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南缘多滑脱层控制的冲断构造特征及深层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1
1
作者 于宝利 贾承造 +6 位作者 刘可禹 邓勇 王伟 陈鹏 李超 陈佳 郭泊洋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3-606,共14页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简称准南)前陆冲断带深层目标区构造变形的控制因素不清、古构造和滑脱层分布争议大、主力烃源岩展布不明等问题,基于最新“两宽一高”三维地震、重磁及钻井资料,结合前期的构造物理模拟与离散元数值模拟实验结果,...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简称准南)前陆冲断带深层目标区构造变形的控制因素不清、古构造和滑脱层分布争议大、主力烃源岩展布不明等问题,基于最新“两宽一高”三维地震、重磁及钻井资料,结合前期的构造物理模拟与离散元数值模拟实验结果,系统刻画准南深层先存古构造与滑脱层的空间分布,解析构造变形特征和形成机制,厘清多套烃源岩展布特征,重新梳理重点区带的油气成藏特征,进而探寻深层下组合油气勘探突破方向。研究表明:①构造变形受两期古构造与3套滑脱层叠合控制,滑脱层横向展布差异显著,侏罗系滑脱层厚度中等且分布广泛,白垩系滑脱层厚度最大但滑脱能力受限,古近系滑脱层薄但横向推覆距离大,由此划分出4层复式构造变形层序并提出“古凸横向分段控带、多滑脱层垂向控层”的构造成因模式;②烃源岩展布方面,首次通过高精度重磁与时频电磁资料联合刻画出二叠系烃源岩“西段窄槽、中段多凹、东段广盆”的分布模式,并重新厘定侏罗系烃源岩“泥岩西厚、煤岩东富”的展布特征;③基于构造变形强度、圈闭有效性及烃源-圈闭匹配关系,构建准南两套主力油气系统、4层复式油气成藏结构模式,将准南划分为“3段10带”,提出“集中勘探五大现实区、甩开突破三大潜力区、风险引领两大准备区”的准南深层下组合分层次勘探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前陆冲断带 冲断构造 滑脱层 构造变形机制 构造演化 深层下组合 油气成藏 深层油气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超深层致密碎屑岩储层油气高产机理与潜力
2
作者 石玉江 甘仁忠 +9 位作者 蔺敬旗 曹志锋 王先虎 张浩 张凯 袁龙 周炬锋 段庆庆 赵泓一 徐睿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7,共16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冲断带下组合深层—超深层致密碎屑岩储层连续发现高产油气层,其有效储层及产能与地层超压强度密切相关。为明确地层超压对优质储层及其产能的作用机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地质、测井、钻井、试油、岩石物理实验等资... 准噶尔盆地南缘冲断带下组合深层—超深层致密碎屑岩储层连续发现高产油气层,其有效储层及产能与地层超压强度密切相关。为明确地层超压对优质储层及其产能的作用机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地质、测井、钻井、试油、岩石物理实验等资料,研究了地层超压对储层孔隙结构、渗透率、含油气饱和度、储层渗流能力及生产压差的影响,并进行了模拟地层动态孔隙压力下岩石物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研究区广泛发育强—极强超压地层,地层超压保留了储层粒间孔隙并发育了超压裂缝,使地层“存储孔”与“连通孔”相互连通,形成了基质孔与裂缝的双重孔隙结构的优质储层,有利于油气层形成高含油气饱和度;储层的孔隙结构受岩性和超压强度控制,超压对储层的孔隙度绝对值影响较小,但对渗透率的影响大,当孔隙压力达到某临界值时渗透率异常升高,有利于裂缝的开启,增强储层流体流动能力,有利于高产油气层的形成。因此,地层超压具有“保孔、增渗、提饱”的作用机制,超压强度是形成优质储层和富集高产油气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油气高产、稳产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深层—超深层储层的重要勘探区域是地层压力系数在2.0以上的有效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超深层 下白垩统清水河组 致密碎屑岩 地层超压 孔隙结构 高产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数值模拟的构造变形机制分析方法——以准噶尔盆地南缘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于宝利 刘可禹 +3 位作者 郭泊洋 林煜 陈鹏 庞志超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0-1098,共19页
