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9篇文章
< 1 2 7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n Spiral Search Pattern for Moving Target
1
作者 鄂群 马远良 +2 位作者 周舟 王明晨 王连柱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2008年第1期44-47,共4页
The distribution function of the target moving in constant velocity and linear course and its meeting condition to the searcher are analyzed.Another proof method for spiral search pattern is presented and the mathemat... The distribution function of the target moving in constant velocity and linear course and its meeting condition to the searcher are analyzed.Another proof method for spiral search pattern is presented and the mathematic model of the target possible position is established when performing the linear search.Base on them,the wrong idea about the spiral search pattern can b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操作研究 搜索理论 搜索模式 移动目标 聚集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基层医疗资源配置失配度测算及其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丽清 彭崟 +1 位作者 卢祖洵 袁岗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8期3495-3506,共12页
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患者比例的增加,人民群众对基层医疗资源的需求呈多样化、复杂化的态势。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对基层医疗资源的需求存在差异,部分地区面临基层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严重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极... 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患者比例的增加,人民群众对基层医疗资源的需求呈多样化、复杂化的态势。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对基层医疗资源的需求存在差异,部分地区面临基层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严重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极大影响居民的就医体验和健康状况。目的为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引入健康距离模型,分析2011—2021年我国基层医疗资源配置失配度的时空演变过程,为合理制订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方案、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从卫生物力、人力、保障资源三个层面建立基层医疗资源失配度评价指标体系,从《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获取数据,采用双层规划模型和健康距离模型测算2011—2021年基层医疗资源配置失配度。结果2011—2021年我国基层医疗资源配置整体失配度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是区际、省际间失配度差异不断扩大。2011年东、中、西部地区失配度平均值分别为0.633、0.624、0.754,分别为中度失配、轻度匹配和重度失配。2021年东、中、西部地区失配度平均值分别为0.479、0.522、0.639,分别为中度匹配、轻度匹配和中度失配。结论尽管我国基层医疗资源配置的整体失配度呈下降趋势,但仍然存在明显的差异,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仍在加剧。为持续优化基层医疗配置,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效能,需注重区域间资源配置的均衡性,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政策,以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生资源 资源配置 失配度 基层医疗资源配置 双层规划模型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3
作者 王垚 李爱民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3-134,共12页
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后,中国已经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但长期以来,中国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国土空间分布失衡问题未能受到足够重视,已经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形成掣肘。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新征程阶段的... 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后,中国已经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但长期以来,中国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国土空间分布失衡问题未能受到足够重视,已经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形成掣肘。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新征程阶段的国土空间开发应以“全域高质量发展、整体生态保护与局部重点开发有机结合”为特征,以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强空间分工与合作、开拓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提升重要功能区的保障能力为主要思路,逐步确定“四横四纵”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三大功能区。同时,为支撑创新驱动、制造业强国、对外开放、能源安全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还需要重点布局科技创新高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多层次对外开放聚集区、能源安全保障基地等功能区。在此基础上,新征程阶段的国土空间开发应以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完善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实施分类管理的差别化国土空间政策、明确中央与地方责任和分工为施策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国土空间 开发保护 新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流域“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艳 江海云 杨维新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8-732,共15页
