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7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ctive Vibration Isolation of Micro-Manufacturing Platform Based on Neural Network 被引量:4
1
作者 ZHANG Chun-liang, MEI De-qing, CHEN Zi-chen (Institute of Production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67-68,共2页
The micromation and precision of the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demand that its manufacturing, measuring and assembling must work in a micro-manufacturing platform with good ability to isolate vibrations. This pap... The micromation and precision of the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demand that its manufacturing, measuring and assembling must work in a micro-manufacturing platform with good ability to isolate vibrations. This paper develops a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 of micro-manufacturing platform. The brains of many kinds of birds can isolate vibrations well, such as woodpecker’s brain. When a woodpecker pecks the wood at the speed as 1.6 times as the velocity of sound, its brain will tolerate the wallop 1 500 times of the weight of itself without any damage. The isolation mechanics and organic texture of woodpecker’s brain that has good isola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studied. A structure model of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 for the micro-manufacturing platform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bionics of the bird’s brain vibration isolation mechanism. In order to isolate effectively the high frequency vibrations from the ground, a rubber layer is used to isolate vibrations passively between the micro-manufacturing platform’s pedestal and the ground. This layer corresponds to the cartilage and muscles in the outer meninges of the bird’s brain. The active vibration isolation technique is adopted to isolate vibrations between the micro-manufacturing platform and the pedestal. Air springs are used as elastic components, which correspond to the interspaces between the outer meninges and the encephala of the bird’s brain. Actuators are made of giant magnetostrictive material, and it corresponds to the nerves and neural muscles linking the meninges and the encephala. The actuators and air springs are arranged vertically in parallel to make use of the giant magnetostrictive actuators effectively. The air springs support almost all weight of the micro-manufacturing platform and the giant magnetostrictive actuators support almost no weight. In order to realize high performance to isolate complex micro-vibration, the control method using a three-layer neural network is presented. This vibration control system takes into account the floor disturbance and the direct disturbance acting on the micro-manufacturing platform. The absolute acceleration of the micro-manufacturing platform is used as the performance index of vibration control.