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褶皱带具横向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纵向构造叠置的变形特征。但该区构造变形机制及样式的不同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油气勘探的深入。为探究准南缘新生代以来构造变形机制及其变形过程,本文... 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褶皱带具横向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纵向构造叠置的变形特征。但该区构造变形机制及样式的不同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油气勘探的深入。为探究准南缘新生代以来构造变形机制及其变形过程,本文利用高精度地震、钻井和岩石力学等资料,根据实际地质条件,重点考虑滑脱层的数量、强度及厚度变化,结合滑脱层纵向组合、横向分布范围及同沉积作用、先存构造等因素,共设计了10组模型,并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滑脱层强度、厚度及其组合主要控制冲断褶皱带构造纵向叠置关系及构造样式,滑脱层分布及同沉积作用主要控制其横向变形范围,先存构造主要影响后期构造的继承性发育。在此基础上,分段开展了多因素组合模拟实验并与实际地震剖面进行对比,重构了准南缘构造变形过程,揭示了新生代以来其构造变形机制,即先存断裂、古凸起、三套不同性质滑脱层纵向叠置关系和同沉积作用共同控制了西段构造的形成与演化,“下强上弱”“下薄上厚”两套纵向叠置滑脱层控制了中段构造的形成与演化,先存断裂及单套较弱滑脱层控制了东段构造的形成与演化。该方法可为类似的复杂构造变形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前陆冲断褶皱带 离散元数值模拟 滑脱层 先存构造 同沉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山前褶皱—冲断带构造分带特征及形成演化 被引量:4
4
作者 姜颜良 孙文洁 +3 位作者 马文彧 张冠杰 吴孔友 孔雪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5,I0002,I0003,共15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构造呈新的构造叠置特征和复杂的复合叠加构造样式,叠加构造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和地震解释资料,采用平衡剖面恢复、楔型构造理论和构造地质学分析方法,研究复杂叠加构造变形差异及分...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构造呈新的构造叠置特征和复杂的复合叠加构造样式,叠加构造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和地震解释资料,采用平衡剖面恢复、楔型构造理论和构造地质学分析方法,研究复杂叠加构造变形差异及分带特征。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发育受基底卷入与顺层滑脱联合与差异控制下的空间断褶体系,褶皱发育受断层控制,褶皱与断层相互叠加形成构造楔、双重构造、突发构造等复合构造样式,表现为多期活动特征。研究区按构造变形性质及变形差异可划分为山前逆冲推覆构造带、基底卷入型褶皱—冲断带、盖层滑脱型褶皱—冲断带3个构造带;其中,基底卷入型褶皱—冲断带与第一排断褶带重合,受控于基底卷入型断裂体系,发育基底卷入式大型构造楔、背形堆垛式双重构造与前倾双重构造,背斜轴线与断层线平面重合度高;盖层滑脱型褶皱—冲断带包括第二和第三排断褶带,受控于顺层滑脱型断裂体系,发育断展褶皱,背斜轴线与断层线平面重合度低,构造垂向上具有分层差异,构造变形程度自南向北表现为由强至弱。挤压应力作用的时期和强度、滑脱断层的向北滑脱、构造楔的楔入长度及推挤距离、滑脱层的厚度和上覆地层厚度,以及沉积时代、沉积速率和岩性差异等因素是引起研究区构造垂向分层、南北分带的原因。该结果对明确研究区构造发育及下一步油气地质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 山前带 逆冲推覆构造带 褶皱—冲断带 构造样式 构造变形 分带特征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海槽—西北巴拉望构造特征及其意义
5
作者 李学杰 汪俊 +2 位作者 王哲 姚永坚 祝嵩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1-1094,共14页