渭河流域作为黄河流域生态屏障与西北经济发展核心区,其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简称为“三生”空间)格局优化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选取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转移矩阵、强度图谱... 渭河流域作为黄河流域生态屏障与西北经济发展核心区,其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简称为“三生”空间)格局优化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选取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转移矩阵、强度图谱、标准差椭圆与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渭河流域“三生”空间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渭河流域“三生”空间以生态空间(面积占比55.6%)和生产空间(40.8%)为主导,生活空间(3.6%)以西安市为中心呈散射状向外扩张;生态空间面积增长2473.45 km^(2),生产空间缩减2861.21 km^(2),体现退耕还林政策与城镇化的双重效应。(2)空间转型以草地生态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型为主,城镇生活空间侵占耕地现象集中于关中平原城市群。(3)标准差椭圆显示生产空间向东北迁移,生态空间呈现东北方向与西北方向的摆动,生活空间向西北扩展趋势显著。(4)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渭河流域“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由生境质量(q值为0.493)与年平均气温(q值为0.436)等自然因子主导,社会经济因子通过距城镇建设用地的距离与地区生产总值(GDP)等交互路径强化空间重构,自然与社会经济因子对“三生空间”格局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格局演变 强度图谱 重心迁移模型 标准差椭圆 地理探测器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CM与黎曼空间的运动想象脑电分类研究
5
作者 廉小亲 刘春权 +2 位作者 高超 邓子谦 吴叶兰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4-93,共10页
近年来,运动想象(MI)在辅助医疗和人机交互领域备受关注。然而,经典的共空间模式(CSP)特征提取方法主要基于时域信号计算协方差矩阵(CM),易受噪声和伪迹干扰,且无法充分利用脑电信号(EEG)的频谱信息,导致分类精度与稳定性不足。为了解... 近年来,运动想象(MI)在辅助医疗和人机交互领域备受关注。然而,经典的共空间模式(CSP)特征提取方法主要基于时域信号计算协方差矩阵(CM),易受噪声和伪迹干扰,且无法充分利用脑电信号(EEG)的频谱信息,导致分类精度与稳定性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正则化频谱协方差矩阵(RSCM)与黎曼空间的MI-EEG分类算法。首先,对预处理后的EEG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计算频谱协方差矩阵,并进行岭正则化;然后,将正则化矩阵映射到切空间中进行平滑滤波,并将结果映射回黎曼空间以提取CSP特征;最后,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完成分类任务。实验结果表明,在BCI竞赛IV数据集1和2a上,本研究方法的二分类平均准确率分别达到了86.95%和81.48%,较传统CSP分别提升了7.44%和9.57%;在BCI竞赛IV数据集2a上,本研究方法的四分类平均准确率达到了74.23%,较传统CSP方法提升了14.10%。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方法在MI-EEG分类中具有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想象 脑电信号 频谱协方差矩阵 黎曼空间 共空间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系统动态耦合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以长株潭地区为例
6
作者 卢洁 焦胜 +1 位作者 牛彦合 杨雨辰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8-44,共7页
目前针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研究相对宏观,难以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由斑块状的脆性结构向网络化的稳态结构转变。文章剖析了国土空间与“三生”系统的动态关系,对湖南省长株潭地区生产、生活与生态子系统进行空间网络特征分析和冲... 目前针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研究相对宏观,难以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由斑块状的脆性结构向网络化的稳态结构转变。文章剖析了国土空间与“三生”系统的动态关系,对湖南省长株潭地区生产、生活与生态子系统进行空间网络特征分析和冲突点识别,提出了基于“三生”系统动态耦合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方法,并探索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融合模式,从而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的构建提供有效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国土空间规划 “三生”系统 动态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性导控视角的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对杭州市主城区的案例探索
7
