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7篇文章
< 1 2 8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high output power 340 GHz balanced frequency doubler designed based on linear optimization method
1
作者 LIU Zhi-Cheng ZHOU Jing-Tao +5 位作者 MENG Jin WEI Hao-Miao YANG Cheng-Yue SU Yong-Bo JIN Zhi JIA Rui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4-191,共8页
In this paper,a linear optimization method(LOM)for the design of terahertz circuits is presented,aimed at enhancing the simulation efficacy and reducing the time of the circuit design workflow.This method enables the ... In this paper,a linear optimization method(LOM)for the design of terahertz circuits is presented,aimed at enhancing the simulation efficacy and reducing the time of the circuit design workflow.This method enables the rapid determination of optimal embedding impedance for diodes across a specific bandwidth to achieve maximum efficiency through harmonic balance simulations.By optimizing the linear matching circuit with the optimal embedding impedance,the method effectively segregates the simulation of the linear segments from the nonlinear segments in the frequency multiplier circuit,substantially improving the speed of simulations.The design of on-chip linear matching circuits adopts a modular circuit design strategy,incorporating fixed load resistors to simplify the matching challenge.Utilizing this approach,a 340 GHz frequency doubler was developed and measured.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across a bandwidth of 330 GHz to 342 GHz,the efficiency of the doubler remains above 10%,with an input power ranging from 98 mW to 141mW and an output power exceeding 13 mW.Notably,at an input power of 141 mW,a peak output power of 21.8 mW was achieved at 334 GHz,corresponding to an efficiency of 1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ear optimization method(LOM) three-dimensional electromagnetic model(3D-EM) Harmonic impedance optimization Schottky planar diode Terahertz frequency doubl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imization of Infrared-microwave Post-processing Process for 3D Printed Raspberry Preserves Based on AHP-CRITIC Hybrid Weighting Combined with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2
作者 Zheng Xianzhe Song Ruonan +2 位作者 Cong Hongyue Zhang Yuhan Xue Lianglia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2025年第1期27-44,共18页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3D printed raspberry preserves after post-processing,microwave ovens combining infrared and microwave methods were utilized.The effects of infrared heating temperature,infrared heati...