南沙海槽-西北巴拉望构造对认识南海成因与演化至关重要。综合南海南缘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认为:南沙海槽极薄地壳可能不是古南海的残余,是夭折的扩张中心;南沙海槽存在挤压逆冲作用,形成时间很晚,与南海扩张无关,是南海形成后挤压的... 南沙海槽-西北巴拉望构造对认识南海成因与演化至关重要。综合南海南缘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认为:南沙海槽极薄地壳可能不是古南海的残余,是夭折的扩张中心;南沙海槽存在挤压逆冲作用,形成时间很晚,与南海扩张无关,是南海形成后挤压的结果。南沙海槽挤压作用与西北巴拉望Pagasa楔变形对比表明,南海南缘的挤压作用停止时间东部早于西部;中、南巴拉望蛇绿岩来自其南部往北逆冲的产物,可能表明古南海由南往北俯冲。综上认为南巴拉望蛇绿岩可能来自新特提斯洋壳,中巴拉望蛇绿岩来自古南海洋壳;不同时期洋壳俯冲残余最终被逆冲至岛弧系之上;巴拉望蛇绿岩是长期由南往北逆冲的结果,最后就位时间可能是中晚中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缘 南沙海槽逆冲构造 古南海 巴拉望蛇绿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四棵树凹陷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 被引量:43
6
作者 杨迪生 肖立新 +3 位作者 阎桂华 魏凌云 汪新 王心强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8-144,共7页
四棵树凹陷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与南缘构造体系的交会区,构造变形复杂,落实构造圈闭是油气勘探的关键。采用构造建模思路和技术方法,通过二维和三维地震几何学以及运动学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成图,建立四棵树凹陷"两期叠加、双层构造... 四棵树凹陷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与南缘构造体系的交会区,构造变形复杂,落实构造圈闭是油气勘探的关键。采用构造建模思路和技术方法,通过二维和三维地震几何学以及运动学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成图,建立四棵树凹陷"两期叠加、双层构造"的变形模式。研究认为,以白垩系吐谷鲁群泥岩、古近系安集海河组泥岩滑脱层为界,四棵树凹陷发育深、浅2个构造层,深部构造层是中生代北西—南东向走滑断裂和雁列式分布褶皱,浅部构造层是新生代滑脱冲断构造。两期构造垂向叠置,平面展布继承中生代雁列式构造格局。通过油气成藏条件综合研究,提出四棵树凹陷构造"垂向叠置"油气成藏模式。浅部构造层油藏受断裂沟通影响,新生代断裂控制油藏分布;深部构造层紧邻生烃中心,构造圈闭形成早,有利于油气长期运聚,且晚期变形改造弱。2019年高探1井获日产千方油气流,证实四棵树凹陷深部构造成藏条件优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四棵树凹陷 叠加构造 构造层 油气成藏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缘—西伯利亚板块南缘的地壳速度结构特征 被引量:21
7
作者 李英康 高锐 +4 位作者 姚聿涛 米胜信 李文辉 熊小松 高建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84-497,共14页
华北克拉通北缘—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张家口—中蒙边界)的深地震测深剖面长600km,跨越华北板块、内蒙造山带和西伯利亚板块.沿测线采用8个1.5t的爆炸震源激发地震波,使用300套数字地震仪接收,取得了高质量的地震资料.通过资料分析和处理... 华北克拉通北缘—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张家口—中蒙边界)的深地震测深剖面长600km,跨越华北板块、内蒙造山带和西伯利亚板块.沿测线采用8个1.5t的爆炸震源激发地震波,使用300套数字地震仪接收,取得了高质量的地震资料.通过资料分析和处理,识别出沉积层及结晶基底的折射波(Pg)、上地壳底面的反射波(P2)、中地壳内的反射波(P3)、中地壳底面的反射波(P4)、下地壳内的反射波(P5,仅在镶黄旗—苏尼特右旗下方出现)和莫霍面的反射波(Pm)等6个震相.采用地震动力学射线方法(seis88)得到的地壳速度结构表明:(1)在华北板块与内蒙造山带之间,内蒙造山带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上地壳中存在明显的高速度局部变化,在地表发育大量的古生代花岗岩体、超基性岩体.(2)在中下地壳华北板块南缘的地震波速度大,为6.3~6.7km/s,西伯利亚板块北缘的速度小,为6.1~6.7km/s,且界面比较平缓.原因是在内蒙造山带内地壳的缩短和隆升造山引起了中下地壳界面的剧烈起伏,不同海陆块的拼合和物质交换导致了不同区域速度的不均匀性.(3)莫霍面在赤峰断裂带(F2)以南和索伦敖包—阿鲁科尔沁旗断裂带(F4)以北较为平缓,平均深度为40~42km.在F2—F4之间呈双莫霍面,莫霍面1明显上隆,深度为33.5km,层速度为6.6~6.7km/s.莫霍面2明显下凹,在西拉木伦河断裂带(F3)下方,最深达到47km,速度达到最大为6.8~6.9km/s,这可能是由壳幔物质混合引起的.依据莫霍面的特点,本文认为双莫霍面以南为华北板块北缘,以北为西伯利亚板块南缘,拼合位置在赤峰断裂带(F2)与索伦敖包—阿鲁科尔沁旗断裂带(F4)之间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北缘 西伯利亚板块南缘 深地震测深 地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特征及有利勘探方向 被引量:46
