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2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大城市群卫生人力资源均衡布局、协同发展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泉同 房莲 +2 位作者 张惠东 董琬月 孙建平 《卫生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18,共6页
目的:研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卫生人力资源的地区差异,为推动区域卫生人力资源均衡布局、协同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及β收敛模型等方法,分析三大城市群卫生人力资源的地区差异... 目的:研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卫生人力资源的地区差异,为推动区域卫生人力资源均衡布局、协同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及β收敛模型等方法,分析三大城市群卫生人力资源的地区差异、分布动态及收敛趋势。结果:2009—2022年三大城市群卫生人力资源水平持续提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且呈现正向溢出效应,具有不同程度的β收敛性特征。结论:三大城市群应继续利用好政策优势,加快推进区域卫生人力资源均衡布局;重视正向溢出效应,加快推动区域卫生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同时,重视经济发展等因素对区域卫生人力资源均衡布局和协同发展的作用,扩大优质医疗资源的地域辐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卫生人力资源 均衡布局 协同发展 京津冀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P范式下珠三角地区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2
作者 陈南静 邓雄 +3 位作者 朱震锋 宋彩平 黄亚敏 李婷婷 《森林防火》 2025年第2期121-124,共4页
森林康养产业是将森林资源与健康养生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的覆盖区域,在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方面具备显著资源和区位优势。采用SCP分析范式,对该区域森林康养产业展开深度探究,详细剖析其... 森林康养产业是将森林资源与健康养生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的覆盖区域,在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方面具备显著资源和区位优势。采用SCP分析范式,对该区域森林康养产业展开深度探究,详细剖析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以及市场绩效。基于研究结果,提出贴合实际且具有针对性的产业发展路径,助力珠三角地区森林康养产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同时为国内其他地区同类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P范式 森林康养产业 绿色经济 生态文明 珠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开发权转移与农民的逆市民化
3
作者 刘丽娟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106,共12页
土地开发中的增值收益分配与农民市民化进程紧密关联。基于对东莞Q村的实地调研发现,以Q村为代表的珠三角核心农村地区以集体土地开发为基础,利用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推进了本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带动了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民作为集... 土地开发中的增值收益分配与农民市民化进程紧密关联。基于对东莞Q村的实地调研发现,以Q村为代表的珠三角核心农村地区以集体土地开发为基础,利用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推进了本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带动了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民作为集体经济成员在事实上享受了土地非农化所带来的增值收益,但在实践中这种土地权利的赋予使得本地农民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呈现一种弱市场竞争、去劳动化的“逆市民化”状态。市民化能力是实现高质量市民化的基础,实践证明直接赋予农民土地权利并不一定能够有效提升其市民化能力,反而有可能让这部分恰好占据特定区位的农民成为土地食利者,由此形成对地租经济收益的过度依赖而无法向真正的现代化的市民转型。这表明,农地非农使用增值收益的分配应遵循公平发展导向,充分保障国家在土地开发过程中的主导权、增强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进一步完善征地补偿制度等,进而保障全民能够公平享受土地权利,为农民市民化能力的提升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开发权 城市化 逆市民化 珠三角地区 人的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RYZA(V3)模型对珠三角地区双季稻参数的模拟效果及验证分析
4
作者 叶树春 王广伦 +3 位作者 钟珑 曾繁威 陈元哲 孔正圆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64-68,74,共6页
