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双腔耐高压PICC导管堵塞的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李兰 石洁 +6 位作者 林丽惠 蔡志云 叶熙君 林玉凤 侯雅真 王雅娇 杨柳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1-54,共4页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双腔耐高压PICC导管堵塞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改进导管护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96例双腔耐高压PICC导管置管患儿的临床资料,经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该类患儿导管堵塞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双腔耐高压PICC导管堵塞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改进导管护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96例双腔耐高压PICC导管置管患儿的临床资料,经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该类患儿导管堵塞的影响因素。结果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双腔耐高压PICC导管堵塞发生率为26.69%,年龄、是否静脉应用环孢素A、导管是否脱出、导管有无瓣膜为该类患儿导管堵塞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双腔耐高压PICC导管堵塞发生率较高,应重点关注低龄、静脉应用环孢素A的患儿,同时避免导管脱出,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带瓣膜的双腔耐高压PICC导管,以降低导管堵塞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患儿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耐高压picc 导管堵塞 导管脱出 环孢素A 静脉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钝性分离扩皮法在PICC置管中应用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
2
作者 刘家红 杨红 +2 位作者 张静 王文娟 秦玉菊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396-2403,共8页
目的:应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不同钝性分离扩皮法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 目的:应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不同钝性分离扩皮法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使用钝性分离扩皮法置入PICC导管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3年9月1日。采用RevMan 5.4进行文献质量评价,Stata 17.0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篇文献,涉及7种钝性分离扩皮法。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置管后24 h出血情况、穿刺点渗液方面,盲穿针外套管与插管鞘内鞘组装扩皮、插管鞘内鞘扩皮与常规刀片扩皮法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钝性分离扩皮法较常规刀片扩皮法在PICC置管中表现出了一定优势,但最优钝性分离扩皮法的选择有待于开展更多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性分离扩皮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网状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充式导管冲洗器用于肺癌晚期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性静脉炎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申莉莉 高学农 +2 位作者 赖翔宇 张炀 张晓宇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1-167,共7页
探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相关性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及炎症和凝血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于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放射治疗中心收治的肺癌晚期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 探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相关性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及炎症和凝血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于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放射治疗中心收治的肺癌晚期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行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冲洗PICC,对照组采取传统手工冲洗PICC;观察置管前(Pre)、手冲式PICC置管后1 d(T1)、置管后30 d(T2)、置管后90 d(T3)以及预充式PICC置管后1 d(MT1)、置管后30 d(MT2)、置管后90 d(MT3)相关静脉炎的发生情况、渗出情况;同时测定血浆中凝血相关蛋白血栓相关因子血栓调节蛋白(TM)、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D-二聚体(D2D)、纤维蛋白原相关蛋白1(FGL1)以及炎症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相较于PICC置管前,PICC置管后实验组和对照组静脉炎和渗出的发生率均明显增加,TM、ATⅢ及D2D水平显著降低,TNF-α、IL-1β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PICC置管后实验组静脉炎和渗出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同时IL-1β等因子浓度显著降低(p<0.05)。综合表明:预充式冲洗明显降低了PICC导致的患者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该作用与其抑制血栓相关因子和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血栓性静脉炎 预充式导管冲洗器 肺癌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C病人上肢运动的最佳证据总结
4
作者 李小红 刘良忠 +5 位作者 王国平 陈桂兰 王琴 陈国凤 刘娟 易代碧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3095-3101,共7页
目的:总结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病人上肢运动的最佳证据。方法:基于PIPOST模式构建循证问题,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PICC病人上肢运动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5月31日。对所检索文献进行筛选、质量评价... 目的:总结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病人上肢运动的最佳证据。方法:基于PIPOST模式构建循证问题,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PICC病人上肢运动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5月31日。对所检索文献进行筛选、质量评价后提取最佳证据。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其中临床决策1篇、指南2篇、系统评价7篇、专家共识3篇、证据总结3篇、随机对照试验4篇。最终总结出5个主题(运动益处,运动方式,运动时间、频率和强度,注意事项,效果评价),共31条最佳证据。结论:医务人员可结合病人意愿、身体耐受度及依从性等科学运用PICC病人上肢运动的最佳证据,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的运动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导管相关性血栓 上肢运动 证据总结 循证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潘晋洲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4460-4462,共3页
