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3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financial risk assessment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 被引量:5
1
作者 吴巧云 朱宏平 樊剑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5期1425-1436,共12页
Engineering facilities subjected to natural hazards(such as winds and earthquakes) will result in risk when any designed system(i.e.capacity) will not be able to meet the performance required(i.e.demand).Risk might be... Engineering facilities subjected to natural hazards(such as winds and earthquakes) will result in risk when any designed system(i.e.capacity) will not be able to meet the performance required(i.e.demand).Risk might be expressed either as a likelihood of damage or potential financial loss.Engineers tend to make use of the former(i.e.damage).Nevertheless,other non-technical stakeholders cannot get useful information from damage.However,if financial risk is expressed on the basis of probable monetary loss,it will be easily understood by all.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methodologies which communicate the system capacity and demand to financial risk,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IDA) was applied in a performance-base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context to do hazard analysis,structural analysis,damage analysis and loss analysis of a reinforced concrete(RC) frame structure.And the financial implications of risk were expressed by expected annual loss(EAL).The quantitative risk analysis proposed is applicable to any engineering facilities and any natural hazards.It is shown that the results from the IDA can be used to assess the overall financial risk exposure to earthquake hazard for a given constructed facility.The computational IDA-EAL method will enable engineers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long-term financial implications in addi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cost.Consequently,it will help stakeholders make deci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formance-base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PBEE)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 (IDA) seismic risk analysis expected annual loss (EAL) seismic financial ris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卫东 高文生 +3 位作者 龚维明 林毅峰 刘永超 吴江斌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17,共21页
随着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机遇。基础工程面临复杂工程与水文地质条件、超高超深与大跨结构、环境低影响、绿色低碳与高效工业化等愈加复杂的需求和挑战,这也将持续推动基础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随着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机遇。基础工程面临复杂工程与水文地质条件、超高超深与大跨结构、环境低影响、绿色低碳与高效工业化等愈加复杂的需求和挑战,这也将持续推动基础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文章结合近年来我国工程建设的成就与发展,从建筑市政、桥梁及海上风电基础工程面临的基本问题和特点出发,介绍各自领域的研究与技术进展。在建筑市政基础工程方面,重点介绍多塔楼高层建筑整体筏形基础、超高层建筑桩筏基础沉降分析与控制技术,以植入预制桩、高频免共振钢管桩、压入式沉井等为代表的绿色低碳、环境低影响技术,以及既有建筑基础加固与地下空间拓展等城市更新关键技术。在桥梁基础工程方面,重点介绍了冲刷和波浪等作用的相关理论研究,及桩基础、锚锭基础和沉井基础等基础形式的创新发展。在海上风电基础工程方面,重点介绍往复载荷作用下疲劳破坏,波浪辐射及绕射作用,动冰冲击和冰激振动等相关理论研究,及桩式、重力式、吸力筒式、漂浮式等基础形式的创新实践。另外,也简述基础工程在抗震与性能化设计、智能化和环境低影响的施工装备与技术、城市更新面临的既有基础检测、全寿命数字化监测等方面的研究与技术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工程 建筑市政 桥梁 海上风电 基础工程抗震 施工技术与装备 检测与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强震动数据中心发展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3
