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羊肚菌白霉病和蛛网病的病原菌验证及菌丝体培养特性分析
1
作者 李新茹 罗义 +1 位作者 李红基 肖扬 《食药用菌》 2025年第4期272-279,共8页
羊肚菌(Morchella spp.)是高经济价值的药食两用真菌,然而近年来在规模化栽培中频发白霉病和蛛网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团队于2024年3—4月采集湖北、河南、江苏等8个羊肚菌产区的羊肚菌白霉病和蛛网病发病子实体并分离纯化病原菌,对... 羊肚菌(Morchella spp.)是高经济价值的药食两用真菌,然而近年来在规模化栽培中频发白霉病和蛛网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团队于2024年3—4月采集湖北、河南、江苏等8个羊肚菌产区的羊肚菌白霉病和蛛网病发病子实体并分离纯化病原菌,对其进行形态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致病性测定,并对其菌丝体培养特性进行研究,旨在通过明确两种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及其菌丝体特性,为病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引起羊肚菌白霉病的病原菌为长孢假单隔孢(Pseudodiplo?spora longispora),引起蛛网病的病原菌为金黄菌寄生菌(Hypomyces aurantius)和粉红菌寄生菌(Hypomyces rosellus);长孢假单隔孢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金黄菌寄生菌和粉红菌寄生菌最适温度均为20℃。长孢假单隔孢最适氮源为酵母浸粉,金黄菌寄生菌和粉红菌寄生菌的最适碳源和氮源相同,分别是可溶性淀粉和酵母浸粉。本研究结果揭示了羊肚菌白霉病和蛛网病病原菌的环境适应性规律,建议生产上通过生产前曝晒土壤(>30℃),生产时调控温度(<20℃)以及优化基质碳氮源配比(减少淀粉类添加)进行综合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白霉病 蛛网病 病原菌验证 菌丝体培养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土传病原菌胁迫对其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许改换 刘霞 +5 位作者 刀剑 邓琳梅 黄勋 杨俐 周昆燕 杨艳丽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47-53,共7页
采用人工接种、稀释平板计数法研究了马铃薯土传病原菌胁迫对其植株生长发育及其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的出苗率、株高、叶片SPAD值和薯块产量均不受土传病原菌胁迫的影响;土传病原菌胁迫显著提高了马铃薯土... 采用人工接种、稀释平板计数法研究了马铃薯土传病原菌胁迫对其植株生长发育及其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的出苗率、株高、叶片SPAD值和薯块产量均不受土传病原菌胁迫的影响;土传病原菌胁迫显著提高了马铃薯土传病害的发生率;马铃薯在整个生育期间的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总体上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总量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疮痂病原菌胁迫可以显著提高马铃薯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数量;粉痂病原菌胁迫可以显著增加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青枯病原菌胁迫促进了根际土壤细菌数量的增长,而抑制了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增长;马铃薯疮痂病和粉痂病的发病率均与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数量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土传病原菌 生物学特性 根际土壤 可培养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根部黑斑病菌的分离鉴定及培养特征研究
3
作者 张晓尘 梁健 +4 位作者 王巧霞 杨金慧 孙佳豪 杨全胜 马小魁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00-2009,共10页
旨在明确西北盐碱地种植的黄芪根部黑斑病的主要致病因子。首先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发病部位分离病原菌,通过纯化和离体回接确定其致病菌,基于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进一步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其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引起黄... 旨在明确西北盐碱地种植的黄芪根部黑斑病的主要致病因子。