目的:分析超早产儿发生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符合PICC置管的超早产儿163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母亲妊娠期资... 目的:分析超早产儿发生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符合PICC置管的超早产儿163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母亲妊娠期资料及患儿相关资料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63例患儿胎龄23~28(26±6)周,PICC留置时间3~46(29±2)d。由医生确诊CRBSI患儿17例(10.43%),患儿胎龄、出生体重、导管留置时间及是否应用抗生素、导管堵塞、导管移位、静脉炎是其发生CRBSI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超早产儿CRBSI发生率较高,应关注CRBSI的危险因素,积极预防CRBSI,对于提高超早产儿的生存率和住院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早产儿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肿瘤病人PICC导管相关血栓形成影响因素的预见性护理应用效果 被引量:5
6
作者 黄明辉 汪红英 +6 位作者 李卉青 宋媛 谢蓝珠 刘玲 李桂丽 刘婷婷 梁端慧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776-2781,共6页
目的:观察以肿瘤病人PICC导管相关血栓形成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为基础的预见性护理对预防肿瘤科病人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相关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21年7月—2022年6月和2022年7月—2023年6月于我院... 目的:观察以肿瘤病人PICC导管相关血栓形成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为基础的预见性护理对预防肿瘤科病人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相关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21年7月—2022年6月和2022年7月—2023年6月于我院肿瘤科进行PICC置管的化疗病人分别为对照组和预见性护理组,对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护理并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总结PICC导管相关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对照组病人予以常规护理,预见性护理组采用以对照组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为基础的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病人血栓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肿瘤分期、血栓史、是否合并糖尿病、导管末端位置以及D-二聚体水平是肿瘤科病人PICC导管相关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抗凝药物的使用是保护性因素。预见性护理组4.17%发生PICC置管相关血栓,明显低于对照组(30.83%);预见性护理组病人护理满意度(98.33%)高于对照组(90.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分期、血栓史、是否合并糖尿病、导管末端位置以及D-二聚体水平是肿瘤科病人PICC导管相关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使用抗凝药物是保护性因素。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为基础的预见性护理不仅能够降低病人血栓的发病率,同时能够提升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血栓形成 影响因素 预见性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病人PICC导管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列线图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5
7
作者 王炜 郝其艳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7-831,共5页
目的:通过筛选高龄病人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模型的区分度与一致性。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226例PICC置管高龄病人... 目的:通过筛选高龄病人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模型的区分度与一致性。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226例PICC置管高龄病人临床资料,统计导管相关性上肢DVT发生率。根据是否发生上肢DVT分为DVT组与非DVT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影响上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将危险因素纳入R软件构建预测上肢DVT发生风险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与拟合优度检验评估预测模型的区分度与一致性。结果:PICC置管高龄病人上肢DVT发生率为20.35%(46/22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恶性肿瘤、置管前D-二聚体水平、置管期间手术史是影响高龄PICC置管病人上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7,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9.637,P=0.291。结论:基于高龄病人PICC导管相关性上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区分度与一致性良好,对预防高龄PICC置管病人发生上肢DVT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上肢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列线图模型 调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理盐水导引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尖端定位 被引量:36
8
