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05篇文章
< 1 2 1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diction of soil–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 for Malan loess in Loess Plateau of China 被引量:13
1
作者 LI Ping LI Tong-lu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2期432-447,共16页
To predict the soil-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i.e.SWCC)of natural and remoulded Malan loess from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one-point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the SWCC that are much simpler than experimental methods are... To predict the soil-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i.e.SWCC)of natural and remoulded Malan loess from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one-point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the SWCC that are much simpler than experimental methods are proposed.The predicted SWCC is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the BRUTSAERT equation,in which the four model parameters can be estimated from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using the best correlations obtained in the present study along with one measured data point.The proposed one-point methods are validated using the measured SWCC data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The results of validation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proposed one-point methods can provide reasonable prediction of the SWCC for natural and remoulded Malan loess.The measured data point should be within the transition zone;the measured suction is suggested between25to100kPa for natural loess,while between100to500kPa for remoulded lo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 Malan loess natural loess remoulded loess one-point method physical proper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有机肥对核桃园土壤、生长结果特性和坚果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永杰 姜德志 +4 位作者 李莉 王瑞文 王代全 王晓飞 王其竹 《果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0,共10页
【目的】探究不同类型有机肥对核桃园土壤理化性质、树体生长结果特性和坚果品质的影响。【方法】在13年生核桃园按等氮量原则连续2 a(年)施松塔(ST)有机肥、猪粪(ZF)和牛粪(NF)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HZ)和腐殖酸钾+生物菌肥(FJ)后,... 【目的】探究不同类型有机肥对核桃园土壤理化性质、树体生长结果特性和坚果品质的影响。【方法】在13年生核桃园按等氮量原则连续2 a(年)施松塔(ST)有机肥、猪粪(ZF)和牛粪(NF)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HZ)和腐殖酸钾+生物菌肥(FJ)后,分析评价施肥效果。【结果】有机肥改良了核桃园土壤,但不同有机肥改良效果存在差异。5种有机肥均促进了1年生枝增粗生长,但对树体增粗和1年生枝伸长生长的影响存在差异。花后30 d,有机肥对核桃坐果率产生影响,花后120 d时,不同有机肥对坐果率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有机肥对坚果品质影响存在差异。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95.05%,利用2个主成分进行坐标分析,有机无机复混肥(HZ)和牛粪有机肥(NF)处理施肥效果相似。综合评价排序,有机质含量24.00%,有效成分N 6.46%、P_(2)O_(5)4.16%、K_(2)O 6.00%、S 3.79%的有机无机复混肥(HZ)处理得分最高(40.94)。【结论】核桃园兼顾生长和结果时,宜选择有机无机复混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有机肥 土壤理化性质 结果特性 坚果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配方沼渣基质对黄瓜育苗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金霞 陈思瑾 +4 位作者 李娟 陈年来 孙小妹 方三叶 王昱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9-237,共9页