首先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发病部位分离病原菌,通过纯化和离体回接确定其致病菌,基于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进一步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其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引起黄芪根部黑斑并导致断根腐烂的致病菌主要包括三线镰刀菌(Fusarium tricinctum)和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F.tricinctum HT2生长的最适pH、NaCl含量、碳源及氮源分别为pH 8、NaCl 2.0%、甘露醇及蛋白胨,产孢的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酵母粉;F.solani HT4生长的最适条件分别为pH 8、NaCl 0.0%、蔗糖及酵母粉,产孢的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蔗糖和酵母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黑斑病 致病菌 鉴定 培养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花龙胆枯萎病病原菌鉴定及培养特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严凯 李树江 +1 位作者 李敏 张晓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68,共6页
枯萎病是红花龙胆栽培中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为明确引起红花龙胆枯萎病的病原种类及其侵染特性,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2个菌株,结合形态学特征以及ITS和Mcm7序列鉴定,2个菌株被鉴定为Clarireedia jacksonii,这是该菌... 枯萎病是红花龙胆栽培中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为明确引起红花龙胆枯萎病的病原种类及其侵染特性,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2个菌株,结合形态学特征以及ITS和Mcm7序列鉴定,2个菌株被鉴定为Clarireedia jacksonii,这是该菌在龙胆科植物上引起枯萎病的首次报道。致病性测定表明,该菌在15~35℃可侵染红花龙胆健康叶片,最佳侵染温度为25℃。生长特性研究表明,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为5,菌丝致死温度为50℃处理1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龙胆 枯萎病 病原菌鉴定 侵染特性 生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北部棉花黄萎病菌培养特性、致病型、致病性分化及ISSR遗传变异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廷利 惠慧 +10 位作者 阚家亮 卢轩宇 花晟 范春晨 凌溪铁 王金彦 陈天子 杨郁文 艾尼江 赵建军 张保龙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41-549,共9页
【目的】明确当前新疆北部棉区黄萎病菌菌系变异和致病力分析情况。【方法】从新疆北部植棉区获得17个棉花黄萎病菌单孢菌系,对其培养特性、致病型、致病力以及ISSR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供试17个菌株全部为菌核型,其中落叶型菌... 【目的】明确当前新疆北部棉区黄萎病菌菌系变异和致病力分析情况。【方法】从新疆北部植棉区获得17个棉花黄萎病菌单孢菌系,对其培养特性、致病型、致病力以及ISSR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供试17个菌株全部为菌核型,其中落叶型菌系(Defoliating type,D型)有13个,占76.5%;非落叶型菌系(Non-defoliating type,ND型)有4个,占23.5%;D型平均病指(58.72)略高于ND型平均病指(52.7)。在泗棉3号上D型平均病指高于ND型,而在奥3503上D型平均致病力低于ND型。供试菌株按强、中、弱三个致病力类型划分,分别占94.12%、5.88%和0%。ISSR遗传分化与致病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大部分的D型和ND型处于各自不同分支。研究结果还发现,同一地块分离的菌株xj13-3(1)、xj13-3(2)和xj13-3(3)虽同为D型,但ISSR标记可将3个菌株分到不同的亚群上。【结论】试验结果表明了新疆北部棉花黄萎病菌遗传变异关系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丽轮枝菌 致病力分化 培养性状 落叶型 非落叶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与ISSR遗传变异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袁洪波 艾尼江 +4 位作者 赵建军 陈天子 杨郁文 刘蔼民 张保龙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4-89,共6页