8
作者 孙自明 何治亮 牟泽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6-221,共6页
在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及邻区构造演化和对地震等地球物理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研究了该区中新生界构造样式 ,识别出压缩、走滑和反转三大构造样式类型。根据构造样式空间分布 ,对构造变形在平面上的东西分段性与南北分带性、垂向上变形的差... 在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及邻区构造演化和对地震等地球物理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研究了该区中新生界构造样式 ,识别出压缩、走滑和反转三大构造样式类型。根据构造样式空间分布 ,对构造变形在平面上的东西分段性与南北分带性、垂向上变形的差异性以及走滑扭动变形特征和扩展方式进行了研究。该区油气成藏条件优越 ,构造控油作用明显 ,山前冲断带的断层相关褶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样式 构造变形 勘探潜力 准噶尔盆地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南缘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与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7
9
作者 王莹 张庆龙 +5 位作者 朱文斌 王良书 解国爱 葛荣峰 刘超 邹旭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9-259,共11页
沁水盆地南缘自中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三期构造活动的影响。通过对地表露头的断层面擦痕、纵弯褶皱及共轭节理系的研究,获得了古构造应力场信息。在研究区东部NNE向的太行山断裂带内,逆冲挤压构造非常明显,... 沁水盆地南缘自中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三期构造活动的影响。通过对地表露头的断层面擦痕、纵弯褶皱及共轭节理系的研究,获得了古构造应力场信息。在研究区东部NNE向的太行山断裂带内,逆冲挤压构造非常明显,与其相伴发育的不对称背斜构造表明其主压应力方向为110°;中部的EW向正断层、地堑系可能是印支期近SN向挤压作用下形成的逆冲构造经历了新生代构造反转作用而产生的,新生代伸展作用非常显著,伸展方向为26°,249°,347°;西部边界由近SN向断裂组成,存在新生代近EW及NEE-SSW向伸展运动的擦痕证据,伸展方向为94°,72°。区内发育NNW-SSE,NW-SE,NE-SW,NEE-SWW,近SN等几个方向的共轭节理系,表明存在过燕山期NW-SE向的水平挤压构造应力场和喜山期NE-SW向水平挤压构造应力场,近EW向水平挤压应力场可能是在这两期主要构造应力场转换过程中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南缘 构造变形 构造应力场 燕山期 喜山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泰南缘东段变形岩石磁组构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柏林 张招崇 +7 位作者 闫升好 何立新 周刚 李丽 蒋荣宝 王祥 张小林 杨文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8-148,共11页
磁组构是指岩石磁化率的各向异性,磁组构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构造变形分析。阿尔泰南缘东段地区岩石磁组构特征是磁各向异性度P值大,反映本区总体韧性剪切变形强烈。萨尔布拉克—科克萨依脆性劈理化带和玛因鄂博韧性剪压构造带的E>... 磁组构是指岩石磁化率的各向异性,磁组构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构造变形分析。阿尔泰南缘东段地区岩石磁组构特征是磁各向异性度P值大,反映本区总体韧性剪切变形强烈。萨尔布拉克—科克萨依脆性劈理化带和玛因鄂博韧性剪压构造带的E>0占优势,磁面理发育,部分样品磁线理发育,反映变形以压扁变形为主,主压应力方向为NE(NEE)向,伴随弱的左行剪切;达拉维孜—阿热勒托别韧性流变构造带和锡泊渡—富蕴深层次变晶糜棱岩带E>0和E<0均存在,磁面理和磁线理均发育,反映以剪切变形为主;其中达拉维孜—阿热勒托别构造带主压应力方向为NE(NEE)向,为左行剪切,而锡泊渡—富蕴构造带主压应力方向为SN向,为右行剪切。