作者 解全才 马强 +3 位作者 钱亮 陶冬旺 王江 娄良琼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近年来,全球主要地震多发国家加大了强震动观测台网的建设,布设的数字强震仪和烈度仪等数量显著增加,获取的强震动记录迅速增长。各国或地区建立了不同的强震动数据库、例如美国的NGA数据库、CEMSD数据库、欧洲的ESM数据库、法国IPGP数... 近年来,全球主要地震多发国家加大了强震动观测台网的建设,布设的数字强震仪和烈度仪等数量显著增加,获取的强震动记录迅速增长。各国或地区建立了不同的强震动数据库、例如美国的NGA数据库、CEMSD数据库、欧洲的ESM数据库、法国IPGP数据库、意大利ITACA数据库、日本NIED数据库和新西兰GeoNet数据库等。基于第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18WCEE)探索世界地震数据中心专题及相关文献,详细梳理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强震动数据中心的台网建设、数据处理、数据共享及数据应用方面的研究现状;通过与国外强震动数据中心的对比分析,找出我国强震动数据中心发展存在的差距,指出我国未来需要重视的工作和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 地震数据中心 强震动数据 数据处理 数据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式桥抗震韧性评估方法:Ⅰ.基于专家意见的构件震后功能恢复模型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晓伟 叶爱君 +6 位作者 吴学平 周连绪 宋开辉 李军 娄亮 魏新农 彭俊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6,共12页
梁式桥是中国交通路网中最普遍的桥型,建立其抗震韧性评估方法是“韧性城市”国家战略顺利实施的必然需求,但其中至关重要的梁式桥各构件震后功能恢复模型尚未建立。震后功能恢复模型表征了结构在遭受地震后使用功能损失-保持-恢复的过... 梁式桥是中国交通路网中最普遍的桥型,建立其抗震韧性评估方法是“韧性城市”国家战略顺利实施的必然需求,但其中至关重要的梁式桥各构件震后功能恢复模型尚未建立。震后功能恢复模型表征了结构在遭受地震后使用功能损失-保持-恢复的过程。为填补这一空白,该文第一部分采用专家意见调研的方法,构建了梁式桥主要受力构件(墩柱、主梁、支座、基础、桥台)和次要受力构件(挡块、伸缩缝)的震后功能恢复模型。首先,系统地定义了各构件的多级损伤状态和性能指标;然后,设计了调研问卷,面向全国各地124位桥梁设计、科研、施工、检测、养护、加固领域的专家,征询各构件不同损伤状态下的桥梁震后通行决策、残余通行功能、决策时间、构件修复策略与时间、以及构件修复期间桥梁残余通行功能;最后,通过对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建立了梁式桥各构件的震后功能恢复模型。该文第二部分将利用该模型对我国量大面广的板式支座梁式桥开展抗震韧性评估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抗震韧性 震后功能恢复模型 专家意见调研 功能损失 构件修复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参数不确定性的强震区危岩崩塌运动规律分析
5
作者 赵海军 张家祥 +2 位作者 彭昊 王学良 马凤山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4-239,共16页
地震崩塌中落石的运动路径、冲击力大小和到达概率受众多因素影响,有显著的不确定性特征,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坡面形态是影响崩塌运动最重要的不确定性因子之一。本研究采用分形几何方法和不确定性理论,以云南省乐红隧道口典型危岩区为原... 地震崩塌中落石的运动路径、冲击力大小和到达概率受众多因素影响,有显著的不确定性特征,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坡面形态是影响崩塌运动最重要的不确定性因子之一。本研究采用分形几何方法和不确定性理论,以云南省乐红隧道口典型危岩区为原型,进行了坡面分形特征模拟。随后,选取坡面分形维数,坡表覆盖物,落石质量,地震烈度及落石初始高度5种影响因素,依据正交试验原理在Rocfall中展开崩塌落石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分形布朗运动模型法能够较好实现坡面分形特征的快速随机模拟;崩塌落石水平运动距离和最大弹跳高度受坡面分形维数、坡表覆盖物和地震烈度的显著影响,落石最大动能受坡表覆盖物和落石质量的显著影响,落石到达隧道口的概率和冲击动能受坡表覆盖物的显著影响;经验证,由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到的模型能够较好地对研究区域崩塌落石运动进行预测,可以方便快捷地估算出落石运动特征参数不确定性范围,为现场分析崩塌落石危险性及防治工程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 强震崩塌 坡面形态 分形维数 参数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性能的震损结构加固方案优选方法研究
