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柔直用金属化薄膜电容器多场耦合特性及影响研究综述
1
作者 张波 易承乾 +2 位作者 药育帆 贾华 盖斌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19-2233,共15页
随着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重要配套设备之一的大容量金属化薄膜电容器在连续充放电等宽频暂态过程中,端口电流发生快速变化。导致电容器内部电流分布不均匀,影响内部多物理场分布和稳定运行。该文分析了柔直用金属化薄膜电... 随着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重要配套设备之一的大容量金属化薄膜电容器在连续充放电等宽频暂态过程中,端口电流发生快速变化。导致电容器内部电流分布不均匀,影响内部多物理场分布和稳定运行。该文分析了柔直用金属化薄膜电容器面对的频率范围,介绍了电容器宽频计算模型、内部多物理场分布(电场、温度和应力)以及电流冲击对电容器性能影响的主要研究进展。发现开发性能良好的电容器不仅需要提升材料性能,还需要关注电容器分析与设计技术。最后,从设计和应用的角度对提升电容器性能的关键技术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化薄膜电容器 连续电流脉冲 多尺度计算 宽频模型 多物理场分布 性能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三相配电网电压控制的物理模型辅助式深度强化学习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杰 高红均 +2 位作者 王仁浚 王子晗 刘俊勇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37-2146,I0096,I0097,共12页
分布式光伏的大量并网加剧了配电网节点电压的幅值波动与三相不平衡程度,传统算法在面对三相不平衡配电网电压控制问题时存在求解速度和最优性方面的不足。基于此,该文提出了一种面向三相不平衡配电网电压控制的物理模型辅助式深度强化... 分布式光伏的大量并网加剧了配电网节点电压的幅值波动与三相不平衡程度,传统算法在面对三相不平衡配电网电压控制问题时存在求解速度和最优性方面的不足。基于此,该文提出了一种面向三相不平衡配电网电压控制的物理模型辅助式深度强化学习方法。首先,重点考虑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无功调节能力、储能的充放电有功调节能力与其变流器的无功调节能力,构建了融入节点电压幅值偏差和电压三相不平衡度抑制的配电网电压控制模型。其次,针对该三相非线性耦合控制问题,该文提出的物理模型辅助式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将储能的充放电物理特性引入到强化学习算法中,确保了在离线训练和在线决策过程中均不会出现储能载电量偏离可行域的现象。最后,采用IEEE三相123节点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配电网 电压控制 深度强化学习 物理模型 变流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物理混合驱动的配电网运行韧性评估方法与提升策略
3
作者 陈逸飞 郑子萱 +3 位作者 肖先勇 胡文曦 陈韵竹 王玉财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3-22,共10页
配电网多元敏感用户生产信息的不透明,使得电压暂降对敏感负荷的影响难以通过构建显性函数来准确量化,进一步限制了配电网运行韧性提升策略的有效性。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基于数据-物理混合驱动的配电网运行韧性评估与提升方法。类比... 配电网多元敏感用户生产信息的不透明,使得电压暂降对敏感负荷的影响难以通过构建显性函数来准确量化,进一步限制了配电网运行韧性提升策略的有效性。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基于数据-物理混合驱动的配电网运行韧性评估与提升方法。类比传统韧性指标及其定义构建了计及电压暂降对敏感用户影响的运行韧性指标。考虑到不同敏感用户对电压暂降的耐受特性不同,构建电压暂降轨迹特征体系以表征电压暂降下不同敏感负荷的响应特性,提出了数据驱动的配电网运行韧性评估模型。在此基础上,将数据驱动的韧性评估流程嵌入多目标储能优化配置的物理模型中。最后以IEEE33节点配电网为例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数据-物理混合驱动的储能优化配置模型能够解决电压暂降特征与运行韧性指标之间函数关系式难以显性表征的问题,能够在保障配电网运行经济性的同时改善运行韧性评估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网运行韧性 电压暂降 随机森林回归算法 储能优化配置 数据-物理混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理场耦合的便携式大腔体温湿度发生器性能分析
4
作者 廖维 蔡杰 +2 位作者 袁汉 龙国浩 李建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127,共6页
为明确研制的便携式大腔体温湿度发生器腔体内部温湿度分布情况,提出一种测试腔体空气流动-传热-水分输送物理场耦合模型。首先,介绍基于调温调湿法的便携式温湿度发生器的实现方式以及腔体内传热和水分扩散的数学计算模型,然后分析不... 为明确研制的便携式大腔体温湿度发生器腔体内部温湿度分布情况,提出一种测试腔体空气流动-传热-水分输送物理场耦合模型。首先,介绍基于调温调湿法的便携式温湿度发生器的实现方式以及腔体内传热和水分扩散的数学计算模型,然后分析不同时间下腔体内的气体流动、温湿度分布情况,最后,采用等同实验条件对物理场耦合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物理场耦合模型仿真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相对差值平均值在1%以内,可有效反映腔体内部的温湿度分布情况,这为便携式温湿度发生器的内部传感器安装以及参数设置等提供优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携式大腔体温湿度发生器 调温调湿法 物理场耦合模型 温湿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赋能6G网络安全:架构与关键技术
5
作者 王瀚洲 金子安 +1 位作者 王瑞 刘建伟 《中兴通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38,共8页
