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2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梁式桥抗震韧性评估方法:Ⅰ.基于专家意见的构件震后功能恢复模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晓伟 叶爱君 +6 位作者 吴学平 周连绪 宋开辉 李军 娄亮 魏新农 彭俊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6,共12页
梁式桥是中国交通路网中最普遍的桥型,建立其抗震韧性评估方法是“韧性城市”国家战略顺利实施的必然需求,但其中至关重要的梁式桥各构件震后功能恢复模型尚未建立。震后功能恢复模型表征了结构在遭受地震后使用功能损失-保持-恢复的过... 梁式桥是中国交通路网中最普遍的桥型,建立其抗震韧性评估方法是“韧性城市”国家战略顺利实施的必然需求,但其中至关重要的梁式桥各构件震后功能恢复模型尚未建立。震后功能恢复模型表征了结构在遭受地震后使用功能损失-保持-恢复的过程。为填补这一空白,该文第一部分采用专家意见调研的方法,构建了梁式桥主要受力构件(墩柱、主梁、支座、基础、桥台)和次要受力构件(挡块、伸缩缝)的震后功能恢复模型。首先,系统地定义了各构件的多级损伤状态和性能指标;然后,设计了调研问卷,面向全国各地124位桥梁设计、科研、施工、检测、养护、加固领域的专家,征询各构件不同损伤状态下的桥梁震后通行决策、残余通行功能、决策时间、构件修复策略与时间、以及构件修复期间桥梁残余通行功能;最后,通过对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建立了梁式桥各构件的震后功能恢复模型。该文第二部分将利用该模型对我国量大面广的板式支座梁式桥开展抗震韧性评估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抗震韧性 震后功能恢复模型 专家意见调研 功能损失 构件修复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强震动数据中心发展现状与展望
2
作者 解全才 马强 +3 位作者 钱亮 陶冬旺 王江 娄良琼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近年来,全球主要地震多发国家加大了强震动观测台网的建设,布设的数字强震仪和烈度仪等数量显著增加,获取的强震动记录迅速增长。各国或地区建立了不同的强震动数据库、例如美国的NGA数据库、CEMSD数据库、欧洲的ESM数据库、法国IPGP数... 近年来,全球主要地震多发国家加大了强震动观测台网的建设,布设的数字强震仪和烈度仪等数量显著增加,获取的强震动记录迅速增长。各国或地区建立了不同的强震动数据库、例如美国的NGA数据库、CEMSD数据库、欧洲的ESM数据库、法国IPGP数据库、意大利ITACA数据库、日本NIED数据库和新西兰GeoNet数据库等。基于第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18WCEE)探索世界地震数据中心专题及相关文献,详细梳理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强震动数据中心的台网建设、数据处理、数据共享及数据应用方面的研究现状;通过与国外强震动数据中心的对比分析,找出我国强震动数据中心发展存在的差距,指出我国未来需要重视的工作和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 地震数据中心 强震动数据 数据处理 数据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3
作者 王卫东 高文生 +3 位作者 龚维明 林毅峰 刘永超 吴江斌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17,共21页
随着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机遇。基础工程面临复杂工程与水文地质条件、超高超深与大跨结构、环境低影响、绿色低碳与高效工业化等愈加复杂的需求和挑战,这也将持续推动基础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随着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机遇。基础工程面临复杂工程与水文地质条件、超高超深与大跨结构、环境低影响、绿色低碳与高效工业化等愈加复杂的需求和挑战,这也将持续推动基础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文章结合近年来我国工程建设的成就与发展,从建筑市政、桥梁及海上风电基础工程面临的基本问题和特点出发,介绍各自领域的研究与技术进展。在建筑市政基础工程方面,重点介绍多塔楼高层建筑整体筏形基础、超高层建筑桩筏基础沉降分析与控制技术,以植入预制桩、高频免共振钢管桩、压入式沉井等为代表的绿色低碳、环境低影响技术,以及既有建筑基础加固与地下空间拓展等城市更新关键技术。在桥梁基础工程方面,重点介绍了冲刷和波浪等作用的相关理论研究,及桩基础、锚锭基础和沉井基础等基础形式的创新发展。在海上风电基础工程方面,重点介绍往复载荷作用下疲劳破坏,波浪辐射及绕射作用,动冰冲击和冰激振动等相关理论研究,及桩式、重力式、吸力筒式、漂浮式等基础形式的创新实践。另外,也简述基础工程在抗震与性能化设计、智能化和环境低影响的施工装备与技术、城市更新面临的既有基础检测、全寿命数字化监测等方面的研究与技术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工程 建筑市政 桥梁 海上风电 基础工程抗震 施工技术与装备 检测与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土壤液化判别研究进展综述
