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填料、微生物和植物对生物滞留设施POPs归趋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许烨锋 李家科 段小龙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06-1411,共6页
根据生物滞留设施中POPs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了生物滞留设施对POPs的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设施填料对POPs的吸附特性以及设施内微生物和植物对POPs的作用机理与响应情况等,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提高生物滞留设施的使用寿... 根据生物滞留设施中POPs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了生物滞留设施对POPs的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设施填料对POPs的吸附特性以及设施内微生物和植物对POPs的作用机理与响应情况等,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提高生物滞留设施的使用寿命及对POPs的控制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滞留设施 持久性有机物 填料吸附 生物降解 植物作用 去除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环境问题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84
2
作者 谢武明 胡勇有 +1 位作者 刘焕彬 许振成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8-61,共4页
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POPs)的定义、来源和特征进行了介绍。阐述了POPs对环境安全性构成威胁的原因。分析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特别是12类优先控制的"dirtydozen"的环境污染状况,并分析了这些物质... 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POPs)的定义、来源和特征进行了介绍。阐述了POPs对环境安全性构成威胁的原因。分析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特别是12类优先控制的"dirtydozen"的环境污染状况,并分析了这些物质在全球大气、水体和土壤中存在的量和来源。这些物质在不同生物体内的浓度存在差异,反映出它们在食物链上的生物累积和放大,也加剧了对环境和人体的毒害作用。总结回顾了有关POPs的相关基础研究,并对将来继续深入研究和对环境监测的指导意义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生物积累 环境监测 环境安全性 多氯二苯并对二噁Y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环境行为 被引量:13
3
作者 冯秋园 吴桐 +2 位作者 万祎 刘学勤 刘永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88-596,共9页
作者综述并分析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环境介质、生物个体中的环境行为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风速、温度、生产力、溶氧、颗粒物的成分、粒径等气象和理化因素通过改变POPs在水–气界面及水柱–沉积物... 作者综述并分析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环境介质、生物个体中的环境行为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风速、温度、生产力、溶氧、颗粒物的成分、粒径等气象和理化因素通过改变POPs在水–气界面及水柱–沉积物界面的传递以及POPs的降解、沉降、再悬浮、吸附、解吸等过程,影响POPs在水生生态系统环境介质中的环境行为。2)POPs的种类、分子结构、大小、亲脂性等理化性质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在生物体内的被动扩散和代谢分解,影响生物富集性大小。在不同的条件下,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不同,且各因素间互相影响,起到协同或拮抗作用。3)生物个体的生长率越大,生物转化越强,生物富集程度越小,脂质含量越高,生物富集能力越强。4)雌性个体的生物富集能力弱于雄性,不同条件下体型对生物富集的影响不同。当前有关POPs在环境介质、生物个体环境行为中的研究大多是独立开展的,缺少对其互相联系与影响的综合分析,也缺少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动态变化的研究。食物网是POPs传递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其结构的复杂多变,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未来需要更深入的探索,特别需要加强对底栖食物网、浮游–底栖耦合食物网及微食物网在POPs传递中的作用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水生生态系统 环境介质 生物个体 环境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Ps污染场地土壤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29
4
作者 张瑜 吴以中 +1 位作者 宗良纲 冯霞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35-140,共6页
文章以常州市某化工厂为例,介绍了POPs污染场地的健康风险评价,分别对两种土地利用类型假设下土壤的3条暴露途径进行估算,重点考虑了儿童对污染土壤的敏感性,用年龄修正因子计算居民的致癌风险。结果表明两种假设下氯丹和灭蚁灵的致癌... 文章以常州市某化工厂为例,介绍了POPs污染场地的健康风险评价,分别对两种土地利用类型假设下土壤的3条暴露途径进行估算,重点考虑了儿童对污染土壤的敏感性,用年龄修正因子计算居民的致癌风险。结果表明两种假设下氯丹和灭蚁灵的致癌风险都超过了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在部分高暴露点甚至超过了目标风险值的100倍,需要对场地进行修复。各暴露途径对健康风险的贡献按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直接摄入土壤﹥皮肤接触﹥呼吸摄入。文章还根据健康风险评价的公式反推出适合本污染场地的土壤初级修复目标分别为:氯丹5.2mg/kg、灭蚁灵7.4×10-1mg/kg(工业用地);氯丹1.6mg/kg、灭蚁灵2.7×10-1mg/kg(居住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风险评价 污染场地 pops 初级修复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及其归趋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苏丽敏 袁星 +1 位作者 赵建伟 杨萍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3年第5期61-63,共3页