6
作者 吴小宾 高峰 +1 位作者 陈鹏 熊耀清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2-211,共10页
基于地震预期损失和加固方案费用估计,提出了震损结构加固效费比指标。以震损结构加固效费比、结构预期修复时间作为定量指标,以施工技术、加固工期和功能影响作为定性指标,结合模糊数学理论的理想点优选算法和组合数有序加权算子,建立... 基于地震预期损失和加固方案费用估计,提出了震损结构加固效费比指标。以震损结构加固效费比、结构预期修复时间作为定量指标,以施工技术、加固工期和功能影响作为定性指标,结合模糊数学理论的理想点优选算法和组合数有序加权算子,建立了一套基于性能的震损结构加固方案优选方法。以某典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震损加固方案的增量动力分析结果,开展了震损结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方案、减震加固方案以及隔震加固方案的对比优选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加固效费比指标,能客观、全面地反映不同加固方案对结构残余抗震能力提升产生的经济性影响;建立的基于性能的震损结构加固方案优选流程,能将客观条件和主观意愿相结合,科学高效地给出加固优选方案,为震损结构加固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加固 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 理想点算法 加固效费比 方案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抗震韧性统一设计方法
7
作者 翟长海 胡杰 谢礼立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共13页
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作为保障居民日常生活、城市功能运行、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关键基础设施,是韧性城市建设的基石。国内外针对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的抗震韧性评价方法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抗震韧性设计方... 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作为保障居民日常生活、城市功能运行、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关键基础设施,是韧性城市建设的基石。国内外针对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的抗震韧性评价方法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抗震韧性设计方法却处于空白状态。文中阐述了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抗震韧性设计的内涵及其与传统单体设施抗震设计之间存在的差异,提出了“两层面”抗震韧性设计基本思路,即通过单体设施的结构安全设计保证单体设施结构抗震安全,通过单体设施之间的韧性协同设计保障工程系统震后功能及快速恢复;建立了“三目标”抗震韧性设计基本要求,包括保证单体设施结构抗震安全,满足单体设施和工程系统预定功能以及工程系统能够快速恢复;提出了“四环节”抗震韧性设计关键步骤,即确定工程系统抗震韧性目标、单体设施结构安全设计、工程系统震后功能验算、制定工程系统功能快速恢复技术与策略,进而建立了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抗震韧性统一设计方法。文中以道路交通系统为例,开展了抗震韧性设计,初步验证了提出的抗震韧性设计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该设计方法可实现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的抗震设计,从保障单体设施结构抗震安全的结构抗震设计向保障工程系统震后功能和快速恢复的抗震韧性设计的转变。所提设计方法也能为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的抗震韧性提升提供可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 抗震韧性协同设计 抗震韧性目标 震后功能验算 功能快速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18WCEE看基于ML的结构地震响应预测和损伤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妍 王茂岑 张令心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9,共18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机器学习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在地震工程领域,如何有效利用机器学习以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地震工程专家关注的焦点。本文立足于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中的会议论文,以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作为补充,对...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机器学习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在地震工程领域,如何有效利用机器学习以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地震工程专家关注的焦点。