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ntrol system is test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tive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 has good isolation performance against the floor disturbance and the direct disturbance acting on the micro-manufacturing platform in all the frequency r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manufacturing platform active vibration isolation bionic mechanics neural netwo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沟-波阻板联合隔振体系的三维数值分析
2
作者 任康乐 曹小林 +1 位作者 刘佳 马强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6-261,共6页
为了弥补空沟隔振和波阻板隔振的缺陷,提出新型的空沟-波阻板联合隔振体系。结合完美匹配层吸收边界,利用COMSOL建立简谐荷载作用下在弹性半空间中设置空沟-波阻板隔振屏障的有限元模型,对空沟-波阻板联合隔振体系的隔振性能进行三维数... 为了弥补空沟隔振和波阻板隔振的缺陷,提出新型的空沟-波阻板联合隔振体系。结合完美匹配层吸收边界,利用COMSOL建立简谐荷载作用下在弹性半空间中设置空沟-波阻板隔振屏障的有限元模型,对空沟-波阻板联合隔振体系的隔振性能进行三维数值分析。通过数值算例分析空沟-波阻板联合隔振屏障的物性参数(地基与波阻板的模量比)、几何参数(空沟深度、波阻板深度、屏障长度和距振源的距离)以及载荷参数(振动波频率)等对其隔振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空沟-波阻板联合隔振屏障较单一的空沟屏障或波阻板屏障具有更优越的可设计性和隔振性能;空沟深度达到0.3 L_R时,隔振效果较好;波阻板深度、屏障宽度越大,隔振效果越好;当联合屏障的长度达到2.5 L_R时隔振效果较好;空沟-波阻板联合屏障更适用于近场主动隔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空沟-波阻板联合屏障 三维分析 有限单元法 隔振效果 主动隔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密频线谱干扰的实时次级通路辨识方法研究
3
作者 李彦 尹天齐 +1 位作者 张能 黄晋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1-164,共14页
次级通路模型的辨识误差对自适应有源控制算法的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因此需要准确的次级通路模型。然而,由于难以去除密频干扰的影响,次级通路辨识通常在初级振源关闭、背景噪声较低的情况下进行。但实际工程中,次级通路传递特性是时变... 次级通路模型的辨识误差对自适应有源控制算法的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因此需要准确的次级通路模型。然而,由于难以去除密频干扰的影响,次级通路辨识通常在初级振源关闭、背景噪声较低的情况下进行。但实际工程中,次级通路传递特性是时变的,模型与实际工作状态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自适应控制效果不佳、甚至失稳。为解决这一难题,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二阶时频滤波方法的低运算量、高精度辨识次级通路频响函数实部和虚部的方法。然后,分析了有密频干扰情况下实时辨识实部和虚部参数的波动特性规律。最后,提出了抗密频干扰的实时次级通路辨识方法,去除密频干扰引起的辨识参数波动,并获得了稳定、高精度的实时次级通路辨识结果。通过该研究,提供了一种抗密频干扰的实时次级通路辨识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隔振装置的自适应控制性能。该研究具有高精度、低运算量等优点,因此在实际工程的时变环境中能快速提供可信的辨识结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被动隔振 自适应控制算法 次级通路实时辨识 相位误差 密频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通道主动隔振的分布式与集中式控制
4
作者 莫鑫 杨柳 +2 位作者 黄刚 连华东 林喆 《航天返回与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95,共12页
