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Present in Agaricus bisporus Phase Ⅱ Compost Using Amplified Ribosomal DNA Restriction Analysis(ARDRA)(Ⅱ)——Analysis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1
作者 HE Lihong YU Rongli +1 位作者 CHEN Mingjie PAN Yingjie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10,共5页
Changes in the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habiting Agaricus bisporus compost during Phase Ⅱ treatment were monitored using amplified rDNA restriction analysis(ARDRA).Sequence analysis data indicated that the bacterial c... Changes in the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habiting Agaricus bisporus compost during Phase Ⅱ treatment were monitored using amplified rDNA restriction analysis(ARDRA).Sequence analysis data indicated that the bacterial communi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compost samples were far richer in composition when determined by ARDRA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methods based on bacterial isolation.Furthermore,the composition of the communities,especially in terms of the dominant bacteria during each of the four treatment stages(beginning of Phase Ⅱ,after pasteurization,5 days aeration,end of Phase Ⅱ,respectively),were very different.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digestion of mainly bacterial clones from four 16S rDNA libraries,C1,C3,C6 and C7,previously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16S rDNA fragments amplified from the four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Phase Ⅱ composting process,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unique microbial types.Thermophilic bacteria belonging to the Bacilli,and previously unreported strains of Trichococcus,Planococcus,Caryophanon,and subclass γ-Proteobacteria,were identified among the clones from the compost sampled during the aeration period(C6).Bacteria belonging to Thermus thermophilus and subclass α-Proteobacteria were detected in C1 and C7 composts sampled at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of Phase Ⅱ,respectively.Clones of some uncultured bacteria were also sco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孢蘑菇 核糖体 细菌克隆 堆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还原法合成Mg(Ⅱ)-α-Fe_(2)O_(3)纳米颗粒及其光催化性能
2
作者 张敏 韦菲菲 +2 位作者 邓殷文 董怡 任根宽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8-162,共5页
在利用FeS还原硫酸亚铁制备α-Fe_(2)O_(3)纳米材料过程中加入少量的MgSO_(4),合成纳米Mg(Ⅱ)-α-Fe_(2)O_(3)材料,然后用于光催化降解废水中甲基橙。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技术分析合成纳... 在利用FeS还原硫酸亚铁制备α-Fe_(2)O_(3)纳米材料过程中加入少量的MgSO_(4),合成纳米Mg(Ⅱ)-α-Fe_(2)O_(3)材料,然后用于光催化降解废水中甲基橙。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技术分析合成纳米材料结构性能。分析表明,固相还原法成功合成具有类球形结构纯相纳米Mg(Ⅱ)-α-Fe_(2)O_(3)材料,平均纳米粒径为56 nm。光催化降解实验表明,初始质量浓度为15 mg/L、固液比为2 g/L、光照射45 min甲基橙降解率接近于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亚铁 黄铁矿 纳米Mg()-α-Fe_(2)O_(3) 固相还原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唑来膦酸治疗肿瘤高钙血症多中心Ⅱ期临床观察 被引量:8
3