以珠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基于2018—2020年不同播期双季稻的生长发育观测数据以及当地气象和土壤数据,利用2018—2019年的数据对ORYZA(V3)模型进行校准,以调整和确定作物的基本参数,使用2020年双季稻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等数据... 以珠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基于2018—2020年不同播期双季稻的生长发育观测数据以及当地气象和土壤数据,利用2018—2019年的数据对ORYZA(V3)模型进行校准,以调整和确定作物的基本参数,使用2020年双季稻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等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ORYZA(V3)模型对珠三角双季稻的生育期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与实测值相比误差范围为0~3 d。ORYZA(V3)模型对2020年早稻和晚稻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的模拟准确率高,模拟值的平均线性回归系数(α值)接近于1,相关系数(R^(2))分别为0.670 4和0.766 0,t检验结果显示,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ORYZA(V3)模型对水稻地上部各器官生物量的模拟误差较大,但从统计学角度来看但仍在合理范围内,且对晚稻的模拟效果优于早稻。由此可知,通过校准作物参数,ORYZA(V3)模型能准确地模拟水稻的生长情况,可以应用于珠三角地区的水稻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YZA(V3)模型 双季稻 模型校准 模拟效果 验证 珠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与珠三角产业协同发展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叶堂林 刘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0-167,共8页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产业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现实困难。与珠三角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差距短板,明晰下一步发展的方向。运用量化分析、复杂网络等方法,对京津冀与珠三...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产业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现实困难。与珠三角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差距短板,明晰下一步发展的方向。运用量化分析、复杂网络等方法,对京津冀与珠三角的产业协同特征、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数字产业发展等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主导产业的区域产业链分工格局尚未形成,数字经济发展不均衡,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不足等。基于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加快构建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联动,强化创新协同,协同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京津冀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珠三角 产业协同 区域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地区近20年城镇化与景观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吴大放 甘梓莹 +3 位作者 宁芳洁 何晓莉 郑嘉欣 赖焕明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8-307,共10页
针对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的珠三角地区生态景观胁迫程度日趋严峻,亟需加强区域生态保护的现状,构建新型城镇化与景观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2000—2020年珠三角地区城镇空间扩展与景观生态安全耦合协调时空格局以及发展状态,运... 针对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的珠三角地区生态景观胁迫程度日趋严峻,亟需加强区域生态保护的现状,构建新型城镇化与景观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2000—2020年珠三角地区城镇空间扩展与景观生态安全耦合协调时空格局以及发展状态,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和灰色预测模型揭示其驱动机理,并预测2040年城镇空间扩展和景观生态安全耦合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9市城镇化与景观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度在20年间呈现缓慢波动上升的趋势,耦合协调度由2000年的0.305~0.436升至2020年的0.385~0.545,现处于拮抗耦合阶段,未来20年将继续向着协调同步、有序发展的方向前进。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镇开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难以同步发展,景观生态状况不乐观,生态环境滞后型的地市逐渐增多,尚未全面形成良好的协调发展状态。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投入水平等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较为显著(P<0.05),今后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耦合协调的机理研究,持续关注城镇空间拓展与景观生态安全的协调发展趋势及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景观生态安全 耦合协调度 驱动机制 GM(1 1)预测模型 珠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珠三角区域大气复合污染趋势及人群健康效应 被引量:7