作者 鲍爱琴 闻曲 +4 位作者 成芳 徐文洁 陈莎 刘为红 桂琳君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11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利用生理盐水作为介质导引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尖端定位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对PICC置管的501例患者行生理盐水导引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导管尖端位置的确定依据心电图Ⅱ导联P波的变化,导管固定后行X线检查(胸部正位片)确定导... 目的探讨利用生理盐水作为介质导引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尖端定位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对PICC置管的501例患者行生理盐水导引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导管尖端位置的确定依据心电图Ⅱ导联P波的变化,导管固定后行X线检查(胸部正位片)确定导管尖端最佳位置,记录生理盐水导引腔内心电图显示的导管最终尖端位置、是否调管及调整长度等。结果 501例患者通过生理盐水介导,均能获得腔内心电图,到位率为100%,稳定率为97.4%,准确率为98.6%;心电图定位导管放置长度与体表测量长度一致者49.3%,导管放置长度与体表测量长度不一致50.7%,波动在±3.0cm。导管置入欠佳者均调管至最佳位置。结论生理盐水导引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尖端定位,能有效提高腔内心电图定位效率及准确性,杜绝导管异位发生,保障患者PICC置管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尖端定位 生理盐水 腔内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电定位PICC穿刺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潘龙芳 洪跃玲 +1 位作者 唐丽 杨相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72-476,共5页
目的:探讨心电定位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80例PICC置管的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90例,再根据穿刺先后顺序将观察组分为观察组1和观察组2各4... 目的:探讨心电定位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80例PICC置管的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90例,再根据穿刺先后顺序将观察组分为观察组1和观察组2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X片定位法;观察组1采用心电定位技术结合术后X光片定位法双重确认导管尖端位置;观察组2采用心电定位技术根据术中P波振幅变化确认导管尖端位置,对无明显P波变化的患者采用术后X片定位法。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之间在导管一次到位率、置管耗时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置管满意度的差异性,对照组和观察组1之间导管位于最佳位置比例的差异性,观察组1和观察组2之间置管及定位总耗时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对照组患者置管总耗时远高于观察组(z=6.364,P=0.000),导管一次到位率、置管满意度低于观察组(χ2=7.745,P=0.005;63.34%/96.67%,P=0.000);对照组患者PICC到达最佳位置的比例低于观察组1,具有统计学差异(χ2=43.740,P=0.000);在导管相关并发症上,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1与观察组2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电定位技术安全、准确且能提高导管一次到位率、缩短患者从置管到输液的时间;对P波变化明显的患者,可不必行术后常规X光片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 尖端定位 心电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80例疑难重症患者PICC成功置入的实践 被引量:21
10
作者 孙文彦 张静彦 +4 位作者 刘兵 王凯 葛瑞彬 宋琦 马玉芬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7年第2期163-165,共3页
目的 :总结疑难重症患者PICC成功置入经验,为临床提供置管技术指导。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为2580例疑难重症患者成功置入PICC,采用了建立血管分级标准、盲穿置管技术、超声引导下置管技术、超声初步判断导管位置方法以及设计心电... 目的 :总结疑难重症患者PICC成功置入经验,为临床提供置管技术指导。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为2580例疑难重症患者成功置入PICC,采用了建立血管分级标准、盲穿置管技术、超声引导下置管技术、超声初步判断导管位置方法以及设计心电图(EKG)定位专用转换夹等方面的综合改进措施。结果 :2580例患者中,血管重度损伤患者980例(38.0%)中,盲穿置管、超声引导下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9.1%、99.9%;全身严重水肿患者851例(33.0%)中,盲穿置管、超声引导下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9.0%、99.7%;皮肤极度松弛的患者439例(17.0%)中,超声引导下置管成功率为99.7%;肢体重度挛缩患者310例(12.0%)中,超声引导下置管成功率为99.7%。结论:通过对PICC置管技术改进使我院疑难患者置管成功率保持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疑难重症患者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超声 盲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PICC导管长度体外预测量方法的效果 被引量:22
11
作者 徐霞 王娟 +3 位作者 沈晓洁 王东平 李青荷 李巧芳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年第17期1302-1304,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长度体外预测量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某院需行PICC的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 目的探讨改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长度体外预测量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某院需行PICC的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的体外测量法,即患者平卧位,外展手臂45°,采用从穿刺点至肩峰再由肩峰至右侧锁骨头的体外测量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体外测量法,即患者平卧位,外展手臂90°,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三肋间的体外测量法。比较两种体外测量方法的偏差率及不同测量方法对PICC置管位置的影响。结果应用改良法测量的偏差次数较少,观察组的偏差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7%vs41.7%,χ2=5.55,P<0.05)。观察组患者PICC导管末端位置的准确率(95%)高于对照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9,P<0.05)。结论改良的PICC体外测量方法可降低PICC置管体外预测量的客观和主观误差,有效提高PICC管置入上腔静脉的准确率,提高置管的准确性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体外测量 改良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肿瘤病人发生PICC相关性血栓的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国栋 沈艳芬 +5 位作者 董静 王新朋 王晓峥 郑媛媛 郭双双 王宏志 《肠外与肠内营养》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31-336,共6页