在达拉维孜—阿热勒托别构造带中的哈腊苏铜矿和卡拉先格尔—老山口一带一些叠加蚀变矿化的强变形岩石的P值明显减小,说明在韧性变形之后发生过矿化热液作用导致磁化率各向异性发生了均一化。结合区域构造分析,可以认为萨尔布拉克—科克萨依构造带、达拉维孜—阿热勒托别构造带和玛因鄂博构造带构成一个完整的板块碰撞聚合带,而锡泊渡—富蕴构造带可能为在古生代期间被强烈改造的具有前震旦纪结晶基底的微大陆的残留(或断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组构 变形岩石 构造分析 新疆阿尔泰南缘东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板块南缘早中生代的逆冲推覆构造及其相关的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27
11
作者 林伟 Michel Faure +5 位作者 Claude Lepvrier 陈泽超 褚杨 王清晨 N'guyen Van Vuong Vu Van Tich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4-145,共12页
作为理解华南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在华南板块南缘的云开地体和越北的Song Chay地体发育了早中生代的向北东逆冲推覆的韧性变形。在云开地体,经历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变质的矿物指示了产状平缓的面理上发育明显的北东—南西向矿物拉伸线... 作为理解华南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在华南板块南缘的云开地体和越北的Song Chay地体发育了早中生代的向北东逆冲推覆的韧性变形。在云开地体,经历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变质的矿物指示了产状平缓的面理上发育明显的北东—南西向矿物拉伸线理。沿着这些矿物拉伸线理,具有上部指向北东的剪切变形。同位素年代学的定年结果指示了变形事件发生在220 Ma左右。在越南北部,Song Chay地体的岩石和构造特征与云开地体极其相似:平缓的面理,北东—南西向的矿物拉伸线理和上部指向北东的剪切变形是其主要的构造特征,这些构造特征均表现为向北东的逆冲推覆,变形时间从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这期构造事件的动力学机制被认为同印支板块与华南板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构造拼合密切相关。我们认为新发现的Song Chay蛇绿混杂带是华南板块同印支板块的碰撞拼合界线。因此,华南板块南缘云开地体和Song Chay地体被一同卷入同印支板块的碰撞造山体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板块南缘 云开地体 SONG Chay地体 北东向逆冲推覆构造 早中生代板块拼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部喀什地区的新生代冲断构造 被引量:22
12
作者 尚新璐 陈新卫 +1 位作者 吴超 罗金海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43-550,603,共9页
利用新近获得的地球物理资料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了塔里木盆地西部喀什地区的冲断构造特征。天山南缘冲断带西段 (巴什布拉克构造带 )以倾伏的短轴背斜为特征 ,东段 (乌恰—阿图什—喀什构造带 )以 3排枢纽近平行的线性背斜为特征... 利用新近获得的地球物理资料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了塔里木盆地西部喀什地区的冲断构造特征。天山南缘冲断带西段 (巴什布拉克构造带 )以倾伏的短轴背斜为特征 ,东段 (乌恰—阿图什—喀什构造带 )以 3排枢纽近平行的线性背斜为特征。西昆仑北缘冲断带中褶皱相对不太发育 ,西北段 (肖尔布拉克构造带 )的前锋不是原来普遍认为的乌帕尔断层 ,而是其北部隐没在克孜勒苏河之下的一条无名逆冲断层。在乌恰以西 ,由于南天山与西昆仑相距较近 ,肖尔布拉克构造带的前锋与巴什布拉克构造带的前锋相互交切改造 ,不显示明显的早晚关系 ;在乌恰以东 ,南、北两条冲断带基本被喀什深洼陷阻隔。两个冲断带都在上新世中 晚期成型 ,第四纪以来仍受到强烈改造。西昆仑北缘冲断带主要以无序的方式扩展 ,天山南缘冲断带则主要以后展的方式扩展。冲断带的前锋断层主要是盲冲断层 ,这使得冲断带内 ,特别是南天山南缘冲断带内的背斜圈闭得以比较好地保存下来 ,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冲断构造 天山南缘冲断带 喀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地块差异性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11