本文立足于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中的会议论文,以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作为补充,对基于机器学习的结构地震响应预测和损伤评估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首先,从算法的角度分别梳理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在结构地震响应预测方面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现有研究中的常用算法及其适用性;其次,按照数据类型将数据分为时序数据和图像数据,针对每一类数据,分别总结评述了其基于机器学习的结构地震损伤评估的研究现状,包括数据来源、研究流程以及优缺点;最后,针对目前存在的数据质量不高或分布不均衡、参数选择困难和模型泛化性能较差等问题,讨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推动机器学习在地震工程领域的深入应用和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工程 机器学习 18WCEE 响应预测 损伤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土壤液化判别研究进展综述
9
作者 耿铭屿 李兆焱 +1 位作者 张升 袁晓铭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9,共11页
土壤液化是一种常见于地震中的次生灾害,对建筑物和构筑物等生产生活都造成过严重破坏。国内外液化判别方法都是源于地震液化灾害现场数据,受到原位测试方法和场地区域性等条件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 土壤液化是一种常见于地震中的次生灾害,对建筑物和构筑物等生产生活都造成过严重破坏。国内外液化判别方法都是源于地震液化灾害现场数据,受到原位测试方法和场地区域性等条件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计算算法的兴起和发展,其在土壤液化研究方面显示出了特有的优势。以土壤液化判别相关研究成果及第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部分报告为基础,本文阐述了研究土壤液化判别方法的机器学习算法,分析了相关机器学习算法的基本原理,列举了机器学习算法在土壤液化研究中的应用,展示了机器学习算法相对于传统方法具备灵活、稳定和泛化性强等诸多优异性能,提出了当前机器学习算法存在的缺陷,展望了机器学习算法在土壤液化研究领域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机器学习算法 土壤液化 液化判别 第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L-InVEST模型的玛多地震对高寒湿地面积及生境质量影响研究
10
作者 顾天江 杜凯 +5 位作者 毛旭锋 金鑫 于红妍 唐文家 吴艺 刘泽碧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9-221,共13页
为准确评估2021年玛多地震对高寒湿地的影响,选取震中6度烈度带为研究区,依托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融合Sentinel-2、Sentinel-1以及SRTM1数据,构建原始光谱、植被指数、水体指数、红边指数、纹理特征、地形、雷达特征7个遥感... 为准确评估2021年玛多地震对高寒湿地的影响,选取震中6度烈度带为研究区,依托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融合Sentinel-2、Sentinel-1以及SRTM1数据,构建原始光谱、植被指数、水体指数、红边指数、纹理特征、地形、雷达特征7个遥感特征集,利用Stacking算法构建集成学习模型实现震前、震后的高寒湿地分类;结合InVEST模型实现地震前后生境质量的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集成学习分类精度优于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特征优选方案下分类精度最高(92.741%,Kappa系数为0.902),较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有所提高。2)在原始光谱的基础上加入纹理特征,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的分类精度分别可达0.987、0.933,加入地形特征后沼泽湿地分类精度可达0.857,纹理特征中的方差和相关性以及地形特征中的坡度、高程对高寒湿地分类效果影响显著。3)地震造成湿地面积减小,其中沼泽湿地减少43.088 km^(2),变化率为-0.254%;河流湿地减少31.654 km^(2),变化率为-3.522%;湖泊湿地面积下降4.971 km^(2),变化率为-0.303%。而裸地面积增加了36.160 km^(2)。4)生境质量均值从震前0.523下降到震后0.482,高等级生境质量面积占比从7.399%下降到5.993%,而低等级生境质量面积占比从2.191%上升到7.658%。该研究显示地震对高寒湿地产生负面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灾后生态恢复与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分类 Google Earth engine 地震 高寒湿地 特征优选 哨兵2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科研设施赋能工程韧性提升——大型多功能地震模拟四台阵系统的建设发展与实践创新
11
作者 曹爽 李莹 +2 位作者 张国伟 焦驰宇 李爱群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共8页