4
作者 耿铭屿 李兆焱 +1 位作者 张升 袁晓铭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9,共11页
土壤液化是一种常见于地震中的次生灾害,对建筑物和构筑物等生产生活都造成过严重破坏。国内外液化判别方法都是源于地震液化灾害现场数据,受到原位测试方法和场地区域性等条件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 土壤液化是一种常见于地震中的次生灾害,对建筑物和构筑物等生产生活都造成过严重破坏。国内外液化判别方法都是源于地震液化灾害现场数据,受到原位测试方法和场地区域性等条件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计算算法的兴起和发展,其在土壤液化研究方面显示出了特有的优势。以土壤液化判别相关研究成果及第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部分报告为基础,本文阐述了研究土壤液化判别方法的机器学习算法,分析了相关机器学习算法的基本原理,列举了机器学习算法在土壤液化研究中的应用,展示了机器学习算法相对于传统方法具备灵活、稳定和泛化性强等诸多优异性能,提出了当前机器学习算法存在的缺陷,展望了机器学习算法在土壤液化研究领域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机器学习算法 土壤液化 液化判别 第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18WCEE看基于ML的结构地震响应预测和损伤评估研究进展
5
作者 刘妍 王茂岑 张令心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9,共18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机器学习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在地震工程领域,如何有效利用机器学习以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地震工程专家关注的焦点。本文立足于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中的会议论文,以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作为补充,对...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机器学习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在地震工程领域,如何有效利用机器学习以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地震工程专家关注的焦点。本文立足于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中的会议论文,以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作为补充,对基于机器学习的结构地震响应预测和损伤评估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首先,从算法的角度分别梳理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在结构地震响应预测方面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现有研究中的常用算法及其适用性;其次,按照数据类型将数据分为时序数据和图像数据,针对每一类数据,分别总结评述了其基于机器学习的结构地震损伤评估的研究现状,包括数据来源、研究流程以及优缺点;最后,针对目前存在的数据质量不高或分布不均衡、参数选择困难和模型泛化性能较差等问题,讨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推动机器学习在地震工程领域的深入应用和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工程 机器学习 18WCEE 响应预测 损伤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GWO-LSTM的车桥非线性系统地震响应预测研究
6
作者 刘汉云 王子逸 +4 位作者 韩艳 王力东 胡朋 国巍 余志武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4-747,共14页