面向超精密加工、精密测量仪器对环境振动的隔离需求,针对对称布局的四足主动隔振平台,分析研究集中控制和分布控制方式在六自由度方向上的隔振性能。文章首先构建了四足隔振平台的六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和振动传递模型,分别给出了集中式... 面向超精密加工、精密测量仪器对环境振动的隔离需求,针对对称布局的四足主动隔振平台,分析研究集中控制和分布控制方式在六自由度方向上的隔振性能。文章首先构建了四足隔振平台的六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和振动传递模型,分别给出了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主动隔振控制方法,给出了对应的振动传递解耦条件和振动传递函数。在此基础上通过振动传函分析,导出了六自由度隔振频率与阻尼系数的参数调整方法,最后通过仿真计算验证了两种控制方式的有效性。理论分析与仿真计算结果表明,集中式控制可独立调控六自由度隔振性能,通过8个控制增益独立改变三个线振动方向上的隔振阻尼与刚度,通过6个控制增益独立调整3个角振动隔振频率,实现振动速率功率谱的50%至90%以上的大幅衰减。分布式控制针对每个支撑足进行独立调控,便于调试与组合应用,可通过三组6个控制增益独立调整三个线振动方向上的隔振频率与阻尼,通过交叉关联性来调控角振动自由度方向上的隔振性能,实现振动速率功率谱90%以上的大幅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振动隔离 分布式控制 六自由度振动控制 四足隔振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压电陶瓷作动的低频隔振器
5
作者 张宇博 王琳涛 +3 位作者 李林 王晓明 徐振邦 陈洋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2,共8页
航天器在轨定位精度容易受到环境低频微振动和有效载荷引起的内部扰动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具有高刚度的串联式压电作动隔振器.建立了压电隔振器的动力学模型和多传感器复合反馈控制方法,并比较了反馈控制参数的优劣和抗干扰特性.通... 航天器在轨定位精度容易受到环境低频微振动和有效载荷引起的内部扰动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具有高刚度的串联式压电作动隔振器.建立了压电隔振器的动力学模型和多传感器复合反馈控制方法,并比较了反馈控制参数的优劣和抗干扰特性.通过仿真模型验证了基于所提出的压电隔振器的可行性.通过实验验证了上述设计与仿真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压电隔振器在1~25Hz能提供-15dB以下的基础振动衰减能力,在共振峰处可以衰减-25dB,同时具备高刚度特性.因此,该隔振器能够提供优异的低频隔振性能和惯性稳定性,有效抵抗有效载荷的内部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陶瓷 主动隔振 反馈控制 动力学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航行器发动机振动传递控制仿真与试验研究
6
作者 王双立 贺佩韬 +2 位作者 耿小明 谢溪凌 张志谊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共5页
发动机振动经两侧支承结构传递到壳体表面,形成的振动声辐射使水下航行器易被探测。针对发动机振动传递控制问题,在有限空间内设计一种新型的主被动隔振支承,以替代传统的法兰支承。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振源-隔振支承-壳体耦合系统振动模... 发动机振动经两侧支承结构传递到壳体表面,形成的振动声辐射使水下航行器易被探测。针对发动机振动传递控制问题,在有限空间内设计一种新型的主被动隔振支承,以替代传统的法兰支承。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振源-隔振支承-壳体耦合系统振动模型,分析振源振动传递特性,并结合自适应控制算法进行控制效果仿真。构建振源-隔振支承-壳体试验系统,验证主被动支承结构对振动传递的控制效果。仿真及试验结果表明,主被动隔振支承可使10~500 Hz频带内壳体主要线谱最大衰减26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主被动隔振支承 自适应控制 振动传递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并联机构的多维隔振系统振动鲁棒最优半主动控制
7
作者 高翔 牛军川 +2 位作者 贺磊 秦榛 王忠龙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48-656,共9页
为隔离车载精密仪器所承受的多维振动,提出基于2-RPC/2-SPC并联机构和磁流变(MR)阻尼器的多维半主动隔振系统.通过几何关系和Lagrange方程分别建立多维隔振系统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分别考虑质量、刚度和阻尼不确定因子,提出多维隔振系... 为隔离车载精密仪器所承受的多维振动,提出基于2-RPC/2-SPC并联机构和磁流变(MR)阻尼器的多维半主动隔振系统.通过几何关系和Lagrange方程分别建立多维隔振系统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分别考虑质量、刚度和阻尼不确定因子,提出多维隔振系统鲁棒最优半主动控制策略,在随机路面激励下,研究多维隔振系统频域隔振能力和不确定因子变化对隔振性能的影响规律,与具有相同不确定因子的线性二次型调节器(LQR)半主动控制策略在阶跃激励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多维隔振系统可实现沿x、y、z轴和绕y轴的多维振动有效隔离;质量不确定因子变化对隔振性能影响最显著;存在不确定因素时,鲁棒最优半主动控制策略的隔振能力显著优于LQR半主动策略的隔振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构 多维隔振系统 磁流变阻尼器 半主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流变弹性体隔振器设计及其变刚度减振特性研究
