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峰值加速度和最大层间位移角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以成都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
1
作者 昌毅 杨仁镪 +1 位作者 杨子健 李革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9043-9051,共9页
以往的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一般是针对结构自身特性进行分析,很少结合研究区域的工程场地的差异性,忽略了城市内不同工程场地的位置差异性,因此,以成都市为研究区域,以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提出基于峰值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 以往的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一般是针对结构自身特性进行分析,很少结合研究区域的工程场地的差异性,忽略了城市内不同工程场地的位置差异性,因此,以成都市为研究区域,以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提出基于峰值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和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θ_(max)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针对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该方法利用层间剪切模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求得各地震响应下的θ_(max),再对θ_(max)及其相对应的地震动进行对数线性拟合得到两者的关系式;针对成都市区域,该方法以成都市历史地震动资料为数据基础,结合PGA计算公式,得到成都市各个工程场地位置的PGA。进而,以最大层间位移角为结构损伤指标,以PGA为地震动强度指标,研究结构在充分运行、基本运行、生命安全和接近倒塌4个不同性能水准下的结构失效概率最高分别为94.1%、89.1%、74.7%和40.8%,且结构各性能水准的结构失效概率的总体变化趋势都是由西部向东部递减,因此可以适当加强西部地区结构的抗震构造要求,适当放宽东部地区的结构的抗震构造要求,以便节约经济成本。所提出的方法对降低地震灾害损失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值加速度 最大层间位移角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结构失效概率 网格化 地震易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ewmark模型的地震滑坡概率危险性分析——以南迦巴瓦地区为例
2
作者 张艺 方韬 +4 位作者 叶青 朱国豪 任烨 倪友忠 钟卫星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276,共14页
潜在地震滑坡的概率危险性分析主要是将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和Newmark位移模型相结合,以滑坡失稳概率为危险性指标,给出潜在地震滑坡的危险性区划结果。根据南迦巴瓦地区工程地质岩性及地形高程数据,参考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结果,本... 潜在地震滑坡的概率危险性分析主要是将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和Newmark位移模型相结合,以滑坡失稳概率为危险性指标,给出潜在地震滑坡的危险性区划结果。根据南迦巴瓦地区工程地质岩性及地形高程数据,参考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结果,本文给出了研究区50年10%超越概率水平下潜在地震滑坡的失稳概率。根据所得结果将南迦巴瓦地区潜在地震滑坡的概率危险性划分为低危险区(P(f)≤0.2)、中危险区(0.2<P(f)≤0.3)和高危险区(0.3<P(f)≤0.4),其中,中、高危险区主要分布于南迦巴瓦峰附近以及沿雅鲁藏布江、帕隆藏布江、则普曲和金珠藏布江等河谷两侧坡度较大的区域。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地震地质防灾规划和应急预案制定提供依据,为重大工程建设安全提供参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迦巴瓦地区 NEWMARK 位移模型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地震滑坡概率危险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断层地震动速度、位移峰值衰减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冯启民 邵广彪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3-19,24,共8页