建设大型多功能地震模拟四台阵系统能够提升我国抗震研究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为工程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对于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介绍了大型多功能地震模拟四台阵系统... 建设大型多功能地震模拟四台阵系统能够提升我国抗震研究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为工程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对于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介绍了大型多功能地震模拟四台阵系统的建设背景,阐述了相关设备技术参数的创新突破,结合代表性试验案例介绍了该试验系统在服务国家重大项目、提升我国抗震研究设施和装备水平等方面的应用实践,并探讨了地震模拟振动台阵实验室高效管理与开放共享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韧性 地震模拟振动台 台阵系统 技术参数 振动台试验 开放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GWO-LSTM的车桥非线性系统地震响应预测研究
12
作者 刘汉云 王子逸 +4 位作者 韩艳 王力东 胡朋 国巍 余志武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4-747,共14页
强震下高铁桥梁结构易进入非线性阶段,导致系统响应增大难预测,可能威胁行车安全。为此,提出融合多策略灰狼优化-长短期记忆网络(MSGWO-LSTM)代理模型,提升高速铁路车-桥耦合非线性系统地震响应预测精度。建立车桥耦合系统OpenSees非线... 强震下高铁桥梁结构易进入非线性阶段,导致系统响应增大难预测,可能威胁行车安全。为此,提出融合多策略灰狼优化-长短期记忆网络(MSGWO-LSTM)代理模型,提升高速铁路车-桥耦合非线性系统地震响应预测精度。建立车桥耦合系统OpenSees非线性模型,基于大量地震动动力分析,构建桥梁位移、车体加速度和轮轨力响应数据库。在传统LSTM代理模型基础上,引入Dropout层以防止模型训练过拟合,引入灰狼优化算法(GWO)进行超参数自动选优,从而构建并训练了GWO-LSTM代理模型。采用多类评判指标,考虑结构线性/非线性、不同车速等工况,对比传统LSTM和GWOLSTM这2个代理模型的预测效果,发现GWO-LSTM在部分工况不满足需求,故融合多策略提出MSGWO-LSTM代理模型,进一步提升模型的预测精度。研究结果表明:GWO-LSTM代理模型预测的R^(2)稳定在0.95~0.99之间,MAE、MSE和RMSE等评价指标均接近0,且MAPE指标大多数控制在1%左右,明显优于传统LSTM代理模型,说明GWO-LSTM显著提升了车-桥耦合系统地震响应预测精度。相比单输入单输出模式,考虑多变量相互影响的多输入多输出模式所构建的代理模型的非线性适应性与泛化性更好。在多输入多输出和非线性工况下,GWO-LSTM模型预测响应有小部分预测指标超过10%限值,而MSGWO-LSTM所有预测指标均小于限值,进一步提升了模型的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地震响应预测 LSTM代理模型 高速铁路 OPENSE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岩土地震工程领域进展综述
13
作者 马星宇 王兰民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48,共23页
通过参会交流和对口头报告论文的研读,对第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岩土地震工程与场地响应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进展进行了综述。内容包括大会大师报告、特邀报告相关进展和分会口头报告相关进展两个方面,涉及专题:强震动记录排序,地震危险性... 通过参会交流和对口头报告论文的研读,对第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岩土地震工程与场地响应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进展进行了综述。内容包括大会大师报告、特邀报告相关进展和分会口头报告相关进展两个方面,涉及专题:强震动记录排序,地震危险性评估,区域尺度的地震滑坡评价及应用;隧道与地下基础设施的抗震设计、风险评估与管理;液化场地的地下结构;岩土隔震;面向结构保护和基于抗震超材料的创新地基相互作用概念;浅基础抗震设计中的挑战;面向建筑物和桥梁的土-结构相互作用模型与韧性应用;地震输入、场地效应和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历史发展与对其易损性曲线的影响;抗液化结构;场地响应谱分析的实践、知识和技术的现状与讨论;采用土工合成材料的岩土地震工程;土体非线性对建筑环境的影响-观测与预测等。以期与读者全方位分享本届盛会该领域的主要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 岩土地震工程 场地响应 液化 土结相互作用 土工合成材料 土体非线性 地震滑坡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后公路边坡损伤状态评价及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钱云华 田明 +2 位作者 陈伟 苏超 李笑唯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78,共10页
为分析强震影响下公路边坡的受损状态,采用无人机对漾濞地震影响区内的震损边坡开展了现场调查。结合电测量法和损伤理论定量地评估了典型震损边坡K70C的损伤状态,并应用网格重构技术和有限元模拟分析了K70C边坡的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 为分析强震影响下公路边坡的受损状态,采用无人机对漾濞地震影响区内的震损边坡开展了现场调查。结合电测量法和损伤理论定量地评估了典型震损边坡K70C的损伤状态,并应用网格重构技术和有限元模拟分析了K70C边坡的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漾濞地震影响下的大漾云公路沿线震损边坡的失稳模式以牵引式为主;基于土体损伤状态差异,可将K70C边坡划分为碎石土、裂隙土、板岩等3部分,材料损伤因子阈值为0.44;采用强度折减法可知地震扰动后的K70C边坡安全系数为1.105,该状态下的边坡最大塑性应变为0.26,最大临空向位移为0.83 m;K70C边坡在地震影响下内部发育有两个塑性变形区,分别位于边坡顶部深10~20 m处及第2级边坡后缘至第5级边坡坡顶处,经过一个雨季的降雨入渗,K70C再次发生了两次滑坡,滑移特征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地震 滑坡 损伤评估 稳定性分析 电测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地震动模型相关研究综述