8
作者 张宇 冷鼎鑫 +2 位作者 金俊龙 孙松磊 秦彤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66-973,1012,共9页
近年来,磁流变弹性体(MRE)隔振器在减振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进一步探究该隔振器的系统性能,开展了智能叠层MRE隔振器设计,以及MRE隔振器的变刚度减振特性(振动控制)研究。首先,制备了MRE材料,并将制备好的MRE材料置于流变仪中,进行... 近年来,磁流变弹性体(MRE)隔振器在减振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进一步探究该隔振器的系统性能,开展了智能叠层MRE隔振器设计,以及MRE隔振器的变刚度减振特性(振动控制)研究。首先,制备了MRE材料,并将制备好的MRE材料置于流变仪中,进行了不同磁场强度下的磁致弹性模量测试;然后,开发了智能叠层MRE隔振器,使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叠层MRE隔振器进行了磁场数值模拟,并对其进行了动力学测试及非线性力学建模;最后,搭建了基于叠层MRE隔振器的变刚度半主动隔振系统,设计了基于模糊控制算法的控制器,并分别仿真分析了近场地震波和远场地震波激励下,基于叠层MRE隔振器对被控系统的减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从零场升至饱和磁感应强度,MRE的最大磁流变效应可增至220%;当线圈电流从0 A变化为3 A时,设计的叠层MRE隔振器的等效刚度从11.84 kN/m增加至37.15 kN/m,增量达214%;采用设计模糊控制器,叠层MRE隔振器能够显著衰减被控结构在外界随机激励下的动态响应,被控结构位移减振效果超过80.6%。由此可见,叠层MRE隔振器可有效应用于变刚度半主动振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隔振器 磁流变弹性体 变刚度 振动控制 动力学建模 磁致力学特性 半主动隔振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tewart隔振平台的振动主动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9
作者 杨仙娥 刘学广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23-338,共16页
飞机、船舶中精密光学仪器对振动环境要求日趋严格,基于Stewart平台的主动控制方法受到广泛关注。该研究首先调研了国内外Stewart主动隔振平台应用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有效载荷(kg)、主动带宽(Hz)、最大振幅衰减(dB)等主要性能指标;其... 飞机、船舶中精密光学仪器对振动环境要求日趋严格,基于Stewart平台的主动控制方法受到广泛关注。该研究首先调研了国内外Stewart主动隔振平台应用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有效载荷(kg)、主动带宽(Hz)、最大振幅衰减(dB)等主要性能指标;其次,从Stewart主动隔振平台的关键技术,包括Stewart平台构型、各向同性优化与动态稳定性、耦合因素及解耦方法、动力学建模方法、智能材料驱动器的非线性及迟滞现象、主动控制算法进行了详细的概述,讨论了关键技术对主要性能指标的改进效果,指出了尚待解决的问题;并概述在复杂、时变振动环境中,多通道耦合自适应算法对Stewart隔振平台振动控制的优势。最后对Stewart主动隔振平台在精密光学仪器中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WART平台 精密光学仪器 主动隔振 多自由度 多通道耦合自适应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振动模拟与主被动隔振一体化实验平台 被引量:1
10
作者 秦超 周洪海 +2 位作者 贺帅 徐振邦 朱赫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4-703,共10页
针对遥感卫星地面微振动实验的复杂要求,设计了一种同时具备微振动模拟与主被动隔振功能的一体化微振动实验平台,并对该平台的主、被动隔振性能以及微振动模拟效果分别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实验测试。其中,被动隔振由气浮支撑实现,主动隔振... 针对遥感卫星地面微振动实验的复杂要求,设计了一种同时具备微振动模拟与主被动隔振功能的一体化微振动实验平台,并对该平台的主、被动隔振性能以及微振动模拟效果分别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实验测试。其中,被动隔振由气浮支撑实现,主动隔振采用主动阻尼方法抑制共振峰,微振动模拟采用基于线性系统频响函数的控制策略。实验结果表明,平台前六阶的模态频率分布均小于10 Hz,被动隔振系统能大幅抑制10~200 Hz频段内的地面微振动;主动隔振能够实现14 dB的隔振系统共振峰衰减效果。微振动模拟功能能够有效产生接近星上的单频和多频真实扰动线谱,在特定频谱的扰动模拟实验中,幅值最大误差为5.9%,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该多功能一体化实验平台的各项功能均能满足地面模拟实验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振动实验 有限元分析 主动隔振 被动隔振 微振动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边缘计算的船舶大型主动隔振系统分布式控制架构 被引量:2