7
作者 李晨 王佳燕 赵辉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78-1388,共11页
准确评估空气污染对健康的风险是当前大气环境领域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利用2015−2019年粤港澳珠三角区域细颗粒物(PM_(2.5))浓度和臭氧日最大8 h平均浓度(MDA8 O_(3)浓度)的观测数据,研究了其空间分布、变化趋势及对人体健康的影... 准确评估空气污染对健康的风险是当前大气环境领域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利用2015−2019年粤港澳珠三角区域细颗粒物(PM_(2.5))浓度和臭氧日最大8 h平均浓度(MDA8 O_(3)浓度)的观测数据,研究了其空间分布、变化趋势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15−2019年PM_(2.5)平均浓度呈从西北到东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而MDA8 O_(3)平均浓度的空间分布则呈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征。PM_(2.5)浓度和MDA8 O_(3)浓度的月变化特征分别呈“V”型和“M”型。与其他研究不同的是,粤港澳珠三角区域MDA8 O_(3)浓度在秋季最高,其次是春季和夏季。②2015−2019年PM_(2.5)年均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均降速为1.5μg/m^(3),而MDA8 O_(3)年均浓度表现为每年上升2.2μg/m^(3)。空间上,澳门地区、中山、香港地区、佛山和东莞的PM_(2.5)浓度降速较高,而珠海的MDA8 O_(3)浓度升速最高,其次是中山和深圳。③2019年粤港澳珠三角区域因PM_(2.5)长期暴露导致的全因与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分别为19638人〔95%置信区间(CI):4442~29458人〕与1236人(95%CI:782~1690人),与2015年相比分别下降了29.1%和29.3%;2019年因O_(3)长期暴露引起的全因与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分别为12769人(95%CI:6449~25280人)与5700人(95%CI:1925~11227人),分别较2015年增加了21.5%与21.3%。研究显示,粤港澳珠三角区域大气PM_(2.5)污染改善所带来的健康风险可能会被O_(3)污染增加导致的健康风险所抵消,因此未来该地区需要特别重视PM_(2.5)和O_(3)的协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O_(3) PM_(2.5) 健康影响 粤港澳珠三角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际铁路与高速地铁互联互通技术研究——以广州地铁22号线与广佛环城际铁路为例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文斌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4-192,共9页
目前,不同轨道交通制式间主要通过车站换乘的方式实现互联互通,随着珠三角地区城际及地铁线网的完善、经济的发展,旅客出行需求日益增长,对时效性和便捷性要求不断提升,为提高运输质量,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实现不同轨道交通系统间跨线运营... 目前,不同轨道交通制式间主要通过车站换乘的方式实现互联互通,随着珠三角地区城际及地铁线网的完善、经济的发展,旅客出行需求日益增长,对时效性和便捷性要求不断提升,为提高运输质量,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实现不同轨道交通系统间跨线运营的互联互通。以广州地铁22号线(采用市域D型车)与广佛环城际铁路为例,从客流特征、运输需求、列车运输组织及工程技术方案等方面分析两者实现互联互通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广佛环线与广州地铁22号线实现跨线运营在时效性上具有吸引力,具备客流支撑条件;城际线与采用D型车的高速地铁线在主要标准方面采取相关技术措施后可基本实现兼容统一,满足互联互通条件,但需要对信号、无线通信、票务等系统进行相关工程改造和兼容性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地区 城际铁路 高速地铁 互联互通 跨线运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生产视角下珠三角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响应策略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陈丹阳 周岱霖 +1 位作者 霍子文 范颖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7-115,共9页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我国特有的以土地资源为主要调控对象的政策制度,深度参与着城乡空间的生产过程,既对城乡空间进行重塑,也反映着城乡空间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需求与运行逻辑。引入空间生产的三元理论,以珠三角地区为对象构建全...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我国特有的以土地资源为主要调控对象的政策制度,深度参与着城乡空间的生产过程,既对城乡空间进行重塑,也反映着城乡空间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需求与运行逻辑。