丨丨的:探讨恶性肿瘤病人PICC置管后发生血栓的相关因素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病人,记录病人一般资料、病史资料、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置管情况、并发症等。对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相... 丨丨的:探讨恶性肿瘤病人PICC置管后发生血栓的相关因素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病人,记录病人一般资料、病史资料、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置管情况、并发症等。对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242例病人中发生PICC血栓的有54例。非O型血病人血栓发生率高于O型血病人。妇科肿瘤病人、BMI较高者的病人发生PICC-DVT较高。多因素分析表明,血型、BMI是PICC-DVT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非0型血病人发生P1CC-DVT的风险高于O型血病人。BMI较高者病人发生PICC-DVT的风险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 picc置管 静脉血栓 ABO血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白药气雾剂与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PICC置管镇痛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杨满红 陈娟娟 +5 位作者 刘小红 张明君 林妙芬 袁玉香 梁晓一 郑玉玲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2958-2960,共3页
[目的]探讨云南白药气雾剂与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镇痛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7月住院的93例PICC置管肿瘤病人随机分为3组,A组以穿刺点为中心局部涂抹利多卡因乳膏,1 h后穿刺;B组穿刺点局部... [目的]探讨云南白药气雾剂与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镇痛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7月住院的93例PICC置管肿瘤病人随机分为3组,A组以穿刺点为中心局部涂抹利多卡因乳膏,1 h后穿刺;B组穿刺点局部外喷云南白药气雾剂,待干后穿刺;C组先以穿刺点为中心涂抹利多卡因乳膏,1 h后局部外喷云南白药气雾剂,待干后穿刺。比较3组病人PICC穿刺过程中的疼痛评分和PICC置管不同时间满意度评分。[结果]C组钢针穿刺疼痛评分、满意度评分与A组、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云南白药气雾剂与利多卡因乳膏均能缓解病人PICC穿刺疼痛,云南白药气雾剂起效快,节约护士操作时间,增加病人满意度;两药联合应用可提高镇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静脉穿刺 利多卡因 云南白药气雾剂 疼痛 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C置管前评估的临床实践指南构建及AGREE评价 被引量:22
14
作者 颜美琼 李全磊 +3 位作者 陆箴琦 林岑 张晓菊 薛嵋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14期1-5,共5页
目的构建以证据为基础的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前评估的临床实践指南并进行AGREE评价。方法通过现况调查,制作PICC置管前评估的系统评价,对PICC置管前评估相关临床实践指南进行文献内容分析,构建指南草案并通过德尔菲法对指... 目的构建以证据为基础的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前评估的临床实践指南并进行AGREE评价。方法通过现况调查,制作PICC置管前评估的系统评价,对PICC置管前评估相关临床实践指南进行文献内容分析,构建指南草案并通过德尔菲法对指南相关附件进行修订,使用AGREE评估系统进行评价。结果指南形成包含置管护士、环境与设备、患者评估、导管选择、穿刺技术与穿刺部位、知情同意6个方面共31项推荐意见。AGREE评价的标准化总分分别为98%、93%、95%、92%、89%、100%,6名PICC护理专家均给予"强烈推荐"评价。结论该指南是基于我国临床现状、循证证据、患者意愿和偏好、专业人员判断的循证性临床实践指南,可作为PICC置管前评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评估 循证护理 临床实践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C专项技术规范化培训的实施及其效果 被引量:31
15
作者 黄丽华 杨燕妮 +3 位作者 程红缨 任辉 赵戎蓉 任为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年第14期62-65,共4页
目的建立重庆市PICC专项技术规范化培训方案并评价其实施效果方法制定PICC专项技术培训方案,并对辖区内56名护理人员进行了为期3周的全脱产规范化培训,通过考核及问卷调查评价培训效果。结果 (1)56名学员均通过了理论考核,模拟实训考核... 目的建立重庆市PICC专项技术规范化培训方案并评价其实施效果方法制定PICC专项技术培训方案,并对辖区内56名护理人员进行了为期3周的全脱产规范化培训,通过考核及问卷调查评价培训效果。结果 (1)56名学员均通过了理论考核,模拟实训考核成绩均在90分以上,临床实践考核均达到了优良;所有学员都获得了重庆市卫生局颁发的《重庆市PICC专项技术培训结业证书》。(2)56名学员对课程总评价、理论课程教师授课质量、实践课程教师授课质量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满意度分别为96.43%、98.22%、100%和92.86%。结论 (1)PICC专项技术规范化培训受到参训护士的好评,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由卫生行政机构指导的PICC专项技术全脱产培训迫在眉睫,而培训过程应体现可持续性和科学性,并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实习安排等方面严格控制培训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专项技术 规范化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胶体敷料预防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 被引量:24
16
作者 夏彩莲 王蓓 +1 位作者 薛海莉 张蓉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年第15期1190-1192,共3页
目的探讨水胶体敷料预防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2007年4月至2009年11月接受PICC置管术的30例患者根据置管时间分为两组:A组采用常规的湿热敷;B组用9cm... 目的探讨水胶体敷料预防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2007年4月至2009年11月接受PICC置管术的30例患者根据置管时间分为两组:A组采用常规的湿热敷;B组用9cm×14cm的水胶体敷料(康惠尔透明贴)沿穿刺静脉走向平行覆盖于穿刺点上方3~5cm,持续覆盖5d,有松脱情况及时更换。观察两组患者5d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舒适度及护士的操作时间。结果 A、B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分别为25.00%和5.56%,且A组患者静脉炎的严重程度重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在皮肤刺激、限制活动和暴露肢体等方面的不适均轻于A组(P〈0.05);A组护士执行干预措施的平均用时为(37±10)min,B组为(2±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84,P〈0.05)。结论水胶体敷料能有效降低机PICC置管致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轻护理工作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置管 机械性静脉炎 水胶体下敷料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Seldinger技术应用于血管超声引导下上臂置入PICC的效果 被引量:25
17