11
作者 许万 张世涛 +1 位作者 夏瑞东 刘松 《中国舰船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7-214,共8页
[目的]旨在解决现有主动隔振系统集中式控制架构可靠性低、抗风险能力弱、实时性低的问题,结合隔振系统与边缘计算研究现状,设计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船舶大型主动隔振系统分布式控制架构。[方法]首先,分析集中式与分布式控制方法的特点;... [目的]旨在解决现有主动隔振系统集中式控制架构可靠性低、抗风险能力弱、实时性低的问题,结合隔振系统与边缘计算研究现状,设计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船舶大型主动隔振系统分布式控制架构。[方法]首先,分析集中式与分布式控制方法的特点;然后,对控制系统整体架构进行研究,设计系统的层次结构与整体架构,将其划分为云、边和端3个层次,并详述各层的架构设计与联系;最后,设计实验平台,通过实验测试系统的可靠性和实时性。[结果]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系统架构在突发状况下依然正常运行、稳定可靠,可将时钟同步偏差缩小到1μs,提高了系统实时性。[结论]该系统架构设计合理、高效,可有效提升隔振系统的可靠性、抗风险能力和实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隔振 控制架构 可靠性 实时性 边缘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准零刚度支撑结构的低频主动隔振平台研究
12
作者 李青 何柯达 +4 位作者 杨鸿杰 薛羽竣 马超 王天舒 刘磊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84-91,117,共9页
针对量子科学试验、精密制造等先进应用对亚赫兹微振动的抑制需求,研究基于准零刚度支撑结构和分离式音圈作动器的低频主动隔振技术。首先,给出一种低频主动隔振平台设计方法,考虑准零刚度结构的等效动力学特性,采用牛顿-欧拉方法建立... 针对量子科学试验、精密制造等先进应用对亚赫兹微振动的抑制需求,研究基于准零刚度支撑结构和分离式音圈作动器的低频主动隔振技术。首先,给出一种低频主动隔振平台设计方法,考虑准零刚度结构的等效动力学特性,采用牛顿-欧拉方法建立平台的动力学模型;然后,基于所建立动力学模型分析多自由度耦合下平台的扰动传递特性并设计主动隔振算法;最后,研制低频主动隔振平台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所开发主动隔振平台能够在三个线自由度上实现优于98.3%的微振动抑制效果,在0.1~10.0 Hz内载荷z方向微振动小于1.3×10^(-8)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微振动 主动隔振 准零刚度结构 音圈作动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地基水泥土复合桩近场主动隔振的BEM-FEM耦合分析
13
作者 时刚 郜新军 张浩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2-264,282,共14页
人工振动污染是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题,单排或多排桩是人工振动污染防治的一种重要方式。传统基桩施工容易造成泥浆污染、振动等各种负面环境问题,而水泥土复合桩是一种低振动、低噪声、无挤土、少排泥浆的新型基桩,特别适... 人工振动污染是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题,单排或多排桩是人工振动污染防治的一种重要方式。传统基桩施工容易造成泥浆污染、振动等各种负面环境问题,而水泥土复合桩是一种低振动、低噪声、无挤土、少排泥浆的新型基桩,特别适合在城区构建排桩屏障。针对饱和地基中单排水泥土复合桩的近场主动隔振问题,建立了动力机器基础环境振动影响的半解析BEM方程;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半解析BEM对饱和地基、FEM对水泥土复合桩进行建模,根据饱和地基-水泥土桩接触面的平衡和相容条件,建立了水泥土复合桩近场主动隔振的半解析BEM-FEM耦合方程,给出了耦合方程稀疏矩阵的存储策略,并对单排水泥土复合桩的近场主动隔振效果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单排水泥土复合桩能够有效地对动力机器基础引起环境振动进行隔振;等长芯桩复合桩的隔振效果要优于短芯桩。单排水泥土复合桩的隔振效果随着桩数的增加而逐渐提高;较小桩间距并不一定取得更好的隔振效果,建议相邻桩桩间净距取2.0~2.5λ_(R)(Rayleigh波波长)。随着单排水泥土复合桩距振源距离的增加,屏障隔振效果逐渐降低,但降低幅度相对较小。此外,对水泥土复合桩而言,当内插预制桩的外轮廓尺寸相同时,预制芯桩型式对水泥土复合桩隔振效果影响相对较小,可根据实际工程条件选择合适的芯桩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地基 水泥土复合桩 近场主动隔振 隔振效果 半解析BEM-F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基中混凝土排桩主动隔振研究
14
