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子手性的温度效应:D-丙氨酸的变温X衍射和中子衍射研究(英文) 被引量:6
1
作者 王文清 龚 姚楠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774-781,共8页
利用X衍射(300,270,250 K)和中子衍射(300,260,250,240 K)研究D-丙氨酸单晶在静态的和动力学的变温过程中的结构特征以及考证Salam预言的由D到L构型转变的可能性.实验发现丙氨酸晶体的空间群P212121对称性没有改变.实验结果否定了构型... 利用X衍射(300,270,250 K)和中子衍射(300,260,250,240 K)研究D-丙氨酸单晶在静态的和动力学的变温过程中的结构特征以及考证Salam预言的由D到L构型转变的可能性.实验发现丙氨酸晶体的空间群P212121对称性没有改变.实验结果否定了构型相变的可能,但是发现在~250 K有一个微小的、连续的对称性破缺发生.晶体分子振动产生的环电流模型可以用来解释D-和L-丙氨酸单晶直流磁化率和天然旋光角相反的现象,与之相关的中子衍射数据进一步揭示了变温过程中αC-H(2),N-H(1),N-H(4),N-H(6)键长的不同变化.中子衍射还显示了质子移动所导致的动力学无序,来源于分子内氨基和羧基形成的氢键和分子间αC-H和氨基形成的氢键,从而产生的晶格扭曲和NH3+的扭转.实验结果表明Salam预言相变不是传统意义的结构相变,而是由于温度效应导致了在相变点附近分子的宇称破缺能差(PVED)增大,然后通过氨基酸分子的隧道效应扩大了宇称破缺能差的影响,这一研究为生命现象中快速的均一手性形成提供了非线性机理的合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效应 相变 X衍射 中子衍射 d-丙氨酸单晶 宇称破缺能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L-和DL-缬氨酸晶体低温旋光性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陈渝 王文清 杜为民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40-545,共6页
由于电弱力宇称不守恒,氨基酸对映体分子间存在宇称破缺能差,通过Z0粒子的介导,在某临界温度下,氨基酸分子会发生类似于BCS(Bardeen-Cooper-Schrieffer)超导的玻色凝聚,引起二级相变,理论推测相变温度约在250K.本文通过原位测量在240~2... 由于电弱力宇称不守恒,氨基酸对映体分子间存在宇称破缺能差,通过Z0粒子的介导,在某临界温度下,氨基酸分子会发生类似于BCS(Bardeen-Cooper-Schrieffer)超导的玻色凝聚,引起二级相变,理论推测相变温度约在250K.本文通过原位测量在240~290K下,D型、L型和DL型缬氨酸晶体的旋光角随温度的变化,发现D型和DL型缬氨酸晶体在270K有旋光角跃变,L型缬氨酸晶体的旋光角基本不变,为Salam预言的二级相变提供了直接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旋光角 双轴晶体 缬氨酸 Salam假说 二级相变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丙氨酸单晶低温变温光学性质的研究
3
作者 李宗升 龚 +1 位作者 王文清 杜为民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4-247,共4页
用PEM-90光弹调制器和透射偏振光的方法,研究D-丙氨酸单晶结构低温变温光学性质的变化。D-丙氨酸单晶是双轴晶体,晶体各向异性,先测定劳埃像,结合D-丙氨酸晶体特征,确定晶面为[010]面。由于电弱力宇称不守恒,D-和L-丙氨基酸分子... 用PEM-90光弹调制器和透射偏振光的方法,研究D-丙氨酸单晶结构低温变温光学性质的变化。D-丙氨酸单晶是双轴晶体,晶体各向异性,先测定劳埃像,结合D-丙氨酸晶体特征,确定晶面为[010]面。由于电弱力宇称不守恒,D-和L-丙氨基酸分子间存在字称破缺能差,Salam预言在某临界温度(-250K)下,D-氨基酸分子会发生二级相变。在218-290K,通过原位测量D-丙氨酸晶体的旋光性质(I2f/Idc)随温度的变化,发现D-丙氨酸晶体在250K左右有明显的旋光相变,与前期D-缬氨酸晶体低温相变结果相类似,从而为Salam预言的二级相变提供了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丙氨酸单晶 光弹调制器 双轴晶体 旋光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对FOX-7晶体相变和热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周诚 黄靖伦 +3 位作者 王伯周 张丽媛 马卿 李祥志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9-22,共4页
采用重结晶法在二甲基甲酰胺(DMF)/H2O、二甲基亚砜(DMS)O/H2O和N-甲基吡咯烷酮(NMP)/H2O等不同溶剂体系中得到FOX-7晶体,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晶体的形貌、变温X-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晶型和相变、差示扫描量热仪(DS... 采用重结晶法在二甲基甲酰胺(DMF)/H2O、二甲基亚砜(DMS)O/H2O和N-甲基吡咯烷酮(NMP)/H2O等不同溶剂体系中得到FOX-7晶体,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晶体的形貌、变温X-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晶型和相变、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其热性能。