开展以沼渣为主要原料的新型有机栽培基质的研究对高效利用沼气发酵残余物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将沼渣与泥炭、蛭石和珍珠岩按一定粒径和质量比混配成4种复合基质,以商品基质为对照CK,以黄瓜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混配基质... 开展以沼渣为主要原料的新型有机栽培基质的研究对高效利用沼气发酵残余物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将沼渣与泥炭、蛭石和珍珠岩按一定粒径和质量比混配成4种复合基质,以商品基质为对照CK,以黄瓜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混配基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配方沼渣基质容重范围为0.19~0.22 g/cm^(3),均极显著低于CK;电导率范围为1.58~2.15 mS/cm,GS2、GS3、GS4处理的电导率均显著高于CK;总孔隙度为60.30%~68.65%;混配基质的pH值和铵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CK,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分别表现为GS4>GS3>GS1>CK>GS2和GS2>GS1>GS3>CK>GS4。(2)不同配方沼渣基质黄瓜幼苗的株高、叶面积、根体积、地上鲜重、地下干重、总鲜重、总干重等均高于CK,其中GS3处理的出苗率、株高、茎粗、地上鲜重、总干重、壮苗指数和生长函数(G)值均高于其他处理,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幼苗株高、茎粗、叶面积、地上鲜重与铵态氮、有效磷、pH值、电导率正相关,根体积与气水比、铵态氮正相关,地下鲜重与与持水孔隙度和持水能力负相关,Mantel分析显示壮苗指数和G值主要受铵态氮、容重、总孔隙度、持水能力和电导率的影响。(4)通过综合评价可知,GS3处理综合评价指数最高(0.61),黄瓜幼苗综合生长状况最佳。综上,沼渣部分替代泥炭进行黄瓜育苗可以有效提高黄瓜幼苗质量,G3配方处理黄瓜穴盘苗质量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渣基质 理化性质 黄瓜 生长特性 幼苗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枝条生物炭对葡萄品质及葡萄园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屠娟丽 李彦彪 +1 位作者 付康 张平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3,共6页
为了探究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以‘阳光玫瑰’葡萄枝条为原料热解制备生物炭,在浙江嘉兴设置田间试验,研究生物炭及其施用方式对葡萄果实品质及葡萄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发现,在... 为了探究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以‘阳光玫瑰’葡萄枝条为原料热解制备生物炭,在浙江嘉兴设置田间试验,研究生物炭及其施用方式对葡萄果实品质及葡萄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本研究中生物炭的施入对‘阳光玫瑰’果实品质的影响较小,各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但施入生物炭可以提高葡萄园土壤的pH,促进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元素的积累,降低土壤中铬、锌、铅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增强土壤的肥力效果;而且沟施方式改善效果优于撒施。本研究中沟施3 L·m^(-2)生物炭对土壤改良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枝条 生物炭 土壤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林扩张后土壤动物群落及与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关系
5
作者 王意锟 朱强根 +4 位作者 叶建国 郎法勇 马毅 季新良 方万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95,共9页
为探究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扩张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以凤阳山地区毛竹向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扩张不同阶段的林分为研究对象,采用Tullgern干漏斗法对土壤动物进行分离,并调查其功能种团和分布密度,分... 为探究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扩张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以凤阳山地区毛竹向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扩张不同阶段的林分为研究对象,采用Tullgern干漏斗法对土壤动物进行分离,并调查其功能种团和分布密度,分析土壤动物与土壤理化性状、土壤细菌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扩张演替形成的毛竹林中,腐食性土壤动物和植食性土壤动物的分布密度显著高于未受侵入的杉木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在林地扩张形成混交林后显著提高,但林地演替为毛竹纯林后,又会显著降低,而毛竹林地中土壤pH显著高于杉木林和混交林。林地中土壤pH及有效磷质量分数等指标与蜱螨目(Acarina)中气门亚目(Mesostigmata)、前气门亚目(Prostigmata)呈正相关关系,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蜱螨目甲螨亚目(Oribatida)、鞘翅目(Coleoptera)等土壤动物均呈显著负相关,但与弹尾目(Collembola)等节跳科(Isotomidae)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动物优势类群甲螨亚目、中气门亚目在毛竹林分布较多,且与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而等节跳科在竹-杉混交林分布较多。甲螨亚目与norank_f__norank_o__Rokubacteriales属、norank_f__norank_o__norank_c__TK10属、芽孢杆菌属(Bacillus)、norank_f__Gemmatimonadaceae属均呈显著正相关,而等节跳科与norank_f__norank_o__Elsterales属等土壤肥力相关的细菌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动物分布密度与其生境条件密切相关,毛竹向杉木林的长期扩张有利于林地中土壤动物的生存和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土壤动物 土壤理化性状 土壤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基质对煤矿区土壤理化性质的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陈花 刘娜 +2 位作者 姚晓倩 刘拉香 李强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90-100,共11页