从新疆北部石河子棉区分离纯化得到15个棉花黄萎病菌菌系,对其生物学培养特征、致病力、致病类型以及ISSR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菌株培养特征表明,在供试15个菌株中,菌丝型菌株最多,其次是菌核型,中间型最少,3种类型分别占60%,26.7%,13.3... 从新疆北部石河子棉区分离纯化得到15个棉花黄萎病菌菌系,对其生物学培养特征、致病力、致病类型以及ISSR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菌株培养特征表明,在供试15个菌株中,菌丝型菌株最多,其次是菌核型,中间型最少,3种类型分别占60%,26.7%,13.3%。以2个棉花品种为寄主,室温人工接种鉴定菌株的致病力,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按照平均病情指数将供试菌株划分为强、中、弱3个类型,分别占73.3%,26.7%,0%。特异性引物(ND1/ND2和D1/D2)PCR检测结果显示,供试菌系中落叶型菌系有5个,占33.3%,非落叶型菌系有10个,占66.7%,其中落叶型菌株的平均致病力高于非落叶型。菌株ISSR指纹分析表明供试菌株间遗传变异较大,进一步分析发现,ISSR遗传分化与致病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还发现,菌株XJ-1和XJ-6遗传相似系数在99%以上,但其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同一病株上存在不同菌落形态和致病力的2个菌株XJ-8-1和XJ-8-2,但遗传相似系数在95%以上,这都充分表明了新疆石河子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与遗传变异关系的复杂性,为棉花黄萎病抗病育种以及综合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黄萎病菌 培养特征 致病力 致病类型 I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棉花黄萎病菌致病性与ISSR遗传分化 被引量:22
7
作者 王国宁 赵贵元 +6 位作者 岳晓伟 李志坤 张艳 张桂寅 吴立强 王省芬 马峙英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48-357,共10页
从河北省17个主要植棉县采集棉花黄萎病株,分离获得52个黄萎病菌单孢菌系,对其培养特性、致病性和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菌系培养性状研究表明,在采集的52个菌系中,菌核型菌系最多,其次是菌丝型,最少... 从河北省17个主要植棉县采集棉花黄萎病株,分离获得52个黄萎病菌单孢菌系,对其培养特性、致病性和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菌系培养性状研究表明,在采集的52个菌系中,菌核型菌系最多,其次是菌丝型,最少的是中间型,3种类型菌系分别占总菌系的51.9%,38.5%和9.6%。利用7个抗、感不同的鉴别寄主在光、温、湿可控的生长室鉴定了病菌的致病性,供试菌系可分为致病力强、中、弱3种类型(Ⅰ型、Ⅱ型和Ⅲ型),分别占供试菌系的51.9%,21.2%和26.9%。在供试菌系中存在比落叶型菌系致病力还要强的非落叶型菌系。基于病情指数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棉花黄萎病菌系存在明显致病力分化,但与地理来源无关。菌核型菌系和中间型菌系多表现为强致病力或中等致病力,而菌丝型菌系的致病力变化较大。在136个ISSR标记中,80个属于多态性标记,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达58.8%。基于ISSR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棉花黄萎病菌的遗传分化较小,并且遗传分化与地理来源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黄萎病菌 培养性状 致病力 ISSR 遗传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3省(区)水稻纹枯病菌的生物学性状与致病力分化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邹成佳 唐芳 +3 位作者 杨媚 贺晓霞 李献军 周而勋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6-212,共7页
为了探明华南地区水稻纹枯病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力分化与菌株地理来源之间的关系,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依据,从我国华南3省(区)广东、广西和海南的33个县(市)采集水稻纹枯病标本,在分离到335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的基础上,对它们的培... 为了探明华南地区水稻纹枯病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力分化与菌株地理来源之间的关系,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依据,从我国华南3省(区)广东、广西和海南的33个县(市)采集水稻纹枯病标本,在分离到335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的基础上,对它们的培养性状(菌丝生长速率、菌落颜色、菌核数量)、菌丝融合群、菌丝细胞核数目以及致病力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菌丝生长速率可划分为慢、中、快3种类型,菌株数分别为3株(0.90%)、136株(40.60%)和196株(58.50%);产生菌核的数量可划分为4种类型,即无菌核或极少形成菌核、菌核量少、菌核量中等和菌核量多,各有4株(1.19%)、59株(17.61%)、238株(71.04%)和34株(10.15%)。菌株融合群测定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均属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AG-1融合群的ⅠA亚群,即AG-1ⅠA。从中随机选取50个菌株进行菌丝细胞核染色,结果显示,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的细胞核数目介于7~13个。对其中270个菌株的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可划分为中等致病力和强致病力2个致病型,分别为208株(77.04%)和62株(22.96%),未发现弱致病力菌株。综合分析表明,所测菌株的致病型与菌丝生长速率及菌核产生数量各异,表现出较大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菌 培养性状 菌丝融合群 致病力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棉花黄萎病菌培养特性与致病力分化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杨凤祥 桑茜 +2 位作者 马奇祥 李洪连 汪敏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5-89,共5页