强震下高铁桥梁结构易进入非线性阶段,导致系统响应增大难预测,可能威胁行车安全。为此,提出融合多策略灰狼优化-长短期记忆网络(MSGWO-LSTM)代理模型,提升高速铁路车-桥耦合非线性系统地震响应预测精度。建立车桥耦合系统OpenSees非线... 强震下高铁桥梁结构易进入非线性阶段,导致系统响应增大难预测,可能威胁行车安全。为此,提出融合多策略灰狼优化-长短期记忆网络(MSGWO-LSTM)代理模型,提升高速铁路车-桥耦合非线性系统地震响应预测精度。建立车桥耦合系统OpenSees非线性模型,基于大量地震动动力分析,构建桥梁位移、车体加速度和轮轨力响应数据库。在传统LSTM代理模型基础上,引入Dropout层以防止模型训练过拟合,引入灰狼优化算法(GWO)进行超参数自动选优,从而构建并训练了GWO-LSTM代理模型。采用多类评判指标,考虑结构线性/非线性、不同车速等工况,对比传统LSTM和GWOLSTM这2个代理模型的预测效果,发现GWO-LSTM在部分工况不满足需求,故融合多策略提出MSGWO-LSTM代理模型,进一步提升模型的预测精度。研究结果表明:GWO-LSTM代理模型预测的R^(2)稳定在0.95~0.99之间,MAE、MSE和RMSE等评价指标均接近0,且MAPE指标大多数控制在1%左右,明显优于传统LSTM代理模型,说明GWO-LSTM显著提升了车-桥耦合系统地震响应预测精度。相比单输入单输出模式,考虑多变量相互影响的多输入多输出模式所构建的代理模型的非线性适应性与泛化性更好。在多输入多输出和非线性工况下,GWO-LSTM模型预测响应有小部分预测指标超过10%限值,而MSGWO-LSTM所有预测指标均小于限值,进一步提升了模型的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地震响应预测 LSTM代理模型 高速铁路 OPENSE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岩土地震工程领域进展综述
7
作者 马星宇 王兰民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48,共23页
通过参会交流和对口头报告论文的研读,对第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岩土地震工程与场地响应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进展进行了综述。内容包括大会大师报告、特邀报告相关进展和分会口头报告相关进展两个方面,涉及专题:强震动记录排序,地震危险性... 通过参会交流和对口头报告论文的研读,对第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岩土地震工程与场地响应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进展进行了综述。内容包括大会大师报告、特邀报告相关进展和分会口头报告相关进展两个方面,涉及专题:强震动记录排序,地震危险性评估,区域尺度的地震滑坡评价及应用;隧道与地下基础设施的抗震设计、风险评估与管理;液化场地的地下结构;岩土隔震;面向结构保护和基于抗震超材料的创新地基相互作用概念;浅基础抗震设计中的挑战;面向建筑物和桥梁的土-结构相互作用模型与韧性应用;地震输入、场地效应和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历史发展与对其易损性曲线的影响;抗液化结构;场地响应谱分析的实践、知识和技术的现状与讨论;采用土工合成材料的岩土地震工程;土体非线性对建筑环境的影响-观测与预测等。以期与读者全方位分享本届盛会该领域的主要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 岩土地震工程 场地响应 液化 土结相互作用 土工合成材料 土体非线性 地震滑坡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地震动模型相关研究综述
8
作者 刘名吉 胡进军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7,共9页
第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于2024年6月30日至7月5日在意大利米兰成功举行,本文综述了此交会议关于地震动模型的相关研究。地震动模型是评估地震危险性和进行结构抗震设计的关键工具。文中重点介绍了地震动数据库的更新、非遍历地震动模型... 第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于2024年6月30日至7月5日在意大利米兰成功举行,本文综述了此交会议关于地震动模型的相关研究。地震动模型是评估地震危险性和进行结构抗震设计的关键工具。文中重点介绍了地震动数据库的更新、非遍历地震动模型的发展、地震动模型的不确定性,以及竖向地震动模型的重要性。这些研究不仅提高了地震预测的准确性,也为地震工程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地震工程大会 地震动模型 新进展 地震动数据库 模型的不确定性 竖向地震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后公路边坡损伤状态评价及稳定性分析
9