介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特性和来源 ,研究了它们的全球归趋并探讨了机理。
关键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全球蒸馏 挥发性 半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地区POPs农药的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 被引量:34
6
作者 安太成 陈嘉鑫 +4 位作者 傅家谟 盛国英 李桂英 胡振宇 匡耀求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81-986,共6页
概述了中国及国际社会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POPs)的关注情况。并通过对POPs农药在珠江三角洲地区(PearlRiverDeltaArea,PRD)使用情况的调查,以及对珠江三角洲地区POPs农药在各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现状的文献综... 概述了中国及国际社会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POPs)的关注情况。并通过对POPs农药在珠江三角洲地区(PearlRiverDeltaArea,PRD)使用情况的调查,以及对珠江三角洲地区POPs农药在各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现状的文献综述,结合环境污染数据以及POPs农药污染调查工作中得到的数据和信息,对该地区POPs污染的可能原因和环境中可能存在的新近污染源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也指出了当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在POPs农药削减与淘汰工作中所遭遇到的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等困难,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包括加大科研投入,加强基础研究,掌握污染物来源和去向,加强替代药物的研究,建立和实施更严格的环境法规以及标准,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POPs农药污染的信息公开机制等一系列的控制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有机氯农药 污染 控制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苯类生产过程POPs污染风险点分析及环境管理建议 被引量:9
7
作者 任志远 李秋爽 +3 位作者 高新华 庄相宁 陆勇 丁琼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96-701,共6页
我国氯苯类生产过程中的二噁英类、五氯苯、六氯苯等非故意产生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环境具有潜在风险。对具有典型工艺特征的氯苯类生产过程中关键节点的二噁英类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在残渣、残液、废水和副产品(多氯苯混合物)中发现高... 我国氯苯类生产过程中的二噁英类、五氯苯、六氯苯等非故意产生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环境具有潜在风险。对具有典型工艺特征的氯苯类生产过程中关键节点的二噁英类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在残渣、残液、废水和副产品(多氯苯混合物)中发现高浓度二噁英类,主要成分为多氯代二苯并呋喃,推测可能与原料中呋喃类杂质有关。为践行我国《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的履约责任和控制二噁英类排放造成的环境风险,结合国内外相关管理制度提出了法规制度、监督管理、工艺改进、产品质控和废物处置等方面的环境管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苯类 二噁英类 多氯代二苯并呋喃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环境中POPs污染现状及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聂志强 李卫建 +4 位作者 刘潇威 王璐 秦莉 罗铭 李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5期6478-6480,共3页
综述了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POPs(农药、多氯联苯、二口恶英)在土壤环境中的污染现状,阐述了治理技术的最新进展,并且对我国今后POPs控制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土壤 污染状况 治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现场富集分析技术 被引量:5
9
作者 刘岩 高杨 +2 位作者 任国兴 马然 程岩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201-205,共5页
近年来,国际上日益重视持久性痕量有毒有机污染物的生态环境影响与治理对策研究,其中海水样品富集理论和实验技术两方面尤为重要。研究和研制海水样品富集技术对提高我国海水持久性有毒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水平,对于推进我国海洋环境污染... 近年来,国际上日益重视持久性痕量有毒有机污染物的生态环境影响与治理对策研究,其中海水样品富集理论和实验技术两方面尤为重要。研究和研制海水样品富集技术对提高我国海水持久性有毒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水平,对于推进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监测的自动化过程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文章根据国内外富集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目前我国在海水持久性有毒有机污染物监测技术上所应该走的技术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 持久性 有机污染物 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采样技术在中国大气POPs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颖 吕天峰 +2 位作者 梁宵 许秀艳 付强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18,共5页
