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的“圣人崇拜”与诸子之称“经”——兼论中国文化主流为人文信仰 被引量:8
1
作者 姜广辉 程晓峰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3,共9页
中国上古宗教是由天子、诸侯、宗子垄断祭祀权力的身份性宗教。处在这一宗教体系圈子中的人不可能发展宗教思想学说。而无缘进入这种宗教体系圈子中的人也不愿冒着"僭越"的巨大风险,去发展与其相关的宗教思想学说。为此,孔子... 中国上古宗教是由天子、诸侯、宗子垄断祭祀权力的身份性宗教。处在这一宗教体系圈子中的人不可能发展宗教思想学说。而无缘进入这种宗教体系圈子中的人也不愿冒着"僭越"的巨大风险,去发展与其相关的宗教思想学说。为此,孔子及先秦诸子另辟蹊径倡导"圣人崇拜"。在先秦文献中,"圣人"概念包括掌握国家政治、军事权力的君王和大臣(如武王、周公),也包括那种以其思想学说救世的布衣之士。出现这种将"圣人"范围扩大到民间无身份人士的现象,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这种进步绕开了那些垄断宗教资源的天子、诸侯、宗子们,而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的方向寻求突破,来实现他们"救世"的宏伟目标。始于春秋末期的"圣人崇拜"思潮正是中国经学孕育的温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宗教 圣人崇拜 先秦诸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诸子百家对中国古代体育人才认知及现代启示 被引量:5
2
作者 董雷 崔国文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8-132,共5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先秦诸子百家主要学派对于体育人才的评价与社会定位。主要结论: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从各自的学说出发,对当时体育人才的认识各不相同。儒家重德轻力,力士社会地位较低;法家重法轻德,能者被视为无益之民;兵家、墨家...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先秦诸子百家主要学派对于体育人才的评价与社会定位。主要结论: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从各自的学说出发,对当时体育人才的认识各不相同。儒家重德轻力,力士社会地位较低;法家重法轻德,能者被视为无益之民;兵家、墨家以劳殿赏,重视军事体育人才,其总体呈现出时代性、实用性与局限性的特点。对现代启示:体育功能与时俱进;体育人才发展多元化;建立全面的体育人才认知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史 古代体育 先秦时期 诸子百家 体育人才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前期中国的精神和观念——“新子学”刍议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思禾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88-192,共5页
论文分别从诸子普遍性的"道"的观念、儒学之经学与子学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庄子学的个案等不同角度重新探赜诸子学与现时代的内在关联。孙少华认为,中国文化精神之所以历经几千年而绵延不绝,主要是中国古代哲人学说中蕴含着对... 论文分别从诸子普遍性的"道"的观念、儒学之经学与子学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庄子学的个案等不同角度重新探赜诸子学与现时代的内在关联。孙少华认为,中国文化精神之所以历经几千年而绵延不绝,主要是中国古代哲人学说中蕴含着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普遍性认知,可以为不同时代提供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指导。就诸子所提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而言,这应该是共通的,是历代都需要的。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适应历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传统",并建立"新经典"。刘思禾认为,子学是"国际"竞争与时代转型的产物,诸子学派的发展与诸侯的支撑密切相关,都涉及政治秩序和思想秩序的高度统一。可以把春秋战国直至隋唐称为早期中国,把唐宋之后称作晚期中国。前者可以说是中国思想的自身发展时期,其基本冲突主要集中在经子之间,经学和子学共享着基本的共识,其区别于晚期者在于以社会控制为思考面向,注重公共秩序。而中国晚期思想的根本在于本土与外来的对抗,所以宋儒的正统—异端意识特别强烈。随着中国意识的觉醒,诸子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的观念逐渐生长。在现代学术语境下,诸子学是有第四期发展空间的。孙以昭认为,"新子学"的"新",应该是全方位的"新",而不是某一方面的"新"。也就是说,要做到"三新一全":观念新、视角新、方法新、数据全。它涉及传统选题的深化与突破、传统方法的改善与突破、传统观念的更新与突破。写出新的子学著作同样极为重要,我们既需要传统的校勘注疏大家,也需要更为全面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史专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子学 诸子学派 经学 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子学”与跨学科、多学科学术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孙以昭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83-187,共5页