作者 邸立军 任军 +4 位作者 冯奉仪 谢广茹 秦叔逵 胡晓桦 姚晨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1032-1034,共3页
目的:评价国产注射用唑来膦酸治疗肿瘤高钙血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临床研究对15例肿瘤性高钙血症患者给予唑来膦酸4mg静脉滴注15min治疗,在28天内定期观察血钙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1例患者因依从性差出组,可... 目的:评价国产注射用唑来膦酸治疗肿瘤高钙血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临床研究对15例肿瘤性高钙血症患者给予唑来膦酸4mg静脉滴注15min治疗,在28天内定期观察血钙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1例患者因依从性差出组,可评价疗效14例。有效缓解率,即校正血钙降至正常,为100%(14/14),有效缓解中位时间为5.07天,缓解的中位维持时间22.30天。不良反应主要有轻中度发热。结论:国产注射用唑来膦酸能够快速、有效、持久的降低恶性肿瘤高钙血症,使用安全、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高钙血症 唑来膦酸 期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拓扑替康治疗小细胞肺癌和晚期卵巢癌的Ⅱ期临床观察 被引量:6
4
作者 阎昭 李丽庆 +9 位作者 赵文华 潘良熹 彭素蓉 张沂平 宋恕平 何泽明 康平 林忠 张幸平 吴昌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522-525,共4页
目的:本研究为国产注射用盐酸拓扑替康(Topotecan)Ⅱ期临床研究。评价国产拓扑替康单药治疗小细胞肺癌及晚期卵巢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入选病例115例,可评价疗效111例,小细胞肺癌77例,晚期卵巢癌34例;可评价毒副反应者... 目的:本研究为国产注射用盐酸拓扑替康(Topotecan)Ⅱ期临床研究。评价国产拓扑替康单药治疗小细胞肺癌及晚期卵巢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入选病例115例,可评价疗效111例,小细胞肺癌77例,晚期卵巢癌34例;可评价毒副反应者115例。拓扑替康每日1次,1.2mg/m2,静脉滴注,连续5日,21天为1周期,2周期评价疗效。结果:小细胞肺癌有效率 27.27% (21/77),初治有效率39.29%(11/28),复治有效率20.41%(10/49)。晚期卵巢癌有效率23.53%(8/34),初治有效病例2例(2/4),复治有效率20%(6/30)。盐酸拓扑替康主要毒副作用为血液学毒性,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调整剂量或辅助治疗后可以恢复正常。受试患者非血液学毒性较轻。结论:通过Ⅱ期临床试验证实注射用盐酸拓扑替康为安全、有效的抗癌药物。参照国外文献报道的结果,本试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与国外同品种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卵巢癌 拓扑替康 临床试验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一类抗癌新药盐酸博安霉素Ⅱ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冯奉仪 周立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47-251,共5页
目的 对国产一类抗癌新药盐酸博安霉素(BAM)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和毒性进行评价。方法 对多中心应用BAM 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效果进行Ⅱ期临床分析。全组325例,其中单用BAM 治疗者105例,与其他药物... 目的 对国产一类抗癌新药盐酸博安霉素(BAM)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和毒性进行评价。方法 对多中心应用BAM 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效果进行Ⅱ期临床分析。全组325例,其中单用BAM 治疗者105例,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者220例。结果 单一用药的总有效率为35% ,对恶性淋巴瘤、头颈部癌和乳腺癌的有效率分别为667% 、650% 和375% ;联合用药的总有效率为642% ,对恶性淋巴瘤、乳腺癌、头颈部癌、食道癌和肺癌的有效率分别为885% 、625% 、500% 、472% 和458% 。盐酸博安霉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有发热、寒战、肌肉疼痛、消化道反应、注射局部及皮肤反应,大多为Ⅰ~Ⅱ度。未见有骨髓抑制及肝肾功能损害。肺毒性显著低于博来霉素、培洛霉素及平阳霉素。结论 盐酸博安霉素对恶性淋巴瘤、头颈部癌、乳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安霉素 临床研究 恶性肿瘤 抗癌药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多中心Ⅱ期临床随机试验 被引量:33
6