在全球范围内选取6.0≤Mw≤7.6、震源深度H≤20km且断层距df≤40km的地震动速度和位移峰值数据,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确定了PGV和PGD的近断层研究区域分别为20km和15km。认为两水平分量为2条独立数据,在各自研究区域分别得到由366条PGV和26... 在全球范围内选取6.0≤Mw≤7.6、震源深度H≤20km且断层距df≤40km的地震动速度和位移峰值数据,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确定了PGV和PGD的近断层研究区域分别为20km和15km。认为两水平分量为2条独立数据,在各自研究区域分别得到由366条PGV和265条PGD数据组成的数据库;其中水平方向分为硬土和软土2类场地,竖向只考虑土层场地,利用作者前文已提出的近断层地震动衰减模型和最小二乘法进行数据拟合分析,得到PGV和PGD随断层距和震源深度变化的衰减曲面,分析了水平、竖向以及竖向与水平比值的衰减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 地震动速度峰值(PGV) 地震动位移峰值(pgd) 衰减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伪谱和有限差分混合方法的兰州盆地强地面运动二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6
4
作者 严武建 王彦宾 石玉成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02-310,共9页
利用伪谱和有限差分混合方法对兰州盆地进行二维强地面运动模拟。假设3个不同的震源深度5、10、20km的同一地震下,以一个5层的二维剖面作为模型,以此来研究地震波传播过程并分析复杂的二维非均质路径效应,以及局部地下速度构造对强地面... 利用伪谱和有限差分混合方法对兰州盆地进行二维强地面运动模拟。假设3个不同的震源深度5、10、20km的同一地震下,以一个5层的二维剖面作为模型,以此来研究地震波传播过程并分析复杂的二维非均质路径效应,以及局部地下速度构造对强地面运动振幅加乘的影响,从而了解路径效应对强地面运动最大峰值位移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伪谱和有限差分混合方法模拟地震波场结合了有限差分法和伪谱法的优点,弥补了二者的不足,能较好地处理介质不连续面的计算,同时保证了和伪谱法相当的计算精度。通过地震波场模拟可知沉积盆地的强地面运动较基岩相比具有放大效应,震源深度的不同对兰州盆地垂直分量地面最大峰值位移影响较大,在震源深度为5km时最小,为0.06cm;震源深度10km时在水平剖面30~55km范围内峰值位移最大,达到0.14cm;但对水平分量的峰值位移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盆地 伪谱和有限差分混合方法 地面峰值位移 波场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车站的强地震反应分析及设计地震动参数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彬 刘晶波 刘祥庆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23,共7页
进行了地铁地下车站的地震反应分析,探讨了地铁车站地震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介绍了地面与基岩间峰值相对位移的确定及其在地下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初步研究了地铁车站埋深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引起的地基变形是影... 进行了地铁地下车站的地震反应分析,探讨了地铁车站地震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介绍了地面与基岩间峰值相对位移的确定及其在地下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初步研究了地铁车站埋深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引起的地基变形是影响地下结构动力反应的决定性因素,结构峰值变形反应与自由场峰值变形反应之间近似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相对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地面与基岩间峰值相对位移(PGRD)对于地下结构抗震分析及设计是一种更为合理的设计地震动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结构 地铁车站 地震反应分析 设计地震动参数 地面峰值相对位移(PGR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强地震动位移衰减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陈培善 李保昆 白彤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95-507,共13页
根据断裂力学破裂模式,发现峰值地震动加速度(PGA)、速度(PGV)和位移(PGD)均对构造环境剪应力场量值了τ0有强烈的依赖性.本文把了τ0值定量地引入到PGD的预测方程中,并同时考虑得到了PGD的优势频率fd对震级的依赖性.基于以上... 根据断裂力学破裂模式,发现峰值地震动加速度(PGA)、速度(PGV)和位移(PGD)均对构造环境剪应力场量值了τ0有强烈的依赖性.本文把了τ0值定量地引入到PGD的预测方程中,并同时考虑得到了PGD的优势频率fd对震级的依赖性.基于以上两点改进,从理论上寻出了PGD的预测方程(CLB98d).用观测资料验证了此方程可用于震中距△=10─250km范围内的Mw=4─7.2地震.世界不同地区的τ0值会有差异,但对PGD的预测方程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环境 剪应力场 峰值 地震动位移 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动峰值位移和峰值速度对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杜修力 许紫刚 +2 位作者 袁雪纯 许成顺 张驰宇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3-303,共11页
