer cell gene expression 特异性扩增 管家基因 标准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含多微网的配电系统故障检测算法 被引量:23
8
作者 丛伟 荀堂生 +4 位作者 肖静 王伟 李盼盼 王慧 肖洪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0-53,共4页
为解决传统配电网继电保护系统难以应对多微网并网运行的问题,提出一种主从式的区域纵联保护系统。根据网络结构和当前运行方式形成网络拓扑结构矩阵,根据被保护线路上各点的故障方向信息形成故障信息矩阵,通过对2个矩阵进行简单的乘法... 为解决传统配电网继电保护系统难以应对多微网并网运行的问题,提出一种主从式的区域纵联保护系统。根据网络结构和当前运行方式形成网络拓扑结构矩阵,根据被保护线路上各点的故障方向信息形成故障信息矩阵,通过对2个矩阵进行简单的乘法运算,即可快速、可靠地检测出故障所在位置,其灵敏度和可靠性基本不受微网容量和并网位置的影响。分析了保护单元或通信系统工作异常所导致的故障信息不完备对故障检测算法的影响,并对算法的容错性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微网 配电系统 区域纵联保护系统 故障检测 关联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法超前探技术探讨与应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董健 翟培合 +1 位作者 陈磊 郑伟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3944-3946,共3页
探讨了巷道前方存在低阻地质异常体时的电阻率表现特征。结合对某煤矿辅1、辅2两条巷道超前探测的实例,介绍了电法超前探技术的工作方法、解释方法和应用效果。探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探查地层含水性方面效果明显。
关键词 电法 超前探测 视电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频法煤巷超前探测仪发射模块仿真 被引量:3
10
作者 郝明锐 张伟杰 +2 位作者 张维振 任洁 吴淼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0-92,99,共4页
为解决当前煤巷掘进过程中严重制约掘进效率的探、掘之间速度不匹配问题,研制了变频法煤巷超前探测仪。仪器主要由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构成。利用SIMULINK强大的仿真建模能力,先完成仪器的仿真开发、模拟试验、改进设计等,再进行样机制造... 为解决当前煤巷掘进过程中严重制约掘进效率的探、掘之间速度不匹配问题,研制了变频法煤巷超前探测仪。仪器主要由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构成。利用SIMULINK强大的仿真建模能力,先完成仪器的仿真开发、模拟试验、改进设计等,再进行样机制造,从而节约成本,缩短开发周期。阐述了仪器的基本原理,重点介绍发射模块的仿真研究工作,包括发射模块的功能、构成和模型,完成了发射模块的SIMULINK仿真,得到了设计的发射电流波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前探测 SIMULINK 仿真研究 发射模块 探测仪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频激电法的煤矿巷道超前探测新技术初探 被引量:16
11
作者 张伟杰 郝明锐 +2 位作者 杜毅博 刘建功 吴淼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3-75,79,共4页
双频激电法煤矿巷道实时超前探测技术是基于岩(矿)石的激发极化效应,发射极和屏蔽极同时发射高、低频交流电,使掘进面前方的岩石得以充分极化。测出高低频电位差特性,通过分析和计算得出视电阻率值和视幅频率,间接推断工作面前方隐伏地... 双频激电法煤矿巷道实时超前探测技术是基于岩(矿)石的激发极化效应,发射极和屏蔽极同时发射高、低频交流电,使掘进面前方的岩石得以充分极化。测出高低频电位差特性,通过分析和计算得出视电阻率值和视幅频率,间接推断工作面前方隐伏地质构造,为掘进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数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发极化 极化效应 双频交流电 超前实时探测 视电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电阻率超前探测正演模拟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小龙 冯宏 +1 位作者 李萍 汪凯斌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2-117,共6页
阐述了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的矿井巷道直流电阻率超前探测正演过程,首先通过正演模型COMSOL Multiphysics模拟解与理论值的对比分析,验证了应用COMSOL Multiphysics进行矿井巷道直流电超前探测正演模拟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建立矿井... 阐述了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的矿井巷道直流电阻率超前探测正演过程,首先通过正演模型COMSOL Multiphysics模拟解与理论值的对比分析,验证了应用COMSOL Multiphysics进行矿井巷道直流电超前探测正演模拟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建立矿井巷道超前探测的三维地电模型,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正演模拟,研究了巷道前方存在不同形状异常体时矿井超前探测视电阻率曲线的形态及极值点位置。正演结果表明,相比于三极装置,二极装置更适合于超前探测,且相对于板状异常体,超前探测对球状异常体探测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电法 三维正演 超前探测 COMSOL MULTIPHYS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含导频GNSS信号的通道组合捕获检测量的设计与优化 被引量:3