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3D printed raspberry preserves after post-processing,microwave ovens combining infrared and microwave methods were utilized.The effects of infrared heating temperature,infrared heating time,microwave power,microwave heating time on the center temperature,moisture content,the chroma(C*),the total color difference(ΔE*),shape fidelity,hardness,and the total anthocyanin content of 3D printed raspberry preserves were analyzed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RSM).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combining with the two methods,infrared heating improved the fidelity and quality degradation of printed products,while microwave heating enhanced the efficiency of infrared heating.Infrared-microwave combination cooking could maintain relatively stable color appearance and shape of 3D printed raspberry preserves.The AHP–CRITIC hybrid weighting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response surface test to determine the comprehensive weights of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ptimized the process parameters,and the optimal process parameters were obtained:infrared heating temperature of 190℃,infrared heating time of 10 min and 30 s,microwave power of 300 W,and microwave heating time of 2 min and 6 s.The 3D printed raspberry cooking methods obtained under the optimal conditions seldom had color variation,porous structure,uniform texture,and high shape fidelity,which retain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rsonalized manufacturing by 3D printing.This study coul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postprocessing and quality control of 3D cooking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printing RASPBERRY MICROWAVE infrared heating hybrid weight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Cl/Bi_(2)O_(2)CO_(3)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3
作者 王艳 王换换 +2 位作者 刘慧 马文萱 王国永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5-130,共6页
以BiCl_(3)为原料,通过调控Na_(2)CO_(3)用量制备不同的光催化剂,并利用XRD、FT-IR、UV-DRS、XPS、PL等表征手段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利用水解法成功合成了BiOCl、Bi_(2)O_(2)CO_(3)和BiOCl/Bi_(2)O_(2)CO_(3)光催化剂,三者均为宽带... 以BiCl_(3)为原料,通过调控Na_(2)CO_(3)用量制备不同的光催化剂,并利用XRD、FT-IR、UV-DRS、XPS、PL等表征手段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利用水解法成功合成了BiOCl、Bi_(2)O_(2)CO_(3)和BiOCl/Bi_(2)O_(2)CO_(3)光催化剂,三者均为宽带隙半导体,在可见光下对有色染料有去除效果,主要归功于敏化作用。得益于催化和敏化的联合作用,这些催化剂在全光作用下呈现出较高的去除率,其中BiOCl/Bi_(2)O_(2)CO_(3)催化剂性能最佳。同时,还对其光敏化和光催化的机理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BiOCl BiOCl/Bi_(2)O_(2)CO_(3) Bi_(2)O_(2)CO_(3) 异质结 水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花瓣状WO_(3)掺杂Sn_(3)O_(4)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4
作者 谢辉 徐冰霜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108,共6页