作者 刘晶磊 陈岩 +3 位作者 陈丰泽 李秀欣 梅名彰 尹姜鳗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4-173,共10页
为了探究地基中设置混凝土排桩后,排桩的各参数变化对近场主动隔振的影响规律,在有限元软件中建立与试验场地一致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计算与分析验证了有限元计算结果的有效性;参考TB 10621—2014《高速铁路设计规范》建立了足尺寸的... 为了探究地基中设置混凝土排桩后,排桩的各参数变化对近场主动隔振的影响规律,在有限元软件中建立与试验场地一致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计算与分析验证了有限元计算结果的有效性;参考TB 10621—2014《高速铁路设计规范》建立了足尺寸的有限元模型,分析在列车荷载作用下排桩的各参数变化对隔振效果的具体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桩长参数对隔振效果影响较为明显,随着参数增大,隔振效果越理想,当桩长参数为10.5以后,继续增加比值,隔振效果提升不显著;随着桩间距参数越大,隔振效果越不理想,较小的桩间距可获得理想的隔振效果;埋深参数对隔振效果影响显著,参数越大,隔振效果越不理想,当参数为3.5时,隔振效果已很不理想,较浅埋深能获得较理想的隔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排桩 主动隔振 有限元 列车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馈能式半主动悬架振动自适应最优容错控制 被引量:3
15
作者 高翔 张祥 +2 位作者 魏东旭 牛军川 贺磊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99,共8页
为有效抑制馈能式半主动悬架在不确定因素下的振动,建立悬架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悬架能量转换效率随电参数的变化规律;推导自适应最优容错控制增益,分别在时域和频域中研究悬架的隔振能力;通过构建Lyapunov方程,建立悬架自适应最优... 为有效抑制馈能式半主动悬架在不确定因素下的振动,建立悬架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悬架能量转换效率随电参数的变化规律;推导自适应最优容错控制增益,分别在时域和频域中研究悬架的隔振能力;通过构建Lyapunov方程,建立悬架自适应最优容错控制策略的鲁棒性能指标,研究关键参数对鲁棒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电参数对悬架能量转换效率影响显著,悬架在第2阶固有频率处能量转换效率较高;所提出的自适应最优容错控制策略能够在时域和频域有效抑制振动,其隔振能力明显优于被动控制和自供能模式,控制策略鲁棒性指标受发电模块电感和永磁体外径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架系统 振动半主动控制 馈能式磁流变阻尼器 隔振性能 不确定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有斜向惯容的悬挂式隔振系统动力学特性仿真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猛 王猛 +3 位作者 骆星九 张孝强 丁虎 陈立群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63-268,共6页
首先,将惯容器、阻尼器和弹簧进行组合,设计实现全并联隔振单元,并将其斜向布置,构成新型悬挂式隔振系统;其次,以软件ADAMS与MATLAB联合仿真的方式,构建带有斜向惯容器、阻尼器和弹簧的悬挂式隔振系统以及仅带有斜向阻尼器和弹簧的悬挂... 首先,将惯容器、阻尼器和弹簧进行组合,设计实现全并联隔振单元,并将其斜向布置,构成新型悬挂式隔振系统;其次,以软件ADAMS与MATLAB联合仿真的方式,构建带有斜向惯容器、阻尼器和弹簧的悬挂式隔振系统以及仅带有斜向阻尼器和弹簧的悬挂式隔振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对两种隔振系统进行对比研究,探讨斜向惯容的作用;然后,针对带有斜向惯容器、阻尼器和弹簧的悬挂式隔振系统的加速度传递特性进行研究,改变隔振系统参数观察传递率曲线变化,并探讨了在ADAMS环境下以数值方法、半数值半模型方法表示惯容结构的可行性;最后,以半数值半模型的方法表示惯容,在随机激励下对带有斜向惯容器、阻尼器和弹簧的悬挂式隔振系统中的惯容施加速度与相对速度、加速度与相对速度、相对加速度与相对速度三种半主动控制方式,探讨不同控制方式对隔振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斜向惯容器可以改善悬挂式隔振系统对低频振动的隔离效果,但会增加高频部分的传递率,相对加速度与相对速度和加速度与相对速度的控制方式可以明显提高悬挂式隔振系统对随机激励的衰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挂式隔振系统 惯容 加速度传递率 半主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馈FxLMS-鲁棒混合控制算法的主动隔振平台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纪楠 焦素娟 龙新华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59-67,共9页