针对3类不同的典型场地条件下的单层双跨地铁车站结构,采用土-地下结构整体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分析了地震动水平输入时峰值位移和峰值速度差异对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动峰值速度差异对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在硬土场... 针对3类不同的典型场地条件下的单层双跨地铁车站结构,采用土-地下结构整体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分析了地震动水平输入时峰值位移和峰值速度差异对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动峰值速度差异对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在硬土场地条件下较大,中硬场地条件下次之,软土场地条件下最小;地震动峰值位移差异对不同场地条件下的地下结构的地震反应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结构 地震反应 地震动 峰值位移 峰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2月6日美浓6.4级地震P-alert台网强震动记录初步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解全才 张景发 +1 位作者 李永生 申文豪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1-149,共9页
P-alert台网实时数据对地震预警及烈度速报和工程地震研究都是重要的补充,处理分析这些数据对客观衡量P-alert台网数据质量和数据用途有重要意义。对2016年2月6日台湾美浓ML6.4地震P-alert台网获取的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初步分析,统计分析... P-alert台网实时数据对地震预警及烈度速报和工程地震研究都是重要的补充,处理分析这些数据对客观衡量P-alert台网数据质量和数据用途有重要意义。对2016年2月6日台湾美浓ML6.4地震P-alert台网获取的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初步分析,统计分析显示100gal以上加速度记录有112条,200gal以上加速度记录有33条,400gal以上加速度记录有7条,东西向最大峰值加速度为466.4gal,南北向最大峰值加速度为498.4gal,竖直向最大峰值加速度为258.6gal,最大仪器地震烈度为9.5度。竖直向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比水平向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衰减快。峰值加速度比峰值速度衰减快,观测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与台湾西南地区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衰减公式比较一致。计算得到了近场台站的永久位移,显示P-alert台网绝大多数永久位移在1cm到5cm之间,最大永久位移达8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浓地震 峰值加速度 峰值速度 仪器地震烈度 永久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寨沟7.0级地震地表地震动位移及静态位移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周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851-4861,共11页
北京时间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在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北纬33.2°、东经103.8°)发生7.0级地震,给九寨沟景区造成了滑坡坍塌等地质灾害.本文利用Crust1.0资料和反演的震源破裂过程建立了研究区三维介质模型及三维震源模型,采... 北京时间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在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北纬33.2°、东经103.8°)发生7.0级地震,给九寨沟景区造成了滑坡坍塌等地质灾害.本文利用Crust1.0资料和反演的震源破裂过程建立了研究区三维介质模型及三维震源模型,采用谱元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九寨沟近断层地表地震动速度时程,并与强震台站实际速度记录的低频做了对比,两种结果对比的一致性,验证了介质模型及震源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近一步模拟了地表位移时间序列,获得了位移峰值PGD及静态位移的空间分布,分析并给出了九寨沟地震地表位移的主要运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移峰值pgd 静态位移 九寨沟7.0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频GPS位移时序的芦山地震特性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顾铁 李萌 +1 位作者 陈聪 刘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128-133,共6页