通过一步水热法将氯化亚锡(SnCl_(2)·2H_(2)O)为锡前驱体,钨酸钠(Na_(2)WO_(4))为掺杂给体,成功制备了花瓣状WO_(3)/Sn_(3)O_(4)复合纳米材料。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方法对其微观形貌进行表... 通过一步水热法将氯化亚锡(SnCl_(2)·2H_(2)O)为锡前驱体,钨酸钠(Na_(2)WO_(4))为掺杂给体,成功制备了花瓣状WO_(3)/Sn_(3)O_(4)复合纳米材料。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方法对其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在模拟自然光(300 W氙灯)条件下,以罗丹明B溶液作为模拟污染物来测试样品在不同条件下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WO_(3)/Sn_(3)O_(4)复合纳米材料对罗丹明B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1.04%,而纯Sn_(3)O_(4)去除率仅为48.32%。可见,WO_(3)的掺杂能有效提高Sn_(3)O_(4)纳米材料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WO_(3) Sn_(3)O_(4) 光催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F-3与Sentinel-1影像对山区小水体提取能力评估
5
作者 陆建忠 张盛 +3 位作者 刘新波 翟少军 曹辉 鲍正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6-63,共8页
为解决山区小水体监测中的实时跟踪难题,提高监测精度,评估GF-3和Sentinel-1雷达卫星影像的水体提取能力。在香溪河流域内选取多个水库,采用局部阈值法对两种雷达影像进行水体提取,并将结果与Sentinel-2 MSI影像使用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 为解决山区小水体监测中的实时跟踪难题,提高监测精度,评估GF-3和Sentinel-1雷达卫星影像的水体提取能力。在香溪河流域内选取多个水库,采用局部阈值法对两种雷达影像进行水体提取,并将结果与Sentinel-2 MSI影像使用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NDWI)的提取结果进行比较,再通过精度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GF-3在捕捉水体变化方面具有优势,召回率最高可达0.952,但在复杂地形下容易受到噪声影响而产生错误提取;相较之下,Sentinel-1展现出更好的精确度和一致性,精准率最高达到0.913,交并比(IoU)最高为0.830;在淹没频率分析中,GF-3对比Sentinel-1展现了更丰富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成果可为云雨天气条件下水库群水体提取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提取 卫星遥感 GF-3 Sentinel-1 淹没频率 局部阈值法 香溪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Ce-Al_(2)O_(3)球形颗粒的制备及其催化燃烧环己烷性能
6
作者 尤生萍 付换然 +2 位作者 秦璐 王康 王希涛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80,共6页
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大量排放会导致环境污染和健康危害,催化燃烧是高效降解VOCs的重要手段之一.采用海藻酸盐溶胶-凝胶法合成了MnCe-Al_(2)O_(3)球形颗粒作为环己烷催化燃烧催化剂,结果表明,Mn催化剂中适当添加Ce可提高MnOx的分散性,... 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大量排放会导致环境污染和健康危害,催化燃烧是高效降解VOCs的重要手段之一.采用海藻酸盐溶胶-凝胶法合成了MnCe-Al_(2)O_(3)球形颗粒作为环己烷催化燃烧催化剂,结果表明,Mn催化剂中适当添加Ce可提高MnOx的分散性,降低催化剂H_(2)-TPR还原温度.催化剂中Mn和Ce摩尔比为3∶1、煅烧温度650℃时,催化剂催化燃烧环己烷活性最高,可以在345℃实现环己烷的完全转化.反应24 h后,催化剂仍显示出几乎100%的环己烷转化率,表现了良好的催化稳定性.与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相比,MnCe-31-Al_(2)O_(3)-650催化剂活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MnCe-Al_(2)O_(3)球形颗粒 海藻酸盐溶胶-凝胶法 催化燃烧 环己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Z滤波法的南京市不同站点类型地面O_(3)变化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7
作者 王爱平 高冬冬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8-83,I0005,共7页
