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课程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1
作者 王牧华 罗丽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8,共8页
在全面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课程论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课程论自主知识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基于知识生产的逻辑,其构建遵循“问题意识与现象挖掘—概念创生与范畴勾勒—方法选... 在全面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课程论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课程论自主知识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基于知识生产的逻辑,其构建遵循“问题意识与现象挖掘—概念创生与范畴勾勒—方法选择与路径探索”的基本理路。首先,明确课程问题与现象作为构建起点;其次,提出课程论学科体系的概念以实践问题为根本面向、以社会变革与政策引领为基本导向,课程论学术体系的概念创生注重独立性、前瞻性、规范性,课程论话语体系的概念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想、转化西方文化概念,据此勾勒基本范畴;最后,从变革知识生产模式、倡导学术对话互鉴和促进文化自觉自信三个层面探索中国课程论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课程论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教学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历史脉络、主要成就与当代反思
2
作者 肖菊梅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42-50,共9页
20世纪以来,中国教学论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经历了萌芽阶段、初步探索阶段、恢复重建阶段、开放繁荣阶段、变革创新阶段与自主构建阶段,并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教学论知识体系的自主性不断增强,教学论学科体系... 20世纪以来,中国教学论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经历了萌芽阶段、初步探索阶段、恢复重建阶段、开放繁荣阶段、变革创新阶段与自主构建阶段,并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教学论知识体系的自主性不断增强,教学论学科体系逐渐完善且教学论教材体系逐步完整。新时代中国教学论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要处理好其与“三大体系”、国外教学论和传统教学文化的关系:一是坚持中国教学论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地位不能动摇,坚持以“三大知识体系”建设助推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二是处理好引进模仿和自主发展的关系,始终坚持中国立场,以解决中国教学问题为导向;三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教学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增强中国教学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自主性地位,强化中国教学论自主知识体系的话语自信,形成体现传统教学文化和中国特质的教学问题解决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学论 自主知识体系 教学论学科体系 教学论教材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教师跨学科素养测评模型的构建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宋乃庆 王丽美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11,共9页
新课程改革对跨学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跨学科素养培养迫在眉睫。研究者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提炼出中小学教师跨学科素养的组成要素,构建了中小学教师跨学科素养测评的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测评了6931名中小学教师的跨学科素养... 新课程改革对跨学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跨学科素养培养迫在眉睫。研究者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提炼出中小学教师跨学科素养的组成要素,构建了中小学教师跨学科素养测评的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测评了6931名中小学教师的跨学科素养水平。结果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跨学科素养整体水平良好,但跨学科知识和跨学科能力两项指标水平较低,教龄、任教学段和是否参加相关培训显著影响教师的跨学科素养水平。基于以上发现,研究认为,提升教师跨学科素养水平需要从强化教师的跨学科意识和内生动力,增加跨学科综合规训,构建多样化教师跨学科共同体等方面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素养 跨学科教学 跨学科知识 跨学科能力 扎根理论 新课程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打开跨学科教育的“黑箱”——研究生跨学科课程的知识整合与传递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嵩迪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5-42,67,共9页
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与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加速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全球性趋势。课程学习在研究生教育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加强跨学科课程建设突显出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回答研究生... 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与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加速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全球性趋势。课程学习在研究生教育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加强跨学科课程建设突显出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回答研究生跨学科课程究竟应该如何进行知识的组织与传递,服务于跨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研究运用伯恩斯坦知识话语理论,依据跨学科课程内容中交叉融合的学科知识类型,区分出了水平性知识整合模式、阶层性知识整合模式、交叉性知识整合模式三类跨学科课程知识整合模式,并揭示出不同模式下跨学科课程适用的教学方式,以期为我国高校研究生跨学科课程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充分发挥跨学科课程在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上的基础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 研究生课程 知识整合 伯恩斯坦 知识话语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与教学论”教材中我国教育传统自主知识传承范式的转向 被引量:1