13
作者 林红磊 唐小妹 +1 位作者 刘瀛翔 王飞雪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05-1112,共8页
新体制导航信号中大多含有导频通道,通过对含导频信号的组合捕获检测量的分析,证明导频与数据通道的相干组合检测量是非相干组合检测量和差分组合检测量的一种二次组合形式;设计一种通用的组合捕获检测量;利用分段相关-视频积累的优化方... 新体制导航信号中大多含有导频通道,通过对含导频信号的组合捕获检测量的分析,证明导频与数据通道的相干组合检测量是非相干组合检测量和差分组合检测量的一种二次组合形式;设计一种通用的组合捕获检测量;利用分段相关-视频积累的优化方法,建立该检测量的二维优化模型,并给出相应的优化方法,得出最优设计参数随信号载噪比、多普勒容限及导频功率系数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频通道 通道组合 通用检测量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层状介质中反射地震超前探测的特性分析 被引量:19
14
作者 胡运兵 吴燕清 宋劲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6期469-473,共5页
南方煤矿薄层状介质存在各向异性和横向各向同性并存的情况,其煤层的物性条件及其赋存情况的几何形态又有利于槽波的形成,且地层地质构造发育,瓦斯、水等灾害严重,这些特征造成了南方煤矿薄层状介质中反射地震超前探测技术的复杂性和特... 南方煤矿薄层状介质存在各向异性和横向各向同性并存的情况,其煤层的物性条件及其赋存情况的几何形态又有利于槽波的形成,且地层地质构造发育,瓦斯、水等灾害严重,这些特征造成了南方煤矿薄层状介质中反射地震超前探测技术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作者从薄层状介质模型出发,对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及反射地震超前探测技术的特征进行分析认为:煤层近似于横向各向同性介质,因此反射地震超前探测的动态弹性常数反映的是前方介质的物理性质,在测线布置时应尽量布置在横向各向同性介质层中,而不能布置在两层不同的介质中,也不能布置在两层介质的交界面上;否则理论模型变得比较复杂,用数字描述的难度大,使资料解释的准确度和可信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层状介质 超前探测 横向各向同性 南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鹅细小病毒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高旭 鲁承 +1 位作者 杜秋明 Qiu-ming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1-124,共4页
根据GenBank发表的鹅细小病毒(GPV)NS1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引物,以构建的含有该引物扩增序列的重组质粒作为阳性标准品,建立了检测GPV核酸的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达... 根据GenBank发表的鹅细小病毒(GPV)NS1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引物,以构建的含有该引物扩增序列的重组质粒作为阳性标准品,建立了检测GPV核酸的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达到0.998;对初始模板的检出下限为30个拷贝/μL,比常规PCR方法高100倍;与鸭瘟病毒、犬细小病毒、新城疫病毒和鹅副粘病毒均不发生交叉反应;组内与组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用建立的Real-time PCR检测13例GPV感染阳性病例,GPV阳性检出率为100%。表明建立的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可以用于GPV的病原检测及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细小病毒 SYBR Green 实时荧光定量 PCR检测方法 Development detection GPV PCR方法 阳性检出率 新城疫病毒 犬细小病毒 鹅副粘病毒 real-time 重组质粒 引物 阳性病例 鸭瘟病毒 序列 相关系数 线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电法超前探测技术 被引量:47
16
作者 李玉宝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共3页