利用2020—2022年南京市13个国控站的地面O_(3)浓度数据,结合气象因子,用KZ滤波法进行分解,分析O_(3)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020—2022年南京市13个国控站的O_(3)浓度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年均值郊区站... 利用2020—2022年南京市13个国控站的地面O_(3)浓度数据,结合气象因子,用KZ滤波法进行分解,分析O_(3)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020—2022年南京市13个国控站的O_(3)浓度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年均值郊区站点高于城区站点,建筑站点高于植被站点;(2)从长期来看,2021年8月之前气象因子加重O_(3)污染,2021年8月之后气象因子改善O_(3)污染;(3)2020—2022年南京市O_(3)变化趋势受短期分量和季节分量的影响更大,主要的气象影响因子是太阳辐射量、温度、气压和纬向风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Z滤波法 多元线性回归 O_(3)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_(3)AlO_(4)F∶Eu^(3+),Dy^(3+),Na^(+)发光材料性能 被引量:1
8
作者 梁瑞含 赵惠明 +2 位作者 张艳吉 李文霞 米晓云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6-507,共12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Sr_(3)AlO_(4)F∶Eu^(3+),Dy^(3+),Na^(+)红色发光材料。使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光谱仪等设备对Sr_(3)AlO_(4)F∶Eu^(3+),Dy^(3+),Na^(+)红色发光材料进行检测。Eu^(3+)、Dy^(3+)和Na^(+)的浓度(摩...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Sr_(3)AlO_(4)F∶Eu^(3+),Dy^(3+),Na^(+)红色发光材料。使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光谱仪等设备对Sr_(3)AlO_(4)F∶Eu^(3+),Dy^(3+),Na^(+)红色发光材料进行检测。Eu^(3+)、Dy^(3+)和Na^(+)的浓度(摩尔分数)分别为11%、5%和4%时样品的发光强度最高。导致Eu^(3+)和Dy^(3+)发生浓度猝灭的机制分别为四级-四级相互作用和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在Eu^(3+)、Dy^(3+)共掺杂实验中,证明了存在Dy^(3+)向Eu^(3+)的能量传递。此外,加入Na^(+)作为电荷补偿剂提高了Sr_(3)AlO_(4)F的发光性能,加入4%Na^(+)后发光强度提升近4倍。探究了Sr_(3)AlO_(4)F发光材料的热稳定性,在150℃时,共掺杂Eu^(3+)、Dy^(3+)样品的发光强度为30℃时的72.71%。Sr_(3)AlO_(4)F∶Eu^(3+),Dy^(3+),Na^(+)这种新型的红色发光材料有利于提高白光发光二极管的显色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固相法 能量传递 光致发光 Sr_(3)AlO_(4)F∶Eu^(3+) Dy^(3+) Na^(+) 红色发光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Al_(2)O_(3)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及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荣智峥 魏午 +4 位作者 赵宇 毕舰镭 高阳 黄晖 聂祚仁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0-144,共15页
纳米Al_(2)O_(3)/Al复合材料作为轻质高性能结构材料,可实现轻量化节能减排,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船舶制造、国防及5G电子通讯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绍高能球磨粉末冶金法、超声辅助铸造法、搅拌摩擦法、增材制造法、... 纳米Al_(2)O_(3)/Al复合材料作为轻质高性能结构材料,可实现轻量化节能减排,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船舶制造、国防及5G电子通讯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绍高能球磨粉末冶金法、超声辅助铸造法、搅拌摩擦法、增材制造法、原位反应法等国内外纳米Al_(2)O_(3)/Al复合材料制备技术。总结分析纳米Al_(2)O_(3)增强体、增强体与铝基体的界面微结构、增强体的尺寸和含量、铝基体的晶粒尺寸、增强体的分散性和微观构型设计对纳米Al_(2)O_(3)/Al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概述了纳米Al_(2)O_(3)/Al复合材料中主要的强化机制。最后,展望了纳米Al_(2)O_(3)/Al复合材料未来在高增强体体积分数的大尺寸制备技术、非均质构型优化以及高强耐热结构功能一体化等方面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AL2O3 铝基复合材料 制备方法 力学性能 强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法制备MoO3过程中pH对晶型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朱鹏强 杨晓峰 +3 位作者 陈志萍 王高 赵艳茹 张玉莹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1-827,共7页