引入空间生产的三元理论,以珠三角地区为对象构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理论认知框架,提出珠三角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空间表征方面应落实区域协调与生态文明的新意志,在空间实践方面应做优现代产业与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在表征空间方面应保障多元化社会人群安居的新需求。并分析珠三角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空间生产方面的现状困境,最后聚焦规划制度框架、土地制度空间、产业经济空间和人居生活空间四大维度的策略重构响应,提出珠三角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理论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珠三角地区 制度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季风爆发前后珠江三角洲前汛期短时强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7
10
作者 江帆 王东海 曾智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5-734,共20页
相较于暴雨这种日尺度强降水,短时强降水(≥20 mm h^(−1))是造成山洪滑坡与城市内涝等灾害更为直接的因素。本文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和ERA5再分析数据,重点研究南海季风爆发前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短时强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并... 相较于暴雨这种日尺度强降水,短时强降水(≥20 mm h^(−1))是造成山洪滑坡与城市内涝等灾害更为直接的因素。本文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和ERA5再分析数据,重点研究南海季风爆发前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短时强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索了短时强降水在季风爆发前后特征差异的可能成因。研究表明:(1)相较于季风爆发前,珠三角地区季风爆发后的降水明显增多,其中短时强降水贡献的比例显著增加。对短时强降水本身而言,区域平均强度以及极端性在季风爆发前后差异总体较小,但短时强降水频率在季风爆发后增加70%。(2)短时强降水高发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东北部和珠江口西侧沿海,季风爆发后上述两个地区的频次增多最明显。短时强降水频率由季风爆发前的单峰型(下午)转为季风爆发后的双峰型(早晨与下午)。(3)短时强降水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变化特征,短时强降水在季风爆发后的平均雨强和极端性在珠江口西侧沿海较内陆地区明显增强,其频次峰值时间在沿海地区从季风爆发前的午后转为季风爆发后的早晨,内陆地区在季风爆发前后均集中在下午。(4)季风爆发后,短时强降水期间的低层环境水汽超过同期气候态水平的16%。充沛的水汽在夜间在季风加速作用下被输送至沿海,并与陆风作用增强了辐合,这解释了沿海短时强降水的在季风爆发前后频次峰值时间转换现象。(5)相较于季风爆发前,季风爆发后珠三角短时强降水频率与低层水汽通量的相关性明显升高。珠三角沿海地区夜间—早晨短时强降水的增多与中低层风场结构改变造成的动力强迫有关。内陆地区季风爆发前后短时强降水与环境热力和不稳定条件关系更大。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珠三角地区在季风爆发前后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理解其产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珠三角地区 季风爆发前后 时空分布 可能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2020年泛珠三角区域大气氨排放清单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7
11
作者 方利江 虞丹君 +2 位作者 余朝毅 杨一群 叶观琼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6-277,共12页
精确的区域氨排放清单编制对于制定有效的空气污染控制措施至关重要.以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等9省份为研究区域,基于10种不同氨排放源活动水平数据,采用排放因子法建立了泛... 精确的区域氨排放清单编制对于制定有效的空气污染控制措施至关重要.以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等9省份为研究区域,基于10种不同氨排放源活动水平数据,采用排放因子法建立了泛珠三角区域2008−2020年的氨排放清单,并利用ArcGIS软件对2020年研究区的氨排放量进行1 km×1 km空间网格分配.结果表明:①2008−2020年泛珠三角区域氨排放量为2685.40×10^(3)~2839.35×10^(3) t,总体较为稳定,年变化率在−1.42%~1.88%之间,农业源占氨排放总量的92.23%~93.79%,非农业源贡献率为6.21%~7.77%.②2020年,四川省氨排放量最大,为689.07×10^(3) t,占研究区氨排放总量的24.53%;其次为云南省和湖南省,贡献率分别为14.70%和13.90%.蛋鸡、肉牛和生猪是畜禽养殖氨排放主要贡献源,其氨排放量分别为661.75×10^(3)、339.88×10^(3)和310.97×10^(3) t.尿素占氮肥施用氨排放量的97.17%.③2020年,泛珠三角区域氨排放呈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四川省中部地区,排放强度高达481.03 t/km^(2);低值区主要位于四川省西部和云南省西北部区域.④在95%置信区间上,2020年研究区氨排放量的不确定度范围为−18.08%~20.97%,其中畜禽养殖和燃料燃烧的不确定度较低,分别为−7.43%~8.15%和−9.50%~10.32%.研究显示,泛珠三角区域历年氨排放趋势总体变化较小,以畜禽养殖排放源为主,加强畜牧业氨减排技术的积极推广和普遍实施将是显著削减氨排放的实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排放清单 年际变化 空间分布 不确定性分析 泛珠三角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森林公园典型林分冠层色彩季相变化