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造成土地资源严重破坏,为了改良矿区土壤,以榆林市某煤矿区土壤为试样,设置空白对照(CK1)、5%煤气化渣(CK2)、5%煤气化渣与平菇菌渣配施、5%煤气化渣与玉米秸秆生物炭配施、5%煤气化渣+平菇菌渣+玉米秸秆生物炭配施,... 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造成土地资源严重破坏,为了改良矿区土壤,以榆林市某煤矿区土壤为试样,设置空白对照(CK1)、5%煤气化渣(CK2)、5%煤气化渣与平菇菌渣配施、5%煤气化渣与玉米秸秆生物炭配施、5%煤气化渣+平菇菌渣+玉米秸秆生物炭配施,共计13个处理,测定处理后土壤的理化性质,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改良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以筛选矿区土壤改良的有效配方。结果表明,与CK1相比,CK2处理的土壤毛管持水性、孔隙度、pH值、碱解氮含量分别增加12.32%、0.92%、21.41%、12.89%,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含盐量分别显著降低76.52%、39.56%、26.85%、25.12%。与CK2处理相比,5%煤气化渣与平菇菌渣配施、5%煤气化渣与玉米秸秆生物炭配施、5%煤气化渣+平菇菌渣+玉米秸秆生物炭处理均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其中,矿区土壤中施入5%煤气化渣+30%平菇菌渣+10%生物炭后,土壤容重、密度和土壤含盐量均显著降低;土壤田间持水量、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和碱解氮含量显著增加。主成分分析发现,5%煤气化渣+30%平菇菌渣+10%生物炭处理对煤矿区土壤改良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渣 食用菌菌渣 生物炭 主成分分析 煤矿区土壤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土壤中微生物研究进展与展望
7
作者 李强 张浩 邹肖肖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6-437,共12页
土壤微生物在岩溶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通过参与营养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功能提升产生深远影响。该文重点梳理了植被恢复、地质背景、土壤性质以及土壤动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阐明了岩溶植被-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此外... 土壤微生物在岩溶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通过参与营养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功能提升产生深远影响。该文重点梳理了植被恢复、地质背景、土壤性质以及土壤动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阐明了岩溶植被-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此外,该文还指出了当前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即岩溶土壤团聚体层面微生物分布规律、凋落物对土壤微生物功能的影响、土壤动物与微生物之间的耦合关系、土壤微生物在碳氮循环中的作用、土壤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以上问题的研究,将为深入理解岩溶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制定有效的生态恢复策略以及土壤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植被恢复 岩溶 理化性质 土壤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腐酸钾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在盐碱土调理的应用
8
作者 刘小培 李中贤 +6 位作者 王俊伟 董学亮 宋跃 靳瑞文 张奇 王冰磊 余学军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0,共5页
以黄腐酸钾(HA)、丙烯酸(AA)为反应单体,过硫酸钾(KPS)、硝酸铈铵(CAN)为引发剂,通过水溶液自由基共聚法制备了黄腐酸钾接枝丙烯酸。对其进行了FTIR、HPLC、GPC-MALLS表征和盐碱土调理应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①共聚物制备成功,残余单... 以黄腐酸钾(HA)、丙烯酸(AA)为反应单体,过硫酸钾(KPS)、硝酸铈铵(CAN)为引发剂,通过水溶液自由基共聚法制备了黄腐酸钾接枝丙烯酸。对其进行了FTIR、HPLC、GPC-MALLS表征和盐碱土调理应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①共聚物制备成功,残余单体含量0.11%,重均分子量4236,数均分子量2267,分散系数PDI 1.869,适合用作土壤调理剂;②调理剂能提升棉花种子发芽率,不同浓度调理剂使发芽率从45%提高到60%~90%,以每公斤土壤施用0.26 g调理剂效果最佳,调理剂亦能增加棉花幼苗生物量,尤其对根长影响较大,更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养分,促进生长发育;③调理剂能显著降低盐碱土壤pH值及盐含量,土壤颗粒之间开始团聚、土壤表面变得粗糙,颗粒间孔隙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腐酸钾 丙烯酸 接枝共聚物 盐碱土 棉花 种子萌发生长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玉米产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丽光 杨亚星 +2 位作者 范雅琦 赵丽 李晓瑞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1-19,共9页