三氧化钼(MoO_(3))具有多种物相和较高的电化学活性,在储能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以四水合七钼酸铵[(NH_(4))_(6)Mo_(7)O_(24)·4H_(2)O]为钼源,应用水热法制备MoO_(3)。结果表明,当反应体系pH为1时,可制得亚稳态六方相... 三氧化钼(MoO_(3))具有多种物相和较高的电化学活性,在储能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以四水合七钼酸铵[(NH_(4))_(6)Mo_(7)O_(24)·4H_(2)O]为钼源,应用水热法制备MoO_(3)。结果表明,当反应体系pH为1时,可制得亚稳态六方相三氧化钼(h-MoO_(3))。所制得的h-MoO_(3)具有良好的充放电循环稳定性,500次循环充放电后电容保持率仍在95%以上。当反应体系pH为0.1时,可制得正交相-三氧化钼(α-MoO_(3))。所制得的α-MoO_(3)表现出较大的比电容特性,当电流密度为0.5 A·g^(-1)时,比电容可达72.3 F·g^(-1)。pH通过影响钼酸根离子存在形式和氨的配位作用实现对MoO_(3)的晶型调控。本研究可为MoO_(3)的可控制备及性能调控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MoO_(3) α-MoO_(3) 水热法 比电容 循环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离子掺杂CsPbI_(3)量子点及其色转换LED应用(封面文章·特邀)
11
作者 查楠 蔡俊虎 +3 位作者 叶芸 徐胜 郭太良 陈恩果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因其高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hotoluminescence Quantum Yield,PLQY)、带隙可调、高色纯度等特性,在宽色域显示上的应用十分广泛,但其表面缺陷与晶格不稳定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通过热注入法将ZnI2作为掺杂剂成功合成了Z... 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因其高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hotoluminescence Quantum Yield,PLQY)、带隙可调、高色纯度等特性,在宽色域显示上的应用十分广泛,但其表面缺陷与晶格不稳定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通过热注入法将ZnI2作为掺杂剂成功合成了Zn^(2+)掺杂的CsPbI_(3)量子点(Zn:CsPbI_(3)量子点)。试验表明,Zn部分取代了Pb,钙钛矿晶格逐渐收缩但晶型保持不变,提高了辐射衰减率,有效消除量子点缺陷态。Zn:CsPbI_(3)量子点相较于原始CsPbI_(3)量子点具有更好的相稳定性,PLQY也从56%提升至98%,同时PLQY在10天后仍可保持在80%以上。选用窄发射的Zn:CsPbI_(3),CsPbBr3与CsPbCl_(3)量子点作为LED颜色转换材料,在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National Television Standards Committee,NTSC)标准下,其色域达到了135.22%,证明了其在直视型LED显示屏或者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背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科学 Zn离子掺杂CsPbI_(3) 热注入法 离子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合成AgBr/Ag_(3)PO_(4)复合材料及其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
12
作者 陈珊 钟玉君 +5 位作者 黎露 华东悦 覃锋 覃利琴 黄国保 陶萍芳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4-57,62,共5页
以AgNO_(3)、KBr和Na_(2)HPO_(4)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制备AgBr/Ag_(3)PO_(4)复合光催化剂,并利用XRD、UV-vis和PL等技术对其进行表征。以亚甲基蓝溶液为模拟废水,研究了不同物质的量的AgBr与Ag_(3)PO_(4)复合所得AgBr/Ag_(3)PO_(4)复合光... 以AgNO_(3)、KBr和Na_(2)HPO_(4)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制备AgBr/Ag_(3)PO_(4)复合光催化剂,并利用XRD、UV-vis和PL等技术对其进行表征。以亚甲基蓝溶液为模拟废水,研究了不同物质的量的AgBr与Ag_(3)PO_(4)复合所得AgBr/Ag_(3)PO_(4)复合光催化剂对模拟废液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及其动力学。结果表明,使用0.08 g催化剂对200 mL 10 mg/L的亚甲基蓝溶液光催化降解14 min后,纯Ag_(3)PO_(4)和AgBr的降解率分别为52.20%和38.25%,而1%、3%和5%AgBr/Ag_(3)PO_(4)的降解率分别达到99.60%、99.36%和98.09%,较纯Ag_(3)PO_(4)提高了约2倍。此外,1%AgBr/Ag_(3)PO_(4)经过3次循环使用后,降解率仍保持在78.77%,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动力学分析表明,该光催化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Br/Ag_(3)PO_(4)复合催化剂 水热法 光催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_(3)N_(4)基S型异质结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13