从河南主要产棉区发病棉株中分离35个棉花黄萎病菌菌株。根据致病力测定结果,将河南黄萎病菌菌株和2个对照菌株划分为强致病力菌株、中等致病力菌株和弱致病力菌株3种类型,分别占24.3%、54.1%和21.6%。通过对其培养性状的测定发现,各地... 从河南主要产棉区发病棉株中分离35个棉花黄萎病菌菌株。根据致病力测定结果,将河南黄萎病菌菌株和2个对照菌株划分为强致病力菌株、中等致病力菌株和弱致病力菌株3种类型,分别占24.3%、54.1%和21.6%。通过对其培养性状的测定发现,各地棉花黄萎病菌菌株的菌落生长速度和微菌核形成能力等培养性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多数菌株为菌核型,占70.3%,少数为中间型和菌丝型,分别占21.6%和8.1%。不同培养类型的菌株致病力也不同,以菌丝型的菌株致病力最强,菌核型次之,中间型最弱。研究还发现,不同地区棉花黄萎病菌菌株间的致病力存在一定差异,同一地区的不同菌株间致病力也有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黄萎病菌 培养特性 致病力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欢枯萎病菌的分离鉴定和培养特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蔡悦 王储炎 +3 位作者 黄明华 程俊文 钱中一 葛春梅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88-599,共12页
以安徽省合肥市长岗镇20份合欢枯萎病株样品为对象,采用组织分离法纯化枯萎病菌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鉴定,进而考察不同培养条件如碳源、氮源、pH和温度对病菌生长的影响。研究获得7株致病镰刀菌(Fusarium),将菌株3和3-1鉴定为... 以安徽省合肥市长岗镇20份合欢枯萎病株样品为对象,采用组织分离法纯化枯萎病菌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鉴定,进而考察不同培养条件如碳源、氮源、pH和温度对病菌生长的影响。研究获得7株致病镰刀菌(Fusarium),将菌株3和3-1鉴定为木贼镰刀菌(F.equiseti),4和10为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1-2和3-2为腐皮镰刀菌(F.solani),2-3为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致病力测试结果表明,F.oxysporum对合欢枝条的致病力较强,而F.solani、F.equiseti和F.proliferatum致病力弱。培养研究发现,病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32℃;F.proliferatum在pH=9时生长最快,其他菌株的最适pH为7.0;F.solani、F.proliferatum和F.equiseti能较好地利用蔗糖和乳糖,F.oxysporum在葡萄糖、蔗糖和乳糖培养基上生长较好;各菌株在含硝酸铵的培养基中菌落直径最大,而草酸铵对病菌生长不利。结果可为合欢枯萎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欢枯萎病 镰刀菌 致病力 培养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河子地区棉花黄萎病菌培养特性和致病力分化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韩宏伟 任毓忠 +4 位作者 高峰 刘培源 吉丽丽 李春 李国英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22-527,共6页
【目的】明确当前石河子地区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的情况,从病原角度入手搞清病害明显加重的原因。【方法】采用鉴别寄主法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采自石河子地区的29个黄萎病菌系进行培养特性观察、致病力测定和特异性引物PCR检测,分... 【目的】明确当前石河子地区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的情况,从病原角度入手搞清病害明显加重的原因。【方法】采用鉴别寄主法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采自石河子地区的29个黄萎病菌系进行培养特性观察、致病力测定和特异性引物PCR检测,分析不同致病类型菌系的致病力及接种后落叶情况。【结果】各供试菌系的生长速度存在一定差别,其菌落形态主要为菌核型和菌丝型,分别占75.9%和17.2%。鉴别寄主法测定表明,供试菌系存在明显的致病性分化,强、中、弱菌系分别占51.7%、31.0%和17.3%。致病型测定显示,供试菌系中落叶型菌系和非落叶型菌系分别占37.9%和58.6%,1个菌系未检测出致病类型。落叶型菌系的致病性明显强于非落叶型菌系,其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39.5和27.6,二者接种后的落叶程度虽有明显差异,但都可以产生落叶症状,其落叶症状的轻重不仅与菌系的致病类型有关,同时与品种的抗病性也密切相关。【结论】石河子地区棉花黄萎病菌的菌落形态主要以菌核型为主。落叶型菌系的致病力明显高于非落叶型菌系,强致病力落叶型菌系的明显增多是当前病害明显加重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黄萎病菌 培养特性 致病力分化 落叶症状 石河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曲病菌培养特性及致病力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冯爱卿 杨健源 +5 位作者 曾列先 陈深 苏菁 李落叶 李建雄 朱小源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60-64,共5页