为解决传统滤波最小均方差(filtered-x least mean square,FxLMS)算法在收敛速度和稳定性之间存在的矛盾,以及次级通道模型不确定性对控制收敛性能的影响,将反馈FxLMS算法和混合灵敏度鲁棒控制器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反馈FxLMS-鲁棒混合控... 为解决传统滤波最小均方差(filtered-x least mean square,FxLMS)算法在收敛速度和稳定性之间存在的矛盾,以及次级通道模型不确定性对控制收敛性能的影响,将反馈FxLMS算法和混合灵敏度鲁棒控制器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反馈FxLMS-鲁棒混合控制算法,并在工程应用中常见的主动撑杆隔振平台上对该混合算法的振动控制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变载荷激励及控制通道变化仿真和试验结果均表明,不同激励下各个阶段的加速度响应衰减均超过80%,且与传统的FxLMS算法相比,所提出的混合控制算法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和更强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撑杆隔振平台 混合控制 滤波最小均方差(FxLMS) 混合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PGA的主动隔振载荷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18
作者 金奇益 谢永 贾建军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5-171,共7页
随着空间精密载荷对星上振动要求的提高,主动隔振载荷在对敏感载荷进行微振动抑制方面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为实现低频、小振幅微振动的采集和抑制功能,以满足载荷所需的振动环境要求,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FPGA主控板卡和Qt上位机软件的检... 随着空间精密载荷对星上振动要求的提高,主动隔振载荷在对敏感载荷进行微振动抑制方面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为实现低频、小振幅微振动的采集和抑制功能,以满足载荷所需的振动环境要求,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FPGA主控板卡和Qt上位机软件的检测系统。通过FPGA控制多路Δ-Σ模数转换器完成微振动信号的同步采集、指令协议的解析、PID控制算法的实现以及驱动控制信号的输出,同时设计了上位机软件实现对遥测信号的实时数显和频谱分析。系统经过集成联调,对主动隔振载荷的实时遥测功能和隔振控制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加速度幅度谱密度积分从1.73×10^(-6) g降至1.41×10^(-7) g,隔振抑制比达到-25 dB,实现了良好的微振动抑制效果,验证了本系统能够满足主动隔振载荷的微振动抑制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隔振 FPGA 实时遥测 多通道采集 PID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隔振系统负载特征参数动态辨识方法
19
作者 杨恭领 张争光 +2 位作者 陈鹏 李小清 曾理湛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83,共7页
针对主动隔振系统负载特征参数难以估计以及动态变化的问题,明确特征参数辨识对象并提出辨识方法,提升主动隔振系统的解耦控制效果。在三点支撑构型的减振系统基础上,建立主动隔振系统动力学模型和控制模型,推导动力学方程中的质量矩阵... 针对主动隔振系统负载特征参数难以估计以及动态变化的问题,明确特征参数辨识对象并提出辨识方法,提升主动隔振系统的解耦控制效果。在三点支撑构型的减振系统基础上,建立主动隔振系统动力学模型和控制模型,推导动力学方程中的质量矩阵、刚度矩阵、阻尼矩阵以及解耦控制模型中的转换矩阵,提出主动隔振系统重心、质量、惯量负载特征参数的辨识方法,创建基于Simulink的主动隔振系统仿真模型并对实验平台进行搭建,通过仿真和实验使辨识方法的有效性得到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主动隔振 解耦控制 矩阵参数辨识 高频激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致伸缩材料作动器在振动主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2
20
作者 顾仲权 朱金才 +1 位作者 彭福军 马扣根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1998年第4期381-388,共8页
磁致伸缩材料作动器是一种具有特色的机敏材料作动器。本文在自行研制Terfenol-D作动器及其特性试验的基础上,研究该类作动器在主动隔振与主动吸振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并导出了多通道前馈控制的时延滤波—xLMS法,并就这... 磁致伸缩材料作动器是一种具有特色的机敏材料作动器。本文在自行研制Terfenol-D作动器及其特性试验的基础上,研究该类作动器在主动隔振与主动吸振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并导出了多通道前馈控制的时延滤波—xLMS法,并就这种算法的收敛性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致伸缩材料 作动器 振动主动控制 隔振器 吸振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