作者 吴一洲 任彬彬 +2 位作者 姚申益 杨俊宴 张雍雍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7883-7904,共22页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构建国土空间利用的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底线要求。以杭州主城区为例,依托景观生态学的“格局⁃过程”的原理,利用景观指数法、遥感生态指数法等方法,分析国土空间利用演变及其生态响应的特征与机制,基于...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构建国土空间利用的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底线要求。以杭州主城区为例,依托景观生态学的“格局⁃过程”的原理,利用景观指数法、遥感生态指数法等方法,分析国土空间利用演变及其生态响应的特征与机制,基于“网络”模式和“千层饼”模式构建多维集成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并通过识别空间冲突,提出生态空间结构优化与差异化管控的策略。结果表明:1)杭州主城区表现出生境质量变化与“耕转建”的国土空间转移模式高度相关,景观破碎化与分散化、生境质量持续下降等特征;2)研究区共有36个生态源地,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6.41%,空间分布与规模大小差异明显;近源低阻的生态缓冲区对核心区域保护效果较好;识别生态廊道53条,长度达366.14m,长度长但分布不均;识别生态战略点33处且分布集中,是生态修复的优先参考点;3)构建了“底线⁃缓冲⁃理想”三级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其中底线安全格局占全域的31.01%,是各类生态过程的核心区域;缓冲安全格局占24.06%,是底线格局的保护区域;理想安全格局占23.13%,是城市建设的潜力区;4)空间冲突识别中,生态源地、一级缓冲区、底线安全格局与现状建设用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冲突,依据冲突类型划分为城镇用地型、农居点及基础设施型等3类;5)构建“一轴一环、三屏四区、六廊多点”的生态空间优化结构,划分出6类重点分区,并提出相应的差异化管控策略。研究结果旨在为国土空间规划及其生态空间的结构性导控途径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国土空间利用 结构性导控 空间冲突 差异化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社区生态功能提升与智慧管理技术研发及示范
8
作者 陈利顶 孙然好 +4 位作者 孔繁花 张志明 肖荣波 白伟岚 孙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591-4598,共8页
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实现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快速城市化将会导致生态用地流失、热岛效应增强、内涝风险加剧、生物多样性下降、致敏性植物花粉增多等突出问题,辨识城市社区生... 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实现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快速城市化将会导致生态用地流失、热岛效应增强、内涝风险加剧、生物多样性下降、致敏性植物花粉增多等突出问题,辨识城市社区生态空间演变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发城市社区更新过程中生态功能提升关键技术和模式,对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拟围绕城市社区空间格局-过程及其与生态功能耦合机理,以及城市社区三维景观格局对水热过程、植物花粉传播、生物多样性维持的影响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以下重点研究:1)辨识我国不同生态类型区城市社区空间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阐明城市社区空间格局-过程-服务的耦合机理;2)研发水热过程协同和致敏性植物花粉防控的三维景观优化配置与友好环境空间营造技术,开发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与生态功能智慧管理平台;3)集成城市社区生态功能提升技术,开展典型城市社区生态更新与管理技术示范与应用。研究成果将为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区 水热协同 致敏性植物花粉 三维景观格局 友好环境空间 智慧监测与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流域生态修复规划方法——以辽河干流流域为例
9
作者 路旭 连羚毓 +2 位作者 郭曼曼 靳升 冯喆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9-96,共8页
以辽河干流流域为例,综合运用InVEST模型、K-means聚类、最小阻力模型等方法,基于流域重要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空间流动关系以及生态安全格局关键点,构建“问题导向—量化评估—分区管控—工程布设”的生态修复规划技术路线。在对... 以辽河干流流域为例,综合运用InVEST模型、K-means聚类、最小阻力模型等方法,基于流域重要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空间流动关系以及生态安全格局关键点,构建“问题导向—量化评估—分区管控—工程布设”的生态修复规划技术路线。在对生境质量、产水量、水质净化和土壤保持4项核心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进行量化分析的基础上,一方面采用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簇分类方式实现生态修复分区,对流域采取分类分区管控策略;另一方面,通过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精准识别生态修复关键区,并进行重点工程布设。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辽河干流流域的生态修复提供依据,其构建的生态修复规划逻辑框架还可以为大中尺度流域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生态系统服务簇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修复 流域空间 辽河干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城市群水生态空间演变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基于时空立方体与可解释机器学习分析
10
作者 张轲 尹力 +2 位作者 赵浪 魏伟 薄立明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697-4715,共19页
中原城市群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空间载体,科学认知其水生态空间演变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制,对黄河下游地区水生态空间管制和国土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采用时空立方体刻画2000—2023年长时序中原城市群水生态空间年际演... 中原城市群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空间载体,科学认知其水生态空间演变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制,对黄河下游地区水生态空间管制和国土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采用时空立方体刻画2000—2023年长时序中原城市群水生态空间年际演变动态及典型模式,从规模⁃位置2个维度综合分析空间结构转型特征,进而利用Mantel test矩阵分析水生态空间结构转型与驱动因素的相关性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XGBoost模型和可解释机器学习VIVI⁃PDP框架从驱动因素重要程度、交互作用强度和非线性依赖关系分析演变机制。结果表明:①近23年中原城市群水生态空间增加805.53km^(2),增幅高达33.52%,整体呈现“上升—平稳—上升—平稳”的动态变化趋势,在稳定的基础上逐步提升;②“农业空间⁃水生态空间”的动态转换现象尤为显著,且在城市群的六大功能分区中差异明显,其中高效生态示范区的水生态空间转型最为活跃,核心发展区与跨区域协同发展区相对活跃,而转型创新发展区和承接产业转移区转换度较低;水生态空间动态转换的高⁃高聚类区,即水生态空间的转入和转出均较为频繁的区域,主要集中于水资源丰富的西部、南部与东部地区,低⁃低聚类区则多位于北部和中部地区,其水生态空间的转入和转出均较为有限;③自然地理基础与交通区位条件是中原城市群水生态空间动态转型过程中的主导因素,然而,在水生态空间向农业空间的转出和城镇空间向水生态空间的转入过程中,社会经济因素作用逐渐凸显,自然与人文因素的交织作用使得转型过程呈现出多重因素交织、区域差异显著的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空间 时序遥感 分异格局 驱动因素 水生态保护 中原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转化的生态空间优化路径