13
作者 陈衍景 富士谷 +2 位作者 胡受奚 陈泽铭 周顺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1年第3期265-271,共7页
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基底系由嵩箕地块、华熊地块等构成,两地块在中岳(吕梁)运动时(1850Ma)沿三门峡-宝丰断裂带拼合。两地块各自具有独立的地质演化史,二者在基底、盖层、岩浆岩、构造线方向和矿产等方面都存在一系列明显的差异... 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基底系由嵩箕地块、华熊地块等构成,两地块在中岳(吕梁)运动时(1850Ma)沿三门峡-宝丰断裂带拼合。两地块各自具有独立的地质演化史,二者在基底、盖层、岩浆岩、构造线方向和矿产等方面都存在一系列明显的差异。用块体构造认识华北前寒武纪基底的组成不均一性,对认识与研究华北及其周边的构造特征并确定找矿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块 差异 成矿 块体构造 华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的中、新生代变形构造及其动力学 被引量:38
14
作者 崔军文 郭宪璞 +2 位作者 丁孝忠 李朋武 张晓卫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3-118,共16页
西昆仑—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可划分为西昆仑北带和塔里木地块南缘拗陷带(塔南拗陷带)两个构造单元,后者由塔西南拗陷带和塔东南断陷带两部分组成。西昆北带分别以库地—喀什塔什断裂和西昆北冲断裂与西昆中带和塔里木地块南缘拗陷带... 西昆仑—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可划分为西昆仑北带和塔里木地块南缘拗陷带(塔南拗陷带)两个构造单元,后者由塔西南拗陷带和塔东南断陷带两部分组成。西昆北带分别以库地—喀什塔什断裂和西昆北冲断裂与西昆中带和塔里木地块南缘拗陷带相隔。盆-山构造经历了长期、叠次的形成、演化过程,但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变形构造具有极大的统一性,总体表现为以西昆中断裂(其主体为库地—喀什塔什断裂)为根带,以北向逆冲扩展作用为主导,向北至塔南拗陷带腹部,逐渐转化为以垂直向上的构造伸展作用为主导。塔南拗陷带的逆冲断裂与具强烈深层流变组构的西昆北逆冲断裂属统一地球动力学系统中不同构造层次的成分,前者是后者向浅层脆性应变域扩展的产物。导致盆-山构造形成的驱动力来自昆仑构造带以南的持续、强烈的北向逆冲扩展作用,至少在塔南拗陷带的前早更新统地层分布区不存在塔里木地块自北向南俯冲的直接证据。西昆仑—塔里木盆地南缘的造盆、造山作用过程可简单地归纳为三个形成演化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快速隆升和快速拗陷(沉降)期、晚白垩世—古近纪的深层拆离-缓慢隆升和均匀拗陷(沉降)期和新近纪至今的挤压-急剧隆升和强烈拗陷(沉降)期。造盆、造山作用的动力学过程表明,中—上新世是造盆造山作用机制发生重大转折时期,早更新世末的构造运动基本上奠定了西昆仑—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盆-山构造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结合带 西昆北带 塔里木南缘拗陷带 中、新生代 变形构造 造盆 造山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构造带构造建模与玛河气田的发现 被引量:13
15
作者 匡立春 王绪龙 +1 位作者 张健 夏惠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15,112,共5页
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构造带属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第二排含油气构造单元,构造变形强烈,构造圈闭高点难以落实。为指导该区油气勘探工作,基于断层相关褶皱几何模型的构造解析方法,从玛纳斯背斜构造形成与演化分析入手,以地... 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构造带属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第二排含油气构造单元,构造变形强烈,构造圈闭高点难以落实。为指导该区油气勘探工作,基于断层相关褶皱几何模型的构造解析方法,从玛纳斯背斜构造形成与演化分析入手,以地面地质和钻井构造数据为约束条件,建立了与实际构造特征吻合的几何模型,将复杂构造带构造解释的多解性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通过正演平衡地质剖面制作,再现了霍—玛—吐构造几何变形的运动学过程,准确刻画了玛纳斯背斜构造形态,为玛河气田的发现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指导了准噶尔盆地南缘冲断带霍—玛—吐构造的下一步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霍-玛-吐构造带 构造建模 玛河气田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滑脱层厘定 被引量:37