5
作者 金志远 王怡涵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6-124,共9页
基于我国教育学理论的“舶来品”属性与学科特色,克服对外来理论的依赖、回归教育传统的呼声不绝于耳。文章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课程与教学论”教材为分析对象,得出“课程与教学论”教材中我国教育传统自主知识传承范式随历史发... 基于我国教育学理论的“舶来品”属性与学科特色,克服对外来理论的依赖、回归教育传统的呼声不绝于耳。文章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课程与教学论”教材为分析对象,得出“课程与教学论”教材中我国教育传统自主知识传承范式随历史发展呈现“脉络梳理式—知识内嵌式—栏目拓展式”变化的结论。针对传承范式的转变历程,文章从教材编写者的思维观念、指导思想、编写理念、价值旨归出发进行成因分析,强调“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应把握时代机遇、迎接现实挑战。“课程与教学论”教材要在协调好中外教育理论关系的基础上,从目标指向、内容结构、研究方法三要素入手推动“系统建构式”传承范式转向,形成我国教育传统自主知识体系,积极回应传统教育的历史呼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传统自主知识 课程与教学论 教材知识 传承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教师专业知识状况调查研究 被引量:31
6
作者 马云鹏 赵冬臣 +2 位作者 韩继伟 宋祥 赵晓光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7-64,共8页
通过问卷测查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的初中教师和临近毕业的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知识、课程知识、学科知识和PCK现状,结果显示: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各类专业知识表现均不理想,大部分知识低于及格水平;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各类专业知识状... 通过问卷测查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的初中教师和临近毕业的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知识、课程知识、学科知识和PCK现状,结果显示: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各类专业知识表现均不理想,大部分知识低于及格水平;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各类专业知识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就全部专业知识来看,部属院校优于省属院校,省属重点院校优于省属一般院校的特征明显。笔者对调查结论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四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教师 专业知识 教育理论知识 课程知识 学科知识 PC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58
7
作者 吴焕庆 丁杰 余胜泉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2012年第6期94-99,共6页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是教师将技术有效整合到课堂中所必备的一种知识框架。通过对2005—2011年出版的55篇英文文献(包括一本书中的一个章节)和23篇中文文献的系统化梳理,发现目前对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和技术知...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是教师将技术有效整合到课堂中所必备的一种知识框架。通过对2005—2011年出版的55篇英文文献(包括一本书中的一个章节)和23篇中文文献的系统化梳理,发现目前对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和技术知识(TK)的理解存在不同观点;不同观点的应用带来了不同的TPACK测量和评估方式;学科领域中的TPACK研究较少;教师TPACK和教师教学信念、技术信念相互作用且共同影响教师是否用技术来教学;积极参与设计、实施技术整合的课程是教师TPACK发展中非常有发展前景的策略,最后展望了TPACK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 教师教育 TPACK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教师教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K及其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影响 被引量:31
8
作者 谢赛 胡惠闵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5-58,共4页
学科教学知识(PCK)由美国学者L.S.Shulman于1986年首次明确提出。此后,有关它的研究与日俱增。从最初静态的PCK,到强调动态的PCKg,再到整合技术的TPCK,过去的20多年记录下了PCK每一步的发展。究竟PCK对教师教育课程有什么样的启示?它在... 学科教学知识(PCK)由美国学者L.S.Shulman于1986年首次明确提出。此后,有关它的研究与日俱增。从最初静态的PCK,到强调动态的PCKg,再到整合技术的TPCK,过去的20多年记录下了PCK每一步的发展。究竟PCK对教师教育课程有什么样的启示?它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可扮演怎样的角色?本研究在梳理完PCK的发展历程后,从教师教育课程学习及教师资格考试两个维度探讨了它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教学知识 PCK 教师教育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大学课程与教学的变革——基于大数据时代的知识观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璐 辛宝忠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5-128,133,共5页
人类进入新世纪以来面临着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的极大挑战,即大数据(Big Data)的冲击,进而导致旧知识观的整体性转向。本文基于大数据时代的知识观,探讨了与时俱进和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大学课程观与教学观。它由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向... 人类进入新世纪以来面临着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的极大挑战,即大数据(Big Data)的冲击,进而导致旧知识观的整体性转向。本文基于大数据时代的知识观,探讨了与时俱进和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大学课程观与教学观。它由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向过程与动态、有机与整体以及创新与开放进行了理念的转向,强调课程与教学的鲜活性、过程性、创新性、连接性、动态性、机体性和冒险性等,这一变革会为信息社会培养适用型人才,也会为推进社会的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观 大数据时代 大学课程观 大学教学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与教学论实验的构想与实践 被引量:14
10