11
作者 刘颂 张浩鹏 吴鼎闻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2,共8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背景下,生态空间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如何促使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向服务间协同转化是生态空间规划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转化视角,揭示权衡协同内涵与两者转化的可能性,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背景下,生态空间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如何促使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向服务间协同转化是生态空间规划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转化视角,揭示权衡协同内涵与两者转化的可能性,明确权衡协同转化以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与评估尺度为价值判断依据,阐释生态空间异质性决定权衡协同异质性。从“效应评估”“驱动力解析”和“格局塑造”3个方面建构以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协同增益为目标的生态空间格局优化思路。以芜湖市为例,通过分析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转化规律、关键驱动力及其作用,建构多情景生态空间格局方案的优化路径,以期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理论的实践应用指引方向,同时创新生态空间格局优化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 生态空间 格局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市域尺度的绿地空间格局、局地大气因素与居民呼吸健康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
12
作者 冯娴慧 何慕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2,共8页
绿地空间格局、局地大气因素、居民呼吸健康是风景园林研究的重要领域,前人大多研究已证实三者中任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机制及影响路径。选取粤港澳大湾区的7个城市,采用表征植被的NDVI、LAI,以及表征... 绿地空间格局、局地大气因素、居民呼吸健康是风景园林研究的重要领域,前人大多研究已证实三者中任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机制及影响路径。选取粤港澳大湾区的7个城市,采用表征植被的NDVI、LAI,以及表征景观格局的COHESION等12项绿地空间格局指标,采用气温、风速等4项气候指标和4项大气污染指标表征局地大气因素,采用肺癌发病率、死亡率表征居民呼吸健康,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Bootstrap自助法研究三者之间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绿地空间格局、大气因素、肺癌三者之间在一些指标中存在相关性。中介效应表现为NDVI通过影响空气污染,间接影响肺癌状况,当CONTIG、SHAPE、SHDI指数作为调节变量时,显著增强了风速对发病率的负相关性影响;当气温作为调节变量时,显著增强COHESION、LPI、AI、PLAND指数对发病率的负相关性影响。因此,提升绿地聚集度、形态多样性,不仅影响气温和风速,还能构建出直接或间接路径以降低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绿地空间格局 大气因素 呼吸健康 中介效应 调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城市绿色空间生态韧性评估及模拟——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13
作者 王新 菊春燕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8期73-83,共11页
基于乌鲁木齐市2000-2020年5期的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了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和探究了其绿色空间生态韧性时空变化规律,并运用PLUS模型对2030年乌鲁木齐市绿色空间生态韧性格局进行多情景模拟。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乌鲁木齐市生态... 基于乌鲁木齐市2000-2020年5期的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了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和探究了其绿色空间生态韧性时空变化规律,并运用PLUS模型对2030年乌鲁木齐市绿色空间生态韧性格局进行多情景模拟。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乌鲁木齐市生态韧性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呈现出“中心城区低、外围高”的空间分布格局,生态韧性的高低与城市扩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绿色空间是生态韧性的主要贡献景观。(2)在自然发展情景下,乌鲁木齐市的生态韧性水平相对均衡,但整体韧性水平有待提升;在城镇发展情景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显著,导致生态韧性水平大幅下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在生态保护情景下,通过强化生态保护措施,乌鲁木齐市的生态韧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尤其是极高韧性区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因此,提出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限制建设用地的过度扩张、保护绿色空间和自然景观、推进生态修复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空间 景观格局 生态韧性 多情景模拟 乌鲁木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陆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以辽西地区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蔡雨池 李红 刘兆顺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5-293,共9页