采用固体、液体培养及温室人工接种方法,测定了来自5个省(市)的10个稻曲病菌株的产孢特性、固体、液体培养特性及对品种的致病力,并用3个菌株对12个水稻品种进行致病性比较。结果表明:稻曲病菌不同菌株间存在明显致病性差异,不同品种对... 采用固体、液体培养及温室人工接种方法,测定了来自5个省(市)的10个稻曲病菌株的产孢特性、固体、液体培养特性及对品种的致病力,并用3个菌株对12个水稻品种进行致病性比较。结果表明:稻曲病菌不同菌株间存在明显致病性差异,不同品种对不同菌株的抗感反应也表现出显著差异。供试菌株的固体培养形态可分为7种类型,菌株的产孢特性、固体培养形态与致病力有一定的相关性,而振荡菌液颜色、产菌丝量与致病力相关性不明显;验证了火焰灼烧表面组织分离法及分生孢子液划线稀释法的单孢分离技术和控温控湿条件下菌丝-孢子混合接种体孕穗期注射接种法,该方法分离成功率及接种病穗率均可达100%,适用于水稻对稻曲病的抗性鉴定及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曲病菌 培养特性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核盘菌的培养性状及其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宋超 唐庆华 李国英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3期269-272,共4页
从温度、pH值、不同培养基、不同光照条件、产生草酸能力及致病性方面对10个供试菌株菌株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核盘菌在5~30℃均可生长,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最适pH为5~7,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大;在PDA和PSA培养基上生长较好... 从温度、pH值、不同培养基、不同光照条件、产生草酸能力及致病性方面对10个供试菌株菌株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核盘菌在5~30℃均可生长,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最适pH为5~7,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大;在PDA和PSA培养基上生长较好,一般生长速度较快的菌株其产毒素草酸能力较强;所有供试菌株,均对向日葵有较强的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盘菌 培养性状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炭疽病菌不同菌株的特性比较 被引量:5
14
作者 胡美姣 李敏 +1 位作者 高兆银 杨凤珍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7年第2期87-91,共5页
对采自海南、广东、广西及云南4省(区)的27株香蕉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musae(Berk.&Curt.)Arx]进行了致病性、培养性状、生物学特性及对多菌灵敏感性等方面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致病性,培养性状包括菌落形态、产孢... 对采自海南、广东、广西及云南4省(区)的27株香蕉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musae(Berk.&Curt.)Arx]进行了致病性、培养性状、生物学特性及对多菌灵敏感性等方面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致病性,培养性状包括菌落形态、产孢量及孢子大小对多菌灵的敏感性等均存在很大差异,但相互间无相关性,也与采集地无关,不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变化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该菌最适的培养温度为28~30℃,最适pH为5~7,最适的碳源为香蕉果皮提取物,最适氮源为营养肉汤、牛肉浸膏、酵母浸膏、蛋白胨,12h光暗交替培养对菌丝体生长最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LETOTRICHUM musae(Berk.&Curt.)Arx 致病性 培养性状 生物学特性 多菌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棉花黄萎病菌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分化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乔艳艳 杨兆光 +1 位作者 李捷 张兴华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47-49,共3页