为系统评估地膜覆盖技术在缓解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水资源短缺、改善土壤质量及提升玉米生产力方面的效果,设置全膜、半膜和无膜(对照)3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玉米成熟期土壤物理结构、水分、养分含量、植株农艺性状、产量的变化。结果表... 为系统评估地膜覆盖技术在缓解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水资源短缺、改善土壤质量及提升玉米生产力方面的效果,设置全膜、半膜和无膜(对照)3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玉米成熟期土壤物理结构、水分、养分含量、植株农艺性状、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土壤物理性质方面,与无膜处理相比,全膜处理显著降低了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土壤养分方面,全膜处理的0~20、20~40 cm土层下的碱解氮含量较无膜处理分别增加了32.85%、42.08%;土壤全氮、速效钾含量则在半膜处理下表现最佳,0~20 cm土层中全氮、速效钾含量分别为0.74 g/kg和82.48 mg/kg,20~40 cm土层中全氮、速效钾含量分别为0.70 g/kg和65.17 mg/kg;在玉米生长与产量方面,全膜处理下玉米穗粗、穗质量、行粒数、粒质量和百粒质量均显著高于无膜处理;不同处理玉米籽粒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全膜处理>半膜处理>无膜处理。综上,在黄土高原旱作条件下,地膜覆盖通过构建稳定的微环境和调节土壤理化性状,利于植株对水分养分的吸收,有助于改善产量构成因素,从而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其中,全膜覆盖下的作用效果更佳,其可在旱作玉米种植区大面积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玉米 地膜覆盖 土壤理化性质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茅草间作对猕猴桃园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含量的影响
10
作者 常小箭 张星 +12 位作者 段志龙 陈浩 赵科刚 李方向 张晨阳 王涛 马建斌 侯婷婷 李铜 雷同 苏梅 张婕 陈妮 《果树资源学报》 2025年第2期29-34,共6页
【目的】探究猕猴桃园间作鼠茅草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群含量的影响,以期为鼠茅草间作改良果园土壤环境和鼠茅草果园栽培技术应用与推广提理论依据。【方法】以鼠茅草为供试材料,设鼠茅草间作与清耕2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含... 【目的】探究猕猴桃园间作鼠茅草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群含量的影响,以期为鼠茅草间作改良果园土壤环境和鼠茅草果园栽培技术应用与推广提理论依据。【方法】以鼠茅草为供试材料,设鼠茅草间作与清耕2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养分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含量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猕猴桃园间作鼠茅草均能提高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其中在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提升效果最为显著,与清耕相比,种植鼠茅草后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提高了32.63%~44.23%。猕猴桃间作种鼠茅草能够降低土壤容重和提高土壤孔隙度,其中0~20 cm土壤耕层差异最为显著,与清耕相比,种植鼠茅草土壤容重下降了3.79%~7.91%,土壤孔隙度提高了2.05%~5.33%。猕猴桃间作种鼠茅草对0~20 cm、20~40 cm土壤pH值调节效果显著,间作处理pH值比清耕处理分别降低了11.05%、13.05%。间作鼠茅草对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效果最为显著,比清耕处理提高了5.45%。鼠茅草间作对0~20 cm土壤耕层的氮、磷、钾养分含量影响最为显著,全氮和碱解氮分别增加了19.35%和10.8%;全磷和速效磷分别增加了129.41%和3.72%;全钾和速效钾分别增加了28.95%、16.98%。猕猴桃园微生物数量以细菌为主,放线菌次之,真菌数量最少,果园间作鼠茅草后,0~20 cm土层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都显著提高,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比例逐渐增大,与清耕相比,4月30日到8月30日细菌数量从7.73%增加到93.94%,真菌数量从172.37%增加到231.79%,放线菌数量从5.6%增加到52.5%。【结论】猕猴桃园间作鼠茅草能有效调节果园土壤pH值,并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营养成分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数量,其中0~20 cm土壤耕层提升和改善的效果最佳,是适宜西安地区猕猴桃果园的生草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茅草 猕猴桃园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微生物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系连通与碱蓬复播对滨海退化湿地植被恢复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1
作者 李冬林 张姣佼 +2 位作者 杨磊 王鹏 何冬梅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21-1431,共11页
滨海湿地是自然界遭受人类活动干扰最频繁、退化最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实施以遏制滨海土壤退化、促进植被进展演替、改善动植物栖息地生境为目标的湿地修复尤为迫切。在江苏盐城通过实施土地平整+水系连通+碱蓬复播(Ⅰ)、土地平整+水系... 滨海湿地是自然界遭受人类活动干扰最频繁、退化最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实施以遏制滨海土壤退化、促进植被进展演替、改善动植物栖息地生境为目标的湿地修复尤为迫切。在江苏盐城通过实施土地平整+水系连通+碱蓬复播(Ⅰ)、土地平整+水系连通(Ⅱ)、土地平整+自然生长(Ⅲ)等3种处理技术,研究了水系连通与碱蓬复播对滨海湿地植被恢复、土壤理化及酶活性的影响,比较了不同修复措施对湿地碱蓬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效应。结果表明:处理区植被恢复效果明显,植物回归22种,覆盖6个科19属,处理Ⅰ和处理Ⅱ下植被盖度分别达58%、46%,显著高于对照(19%),并以碱蓬植物占绝对优势;水系连通处理后土壤主要物理参数变化不明显,SOC、TN、AP质量分数显著降低,而AK、SS质量分数显著增加;水系连通措施促进了表层土壤CAT活性提高,但短期内对深层次ALP、SUE活性的影响作用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SOC与TN、A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AK、SS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3种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指标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冗余分析表明,0-10 cm深度土壤SOC、AK、SS、TN、CAT、ALP活性与植被恢复指标呈显著正相关(p<0.05),BD、SWC、NCP、AP、SUE活性与其呈显著负相关(p<0.05)。该研究结果可为滨海退化湿地实施生态修复及盐土改良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水系连通 碱蓬复播 植被恢复 土壤理化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种薯采后生理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12