作者 钱云华 田明 +2 位作者 陈伟 苏超 李笑唯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78,共10页
为分析强震影响下公路边坡的受损状态,采用无人机对漾濞地震影响区内的震损边坡开展了现场调查。结合电测量法和损伤理论定量地评估了典型震损边坡K70C的损伤状态,并应用网格重构技术和有限元模拟分析了K70C边坡的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 为分析强震影响下公路边坡的受损状态,采用无人机对漾濞地震影响区内的震损边坡开展了现场调查。结合电测量法和损伤理论定量地评估了典型震损边坡K70C的损伤状态,并应用网格重构技术和有限元模拟分析了K70C边坡的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漾濞地震影响下的大漾云公路沿线震损边坡的失稳模式以牵引式为主;基于土体损伤状态差异,可将K70C边坡划分为碎石土、裂隙土、板岩等3部分,材料损伤因子阈值为0.44;采用强度折减法可知地震扰动后的K70C边坡安全系数为1.105,该状态下的边坡最大塑性应变为0.26,最大临空向位移为0.83 m;K70C边坡在地震影响下内部发育有两个塑性变形区,分别位于边坡顶部深10~20 m处及第2级边坡后缘至第5级边坡坡顶处,经过一个雨季的降雨入渗,K70C再次发生了两次滑坡,滑移特征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地震 滑坡 损伤评估 稳定性分析 电测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第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看钢柱脚节点的近期研究
10
作者 王斌 唐懿 陈鹏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8,共9页
钢柱脚节点是钢框架结构体系中重要的连接部位,其承担着将结构上部荷载传递到基础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要抵御水平地震作用所引起的弯矩与剪力。由于柱脚节点性能对上部结构的整体响应会产生明显的影响,针对钢柱脚节点抗震性能的研究近年... 钢柱脚节点是钢框架结构体系中重要的连接部位,其承担着将结构上部荷载传递到基础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要抵御水平地震作用所引起的弯矩与剪力。由于柱脚节点性能对上部结构的整体响应会产生明显的影响,针对钢柱脚节点抗震性能的研究近年来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2024年6月30日至7月5日,第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在意大利米兰召开,来自世界82个国家和地区的4250位专家和学者介绍了他们在地震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本次大会共组织了161场专题报告,其中与钢柱脚抗震性能相关的研究内容分布在不同的专题中,主要包括传统钢柱脚的优化设计,柱脚连接形式对整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和抗震韧性提升柱脚等方面内容。对本次大会中所发表的关于钢柱脚抗震性能的研究进行分类,对设计理论、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钢柱脚节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 外露式柱脚 埋入式柱脚 抗震韧性提升柱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震后复旧工程的断裂带区域轨道设计借鉴
11
作者 刘启宾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0-35,共6页
针对兰新高铁震后轨道伤损评估及复旧工程设计无章可依且无经验可借鉴的情况,基于震后复旧工程设计,对断裂带区域轨道结构选型与设计有关经验进行分析。除大梁隧道F5断裂外,钢轨扭曲变形及扣件破坏主要发生在硫磺沟大桥上,是由地震荷载... 针对兰新高铁震后轨道伤损评估及复旧工程设计无章可依且无经验可借鉴的情况,基于震后复旧工程设计,对断裂带区域轨道结构选型与设计有关经验进行分析。除大梁隧道F5断裂外,钢轨扭曲变形及扣件破坏主要发生在硫磺沟大桥上,是由地震荷载下桥梁支座螺栓剪断后梁体移位落梁,相邻梁体变形差异大引起。道床板存在局部1~2 m范围碎裂,主要与地震横波、纵波传递过程中的叠加有关。个别段落出现轨道不平顺超限的情况,主要是受线下基础类型和地质条件差异等因素影响。震后复旧工程应首先基于基准点的测设与平差开展区域性线形重构与拟合;断裂带区域轨道设防长度根据有砟轨道养护维修最小段落长度确定,不能满足震后轨道结构的调整需求,建议结合预估错位量及线路拟合范围、轨道调整能力综合确定;近断裂带区域无砟轨道建议采用无挡肩轨枕,在地震情况下使扣件弹条或者锚固螺栓发生破坏,而轨枕保持完整,以降低震后复旧工程难度及代价;为确保特殊条件下的整治效果,建议采取特种整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震后复旧工程 断裂带区域 轨道设计 借鉴 无砟轨道 破坏特征 成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振动台试验的不同含石率土-石混合体边坡地震动响应差异性研究