16
作者 董臣强 孙自明 洪太元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8-142,共5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位于天山造山带北侧,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的叠加,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构造滑脱层。构造滑脱层的存在不仅是制约该区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形成演化的关键因素,而且也是造成深层与浅层构造不协调的主要原因。通过...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位于天山造山带北侧,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的叠加,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构造滑脱层。构造滑脱层的存在不仅是制约该区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形成演化的关键因素,而且也是造成深层与浅层构造不协调的主要原因。通过大量地表露头的观察和地震资料的解释,系统识别和厘定了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和红雁池组、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白垩系吐谷鲁群、古近系安集海河组和新近系塔西河组等共6个与大套泥岩、膏泥岩和煤系地层相关的主要构造滑脱层。不同地区往往发育有一个或多个构造滑脱层,层位上具有自东向西逐渐变新的趋势。构造滑脱层的识别和厘定对该区构造建模和准确落实地下含油气构造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前陆褶皱冲断带 构造滑脱层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华北地块南缘地壳的精细结构 被引量:6
17
作者 酆少英 刘保金 +7 位作者 李倩 袁洪克 朱国军 田一鸣 王宏伟 侯黎华 邓小娟 谭雅丽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81-594,共14页
文中基于长10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秦岭造山带北缘和华北地块南缘交接部位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断裂的深、浅构造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具有双层反射结构特征,莫霍面由一系列叠层状的弧形强反射构成,地壳厚约32~35km。上地壳内一... 文中基于长10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秦岭造山带北缘和华北地块南缘交接部位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断裂的深、浅构造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具有双层反射结构特征,莫霍面由一系列叠层状的弧形强反射构成,地壳厚约32~35km。上地壳内一系列方向不同、形态各异的反射波组分别对应秦岭北缘的逆冲推覆体及伸展构造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盆地。下地壳以错断莫霍面的地壳深断裂为界,具有南、北2段明显不同的反射结构。剖面南段以弧状强反射为主,北段由产状近水平或S倾的叠层状反射构成,暗示该区曾经历强烈、复杂的构造运动。剖面揭示的上地壳断裂控制了该区盆山构造的形成和地层沉积,错断莫霍面的地壳深断裂为深部物质的上涌和能量交换创造了条件,从而调节了地壳内部的物质构成和能量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剖面 秦岭造山带 华北地块南缘 莫霍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深层构造变形特征及构造转换关系 被引量:6
18