通过解算芦山地震周边20个CORS站的10 Hz数据,分析震时地表形变特征,探索水平位移峰值衰减规律并反演面波震级.结果表明:所有测站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震动,震动位移均为厘米级,震中距较小的QLAI、SCTQ和YAAN站受地震影响最大,水平位移... 通过解算芦山地震周边20个CORS站的10 Hz数据,分析震时地表形变特征,探索水平位移峰值衰减规律并反演面波震级.结果表明:所有测站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震动,震动位移均为厘米级,震中距较小的QLAI、SCTQ和YAAN站受地震影响最大,水平位移峰值在50 mm左右,其他测站水平位移峰值在18 -28 mm范围内.高频GPS测定的水平位移峰值与震中距呈指数关系衰减.利用Gutenberg经验回归公式反演面波震级,结果为6.78,所用最短时间为震后142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高频GPS 地表形变 震中距 水平位移峰值 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预警中P波位移峰值曲线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江 马强 陶冬旺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28,共11页
地震预警技术(EEW)是目前防震减灾相对有效的方法之一,研究震源破裂初始段波形信息可为EEW系统的震级实时估算提供理论支持。本文结合P波初动波形特征,分别计算日本和中国地震的强震动记录的位移峰值曲线,对比各震级的位移峰值均值曲线... 地震预警技术(EEW)是目前防震减灾相对有效的方法之一,研究震源破裂初始段波形信息可为EEW系统的震级实时估算提供理论支持。本文结合P波初动波形特征,分别计算日本和中国地震的强震动记录的位移峰值曲线,对比各震级的位移峰值均值曲线的特征,然后利用分段函数模型进行拟合,量化初动上升斜率B1和上升时间T1等特征参数,并统计此类参数与震级相关性。结果表明:当不考虑幅值差异时,随震级的增大,P波初动波形由简单变复杂,均值曲线初始上升段斜率逐级降低,初始上升时间变长,B1等特征参数与震级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此外在不同地质构造环境中地震的强震动记录此特征基本一致。因此P波初始段的特征参数可用于估算震级大小,同时证实震源初始破裂过程的信息可反映最终地震的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震级实时估算 P波初动波形 位移峰值曲线 特征滑动弱化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岩倾角对盆地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卓发成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35-1042,共8页
为了研究盆地基岩倾角对盆地地表动力反应的影响,选取了一个跨度2 km,深度500 m的二维成层盆地为研究对象进行有限元动力反应分析。以持时0.25 s的狄拉克脉冲作为输入地震动,探讨了P波和SV波垂直入射时,盆地基岩倾角从10°、20°... 为了研究盆地基岩倾角对盆地地表动力反应的影响,选取了一个跨度2 km,深度500 m的二维成层盆地为研究对象进行有限元动力反应分析。以持时0.25 s的狄拉克脉冲作为输入地震动,探讨了P波和SV波垂直入射时,盆地基岩倾角从10°、20°、30°、40°依次增加的情况下盆地地震反应。结果表明:入射波在倾斜基岩处发生波型转化,同时产生面波,在盆地中心区域发生汇聚;随着基岩倾角的增加地表中心处的卓越频率有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效应 地表峰值位移 黏弹性人工边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动入射角度对盆地地震响应的影响
13
作者 李传勋 丁文昌 +1 位作者 金丹丹 刘恒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9-203,共5页
为了研究不同入射角度地震动作用下盆地地表地震响应,基于ABAQUS软件显式有限元计算平台,针对某一45°坡角的盆地,以狄拉克脉冲作为输入SV波,探讨了地震波倾斜入射角度改变时盆地地表峰值位移(PGD)等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入射波作... 为了研究不同入射角度地震动作用下盆地地表地震响应,基于ABAQUS软件显式有限元计算平台,针对某一45°坡角的盆地,以狄拉克脉冲作为输入SV波,探讨了地震波倾斜入射角度改变时盆地地表峰值位移(PGD)等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入射波作用角度由0°,5°,10°,15°,20°,25°,30°依次增加时,盆地地表PGD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入射角度为10°时,地表PGD达到最大值,为输入地震波位移幅值的7.69倍,说明若按垂直入射进行地震响应分析所得结果将偏于不安全;较垂直入射情形,地震波倾斜入射时盆地表现出更为显著的边缘效应,边缘PGD最大值约为盆地中心PGD的1.3倍;地震动响应聚焦区域会随入射角度的增大逐渐向盆地右侧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地表峰值位移 聚焦效应 斜入射 黏弹性人工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GNSS观测快速估计地震震级及其精度评估 被引量:9
14
作者 姚文敏 方荣新 +1 位作者 王珍 刘洪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49-1253,共5页
