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分形理论的隔水性指数法对古风化壳隔水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杜鑫 武强 +3 位作者 曾一凡 庞振忠 周子博 涂坤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6-142,共7页
针对华北型煤田复杂构造区底板奥陶系灰岩岩溶水害威胁问题,目前采用的突水系数评价方法和注浆改造(加固)治理技术均未考虑奥灰顶部古风化壳的隔水性能。基于此,研究了奥灰顶部古风化壳的物性特征,在“隔水性指数法”思想指导下,提出了... 针对华北型煤田复杂构造区底板奥陶系灰岩岩溶水害威胁问题,目前采用的突水系数评价方法和注浆改造(加固)治理技术均未考虑奥灰顶部古风化壳的隔水性能。基于此,研究了奥灰顶部古风化壳的物性特征,在“隔水性指数法”思想指导下,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形理论的隔水性指数法评价古风化壳隔水性,创建了评价流程,并以峰峰矿区南部研究区为例开展应用,结果表明:研究区古风化壳弱和较弱隔水性区呈条带状分布于井田中部和西南部,强和较强隔水性区分布于井田北部和南部边界,其他区域为中等隔水性。该方法有效减少了传统评价方法中构造要素描述的数量,更能够对断裂网络的复杂度进行定量化评价,对于华北型煤田古风化壳隔水性研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性特征 分形理论 隔水性指数法 古风化壳 隔水性评价 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间隙击穿电压预测方法研究综述 被引量:5
2
作者 舒胜文 刘畅 阮江军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9-26,32,共9页
空气间隙的击穿电压是高压输变电工程外绝缘设计的重要依据。目前,高压输变电工程的外绝缘设计仍只能借助于空气间隙放电特性的试验结果。然而,试验存在周期长、代价高的问题,同时难以穷举实际输变电工程间隙。为此,有必要深入研究空气... 空气间隙的击穿电压是高压输变电工程外绝缘设计的重要依据。目前,高压输变电工程的外绝缘设计仍只能借助于空气间隙放电特性的试验结果。然而,试验存在周期长、代价高的问题,同时难以穷举实际输变电工程间隙。为此,有必要深入研究空气间隙的放电机理和模型,预测得到空气间隙的击穿电压,并用于指导输变电工程的外绝缘设计,达到降低外绝缘设计所需试验次数的目的。笔者综述了经验和半经验公式、人工智能方法、物理模型以及分形法在空气间隙击穿电压预测中的应用现状,并提出了精细化的物理模型和综合考虑间隙结构、电压波形、环境参数等因素的人工智能方法2个空气间隙击穿电压预测的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间隙 击穿电压 预测 人工智能方法 物理模型 分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裂缝灾害发生机理与“三图法”评价方法研究——以山西榆次地裂缝研究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武强 陈佩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74-783,共10页
地质灾害定量评价是实施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依据。本文在采用室内相似材料物理仿真模拟试验和非线性分形几何特征分析基础上,论述了榆次地裂缝的形成机理和基本发育特征与规律。并且,应用现代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非线性人工神... 地质灾害定量评价是实施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依据。本文在采用室内相似材料物理仿真模拟试验和非线性分形几何特征分析基础上,论述了榆次地裂缝的形成机理和基本发育特征与规律。并且,应用现代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非线性人工神经网络(ANN)耦合评价理论和方法,定量研究地质灾害形成的自然属性,对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分区(第一图);然后,根据承灾体分布特征和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和城市建设发展状况,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与层次分析法(AHP)耦合理论与方法,定量研究地质灾害发生的社会属性,对承灾体易损性进行评价分区(第二图);综合地质灾害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根据多源地学信息复合原理,对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图与易损性分区图实施复合叠加,确定出地质灾害危害性评价分区图(第三图)。文章最后总结提出了地质灾害定量评价的“三图法”基本理论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三图法” 物理模拟 分形几何 人工神经网络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线性技术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陵水17-2气田物源分析和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9
4
作者 张焱 裴健翔 +2 位作者 周永章 朱继田 陈杨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59-568,共10页