针对6G网络架构中的需求与挑战,探讨了“主动免疫-孪生互驱-弹性自治-分布协同”的智慧内生安全架构。该架构通过预训练威胁表征模型实现攻击前预判,利用数字孪生构建虚实结合防御体系,借助联邦学习与区块链技术建立跨域协同机制,形成... 针对6G网络架构中的需求与挑战,探讨了“主动免疫-孪生互驱-弹性自治-分布协同”的智慧内生安全架构。该架构通过预训练威胁表征模型实现攻击前预判,利用数字孪生构建虚实结合防御体系,借助联邦学习与区块链技术建立跨域协同机制,形成“感知-决策-验证-优化”的安全闭环。介绍了5项6G网络安全中的关键技术:分布式机器学习、AI大模型、轻量级认证授权与访问控制、数字孪生、无线物理层安全技术,为6G网络的高效可信运行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路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G网络安全 人工智能 分布式机器学习 大模型 轻量级认证授权与访问控制 数字孪生 无线物理层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负载率下干式配电变压器绕组热点温升规律及推演模型研究
6
作者 何东升 贾志东 +4 位作者 刘让雄 罗海凹 朱旭光 杨诗瑶 邓婧 《智慧电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72,共10页
针对变压器大电流温升试验实施难题,提出基于小电流试验的绕组热点温升评估方法。以SCB14-800/10型干式配电变压器为对象,首先建立电磁-热-流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型,解析B相绕组温度场分布特性及其动态温升演变规律;继而开展七梯度负载率... 针对变压器大电流温升试验实施难题,提出基于小电流试验的绕组热点温升评估方法。以SCB14-800/10型干式配电变压器为对象,首先建立电磁-热-流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型,解析B相绕组温度场分布特性及其动态温升演变规律;继而开展七梯度负载率(40%~100%)温升试验,对比验证B相高、低压绕组热点温升和仿真结果的差异。基于此,首创性提出基于集中参数法的三段连续负载温升推演模型,通过对比验证模型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模型关联了不同负载率下绕组热点的动态温升规律,通过小负载率试验量化大负载率下的动态温升变化规律,显著减少电能损耗和提高检测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式配电变压器 多物理场耦合 动态温升 推演计算模型 集中参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U加速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并行计算性能 被引量:1
7
作者 庞超 周祖昊 +4 位作者 刘佳嘉 石天宇 杜崇 王坤 于新哲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38,共6页
针对具有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对大流域、长序列模拟计算时间长、模拟速度慢的问题,引入基于GPU的并行计算技术,实现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water and energy transfer processes in large river basins)产流过程的并行化。选择鄱阳... 针对具有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对大流域、长序列模拟计算时间长、模拟速度慢的问题,引入基于GPU的并行计算技术,实现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water and energy transfer processes in large river basins)产流过程的并行化。选择鄱阳湖流域为实验区,采用计算能力为8.6的NVIDIA RTX A4000对算法性能进行测试。研究表明:提出的基于GPU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并行算法具有良好的加速效果,当线程总数越接近划分的子流域个数(计算任务量)时,并行性能越好,在实验流域WEP-L模型子流域单元为8712个时,加速比最大达到2.5左右;随着计算任务量的增加,加速比逐渐增大,当实验流域WEP-L模型子流域单元增加到24897个时,加速比能达到3.5,表明GPU并行算法在大尺度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计算中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GPU的并行算法 物理机制 分布式水文模型 WEP-L模型 计算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型物理模型试验的高位滑坡涌浪坝面爬高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洋洋 冯业林 +4 位作者 陈世壮 易魁 黄青富 汪华晨 王环玲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0,共6页
对库坝区高位滑坡涌浪坝面爬高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是大坝工程设计和工程安全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澜沧江GS水电站梅里石H_(3)滑坡开展了大型三维物理模型试验,探究了不同滑体方量和弗劳德数下涌浪坝面爬高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坝... 对库坝区高位滑坡涌浪坝面爬高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是大坝工程设计和工程安全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澜沧江GS水电站梅里石H_(3)滑坡开展了大型三维物理模型试验,探究了不同滑体方量和弗劳德数下涌浪坝面爬高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坝面上各测点涌浪爬高的首波波形具有一致性,波动周期也基本相同,但在次波之后波形发生改变并出现较大差异.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滑体方量、弗劳德数与滑坡涌浪坝面爬高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拟合.通过坝面涌浪爬高公式的逆推,确定了坝前首浪入射角度,并将计算结果与试验资料对比,进而确定了坝面首浪入射方向.滑坡涌浪的坝面爬高存在相异性的特点,位于首浪入射方向上的测点坝面爬高高于偏离首浪入射方向的测点坝面爬高,且首波入射角度越大,坝面爬高相异性越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涌浪 物理模型试验 时空分布特征 坝面爬高相异性 首浪入射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蓄热式固定床气化装置的木质生物质固废气化CFD模拟