作者 曾文婕 黄甫全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12,共5页
为了回应教师专业发展的急切呼唤,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期待,彰显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价值,课程与教学论实验这一课程应运而生。它是将课程与教学理论知识加以应用的实验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技能。开设这一... 为了回应教师专业发展的急切呼唤,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期待,彰显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价值,课程与教学论实验这一课程应运而生。它是将课程与教学理论知识加以应用的实验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技能。开设这一课程,需要制定课程方案、创设课程平台、开发课程资源、编写实验讲义、进行教学实施和落实课程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与教学论实验 职前教师教育 教学专业知识与技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知识的生存论透视 被引量:18
11
作者 李召存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33-36,共4页
当代人正由物质性生存向知识性生存转变,这急需知识走向人的心灵,而传统的知识实证化、力量化取向却导致知识对人精神的钳制。当代知识观对知识意义性的凸显及其所体现出的生存论意蕴,使我们认识到教育领域中有必要尝试建立生存性的课... 当代人正由物质性生存向知识性生存转变,这急需知识走向人的心灵,而传统的知识实证化、力量化取向却导致知识对人精神的钳制。当代知识观对知识意义性的凸显及其所体现出的生存论意蕴,使我们认识到教育领域中有必要尝试建立生存性的课程知识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知识 生存论 知识实证化 建构主义 终身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中课程知识观的重建 被引量:128
12
作者 张良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5-70,共6页
具身认知理论的学术信条在于批判传统认知理论身体与心智、心智与世界以及知识与行动相割裂的一系列"离身"特征的二元论,并重建了认知的具身性、情境性以及生成性等维度。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视域审视课程知识观重建的理路至... 具身认知理论的学术信条在于批判传统认知理论身体与心智、心智与世界以及知识与行动相割裂的一系列"离身"特征的二元论,并重建了认知的具身性、情境性以及生成性等维度。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视域审视课程知识观重建的理路至少包括:确立课程知识观新的认识论基础,构建学科知识与个人经验互融、学科知识与生活世界共在的课程知识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认知理论 身心二元论 课程知识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校知识的性质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 被引量:44
13
作者 孙振东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24,共14页
基础教育学校教学什么知识?如何教学知识?如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体现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路,影响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我国“新课程理念”受后现代主义等“当代西方新理论”的影响,在学校知识的性质、学校知识教学... 基础教育学校教学什么知识?如何教学知识?如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体现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路,影响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我国“新课程理念”受后现代主义等“当代西方新理论”的影响,在学校知识的性质、学校知识教学的方式以及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等问题上存在诸多模糊认识,体现了其在基础教育改革思路上有原则性失误。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为指导,超越后现代主义等“当代西方新理论”的知识观和教学观,坚持“教学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和“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才能保证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知识 知识教学 “新课程理念” 教学认识论 基础教育改革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学理论的想象力——基于知识生产与理论重建的视角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李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24,共12页
教育学理论的发展肩负着“时代需求”与“学科担当”的双重使命。信息技术通过对“时空构造”“工作哲学”与“技术逻辑”的重新定义,勾勒出一幅全新的时代图景。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学理论的涉世危机与反身诉求更是对“教育学理论的想象... 教育学理论的发展肩负着“时代需求”与“学科担当”的双重使命。信息技术通过对“时空构造”“工作哲学”与“技术逻辑”的重新定义,勾勒出一幅全新的时代图景。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学理论的涉世危机与反身诉求更是对“教育学理论的想象力”发出了多重的时代呼唤,亟需“安身立命”于这个时代的教育学人做出应有的时代回答。教育学理论历经“权利让渡与安身立法”“边界扩展与跨界重组”“秩序重建与融合创生”等知识生产的时代变局,重建了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学理论的新格局,涵括“问题域的转移”“主体性的变更”与“方法论的迁移”三个重建向度。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学理论的“乌托邦式”想象将廓清教育学学科的生存旨向,即“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澄明教育学人的使命担当,即“每个人都要做自己的方法论学家”,最终迎来教育学理论的巅峰时刻,发出“天才为何成群而来”的时代回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时代 教育学理论 学科想象力 知识生产 理论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版专业目录推动下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理论认知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6
15
作者 哈满林 吴一鸣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4-71,共8页
技术知识论观照下,职业教育课程具有体系上的延展性、目标上的适切性、实施上的情境性、评价上的过程性等鲜明特点。新版一体化专业目录推动下的职业教育课程衔接是职教体系上下贯通的基石、产教融合普职融通的纽带,需要以推动技术知识... 技术知识论观照下,职业教育课程具有体系上的延展性、目标上的适切性、实施上的情境性、评价上的过程性等鲜明特点。新版一体化专业目录推动下的职业教育课程衔接是职教体系上下贯通的基石、产教融合普职融通的纽带,需要以推动技术知识的有效积累、促进技术知识的有效转化、实现技术知识的有效传递为目标导向,加快构建契合产业前沿的课程结构体系、适应企业需求的课程内容体系、校企深度协同的课程实施体系,加快形成多主体参与、全过程协同的纵横交错立体式衔接运行机制。实践中,应聚焦岗位需求优化课程框架、聚焦技能形成优化课程供给、聚焦培养效度优化课程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专业目录 课程衔接 技术知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教育课程科学化:认识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审视 被引量:14