为了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查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中国大气环境介质的存在水平,该研究首次采用主动采样技术,在中国境内大尺度范围内进行了环境大气中POPs的监测工作。利用主动采样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采集数百立方米的大气样品,... 为了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查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中国大气环境介质的存在水平,该研究首次采用主动采样技术,在中国境内大尺度范围内进行了环境大气中POPs的监测工作。利用主动采样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采集数百立方米的大气样品,分别利用玻璃纤维滤膜采集大气颗粒物(固相)中的POPs,同时使用聚氨酯泡沫(PUF)吸附气态的POPs。该采样技术还便于样品的运输和保存。研究表明,大气主动采样技术可以很好地运用于区域大气POPs的监测工作并填补了我国在POPs履约监测中专用仪器设备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采样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大气 环境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Ps在湖泊水生动物中的积累及其危害 被引量:3
11
作者 邹小兵 陈丽娟 +2 位作者 郑泽根 孟刚 彭必先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7-91,95,共6页
对近期开展的有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OPs)在水生动物中的分布、积累及其危害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评述。研究表明 ,POPs广泛存在于湖泊动植物系 ,不断地由被捕食者向捕食者转移 ,并随着年龄、体长的增长和食物链的延伸在水生动... 对近期开展的有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OPs)在水生动物中的分布、积累及其危害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评述。研究表明 ,POPs广泛存在于湖泊动植物系 ,不断地由被捕食者向捕食者转移 ,并随着年龄、体长的增长和食物链的延伸在水生动物的高脂肪部位逐渐积累。时至今日 ,POP污染在湖泊的存在仍然对水生动物的生长发育构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并有可能通过食物链转移给人类并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ps 水生动物 危害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湖泊生态 湖泊污染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埋类脂的吸附剂制备及吸附POPs性能 被引量:3
12
作者 霍金仙 郭永 +1 位作者 王志 王美荣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9-52,共4页
用丙酮作溶剂将三油酸甘油酯分散到醋酸纤维(CA)基体中,采用悬浮聚合的方法制备出了一种兼具亲水性,又能高倍富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球形复合吸附剂。通过对分散剂的种类及其用量、悬浮介质的种类及其用量的研究,获得了球形复合吸附剂... 用丙酮作溶剂将三油酸甘油酯分散到醋酸纤维(CA)基体中,采用悬浮聚合的方法制备出了一种兼具亲水性,又能高倍富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球形复合吸附剂。通过对分散剂的种类及其用量、悬浮介质的种类及其用量的研究,获得了球形复合吸附剂的最佳合成路线与工艺.球形吸附剂粒径为1~2mm。通过荧光分析和电镜扫描分析,表明三油酸甘油酯已被包埋到醋酸纤维基体中,并得到了均匀分散。采用七氯、狄氏剂、异狄氏剂、灭蚁灵为代表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动力学吸附实验表明,当初始浓度为1μg/L时,在快速吸附阶段,溶液中80%的氯、狄氏剂、异狄氏剂可得到有效去除,但并没有达到吸附平衡。快速吸附完后,还在持续地进行慢速吸附。而对于灭蚁灵,吸附速度远远低于其他几种POPs。实验证明了吸附速度不仅与辛醇/水系数有关,而且还与有机污染物的分子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油酸甘油酯 醋酸纤维素 悬浮聚合法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物中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生物可给性研究综述 被引量:7
13
作者 于艳新 李奇 +1 位作者 王慧 徐洁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06-1414,共9页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因其对人体的潜在危害而成为暴露风险评价关注的焦点.但是,以往的健康风险评价通常仅关注人体的外暴露水平,忽视了污染物从体外向体内输移过程中生物可给性对暴露水平的影响,因而可能造成暴露风险的高估或低估...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因其对人体的潜在危害而成为暴露风险评价关注的焦点.但是,以往的健康风险评价通常仅关注人体的外暴露水平,忽视了污染物从体外向体内输移过程中生物可给性对暴露水平的影响,因而可能造成暴露风险的高估或低估,以及主要暴露源的误判.在人体的3 大暴露途径(饮食暴露、呼吸暴露和皮肤接触暴露)中,饮食暴露被证明为最主要的暴露途径.食物中POPs 的生物可给性(bioaccessibility)指食物中能够被人体消化系统消化进入液相且可能被肠道吸收利用的那部分POPs 占总POPs 含量的比例,生物可给性的引入使内暴露取代外暴露成为饮食暴露风险评估的基础,其结果将更加接近人体暴露的真实情况.