12
作者 韩文静 张昶 +5 位作者 周海琪 刘婷 沈德才 刘颂颂 莫罗坚 王成 《中国城市林业》 2024年第5期138-149,共12页
不同林分因其物种组成、植物特性及季相变化的差异呈现出独特的色彩风貌,但目前针对不同林分色彩特征及其差异性的深入研究较少。文章以珠三角地区9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依托森林公园设置74个样区,利用无人机进行全年定期拍摄,筛选获得... 不同林分因其物种组成、植物特性及季相变化的差异呈现出独特的色彩风貌,但目前针对不同林分色彩特征及其差异性的深入研究较少。文章以珠三角地区9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依托森林公园设置74个样区,利用无人机进行全年定期拍摄,筛选获得1378张森林图像;基于色彩分类区间,解析图像色彩斑块,并从色彩种类构成、色彩属性及斑块景观格局3个方面选取10个指标,量化珠三角典型林分冠层色彩特征及其季相变化规律,以期为珠三角森林色彩景观设计与优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色彩种类构成方面,珠三角林冠色彩共涉及44种,荔枝林、桉树林和润楠林的色彩种类丰富且季节性变化强。2)色彩属性方面,桉树林、相思林和木荷林的橙色和黄色占比较大,荔枝林和楝叶吴萸林的黄绿色和浅绿色占比较大;黧蒴锥林饱和度较高,荔枝林明度较高。3)色彩景观格局方面,荔枝林和桉树林斑块多样性高,楝叶吴萸林和鹅掌柴林斑块破碎化程度高,而桉树林、相思林和樟树林斑块形状复杂。因此,尽管各林分色彩特征有所不同,但在季相变化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性。冬、春季色彩种类丰富且非绿色面积占比大;夏季饱和度和明度较高;秋季色彩斑块破碎化程度和多样性指数低但形状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林分 色彩构成 色彩属性 色彩景观格局 珠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丘陵灌木下垫面湍流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卢栩诗 蓝长星 王宝民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72,共10页
利用2017年珠三角野外观测站湍流连续观测资料,对丘陵灌木下垫面的热量通量、CO_(2)质量浓度和通量、湍流动能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丘陵灌木下垫面潜热通量在全年地表能量平衡中占主导地位,对比其他类型下垫面则相反。2)CO_(2)质... 利用2017年珠三角野外观测站湍流连续观测资料,对丘陵灌木下垫面的热量通量、CO_(2)质量浓度和通量、湍流动能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丘陵灌木下垫面潜热通量在全年地表能量平衡中占主导地位,对比其他类型下垫面则相反。2)CO_(2)质量浓度比其他类型下垫面低,而CO_(2)通量变化幅度远大于其他类型下垫面,说明丘陵灌木下垫面的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比其他植被覆盖率和密集度较低的下垫面明显较强。3)湍流动能白天大,夜间小。白天夏季湍流动能最大,冬季峰值出现时间略早于夏季。4)无量纲速度标准差随稳定度的变化满足σ_(i)/u_(*)=a(1+bζ)^(1/3)的形式,归一化风速标准差符合σ_(u)/u_(*)>σ_(v)/u_(*)>σ_(w)/u_(*)的一般规律,说明丘陵灌木下垫面的物理特性差异对垂直风速的统计量影响比水平风速的统计量小。当大气越偏离中性状态,无量纲速度标准差越大,水平方向无量纲速度标准差比垂直方向无量纲速度标准差的离散程度大。丘陵灌木下垫面的无量纲风速分量系数在三个方向上都比大部分其他类型下垫面偏高。5)协谱基本符合Kansas实验的归一化协谱。不稳定条件下,低频大涡对湍流通量有较显著的贡献。稳定条件下各协谱的谱峰所对应的无量纲频率较不稳定条件下大,暗示着受浮力抑制作用,对动量、水汽和感热有显著输送作用的涡旋尺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地区 丘陵灌木下垫面 湍流通量 湍流速度标准差 湍流协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海温对珠江三角洲春季灰霾日数年际变化的影响
14
作者 张思球 李春晖 +1 位作者 谷德军 林爱兰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7-556,共10页
利用1979—2018年广东省86站气象观测数据、NCEP再分析资料和ERSST海温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年际尺度上热带海温对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区域春季灰霾(SHDPRD)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南太平洋海温(ISSTSEP)对SHDPRD起主导作用。... 利用1979—2018年广东省86站气象观测数据、NCEP再分析资料和ERSST海温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年际尺度上热带海温对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区域春季灰霾(SHDPRD)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南太平洋海温(ISSTSEP)对SHDPRD起主导作用。低层,当东南太平洋海温异常偏冷时,协同变化效应促使南印度洋海温也异常偏冷,激发冷Kelvin波东传,引起西太平洋Ekman辐合,导致异常气旋环流出现。异常气旋环流东北风通过等熵滑动机制诱发异常下沉运动,减少华南降水。高层,与ISSTSEP有密切相关的是500 hPa正EU遥相关,使得广东温度降低,降水偏少。EU遥相关调控局地气象要素,形成有利于灰霾形成的气象要素条件。反之亦然。受异常环流影响,与珠三角春季灰霾日数紧密联系的是降水、垂直速度和对流稳定度,其次是边界层厚度和低层东北风,最后是水汽。ENSO对SHDPRD有一定的调制作用。在El Ni?o(La Ni?a)年春季,珠三角水汽增加(减少),垂直上升(下沉)运动增强,降水增多(减少),广东灰霾偏少(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春季灰霾日数 海温 ENSO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城市公益林资源分布差异