作者 刘志平 于源 +3 位作者 张德文 吴荣谦 吕毅 刘晓菲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070-8079,共10页
半导体光催化是一种利用太阳能激发催化剂产生具有氧化还原能力的光生载流子的技术,已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石墨型氮化碳(g-C_(3)N_(4))作为一种无污染的半导体在光催化领域受到研究关注,然而光生载流子复合率高和可见光利用率低限... 半导体光催化是一种利用太阳能激发催化剂产生具有氧化还原能力的光生载流子的技术,已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石墨型氮化碳(g-C_(3)N_(4))作为一种无污染的半导体在光催化领域受到研究关注,然而光生载流子复合率高和可见光利用率低限制其光催化性能。构建g-C_(3)N_(4)基S型异质结是解决本体载流子易复合的有效方法,促进载流子在空间上的有效分离,抑制载流子复合,进而提高光催化性能。首先介绍S型异质结的机理,继而重点介绍g-C_(3)N_(4)基S型异质结制备方法的特点和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最后,提出g-C_(3)N_(4)基S型异质结在光催化领域的发展前景和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_(3)N_(4) S型异质结 光催化 制备方法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u^(3+)掺杂的ZnO/ZnS荧光粉的制备与发光性能
14
作者 张岚 王喜贵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77-1282,共6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沉淀法相结合制得了Eu^(3+)掺杂ZnO/ZnS的红色荧光粉。利用XRD、FTIR、TEM和EDS等设备对所得系列红色荧光粉样品进行实测。测试结果表明红色荧光粉含有ZnO和ZnS,它们属于六方相结构。利用荧光光谱仪测试,探讨了红色荧...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沉淀法相结合制得了Eu^(3+)掺杂ZnO/ZnS的红色荧光粉。利用XRD、FTIR、TEM和EDS等设备对所得系列红色荧光粉样品进行实测。测试结果表明红色荧光粉含有ZnO和ZnS,它们属于六方相结构。利用荧光光谱仪测试,探讨了红色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和发光机理。结果表明,ZnO和ZnS结合可形成新能带结构和增大复合概率,从而提高了红色荧光粉的发光性能。荧光粉中Eu^(3+)位于无反演中心格位,以电偶极跃迁(^(5)D_(0)-^(7)F_(2))为主。荧光粉的最佳Eu^(3+)掺杂量0.1(摩尔分数),最佳退火温度8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沉淀法 ZnO/ZnS:Eu^(3+) 发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源和pH值对溶胶-凝胶法制备α-Al_(2)O_(3)粉体的影响
15
作者 高丽娜 韩兵强 +3 位作者 肖志兵 张锦化 魏佳炜 鄢文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3,共9页
本文以硫酸铝、硝酸铝和氨水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形貌规则的α-Al_(2)O_(3)粉体。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差示扫描量热仪(TG-DSC)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铝盐质量比和溶液的p... 本文以硫酸铝、硝酸铝和氨水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形貌规则的α-Al_(2)O_(3)粉体。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差示扫描量热仪(TG-DSC)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铝盐质量比和溶液的pH值对氧化铝粉体物相组成、形貌和分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调节硝酸铝和硫酸铝的质量比可以改变α-Al_(2)O_(3)粉体的分散性和形貌。其中,硫酸根离子的加入使得氢氧化铝前驱体转变为勃姆石相,且制得的α-Al_(2)O_(3)粉体形貌规则。随着pH值的升高,前驱体物相由无定形氢氧化铝经勃姆石相转变为拜耳石相,且制得的α-Al_(2)O_(3)粉体团聚严重。当硝酸铝和硫酸铝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5%和25%,溶液pH值为7时,前驱体在1200℃下加热2 h,能够制得分散性良好、形貌规则的α-Al_(2)O_(3)粉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Al_(2)O_(3) 溶胶-凝胶法 显微结构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N包覆β-Si_(3)N_(4)晶须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
16
作者 李一博 姚冬旭 +4 位作者 祝明 赵君 王丁 夏咏锋 曾宇平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545-549,共5页