结合大量探测实例 ,对电法超前探测技术的影响因素、技术效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电法超前探测 矿井 三点源法 两点源法 积水 地质异常 地震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低频故障分量F检验的直流输电线路后备保护新原理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怿宁 张大海 +1 位作者 武传健 杨宇辰 《南方电网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6-33,共8页
直流输电技术发展迅速,但其线路保护还存在一些不足,电流差动保护作为后备保护易受线路分布式电容影响而延时较长。为解决直流线路后备保护的长延时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低频故障电流F检验的纵联保护新原理。该原理根据故障时线路两端... 直流输电技术发展迅速,但其线路保护还存在一些不足,电流差动保护作为后备保护易受线路分布式电容影响而延时较长。为解决直流线路后备保护的长延时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低频故障电流F检验的纵联保护新原理。该原理根据故障时线路两端故障电流变化趋势的差异,采用S变换提取低频故障电流,并利用F检验对其进行趋势检验,从而识别区内、外故障。利用双端直流输电系统模型实验证明了本文保护原理的正确性,并验证了该原理具有较强的抗过渡电阻、分布电容电流和噪声干扰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输电线路 故障检测 纵联保护 S变换 F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动探测式的柔性直流电网纵联保护 被引量:29
18
作者 宋国兵 侯俊杰 郭冰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001-4010,共10页
为了提高柔性直流线路保护的可靠性和灵敏度,确保直流电网故障区域的准确甄别。文中考虑传统模型识别思想的优势和局限性,结合主动探测式策略,提出基于主动探测式的直流电网纵联保护原理。利用混合式MMC的直流故障穿越控制策略,将换流... 为了提高柔性直流线路保护的可靠性和灵敏度,确保直流电网故障区域的准确甄别。文中考虑传统模型识别思想的优势和局限性,结合主动探测式策略,提出基于主动探测式的直流电网纵联保护原理。利用混合式MMC的直流故障穿越控制策略,将换流站端口故障电流进行限制,在此基础上利用MMC的高可控性,分别在各个换流站端口注入相同频率的正弦式故障探测信号。利用模型识别思想,根据两端探测信号在区外故障时满足电容模型而区内不满足的特点,引入斯皮尔曼相关性系数,构造电容模型相关性判别式,实现直流电网故障区域判别。仿真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主动探测式保护方案能够准确地识别出直流电网故障区域,具备较高耐受过渡电阻性能,且对采样率要求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直流电网 故障穿越策略 主动探测式 模型识别 纵联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边缘检测的大规模风电场送出线路纵联保护算法 被引量:7
19
作者 徐艳春 范钟耀 +1 位作者 孙思涵 MI Lu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0-99,共10页
由于风电出力的波动及送出线路发生故障时故障电流的频偏特性,风电场送出线路纵联保护灵敏度下降甚至拒动,因此提出了基于边缘检测的风电场送出线路纵联保护算法。通过将风电场送出线路两侧采集到的电流构造为矩阵形式,并使用Sobel算子... 由于风电出力的波动及送出线路发生故障时故障电流的频偏特性,风电场送出线路纵联保护灵敏度下降甚至拒动,因此提出了基于边缘检测的风电场送出线路纵联保护算法。通过将风电场送出线路两侧采集到的电流构造为矩阵形式,并使用Sobel算子进行边缘检测,从而确定电流采样值变化大的部分。然后通过所识别到的线路两侧电流采样值变化大的部分计算平均梯度幅值并与整定值相比较,实现区内故障和区外故障的快速识别。最后通过PSCAD/EMTDC搭建了大规模风电场送出系统模型,验证了所提算法的适用性、速动性及抗过渡电阻能力。与现有送出线路的纵联保护相比,所提方法在风电场弱出力的情况下仍适用,且动作速度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规模风电场 纵联保护 继电保护 边缘检测 送出线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SO窃听系统中的恶意导频干扰检测 被引量:1
20
作者 宁宏新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94-599,共6页
在一个三节点多输入单输出(Multi-Input Single-Output,MISO)窃听系统中,当窃听方在信道估计阶段发送恶意导频信号来干扰信道估计时,合法通信的保密性受到严重威胁。针对该安全问题,提出了基于估计信道协方差和基于接收信干比两种恶意... 在一个三节点多输入单输出(Multi-Input Single-Output,MISO)窃听系统中,当窃听方在信道估计阶段发送恶意导频信号来干扰信道估计时,合法通信的保密性受到严重威胁。针对该安全问题,提出了基于估计信道协方差和基于接收信干比两种恶意导频干扰检测方案。首先概述基于估计信道协方差的恶意导频干扰检测方案原理,推导该方案下检测概率和虚警概率的解析表达式;其次给出基于接收信干比的恶意导频干扰检测方案机制及其检测概率和虚警概率的具体表达式,并通过理论分析对比得出基于估计信道协方差的检测方案性能较优;最后通过数值仿真对比分析了两种方案的干扰检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输入单输出(MISO)窃听系统 物理层安全 恶意导频干扰 干扰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