作者 周清华 侯梅 +18 位作者 李潞 任莉 邱萌 杨玉琼 黄雯霞 陈震 孟志强 宋明志 李明众 李恩孝 李毅 姚煜 郑知文 刘星 张祥福 卢辉山 张茂宏 王秀问 于学军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 观察比较国产新型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 (nrhTNF)加化疗和单纯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将 90例NSCLC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两组各 45例患者。试验组在化疗的同时 ... 目的 观察比较国产新型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 (nrhTNF)加化疗和单纯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将 90例NSCLC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两组各 45例患者。试验组在化疗的同时 ,分别在第 1~ 7天 ,第 11~ 17天肌肉注射nrhTNF 4×10 6U/m2 ,2 1天为一周 ,连用二个周期。对照组仅给予化疗 ,2 1天为一周期 ,连用二个周期。试验结束后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各有 3例患者因依从性原因出组 ,各有 42例可供临床疗效分析和不良反应分析。试验组有效率为 47.62 % ( 2 0 /4 2 ) ,对照组为 19.0 5 % ( 8/4 2 ) (P =0 .0 0 2 )。试验组治疗后KPS评分为 85 .0 2± 10 .74,对照组为 81.3 5± 9.63 (P =0 .0 3 8)。试验组和对照组Ⅲ+Ⅳ度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与nrhTNF有关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轻度发热、感冒样症状 ,注射局部疼痛 ,注射局部红肿硬结 ,均不需作特殊处理 ,治疗结束后均能自行消失。结论 国产nrhTNF联合化疗药物治疗NSCLC能显著提高化疗的有效率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nrhTNF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不良反应轻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 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 肺肿瘤 联合化疗 随机对照试验 多中心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Ⅱ)离子印迹吸附剂的制备及固相萃取性能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丽敏 周美华 +1 位作者 景志娟 钟艾夫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9-202,206,共5页
采用表面印迹技术,结合溶胶凝胶过程,合成了巯基功能化的Pb(Ⅱ)离子印迹吸附剂,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N2吸附-脱附对其进行了表征,并用平衡吸附实验研究了其固相萃取性能。结果表明,该印迹吸附剂对Pb(Ⅱ)的结合能力和选择性明显高于... 采用表面印迹技术,结合溶胶凝胶过程,合成了巯基功能化的Pb(Ⅱ)离子印迹吸附剂,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N2吸附-脱附对其进行了表征,并用平衡吸附实验研究了其固相萃取性能。结果表明,该印迹吸附剂对Pb(Ⅱ)的结合能力和选择性明显高于非印迹吸附剂,并且具有较快的吸附速率,20 m in即达到吸附平衡,最大的平衡吸附量达221 mg/g,在Cd(Ⅱ)存在下,相对选择性系数达到121。该法的检出限为0.23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3.7%。将该印迹吸附剂用于实际水样的分离富集和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 离子印迹吸附剂 表面印迹技术 选择性分离 固相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痕量Fe(Ⅱ)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及其在大气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郭敬华 张兴赢 庄国顺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2-45,共4页
建立了快速灵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测定气溶胶、雨水、雪水、海水中超痕量Fe(Ⅱ)。Fe(Ⅱ)与Ferrozine(FZ)络合 ,在pH4~10形成稳定络合物离子[Fe(FZ)3]2 +,由[Fe(FZ)3]2 +在254nm的色谱峰测定相应的Fe(Ⅱ)浓度。利用反相C18Sep-Pa... 建立了快速灵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测定气溶胶、雨水、雪水、海水中超痕量Fe(Ⅱ)。Fe(Ⅱ)与Ferrozine(FZ)络合 ,在pH4~10形成稳定络合物离子[Fe(FZ)3]2 +,由[Fe(FZ)3]2 +在254nm的色谱峰测定相应的Fe(Ⅱ)浓度。利用反相C18Sep-Pak固相萃取柱预浓缩水样可使Fe(Ⅱ)检出限达0.1nmol/L。5min内完成一次测定。利用此法首次系统测定了中国大气溶胶、雨水和雪样中的痕量Fe(Ⅱ)。连续3年测定了由我国传输到北太平洋的沙尘暴颗粒物中的Fe(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Fe() 气溶胶 固相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秦岭山柞旬-安康地区的两次逆冲推覆和Ⅱ型造山带基本特征 被引量:15
9
作者 杨志华 朱志军 +5 位作者 王北颖 周美夫 赵太平 苏生瑞 张虹波 赵晓宁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14,共14页
界于东经 10 8°30′~ 110°,商丹带 -勉略带 (或大巴山带 )之间的山柞旬 -安康构造带是在古生代 -三叠纪南北向裂陷 -裂谷板内海相沉积盆地基础之上转化形成的 型造山带 ,它与东、西两侧的武当 -商南带、佛坪 -汉南带的组成... 界于东经 10 8°30′~ 110°,商丹带 -勉略带 (或大巴山带 )之间的山柞旬 -安康构造带是在古生代 -三叠纪南北向裂陷 -裂谷板内海相沉积盆地基础之上转化形成的 型造山带 ,它与东、西两侧的武当 -商南带、佛坪 -汉南带的组成、结构均不相同。南秦岭的山柞旬 -安康带开始从南向北以及后来再自北向南的两次逆冲推覆所形成的构造格局 ,与目前都认为该区是从北向南指向四川盆地的滑脱—逆冲式的薄皮构造模式是完全不同的。笔者还简要讨论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柞旬—安康带 结构 两次推覆 型造山带 南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PC Ⅱ直线加速器数字BPM前端调理电路的研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静 杜垚垚 +8 位作者 汪林 叶强 麻惠洲 魏书军 岳军会 随艳峰 高国栋 唐旭辉 曹建社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0-116,共7页