结果表明,不同溶剂重结晶得到的FOX-7晶体形貌有较大差别,在DMSO/H2O溶剂中得到的晶体质量要优于其他两种;3种溶剂中得到FOX-7晶体的晶型和相变过程相同,即常温下FOX-7的晶型为α晶型,在120℃时,FOX-7完成α→β相变,至185℃时,完成β→γ相变;重结晶的FOX-7晶体5s爆发点温度提高了4~9℃,说明热稳定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FOX-7 晶体形貌 晶型 相变 dMF dMSO NM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链型芳香族偶氮基聚氨酯的合成及其液晶态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章于川 范程士 +3 位作者 杭德余 黎群 沈效峰 姚海波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4期73-77,82,共6页
采取两步法合成侧链型芳香族偶氮基聚氨酯,并应用FT-IR、VPO、DSC和TPOM表征聚氨酯的结构及液晶性。MDI系列聚氨酯由于其主链刚性较大,不出现液晶相,而HDI系列聚氨酯则可出现液晶相,并随着由扩链剂引入主链的“柔性间隔基”的柔性和长... 采取两步法合成侧链型芳香族偶氮基聚氨酯,并应用FT-IR、VPO、DSC和TPOM表征聚氨酯的结构及液晶性。MDI系列聚氨酯由于其主链刚性较大,不出现液晶相,而HDI系列聚氨酯则可出现液晶相,并随着由扩链剂引入主链的“柔性间隔基”的柔性和长度增加,“去偶”作用增强,其液晶相的转变温度和有序性也随之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链型芳香族偶氮基聚氨酯 合成 芳香族偶氮介晶基元 热致性液晶 去偶作用 液晶相转变温度 织构 合成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合金铸锭组织对Zr_(60)Al_(15)Ni_(25)合金玻璃形成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闫志杰 李金富 +2 位作者 何顺荣 周尧和 王鸿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509-1512,共4页
通过改变反复重熔次数获得了具有不同凝固组织的母合金铸锭.结果发现,母合金铸锭的凝固组织随着熔炼次数的增加而明显细化.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母合金铸锭凝固组织对大块非晶形成合金Zr60Al15Ni25玻璃形成能力的影响.实验结... 通过改变反复重熔次数获得了具有不同凝固组织的母合金铸锭.结果发现,母合金铸锭的凝固组织随着熔炼次数的增加而明显细化.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母合金铸锭凝固组织对大块非晶形成合金Zr60Al15Ni25玻璃形成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母合金铸锭凝固组织的细化,非晶合金的玻璃转变温度Tg提高;约化玻璃转变温度Trg增大;合金的熔化焓ΔHf减小,凝固过程中的结晶驱动力降低,抑制了形核,有利于非晶的形成.由于结构的遗传性,细化的铸锭重熔至同一吸铸温度时,相应的合金熔体的短程序尺寸变小,在随后的快冷过程中保留到非晶基体中的短程序尺寸减小,非晶晶化时原子的重组变得困难,因而Tg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锭组织 大块非晶合金 玻璃形成能力 短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下熔媒法人造金刚石合成机制研究的重要进展(英文) 被引量:4
7
作者 沈主同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35-1049,共15页
本文对熔媒法人造金刚石的实验、观察和分析,包括熔媒金属(FC或m)、石墨(g)和金刚石(D)存在状态、结晶状况、微观结构和结构特征及其各自结果的分析讨论等研究作了报导。在此基础上对人造金刚石的合成机制作出有机统一整体的讨论如下:(1... 本文对熔媒法人造金刚石的实验、观察和分析,包括熔媒金属(FC或m)、石墨(g)和金刚石(D)存在状态、结晶状况、微观结构和结构特征及其各自结果的分析讨论等研究作了报导。在此基础上对人造金刚石的合成机制作出有机统一整体的讨论如下:(1)形成D结晶基元相变必要条件的特征,可以认为在m熔化过程中发生的助熔激发效应。由于m的d带空穴同g的π-电子相互作用产生各种集团和原子,特别是具有近程有序与密排面结构的原子集团,从而形成一种具有适当尺寸和可变组元的类填隙式固溶体-复合原子集团;(2)形成D结晶基元相变充分条件的特征,可以认为在前述的复合原子集团中的密排面间隙部位发生m的催化激发效应。由于m的价电子处于激发态统计权重增高达到d3s或类sp3状态,诱发处于复合原子集团中类g原子集团实现sp2转移sp3状态。形成一种具有可变组分、不稳定的或部分稳定的类间隙相。这种间隙相式复合原子集团是相变的产物,也是在非平衡态下具有扩散性的主要结晶基底和结晶基元;(3)人造金刚石体系中m/g相互作用的必要和充分条件的特征可用它们的界面结合特征方程作判据来描述。这种判据取决于反映在它们表面和界面上几何结构、电子结构和尺寸等效应(与原子-分子层次结构及相互作用状态有关)的表面能、界面能和有效尺寸。所推导的方程对人造金刚石体系中相互作用,即熔媒激发复合效应的最适合状态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有效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熔-催化(熔媒)法 人造金刚石的合成机制 超高压高温技术 形成金刚石结晶基元的相变 熔媒激发复合效应 复合原子集团 非平衡态 界面结合特征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