[目的]识别出生态敏感性极高的辽西地区生态修复关键区域,为该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综合运用MSPA分析、景观连通性评价和电路理论等研究方法,尝试将陆域生态安全格局与海域生态安全格局相连接,识别辽西地区国... [目的]识别出生态敏感性极高的辽西地区生态修复关键区域,为该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综合运用MSPA分析、景观连通性评价和电路理论等研究方法,尝试将陆域生态安全格局与海域生态安全格局相连接,识别辽西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结果](1)辽西地区共识别生态源地42个,面积为11619.75 km^(2),生态源地多呈东北至西南的条带状分布,以林地及草地等土地利用类型为主。(2)生态廊道95条,其中一级廊道9条,二级廊道26条,三级廊道60条,全长778.30 km。(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196处,其中生态夹点93处,生态障碍点103处。[结论]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基础与依据。在综合分析生态修复关键区域空间分布和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基础上,提出了辽西地区针对性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关键区 生态安全格局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MSPA 电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黄河流域水生态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5
作者 薄立明 赵浪 +2 位作者 尹力 张翔 魏伟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8-190,共13页
[目的]科学认知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水生态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促进水资源用途管制客体向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治理系统的融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法]采用空间转移矩阵、最优地理探测器等量化模型分析黄河流域... [目的]科学认知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水生态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促进水资源用途管制客体向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治理系统的融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法]采用空间转移矩阵、最优地理探测器等量化模型分析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水生态空间格局演变的区域差异,剖析了水生态空间格局演变路径并揭示其内在影响因素。[结果](1)黄河流域水生态空间规模为2.76万km^(2),仅占流域国土总面积的2.28%,上、中、下游水生态空间规模占比为22∶2∶3,研究期内规模性扩张了4 989.90 km^(2),上游地区增长规模最大,下游地区增长幅度最剧烈。(2)上游地区水生态空间主要与其他生态空间发生交叉转换,引起水生态空间大规模扩张,其次是与农业空间交互转换造成水生态空间小规模流失;中游地区水生态空间主要与农业空间发生交叉转换,其次是其他生态空间,引起水生态空间小规模扩张;下游地区农业空间向水生态空间的转换引起水生态空间大规模扩张的同时水生态空间也规模性转换为城镇空间。(3)上游地区水生态空间规模性扩张核心影响因素是水资源“液态化”的水文循环过程,流失则是主要由第一、三产业发展诉求驱动;中游地区水生态空间格局演变整体表现为政府财政所主导的适配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资源调配过程;下游地区则是水生态空间伴随城镇化进程在农业地区和城镇地区的转移。[结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水生态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路径和影响因素差异显著,需要根据各区域水资源保护利用的发展定位,建立起共同治理、协同发展的流域协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空间 国土空间规划 用途管制 时空格局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发展带建设用地和蓝绿空间时空演替特征研究——以沈大城市发展带为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马驰骋 杨东峰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58,共9页
选取沈大城市发展带为研究区,按照“渗透效应—用地扩张—生态胁迫—空间演替”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2001—2021年土地利用遥感影像数据,描述建设用地与蓝绿空间演替特征,研判模式区域分异。研究发现:沈大城市发展带建设用地与蓝绿空间... 选取沈大城市发展带为研究区,按照“渗透效应—用地扩张—生态胁迫—空间演替”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2001—2021年土地利用遥感影像数据,描述建设用地与蓝绿空间演替特征,研判模式区域分异。研究发现:沈大城市发展带建设用地与蓝绿空间演替存在3种模式差异,城乡渗透效应在不同城市间的作用方式具有多样性;研究区建设用地以海陆双向扩张的方式实现对蓝绿空间的侵占,城乡渗透效应通过刺激土地利用需求驱动建设用地扩张并逐渐对生态环境产生胁迫压力;研究区在增长秩序趋于稳定的背景下面临的蓝绿空间景观格局破碎压力大于发展机遇,城乡渗透效应与城镇发展阶段存在复杂的影响关系。基于以上研究,对东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逻辑进行重新认识,为东北地区在存量规划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高质量发展转型提供科学参考与准确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发展带 蓝绿空间 景观格局 演替特征 区域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生态位及空间格局分析——基于城市多元要素流视角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傲翔 苗成林 陈峥妍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4,共8页