以2016-11-13新西兰地震为例,利用PANDA软件的精密单点定位(PPP)模块,基于高频GNSS数据分析地表形变并计算震级,在此基础上定量评估GNSS地震波测量精度对震级估计的影响。结果表明,当GNSS测站的峰值地面位移(PGD)精度在2 cm范围内时,对... 以2016-11-13新西兰地震为例,利用PANDA软件的精密单点定位(PPP)模块,基于高频GNSS数据分析地表形变并计算震级,在此基础上定量评估GNSS地震波测量精度对震级估计的影响。结果表明,当GNSS测站的峰值地面位移(PGD)精度在2 cm范围内时,对震级估计的误差影响在0.1以内。另外,由于震级估计与测站震中距和PGD有关,震中距越大,估计的震级对PDG越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密单点定位 地表形变监测 峰值地面位移 震级估计 震级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高频GPS资料研究2016年新西兰凯库拉地震的地表形变及预警震级 被引量:4
15
作者 宋闯 许才军 +2 位作者 温扬茂 易磊 徐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396-3405,共10页
2016年11月13日,新西兰凯库拉地区发生了M_w7.8级地震.本文利用1 Hz高频GPS观测数据,基于GAMIT track解算模块,采用主分量分析(PCA)空间滤波方法获取了地震地表形变.同时从trackRTr模拟实时解算的动态位移中,提取P波5秒峰值位移(P_d)和... 2016年11月13日,新西兰凯库拉地区发生了M_w7.8级地震.本文利用1 Hz高频GPS观测数据,基于GAMIT track解算模块,采用主分量分析(PCA)空间滤波方法获取了地震地表形变.同时从trackRTr模拟实时解算的动态位移中,提取P波5秒峰值位移(P_d)和地面峰值位移(PGD),并根据震级统计回归模型计算预警震级.结果表明:测站的动态形变时间长达2 min,距震源最近的HANM和KAIK站出现二次剧烈形变,震源北部测站的形变幅度大于南部,而高频GPS静态同震形变场表现出先逆冲后走滑的震源机制特征.不同GPS台站的P_d预警震级相差较大,最大震级差为M_w 2.5.综合考虑预警震级发布的时效性和可靠性,采用顾及空间分布的四台站PGD联合预警方法,其预警震级在震后23 s达到初始稳定(M_w7.56),在震后110 s达到最终稳定(M_w7.78),该震级与USGS矩张量反演震级(M_w7.8)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GPS 空间滤波 地震地表形变 地面峰值位移 预警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动位移峰值对斜拉桥地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媛 赵凤新 +1 位作者 霍新 张郁山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18-424,共7页
根据同一加速度反应谱拟合了加速度峰值相同、速度峰值相同、位移峰值不同的两组地震动时程。以大跨斜拉桥的三维模型为例,在以上两组时程的激励下,应用有限元方法,对斜拉桥的地震反应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弹性阶段,地震动位移... 根据同一加速度反应谱拟合了加速度峰值相同、速度峰值相同、位移峰值不同的两组地震动时程。以大跨斜拉桥的三维模型为例,在以上两组时程的激励下,应用有限元方法,对斜拉桥的地震反应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弹性阶段,地震动位移峰值对斜拉桥的动力响应影响不明显;但当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时,在位移峰值较大的一组地震动激励下,桥梁的墩底弯矩和塔顶位移会有更大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 反应谱 斜拉桥 地震反应 位移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动峰值特征参数对土坡地震响应的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杜陆荣 张江伟 +1 位作者 迟明杰 陈苏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98-507,I0002,共11页
本文随机选取了100条具有不同地震动峰值特征参数的地震动记录,通过基线校正、积分等方法获取每条地震动的峰值加速度(PGA)、峰值速度(PGV)和峰值位移(PGD)三个参数,进而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通过对比同一个观测点不同峰值特征参数的特... 本文随机选取了100条具有不同地震动峰值特征参数的地震动记录,通过基线校正、积分等方法获取每条地震动的峰值加速度(PGA)、峰值速度(PGV)和峰值位移(PGD)三个参数,进而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通过对比同一个观测点不同峰值特征参数的特性与不同观测点同一峰值特征参数的特性来研究土坡的地震响应规律,分析各地震动峰值特征参数与土坡地震响应的相关性。计算结果表明:PGA,PGV和PGD与土坡地震响应都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其相关性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868,0.981,0.926;PGV的相关性优于PGA和PGD,而PGD的相关性要稍好于PGA。因此在关于土坡稳定性评价中,建议采用PGV作为参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震响应 边坡 峰值加速度 峰值速度 峰值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修正岩土体强度参数的简化纽马克位移法地震滑坡危险性快速评估技术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帅 苗则朗 吴立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12-527,共16页