论文分别从诸子普遍性的"道"的观念、儒学之经学与子学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庄子学的个案等不同角度重新探赜诸子学与现时代的内在关联。孙少华认为,中国文化精神之所以历经几千年而绵延不绝,主要是中国古代哲人学说中蕴含着对... 论文分别从诸子普遍性的"道"的观念、儒学之经学与子学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庄子学的个案等不同角度重新探赜诸子学与现时代的内在关联。孙少华认为,中国文化精神之所以历经几千年而绵延不绝,主要是中国古代哲人学说中蕴含着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普遍性认知,可以为不同时代提供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指导。就诸子所提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而言,这应该是共通的,是历代都需要的。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适应历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传统",并建立"新经典"。刘思禾认为,子学是"国际"竞争与时代转型的产物,诸子学派的发展与诸侯的支撑密切相关,都涉及政治秩序和思想秩序的高度统一。可以把春秋战国直至隋唐称为早期中国,把唐宋之后称作晚期中国。前者可以说是中国思想的自身发展时期,其基本冲突主要集中在经子之间,经学和子学共享着基本的共识,其区别于晚期者在于以社会控制为思考面向,注重公共秩序。而中国晚期思想的根本在于本土与外来的对抗,所以宋儒的正统—异端意识特别强烈。随着中国意识的觉醒,诸子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的观念逐渐生长。在现代学术语境下,诸子学是有第四期发展空间的。孙以昭认为,"新子学"的"新",应该是全方位的"新",而不是某一方面的"新"。也就是说,要做到"三新一全":观念新、视角新、方法新、数据全。它涉及传统选题的深化与突破、传统方法的改善与突破、传统观念的更新与突破。写出新的子学著作同样极为重要,我们既需要传统的校勘注疏大家,也需要更为全面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史专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子学 诸子学派 经学 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子学”与学术“新传统”建设 被引量:2
5
作者 孙少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79-183,共5页
论文分别从诸子普遍性的"道"的观念、儒学之经学与子学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庄子学的个案等不同角度重新探赜诸子学与现时代的内在关联。孙少华认为,中国文化精神之所以历经几千年而绵延不绝,主要是中国古代哲人学说中蕴含着对... 论文分别从诸子普遍性的"道"的观念、儒学之经学与子学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庄子学的个案等不同角度重新探赜诸子学与现时代的内在关联。孙少华认为,中国文化精神之所以历经几千年而绵延不绝,主要是中国古代哲人学说中蕴含着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普遍性认知,可以为不同时代提供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指导。就诸子所提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而言,这应该是共通的,是历代都需要的。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适应历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传统",并建立"新经典"。刘思禾认为,子学是"国际"竞争与时代转型的产物,诸子学派的发展与诸侯的支撑密切相关,都涉及政治秩序和思想秩序的高度统一。可以把春秋战国直至隋唐称为早期中国,把唐宋之后称作晚期中国。前者可以说是中国思想的自身发展时期,其基本冲突主要集中在经子之间,经学和子学共享着基本的共识,其区别于晚期者在于以社会控制为思考面向,注重公共秩序。而中国晚期思想的根本在于本土与外来的对抗,所以宋儒的正统—异端意识特别强烈。随着中国意识的觉醒,诸子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的观念逐渐生长。在现代学术语境下,诸子学是有第四期发展空间的。孙以昭认为,"新子学"的"新",应该是全方位的"新",而不是某一方面的"新"。也就是说,要做到"三新一全":观念新、视角新、方法新、数据全。它涉及传统选题的深化与突破、传统方法的改善与突破、传统观念的更新与突破。写出新的子学著作同样极为重要,我们既需要传统的校勘注疏大家,也需要更为全面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史专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子学 诸子学派 经学 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中国的天人合一 被引量:8