9
作者 孙泽芃 顾菁 +2 位作者 王亚琢 刘泽健 袁浩然 《新能源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0-531,共12页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稠密离散相模型,建立新型蓄热式气化装置的数值模拟模型,根据上吸式固定床气化特性优化了前处理设置,研究不同过量空气系数下炉内流体流速、压力、温度与组分的分布,分析炉内各组分质量分数在不同时刻及过量空气系数...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稠密离散相模型,建立新型蓄热式气化装置的数值模拟模型,根据上吸式固定床气化特性优化了前处理设置,研究不同过量空气系数下炉内流体流速、压力、温度与组分的分布,分析炉内各组分质量分数在不同时刻及过量空气系数下的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表明,颗粒床层为影响流体流速、压降的主要因素,流体流经床层产生了50~75 Pa的压降。炉内温度场呈现出明显的干燥-热解-还原氧化分区,各工况的温度曲线几乎重叠,大致存在4个拐点。在低过量空气系数区间,气化剂流率的提升对燃气组分影响不大。气化装置的设计有利于提升燃气中H2的质量分数及CO/CO_(2)的质量分数之比,有效提升了燃气热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吸式固定床 稠密离散相模型 过量空气系数 物理量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理论与方法述评 被引量:60
10
作者 张金存 芮孝芳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6-292,共7页
回顾了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发展历程,分析总结了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构建理论与方法,并对其关键内核——“物理基础”的含义做了深入而新颖的分析。分析了两类当前比较活跃的模型——分布式物理模型与分布式概念性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回顾了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发展历程,分析总结了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构建理论与方法,并对其关键内核——“物理基础”的含义做了深入而新颖的分析。分析了两类当前比较活跃的模型——分布式物理模型与分布式概念性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并探讨了综合二者之长的具有物理基础的松散型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构建思路,以及学者们期待中的基于确定性与随机性耦合的分布式水文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水文模型 物理基础 分布式物理模型 分布式概念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网信息物理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其进展 被引量:211
11
作者 刘东 盛万兴 +2 位作者 王云 陆一鸣 孙辰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3522-3531,共10页
信息物理系统旨在通过物理与信息系统的互通与深度融合,实现超越传统应用系统的运行效果与性能水平。电网信息物理系统是其在电网领域的拓展和应用,该文阐述了电网信息物理系统的概念及研究现状,提出了由4个关键技术组成的研究体系,包括... 信息物理系统旨在通过物理与信息系统的互通与深度融合,实现超越传统应用系统的运行效果与性能水平。电网信息物理系统是其在电网领域的拓展和应用,该文阐述了电网信息物理系统的概念及研究现状,提出了由4个关键技术组成的研究体系,包括:电网信息物理融合建模技术、电网信息物理系统分析方法、基于融合模型的电网控制技术、基于融合模型的形式化验证。在此基础上,展望了电网信息物理系统在能源互联网、主动配电网以及传统电网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互联网 信息物理系统 电网信息物理系统 混合系统建模 主动配电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配电信息物理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方法综述 被引量:18
12
作者 郭经 刘文霞 +1 位作者 张建华 马铁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403-2412,共10页