针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改造工程(BEPCⅡ)直线加速器束流位置测量电子学系统故障率上升这一现状,结合BEPCⅡ直线加速器束流参数以及BPM电子学ADC芯片带通采样的需求,设计了隔离度高、幅相一致性好的数字BPM射频前端电子学模块。数字BPM... 针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改造工程(BEPCⅡ)直线加速器束流位置测量电子学系统故障率上升这一现状,结合BEPCⅡ直线加速器束流参数以及BPM电子学ADC芯片带通采样的需求,设计了隔离度高、幅相一致性好的数字BPM射频前端电子学模块。数字BPM电子学系统采用MicroTCA 4.0系统架构,以FPGA作为主控制器,基于EDA软件开发设计。重点介绍了射频前端电子学模块中射频功率放大器、数字可调衰减器、带通滤波器等设计和实验室及在线测试结果。BEPCⅡ对撞模式下,使用正电子束流,完成电子学系统在线测试,x方向位置测量精度约为38.46μm,y方向位置测量精度约为26.16μm,其测量精度和系统稳定性优于商用模拟BPM电子学模块,能够满足BEPCⅡ直线加速器束流位置测量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PC 直线加速器 数字BPM 相位可调 射频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驱动离子液体双水相萃取分离印染废水中痕量Pb(Ⅱ)和Cd(Ⅱ) 被引量:6
11
作者 仓金顺 李郁佳 +2 位作者 刘德驹 申宏丹 黄子芸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7-70,共4页
制备具有可逆疏水-亲水转变性能的离子液体(ILs),其在室温和常压下与H_(2)O表现出独特的相行为:在CO_(2)存在下为单相,而在脱除CO_(2)时为两相。因此,离子液体-H_(2)O-CO_(2)三相体系适合双水相萃取,且无需使用大量的电解质。建立了将... 制备具有可逆疏水-亲水转变性能的离子液体(ILs),其在室温和常压下与H_(2)O表现出独特的相行为:在CO_(2)存在下为单相,而在脱除CO_(2)时为两相。因此,离子液体-H_(2)O-CO_(2)三相体系适合双水相萃取,且无需使用大量的电解质。建立了将该体系用于印染废水中痕量Pb(Ⅱ)和Cd(Ⅱ)分离富集并联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其含量的新方法。结果表明,在pH为8.0时,Pb(Ⅱ)、Cd(Ⅱ)可以被[C_(6)DIPA][Im]相富集,富集倍率25倍,萃取率达到98.8%,Pb(Ⅱ)和Cd(Ⅱ)检出限分别为0.64 ng/mL和0.13 ng/mL。该方法具有绿色环保、萃取容量大、萃取时间短、灵敏度高等优点。用于标准水样和实际印染废水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水处理 双水相萃取 离子液体 Pb() C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唑来膦酸(博来宁)与帕米膦酸二钠(博宁)治疗癌性骨痛随机双盲双模拟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任军 邸立军 +11 位作者 冯奉仪 张嘉庆 谢广茹 潘良熹 秦叔逵 郭其森 梁军 黎治平 张燕军 李明峰 胡晓桦 姚晨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0期1169-1172,共4页
目的:评价国产注射用唑来膦酸(博来宁)治疗癌性骨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将237例癌性骨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接受唑来膦酸4mg,静脉滴注15min,对照组接受帕米膦酸二钠(博宁)90mg,静脉滴... 目的:评价国产注射用唑来膦酸(博来宁)治疗癌性骨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将237例癌性骨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接受唑来膦酸4mg,静脉滴注15min,对照组接受帕米膦酸二钠(博宁)90mg,静脉滴注4h。用药4周内逐日评价骨痛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可评价疗效219例,其中试验组112例,对照组107例;临床观察指标:疗后14天内最佳疗效:试验组完全缓解(CR)10.08%(12/112),部分缓解(PR)53.78%(64/112),临床获益率(CR+PR+MR)90.75%;对照组完全缓解5.08%(6/107),部分缓解54.24%(64/107),临床获益率83.90%,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次要观察指标:1)疗后14天内每天的临床疗效:试验组给药后第5、7~12天共7天试验组每日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疗后28天内最佳疗效: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疗后14天内缓解的维持时间:试验组和对照组完全缓解的维持时间分别为5.51和3.01天(P=0.0302),有效维持时间分别为9.02和8.02天(P>0.05)。4)首次达临床有效(CR或PR)时间:试验组6天,对照组8天(P=0.0182)。不良反应主要有发热、低钙血症、疲劳等,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17%和24.58%(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未见有严重肝肾功能、心电图异常等发生。结论:唑来膦酸能够有效缓解癌症骨转移患者的疼痛,其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帕米膦酸二钠相当,使用安全、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唑来膦酸 帕米膦酸二钠 癌性骨痛 期临床试验 随机双盲双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蔗糖凝胶治疗细菌性阴道病Ⅱ期临床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肖冰冰 吴成 +7 位作者 林怀宪 张岱 耿力 王惠兰 于风华 朱赛楠 姚晨 廖秦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46-751,共6页