15
作者 刘名吉 胡进军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7,共9页
第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于2024年6月30日至7月5日在意大利米兰成功举行,本文综述了此交会议关于地震动模型的相关研究。地震动模型是评估地震危险性和进行结构抗震设计的关键工具。文中重点介绍了地震动数据库的更新、非遍历地震动模型... 第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于2024年6月30日至7月5日在意大利米兰成功举行,本文综述了此交会议关于地震动模型的相关研究。地震动模型是评估地震危险性和进行结构抗震设计的关键工具。文中重点介绍了地震动数据库的更新、非遍历地震动模型的发展、地震动模型的不确定性,以及竖向地震动模型的重要性。这些研究不仅提高了地震预测的准确性,也为地震工程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地震工程大会 地震动模型 新进展 地震动数据库 模型的不确定性 竖向地震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区域多混合谱选波的斜拉桥地震反应分析
16
作者 汤浩男 于德恩 易江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93,共8页
针对一致危险谱过于保守和条件均值谱偏于不保守的弊端,将一致危险谱和条件均值谱结合形成混合谱,根据场地的设定地震信息(包括震级、震中距等)确定条件周期,构建区域地震动特征相关的多混合谱。一条混合谱为某设定地震下所有条件均值... 针对一致危险谱过于保守和条件均值谱偏于不保守的弊端,将一致危险谱和条件均值谱结合形成混合谱,根据场地的设定地震信息(包括震级、震中距等)确定条件周期,构建区域地震动特征相关的多混合谱。一条混合谱为某设定地震下所有条件均值谱的包络值,具有“适度”保守的特征;多混合谱为区域混合谱的集合,可分别基于混合谱选择地震波。以某一区域为例,基于地震危险性分析获得一致危险谱、设定地震参数和条件周期,计算得到多混合谱。将多混合谱、规范反应谱及其选择的地震波作为地震输入,对一座典型斜拉桥进行地震反应分析,分别对结构纵桥向和横桥向地震响应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由于高阶阵型贡献的影响,不同类别地震波作用下斜拉桥各构件受激励程度差异较大,塔柱受力(包括弯矩和剪力)受短周期地震波的影响显著;规范反应谱下斜拉桥纵向地震反应较大,其中梁体位移、塔顶位移、塔底弯矩和塔底剪力分别高于多混合谱约50%、23%、38%、19%;建议采用各混合谱所选地震波引起结构地震反应均值的包络值作为斜拉桥地震响应设计值,其“适度”保守估计了斜拉桥的地震需求,有助于降低斜拉桥造价和提升其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多混合谱 设定地震 斜拉桥 地震反应分析 地震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第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看钢柱脚节点的近期研究
17
作者 王斌 唐懿 陈鹏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8,共9页
钢柱脚节点是钢框架结构体系中重要的连接部位,其承担着将结构上部荷载传递到基础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要抵御水平地震作用所引起的弯矩与剪力。由于柱脚节点性能对上部结构的整体响应会产生明显的影响,针对钢柱脚节点抗震性能的研究近年... 钢柱脚节点是钢框架结构体系中重要的连接部位,其承担着将结构上部荷载传递到基础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要抵御水平地震作用所引起的弯矩与剪力。由于柱脚节点性能对上部结构的整体响应会产生明显的影响,针对钢柱脚节点抗震性能的研究近年来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2024年6月30日至7月5日,第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在意大利米兰召开,来自世界82个国家和地区的4250位专家和学者介绍了他们在地震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本次大会共组织了161场专题报告,其中与钢柱脚抗震性能相关的研究内容分布在不同的专题中,主要包括传统钢柱脚的优化设计,柱脚连接形式对整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和抗震韧性提升柱脚等方面内容。对本次大会中所发表的关于钢柱脚抗震性能的研究进行分类,对设计理论、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钢柱脚节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 外露式柱脚 埋入式柱脚 抗震韧性提升柱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三维地震的劣化RC桥梁时变易损性分析
18
作者 马亚飞 董鑫 +3 位作者 黎翔 何羽 彭安银 王磊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3-601,共9页