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以4 种典型POPs-多氯联苯(PCBs)、多溴联苯醚(PBDEs)、多环芳烃(PAHs)及有机氯农药(OCPs)为主线,系统总结了食物中POPs 生物可给性的研究现状,包括各研究所采用的消化模拟方法和POPs 自身理化性质、食物基质性质、消化模拟参数等因素对生物可给性的影响,进而说明不同污染物生物可给性的差异.我们发现,动物源性食物POPs 生物可给性在3.0%-84.5%之间,而植物源性食物POPs生物可给性则为2.6%-59.9%,可见生物可给性在POPs 膳食暴露风险评价中是极其重要的.此外,文章还阐述了现有研究在食物基质的选择和预处理、消化环境的设置以及消化液的配置等诸多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不足之处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呼吁建立和发展更加科学有效的研究体系.文章对完善和发展健康风险评价理论、技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食物 生物可给性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丽丽 胡继伟 +1 位作者 杨占南 黄先飞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1期107-112,118,共7页
综述了POPs的主要特性、样品采集、前处理、分析测定及处理处置方法等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前处理技术 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季风时节北京近地面大气颗粒物中7Be和POPs的变化 被引量:4
15
作者 朱晓华 杨永亮 +7 位作者 盖楠 陈舒 李勇 焦杏春 史双昕 于寒青 谭科艳 潘静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01-113,共13页
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在东亚季风区中纬度城市北京连续一年以每周3天的时间尺度同步采集近地面大气中气溶胶样品并测定了宇宙射线成因核素7Be和8种有机氯农药(OCPs)、7种多氯联苯(PCBs)的浓度。7Be浓度全年平均值为(8.39±0.49)mBq/... 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在东亚季风区中纬度城市北京连续一年以每周3天的时间尺度同步采集近地面大气中气溶胶样品并测定了宇宙射线成因核素7Be和8种有机氯农药(OCPs)、7种多氯联苯(PCBs)的浓度。7Be浓度全年平均值为(8.39±0.49)mBq/m3,显著高于欧洲地区具有相同纬度的城市。最高值出现在9月(15.64 mBq/m3),最低值出现在5月(1.35 mBq/m3)。夏季7Be浓度值较低,春、秋季浓度值较高。对大气气溶胶中7Be进行不同季风时节的比较要比季节性的比较可更好地揭示7Be的变化规律及其来源。夏季的低值与东南季风导致的多降雨气象条件有关。秋季的高值为大气环流异常所致。OCPs和PCBs总浓度(∑OCPs和∑PCBs)呈现夏季低,秋、冬季高的现象。西风和西北风为北京市大气气溶胶中POPs浓度最高的季风时节。较高氯代PCBs(PCB153和PCB180)在冬季占主导优势。较高的PCB101和PCB118可能来自北京周边的污染源。在部分时期7Be与DDTs和δ-HCH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在春季和夏季PCB-101与7Be有很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东亚季风 北京 beryllium-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式球磨机用于POPs机械化学处置的能量传递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志良 陆胜勇 +2 位作者 毛琼晶 王旭 严建华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134-2145,共12页
机械化学法对各种氯代、溴代和氟代POPs均具有高效的降解效率,有很好的规模化应用的潜力.然而该技术目前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实验室常用设备行星式球磨机的处理量有限,不具备规模化应用的条件.因此,提出以水平式球磨机代替行星式球磨... 机械化学法对各种氯代、溴代和氟代POPs均具有高效的降解效率,有很好的规模化应用的潜力.然而该技术目前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实验室常用设备行星式球磨机的处理量有限,不具备规模化应用的条件.因此,提出以水平式球磨机代替行星式球磨机的观点,并通过建立两种球磨形式的单个磨球宏观运动模型和磨球微观撞击能量传递模型,对二者的有效碰撞功率进行定量研究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行星式球磨机的能量密度高于水平式球磨机;水平式球磨机的有效碰撞功率随滚筒半径的增大而增大,且存在最佳球磨转速.水平式球磨机能量密度低这一缺点可以通过增大球料比和延长球磨时间等方式进行有效弥补,此外,由于其能量利用效率和处理量远远超过行星式球磨机,因此其作为POPs规模化处置设备具备很高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化学法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行星式球磨机 水平式球磨机 有效碰撞功率 规模化处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板法测试12种POPs对新月菱形藻的毒性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禾琳 蔡恒江 姚子伟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29-536,共8页