为明确江西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特性和致病力,对来自江西省15个棉黄萎病代表菌株在PDA上培养特性进行观察,采用无底纸钵定量蘸菌液法测定菌株致病力。根据菌株培养2周后产生的微菌核多少,将15个菌株分为菌核型和中间型,所占比例分别为40%... 为明确江西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特性和致病力,对来自江西省15个棉黄萎病代表菌株在PDA上培养特性进行观察,采用无底纸钵定量蘸菌液法测定菌株致病力。根据菌株培养2周后产生的微菌核多少,将15个菌株分为菌核型和中间型,所占比例分别为40%和60%,无菌丝型菌株。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15个菌株的致病力可分为强、中、弱3个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20.0%、13.3%、66.7%。江西棉花黄萎病菌株以弱致病力菌株为主,但存在一定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黄萎病菌 培养特性 致病力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培养性状及致病力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卫雄 徐秉良 +2 位作者 薛应钰 韩健 陈臻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66-671,F0002,共7页
【目的】明确甘肃省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致病力分化情况。【方法】采用平板培养法和离体枝条接种法对Valsa mali两变种的培养性状和致病力进行了研究。【结果】Valsa mali在PDA上有褐色类群和乳白色类群,褐色类群为Valsa mali va... 【目的】明确甘肃省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致病力分化情况。【方法】采用平板培养法和离体枝条接种法对Valsa mali两变种的培养性状和致病力进行了研究。【结果】Valsa mali在PDA上有褐色类群和乳白色类群,褐色类群为Valsa mali var.mali菌株,乳白色类群为Valsa mali var.pyri菌株。Valsa mali var.mali不同菌株之间存在致病力分化,菌株PL-1致病力最强,第7天病斑面积为9.54 cm2,菌株TS-5致病力最弱,第7天时病斑面积为4.7 6cm2。Valsa mali var.pyri不同菌株之间也存在致病力分化,菌株WW-1致病力最强,第7天病斑面积为2.72 cm2,菌株WW-2致病力最弱,第7天病斑面积为1.40 cm2。Valsa mali在不同品种间致病力不同,在‘新红星’致病力强,在‘富士’致病力弱。Valsa mali不但侵染苹果树还可以侵染梨树和桃树,Valsa mali var.pyri菌株在梨树上的致病力强于Valsa mali var.mali。【结论】Valsa mali两变种间致病力差异显著,褐色类群菌株Valsa mali var.mali致病力强于乳白色类群菌株Valsa mali var.pyri,Valsa mali两变种内各菌株之间也存在致病力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Valsa MALI 培养性状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dh基因敲除株与5b野生株的培养特性及致病性比较 被引量:2
17
作者 计群 雷连成 +4 位作者 杨舒心 翟瑞东 张庆明 杨峰 韩文瑜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7-110,共4页
三聚体自转运黏附素(trimeric autotransporter adhesin,TAA)是近年来发现的参与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APP)黏附宿主细胞的重要毒力因子。本研究比较了5badh基因缺失株(△adh)与5b野生株的生物学特性及... 三聚体自转运黏附素(trimeric autotransporter adhesin,TAA)是近年来发现的参与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APP)黏附宿主细胞的重要毒力因子。本研究比较了5badh基因缺失株(△adh)与5b野生株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仔猪的致病性。结果表明,在BHI液体培养基中,△adh生长速度明显高于5b野生株;△adh在液体培养基中细菌集聚性明显减弱;仔猪感染后临床症状典型,猪肺脏病理组织切片结果表明,△adh致病性弱于野生株。本研究结果证实adh在APP黏附宿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下一步探究APP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adh基因缺失株 培养特性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BDV流行强毒HQ-b株与其细胞适应毒生物学特性比较及VP2、VP5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霞 周欣 +3 位作者 赵军 姚惠霞 王川庆 王泽霖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28-936,共9页