15
作者 白念森 吴超 +4 位作者 勾啸 崔嘉辰 李炜桢 贾朋 赵志刚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5期130-136,共7页
为了探寻公益林森林生态系统有效管理的科学依据、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经验,研究以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中山市、东莞市共6个珠三角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21年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中的公益林统计数据,从区域角... 为了探寻公益林森林生态系统有效管理的科学依据、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经验,研究以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中山市、东莞市共6个珠三角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21年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中的公益林统计数据,从区域角度分析地区间、树种组成间的蓄积量构成差异和原因。结果表明,(1)珠三角六市的公益林面积共计100847.22 hm^(2),蓄积量7593435.84 m^(3),单位面积蓄积量为74.75 m^(3)·hm^(-2);(2)珠三角六市公益林面积、蓄积间差异较大,东莞市单位面积蓄积量达到88.59 m^(3)·hm^(-2),珠海市单位面积蓄积量最低,仅有54.40 m^(3)·hm^(-2),东莞市公益林的面积、蓄积量以及单位面积蓄积量均为六个市最高;(3)在公益林优势树种蓄积量方面,阔叶混交林面积和蓄积量均最高,速生相思单位面积蓄积量最高,达到121.11 m^(3)·hm^(-2),人工纯林表现出较高的生产力,以34%的公益林面积,提供了48%的蓄积量;(4)公益林蓄积与其立地质量、经营水平和混交林的树种组成等有关。结论指出,珠三角六市森林质量提升空间大,需优化公益林树种、林种结构,加强森林经营技术和模式研究,注重树种适应性与立地质量匹配,实现经济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地区 公益林 蓄积量 树种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地区乔木全冠苗移植
16
作者 卢艺菲 王陀陀 《园艺与种苗》 CAS 2024年第9期50-51,共2页
结合多年项目应用实践,找出影响珠三角地区乔木全冠苗移植成活率的主要因素,为提高移植苗木成活率,针对影响成活率的主要因素不断探究技术提升,总结出土球及断根处理、乔木植株叶片抗蒸腾、安全运输、种养管理等能有效提高成活率及保证... 结合多年项目应用实践,找出影响珠三角地区乔木全冠苗移植成活率的主要因素,为提高移植苗木成活率,针对影响成活率的主要因素不断探究技术提升,总结出土球及断根处理、乔木植株叶片抗蒸腾、安全运输、种养管理等能有效提高成活率及保证成景效果的方法措施,以期对全冠移植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地区 乔木全冠苗 移植 成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和来源解析 被引量:64
17
作者 韩志轩 王学求 +4 位作者 迟清华 张必敏 刘东盛 吴慧 田密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455-3463,共9页
利用全国地球化学基准计划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22个点位上采集的44件冲积平原土壤样品,分析了As、Cd、Cr、Cu、Hg、Ni、Pb、Zn等8个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特征,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铅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重金属元素的来源.结果表明,珠... 利用全国地球化学基准计划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22个点位上采集的44件冲积平原土壤样品,分析了As、Cd、Cr、Cu、Hg、Ni、Pb、Zn等8个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特征,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铅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重金属元素的来源.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冲积平原土壤8个重金属元素含量均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Hg在表层土壤中显著富集,As、Cd、Cu、Pb、Zn在表层土壤的含量略高于深层土壤中含量,Cr、Ni在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中含量相当.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土壤Cu、Cr、Ni主要受地质背景控制,Zn、Cd的高含量既与地质背景有关,也受人类活动影响,As、Pb、Hg的异常则受人为活动影响较严重.富集因子法得出8个重金属元素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大小排序为:Hg>As>Cd>Cu>Pb>Zn>Cr>Ni,当深层土壤某元素有外源输入时,会导致其富集因子偏低.铅同位素示踪结果显示,表层土壤铅含量与^(206)Pb/^(207)Pb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根据二元混合模型推测表层土壤中有超过30%的外源铅输入.综合来看,珠三角地区冲积平原土壤Hg、Cd、As、Pb受到较为严重的人为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积土壤 重金属 富集因子 因子分析 铅同位素示踪 珠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干季海陆风特征及其对空气质量影响的观测 被引量:39
