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心电定位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80例PICC置管的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90例,再根据穿刺先后顺序将观察组分为观察组1和观察组2各4...目的:探讨心电定位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80例PICC置管的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90例,再根据穿刺先后顺序将观察组分为观察组1和观察组2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X片定位法;观察组1采用心电定位技术结合术后X光片定位法双重确认导管尖端位置;观察组2采用心电定位技术根据术中P波振幅变化确认导管尖端位置,对无明显P波变化的患者采用术后X片定位法。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之间在导管一次到位率、置管耗时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置管满意度的差异性,对照组和观察组1之间导管位于最佳位置比例的差异性,观察组1和观察组2之间置管及定位总耗时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对照组患者置管总耗时远高于观察组(z=6.364,P=0.000),导管一次到位率、置管满意度低于观察组(χ2=7.745,P=0.005;63.34%/96.67%,P=0.000);对照组患者PICC到达最佳位置的比例低于观察组1,具有统计学差异(χ2=43.740,P=0.000);在导管相关并发症上,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1与观察组2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电定位技术安全、准确且能提高导管一次到位率、缩短患者从置管到输液的时间;对P波变化明显的患者,可不必行术后常规X光片检查。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改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长度体外预测量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某院需行PICC的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目的探讨改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长度体外预测量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某院需行PICC的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的体外测量法,即患者平卧位,外展手臂45°,采用从穿刺点至肩峰再由肩峰至右侧锁骨头的体外测量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体外测量法,即患者平卧位,外展手臂90°,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三肋间的体外测量法。比较两种体外测量方法的偏差率及不同测量方法对PICC置管位置的影响。结果应用改良法测量的偏差次数较少,观察组的偏差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7%vs41.7%,χ2=5.55,P<0.05)。观察组患者PICC导管末端位置的准确率(95%)高于对照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9,P<0.05)。结论改良的PICC体外测量方法可降低PICC置管体外预测量的客观和主观误差,有效提高PICC管置入上腔静脉的准确率,提高置管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水胶体敷料预防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2007年4月至2009年11月接受PICC置管术的30例患者根据置管时间分为两组:A组采用常规的湿热敷;B组用9cm...目的探讨水胶体敷料预防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2007年4月至2009年11月接受PICC置管术的30例患者根据置管时间分为两组:A组采用常规的湿热敷;B组用9cm×14cm的水胶体敷料(康惠尔透明贴)沿穿刺静脉走向平行覆盖于穿刺点上方3~5cm,持续覆盖5d,有松脱情况及时更换。观察两组患者5d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舒适度及护士的操作时间。结果 A、B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分别为25.00%和5.56%,且A组患者静脉炎的严重程度重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在皮肤刺激、限制活动和暴露肢体等方面的不适均轻于A组(P〈0.05);A组护士执行干预措施的平均用时为(37±10)min,B组为(2±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84,P〈0.05)。结论水胶体敷料能有效降低机PICC置管致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轻护理工作量。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心电定位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80例PICC置管的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90例,再根据穿刺先后顺序将观察组分为观察组1和观察组2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X片定位法;观察组1采用心电定位技术结合术后X光片定位法双重确认导管尖端位置;观察组2采用心电定位技术根据术中P波振幅变化确认导管尖端位置,对无明显P波变化的患者采用术后X片定位法。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之间在导管一次到位率、置管耗时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置管满意度的差异性,对照组和观察组1之间导管位于最佳位置比例的差异性,观察组1和观察组2之间置管及定位总耗时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对照组患者置管总耗时远高于观察组(z=6.364,P=0.000),导管一次到位率、置管满意度低于观察组(χ2=7.745,P=0.005;63.34%/96.67%,P=0.000);对照组患者PICC到达最佳位置的比例低于观察组1,具有统计学差异(χ2=43.740,P=0.000);在导管相关并发症上,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1与观察组2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电定位技术安全、准确且能提高导管一次到位率、缩短患者从置管到输液的时间;对P波变化明显的患者,可不必行术后常规X光片检查。
文摘目的探讨改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长度体外预测量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某院需行PICC的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的体外测量法,即患者平卧位,外展手臂45°,采用从穿刺点至肩峰再由肩峰至右侧锁骨头的体外测量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体外测量法,即患者平卧位,外展手臂90°,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三肋间的体外测量法。比较两种体外测量方法的偏差率及不同测量方法对PICC置管位置的影响。结果应用改良法测量的偏差次数较少,观察组的偏差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7%vs41.7%,χ2=5.55,P<0.05)。观察组患者PICC导管末端位置的准确率(95%)高于对照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9,P<0.05)。结论改良的PICC体外测量方法可降低PICC置管体外预测量的客观和主观误差,有效提高PICC管置入上腔静脉的准确率,提高置管的准确性及安全性。
文摘目的探讨水胶体敷料预防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2007年4月至2009年11月接受PICC置管术的30例患者根据置管时间分为两组:A组采用常规的湿热敷;B组用9cm×14cm的水胶体敷料(康惠尔透明贴)沿穿刺静脉走向平行覆盖于穿刺点上方3~5cm,持续覆盖5d,有松脱情况及时更换。观察两组患者5d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舒适度及护士的操作时间。结果 A、B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分别为25.00%和5.56%,且A组患者静脉炎的严重程度重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在皮肤刺激、限制活动和暴露肢体等方面的不适均轻于A组(P〈0.05);A组护士执行干预措施的平均用时为(37±10)min,B组为(2±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84,P〈0.05)。结论水胶体敷料能有效降低机PICC置管致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轻护理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