β-Si_(3)N_(4)晶须具有优异的力学和物理性能,其增强的铜基复合材料由于具有强度高、硬度大、耐磨性好、热膨胀系数小等优势在机械领域广泛应用。为进一步提升铜基体与β-Si_(3)N_(4)晶须的界面结合强度以及复合材料性能,本工作采用熔... β-Si_(3)N_(4)晶须具有优异的力学和物理性能,其增强的铜基复合材料由于具有强度高、硬度大、耐磨性好、热膨胀系数小等优势在机械领域广泛应用。为进一步提升铜基体与β-Si_(3)N_(4)晶须的界面结合强度以及复合材料性能,本工作采用熔盐法与热压烧结法相结合,成功制备了TiN包覆β-Si_(3)N_(4)晶须增强铜基复合材料(TiN@β-Si_(3)N_(4)w/Cu)。研究了TiN@β-Si_(3)N_(4)w/Cu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以及晶须与铜基体之间的界面结构,探讨了不同钛含量对复合材料相对密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盐浴处理后,β-Si_(3)N_(4)晶须表面原位生成的TiN镀层有效解决了晶须易团聚的问题,显著改善了晶须与铜基体之间的润湿性,从而增强了界面结合强度。同时,TiN镀层对复合材料的相对密度和力学性能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与未包覆的β-Si_(3)N_(4)晶须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相比,当钛含量为5wt%、β-Si_(3)N_(4)晶须含量为10vol%时,TiN@β-Si_(3)N_(4)w/Cu复合材料表现出最优的综合性能:相对密度达到98.46%,维氏硬度和抗弯强度分别提升至93.1HV和345.7 MPa,较未包覆样品分别提高了28.6%和2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盐法 β-Si_(3)N_(4)晶须 铜基复合材料 界面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_(3)Y_(1-x)(BO_(3))_(3)∶xTb^(3+)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
17
作者 周海静 孙景卫 +1 位作者 曹玉霞 郭东洁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11-1917,共7页
为了进一步改善发光二极管的性能,三基色荧光粉的研制非常关键。本文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Ba_(3)Y_(1-x)(BO_(3))_(3)∶xTb^(3+)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XRD)研究了样品的物相组成。另外,通过激发-发射光谱、CIE1931色度坐标和荧光寿... 为了进一步改善发光二极管的性能,三基色荧光粉的研制非常关键。本文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Ba_(3)Y_(1-x)(BO_(3))_(3)∶xTb^(3+)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XRD)研究了样品的物相组成。另外,通过激发-发射光谱、CIE1931色度坐标和荧光寿命研究了样品的发光性能。结果表明,Tb^(3+)的掺杂并未明显改变Ba3Y(BO3)3的晶体结构,说明Tb^(3+)取代Y3+的位置,进入晶格结构中。在波长为283 nm的紫外光激发下,Ba_(3)Y_(1-x)(BO_(3))_(3)∶xTb^(3+)荧光粉在543 nm处具有最强的发射峰。在543 nm处,随Tb^(3+)掺杂浓度的增加,样品发光强度先增大后减少,当Tb^(3+)掺杂浓度为6%(摩尔分数)时,样品发光强度最大,Tb^(3+)之间是以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的方式进行能量传递的。经计算,Ba_(3)Y_(1-x)(BO_(3))_(3)∶xTb^(3+)(x=0.02、0.04、0.06、0.08和0.10)荧光粉的色纯度均为92%以上,色温在5000~6000 K,表明Ba_(3)Y_(1-x)(BO_(3))_(3)∶xTb^(3+)荧光粉是一种适合紫外光激发的绿色荧光粉,在固态照明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_(3)Y_(1-x)(BO_(3))_(3)∶xTb^(3+) 荧光粉 发光性能 高温固相反应法 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u^(3+)掺杂Y_(2)O_(3)海绵状微米球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研究
18
作者 夏梓文 梁平 +3 位作者 冯扬 杨伟业 彭鸿雁 赵世华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4-109,共6页
以尿素为沉淀剂,六水硝酸钇(YN_(3)O_(9)·6H_(2)O)为唯一前驱体,采用水热法合成了Y_(2)O_(3)∶Eu^(3+)海绵状微米球,通过X射线衍射仪、能量色散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荧光分光光度计对其进行了表征,研... 以尿素为沉淀剂,六水硝酸钇(YN_(3)O_(9)·6H_(2)O)为唯一前驱体,采用水热法合成了Y_(2)O_(3)∶Eu^(3+)海绵状微米球,通过X射线衍射仪、能量色散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荧光分光光度计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反应条件对产物形貌、晶相结构、元素组成及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海绵状微米球可能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当YN_(3)O_(9)·6H_(2)O与尿素摩尔比为1∶4且经800℃退火2h时,制备的产物为海绵状微米球结构;当尿素浓度减小时,所得产物为海绵状微米球和纳米颗粒;当尿素浓度增大时,所得产物为微米片和微米棒;Eu^(3+)掺杂浓度为6%(摩尔分数)时,海绵状微米球在波长617nm处出现最强的红光发射峰,对应Eu^(3+)的^(5)D0→^(7)F2跃迁,随着Eu^(3+)掺杂浓度的增加,发光强度明显下降。