目的:评价蔗糖凝胶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有效剂量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剂量组平行对照的临床实验研究方法,对96例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随机分为蔗糖凝胶5.0g组(A组)32例、蔗糖凝胶7.5g组(B组)32例、安慰剂组(C组)32例,按... 目的:评价蔗糖凝胶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有效剂量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剂量组平行对照的临床实验研究方法,对96例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随机分为蔗糖凝胶5.0g组(A组)32例、蔗糖凝胶7.5g组(B组)32例、安慰剂组(C组)32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并于用药开始第3~4天、用药开始第8天进行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价。结果:临床综合疗效分析显示用药第8天A组治愈率84.38%,B组治愈率86.67%,C组治愈率3.13%。A组和B组治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C组治愈率、B组和C组治愈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蔗糖凝胶7.5g组与5.0g组患者早晚各一次用药,与安慰剂组凝胶基质相比,可显著改善细菌性阴道病临床疗效指标和实验室指标,具有缓解临床症状、恢复阴道正常微生态环境的作用,而两剂量组治愈率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病 细菌性 蔗糖凝胶 有益菌种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灵敏度固相光度法测定微量汞(Ⅱ)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谢跃勤 盛良全 +2 位作者 杨俊 童红武 刘少民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664-666,共3页
研究了溴化汞络阴离子与四乙基罗丹明B离子缔合物在聚氯乙烯膜(PVC膜)上的吸附,并建立了聚氯乙烯膜固相光度(PVC膜光度法)测定微量汞(Ⅱ)的高灵敏度分析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7μg/10ml,检出限为4×10-8g/10ml,该体系灵敏度高,... 研究了溴化汞络阴离子与四乙基罗丹明B离子缔合物在聚氯乙烯膜(PVC膜)上的吸附,并建立了聚氯乙烯膜固相光度(PVC膜光度法)测定微量汞(Ⅱ)的高灵敏度分析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7μg/10ml,检出限为4×10-8g/10ml,该体系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用于水样中微量汞的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光度法 聚氯乙烯(PVC)膜 汞() 溴化物 四乙基罗丹明B 自来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丹对草鱼Ⅰ相、Ⅱ相酶活性及DNA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武焕阳 靳涛 +4 位作者 许莉佳 Oscar Ortegon 胡颖雄 丁诗华 李云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4-60,共7页
研究了硫丹对草鱼肝脏Ⅰ相酶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APND)和红霉素-N-脱甲基酶(ERND)、Ⅱ相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及DNA受损细胞彗星尾长(TL)和尾部DNA含量(%TDNA)的影响。试验共设置0.18、0.36和0.71μg.L-1 3个暴露浓度组和1个... 研究了硫丹对草鱼肝脏Ⅰ相酶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APND)和红霉素-N-脱甲基酶(ERND)、Ⅱ相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及DNA受损细胞彗星尾长(TL)和尾部DNA含量(%TDNA)的影响。试验共设置0.18、0.36和0.71μg.L-1 3个暴露浓度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分别在试验24、72、120和168 h时取样测定各指标。结果表明,24 h时,0.36和0.71μg.L-1暴露组草鱼肝脏APND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或P<0.01),72 h时受到显著抑制(P<0.01);120 h后各暴露组APND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表现为受到显著抑制(P<0.05或P<0.01)。ERND活性总体表现为受诱导。