作者 张彤彤 陈富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40-148,共9页
目的系统总结马铃薯种薯采后生理特性与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为提高种薯贮藏质量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基于国内外文献,分析马铃薯种薯采后休眠特性、呼吸代谢、水分变化及生理老化等生理过程,评述温湿度调控、化学处理、物理干预及生... 目的系统总结马铃薯种薯采后生理特性与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为提高种薯贮藏质量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基于国内外文献,分析马铃薯种薯采后休眠特性、呼吸代谢、水分变化及生理老化等生理过程,评述温湿度调控、化学处理、物理干预及生物防控等保鲜技术的应用效果。结果种薯休眠与内源激素动态平衡密切相关,温度是影响休眠持续时间的关键因素;呼吸强度与种薯活力直接相关,贮藏期间呼吸代谢变化显著;水分流失影响种薯生理状态和萌发潜力;生理老化与活性氧积累及抗氧化系统功能降低显著相关。科学的温湿度管理是确保种薯贮藏质量的基础;香芹酮等天然植物源抑芽剂因低毒性受到广泛关注;植物激素可有效调控休眠期和萌发过程;紫外线处理能有效抑制病害发生;生物防控通过有益微生物提高种薯抗病性。结论马铃薯种薯贮藏过程中休眠特性与内源激素平衡密切相关,贮藏保鲜技术多样且各具特点。未来研究应侧重开发绿色低碳贮藏技术、智能化贮藏系统、多功能复合保鲜技术及微生物组调控策略,实现种薯贮藏保鲜技术向精准化、智能化和可持续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种薯 休眠特性 贮藏保鲜 温湿度调控 化学调控 物理处理 生物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新修梯田土壤理化性质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13
作者 柳燕兰 雷康宁 +6 位作者 马明生 李世成 侯慧芝 尹嘉德 张建稳 杨富位 张建荣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707-712,共6页
为旱作区新修梯田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提升筛选适宜的耕作方式,选取静宁试验点和秦安试验点2个区域的新修梯田作为试验点布设3 a定位试验,研究普通旋耕、深松耕和立式深旋耕3种耕作方式对旱作区新修梯田土壤容重、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及... 为旱作区新修梯田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提升筛选适宜的耕作方式,选取静宁试验点和秦安试验点2个区域的新修梯田作为试验点布设3 a定位试验,研究普通旋耕、深松耕和立式深旋耕3种耕作方式对旱作区新修梯田土壤容重、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静宁试验点和秦安试验点,深松耕和立式深旋耕均不同程度降低了新修梯田挖方和填方部位的土壤容重,立式深旋耕的降低效果更显著。与普通旋耕相比,挖方部位0~20、20~40 cm土层立式深旋耕的土壤容重分别显著降低了5.26%~6.72%、6.52%~7.25%;填方部位的分别显著降低了5.38%~6.11%、6.72%~7.46%。立式深旋耕较深松耕不同程度增加了静宁试验点和秦安试验点新修梯田挖方和填方部位的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尤其对10~20、20~40 cm土层的效果更显著。挖方部位立式深旋耕的马铃薯产量较普通旋耕显著增加了22.17%~24.28%,填方部位显著增加了20.49%~31.10%。因此,立式深旋耕作是适合旱作区新修梯田前期快速熟化培肥的高效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区 新修梯田 耕作方式 土壤理化性质 马铃薯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干热河谷区柑橘园生草栽培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14
作者 付小猛 杨虹霞 +6 位作者 刘红明 龙春瑞 李晶 董建梅 毛加梅 郭莉娜 杜玉霞 《中国果树》 2025年第7期45-51,58,共8页
针对干热河谷区柑橘园气候干旱燥热、水热矛盾突出、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开展生草栽培对柑橘园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旨在为干热河谷区柑橘园绿色可持续生产-生草栽培模式的应用提供参考。... 针对干热河谷区柑橘园气候干旱燥热、水热矛盾突出、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开展生草栽培对柑橘园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旨在为干热河谷区柑橘园绿色可持续生产-生草栽培模式的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与清耕相比,紫花苜蓿和铺地木蓝两种生草模式使0~20 cm土层土壤温度分别显著降低了3.97℃和5.80℃,均显著改善了土壤持水能力(土壤质量含水量分别提高至13.34%和15.07%),并降低了土壤容重(分别降低17.26%和8.93%),从而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在土壤化学性质方面,两种生草模式均提高了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和有效磷含量,但对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有降低作用;土壤综合肥力评价显示,铺地木蓝处理的土壤综合肥力最高,其次为紫花苜蓿处理,清耕处理最低;两种生草模式均增加了土壤细菌多样性,提高了土壤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活性,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因草种而异。两种生草模式通过协同调控土壤水热平衡、养分循环及微生物代谢,均显著提升了干热河谷区柑橘园土壤综合质量。因此,紫花苜蓿、铺地木蓝均适合在干热河谷区柑橘园间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区 柑橘园 生草栽培 紫花苜蓿 铺地木蓝 土壤理化性质 酶活性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东段高寒草地修复过程中植被物种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浩 何静 +4 位作者 王理德 宋达成 刘光武 王梁浩然 李诗涵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20,共11页