作者 万永慧 谭飞 +1 位作者 陈芊 王庆兰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年第19期1507-1508,1516,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Seldinger技术应用于血管超声引导下上臂置入PICC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9年7-12月行PICC的120例患者按置管穿刺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试验组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在血管引导下行上臂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盲... 目的探讨改良Seldinger技术应用于血管超声引导下上臂置入PICC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9年7-12月行PICC的120例患者按置管穿刺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试验组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在血管引导下行上臂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盲穿置管,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及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的置管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和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98.33%、0和0,对照组分别为86.67%、13.46%和11.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在血管引导下上臂PICC置管的成功率高,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和血栓的发生率比较低,尽管操作时间有所延长,但仍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DINGER技术 血管超声 pic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胶体敷料防治PICC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 被引量:70
18
作者 张娜 孟珊珊 姜晓新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年第2期4-5,8,共3页
目的 观察应用水胶体敷料预防及治疗PICC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疗效。方法 经患者知情同意后,根据医生开医嘱先后顺序,将80例患者间隔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PICC置管后按常规方法进行导管护理,并选择6cm×7cm的水胶... 目的 观察应用水胶体敷料预防及治疗PICC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疗效。方法 经患者知情同意后,根据医生开医嘱先后顺序,将80例患者间隔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PICC置管后按常规方法进行导管护理,并选择6cm×7cm的水胶体敷料沿穿刺静脉走向平行覆盖于透明贴膜上方,下缘距穿刺点2~3cm,覆盖3~7d。对照组给予常规PICC置管后导管护理。如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再覆盖水胶体敷料。比较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并比较应用硫酸镁湿敷和应用水胶体敷料治疗静脉炎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1例患者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2.50%;对照组共有8例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2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水胶体敷料治疗PICC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8例(88.89%)治愈,1例(11.11%)显效;应用50%硫酸镁湿敷治疗静脉炎,14例(87.50oA)治愈,1例(6.25%)显效。结论 水胶体敷料能有效预防及治疗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胶体敷料 picc 机械性静脉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病人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丽英 薛嵋 +1 位作者 陶雍 毛静玉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3399-3403,共5页
目的:调查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related upper extremity venous thrombosis,PICC-UEVT)形成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 目的:调查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related upper extremity venous thrombosis,PICC-UEVT)形成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2月在上海市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血管通路门诊进行PICC置管的病人资料,将病人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采用病人信息调查表对病人进行调查。结果:共收集3 864例PICC置管病人信息,76例确诊为PICC-UEVT,PICC-UEVT发生率为1.97%,血栓发生时的带管时间为58.5(22.25,122.25)d,57.89%(44/76)为浅静脉血栓,23.68%(18/76)为深静脉血栓,18.42%(14/76)为广泛静脉血栓形成。将PICC置管病人按照年龄、性别、诊断进行匹配,最终血栓组73例,无血栓组146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导管相关性皮炎与导管功能障碍是发生PICC-UEVT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PICC-UEVT是较常见的PICC相关并发症,以浅静脉血栓为主,导管相关性皮炎与功能障碍是其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上肢静脉血栓形成 影响因素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ICC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2
20
作者 华敏敏 夏磊 +2 位作者 肖晴 姚小静 徐发林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84-388,共5页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1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PICC置管VLBWI。回顾性分析VLBWI的...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1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PICC置管VLBWI。回顾性分析VLBWI的临床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发生CRBSI者为病例组,未发生CRBSI者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CRBSI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61例PICC置管VLBWI发生CRBSI,总置管时间26521 d,CRBSI发病率为2.3‰。VLBWI发生CRBSI的感染病原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23.0%)、肺炎克雷伯菌(19.7%)、黏质沙雷菌(14.8%)。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出生体质量<1000 g(OR=2.254)、机械通气(OR=2.168)、置管时日龄≤7 d(OR=2.534)、PICC留置时间≥21 d(OR=2.200)是VLBWI发生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一次穿刺成功(OR=0.378)是保护性因素。结论对于VLBWI,尤其是出生体质量<1000 g的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尽可能避免出生后早期置管及置管时反复穿刺,并尽可能缩短PICC留置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对于预防CRBSI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picc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