水热合成法操作简单、成本低,且制备的海绵状微米球结晶度较好、粒径分布均匀,仅改变沉淀剂的浓度就能实现对产物形貌特征的有效调控,为生产形貌可控和发光性能优异的Y_(2)O_(3)∶Eu^(3+)微米材料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Y_(2)O_(3)∶Eu^(3+) 微米球 光致发光 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S/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的合成及催化机理研究
19
作者 李子罕 张佳琦 +6 位作者 李世卓 李欣雨 刘少卓 王一豪 郝玉翠 刘剑 李彦华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132,共9页
以三聚氰胺为原料,通过烧结-超声两步法制备了g-C_(3)N_(4)黄色粉末;再以所制备g-C_(3)N_(4)、硫化钠和乙酸镉为原料,采用水热法成功制备出了CdS纳米颗粒包裹g-C_(3)N_(4)片层结构的CdS/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XRD)... 以三聚氰胺为原料,通过烧结-超声两步法制备了g-C_(3)N_(4)黄色粉末;再以所制备g-C_(3)N_(4)、硫化钠和乙酸镉为原料,采用水热法成功制备出了CdS纳米颗粒包裹g-C_(3)N_(4)片层结构的CdS/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DRS)、X射线荧光光谱(XRF)、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CdS、g-C_(3)N_(4)和CdS/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进行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及物化性能表征。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CdS的微观形貌为纳米颗粒结构,g-C_(3)N_(4)为片层结构;在CdS/g-C_(3)N_(4)复合材料中,g-C_(3)N_(4)片层周围包裹着不规则颗粒CdS,二者紧密结合成了一个整体的复合粉体颗粒。以罗丹明B为目标降解物,以氙灯模拟可见光光源,测试CdS、g-C_(3)N_(4)和CdS/g-C_(3)N_(4)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CdS/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性能,当CdS和g-C_(3)N_(4)质量比为1∶5时,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要明显强于单一CdS或g-C_(3)N_(4)样品的催化活性,光照40 min后罗丹明B的降解率可达93.7%,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降解速率为6.6×10^(-2) min^(-1)。通过捕获实验分析得到光降解罗丹明B的主要活性基团为羟基自由基,基于机理和降解结果分析,推测CdS和g-C_(3)N_(4)之间应该是形成了Z型异质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S/g-C_(3)N_(4) 光催化 水热法 合成 催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u^(3+)掺杂Bi_(4)Ti_(3)O_(12)薄膜铁电性与发光调控及信息编码应用
20
作者 付建海 李齐清 +5 位作者 贾玉萍 龙菲 甘德超 王旺 陈浩然 常钰磊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92-1300,共9页
铁电氧化物Bi_(4)Ti_(3)O_(12)(BIT)具有独特的层状钙钛矿结构和优异的铁电性能,其晶体结构可以在外部电场作用下发生畸变。稀土离子掺杂BIT因其发光强度对晶体对称性变化的敏感性而备受关注,这为实现通过施加外部电场调节稀土离子的发... 铁电氧化物Bi_(4)Ti_(3)O_(12)(BIT)具有独特的层状钙钛矿结构和优异的铁电性能,其晶体结构可以在外部电场作用下发生畸变。稀土离子掺杂BIT因其发光强度对晶体对称性变化的敏感性而备受关注,这为实现通过施加外部电场调节稀土离子的发光强度提供了可能。然而,同时实现优异的发光和铁电性能对稀土离子的掺杂种类和浓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为该研究领域的重要挑战。本研究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Eu^(3+)掺杂浓度的BIT(BIT∶x Eu)铁电薄膜,系统研究了其铁电和发光特性。在低掺Eu^(3+)浓度(x≤0.5)下,薄膜的铁电性能显著增强。在x=0.3时,通过施加外部电场实现了BIT∶x Eu薄膜光致发光(PL)强度的实时、动态和可逆调控。此外,通过操控PL发射,成功地将设计的数字编码电信号向可见光发光波形进行映射,并实现信息编码。这些发现为光信息存储和光电突触器件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_(4)Ti_(3)O_(12) Eu^(3+)掺杂 铁电性 溶胶-凝胶法 数字编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