6
作者 李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4-120,共7页
中国与西方都有讲天人合一的传统,以天人合一为中国特有的思想恐难成立。余英时从轴心时代的文明突破来讲中国独特的内向的天人合一,其实也有很多问题。因此,如果要研究中国的天人合一之说,应该更深入细致地分析。对此,张岱年曾指出天... 中国与西方都有讲天人合一的传统,以天人合一为中国特有的思想恐难成立。余英时从轴心时代的文明突破来讲中国独特的内向的天人合一,其实也有很多问题。因此,如果要研究中国的天人合一之说,应该更深入细致地分析。对此,张岱年曾指出天人合一有两种意义:一是天人相通,二是天人相类。结合近来出土的简帛材料和有关传世文献,可以发现张岱年的说法还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天人相通和天人相类共有的思想基础是天人感应。儒学大讲天人感应的灾异学说,将宇宙论和人事相结合,其发展的一个方向是子思《中庸》的圣人"赞天地之化育",另一个方向则是将人世伦理说为天之规则。这两种说法都有更早的思想来源,且都有修养方法。诸子百家说天人合一,有不同的"合",或合于圣人君子,或把人伦合于天常,或合于天道而非人道,或合于天而非人,乃至非圣人。而即使讲天人之分的荀子,也在讲天人合一于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天人相通 天人相类 诸子 余英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文化自觉的背景解读 被引量:2
7
作者 刘益梅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07-112,共6页
文化总是与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和具体的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在对文化自觉的内涵进行解释的基础上,从先秦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天道观的变化以及礼乐文化的崩坏而导致的文化危机的角度,阐述了先秦文化自觉产生的历史动因。混乱的社会... 文化总是与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和具体的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在对文化自觉的内涵进行解释的基础上,从先秦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天道观的变化以及礼乐文化的崩坏而导致的文化危机的角度,阐述了先秦文化自觉产生的历史动因。混乱的社会现实促使人们对自己所处的宇宙本质产生了一种理性的认识,先秦社会知识阶层中出现了"哲学的突破",由此中国古代的社会思想也开始了"去神秘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文化自觉 文化背景 哲学的突破 人文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与先秦诸子
8
作者 王吉鹏 杜亮梅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57-61,共5页
立足于鲁迅对先秦诸子思想及论著的评述与运用,分析鲁迅对诸子思想及文学风格的承继。在思想方面,同样的动荡年代,诸子活跃的思想不仅让鲁迅看到了中国现代复兴的希望,而且在对诸子的评述中也进一步建构了鲁迅的现代人格;在文学创作方面... 立足于鲁迅对先秦诸子思想及论著的评述与运用,分析鲁迅对诸子思想及文学风格的承继。在思想方面,同样的动荡年代,诸子活跃的思想不仅让鲁迅看到了中国现代复兴的希望,而且在对诸子的评述中也进一步建构了鲁迅的现代人格;在文学创作方面,鲁迅受包括庄子风格在内的诸子艺术成就的熏染,奠定了自己的文学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先秦诸子 思想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名”以“立言”--先秦政治哲学论证分析
9
作者 陈建洪 曾宪坤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3-98,共6页
从已有资料看,西晋鲁胜《墨辩注·叙》可算是第一篇先秦名学史的论文。文中准确地概括了先秦名学的特征,即名学有“别同异”“明是非”“道义之门”“政教之准绳”四大特征。“别同异”“明是非”是从名学内容来说的,即正名;后二是... 从已有资料看,西晋鲁胜《墨辩注·叙》可算是第一篇先秦名学史的论文。文中准确地概括了先秦名学的特征,即名学有“别同异”“明是非”“道义之门”“政教之准绳”四大特征。“别同异”“明是非”是从名学内容来说的,即正名;后二是讲名学的作用,即通过“正名”以“立言”。先秦诸子“别同异”各有偏向,“明是非”是他们说辩的目标,呈现先秦名学“道义之门”“政教之准绳”的双重作用,即先秦名学既是先秦诸子政治哲学论证的工具,又是先秦诸子政治哲学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名学 正名 论证 政治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