信息物理的深度融合是主动配电系统(active distribution system,ADS)的重要技术特征,也使得ADS发展成为典型的配电信息物理系统(cyber physical distribution systems,CPDS),该文主要针对CPDS可靠性建模与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信息物理的深度融合是主动配电系统(active distribution system,ADS)的重要技术特征,也使得ADS发展成为典型的配电信息物理系统(cyber physical distribution systems,CPDS),该文主要针对CPDS可靠性建模与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首先指出了信息失效因素复杂、信息物理的交互作用机理模糊等给CPDS可靠性评估带来新的挑战。随后,围绕CPDS可靠性评估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元件建模、交互分析、评估指标和评估算法4个方面对已有工作进行回顾和综述,并对现有研究的局限性进行了概括。在此基础上,对未来CPDS可靠性评估中亟需研究的几个问题进行展望:信息物理统一建模方法研究,精细化的元件可靠性模型,适用于CPDS信息物理交互作用分析方法,新的CPDS可靠性评估指标体系和精确高效算法设计,为后续相关研究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信息物理系统 可靠性建模 信息物理交互 可靠性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电系统动态模型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凤鸽 杨德先 +3 位作者 程利军 黄光林 苗世洪 王丹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177-183,共7页
新能源接入配电网给配电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化技术带来了挑战,文中设计了一种能开展接地故障分析及配电网自愈控制技术试验研究、配电网自动化相关装置系统性测试的动态模拟试验平台,研制了开展故障指示器试验和小电流接地选线试验所需... 新能源接入配电网给配电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化技术带来了挑战,文中设计了一种能开展接地故障分析及配电网自愈控制技术试验研究、配电网自动化相关装置系统性测试的动态模拟试验平台,研制了开展故障指示器试验和小电流接地选线试验所需的特殊设备,搭建了含新能源和储能的配电系统通用试验模型。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模拟实验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配电网 物理模型 配电自动化 接地选线 故障指示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核磁成像实验研究 被引量:39
14
作者 孙尚如 何先华 +1 位作者 邬侠 卢祥国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3年第4期61-63,共3页
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是选择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措施的重要依据。通过利用核磁成像技术,在二维纵向层内非均质物理模型和五点法并网仿真平面非均质物理模型上对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核磁成像实... 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是选择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措施的重要依据。通过利用核磁成像技术,在二维纵向层内非均质物理模型和五点法并网仿真平面非均质物理模型上对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核磁成像实验方法所得模型剩余油分布特征与常规实验方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由核磁成像实验方法确定的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是,对于二维纵向层内非均质物理模型,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中、低渗透层;对于五点法并网仿真平面非均质物理模型,剩余油主要分布在远离注入井的边、角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物理模型 核磁成像 剩余油分布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水量过程模拟——以黄河河源区为例 被引量:19
15
作者 李道峰 吴悦颖 刘昌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9-304,共6页
文章分析了分布式水文模型、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流域径流模拟过程中的结合点,采用数字网格技术,以流域水量变化对地表土地覆被和气候变化响应过程为目的,讨论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下垫面和气候变化下流域水量响应过程的一般方法... 文章分析了分布式水文模型、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流域径流模拟过程中的结合点,采用数字网格技术,以流域水量变化对地表土地覆被和气候变化响应过程为目的,讨论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下垫面和气候变化下流域水量响应过程的一般方法,并以黄河河源区为实例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 分布式水文模型 水量过程 黄河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H-OAT分布式水文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34
16
作者 徐会军 陈洋波 +1 位作者 李昼阳 何锦翔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9-23,共5页
为了有效进行分布式水文模型参数的优选,消除模型计算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更好地理解参数对水文模拟的影响,开展了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使用LH-OAT方法,对比分析了3个不同的流域中多个目标函数下的分布式物理水文模型——流溪河模型的参... 为了有效进行分布式水文模型参数的优选,消除模型计算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更好地理解参数对水文模拟的影响,开展了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使用LH-OAT方法,对比分析了3个不同的流域中多个目标函数下的分布式物理水文模型——流溪河模型的参数敏感性,将其参数敏感性归为:极敏感,敏感,一般敏感和不敏感4类。研究表明,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流域,不同评价目标下,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物理水文模型 LH-OAT 参数敏感性 流溪河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适宜人口分布研究——从人口的相对分布看各省区可持续性 被引量:33