[目的]探讨祁连山东段高寒草地修复过程中植被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特征,为当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方法]采用时空替代法,选取不同修复年限(3 a,6 a和11 a)的人工沙棘林地及未修复的样地(CK)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祁连山东段高寒草地修复过程中植被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特征,为当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方法]采用时空替代法,选取不同修复年限(3 a,6 a和11 a)的人工沙棘林地及未修复的样地(CK)为研究对象,通过植被调查和土壤采集,分析了植被物种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且其随修复年限增加的变化规律。[结果](1)随着修复年限的延长,群落优势种由一年生草本植物逐渐演化成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植物,植物个体数、物种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呈现上升趋势。(2)随着修复年限的延长,土壤含水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整体上表现为上升,土壤容重呈现下降趋势;土壤pH、全氮、全磷、有机质呈现上升趋势;随着土层加深,土壤含水量在对照样地CK和样地T 1呈现上升趋势,在样地T 2和T 3呈现下降趋势,土壤容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土壤全氮、全磷、速效磷和有机质呈现下降趋势,表聚现象明显。(3)植被个体数与土壤含水量、速效磷和有效钾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容重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物种数与pH值和全磷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容重呈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含水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Pielou均匀度指数与有效钾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含水量呈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全磷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容重呈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修复年限对于植被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有着较大的影响,植物群落逐渐变得单一且稳定,土壤结构得到优化,土壤养分含量不断升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人工修复地 不同修复年限 物种多样性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徐春燕 张倩 +2 位作者 贠一鸣 李岚涛 王宜伦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90,共12页
【目的】探明适宜砂质潮土地区作物增产及土壤肥力提升的有机肥方案,以期为该地区作物增产、土壤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1年10月—2023年10月在河南省新乡县砂质潮土开展冬小麦-夏玉米田间试验,研究常规化肥(N0)、有机肥替代... 【目的】探明适宜砂质潮土地区作物增产及土壤肥力提升的有机肥方案,以期为该地区作物增产、土壤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1年10月—2023年10月在河南省新乡县砂质潮土开展冬小麦-夏玉米田间试验,研究常规化肥(N0)、有机肥替代质量分数20%氮肥(N_(2)0)和有机肥替代质量分数40%氮肥(N40)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性状、产量、养分积累量、土壤理化性状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与常规化肥相比,有机肥替代部分化学氮肥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27.7%~36.3%,N_(2)0能提高2021—2022年、2022—2023年小麦-玉米轮作周年净收益分别为19.7%、10.5%。N_(2)0对冬小麦增产效果较好,可降低土壤容积质量,提高>0.250 mm粒径团聚体比例,增加冬小麦季土壤有机碳含量0.86~2.77 g⋅kg^(-1),增加全氮含量0.07~0.21 g⋅kg^(-1),提高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α-葡糖苷酶、β-纤维二糖苷酶、β-木糖苷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等酶活性,实现地上部氮素、磷素、钾素积累量与产量提升。N40提高后季夏玉米大喇叭口期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叶面积指数分别为13.6%和8.7%,降低夏玉米冠层平均温度0.91~1.49℃,提高土壤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含量及地上部氮素、磷素、钾素积累量,夏玉米增产32.1%、19.0%。【结论】N_(2)0、N40均能提高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氮磷钾素积累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N_(2)0还能提高小麦-玉米轮作周年净收益,因此有机肥替代质量分数20%氮肥可作为豫北砂质潮土兼顾作物产量、地力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施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 砂质潮土 冬小麦 夏玉米 产量 土壤理化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豆间作对喀斯特区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碳代谢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钱玉平 宿兵兵 +3 位作者 高吉星 阮粉花 李亚伟 茅林春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284,共12页