为解决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物源问题,将非线性技术应用于陵水17-2气田物源分析,即利用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的分形维数进行沉积物源方向分析。该技术有效避免了由于风化、搬运、沉积等作用而导致的重矿物组分变化问题,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黄流... 为解决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物源问题,将非线性技术应用于陵水17-2气田物源分析,即利用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的分形维数进行沉积物源方向分析。该技术有效避免了由于风化、搬运、沉积等作用而导致的重矿物组分变化问题,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黄流组沉积物源分析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开辟了深水区物源分析的新思路。同时针对深水区复杂储层特征,为有效预测油气层评价中储层参数如孔隙度、渗透率等,文中基于非线性理论,采用多重分形模型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黄流组储层参数进行预测,并与实钻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物性参数-面积(PP-A)分形模型计算得到的范围包含了实钻结果,可以根据该参数预测未知区域储层参数,从而为油气藏评价提供依据;而采用分形滤波技术(S-A)得到的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这说明S-A法能在PP-A法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预测储层参数,从而得到更准确的信息。多重分形法可以准确有效地获取无井点处的参数估计值,其精度和预测能力都能达到少打井、少投资和早见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技术 物源分析 储层参数 琼东南盆地 油气藏评价 物性参数-面积分形模型 分形滤波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电大目标与分形海面复合散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吴家珣 王友成 +2 位作者 陈士举 余泽太 杨河林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9-45,共7页
舰船与海面构成复合目标,其雷达散射截面(RCS)的研究一直是电磁计算领域中的重点和难点。文中建立了Weierstrass分形海面和目标三角面元的几何模型以及基于物理光学法(PO)和弹跳射线法(SBR)的海面目标的电磁散射模型。采用OpenGL图形编... 舰船与海面构成复合目标,其雷达散射截面(RCS)的研究一直是电磁计算领域中的重点和难点。文中建立了Weierstrass分形海面和目标三角面元的几何模型以及基于物理光学法(PO)和弹跳射线法(SBR)的海面目标的电磁散射模型。采用OpenGL图形编程技术与C++多线程处理技术设计了一款可视化目标电磁散射预估系统(ESEE)V1.0,对比典型目标体RCS与商业软件FEKO的计算结果,验证了ESEE的可靠性。通过计算不同海况的海面RCS及超电大尺寸舰船与海面复合散射RCS,分析了海面散射以及超电大目标与海面复合散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散射截面 分形海面 超电大尺寸 弹跳射线法 物理光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放牧强度下蒙古栎天然林土壤物理性质及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冰鹤 姚辰昊 +7 位作者 张立蓉 曹国红 刘子剑 米泽明 李校 王兴 董阳 谷建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7-144,共8页
【目的】为定量分析不同放牧强度对冀北山地蒙古栎天然林林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及探究放牧干扰作用下的森林土壤物理性质的评价体系。【方法】采集放牧强度重度(HG)、中度(MG)、轻度(LG)下蒙古栎天然林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及... 【目的】为定量分析不同放牧强度对冀北山地蒙古栎天然林林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及探究放牧干扰作用下的森林土壤物理性质的评价体系。【方法】采集放牧强度重度(HG)、中度(MG)、轻度(LG)下蒙古栎天然林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及立地条件相同且长期封禁处理的作为对照组(CK)。对各放牧强度的土壤物理因子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灰色关联度分析来揭示不同放牧强度对蒙古栎天然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多维空间坐标综合评定值累加法、熵权-TOPSIS法对放牧干扰下的土壤物理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土壤中粗粉粒、沙粒、黏粒含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中粉粒、细粉粒含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少,放牧强度对土壤分形维数的影响并不显著。2)土壤容重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余物理因子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小,重度放牧组与其他各放牧组各土壤物理因子间均存在显著差异。3)所选用的3种评价方法均表现出一致的排序结果:CK>LG>MG>HG。【结论】针对于放牧后对林下土壤物理性质产生的影响,综合考虑后得出:轻度放牧会促进林下凋落物的分解并有利于改善林下土壤物理质量,过度放牧会对林下土壤造成不良影响。放牧对林下土壤的影响是多层次的,仍需加强长期监测与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强度 土壤物理性质 分形维数 综合评价 熵权-TOPSI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