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可为震后应急响应等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纽马克位移法可不依赖同震滑坡编目快速评估同震滑坡危险性。工程岩体物理力学参数是该方法的核心参数之一,但其赋值过于单一,难以反映复杂地质背景下岩体强度的空间差异性。... 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可为震后应急响应等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纽马克位移法可不依赖同震滑坡编目快速评估同震滑坡危险性。工程岩体物理力学参数是该方法的核心参数之一,但其赋值过于单一,难以反映复杂地质背景下岩体强度的空间差异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分析地震滑坡影响因子的基础上,选择距断层距离、高程和距水系距离作为影响岩体强度的评价指标并建立岩体强度评价模型,获得区域岩体强度修正系数,进而修正传统方法的临界加速度。结合震后的即时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采用简化纽马克位移法计算边坡累积位移,开展地震滑坡危险性快速评估,并以汶川M_(W)7.9地震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为例验证本文方法。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方法,本文方法划分的地震滑坡危险区与同震滑坡分布更加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滑坡危险性 纽马克位移法 临界加速度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累积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久位移对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欧陈洋 戴君武 +3 位作者 杨永强 姜涛 周宝峰 宋廷苏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20-228,共9页
为分析永久位移型地震动对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文中对单层单跨结构有限元隔震模型分别输入永久位移型及非永久位移型地震动,以探究隔震结构在2种类型地震动输入下的地震响应差别。单层单跨隔震结构有限元模型的数值分析结果表明:相... 为分析永久位移型地震动对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文中对单层单跨结构有限元隔震模型分别输入永久位移型及非永久位移型地震动,以探究隔震结构在2种类型地震动输入下的地震响应差别。单层单跨隔震结构有限元模型的数值分析结果表明:相比较非永久位移型地震动,永久位移型地震动作用下隔震层加速度以及位移响应较大。当峰值加速度输入一致时,永久位移型地震动作用下隔震层峰值加速度相较于非永久位移型地震动增大约10%~30%;永久位移型地震动作用下隔震支座最大相对位移相较于非永久位移型地震动增大约10%~40%;随着2种类型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增加,隔震结构同一隔震支座的最大相对位移差值呈现出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位移型地震动 隔震结构 地震响应 峰值加速度 最大相对位移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相关多点地震位移输入峰值控制对结构非线性响应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科旭 俞瑞芳 孙平宽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40-1249,共10页
在空间相关多点地震动人工拟合中,一般控制大跨结构不同支撑点处的地震加速度反应谱及加速度峰值相同,而相应于不同支撑点处位移时程的峰值则是不同的。为了研究地震动特性及不同的位移控制条件对结构响应的影响,引入两种不同的包线函... 在空间相关多点地震动人工拟合中,一般控制大跨结构不同支撑点处的地震加速度反应谱及加速度峰值相同,而相应于不同支撑点处位移时程的峰值则是不同的。为了研究地震动特性及不同的位移控制条件对结构响应的影响,引入两种不同的包线函数分别模拟地震动强度或频率非平稳特性,并且按照控制不同支撑点处时程的加速度峰值或位移峰值相同,拟合了6组空间相关多点地震动;采用多点地震动加速度/位移输入模式,对三跨连续梁桥进行了非线性响应分析。结果表明:控制地震位移时程的峰值对结构的内力和位移响应有较大的影响,位移峰值越大,结构进入的非线性程度越深,得到的结构响应越大,且与位移时程的形状无明显相关性;以加速度反应谱和加速度峰值为目标的地震动拟合中,各支撑点处位移时程的峰值离散性比较大,为了保证结构的安全,空间相关多点地震动拟合中应控制位移峰值的最小取值;地震加速度时程的频率非平稳特性对桥梁位移和桥墩扭矩影响较大,如果仅考虑地震动强度非平稳特性,则存在低估结构响应的风险。因此,大跨结构抗震分析中应合理刻画地震动时间空间耦合特性、非平稳特性及位移输入的最小峰值,充分估计结构的非线性响应,以保证结构抗震设计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 多点输入 大尺度结构 地震动位移峰值 结构非线性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