选取2016—2021年中国12个城市群的147个城市的相关数据,通过将经济流、产业流的流空间数据与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分组相结合,采用Meta-超效率SBM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城市流空间综合矩阵,对城市生态位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 选取2016—2021年中国12个城市群的147个城市的相关数据,通过将经济流、产业流的流空间数据与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分组相结合,采用Meta-超效率SBM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城市流空间综合矩阵,对城市生态位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群以及城市生态位存在明显的“俱乐部效应”,各城市之间绿色技术创新关系网络中受益型、均衡型和扩散型3类城市的生态位占比分别为43.54%,6.12%,50.34%;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着极化现象以及缺乏技术补偿问题。为提升区域协同发展,在发挥区域次级核心的集散作用、促进技术与产业的有效结合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 多元要素流 社会网络 生态位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鄱阳湖城市群县域“三生空间”耦合协调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洁茹 叶长盛 +2 位作者 魏嶶 蔡鑫 汪礼丽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07-818,共12页
环鄱阳湖城市群作为江西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键地区,其“三生空间”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空间载体,促进其耦合协调对于城市群协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与社会... 环鄱阳湖城市群作为江西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键地区,其“三生空间”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空间载体,促进其耦合协调对于城市群协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与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地理探测器对其县域“三生空间”耦合协调性与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198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县域“三生空间”中林草生态、农业生产与水域生态空间的空间面积之和占城市群“三生空间”面积95%以上,它们与其他类型空间的相互转化是区域“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的关键推力。2)198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三生空间”的“高水平耦合”占比由7.0%转变为4.0%,“高度协调”由2.5%转变为0.5%,在时间上表现出先下降后缓慢升高趋势;在空间上,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的低值分布于水域与修水县、铜鼓县等山地地区,高值则集中于南昌县、进贤县等中部地区。3)地形、用地强度及路网密度是影响研究区“三生空间”耦合协调性的重要因素,影响因素的解释力呈现自然因素减弱,经济与社会因素增强的趋势,且因子间交互作用解释力普遍大于单因子。研究结果可为环鄱阳湖城市群及具有相似空间特征区域统筹城乡发展、生态安全建设与有序协同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提供参考建议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耦合协调度 影响因素 时空格局 环鄱阳湖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杂波参数估计的空时极化自适应处理方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志成 田步秋 +1 位作者 陈威 谢文冲 《信号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9-621,共13页
机载雷达面临的杂波强度大、分布范围广,空时自适应处理(space-time adaptive processing,STAP)可实现对强杂波的有效抑制,是当前机载雷达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然而,当目标径向速度接近为零时,目标与杂波空时特性相近,此时在空时二维域... 机载雷达面临的杂波强度大、分布范围广,空时自适应处理(space-time adaptive processing,STAP)可实现对强杂波的有效抑制,是当前机载雷达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然而,当目标径向速度接近为零时,目标与杂波空时特性相近,此时在空时二维域中难以将目标从杂波中分辨出来。为提高对主瓣杂波中目标信号的检测概率,空时极化自适应处理在空时域的基础上增加极化域信息,通过在极化域区分目标与杂波信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主瓣杂波的抑制,从而增强机载雷达对慢速运动目标的探测能力。在进行空时极化自适应处理的过程中,极化域约束矢量如何选取会显著影响空时极化自适应处理性能。本文所提空时极化自适应处理方法基于对主瓣杂波的极化参数估计,首先对回波信号进行多普勒域降维STAP处理,并估计主瓣杂波的极化协方差矩阵,随后以使杂波抑制性能最优为准则确定极化域的约束矢量,最后通过空时极化自适应处理对主瓣杂波进行抑制,该方法运算量更低的同时回避了现有文献中主瓣杂波内的目标极化参数难以估计的问题。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空时自适应处理技术和基于最小方差无偏估计(minimum variance unbiased,MVU)法的空时极化自适应处理技术,本文所提方法输出剩余杂波功率更低且输出信杂噪比更高,显著提升了机载雷达的慢速运动目标检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雷达 空时极化自适应处理 极化参数估计 慢速运动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城市绿地入侵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分布格局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松昆 叶宝鉴 +2 位作者 常梦琳 付新闻 陈世品 《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92,100,共6页
为了查清福建省城市绿地入侵植物的种类和分布状况,对福建省9个市区的42个县级建成区绿地开展入侵植物调查,并分析其物种组成、区系特征、生活型、原产地及入侵危害程度。结果表明,福建省共计有入侵植物130种,隶属于38科89属,其中,菊科(... 为了查清福建省城市绿地入侵植物的种类和分布状况,对福建省9个市区的42个县级建成区绿地开展入侵植物调查,并分析其物种组成、区系特征、生活型、原产地及入侵危害程度。结果表明,福建省共计有入侵植物130种,隶属于38科89属,其中,菊科(Asteraceae)物种数量最多,共31种(占总种数的23.85%);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共117种(占90.00%);原产地以美洲为主,共97种(占67.83%);入侵植物在科属地理成分上均表现出显著的热带性质;重度威胁类32种(占24.62%),中度危险类29种(占22.31%);沿海福州、莆田、宁德、泉州、漳州和厦门等6市入侵植物共117种,内陆南平、三明、龙岩等3市共97种,两者物种相似系数达0.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植物 城市绿地 植物区系 生活型 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