为探明喀斯特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设置玉米大豆间作(MSI)、玉米单作(MM)和大豆单作(SM) 3种模式,采用Biolog-ECO微孔培养法,旨在揭示玉米大豆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 为探明喀斯特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设置玉米大豆间作(MSI)、玉米单作(MM)和大豆单作(SM) 3种模式,采用Biolog-ECO微孔培养法,旨在揭示玉米大豆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多样性以及土壤性质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与MM及SM相比, MSI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指数(McIntoshindex)分别显著提高了11.90%和58.40%,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wellcolordevelopment, AWCD)分别显著增加了24.50%和80.10%,羧酸类、氨基酸类和酚酸类碳源的平均相对吸光度分别显著提高了34.50%、63.70%和61.80%;碳源代谢指纹图谱表明,MSI模式中土壤微生物通过提高衣康酸的代谢活性进而增加了对羧酸类碳源的利用,通过提高L-苯丙氨酸、L-苏氨酸和甘氨酰-L-谷氨酸的代谢活性从而增加了氨基酸类碳源利用,通过提高吐温40、吐温80和肝糖的代谢活性从而增加了对多聚类碳源的利用;同时, MSI处理土壤SOC分别较MM和SM显著提高8.50%和72.84%, NH_4~+-N和TN含量分别较SM处理显著增加46.70%和33.30%;主成分分析表明,提取的2个主成分解释了碳源利用总变异的79.69%,种植模式对碳源代谢的综合利用能力表现为MSI>MM>SM,其中MSI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羧酸类、氨基酸类和多聚类代谢利用能力最强;冗余分析则表明,显著影响碳源代谢利用的2个环境因子分别是TN (53.50%)和SOC (30.90%),其中TN促进了羧酸类和氨基酸类碳源的代谢利用, SOC加强了胺类和酚酸类碳源的利用。综上可见,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土壤微生物碳代谢的偏好性主要由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引起,同时又受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的调控,表明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因子间的互作可能是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增产增效的一个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土壤微生物 碳源代谢活性 土壤理化性质 Biolog-EC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技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作物产量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贾瑞峰 丛日环 +6 位作者 徐志宇 孙元丰 李晓阳 戴志刚 李小坤 任涛 鲁剑巍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89,共10页
探究不同秸秆还田年限与还田方式下作物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在保障作物稳产高产的同时,明确不同秸秆还田年限与还田方式对耕地土壤综合肥力的影响,以期为秸秆科学还田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收集整理2000—2023年国内外公开发表... 探究不同秸秆还田年限与还田方式下作物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在保障作物稳产高产的同时,明确不同秸秆还田年限与还田方式对耕地土壤综合肥力的影响,以期为秸秆科学还田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收集整理2000—2023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152篇,筛选数据676组,整合分析了不同秸秆还田技术措施(还田量、还田方式、还田深度、还田年限)对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的产量及其种植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使作物产量呈现上升的趋势。秸秆还田量是影响水稻产量差异性的主要因素,秸秆还田量(>6 000~9 000 kg/hm^(2))对提升水稻产量效果最佳。秸秆还田深度在0~10 cm对油菜和水稻的产量影响不显著(P>0.05)。秸秆还田方式是影响玉米和小麦产量提升的关键因素,秸秆间接还田显著提升了玉米产量23.1%和小麦产量13.9%。秸秆还田年限、还田量和还田方式是造成秸秆还田后土壤速效养分提高的主要因素,还田年限>10 a、还田量>9 000 kg/hm^(2)条件下,翻压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P<0.05)。还田年限和还田量的增加使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呈上升趋势,容重呈下降趋势,土壤pH值保持稳定。土壤综合肥力指数随着还田年限的延长呈现上升的趋势,增幅为8.2%,还田量>6 000~9 000 kg/hm^(2),间接还田和翻压还田深度>10~20 cm的土壤综合肥力指数较不还田显著提高10.4%、15.4%和16.9%(P<0.05)。因此,秸秆还田需综合考虑秸秆还田年限、还田量、还田方式和还田深度等技术因素影响。合理的秸秆还田技术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并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是实现增产培肥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秸秆还田 还田量 还田方式 还田深度 还田年限 作物产量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强度对内蒙古荒漠草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常宇涵 王珍 任海燕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103,共13页