12
作者 谢周州 赵炼恒 +3 位作者 李亮 黄栋梁 张子健 周靖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324-2337,共14页
针对土-石混合体边坡动力响应特性尚不明确的问题,基于相似原理设计开展了3组不同含石率土-石混合体边坡大型振动台试验,系统地对比分析了不同含石率土-石混合体边坡动力响应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土-石混合体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 针对土-石混合体边坡动力响应特性尚不明确的问题,基于相似原理设计开展了3组不同含石率土-石混合体边坡大型振动台试验,系统地对比分析了不同含石率土-石混合体边坡动力响应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土-石混合体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响应符合自由面效应,即边坡在近坡顶端处的加速度放大效应要明显强于坡体内,而不同含石率土-石混合体边坡在不同频率正弦波激振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差异明显,这是因为不同含石率土-石混合体边坡结构的动力特性存在差异;地震作用下,模型边坡动土压力由边坡浅表层至坡体内部呈不断增大趋势,但由于坡体变形与损伤程度不同,不同含石率边坡整体的动土压力响应程度不同;且在地震波分级加载过程中,边坡不同部位处动土压力的突变可作为边坡产生动力破坏的依据;随着含石率的上升,地震作用下边坡整体的变形程度逐渐降低:20%含石率边坡表现为由浅层至深层的连续滑动,而40%与60%含石率的边坡变形则相对较小,40%含石率边坡仅表层岩土体发生滑移,60%含石率边坡仅浅表层土体发生剥落,含石率的提升对土-石混合体边坡起到了加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滑坡 振动台试验 边坡工程 土-石混合体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M s6.8级泸定地震公路震害特征分析
13
作者 朱明 李杰 +2 位作者 赵飞 徐益飞 李文华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7-207,共11页
基于对四川泸定6.8级地震震区的沿线公路地质灾害调查,分析研究了震区公路网的受损特征及分布情况。通过对震区国省干道及县乡村道的调查,共发现公路灾害507处,类型以崩塌和滑坡为主,整体表现出数量大、规模小和成片分布的特点。灾害主... 基于对四川泸定6.8级地震震区的沿线公路地质灾害调查,分析研究了震区公路网的受损特征及分布情况。通过对震区国省干道及县乡村道的调查,共发现公路灾害507处,类型以崩塌和滑坡为主,整体表现出数量大、规模小和成片分布的特点。灾害主要分布在大岗山电站库区附近的公路沿线,局部路段存在连续诱发多个崩塌及滑坡灾害群的现象,其中S217线是灾害分布最密集的路段。现场调查发现破坏表现形式以路基受损为主,破坏程度为中度以上的占路基破坏总数的67%,对桥梁和隧道等构筑物影响较小,桥梁及隧道基本上都能保证通行。通过与其他地震诱发的公路震害对比,总结了地形地貌因素对地震诱发公路震害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利于地方政府有针对性地开展震区公路沿线的防灾减灾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工程 公路灾害 泸定地震 同震灾害 灾情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海沟S-net台网水平向海域板缘地震动模型研究
14
作者 谭景阳 颜仕龙 +2 位作者 陈灯红 张齐 陈柳灼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86-200,共15页
地震动反应谱预测模型是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基础,该文基于日本海沟大型海底台网S-net的海域俯冲带板缘地震动数据库,建立了俯冲带地区的水平向海域板缘地震动预测模型,分析了板缘地震的海陆地震动模型差异。在地震动模型中考虑了与场... 地震动反应谱预测模型是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基础,该文基于日本海沟大型海底台网S-net的海域俯冲带板缘地震动数据库,建立了俯冲带地区的水平向海域板缘地震动预测模型,分析了板缘地震的海陆地震动模型差异。在地震动模型中考虑了与场地信息有关的台站水深和沉积层厚度。由于海底台站的埋设方式不同,在模型中将台站按埋设和未埋设进行区分,通过回归分析和参数平滑建立了考虑震源类型、矩震级、震源深度、断层距、水深、沉积层厚度和埋设方式的水平向海域板缘地震动预测模型。通过对事件内残差进行分离,给出了研究区域的海底板缘模型单台标准差,可用于特定场点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该文的水平向海域板缘地震动模型可为考虑震源类型的海域区划和海域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地震动 俯冲带板缘地震 预测模型 随机效应模型 海域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震后自复位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勇 顾海龙 +1 位作者 宋建平 李恒跃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90,共7页