作者 周小军 王旭 +2 位作者 陈伟 余养里 孟立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9-351,共13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属于环青藏高原盆山构造系统的一部分,受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远距离构造传递作用的影响,深部构造期次多,变形十分复杂,地震剖面成像品质很差,导致对其构造变形特征和变形机制的认识存在争议,对横向构造转换关系和纵向构造... 准噶尔盆地南缘属于环青藏高原盆山构造系统的一部分,受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远距离构造传递作用的影响,深部构造期次多,变形十分复杂,地震剖面成像品质很差,导致对其构造变形特征和变形机制的认识存在争议,对横向构造转换关系和纵向构造传递过程方面的研究甚少。本文采用最新宽线地震资料,运用断层相关褶皱变形方法分析了准噶尔南缘中段霍玛吐背斜带中-深部隐伏构造变形特征;通过构造样式、变形强度对比与分析,阐述了霍玛吐背斜横向转换关系;在构造建模与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利用平衡剖面和构造正演模拟方法,分析了其构造演化过程,并阐述了纵向构造传递过程。分析认为,霍玛吐背斜带深部主要发育低幅度断层转折褶皱,中部发育复合型构造三角楔,并伴生有次级褶皱调节断层及小型反冲断层;浅部发育断层传播褶皱;横向上主要表现为构造样式相近、构造变形强度发生此消彼长的构造转换关系;纵向上表现为侏罗纪—中新世的低幅度构造变形,并以前展式向盆地方向发生构造挤压传递,上新世经强烈逆冲挤压,形成复合构造三角楔及派生的突发构造,后经强烈挤压逆冲,在浅部形成断层传播褶皱,并使山前带被强烈推举地表,遭受剥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南缘 平衡剖面 断层相关褶皱 构造正演模拟 构造演化 构造三角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南前陆冲断带构造分段及其与油气关系 被引量:8
19
作者 孙自明 董臣强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62-468,共7页
通过大量地面地质、地震和非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分析了准南前陆冲断带的构造分段特征。认为乌鲁木齐—米泉断裂和红车断裂等盆内大型基底断裂是控制构造分段的主要因素,其形成演化决定了构造分段特征的出现或消失;盆缘调节构造是造成... 通过大量地面地质、地震和非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分析了准南前陆冲断带的构造分段特征。认为乌鲁木齐—米泉断裂和红车断裂等盆内大型基底断裂是控制构造分段的主要因素,其形成演化决定了构造分段特征的出现或消失;盆缘调节构造是造成次级构造分段的主要原因。准南前陆冲断带构造分段对该区主要烃源岩与生储盖组合的形成及分布、对油气成藏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前陆冲断带 构造分段 基底断裂 构造调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输出道成像方式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娄兵 郑鸿明 +2 位作者 郭宏宪 范旭 张静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3-84,共2页
基于输出道成像方式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是一种以输出道成像方式实现的共反射面元叠加成像方法。该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不仅能够输出一张高质量的叠加剖面,同时亦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叠前道集,对改善低信噪比资料的叠前成像质量... 基于输出道成像方式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是一种以输出道成像方式实现的共反射面元叠加成像方法。该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不仅能够输出一张高质量的叠加剖面,同时亦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叠前道集,对改善低信噪比资料的叠前成像质量,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通过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带应用,证明了其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缘山前带 低信噪比 共反射面元 叠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