放牧能够改变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目前关于放牧对土壤细菌群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放牧强度对表层土壤的影响上,研究放牧强度对不同深度土层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可为荒漠草原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 放牧能够改变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目前关于放牧对土壤细菌群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放牧强度对表层土壤的影响上,研究放牧强度对不同深度土层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可为荒漠草原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内蒙古荒漠草原未放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重度放牧(HG)、极重度放牧(OG)5个放牧强度处理下的不同深度的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与未放牧草地相比,0~20 cm土层中,LG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2)在门和属水平上,与对照相比,0~20 cm土层,在所有放牧强度处理下,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以及红色杆菌属(Rubrobacter)的相对丰度出现了显著下降;LG处理下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20~40 cm土层中,MG处理下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和RB41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OG处理下红色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3)RDA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有机碳、全氮、含水量、铵态氮、硝态氮、pH是驱动土壤细菌α多样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细菌门、属相对丰度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类群的土壤细菌相对丰度的变化主要与铵态氮、硝态氮、含水量、有机质相关。本研究解析了放牧通过改变土壤理化因子来影响内蒙古荒漠草原土壤细菌群落构成。研究成果对实现内蒙古荒漠草原的可持续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强度 荒漠草原 土壤微生物 土壤理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桉树种植年限对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及其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向旺 韦振道 +3 位作者 任世奇 伍琪 朱慧 李典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4-143,共10页
【目的】明确桉树种植年限对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确定桉树人工林的合理采伐期,为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生态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种植桉树0.5年(E1)、1.5年(E2)、6年(E3)、13年(E4)和天然次生林(NF)为研究对象,... 【目的】明确桉树种植年限对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确定桉树人工林的合理采伐期,为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生态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种植桉树0.5年(E1)、1.5年(E2)、6年(E3)、13年(E4)和天然次生林(NF)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化学指标、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组成,分析桉树种植年限对土壤化学指标、酶活性和真菌群落的影响,并比较桉树纯林与天然次生林的土壤性质差异。【结果】1)随桉树种植年限延长,土壤主要营养物质含量和酶活性呈增加趋势。E3和E4的全磷(TP)、速效磷(AP)、有机质(OM)、蔗糖酶(SC)、酸性磷酸酶(ACP)、过氧化氢酶(CAT)均显著高于E1和E2,然而,E1与E2之间的TP、AP、全钾(TK)、速效钾(AK)、OM、SC、ACP、CAT和脲酶(UE)没有显著差异。此外,NF的TP、TK、全氮(TN)、速效氮(AN)、OM和SC均显著高于不同种植年限的桉树纯林,然而,NF的AP、AK、ACP、CAT以及UE与E4的这些土壤指标没有显著差异;2)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随桉树种植年限延长呈显著增加趋势(除Simpson指数以外),但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在不同林分间差异较小。此外,NF的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Observed species、Shannon和Chao1指数)显著高于E1、E2和E3,但NF的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与E4没有显著差异;3)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相对丰度随桉树种植年限增加呈增加趋势,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则与之相反。此外,NF的Ascomycota和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桉树纯林,但NF的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低于桉树纯林;4)冗余分析(RDA)表明,Ascomycota和Acidobacteria的相对丰度与SC、AP、TP、TN、TK和CAT显著正相关,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的相对丰度与这些土壤因子显著负相关。【结论】土壤重要营养物质含量、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随桉树种植年限增加而增加,此外,天然次生林的土壤质量显著优于中、幼龄桉树纯林,但天然次生林与桉树纯林的土壤质量差异随桉树种植年限延长而减小。因此,综合考虑可持续生态经营,建议适当延长桉树种植年限以改善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土壤质量 土壤化学性质 酶活性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