为研究桥梁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的震后自复位性能并评价现有表征方法,采用公式推导、试验和有限元计算方法,综合对比分析支座的静态残余位移和震后残余位移。基于支座结构推导静态残余位移理论公式,并以竖向设计承载力5000 kN支座为例... 为研究桥梁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的震后自复位性能并评价现有表征方法,采用公式推导、试验和有限元计算方法,综合对比分析支座的静态残余位移和震后残余位移。基于支座结构推导静态残余位移理论公式,并以竖向设计承载力5000 kN支座为例,进行支座自复位性能的拟静力试验验证;进行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分析静态残余位移和震后残余位移的差别;以32 m跨典型铁路混凝土简支箱梁为背景,建立MIDAS Civil有限元模型,通过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分析单次和连续2次地震波输入工况下支座的震后残余位移和自复位能力。结果表明:支座静态残余位移为支座等效曲率半径与支座等效摩擦系数的乘积,支座自复位性能的静态残余位移与理论值较为符合,二者偏差为4.92%;振动台试验和非线性时程分析下的支座震后残余位移平均值均为2 mm左右,均低于静态残余位移的5%;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支承下的桥梁减隔震体系可以避免产生累积性的震后残余位移,具有强复位能力,而目前用静态残余位移来评价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的震后自复位性能较为不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 震后自复位性能 残余位移 振动台试验 时程分析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区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减震层减震效果分析
16
作者 何子阳 庄永香 +2 位作者 郭艳军 崔光耀 许崇庆 《高速铁路技术》 2024年第4期56-62,81,共8页
依托某铁路隧道洞口段,利用FLAC3D软件研究隧道施设不同厚度减震层的减震效果。结果表明:(1)与不设减震层相比,施设5 cm减震层后,二衬结构最大、最小主应力分别减小了26.05%、21.57%,竖向、纵向位移分别减小了74.68%、36.13%,竖向位移... 依托某铁路隧道洞口段,利用FLAC3D软件研究隧道施设不同厚度减震层的减震效果。结果表明:(1)与不设减震层相比,施设5 cm减震层后,二衬结构最大、最小主应力分别减小了26.05%、21.57%,竖向、纵向位移分别减小了74.68%、36.13%,竖向位移差减小了0.32 mm,最小安全系数平均提高了50.46%;(2)施设10 cm减震层后,二衬结构最大主应力增大了134.45%,最小主应力减小了26.70%,竖向、纵向位移分别减小了70.80%、26.89%,竖向位移差增大了1.85 mm,最小安全系数平均提高了11.10%;(3)施设15 cm减震层后,二衬结构最大、最小主应力分别减小了45.38%、25.16%,竖向、纵向位移分别减小了70.89%、13.45%,竖向位移差增大了1.89 mm,最小安全系数平均提高了12.56%;(4)衬砌与围岩之间施设5 cm减震效果优于施设10 cm、15 cm减震层的减震效果。研究成果可为隧道洞口浅埋偏压段减震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强震区 洞口段 浅埋 偏压 减震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震建筑结构设计的理念与技术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玉成 魏东 《工程技术研究》 2024年第9期206-208,共3页