为了解IBDV流行强毒HQ-b株囊毒与其细胞适应毒间生物学特性差异及2毒株毒力变化与VP2、VP5基因变异的关系,对2毒株的细胞适应性、致病性等进行比较,同时对其VP2、VP5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Q-b株囊毒对CEF、CEK、CELi、DF-1和Ver... 为了解IBDV流行强毒HQ-b株囊毒与其细胞适应毒间生物学特性差异及2毒株毒力变化与VP2、VP5基因变异的关系,对2毒株的细胞适应性、致病性等进行比较,同时对其VP2、VP5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Q-b株囊毒对CEF、CEK、CELi、DF-1和Vero均不适应,而细胞适应毒HQ株仅不能适应Vero细胞、且批内及批间毒价稳定。致病性结果显示HQ-b株对4周龄SPF鸡致死率高达80%,是真正的超强毒,而细胞适应毒致死率已降为0%。对VP2基因高变区研究表明,HQ-b株具备IBDV超强毒株的分子特征,即222A、256I、294I和299S;其细胞适应毒HQ株除222A→P、256I→V、294I→L和299S→N外,在VP2公认的毒力位点253(Q→H)、279(D→N)、284(A→T)位氨基酸也发生改变,导致细胞适应毒具备经典弱毒株的分子特征,即222P、256V、279N、284T、294L和299N。对VP5基因研究表明:流行强毒HQ-b株也具有IBDV超强毒株的分子特征;其细胞适应毒VP5基因有12个位点碱基突变并导致9处氨基酸变异,尤其是ORF区第2个碱基由"T"突变为"C"后,导致细胞适应毒VP5的N端丢失了4个氨基酸,这种突变与现有的疫苗毒完全一致。本研究提供了超强毒HQ-b培育、驯化后致病性和细胞适应性转变的分子机理,也丰富了IBDV分子流行病学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 培养特性 致病性 VP2基因高变区 VP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湖北分离株细胞培养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克礼 曹宏云 +8 位作者 田永祥 梁望旺 伍锐 段正赢 刘泽文 邓均华 郭锐 周丹娜 徐涤平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9期103-106,共4页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近年来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业的一种传染病.为了探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在Marc145细胞上的增殖特性,本研究在分离获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湖北株的基础上进行了细胞培养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湖北株...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近年来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业的一种传染病.为了探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在Marc145细胞上的增殖特性,本研究在分离获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湖北株的基础上进行了细胞培养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湖北株在Marc145细胞上增殖所需的最佳条件分别为:营养液最佳血清含量为10%;最佳pH值为7.2~7.4;细胞最佳培养密度为105~ 2×105/mL;病毒增殖的最佳接毒量为8×103 TCID50/mL;病毒增殖的最佳吸附时间为37 ℃,60 min;最佳收毒时间为接毒后60~84 h;病毒最佳冻融次数为反复冻融3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致病性 猪蓝耳病 病毒增殖 湖北 分离株 细胞培养 特性研究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Cell Marc145细胞 最佳条件 增殖特性 严重危害 血清含量 吸附时间 收毒时间 培养密度 反复冻融 冻融次数 营养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猪嗜血杆菌河南分离株的鉴定及培养特性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书光 段笑笑 +3 位作者 苗立中 李峰 沈志强 单虎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4-29,共6页
为有效进行副猪嗜血杆菌(HPS)病的科学防控,本研究开展了疑似副猪嗜血杆菌病临床病料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培养特性研究和致病性分析等工作。结果表明,成功分离到一株HPS,培养基中添加2种无机氮源均对该菌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在以乳糖为... 为有效进行副猪嗜血杆菌(HPS)病的科学防控,本研究开展了疑似副猪嗜血杆菌病临床病料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培养特性研究和致病性分析等工作。结果表明,成功分离到一株HPS,培养基中添加2种无机氮源均对该菌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在以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HPS生长较好,不同动物来源的血清对HPS生长影响无显著性差异,27.5mg/L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即可满足HPS生长需求;药物敏感性试验显示,该菌株对某些药物具有较强的耐药性;致病性试验中,豚鼠对该分离株较敏感,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猪嗜血杆菌 培养特性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