18
作者 吴蒙 罗云 +1 位作者 吴兑 范绍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263-3272,共10页
通过2004年10月在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开展大气边界层观测试验得到的垂直风温资料和逐时PM2.5浓度资料,利用局地环流指数(RF)等方法研究了珠三角海陆风特征及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局地环流指数是表征局地大气输送能... 通过2004年10月在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开展大气边界层观测试验得到的垂直风温资料和逐时PM2.5浓度资料,利用局地环流指数(RF)等方法研究了珠三角海陆风特征及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局地环流指数是表征局地大气输送能力的有效指标;冷暖气团对峙导致珠三角污染日背景风场较弱,沿海海陆风活动活跃,空气质量指数与RF系数相关性颇高,珠三角沿海100~400m处RF系数值主要分布在0.5~0.8之间;在海陆风影响下低层风场的有效输送能力较弱,不利于污染物的输送扩散.而随着冷空气全面控制珠三角,垂直风场RF系数值高达0.9以上,海陆风难以发展,风场输送能力强,能够持续的将污染物输送出去.观测发现沿海观测点试验期间海陆风发生频率约为47.8%,其中72.7%的海陆风日出现了污染天气,海陆风日地面风向呈现出明显的随时间顺时针偏转特征,海风约从16:00时开始出现,并在20:00达到最大影响高度约为600~800m.夜间海风将污染物输送回内陆观测点,导致内陆PM2.5浓度在19:00~21:00时出现浓度峰值,呈现出明显的双峰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 局地回流指数 空气质量 珠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河网地区粪便污染源解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杨 吴仁人 +4 位作者 张一敏 武兵文 吴孝情 陈中颖 李开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446-3454,共9页
准确识别水体中微生物污染物的宿主来源是进行针对性污染治理的基础.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技术筛选出适用于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区的宿主特异性拟杆菌引物,并结合总细菌引物(BACT1369F/PROK1541R)、大肠埃希氏菌引物(EC23S857F/EC23S... 准确识别水体中微生物污染物的宿主来源是进行针对性污染治理的基础.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技术筛选出适用于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区的宿主特异性拟杆菌引物,并结合总细菌引物(BACT1369F/PROK1541R)、大肠埃希氏菌引物(EC23S857F/EC23S857R)、拟杆菌通用引物(Gen Bac3F/Gen Bac3R)及粪大肠菌群(Fecal coliform)和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等常规水质指标对研究区域的水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源(q HS601F/q Bac725R)、牛源(Bac B2-590F/Bac708Rm)、猪源(Bac41F/Bac163R)及鸡源(q C160F-HU/q Bac265R-HU)特异性拟杆菌引物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同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强的特异性,适用于目标研究区域.选取的14处城市地表水均受到粪便污染,污染源分别为人、反刍动物和禽类粪便.水体中各污染源强度为人源>反刍动物>鸡源,其中人源特异性拟杆菌浓度与粪大肠菌群(Faecal coliform)、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及大肠埃希氏菌引物(EC23S857F/EC23S857R)浓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P<0.05),说明人粪是各地表水中微生物污染的主要贡献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荧光定量PCR 微生物污染 拟杆菌 特异性引物 珠江三角洲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道体育的开发与管理——以珠三角区域为例 被引量:29
20
作者 谢冬兴 陈三政 尚欣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4-58,共5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绿道研究进行概述。通过珠三角区域绿道实地调研,以及对参与绿道体育活动的村民、城镇居民以及游客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就绿道体育建设现状、绿道体育活动参与者性别、年龄、职业及总体评价等要素进行频数统计...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绿道研究进行概述。通过珠三角区域绿道实地调研,以及对参与绿道体育活动的村民、城镇居民以及游客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就绿道体育建设现状、绿道体育活动参与者性别、年龄、职业及总体评价等要素进行频数统计与分析,发现各要素的聚集趋势。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对珠三角区域(增城、中山、江门)绿道体育规划、建设、管理与运营展开实例、实证分析,提出绿道体育管理规范化以及形成绿道体育运行长效机制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道体育 健身项目开发 体育运营管理 珠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