文章基于研究背景,介绍抗震建筑结构设计的理念,对抗震建筑结构设计的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抗震建筑结构设计的技术应用优化策略,旨在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研究结果有望为地震工程和新材料应用领域... 文章基于研究背景,介绍抗震建筑结构设计的理念,对抗震建筑结构设计的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抗震建筑结构设计的技术应用优化策略,旨在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研究结果有望为地震工程和新材料应用领域的专业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监测系统 实时响应 地震工程 新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灰岩浸泡损伤-孔隙水压耦合模型研究
18
作者 段国勇 马如梦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8-186,共9页
【目的】自2003年开始蓄水以来,三峡库区水库地震的数量达到上万次,对比蓄水前后的地震数据变化可以看出,库水浸泡作用明显改变了水库地震区域灰岩的力学特性。为了研究长期库水浸泡作用对库区灰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针对库区蓄水... 【目的】自2003年开始蓄水以来,三峡库区水库地震的数量达到上万次,对比蓄水前后的地震数据变化可以看出,库水浸泡作用明显改变了水库地震区域灰岩的力学特性。为了研究长期库水浸泡作用对库区灰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针对库区蓄水环境,开展了不同浸泡时长和不同孔隙水压对灰岩三轴压缩强度的影响试验,以及浸泡作用下灰岩孔隙率变化的电镜扫描分析。【结果】试验结果显示:在浸泡作用和三轴试验中考虑不同孔隙水压时,灰岩的三轴抗压强度呈现出短期浸泡时的强度增强现象,与一些水岩相互作用理论存在差异。基于这些差异,从宏观力学特性和微观结构的角度分析了灰岩损伤发展规律,提出了灰岩浸泡损伤-孔隙水压耦合模型,估算了在试验条件下使溶孔产生破裂的孔隙压力临界值,按照静水压力取孔隙压力值为地下5.6 km处,与三峡库区高桥断裂区域的水库地震震源深度较为吻合。【结论】水库地震区域灰岩的损伤并非单一的浸泡损伤,是耦合了孔隙率演变、孔隙压力变化、孔隙水形态演化等一系列复杂现象的破坏失效过程。研究成果可为水利工程中诱发地震的机理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地震 灰岩 浸泡损伤-孔隙水压耦合模型 力学性能 三峡水库库区 水利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修正UBCSAND模型的隧道地层液化判别分析
19
作者 万旺 《低温建筑技术》 2024年第1期137-140,共4页
针对依托工程项目地质勘察报告揭示的可能发生液化地层,为分析地层是否会发生液化,以及评估地震作用下地层液化的特征,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建立基于修正UBCSAND本构模型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基本地震和罕遇地震两种工况下,隧道所... 针对依托工程项目地质勘察报告揭示的可能发生液化地层,为分析地层是否会发生液化,以及评估地震作用下地层液化的特征,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建立基于修正UBCSAND本构模型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基本地震和罕遇地震两种工况下,隧道所处地层的孔隙压力比时程曲线及孔隙压力比峰值、地层竖向位移时程曲线及对应峰值,根据液化判据,可确定隧道典型断面所处地层不会发生液化。最后给出隧道工程可能发生地震液化的相应工程预备措施,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本构模型 地震液化 判别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3”地震引发新疆玉山古西河堰塞体稳定性分析
20
作者 惠康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24年第6期14-16,共3页
受新疆阿合奇县2024年1月23日地震影响,玉山古西河河岸坍塌,导致出现1处堰塞湖。为探究该处堰塞湖规模,分析其安全稳定性,依据航测数据对照相关规范进行综合分析。根据现状反演模拟堰塞体渗透系数,以堰塞体及堰塞湖地质情况分析为基础,... 受新疆阿合奇县2024年1月23日地震影响,玉山古西河河岸坍塌,导致出现1处堰塞湖。为探究该处堰塞湖规模,分析其安全稳定性,依据航测数据对照相关规范进行综合分析。根据现状反演模拟堰塞体渗透系数,以堰塞体及堰塞湖地质情况分析为基础,结合堰塞体堰身渗流稳定计算分析,得出堰塞体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发生全断面溃坝的风险较低。研究成果可为阿合奇县玉山古西河堰塞体下游保护工作,以及临近影响区域内的防护应急预案的编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堰塞湖 堰塞体 稳定评价 工程处理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