GST活性总体呈先受诱导后受抑制的变化趋势;0.36和0.71μg.L-1暴露组GST活性均在72 h时达到最高值,之后随暴露时间的延长缓慢降低,并在168 h时表现为受抑制;0.18μg.L-1暴露组在120 h时达到最大值,之后降低,168 h时GST活性与对照组水平相当。经硫丹暴露后,草鱼肝脏细胞DNA明显受损,TL与%TDNA均随硫丹浓度的升高或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相关显著。硫丹可影响草鱼肝脏Ⅰ相、Ⅱ相代谢酶活性,并对肝细胞DNA造成遗传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丹 草鱼 酶活性 Ⅰ相酶 相酶 DNA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归补血汤有效组分配伍对肝星状细胞氧化应激和Ⅱ相酶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徐天娇 张英博 +1 位作者 杨莹 牛英才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134-2137,共4页
目的:研究当归的有效成分阿魏酸、黄芪有效成分黄芪甲苷及其配伍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抗氧化酶及Ⅱ相解毒酶的影响。方法:阿魏酸、黄芪甲苷单独及联合处理HSC-T6细胞24 h,分光光度法检测HSC-T6细胞LPO含... 目的:研究当归的有效成分阿魏酸、黄芪有效成分黄芪甲苷及其配伍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抗氧化酶及Ⅱ相解毒酶的影响。方法:阿魏酸、黄芪甲苷单独及联合处理HSC-T6细胞24 h,分光光度法检测HSC-T6细胞LPO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Western Blot检测HSC-T6细胞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催化亚基(GCLc)、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调节亚基(GCLm)、血红素加氧酶1(HO-1)、SOD和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GSK-3β)蛋白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HSC-T6细胞GCLc、GCLm、HO-1和SOD1 mRNA表达。结果:黄芪甲苷显著抑制了HSC-T6细胞中LPO含量,增加了SOD活性,上调了GCLc和SOD的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了GSK-3β的磷酸化水平(均P〈0.05),而对GCLm表达无显著性影响(P〉0.05)。阿魏酸对这些指标均无显著性影响(均P〉0.05)。与黄芪甲苷处理组比较,联合配伍的作用效果无显著性提高(均P〉0.05)。结论:当归补血汤的有效组分黄芪甲苷通过上调Ⅱ相酶的表达抑制了肝星状细胞氧化应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分配伍 肝星状细胞 当归补血汤 氧化应激 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疗用粘质沙雷氏菌菌苗(S311)治疗癌性胸腔积液的Ⅱ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朱允中 史鹤龄 +10 位作者 钱浩 黄雯霞 洪专 张忻平 徐农 张力 刘冬耕 佟仲生 李淑芬 张力建 郑文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296-298,共3页
目的 评价S311治疗癌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经胸穿或闭式引流抽净胸水后 ,胸腔注入S3110 .32mg ,每周 1次 ,连续 3周 ,停药后观察 1个月评价疗效。结果  2 41例患者完成胸腔注入S311治疗 ,总有效率 92 .1%。主要的不良... 目的 评价S311治疗癌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经胸穿或闭式引流抽净胸水后 ,胸腔注入S3110 .32mg ,每周 1次 ,连续 3周 ,停药后观察 1个月评价疗效。结果  2 41例患者完成胸腔注入S311治疗 ,总有效率 92 .1%。主要的不良反应为发热和胸痛 ,发生率分别为 81.0 %和 5 2 .2 %。少数患者出现寒战、呼吸困难、恶心、呕吐 ,个别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结论 粘质沙雷氏菌菌苗 (S311)是一种治疗癌性胸腔积液的有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胸腔积液 药物疗法 粘质沙雷氏菌菌苗 临床试验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环铂联合紫杉醇与卡铂联合紫杉醇方案在初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Ⅱ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彭晋 吴海鹰 管忠震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711-714,共4页
目的:评价双环铂联合紫杉醇与卡铂联合紫杉醇化疗方案在初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和毒性。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开放的Ⅱ期临床研究,符合条件的受试耆随机分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双环铂450mg/m2+紫杉醇175mg/m2,每3... 目的:评价双环铂联合紫杉醇与卡铂联合紫杉醇化疗方案在初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和毒性。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开放的Ⅱ期临床研究,符合条件的受试耆随机分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双环铂450mg/m2+紫杉醇175mg/m2,每3周一次;对照组给予卡铂(AUC=5)+紫杉醇175mg/m2,每3周一次。