采用微板法研究了三丁基锡、苯并a芘、菲、芘、壬基酚、五氯酚、五氯苯、六氯苯、PCB77、PCB126、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对我国近海常见藻种新月菱形藻的毒性效应,得到了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藻的剂量效应关系,并进行logit模型拟... 采用微板法研究了三丁基锡、苯并a芘、菲、芘、壬基酚、五氯酚、五氯苯、六氯苯、PCB77、PCB126、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对我国近海常见藻种新月菱形藻的毒性效应,得到了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藻的剂量效应关系,并进行logit模型拟合,计算出96hEC50值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与传统锥形瓶测试方法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微板法操作简单,所需样品量少,可以快速测定这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海洋微藻的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板法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新月菱形藻 EC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海岸带表层沉积物的黑碳及其与POPs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方引 陈颖军 +5 位作者 林田 潘晓辉 田崇国 唐建辉 李军 张干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4年第4期329-337,共9页
在莱州湾海岸带采集了6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对黑碳(BC)的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BC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关系。结果表明:(1)莱州湾海岸带表层沉积物中BC的含量范围为0.02~9.35 mg/g,平均为0.98 mg/g,低... 在莱州湾海岸带采集了6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对黑碳(BC)的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BC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关系。结果表明:(1)莱州湾海岸带表层沉积物中BC的含量范围为0.02~9.35 mg/g,平均为0.98 mg/g,低于欧美和我国其他海岸带区域;(2)河流沉积物中的BC含量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主要是受点源排放、河流本身的特征和沉积物粒度等因素的影响;海洋沉积物中的 BC分布不仅受到沉积物粒度的影响,河流输入和沉积速率也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3)由于 POPs 的来源和理化性质差异, POPs与BC和总有机碳(TOC)的相关性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其中六氯苯(HCB)与BC、TOC的相关性最好。就河流和海洋分区而言,海洋沉积物中POPs与BC、TOC的相关性明显好于河流沉积物,但都没有表现出POPs与BC的相关性优于POPs与TOC的相关性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黑碳 总有机碳 粒度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莱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体积水中痕量POPs的联动采集装置及其性能评价 被引量:2
19
作者 苏凡 张海军 +3 位作者 袁和平 刘崇杰 齐沛沛 陈吉平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B10期15-18,共4页
天然水体中的痕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定量分析通常需要采集大体积水样。针对大体积水样在过滤和吸附富集过程中滤膜易堵塞且耗时费力的缺点,研制了一种固液分离过滤-吸附富集联动装置。该装置主要由粗过滤器、离心分离屏、倒置微... 天然水体中的痕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定量分析通常需要采集大体积水样。针对大体积水样在过滤和吸附富集过程中滤膜易堵塞且耗时费力的缺点,研制了一种固液分离过滤-吸附富集联动装置。该装置主要由粗过滤器、离心分离屏、倒置微孔过滤器、固相吸附柱、流速控制阀和真空泵组成。与传统的滤膜过滤方式相比,其过滤效率提高了约1.5倍。利用此采样装置对大连西山水库水样和大辽河干流水样进行了富集,并采用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定量分析了其中的二(PCDD/Fs)和多氯联苯(PCBs)的含量。结果表明,填加的13C12-PCDD/Fs回收率能够满足HJ 77.1-2008分析标准要求,填加的13C12-PCBs回收率为40%~100%,17种2,3,7,8位氯取代PCDD/Fs的相对标准偏差变化范围为16.3%~24.7%。该采样装置使用简单,适合于大体积水样中痕量POPs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体积水采样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天然水体 采样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生态系统中POPs的免疫毒理学研究进展
20
作者 李风铃 江艳华 +2 位作者 姚琳 王联珠 翟毓秀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6期71-74,共4页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不仅具有"三致"效应(致癌、致畸、致突变)和遗传毒性,而且对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具有毒害作用。再加上自身具有难降解、易蓄积、可长距离运输等特点,给水生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带来极大危害...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不仅具有"三致"效应(致癌、致畸、致突变)和遗传毒性,而且对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具有毒害作用。再加上自身具有难降解、易蓄积、可长距离运输等特点,给水生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带来极大危害。结合当前的研究趋势,围绕水生生物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免疫毒性进行了介绍,同时回顾了近年来该类污染物的污染状况及各方面毒性效应,并对目前该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需要关注的热点进行了讨论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免疫毒理学 水生生物 污染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