16
作者 邵晓枫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4-71,共8页
课程是教育中的核心问题,要使社区教育课程走向科学化,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从认识论看,社区教育课程既具有一般课程具有的普遍本质属性,又有其特殊本质属性;从现代知识论看,社区教育课程知识具有个体境域性、非学科... 课程是教育中的核心问题,要使社区教育课程走向科学化,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从认识论看,社区教育课程既具有一般课程具有的普遍本质属性,又有其特殊本质属性;从现代知识论看,社区教育课程知识具有个体境域性、非学科性与异质性、以满足居民需要为标准、动态性及碎片化等特点,应包括陈述性、程序性、有利于人性完善、方法论等种类;从方法论看,应确定科学的社区教育课程目标、优化社区教育课程的结构、选取更加合理的社区教育课程内容、规范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和设置。前两个方面是使社区教育课程走向科学化的逻辑起点和内在依据,主要解决有关社区教育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后一个方面是以前面两个方面为基础提出来的,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 社区教育课程 认识论 知识论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评价改革的当代知识论基础 被引量:30
17
作者 辛继湘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7-20,共4页
课程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中的关键环节。当代知识论是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基于知识的多维价值性、个体境域性、动态建构性,课程评价改革需致力于:建立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倡导质性评价与... 课程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中的关键环节。当代知识论是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基于知识的多维价值性、个体境域性、动态建构性,课程评价改革需致力于:建立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倡导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求知过程,以激励学生探究知识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评价 当代知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英三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知识观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隋清江 张进宝 黄荣怀 《学科教育》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3-18,共6页
本文从知识观在教育科学中的应用角度 ,对中、日、英三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比较研究 ,并得出以下结论 :由于对信息技术课程地位、作用及未来人才观的共识 ,不同国家的信息技术教育知识观已经趋同和融合 ;国家... 本文从知识观在教育科学中的应用角度 ,对中、日、英三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比较研究 ,并得出以下结论 :由于对信息技术课程地位、作用及未来人才观的共识 ,不同国家的信息技术教育知识观已经趋同和融合 ;国家体制、文化传统的差异致使在“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知识价值观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发展为本的课程已经成为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我国的课程已经转向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探索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 ,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策略。对于深入理解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新标准 ,进一步做好课程标准的实施等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程标准 知识观 价值取向 课程目标 中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知识概念”辨 被引量:14
19
作者 刘硕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8-53,共6页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知识概念重建”是站不住脚的,必须坚持能动反映论的正确知识概念;建构主义不能作为正确知识概念的理论基础;用“重建”的“新”知识概念指导课程改革必将产生灾难性后果;在“革命”中进行的“概念重建...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知识概念重建”是站不住脚的,必须坚持能动反映论的正确知识概念;建构主义不能作为正确知识概念的理论基础;用“重建”的“新”知识概念指导课程改革必将产生灾难性后果;在“革命”中进行的“概念重建”违反科学认识的规律;“知识概念重建”不是“理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改革 知识 能动的反映论 概念重建 建构主义知识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TPACK发展的设计型教师教育课程——缘起、模式及启示 被引量:20
20
作者 张静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2013年第5期83-88,共6页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Mishra和Koehler首创的设计型教师教育课程,提倡"通过设计学习技术"来推进教师的TPACK知识发展,是一种代表性的新型教师教育课程。通过文献分析揭示出该教师课程的本质特征:其理论缘起于对"设计"...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Mishra和Koehler首创的设计型教师教育课程,提倡"通过设计学习技术"来推进教师的TPACK知识发展,是一种代表性的新型教师教育课程。通过文献分析揭示出该教师课程的本质特征:其理论缘起于对"设计"与TPACK发展之间内在关联的深刻认识;其课程模式采取基于"深度玩耍"的设计型学习;其课程活动遵循"微型设计→大型设计→TPACK整体反思"的螺旋上升式。设计型教师教育课程对于我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在教师的发展定位上,从技术"消费者"转向技术"设计者";在课程内容上,从普适的技术"处方"转向整体的TPACK"境脉";在课程活动上,从技术应用的传授灌输转向技术设计的深度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ACK 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设计型学习 教师教育课程 教育技术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