17
作者 刘燕华 王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4-37,共4页
本文分析了中国人口分布现状与水资源、海拔高度、地表起伏指数和多种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 ,建立了综合的适宜人口分布模型 ,计算了中国各省的理论人口密度分布 。
关键词 人口分布 模型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区域差异 可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拉苏构造带盐下超深层断背斜裂缝带发育模式及预测方法 被引量:13
18
作者 能源 李勇 +4 位作者 徐丽丽 周鹏 王斌 尚江伟 曹淑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1-68,共8页
克拉苏构造带盐下超深层埋深大于6500 m的断背斜圈闭,白垩系砂岩储层内部裂缝普遍发育且分布复杂,对储层产能影响较大,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裂缝发育模式指导裂缝带建模。本文通过钻、测井资料及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盐下断背斜内裂缝类型... 克拉苏构造带盐下超深层埋深大于6500 m的断背斜圈闭,白垩系砂岩储层内部裂缝普遍发育且分布复杂,对储层产能影响较大,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裂缝发育模式指导裂缝带建模。本文通过钻、测井资料及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盐下断背斜内裂缝类型及空间分布规律:(1)盐下深层断背斜裂缝带可以分为"挤压剪切型、拱张型与调节型"三种成因类型,挤压剪切型裂缝带主要分布于断背斜翼部,受推覆作用而成,平面呈近EW走向或NW-SE走向。拱张型则主要发育于背斜核部,受控于断背斜拱张作用,平面近EW走向,调节型裂缝带则发育于断背斜的构造转换部位,呈近SN走向;(2)物理模拟实验证明拱张型裂缝带受褶皱褶曲度控制,剪切型、调节型裂缝带则受逆冲断层断距控制,根据断背斜拱升角及垂直断距变化可以预测裂缝带的平面分布;(3)地质资料和物理模拟实验证明"调节裂缝带"及"拱张裂缝带"张开程度最大,有利于改善超深层储层的储集性能,这类裂缝带的单井天然气产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分布规律 成因类型 物理模拟 克拉苏构造带 超深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OFDA的砂—黏土互层垂向变形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卢毅 宋泽卓 +4 位作者 于军 龚绪龙 季峻峰 陆婧 周钢军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1-486,共6页
地面沉降作为一种常见地质灾害对城市发展造成巨大威胁,有效监测土层的垂向变形过程是地面沉降防治的一项重要工作。文章采用布里渊光频域分析(BOFDA)技术,利用室内地面沉降模型,对砂黏土互层土体在排灌水循环中的垂向变形进行分布式监... 地面沉降作为一种常见地质灾害对城市发展造成巨大威胁,有效监测土层的垂向变形过程是地面沉降防治的一项重要工作。文章采用布里渊光频域分析(BOFDA)技术,利用室内地面沉降模型,对砂黏土互层土体在排灌水循环中的垂向变形进行分布式监测,并结合固结压缩试验对土体的垂向变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黏土层为地面沉降的主要变形层;在排灌水循环中,土体也会经历地面沉降作为一种常见地质灾害对城市发展造成巨大威胁,有效监测土层的垂向变形过程是地面沉降防治的一项重要工作。文章采用布里渊光频域分析(BOFDA)技术,利用室内地面沉降模型,对砂—黏土互层土体在排灌水循环中的垂向变形进行分布式监测,并结合固结压缩试验对土体的垂向变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黏土层为地面沉降的主要变形层;在排灌水循环中,土体也会经历压缩—回弹的循环。此外,BOFDA分布式监测技术可以有效地捕捉砂—黏土互层土体在排灌水状态下的垂向变形情况,实现对地面沉降发育过程中土体垂向变形的实时监测。研究结果可为实现地面沉降的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压缩回弹的循环。此外,BOFDA分布式监测技术可以有效地捕捉砂黏土互层土体在排灌水状态下的垂向变形情况,实现对地面沉降发育过程中土体垂向变形的实时监测。研究结果可为实现地面沉降的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分布式监测 BOFDA 物理模型 垂向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M技术的物流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方法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霄峰 徐立云 邵惠鹤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71-72,111,共3页
针对宝钢炼钢连铸物流系统,采用分层有色petri网进行建模,并提出一种基于COM技术的仿真程序设计方法,模块化和层次化的概念为通用的物流仿真提供了清晰、灵活的设计思想.该文的建模仿真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物流系统以及柔性... 针对宝钢炼钢连铸物流系统,采用分层有色petri网进行建模,并提出一种基于COM技术的仿真程序设计方法,模块化和层次化的概念为通用的物流仿真提供了清晰、灵活的设计思想.该文的建模仿真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物流系统以及柔性制造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流系统 建模 仿真 COM 钢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