按照RE-CIST标准进行疗效评价,观察记录不良反应,随访患者生存率。结果: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共入组合格受试者32例,中位随访时间:12.5月,随机分配入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6例,两组受试者的分配在性别、年龄、PS评分、分期和组织学分类是均衡的。两组受试者在试验组和对照组缓解率分别为31.2%和37.5%(P=1.000),总中位生存时间在试验组未观察到,对照组:10.7个月(P=0.295),1年生存率分别为54.8%和20.1%(P=0.028),两组主要的毒性反应均为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对照组有较多的淋巴细胞减少,其他的不良反应和Ⅲ~Ⅳ度的不良反应两组受试者来观察到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结论:双环铂联合紫杉醇的化疗方案和卡铂联合紫杉醇方案在初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类似且安全有效,值得开展更大规模Ⅲ期临床研究进一步评价双环铂的疗效和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双环铂 化疗 期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酱卤肉制品中酸性橙Ⅱ检测方法的优化 被引量:5
19
作者 冯寅洁 乔勇升 +1 位作者 纪晨 陈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237-241,共5页
优化了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酱卤肉制品中酸性橙Ⅱ的方法。样品经过石油醚去油后,用氨水-乙醇-水溶液(体积比20∶70∶10)提取,70℃水浴浓缩,调节pH至5~6,通过Cleanert PWAX弱阴离子交换柱净化和富集,60℃水浴挥干洗脱液后用水溶解... 优化了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酱卤肉制品中酸性橙Ⅱ的方法。样品经过石油醚去油后,用氨水-乙醇-水溶液(体积比20∶70∶10)提取,70℃水浴浓缩,调节pH至5~6,通过Cleanert PWAX弱阴离子交换柱净化和富集,60℃水浴挥干洗脱液后用水溶解定容,借助Thermo Hypersil Gold 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分离,20 mmol/L乙酸铵溶液-甲醇(体积比35∶65)为流动相,以1 m L/min的流速等度洗脱。结果表明:酸性橙Ⅱ在0.1~5μg/m L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大于0.99995,检出限为0.01 mg/kg。对鸭翅空白样品分别进行0.5、1.0、1.5、2.0 mg/kg四种水平的加标回收实验,酸性橙Ⅱ的加标回收率为80.8%~86.3%,相对标准偏差为2.1%~4.7%(n=6)。该方法去除了样品中的基质干扰,较好地提取了酸性橙Ⅱ,选用的固相萃取柱净化和富集效果理想,具有灵敏度高、可操作性强、重复性好、适用于批量检测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卤肉 酸性橙 固相萃取柱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nRHR-Ⅱ在人类子宫内膜的表达 被引量:1
20
作者 肖楠 赵华 +1 位作者 殷莉 靳镭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06-309,共4页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Ⅱ型受体(GnRHR-Ⅱ)在子宫内膜的分布及表达变化规律,分析GnRHR-Ⅱ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关系。方法通过诊断性刮宫技术,获取106名因"输卵管因素不孕"入院行宫腹腔镜手术的正常月经周期患者的子宫内...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Ⅱ型受体(GnRHR-Ⅱ)在子宫内膜的分布及表达变化规律,分析GnRHR-Ⅱ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关系。方法通过诊断性刮宫技术,获取106名因"输卵管因素不孕"入院行宫腹腔镜手术的正常月经周期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其中增生期形态子宫内膜54例,分泌期形态子宫内膜52例。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分别检测增生期、分泌期内膜基质细胞及腺上皮中GnRHR-Ⅱ的表达。根据表达强度及阳性率进行量化评分(HSCORE),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各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无论增生期还是分泌期,子宫内膜上均可见GnRHR-Ⅱ表达。增生期内膜基质细胞GnRHR-Ⅱ表达量明显高于腺上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泌期腺上皮GnRHR-Ⅱ表达量明显高于基质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增生期内膜基质细胞GnRHR-Ⅱ表达量明显高于分泌期内膜基质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泌期腺上皮GnRHR-Ⅱ表达量明显高于增生期腺上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nRHR-Ⅱ的分布及表达变化规律与子宫内膜为适应胚胎着床发生的形态、生理生化改变相一致,证实在一定范围内GnRHR-Ⅱ与子宫内膜对胚胎的容受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型受体 子宫内膜增生期 子宫内膜分泌期 内膜基质细胞 内膜腺上皮 子宫内膜容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