钢筋混凝土(RC)桥梁占我国桥梁总量90%以上,开展多灾害下RC桥梁易损性评估对保障路网安全意义重大。基于OpenSees平台建立了RC桥梁有限元计算模型,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法对桥梁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得到其在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值... 钢筋混凝土(RC)桥梁占我国桥梁总量90%以上,开展多灾害下RC桥梁易损性评估对保障路网安全意义重大。基于OpenSees平台建立了RC桥梁有限元计算模型,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法对桥梁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得到其在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值,并结合需求能力比对数回归分析研究了桥梁地震易损性;考虑氯离子侵蚀下钢筋时变退化机理,建立了RC构件的地震易损性曲面;在此基础上,基于二阶界限估计法,考虑构件之间的关联性,构建了RC桥梁系统时变地震易损性评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氯离子侵蚀环境中,RC桥梁构件及系统的易损性随服役时间增加逐渐增大,桥梁系统的易损性均高于各桥梁构件;服役100年时,8度罕遇三维地震下,2#墩发生严重损伤的概率为12.5%,桥梁系统的损伤概率达18.5%。三维地震工况下桥梁构件和系统在各损伤状态的超越概率均高于一维地震工况;服役100年时,8度设防三维地震作用下,2#墩发生中等损伤的概率为22.4%,而一维地震下的损伤概率仅为2%。本研究可为全寿命期桥梁结构抗震性能优化设计与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时变易损性 三维地震 氯离子侵蚀 增量动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地热能系统主要挑战与耦合储能的增强型创新开发模式 被引量:6
19
作者 侯正猛 吴旭宁 +5 位作者 罗佳顺 张烈辉 李早元 曹成 吴林 陈前均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中国在中低温地热能直接利用方面早已领先全球,但在深部地热能发电方面却发展缓慢。深部高温高压环境下岩石渗透性降低,深部地热能开采需要建立工程型地热系统(Engineered Geothermal System,EGS),通过水力压裂对储层进行改造,以获得具... 中国在中低温地热能直接利用方面早已领先全球,但在深部地热能发电方面却发展缓慢。深部高温高压环境下岩石渗透性降低,深部地热能开采需要建立工程型地热系统(Engineered Geothermal System,EGS),通过水力压裂对储层进行改造,以获得具有较高渗透性的人工地热储层。由于目前常用的深部地热能储层改造技术主要借鉴油气增产领域的水力压裂工艺,在热储改造效果、地震风险控制、高效取热等方面受到限制。首先总结深部地热能水力压裂的特点为:裂缝破坏主要以剪切机理为主;冷水回灌引起的温差效应产生拉应力会促使裂缝向更远处扩展;持续的注水使注入井井筒压力高于地层压力,有助于保持裂缝处于张开状态。因此,EGS水力压裂不需要使用支撑剂,与依靠支撑剂的油气井增产压裂完全不同。同时,系统剖析EGS面临的发电产能低、注采连通差、诱发破坏性地震以及无补贴难盈利4大难题与挑战。从创新压裂和循环利用层面提出耦合储能的增强型创新开发模式(Regenerative Engineered Geothermal System,REGS),通过数值模拟研究REGS的优点。结果表明,采用水平井非等距、非等面积、非等注水量分段压裂,可以提高注水井与生产井的连通能力。通过优化压裂工艺,采用多段压裂模式,每次压裂初始期间快速提高注水速率,而后期缓慢降低注水速率,避免井筒压力的突然波动,可以达到控制诱发地震震级的目的,避免产生实质性伤害地震。结合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地下存储,既能实现多能互补,又能提高REGS项目生产寿命和盈利能力。研究成果有助于为我国深部地热能热电联产和储能一体化技术的试点和标准化推广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型地热系统 热储改造 支撑剂 诱发地震 耦合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定6.8级地震公路抢通保通方案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飞 朱明 +4 位作者 李杰 徐益飞 但晨 肖怡 邱瑞成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6-226,共11页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公路沿线诱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造成多处公路损坏或断道,极大地影响了抗震救灾工作。快速摸清震区公路网的受损情况和抢通保通难度,对震后救援至关重要。为此,对震区公路受损情况进行调查,会同地方...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公路沿线诱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造成多处公路损坏或断道,极大地影响了抗震救灾工作。快速摸清震区公路网的受损情况和抢通保通难度,对震后救援至关重要。为此,对震区公路受损情况进行调查,会同地方交通部门完成公路的抢通保通任务。调查发现了507处受损点,公路灾害以崩塌滑坡为主,占总灾害的90%以上。公路灾害具有数量多、规模小、连片分布的特点,公路震害与地震烈度正相关,与断层距离、河流距离负相关。在不利因子组合下,公路震害程度明显加剧,局部位置的公路受损率可达到92.5%。在抢通保通阶段,利用龙头石及大岗山电站的库区水运资源,快速建立5处码头,建立起通往震中的生命通道,让应急队伍快速进入灾区,让伤员第一时间运送出来;灾后交通网的重建充分利用水运资源,不追求道路等级与路线指标,公路重建以提高公路的抗灾能力及韧性为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工程 泸定地震 同震灾害 抢通保通 公路受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